【摘要】 江西是农业大省, 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近10a 来江西省干旱发生频繁, 导致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历史文献与资料, 结合江西省农业厅的农业灾情调查数据和干旱指数最高的星子县、都昌县调研数据, 着力分析近10a 来江西省的干旱状况及其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探讨农业干旱灾害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江西干旱灾害以秋旱为主, 近10a 年对江西的粮食和棉花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尤其是鄱阳湖区地区; 江西农业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包括降水分布不均匀、红壤持水能力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植被结构破坏和易改变水文过程的大型水利设施建设。最后针对农业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 提出了减轻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不利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 干旱灾害; 农业生产; 驱动因素; 对策;
2 降水对农业的影响
前述分析表明, 近十年我省年、汛期降水明显偏少, 降水波动加大, 多数年份使我省河流 、山塘、水库的水源减少, 蓄水量降低, 严重影响灌溉农业的发展, 但个别年份, 极易引起我省洪涝灾害危害. 伏旱季降水, 近十年赣南明显偏少, 影响该地区早稻的灌浆成熟和二晚的栽插, 对烟叶、花生等早作也将产生明显影响。
2. 3 日照对农业的影响
由前述分析可知, 近十年无论是年, 还是喜温作物生长季与喜温作物非生长季, 全省日照明显偏少, 这种日照减少的趋势在我省的东、中部地区更为急剧。日照时数的减少, 严重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 使作物净光合产物减少, 这由后述的作物光合作用模式可清楚地反映出来。因而日照的减少, 使作物长势变差, 最终影响产量。由此可知, 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 尤其近十年的气候变化对我省农业产生极为不利若不考虑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肥水管理的合理我省主要, , 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将明显减产
2. 气温对农业的影响
近十年来冬季气温升高最冷月最低气温也明显偏高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利但同样也有利于病虫的越, , , ,
冬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使农药用量增加农业成本加大由于冬季偏暖冻害减轻农民的防冻意识减弱, , , 。, , , 个别年份因气候异常可能出现几十年一遇的低温(如我省的1 9 9 1 年冬季) 易造成更大的冻害危害春, , 。季气温近十年来在多年平均线以下变化春季偏冷影响我省喜温作物如水稻棉花等苗期生长使作物, , 、, 生长季推后影响后季农业生产 ,
1夏秋季高温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
1.1高温干旱的划分标准
根据全省历年高温干旱累计山现的站玖及夏秋期间早灾实况,并对照双季晚稻减产程度确定夏秋季高温干旱指标。以1961—2003年7月1甘一9月20日出现的日最高气温和降雨量为依据,将高温干旱分为轻、中、重三级,具体标准见表1
1.2高温干旱的地理分布
分析全省81个台站近43干的资料,从地理分布(图1) 上看,夏秋季高温干旱总次数的分布规律为:以上饶、抚州、吉安大部、宜春西北部反赣外i 中部高温r 旱出现的次数最多,达30一41次,频率为70%一90%,其巾乐平、℃阳、贵溪、抚扑l 的频率在90%以上;上饶大部、进贤、资溪及吉水发生重度以上的次数最多,为15~21次,频率为30%~49%;赣南南音15、大余、石城及星子出现的最少,为2—9次,频率为5%~20%,其中重度以上的仅l 一4次;全南、定南、安远及寻鸟43年来未发生过重度的高温干旱,其余县市频率仅为2%一10%,发生高温干旱的次数很少。全省其他地区依次为宜春、南昌、九江等地,发生次数在12—29次之间,频率为28%一67%;发生重度高温干旱的频率为11%~33%。从全省夏秋季高温干旱发生的总次数与重度卅现的次数及频率来看,高温干旱一般都是成片出现的,且主要发牛在浙赣铁路沿线两侧及吉泰盘地,与全省夏秋季旱灾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1.3高温干旱的时间分布
从图2中可以看出:江西省的高温干旱以60年代出现的次数最多也最严重;10年中有5年出现了重度的
高温干旱,其余依次为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2001—2002年均为轻度发生年,2003年又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高温干旱多达175站次,仪次于1978年(203站次) 、1967年(183站次) 。 2高温干旱对双季晚稻产量的影响
从以L 分析可知,7月11日一8月25口是江西省高温干旱发隹的高峰期。此期晚稻正处于移栽至孕穗期,是晚稻生长的关键期。持续的高温干旱影响晚稻适时移栽、成活,导致总产F 降。如2003年出
现的严重高温干旱,导致全省晚稻栽插面积比上年减少13.33余万hm2,仅此一项就减产约10.5亿kg 。 同时长时间的高温干旱还直接影响晚稻孕穗。孕穗期是晚稻需水临界期,此时缺永将严重影响有机物 的合战和运输,引起颖花败育,使总颖花数减少“,从而导数减产。
【摘要】 江西是农业大省, 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近10a 来江西省干旱发生频繁, 导致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历史文献与资料, 结合江西省农业厅的农业灾情调查数据和干旱指数最高的星子县、都昌县调研数据, 着力分析近10a 来江西省的干旱状况及其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探讨农业干旱灾害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江西干旱灾害以秋旱为主, 近10a 年对江西的粮食和棉花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尤其是鄱阳湖区地区; 江西农业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包括降水分布不均匀、红壤持水能力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植被结构破坏和易改变水文过程的大型水利设施建设。最后针对农业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 提出了减轻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不利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 干旱灾害; 农业生产; 驱动因素; 对策;
2 降水对农业的影响
前述分析表明, 近十年我省年、汛期降水明显偏少, 降水波动加大, 多数年份使我省河流 、山塘、水库的水源减少, 蓄水量降低, 严重影响灌溉农业的发展, 但个别年份, 极易引起我省洪涝灾害危害. 伏旱季降水, 近十年赣南明显偏少, 影响该地区早稻的灌浆成熟和二晚的栽插, 对烟叶、花生等早作也将产生明显影响。
2. 3 日照对农业的影响
由前述分析可知, 近十年无论是年, 还是喜温作物生长季与喜温作物非生长季, 全省日照明显偏少, 这种日照减少的趋势在我省的东、中部地区更为急剧。日照时数的减少, 严重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 使作物净光合产物减少, 这由后述的作物光合作用模式可清楚地反映出来。因而日照的减少, 使作物长势变差, 最终影响产量。由此可知, 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 尤其近十年的气候变化对我省农业产生极为不利若不考虑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肥水管理的合理我省主要, , 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将明显减产
2. 气温对农业的影响
近十年来冬季气温升高最冷月最低气温也明显偏高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利但同样也有利于病虫的越, , , ,
冬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使农药用量增加农业成本加大由于冬季偏暖冻害减轻农民的防冻意识减弱, , , 。, , , 个别年份因气候异常可能出现几十年一遇的低温(如我省的1 9 9 1 年冬季) 易造成更大的冻害危害春, , 。季气温近十年来在多年平均线以下变化春季偏冷影响我省喜温作物如水稻棉花等苗期生长使作物, , 、, 生长季推后影响后季农业生产 ,
1夏秋季高温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
1.1高温干旱的划分标准
根据全省历年高温干旱累计山现的站玖及夏秋期间早灾实况,并对照双季晚稻减产程度确定夏秋季高温干旱指标。以1961—2003年7月1甘一9月20日出现的日最高气温和降雨量为依据,将高温干旱分为轻、中、重三级,具体标准见表1
1.2高温干旱的地理分布
分析全省81个台站近43干的资料,从地理分布(图1) 上看,夏秋季高温干旱总次数的分布规律为:以上饶、抚州、吉安大部、宜春西北部反赣外i 中部高温r 旱出现的次数最多,达30一41次,频率为70%一90%,其巾乐平、℃阳、贵溪、抚扑l 的频率在90%以上;上饶大部、进贤、资溪及吉水发生重度以上的次数最多,为15~21次,频率为30%~49%;赣南南音15、大余、石城及星子出现的最少,为2—9次,频率为5%~20%,其中重度以上的仅l 一4次;全南、定南、安远及寻鸟43年来未发生过重度的高温干旱,其余县市频率仅为2%一10%,发生高温干旱的次数很少。全省其他地区依次为宜春、南昌、九江等地,发生次数在12—29次之间,频率为28%一67%;发生重度高温干旱的频率为11%~33%。从全省夏秋季高温干旱发生的总次数与重度卅现的次数及频率来看,高温干旱一般都是成片出现的,且主要发牛在浙赣铁路沿线两侧及吉泰盘地,与全省夏秋季旱灾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1.3高温干旱的时间分布
从图2中可以看出:江西省的高温干旱以60年代出现的次数最多也最严重;10年中有5年出现了重度的
高温干旱,其余依次为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2001—2002年均为轻度发生年,2003年又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高温干旱多达175站次,仪次于1978年(203站次) 、1967年(183站次) 。 2高温干旱对双季晚稻产量的影响
从以L 分析可知,7月11日一8月25口是江西省高温干旱发隹的高峰期。此期晚稻正处于移栽至孕穗期,是晚稻生长的关键期。持续的高温干旱影响晚稻适时移栽、成活,导致总产F 降。如2003年出
现的严重高温干旱,导致全省晚稻栽插面积比上年减少13.33余万hm2,仅此一项就减产约10.5亿kg 。 同时长时间的高温干旱还直接影响晚稻孕穗。孕穗期是晚稻需水临界期,此时缺永将严重影响有机物 的合战和运输,引起颖花败育,使总颖花数减少“,从而导数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