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发展银行破产分析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一、 成立及倒闭过程

1、成立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5家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的信托投资公司而成立的,注册资本为16.77亿元人民币。股东有43家,有海南省政府控股。在成立伊始海发展就背负44亿元的债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1997年底,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海南十几家城市信用社。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一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其债权债务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南发展银行。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资产几乎全为无人问津的房产。

2、经营中的问题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

3、挤兑风潮

接管之后,原以为取款无望的储户在在海发营业部前排气长队取款,甚至未到期的储户牺牲定期存款的高额利息前来取款,各种传闻引发的的恐慌很快引发挤兑风潮。

4、尝试的解决途径及倒闭

海南发展银行面对严重的挤兑风潮,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规定的每周取款次数将少,每次取款限额也下降;一些营业部开始高息揽款,但取款的痛苦过程使人们再也没有存款的动机;同时加大讨债力度,但很多债务成了空置的房产,无法还贷;除此之外,还试图通过设立岛外分世行吸纳岛外存款缓解对付压力,但一切未能如愿。

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1998年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陆续给海发提供了40亿元再贷款,之后决定不再予以资金支持;海南省也动用7亿元资金企图挽回局面,但以无力回天。为防止支付危机进一步蔓延,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从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起至其正式解散之日前,由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6月30日,在原

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工行的信任,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行,现金提取量不多。

二、 思考与启示

1、新债还旧债——必死之路

在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中,资产与负债应是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是银行主要的经营形式,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银行获得盈利,得以继续生存。海南省银行也却破坏了这种循环,高息吸储,无力支付时依靠吸纳新的更高利息的储蓄归还旧的储蓄,也就是说银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持续的负净现金流的流出,这必将导致经营的失败。

2、严格贷款程序及审核——管理与控制不良资产

导致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的构成他的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社有大量的无抵押不良资产。1992年开始海南房地产火爆,1993年5月以后,国家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房地产热逐步降温,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社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海南发展银行就是在合并这些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成立的,其目的就是处理这些不良资产,着也是导致起导致的最主要原因。

3、合规经营

海南发展银行建立起来以后,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法担保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最初的投入资本被原股东以贷款的形式抽回,此外还攫取了银行的大量存款。这些贷款以无抵押的形式贷出,资本的抽离降低了银行核心资本、附属资本的实际比例,降低了银行的偿债能力;大量的无抵押到款又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这两方面都增加了银行倒闭的风险。

4、中国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银行的最后一条防线

在1998年上半年海南发展银行出现储户挤兑时,中央银行紧急调动34亿元资金予以支持,当发现如救助不足以制止信用危机发生时,中央银行采取断然措施,立即关闭海南发展银行,由中国工商银行对其实行接管,从而避免了事态的扩大,保护了私人储户的利益,同时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对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在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偿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总付,以体现投资者(这里为存款者)自我承担风险的原则。这一案例,充分显示了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和化解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地位。

海发行关闭的直接原因,就是储户 因为恐慌引起的“挤兑”所造成的。挤兑 的发生往往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信息 不对称,储户在缺乏银行的信息,二是由 于存款缺乏安全保障,导致储户信心丧失。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一、 成立及倒闭过程

1、成立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5家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的信托投资公司而成立的,注册资本为16.77亿元人民币。股东有43家,有海南省政府控股。在成立伊始海发展就背负44亿元的债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1997年底,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海南十几家城市信用社。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一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其债权债务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南发展银行。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资产几乎全为无人问津的房产。

2、经营中的问题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

3、挤兑风潮

接管之后,原以为取款无望的储户在在海发营业部前排气长队取款,甚至未到期的储户牺牲定期存款的高额利息前来取款,各种传闻引发的的恐慌很快引发挤兑风潮。

4、尝试的解决途径及倒闭

海南发展银行面对严重的挤兑风潮,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规定的每周取款次数将少,每次取款限额也下降;一些营业部开始高息揽款,但取款的痛苦过程使人们再也没有存款的动机;同时加大讨债力度,但很多债务成了空置的房产,无法还贷;除此之外,还试图通过设立岛外分世行吸纳岛外存款缓解对付压力,但一切未能如愿。

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1998年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陆续给海发提供了40亿元再贷款,之后决定不再予以资金支持;海南省也动用7亿元资金企图挽回局面,但以无力回天。为防止支付危机进一步蔓延,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从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起至其正式解散之日前,由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6月30日,在原

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工行的信任,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行,现金提取量不多。

二、 思考与启示

1、新债还旧债——必死之路

在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中,资产与负债应是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是银行主要的经营形式,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银行获得盈利,得以继续生存。海南省银行也却破坏了这种循环,高息吸储,无力支付时依靠吸纳新的更高利息的储蓄归还旧的储蓄,也就是说银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持续的负净现金流的流出,这必将导致经营的失败。

2、严格贷款程序及审核——管理与控制不良资产

导致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的构成他的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社有大量的无抵押不良资产。1992年开始海南房地产火爆,1993年5月以后,国家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房地产热逐步降温,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社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海南发展银行就是在合并这些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成立的,其目的就是处理这些不良资产,着也是导致起导致的最主要原因。

3、合规经营

海南发展银行建立起来以后,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法担保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最初的投入资本被原股东以贷款的形式抽回,此外还攫取了银行的大量存款。这些贷款以无抵押的形式贷出,资本的抽离降低了银行核心资本、附属资本的实际比例,降低了银行的偿债能力;大量的无抵押到款又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这两方面都增加了银行倒闭的风险。

4、中国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银行的最后一条防线

在1998年上半年海南发展银行出现储户挤兑时,中央银行紧急调动34亿元资金予以支持,当发现如救助不足以制止信用危机发生时,中央银行采取断然措施,立即关闭海南发展银行,由中国工商银行对其实行接管,从而避免了事态的扩大,保护了私人储户的利益,同时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对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在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偿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总付,以体现投资者(这里为存款者)自我承担风险的原则。这一案例,充分显示了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和化解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地位。

海发行关闭的直接原因,就是储户 因为恐慌引起的“挤兑”所造成的。挤兑 的发生往往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信息 不对称,储户在缺乏银行的信息,二是由 于存款缺乏安全保障,导致储户信心丧失。


相关内容

  • 破产法案例分析
  • 案例1:A公司是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已经资不抵债,有意向法院申请破产.聘请你为律师,代理破产中的法律事务.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你掌握了以下情况: 1.A公司系在A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的公司. 2.A公司欠当地工商银行货款2200万元,贷款时曾提供A公司一套进口生产流水线作抵押,该套设备现值15 ...

  • 关于安然公司破产案件的案例分析
  • 关于安然公司破产案件的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必然会出现企业的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的 永恒规律.而破产是资不抵债.丧失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安全退出市场的主要途径, 人民法院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是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信用,促 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安然公司选择申 ...

  • 破产案件审判工作中的难点分析
  • 破产案件审判工作中的难点分析 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开出,破产企业普遍存在着"债务多.财产少.矛盾大.人心散"的现象.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我们在案件审理上也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的快速审结.现就破产案件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一.破产案件审判中的主要矛 ...

  • 经济法案例分析.
  • 各位同学: 临近期末,请做好复习迎考准备.复习时以课本为准,可参考笔记.法律课程要关注细节,切不可大意.提供以下案例资料和历史考卷一份,以作熟悉之用.考试题型请参照试卷,分值如有变化依考卷. 复习资料谨供参考,请勿对号入座.祝大家考出好成绩. 一. 合伙企业法案例(课堂练习) 案例:2008年元月, ...

  • 破产法的案例分析题
  • 破产法的案例分析题,麻烦帮忙做一下!! 悬赏分:30 - 解决时间:2008-6-27 17:36 晚霞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贸易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长期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该贸易公司于2007年7月16日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人民法院2007年7月20日裁定受理此案并宣告贸易公司破产,同时 ...

  • 注册会计师作为破产管理人的职责及案例分析
  • 118案例研究 注册会计师作为破产管理人的职责及案例分析 刘发顺 樊富强 新<破产法>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纳入破产管理人的范畴,为注册会计师参与破产案件打通了渠道.根据<破产法>破产管理人的法定职责,注册会计师在担任破产管理人时,需要具备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具备资产评估.税务处 ...

  • 人大代表:大数据亟需立法 企业破产法需修订|房地产|大数据
  • 大数据无疑是一场变革.从反腐到近来大热的供给侧改革都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 无界新闻记者 王一然 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是谁的?大数据通过什么来分析出腐败问题? 如果你要开办一家超市,有了执照.资金.人员队伍,又分析清楚了消费市场定位,请问你可以开业了吗?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青岛大学副校 ...

  • 商业银行破产的定位.法律适用及其构建原则
  • 商业银行破产的定位.法律适用及其机制构建 一.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 中国金融业现状,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正在酝酿加快推出银行破产条例,商业银行破产的定位(特殊性,一般企业破产法强调效率及公平,商业银行破产法更重视对安全和秩序的追求) (二)研究现状 (三)深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最新精 ...

  • 多变量信用评级模型法
  • 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法 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的概述 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是以特征财务比率为解释变量, 运用数量统计方法推导而建立起的标准模型.运用此模型预测某种性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及早发现信用危机信号, 使经营者能够在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业经营, 防范危机:使投资者和债权人 ...

  • 论我国建立个人破产法的必要性
  • 论我国建立个人破产法的必要性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建立个人破产法律制度既有必要性又具可能性.没有个人产制度的破产法律制度是不完整的,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形成和谐社会下的债权人与债务人关系.根据目前经济基础和法律理论与实践的积累,我国具备了建立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的条件. 论文关键词:个人破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