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武帝拓拔珪
(371年—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376年,秦灭代国,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10年后即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自己最后在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正月,16岁的拓跋圭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拓跋圭得到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牛川大会诸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拓跋圭任用贤能,励精图治,重兴代国。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
北魏建立时四周有强敌环伺,北有贺兰部、南有独孤部、东有库莫奚部、西边在河套一带有铁弗部、阴山以北为柔然部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统治的西燕。因为叔父拓跋窟咄为了争位与刘显勾结,企图取拓跋圭而代之形成内部不稳。拓跋圭往依贺兰部,又派人向后燕求援。太元十一年十月,拓跋圭以沉着及精妙的战略会合慕容垂之子慕容麟带领的后燕援军在高柳大败拓跋窟咄。窟咄带领残兵败将西逃,依附铁弗部,后来被铁弗部杀死
北魏与后燕皆是公元386年建立,后燕强而北魏弱,因此拓跋圭先与后燕结好,牵制西燕的侵犯。因后燕战马缺乏,屡求于魏,甚至发生公元391年扣留前来进贡的北魏使者、拓跋圭之堂弟拓跋觚以求名马的事,两国关系告结。而北魏亦采取联西燕拒后燕的政策,对付后燕。再者,北魏势力逐渐强大,387年打败独孤部刘库仁之子刘显和刘卫辰。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征服了占据阴山北麓的贺兰部。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又征服了占据河套以西的匈奴铁弗部。随后又兼并库莫奚、高车等部落,实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后燕在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六月,慕容垂出兵灭西燕,攻陷长子,杀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三十多人,西燕亡。华北一带只剩下北魏与后燕二国争霸。
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七月,后燕帝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等率军八万攻魏,并以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等率一万八千骑兵为后援。魏军接获消息后,则是先将主力部队后撤,然后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一带的黄河与燕军隔岸对峙。魏军复又假传慕容垂已死的消息,使慕容宝等闻讯后军心动荡,后来燕军中又有将领阴谋发动兵变拥慕容麟为帝,更导致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慕容宝不得已只好趁夜撤退。然而时值严冬,气温急降,河水结冰,北魏派拓跋遵领骑兵7万,堵塞燕军南归之路。拓跋圭立即亲率精兵二万骑渡河,追击燕军。
魏军日夜赶路,反观燕军疏于戒备,慕容麟率军三万殿后,却是一边行军一边打猎。终于在六日后,魏军于参合陂西追及燕军主力,而燕军当时安营于陂东靠近河边处。魏军连夜登山,计划奇袭燕军。翌晨,魏军登上山头,下临燕营。燕军正要东归,忽见魏军遍布山上,士卒大惊。拓跋圭下令攻击,燕军争相渡河逃命,人马相互践踏,压死及溺死者数以万计。仅包括太子慕容宝及部分亲王在内的数千人逃走,而慕容绍则为魏军所杀,其余燕军四、五万人全部投降。后来,在北魏大臣王建的建议下,拓跋圭将后燕降兵全部坑杀于参合陂。此场扭转了燕强魏弱之战,便是有名的参合陂之战。
慕容宝等逃回中山后,屡请求再次伐魏,慕容德也劝说慕容垂趁自己尚健在时亲征,以免遗留后患。慕容垂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三月,慕容垂率大军再次伐魏,直扑云中。拓跋圭率众北退阴山,避其锋芒。陈留公拓跋虔镇守平城,慕容垂攻下平城、杀拓跋虔。但未能与拓跋圭决战便因于途中病情加重,急忙退兵。四月,慕容垂病死上谷、其子慕容宝秘不发丧而还,至中山后僭立为帝。慕容垂此次的北伐,并没有能够挽回后燕军事上的颓势。同年七月,拓跋圭在盛乐称帝、改元皇始。
此后,拓跋圭就挟其三、四十万骑兵,长驱进入中原。当时后燕在全国重要的战略及政治中心有五处,即中山、龙城、邺、晋阳、蓟。皇始元年(396年)八、九月间,北魏拓跋圭率领四十余万大军,攻取晋阳。十一月,攻下常山、信都,河北许多郡县的官员,不是逃亡就是投降。这时慕容宝在中山有步兵十二万、骑兵三万七千,悉数而出抗拒魏军,大败而还。魏军进军包围了中山,久攻不下便派兵先平信都及邺城,然后还取中山。皇始二年(397年)三月,慕容宝率军突围,退往龙城。十月,魏军攻下中山,后燕官吏兵投降两万余人,后燕的疆域被切断为南北二部。
皇始三年(398年),慕容德在南部的滑台称燕王,建立南燕。在北部,后燕内乱频仍,皇始二年(397年)当慕容宝率军突围,退往龙城时,慕容详、慕容麟先后在中山城破前称帝。皇始三年(398年),兰汗杀死慕容宝,自称大将军、大单于、昌黎王。同年,慕容宝庶长子慕容盛杀兰汗自立,但不久在401年为大臣段玑所杀。慕容垂少子慕容熙登上帝位,这时的后燕疆域,仅有辽西一带。407年,慕容熙被冯跋兄弟杀死,推高云(慕容云)为燕王,建立北燕,后燕灭亡。
天兴元年(398年),拓跋圭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
对北魏皇始元年九月的政治活动,《魏书》、《北史》、《资治通鉴》有不同记载。通过分析三种不同记载和相关史料,可以看出“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是北魏政权体系的重要部分;道武帝时期,在地方官制上,北魏的刺史、太守多任用代北武人,汉族儒生、文人的比重相当小;在任命“尚书郎以下”的职能部门官员时,不仅仅囿于儒生。因此,以《魏书》、《北史》“初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刺史、太守,尚书郎已下悉用文人”这样的记载和断句来理解北魏皇始元年九月的政治活动,比《资治通鉴》中对此条史料的记栽和断句更符合当时的情况。
拓跋珪依照汉魏模式草创了北魏政权。按说在这个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体制中,皇帝应该有绝对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北魏初期制度“胡风国俗,杂相揉乱”,“参采古制,多违旧章”,拓跋珪格于环境,根本无法充分伸展自己的权威,反而行动处处受人规范,甚至连皇位也不断受到威胁。
联盟时期,大酋长的职务需通过部落贵族公选产生。拓跋珪称帝后,公选的历史痕迹在皇位传承中依然发挥作用。根据“代都旧制”,“以黑毡蒙七人,···,帝于毡上西向拜天毕,入御太极殿”。皇帝即位祭天要降格与七位勋臣蒙毡团拜,真是相当奇特的仪式。七位勋臣代表了最早加入联盟的七个部落,所谓“帝室七族”,和拓跋氏构成了“宗室八姓”,是联盟的核心部分。这一仪式表明,北魏的最高统治权,起码从形式上说,不是一姓专有,八姓都有机会。在中央官职上,北魏初期有八部大人制度。八部大人由原来的部落首领担任。他们执掌朝柄,权力极重,对皇权实行严重的分割。连州郡县三级地方政府,也分置三刺史、三太守、三令长,“比古之上中下三大夫”。这种体现氏族民主制传统的多元政体,从中央一直延伸到地方,使皇帝的诏令在执行时大打折扣。建国之初,拓跋珪曾想定都中原的邺,但“群下咸思北还”,早有“异图”的一部分贵族更是不断地制造叛乱,并策动留守代北的拓跋珪族弟拓跋顺自立。拓跋珪不敢固执己见,被迫迁都平城。他所行信任的一批汉族人士,也由于旧贵族的陷害,相继废黜和被杀。
拓跋珪感到旧贵族是强化皇权的严重障碍,故同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关系相当紧张。他先后处死了一些气焰嚣张的狂徒,并警告“不义而求非望者”,应该有所收敛,否则“徒丧其保家之道,而伏刀锯之诛”。但是,拓跋珪又不能与他们决裂,因为北魏的建国是通过对周围各族和中原汉族的征服战争而实现的。在压迫被征服民族的问题上,拓跋鲜卑上层分子之间的态度完全一致。部落贵族是拓跋珪对外开疆拓土的中坚,又是对内实行统治的依靠力量。所以拓跋珪必须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甚至对他们的罪行也一度容忍。他连续饶恕了几个企图发动政变的主谋,但部落贵族谋夺皇位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最后连他最亲信的族弟拓跋仪与早年救护过他的近臣穆崇也背叛了。拓跋珪无计可施,陷入了极度矛盾之中。焦虑不安与过度紧张,使他精神变态,最终导致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北魏板凳佛
这确实是拓跋珪个人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拓跋圭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猜忌多疑,犹以将帅及拓拔皇族兄弟为甚。天赐四年(407年)至天赐六年(409年)间,拓跋圭两位堂兄弟、北魏名将常山王拓跋遵坐醉乱失礼于太原公主而被赐死、卫王拓跋仪以谋叛罪被赐死,又诛杀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贺狄干兄弟及高邑公莫题父子。
天赐六年(409年)次子拓跋绍母贺夫人有错失,拓跋圭幽禁她于宫中,即将下令杀她。到黄昏时仍未决。贺氏密告拓跋绍救她。拓跋绍当晚与帐下及宦官数人,犯禁偷入宫中。左右侍御立即大呼贼至,拓跋圭即时惊起,寻求弓刀而不获,便即突然驾崩,终年仅39岁,在位24年。
北魏《元倪墓志》
拓跋圭谥号为道武皇帝,庙号太祖。(永兴二年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才改谥为道武,太和十五年改庙号为太祖。)
拓跋珪-道武纪年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 (公元386年),鲜卑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东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会诸部,复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国号代。二月,迁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北土城子古城),四月,改称魏王,国号魏。是为北魏建国之始。同年,氐族人吕光统部占据凉州,建都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建立后凉政权,置西海郡,领居延县。后凉辖地几乎囊括今阿拉善盟全部地区。
北齐北魏带铭文精美佛像
登国初年,拓跋珪在其统治地区的腹地 (今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政策。
北魏道武帝登国三年 (公元388年),拓跋珪进攻库莫奚(驻牧于今赤峰北部地区),获杂畜10余万。
北魏道武帝登国七年 (公元392年),拓跋珪破铁弗匈奴刘卫辰部,得马30余万匹、牛羊400余万头(只),黄河以南(今伊克昭盟地区)各部都归附于北魏王朝。
北魏羊头壶
北魏道武帝登国十年 (公元3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拓跋。大破后燕于参合陂(今凉城县岱海地区),后燕数万大军覆没,北魏军获资财无数。
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 (公元398年),魏王拓跋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改元天兴。翌年(公元399年),即皇帝位。
北魏道武帝天兴三年 (公元400年),陇西大姓汉人李暠据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自称凉公,建立西凉政权。北魏道武帝天赐二年(公元404年),西凉迁都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置西海郡,领居延县(辖今额济纳河流域)。
北魏《刁遵墓志》
北魏道武帝天兴五年 (公元402年),柔然族在公元4世纪末开始强盛,首领社仑在征服了漠北各部之后,于是年建立了游牧的军事政权。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庭帐设在弱落水(今土拉河)畔,今内蒙古阴山以北地区都在柔然的控制之下。
北魏道武帝天兴六年 (公元403年),后秦政权灭后凉,控制了后凉所辖今阿拉善盟大部地区。
北魏道武帝天赐四年 (公元407年),铁弗匈奴刘卫辰之子赫连勃勃自认为乃匈奴夏后氏之苗裔,称大夏天王,建立夏国。
北魏明元帝永兴五年(公元413年),勃勃筑都城统万(今乌审旗西南、无定河左岸,俗称白城子),辖地曾北达今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以北地区,置幽州于大城(今杭锦旗东南),占有今鄂尔多斯高原及河套周围的广大地区。
魏鲍纂造像记
皇后
儿子
明元帝拓跋嗣,生母宣穆刘皇后。 清河王拓跋绍,生母贺夫人。 阳平王拓跋熙,生母大王夫人。 河南王拓跋曜,生母王夫人。 河间王拓跋脩 长乐王拓跋处文 广平王拓跋连,生母段夫人。 京兆王拓跋黎,生母段夫人。 皇子拓跋浑,早薨,无后。 皇子拓跋聪,早薨,无后。 北魏道武帝 概要
姓名 拓跋圭
庙号 太祖
谥号 道武皇帝
陵墓 盛乐金陵
政权 北魏
在世 371年-409年
在位 386年-409年
年号 登国:386年-396年六月
皇始:396年七月-398年
天兴:398年十二月-404年十月
天赐:404年十月-409年十月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371年—409年),又名涉圭、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376年,秦灭代国,拓跋圭出逃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正月,16岁的拓跋圭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拓跋圭得到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牛川大会诸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拓跋圭任用贤能,励精图治,重兴代国。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
北魏建立时四周有强敌环伺,北有贺兰部、南有独孤部、东有库莫奚部、西边在河套一带有铁弗部、阴山以北为柔然部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统治的西燕。因为叔父拓跋窟咄为了争位与刘显勾结,企图取拓跋圭而代之形成内部不稳。拓跋圭往依贺兰部,又派人向后燕求援。太元十一年十月,拓跋圭以沉着及精妙的战略会合慕容垂之子慕容麟带领的后燕援军在高柳大败拓跋窟咄。窟咄带领残兵败将西逃,依附铁弗部,后来被铁弗部杀死。
燕魏争霸
北魏与后燕皆是公元386年建立,后燕强而北魏弱,因此拓跋圭先与后燕结好,牵制西燕的侵犯。因后燕战马缺乏,屡求于魏,甚至发生公元391年扣留前来进贡的北魏使者、拓跋圭之堂弟拓跋觚以求名马的事,两国关系告结。而北魏亦采取联西燕拒后燕的政策,对付后燕。再者,北魏势力逐渐强大,387年打败独孤部刘库仁之子刘显和刘卫辰。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征服了占据阴山北麓的贺兰部。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又征服了占据河套以西的匈奴铁弗部。随后又兼并库莫奚、高车等部落,实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后燕在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六月,慕容垂出兵灭西燕,攻陷长子,杀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三十多人,西燕亡。华北一带只剩下北魏与后燕二国争霸。
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七月,后燕帝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等率军八万攻魏,并以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等率一万八千骑兵为后援。魏军接获消息后,则是先将主力部队后撤,然后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一带的黄河与燕军隔岸对峙。魏军复又假传慕容垂已死的消息,使慕容宝等闻讯后军心动荡,后来燕军中又有将领阴谋发动兵变拥慕容麟为帝,更导致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慕容宝不得已只好趁夜撤退。然而时值严冬,气温急降,河水结冰,北魏派拓跋遵领骑兵7万,堵塞燕军南归之路。拓跋圭立即亲率精兵二万骑渡河,追击燕军。
魏军日夜赶路,反观燕军疏于戒备,慕容麟率军三万殿后,却是一边行军一边打猎。终于在六日后,魏军于参合陂西追及燕军主力,而燕军当时安营于陂东靠近河边处。魏军连夜登山,计划奇袭燕军。翌晨,魏军登上山头,下临燕营。燕军正要东归,忽见魏军遍布山上,士卒大惊。拓跋圭下令攻击,燕军争相渡河逃命,人马相互践踏,压死及溺死者数以万计。仅包括太子慕容宝及部分亲王在内的数千人逃走,而慕容绍则为魏军所杀,其余燕军四、五万人全部投降。后来,在北魏大臣王建的建议下,拓跋圭将后燕降兵全部坑杀于参合陂。此场扭转了燕强魏弱之战,便是有名的参合陂之战。
慕容宝等逃回中山后,屡请求再次伐魏,慕容德也劝说慕容垂趁自己尚健在时亲征,以免遗留后患。慕容垂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三月,慕容垂率大军再次伐魏,直扑云中。拓跋圭率众北退阴山,避其锋芒。陈留公拓跋虔镇守平城,慕容垂攻下平城、杀拓跋虔。但未能与拓跋圭决战便因于途中病情加重,急忙退兵。四月,慕容垂病死上谷、其子慕容宝秘不发丧而还,至中山后僭立为帝。慕容垂此次的北伐,并没有能够挽回后燕军事上的颓势。同年七月,拓跋圭在盛乐称帝、改元皇始。
称霸华北
此后,拓跋圭就挟其三、四十万骑兵,长驱进入中原。当时后燕在全国重要的战略及政治中心有五处,即中山、龙城、邺、晋阳、蓟。皇始元年(396年)八、九月间,北魏拓跋圭率领四十余万大军,攻取晋阳。十一月,攻下常山、信都,河北许多郡县的官员,不是逃亡就是投降。这时慕容宝在中山有步兵十二万、骑兵三万七千,悉数而出抗拒魏军,大败而还。魏军进军包围了中山,久攻不下便派兵先平信都及邺城,然后还取中山。皇始二年(397年)三月,慕容宝率军突围,退往龙城。十月,魏军攻下中山,后燕官吏兵投降两万余人,后燕的疆域被切断为南北二部。
皇始三年(398年),慕容德在南部的滑台称燕王,建立南燕。在北部,后燕内乱频仍,皇始二年(397年)当慕容宝率军突围,退往龙城时,慕容详、慕容麟先后在中山城破前称帝。皇始三年(398年),兰汗杀死慕容宝,自称大将军、大单于、昌黎王。同年,慕容宝庶长子慕容盛杀兰汗自立,但不久在401年为大臣段玑所杀。慕容垂少子慕容熙登上帝位,这时的后燕疆域,仅有辽西一带。407年,慕容熙被冯跋兄弟杀死,推高云(慕容云)为燕王,建立北燕,后燕灭亡。
天兴元年(398年),拓跋圭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
不得善终
拓跋圭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猜忌多疑,犹以将帅及拓拔皇族兄弟为甚。天赐四年(407年)至天赐六年(409年)间,拓跋圭两位堂兄弟、北魏名将常山王拓跋遵坐醉乱失礼于太原公主而被赐死、卫王拓跋仪以谋叛罪被赐死,又诛杀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贺狄干兄弟及高邑公莫题父子。
天赐六年(409年)次子拓跋绍母贺夫人有错失,拓跋圭幽禁她于宫中,即将下令杀她。到黄昏时仍未决。贺氏密告拓跋绍救她。拓跋绍当晚与帐下及宦官数人,犯禁偷入宫中。左右侍御立即大呼贼至,拓跋圭即时惊起,寻求弓刀而不获,便即突然驾崩,终年仅39岁,在位24年。
拓跋圭谥号为道武皇帝,庙号太祖。(永兴二年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才改谥为道武,太和十五年改庙号为太祖。)
皇
后
道武皇后 慕容皇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皇后,后燕惠愍皇帝慕容宝的庶出女儿,母亲是孟氏。396年,拓跋圭发动了对后燕的庞大攻势,397年,慕容宝放弃都城中山(今河北保定)。慕容氏没能和父亲慕容宝一起逃跑到龙城(今辽宁朝阳市),中山陷落后,慕容氏被北魏俘虏,做了拓跋圭的嫔妃。400年三月,慕容氏战胜拓跋圭长子拓跋嗣的母亲、匈奴首领刘头眷的女儿刘氏,通过了拓跋家族铸金人的习俗,被立为皇后。道武帝年间,史书没有更多慕容皇后的记载。402年,后秦皇帝姚兴拒绝了拓跋圭向他女儿的求婚,由此可知慕容皇后当时尚在人世。慕容皇后谥号道武皇后。
儿子
明元帝拓跋嗣,生母宣穆刘皇后。 清河王拓跋绍,生母贺夫人。 阳平王拓跋熙,生母大王夫人。 河南王拓跋曜,生母王夫人。 河间王拓跋脩 长乐王拓跋处文 广平王拓跋连,生母段夫人。 京兆王拓跋黎,生母段夫人。 皇子拓跋浑,早薨,无后。 皇子拓跋聪,早薨,无后。
女儿
1.华阴公主(生母为“宣穆皇后”刘女士,丈夫为“闾大肥”先生。)
2.获泽公主(生母不详,“闾大肥”先生的继室。)
道武帝拓拔珪
(371年—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376年,秦灭代国,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10年后即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自己最后在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正月,16岁的拓跋圭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拓跋圭得到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牛川大会诸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拓跋圭任用贤能,励精图治,重兴代国。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
北魏建立时四周有强敌环伺,北有贺兰部、南有独孤部、东有库莫奚部、西边在河套一带有铁弗部、阴山以北为柔然部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统治的西燕。因为叔父拓跋窟咄为了争位与刘显勾结,企图取拓跋圭而代之形成内部不稳。拓跋圭往依贺兰部,又派人向后燕求援。太元十一年十月,拓跋圭以沉着及精妙的战略会合慕容垂之子慕容麟带领的后燕援军在高柳大败拓跋窟咄。窟咄带领残兵败将西逃,依附铁弗部,后来被铁弗部杀死
北魏与后燕皆是公元386年建立,后燕强而北魏弱,因此拓跋圭先与后燕结好,牵制西燕的侵犯。因后燕战马缺乏,屡求于魏,甚至发生公元391年扣留前来进贡的北魏使者、拓跋圭之堂弟拓跋觚以求名马的事,两国关系告结。而北魏亦采取联西燕拒后燕的政策,对付后燕。再者,北魏势力逐渐强大,387年打败独孤部刘库仁之子刘显和刘卫辰。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征服了占据阴山北麓的贺兰部。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又征服了占据河套以西的匈奴铁弗部。随后又兼并库莫奚、高车等部落,实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后燕在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六月,慕容垂出兵灭西燕,攻陷长子,杀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三十多人,西燕亡。华北一带只剩下北魏与后燕二国争霸。
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七月,后燕帝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等率军八万攻魏,并以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等率一万八千骑兵为后援。魏军接获消息后,则是先将主力部队后撤,然后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一带的黄河与燕军隔岸对峙。魏军复又假传慕容垂已死的消息,使慕容宝等闻讯后军心动荡,后来燕军中又有将领阴谋发动兵变拥慕容麟为帝,更导致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慕容宝不得已只好趁夜撤退。然而时值严冬,气温急降,河水结冰,北魏派拓跋遵领骑兵7万,堵塞燕军南归之路。拓跋圭立即亲率精兵二万骑渡河,追击燕军。
魏军日夜赶路,反观燕军疏于戒备,慕容麟率军三万殿后,却是一边行军一边打猎。终于在六日后,魏军于参合陂西追及燕军主力,而燕军当时安营于陂东靠近河边处。魏军连夜登山,计划奇袭燕军。翌晨,魏军登上山头,下临燕营。燕军正要东归,忽见魏军遍布山上,士卒大惊。拓跋圭下令攻击,燕军争相渡河逃命,人马相互践踏,压死及溺死者数以万计。仅包括太子慕容宝及部分亲王在内的数千人逃走,而慕容绍则为魏军所杀,其余燕军四、五万人全部投降。后来,在北魏大臣王建的建议下,拓跋圭将后燕降兵全部坑杀于参合陂。此场扭转了燕强魏弱之战,便是有名的参合陂之战。
慕容宝等逃回中山后,屡请求再次伐魏,慕容德也劝说慕容垂趁自己尚健在时亲征,以免遗留后患。慕容垂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三月,慕容垂率大军再次伐魏,直扑云中。拓跋圭率众北退阴山,避其锋芒。陈留公拓跋虔镇守平城,慕容垂攻下平城、杀拓跋虔。但未能与拓跋圭决战便因于途中病情加重,急忙退兵。四月,慕容垂病死上谷、其子慕容宝秘不发丧而还,至中山后僭立为帝。慕容垂此次的北伐,并没有能够挽回后燕军事上的颓势。同年七月,拓跋圭在盛乐称帝、改元皇始。
此后,拓跋圭就挟其三、四十万骑兵,长驱进入中原。当时后燕在全国重要的战略及政治中心有五处,即中山、龙城、邺、晋阳、蓟。皇始元年(396年)八、九月间,北魏拓跋圭率领四十余万大军,攻取晋阳。十一月,攻下常山、信都,河北许多郡县的官员,不是逃亡就是投降。这时慕容宝在中山有步兵十二万、骑兵三万七千,悉数而出抗拒魏军,大败而还。魏军进军包围了中山,久攻不下便派兵先平信都及邺城,然后还取中山。皇始二年(397年)三月,慕容宝率军突围,退往龙城。十月,魏军攻下中山,后燕官吏兵投降两万余人,后燕的疆域被切断为南北二部。
皇始三年(398年),慕容德在南部的滑台称燕王,建立南燕。在北部,后燕内乱频仍,皇始二年(397年)当慕容宝率军突围,退往龙城时,慕容详、慕容麟先后在中山城破前称帝。皇始三年(398年),兰汗杀死慕容宝,自称大将军、大单于、昌黎王。同年,慕容宝庶长子慕容盛杀兰汗自立,但不久在401年为大臣段玑所杀。慕容垂少子慕容熙登上帝位,这时的后燕疆域,仅有辽西一带。407年,慕容熙被冯跋兄弟杀死,推高云(慕容云)为燕王,建立北燕,后燕灭亡。
天兴元年(398年),拓跋圭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
对北魏皇始元年九月的政治活动,《魏书》、《北史》、《资治通鉴》有不同记载。通过分析三种不同记载和相关史料,可以看出“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是北魏政权体系的重要部分;道武帝时期,在地方官制上,北魏的刺史、太守多任用代北武人,汉族儒生、文人的比重相当小;在任命“尚书郎以下”的职能部门官员时,不仅仅囿于儒生。因此,以《魏书》、《北史》“初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刺史、太守,尚书郎已下悉用文人”这样的记载和断句来理解北魏皇始元年九月的政治活动,比《资治通鉴》中对此条史料的记栽和断句更符合当时的情况。
拓跋珪依照汉魏模式草创了北魏政权。按说在这个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体制中,皇帝应该有绝对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北魏初期制度“胡风国俗,杂相揉乱”,“参采古制,多违旧章”,拓跋珪格于环境,根本无法充分伸展自己的权威,反而行动处处受人规范,甚至连皇位也不断受到威胁。
联盟时期,大酋长的职务需通过部落贵族公选产生。拓跋珪称帝后,公选的历史痕迹在皇位传承中依然发挥作用。根据“代都旧制”,“以黑毡蒙七人,···,帝于毡上西向拜天毕,入御太极殿”。皇帝即位祭天要降格与七位勋臣蒙毡团拜,真是相当奇特的仪式。七位勋臣代表了最早加入联盟的七个部落,所谓“帝室七族”,和拓跋氏构成了“宗室八姓”,是联盟的核心部分。这一仪式表明,北魏的最高统治权,起码从形式上说,不是一姓专有,八姓都有机会。在中央官职上,北魏初期有八部大人制度。八部大人由原来的部落首领担任。他们执掌朝柄,权力极重,对皇权实行严重的分割。连州郡县三级地方政府,也分置三刺史、三太守、三令长,“比古之上中下三大夫”。这种体现氏族民主制传统的多元政体,从中央一直延伸到地方,使皇帝的诏令在执行时大打折扣。建国之初,拓跋珪曾想定都中原的邺,但“群下咸思北还”,早有“异图”的一部分贵族更是不断地制造叛乱,并策动留守代北的拓跋珪族弟拓跋顺自立。拓跋珪不敢固执己见,被迫迁都平城。他所行信任的一批汉族人士,也由于旧贵族的陷害,相继废黜和被杀。
拓跋珪感到旧贵族是强化皇权的严重障碍,故同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关系相当紧张。他先后处死了一些气焰嚣张的狂徒,并警告“不义而求非望者”,应该有所收敛,否则“徒丧其保家之道,而伏刀锯之诛”。但是,拓跋珪又不能与他们决裂,因为北魏的建国是通过对周围各族和中原汉族的征服战争而实现的。在压迫被征服民族的问题上,拓跋鲜卑上层分子之间的态度完全一致。部落贵族是拓跋珪对外开疆拓土的中坚,又是对内实行统治的依靠力量。所以拓跋珪必须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甚至对他们的罪行也一度容忍。他连续饶恕了几个企图发动政变的主谋,但部落贵族谋夺皇位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最后连他最亲信的族弟拓跋仪与早年救护过他的近臣穆崇也背叛了。拓跋珪无计可施,陷入了极度矛盾之中。焦虑不安与过度紧张,使他精神变态,最终导致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北魏板凳佛
这确实是拓跋珪个人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拓跋圭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猜忌多疑,犹以将帅及拓拔皇族兄弟为甚。天赐四年(407年)至天赐六年(409年)间,拓跋圭两位堂兄弟、北魏名将常山王拓跋遵坐醉乱失礼于太原公主而被赐死、卫王拓跋仪以谋叛罪被赐死,又诛杀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贺狄干兄弟及高邑公莫题父子。
天赐六年(409年)次子拓跋绍母贺夫人有错失,拓跋圭幽禁她于宫中,即将下令杀她。到黄昏时仍未决。贺氏密告拓跋绍救她。拓跋绍当晚与帐下及宦官数人,犯禁偷入宫中。左右侍御立即大呼贼至,拓跋圭即时惊起,寻求弓刀而不获,便即突然驾崩,终年仅39岁,在位24年。
北魏《元倪墓志》
拓跋圭谥号为道武皇帝,庙号太祖。(永兴二年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才改谥为道武,太和十五年改庙号为太祖。)
拓跋珪-道武纪年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 (公元386年),鲜卑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东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会诸部,复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国号代。二月,迁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北土城子古城),四月,改称魏王,国号魏。是为北魏建国之始。同年,氐族人吕光统部占据凉州,建都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建立后凉政权,置西海郡,领居延县。后凉辖地几乎囊括今阿拉善盟全部地区。
北齐北魏带铭文精美佛像
登国初年,拓跋珪在其统治地区的腹地 (今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政策。
北魏道武帝登国三年 (公元388年),拓跋珪进攻库莫奚(驻牧于今赤峰北部地区),获杂畜10余万。
北魏道武帝登国七年 (公元392年),拓跋珪破铁弗匈奴刘卫辰部,得马30余万匹、牛羊400余万头(只),黄河以南(今伊克昭盟地区)各部都归附于北魏王朝。
北魏羊头壶
北魏道武帝登国十年 (公元3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拓跋。大破后燕于参合陂(今凉城县岱海地区),后燕数万大军覆没,北魏军获资财无数。
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 (公元398年),魏王拓跋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改元天兴。翌年(公元399年),即皇帝位。
北魏道武帝天兴三年 (公元400年),陇西大姓汉人李暠据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自称凉公,建立西凉政权。北魏道武帝天赐二年(公元404年),西凉迁都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置西海郡,领居延县(辖今额济纳河流域)。
北魏《刁遵墓志》
北魏道武帝天兴五年 (公元402年),柔然族在公元4世纪末开始强盛,首领社仑在征服了漠北各部之后,于是年建立了游牧的军事政权。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庭帐设在弱落水(今土拉河)畔,今内蒙古阴山以北地区都在柔然的控制之下。
北魏道武帝天兴六年 (公元403年),后秦政权灭后凉,控制了后凉所辖今阿拉善盟大部地区。
北魏道武帝天赐四年 (公元407年),铁弗匈奴刘卫辰之子赫连勃勃自认为乃匈奴夏后氏之苗裔,称大夏天王,建立夏国。
北魏明元帝永兴五年(公元413年),勃勃筑都城统万(今乌审旗西南、无定河左岸,俗称白城子),辖地曾北达今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以北地区,置幽州于大城(今杭锦旗东南),占有今鄂尔多斯高原及河套周围的广大地区。
魏鲍纂造像记
皇后
儿子
明元帝拓跋嗣,生母宣穆刘皇后。 清河王拓跋绍,生母贺夫人。 阳平王拓跋熙,生母大王夫人。 河南王拓跋曜,生母王夫人。 河间王拓跋脩 长乐王拓跋处文 广平王拓跋连,生母段夫人。 京兆王拓跋黎,生母段夫人。 皇子拓跋浑,早薨,无后。 皇子拓跋聪,早薨,无后。 北魏道武帝 概要
姓名 拓跋圭
庙号 太祖
谥号 道武皇帝
陵墓 盛乐金陵
政权 北魏
在世 371年-409年
在位 386年-409年
年号 登国:386年-396年六月
皇始:396年七月-398年
天兴:398年十二月-404年十月
天赐:404年十月-409年十月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371年—409年),又名涉圭、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376年,秦灭代国,拓跋圭出逃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正月,16岁的拓跋圭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拓跋圭得到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牛川大会诸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拓跋圭任用贤能,励精图治,重兴代国。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
北魏建立时四周有强敌环伺,北有贺兰部、南有独孤部、东有库莫奚部、西边在河套一带有铁弗部、阴山以北为柔然部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统治的西燕。因为叔父拓跋窟咄为了争位与刘显勾结,企图取拓跋圭而代之形成内部不稳。拓跋圭往依贺兰部,又派人向后燕求援。太元十一年十月,拓跋圭以沉着及精妙的战略会合慕容垂之子慕容麟带领的后燕援军在高柳大败拓跋窟咄。窟咄带领残兵败将西逃,依附铁弗部,后来被铁弗部杀死。
燕魏争霸
北魏与后燕皆是公元386年建立,后燕强而北魏弱,因此拓跋圭先与后燕结好,牵制西燕的侵犯。因后燕战马缺乏,屡求于魏,甚至发生公元391年扣留前来进贡的北魏使者、拓跋圭之堂弟拓跋觚以求名马的事,两国关系告结。而北魏亦采取联西燕拒后燕的政策,对付后燕。再者,北魏势力逐渐强大,387年打败独孤部刘库仁之子刘显和刘卫辰。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征服了占据阴山北麓的贺兰部。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又征服了占据河套以西的匈奴铁弗部。随后又兼并库莫奚、高车等部落,实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后燕在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六月,慕容垂出兵灭西燕,攻陷长子,杀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三十多人,西燕亡。华北一带只剩下北魏与后燕二国争霸。
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七月,后燕帝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等率军八万攻魏,并以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等率一万八千骑兵为后援。魏军接获消息后,则是先将主力部队后撤,然后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一带的黄河与燕军隔岸对峙。魏军复又假传慕容垂已死的消息,使慕容宝等闻讯后军心动荡,后来燕军中又有将领阴谋发动兵变拥慕容麟为帝,更导致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慕容宝不得已只好趁夜撤退。然而时值严冬,气温急降,河水结冰,北魏派拓跋遵领骑兵7万,堵塞燕军南归之路。拓跋圭立即亲率精兵二万骑渡河,追击燕军。
魏军日夜赶路,反观燕军疏于戒备,慕容麟率军三万殿后,却是一边行军一边打猎。终于在六日后,魏军于参合陂西追及燕军主力,而燕军当时安营于陂东靠近河边处。魏军连夜登山,计划奇袭燕军。翌晨,魏军登上山头,下临燕营。燕军正要东归,忽见魏军遍布山上,士卒大惊。拓跋圭下令攻击,燕军争相渡河逃命,人马相互践踏,压死及溺死者数以万计。仅包括太子慕容宝及部分亲王在内的数千人逃走,而慕容绍则为魏军所杀,其余燕军四、五万人全部投降。后来,在北魏大臣王建的建议下,拓跋圭将后燕降兵全部坑杀于参合陂。此场扭转了燕强魏弱之战,便是有名的参合陂之战。
慕容宝等逃回中山后,屡请求再次伐魏,慕容德也劝说慕容垂趁自己尚健在时亲征,以免遗留后患。慕容垂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三月,慕容垂率大军再次伐魏,直扑云中。拓跋圭率众北退阴山,避其锋芒。陈留公拓跋虔镇守平城,慕容垂攻下平城、杀拓跋虔。但未能与拓跋圭决战便因于途中病情加重,急忙退兵。四月,慕容垂病死上谷、其子慕容宝秘不发丧而还,至中山后僭立为帝。慕容垂此次的北伐,并没有能够挽回后燕军事上的颓势。同年七月,拓跋圭在盛乐称帝、改元皇始。
称霸华北
此后,拓跋圭就挟其三、四十万骑兵,长驱进入中原。当时后燕在全国重要的战略及政治中心有五处,即中山、龙城、邺、晋阳、蓟。皇始元年(396年)八、九月间,北魏拓跋圭率领四十余万大军,攻取晋阳。十一月,攻下常山、信都,河北许多郡县的官员,不是逃亡就是投降。这时慕容宝在中山有步兵十二万、骑兵三万七千,悉数而出抗拒魏军,大败而还。魏军进军包围了中山,久攻不下便派兵先平信都及邺城,然后还取中山。皇始二年(397年)三月,慕容宝率军突围,退往龙城。十月,魏军攻下中山,后燕官吏兵投降两万余人,后燕的疆域被切断为南北二部。
皇始三年(398年),慕容德在南部的滑台称燕王,建立南燕。在北部,后燕内乱频仍,皇始二年(397年)当慕容宝率军突围,退往龙城时,慕容详、慕容麟先后在中山城破前称帝。皇始三年(398年),兰汗杀死慕容宝,自称大将军、大单于、昌黎王。同年,慕容宝庶长子慕容盛杀兰汗自立,但不久在401年为大臣段玑所杀。慕容垂少子慕容熙登上帝位,这时的后燕疆域,仅有辽西一带。407年,慕容熙被冯跋兄弟杀死,推高云(慕容云)为燕王,建立北燕,后燕灭亡。
天兴元年(398年),拓跋圭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
不得善终
拓跋圭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猜忌多疑,犹以将帅及拓拔皇族兄弟为甚。天赐四年(407年)至天赐六年(409年)间,拓跋圭两位堂兄弟、北魏名将常山王拓跋遵坐醉乱失礼于太原公主而被赐死、卫王拓跋仪以谋叛罪被赐死,又诛杀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贺狄干兄弟及高邑公莫题父子。
天赐六年(409年)次子拓跋绍母贺夫人有错失,拓跋圭幽禁她于宫中,即将下令杀她。到黄昏时仍未决。贺氏密告拓跋绍救她。拓跋绍当晚与帐下及宦官数人,犯禁偷入宫中。左右侍御立即大呼贼至,拓跋圭即时惊起,寻求弓刀而不获,便即突然驾崩,终年仅39岁,在位24年。
拓跋圭谥号为道武皇帝,庙号太祖。(永兴二年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才改谥为道武,太和十五年改庙号为太祖。)
皇
后
道武皇后 慕容皇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皇后,后燕惠愍皇帝慕容宝的庶出女儿,母亲是孟氏。396年,拓跋圭发动了对后燕的庞大攻势,397年,慕容宝放弃都城中山(今河北保定)。慕容氏没能和父亲慕容宝一起逃跑到龙城(今辽宁朝阳市),中山陷落后,慕容氏被北魏俘虏,做了拓跋圭的嫔妃。400年三月,慕容氏战胜拓跋圭长子拓跋嗣的母亲、匈奴首领刘头眷的女儿刘氏,通过了拓跋家族铸金人的习俗,被立为皇后。道武帝年间,史书没有更多慕容皇后的记载。402年,后秦皇帝姚兴拒绝了拓跋圭向他女儿的求婚,由此可知慕容皇后当时尚在人世。慕容皇后谥号道武皇后。
儿子
明元帝拓跋嗣,生母宣穆刘皇后。 清河王拓跋绍,生母贺夫人。 阳平王拓跋熙,生母大王夫人。 河南王拓跋曜,生母王夫人。 河间王拓跋脩 长乐王拓跋处文 广平王拓跋连,生母段夫人。 京兆王拓跋黎,生母段夫人。 皇子拓跋浑,早薨,无后。 皇子拓跋聪,早薨,无后。
女儿
1.华阴公主(生母为“宣穆皇后”刘女士,丈夫为“闾大肥”先生。)
2.获泽公主(生母不详,“闾大肥”先生的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