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

LoW(!ARBoN

SPEC眦

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

崔奕I郝寿义I张立新2

(1.南开人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2.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全球性焦点问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在应对措施上,以开发清洁能源、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等为基本内容的绿色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展现出向节能低碳经济转变的良好势头。其中,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如何向低碳经济转移是关键。文章将传统经济模式定义为高碳模式。首先概述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对二者的构成指标进行分析;然后对两种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别从产业层面、机制层面与社会层面三大方面予以分析,找出二者不同之处;最后对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进行研究,指出应以产业结构转变为先带动其他层面,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关键词:高碳经济;低碳经济:经济模式

文献引用:崔奕,郝寿义,张立新.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J】.生态经济,20lO(4):30~34,38.中图分类号:F205;F120.3

文献标识码:A

HowtoChangetheHigh-・CarbonEconomictoLow—CarbonEconomic

CUIYi。,HAOShouyil,ZHANGLixin2

(1.SchoolofEconomics,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2.SchoolofEconomics,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11

7,China)

Abstract:Inrecent

years,energyshortages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problems

foCUSattentionoftheworld.

particularlyafterthefinancialcrisis,countriesindealingwithmeasures,primarilyforthedevelopmentofcleanenergy,newenergyandenergysavings.Industriesshowhow

ato

as

thebasiccontent

ofthegreenindustrialrevolution

are

quietlyrising

to

shiftto

energy-efficientandlOW.carboneconomic.However,intheexistingtraditionaIeconomicgrowthmodel.

to

transf.erthelOW.carboneconomiciSa

problem.thisarticleiSdefinedthetraditionaleconomicmodeI

provides

an

as

high.

carbon

model.Firstofa11.pairsofhigh—carboneconomicandthelOW.carboneconomic

overviewofthe

compositionofthetwoindicatorsofanalyzed;afterthetwokindsofmodelsofeconomicdevelopmentwerecompared。respectively。from

theindustriaIlevel,themechanismlevel,andsocialdimensionsofthethreeaspectsofanalysis,to

on

identifydiffe!fencesbetweenthetwo;wentchangesinindustrial

structure

to

high.carboneconomy

toa

low.carboneconomicchangedostudies

to

ledbythefirstshiftothermodels,andthecorrespondingchangesinmeasures.

Keywords:high.carboneconomy:lOW.carboneconomy:mechanismofeconomic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F政府文件是2003年发布的英贺地K【4J。

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丰要以庄贵阳为代表。他认

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lJ。

在这之后,围内外学者先后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研究。

国外学者Treffers等对德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町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增长和GHG手{F放减少的共同实现是町能的12】。Johnston等学者对英闰的住房减排进行了研究,对减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利用现有技术至JJ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卜.减排80%是可能的pj。Shimada等学者通过对}1本低碳情景的研究,构建了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H本滋

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

心足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

一场能源革命,建证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减缓气候变化"l。

可以看出,自英因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终济的概念、实现的町能性、低碳技术等方面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涉及传统的高碳经济模式如何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很少。基于此,本文着重对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进行研究。

作者简介:崔奕(1968~),男,江苏宝应人。天津南歼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2010年第4期总第223期

ECOLOGlCALECoNOMY

l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述

1.1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定义

(1)高碳经济即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通过资源的超常投入来获得更高的产出,其最终目标是产出的增长、生活

表1高碳经济-与tFt碳经济的指标(目标年份:2050年)

主要指标

高碳经济

第:产业为主,至-112030年后第一i产业逐渐成为绛济结构的卡曼成分,但订前重I:业仍lU占据重要位置

低碳经济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q-目前发达陶家的格局类似,新兴上业和第二产业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占据上要位置

产业结构

水平的提高与财富的增加。但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生产

过程是不同的。高碳经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一种不环保、不经济的模式。

(2)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

一次能源需求量CO,排放量非常规能源利用

2050年为65亿吨标准煤2050年达到53亿吨煤k“左右2050q:为120亿吨需要开采

80亿吨

基本4i需要开采2020年扦始示范项

目,之后进行一些低成本CCS,2050;f开始与新建的IGCC电站相配套

济》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同时,这将是创造

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龟的途径和机会,为发

CCS

不考虑

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机会,创造新的商机和更

多的就_qk{!Jt会【IJ。

新建燃煤电站牛物质能利刖技术

超临界和超超临界为主IGCC

到2050年利用近9000

2050年利用近7000万吨

万吨标准煤的乍物质

标准煤的生物质能,成

能,成本可低j:370)6

本u,低十430it:/吨

/吨利用清洁能源、节能

传统的生活模式,不考

家用电器、环境友好

虑竹能环保

住宅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完

快速发展,公交出行便

善,环保出行,轨道

利,轨道交通发展完善

交通完善燃油鲐济性提tfi30%肉品消费快速增长不考虑没有没匀.

燃油经济性提高W能肉制品消费以CDM或以部门、区域方式参加开征碳税20304F开始

1.2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指标

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制定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高碳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素做了分类。结合其分类,总结出二者的主要指标f见表

居民生活方式

1),并对两种发展模式进行说明:

高碳经济:对气候变化不采取相应对策,以各种可

能的发展模式设计了一个情景,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

交通发展交通技术食物构成倾向

碳贸易碳税减排H标

济发展。未来50年的经济发展途径:(1)入口发展模式

按照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在2030~2040年达到人口高峰14.7亿。(2)已经采取的常规能源政策将持续下去。(3)2005~2050年间年均GDP增长速度为6.9%。(4)高消费、高投资模式。(5)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

低碳经济:考虑国家能源安全、国内环境、低碳之路,通过国家政策能够实现的低碳排放情景。主要考虑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发展需要,在强化技术进步、改变经济

表2产业结构走势(单位:%)

构成\\

第一产qp第:产、Ik第_三产业

\乒劳

200512.4

47.8

20lO10.149.240.8

20206.848.7

44.5

20304.345.550.2

2(珥O3.140.656.2

2050

2.5

发展模式、改变消费方式、实现低能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因素下,依据国内自身努力能够实现的能源与排放情景,

CCS技术有所利用。

36.461.2

39.8

数据来源:文献f6】。表3、表4、表5同。

2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模式的不同

两种经济模式不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1产业层面的不同

2.1.1产业结构的不同

三产业逐渐成为占据经济结构的丰要成分,表2是按照低碳经济模式预测的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

2.1.2能源消耗结构不同

传统模式F,煤、石油、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而这

三种能源的含碳量都相对较高,新型的无碳和低碳能源主

相同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处于同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则碳排放量相差很大。在传统的经济

模式下,大量消耗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

要是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醇类汽油和

生物柴油等。以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高碳能源消耗占总消耗的92.85%,而无碳和低碳能源消耗还不到总消耗量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高碳经济模式下,经济的增长

过于依赖第二产业。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9529.9亿元;第二产业为121381.3亿元,占总产值的49%;第三产业100053.5亿元,占总产值的40%。低碳经济模式下,第

的10%;延续传统经济模式发展下去,高碳能源的比重会

降低,但幅度不大;预计鲴J2050年无碳和低碳的能源消耗比重会增加到18.46%,如表3所示。

而实行低碳经济模式,能源消耗将以清洁低碳的能

LoW(觚BoNSPEC眦

表3高碳模式能源消耗结构(单位:百万吨标准煤)

年份

200520lO2020203020402050

高碳目E源

2032.13160.6

44

百分比

92.85%91.93%90.46%88.01%84.55%81.53%

低碳和无碳能源

156.5

订分比7.15%8.06%9.54%11.98%15.45%18.46%

合计

2188.63437.94817.2

56

277.2459.6678.0958.4l229.2

357.4979.5

657.6202.i

5243.75428.I

6657.4

表4低碳模式能源消耗结构(单位:百万吨标准煤)

年份

200520102020203020402050

岛碳能源

22

百分比

92.85%91.04%84.76%80.12%76.58%71.52%

低碳和无碳能源

156.5276.7609.2889.5

广1.分比

7.15%8.96%5.25%

合计

2188.63086.73

995.8

032.18lO.0

图2低碳能源消耗

3386.73584.43701.13754.9

19.88%23.43%28.48%

4473.94833.35250.0

132.3

提高,主要是在生产环节控N---氧化碳的排放和生产结束

后将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捉和埋藏。传统经济模式下,整体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对技术不够重视,少有资金投入

l495.0

源为主,在转变速度上要比在传统模式下快很多,如表4所示。至112020年,低碳和无碳的比例占据15.25%,这相当于在传统经济模式下2040年达到的水平;到目标年份2050年,低碳模式F的低碳与无碳能源所占比例将达到28.48%,而高碳模式下只占到l8.46%,这相当于低碳模式下2030年达到的水平。

两种经济模式下,能源消耗的增长趋势和速度不同。从图l可以清晰地看出,对于高碳能源的消耗,高碳经济

该领域,导致技术研发能力和消化吸纳能力十分有限;低碳经济模式下,国家和政府对该领域有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充分意识到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必然加大力度推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2.2制度层嘶的不同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任何一种经济模式都

需要相应的制度做保障。

传统经济模式下,制度冈素较少考虑。由于制度的缺失,必然缺乏实施低碳经济的推动力。

模式远远高‘j:低碳经济模式的消耗水平,而且增长速度也

快很多;对于低碳和无碳能源的消耗,二者呈相反趋势。如图2所示,2010年,二者消耗水平相当;N2030年,低碳经济模式下对于低碳和无碳能源的消耗开始高于高碳经济模式,而且挈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

2.2.1生产机制的不同

传统的发展模式是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一生产一

产品≯单线流向,导致生产终端的资源利用不充分。在

低碳经济模式下,实施循环生产机制,是资源~生产一产品一资源的闭合的乍产模式,这样不但提高了资源的

利用效率,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无形中也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1.3技术研发水平不同

推行低碳经济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相应技术水平的

2.2.2消费机制的不同

传统经济模式下,存在一次性消费的领域,这是一种

存在极大浪费的消费模式。如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性筷子和

翅料袋等,不但浪费了资源,也对环境造成污染。低碳经济模式下,要求的是可持续消费机制,是一系列有关可持续消费制度的总和,它至少包括控制、市场、生产、奖惩、宣传和教育机制。

(1)控制机制是町持续消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控制机制对可持续消费起到调控作用。

(2)消费是在市场中进行的,市场机制既可对可持续消费起到促进作用,也可起到抑制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影响

数据来源:文献【6】。图2同。

图I高碳能源消耗

可持续消费。如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对那些影响环境的产

品,禁止进入市场。

《生态经济》2010年第4期总第223期

ECOLOGICALECONOMY

(3)生产和消费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统一体,消费促进生产,生产满足消费,通过清洁生产方式生产绿色产品,是

对可持续消费的最大支撑。

住房标准的适度化。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居民购买适

度面积的房子,来减少对取暖、采冷、照明等热能和电能的需求。

(4)奖惩机制是对可持续消费的物质或精神刺激,通过

不同的方式鼓励、表扬可持续消费者,对于不可持续消费方式给予适当的惩罚。

(5)教育和宣传机制从意识和知识等层次深化可持续消费,使可持续消费成为消费者自觉的行动。

饮食结构的不同。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指出,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世界总量的18%,高于交通部门的13%,与工业部门的19.5%持平。减少肉食最不仅对健康有益,而且能够对减缓全球变暖的目标做出贡

献。因此,改变饮食结构也是低碳经济模式不同子高碳经

济模式的区别之一。

2.2.3市场机制的不同

传统机制并没有将二氧化碳作为交易的对象,而在低

碳模式下会出现针对二氧化碳的交易市场。目前,以正在

3如何转变——产业结构转变为先,带动其

他层面

3.1产业结构的转变

产业是经济的具体化,也是其表现形式。从高碳经济模式走向低碳经济模式,产业转变是关键,也是转变的第一步。传统经济模式下,国家按照三次产业结构来划分经济部门,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这一产业结构中,农业和工业是排放二氧化碳多的行业,而两者占总国民产出的比重达60%。

进行低碳经济建设的英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首先启动了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市场机制建设。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和CDM机制的运行,我国可以参加以项目为基础的碳

排放交易。截至2007年8月l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共批准-J'737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类项目528个,占71.6%,节能和提高能效类项

目115个,占15.6%,甲烷回收利用类项目52个,其他项目

42个。如表5所示。

通过相关数据的处理,可发现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碳

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如表6所示。表

表5清洁发展项目

中,y表示GDP,x。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经过EVIEWS处

比例(%)

71.6(52.5)(15.2)(3.9)15.67.12.5(4.6)1.62.O

1.5

项f{类型可冉生能源(水电)(风电)

(乍物质能及其他)能源效率甲烷网收利用(废卉物处理)(煤层气利用)HFC23破坏N,O破坏燃科转换/替代其他总计

项目数

528

理,发现二者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相关参数都通过了检验,且可建立模型y=.388512.9+351.4044X。。

(387)(112)

(29)11552

表6EVIEWS处理结果

DependentVariable:YMethod:LeastSquares

Date:08/07/09

(18)

(34)1215ll

Time:16:2i

Sample:20052020Includedobservations:16VariableX.C

R—squared

Coefficient

351.4044

Std.Error

36.716

t-Statistic9.570734

Pmb.O.(J000

55

O.5

.388512.90.867423

8l255.74Meandependent

var

-4.78l3600.0003377856.1146528.5

737

AdjustedR-squared0.857953

S.E.ofregression

55

S.D.dependentvat

225.28Akaikeinfocriterion24.79270

Schwarzcriterion

F.statisticProb(F—statistic)

24.8892791.598

94

2.3社会层面的不同

2.3.1社会理念的不同

SumsquaredresidLoglikelihoodDurbin.Watson

stat

4.27E+lO.196.34l61.985

429

0.000000

传统经济模式下,把增长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增长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采用先增长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而低碳经济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框架,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节能减排为核心,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程度,减少碳排放量的增长,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2.3.2大众生活模式的不同

传统经济模式下,生活讲究的是舒适度,市民更倾向于拥有私家车等交通工具。低碳经济模式下,更提倡选乘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通过对GDP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分析,发现二者有很强的相关性,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必然要对GDP的构成做调整。在2005年的数据中,工业和农业的产值占总产出的

60%,而这两个领域恰恰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因此,要

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产业结构转变是关键。

产业结构足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产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

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

LowCARBoNSPECLU

方式,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保障。3.1.1产业的低碳规划

按照技术密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IT产业,不论硬件还

3.2其他层面相应转变

3.2.1制度转变

(1)循环生产机制的应用。

从不同层面协调发展: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

加E资源再生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来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小循环——企业层面。选择典型食业和大犁企业,根

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

行单个企业的生态_[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

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是软件都有能耗小、污染低的特点。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

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在推进区域产业建设时,应使服务行业占据一定的产业比重【7l。

中循环——区域层面。按照。l: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

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大循环——社会层面。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

建立,最终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

3.1.2培育新型产业

打造生态工业——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上。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如太

阳能、风能;大力发展新型再生生态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

资源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

环利用问题。

(21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

碳税是一个混合趔税种,其税率由该能源的含碳量和发热量决定,不同的能源由于含碳麓和发热量不同,会有不同的税负,低碳能源的税负要低于高碳能源的税负。因此,碳税对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积极发展有明显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协作,调整税收政策,建克适应中国围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税收体系。碳排放交易机制对促进各地区、各单位之间利益均衡,提高减排效率有重要作用。

3.1.3提高应用技术

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大力推进碳中和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i类【s】:

(1)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主要有三条技术路线,即燃

2008年8月,全国首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

境交易所正式挂牌,它将为开展环保和排放的技术交易、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提供平台。

目前,国家发展和计划委员会正在起草编制《中国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的实施将更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烧前脱碳、燃烧后脱碳及富氧燃烧。燃烧前脱碳的关键技

术是转化制氢,涉及高温下氢的膜分离技术,包括膜式转化装置、膜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燃烧后脱碳的技术核心是胺吸收脱除CO,,难点在于分子水平吸附剂的开发。

3.2.2社会转变

(1)遏制奢侈消费。

奢侈消费是…种社会文化现象,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

此外,低能量CO,吸附、溶剂、小型高效压缩机、过程标准化等均待进一步研究。富氧燃烧技术属于提高能源效率

的范畴,技术的关键是氧气供应及高技术涡轮机的开发。

诉求。我国文化传统有一种攀比和等级观念。少数人的斗

富和奢华,多以多数人的基本需求为代价。这不仅是一种消费资源的非理性行为,而且是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从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出发,必须遏制奢侈消费p1。

浪费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是规划}=的失误,二是低劣的产品和建筑质量,三是消费行为上的疏忽。减少浪费,仅靠改变观念是不够的,必须采用经济约束手段。消费者理性是建立在预算约束基础上的。如果价格七有所反映,

f下转38页)

(2);!盈室气体的埋存技术,即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气体深埋

于海底或地下,以达到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日的。目前的研发工作主要集中于探索地下盐水储层、采空的油气藏储层、不可开采的煤层以及深海F的地层作为C02储库的町能性。

(3)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目前,碳

中和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从技术经济角度来看离全面推

广应用还有很大距离一I。

LOWCARBONSPECL嗵

共同构建规范、安全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体系;借助旅游

开始行动。对于低碳技术项目应优先立项,优先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优先申报各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多方面争取资金扶持。环首都产业园区应充分利用北京技术扩散、人

年票这一有效载体,统一包装,联合促销,共同叫响“京

津冀生态旅游”这一品牌:统‘规划和建设风能资源开发及接入系统,解除风能发出电却上不了网的窘境。

才外溢提速的契机,进一步研究制定大型科研设备区域共

享、人才柔性引进等扶持制度,引导京冀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由短期项目合作转向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关

3.3加快推进以乍念和水资源为载体的补偿机制的建

立,加快生念共建共享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泣包括水资源配置资金补偿和发展性补偿在内的利益补偿机制,是实现生态效益有形化、生态服务有偿化的关键,也是促进京津带

系。同时,进一步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高教育、医疗条

件,以增强对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使环首都低碳经济带成为高端人才的“栖息地”。同

动贫团地区发展的最公平、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是变“无偿调水”为“有偿输水”,探索以水权转让为基础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解决上下游日益突出的用水矛盾,行政指令性分水计划必须让位于水资源市场化管理,建立以初始水权为基础,以出入境水量和水质为依据的水资源使用权转让机制和补偿机制【5】。二是加大抚育和

参考文献:

【l】冷德熙.我国将建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区m】.科技日报,2009.11.3.【2】冯刚.区域牛态与产业合作模式研究——以张家口北京生态合作思路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2):24~27.

【3】李大庆.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前夜【N】.科技日报,

2009.01.13.

管护投入,妥善解决生态T程后期管护和抚育成本补偿问

题。三是探索受益I垤对治理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在探索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可以实施生态工程共建、技术帮扶等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

【4】课题组.2009年河北‘[业竞争力报告——加快河北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J】.}口I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9):44~48.

【5】张云.区际生态补偿制度研究:以京张承地区为例【A】,/第一届河北青年科技论坛执行委员会.河北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69~172.

3.4霞视研发,加强低碳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

低碳经济发展必须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马上

(上接34页)

消费者行为必然会有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I】UK

Trade&Investment.Ourenergyfuture-creating

(2)大力植树造林,创建宜居绿色城市。

森林是天然的大氧吧,又是大自然的碳库。森林足陆

地乍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碳瓤:技术是一种成本低,持续时间长,效益好的有效方法。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排放交易机制,碳源国家和地区应向碳汇国家支付二氧化碳排放的补偿费。据华南植物园研究显示,广州森林碳汇的增加量为每年39万吨,全市森林的碳储量达

6760万吨。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碳价格每吨10美元,

lowcarbon

economy[EB/OL].(2003—02—24).http://www.berr.gov.uk/files/

filel0719.pdf.

[2]TreffersT,FaaijAPC,SparkmanJ,eta1.Exploringthepossibilities

forsettingupsustainableenergysystemsforthelongterm:TwovisionsfortheDutchenergysystemin33(13):1723-1743.

2050【J】.Energy

Policy,2005,

【3]JohnstonD,LoweR,BellM.Anexplorationofthetechnical

excess

feasibilityofachievingCO,emissionreductionsinwithintheUKHousingStockbytheyear

of60%

2050【J】.EnergyPolicy,

2005,33(13):1643.1659.

每公顷每年碳乳:收入可达l

50元。因此,要大力推进

【4]KojiShimada,YoshitakaTanaka,KeiGomi,eta1.Developing

“森林进城,森林围城”的青山绿水工程【6】。long—termlocalsocietydesignmethodologytowardseconomy:anapplication

low—carbon

4总结

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技术创新,这两个因素足走向低碳经济必不可少的条件。积极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确定低碳应用的技术领域并给予资金t的支持,通过交易手段,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同

to

ShigaprefectureinJapan【J】.Energy

Policy,2007,35(9):4688-4703.

【5】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

究,2005,8(3):79~87.

【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qb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f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l53~l60.

【8]bI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I:t・资源与环境,2008,18(3):14~19。

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崔奕, 郝寿义, 张立新, CUI Yi, HAO Shouyi, ZHANG Lixin

崔奕,郝寿义,CUI Yi,HAO Shouyi(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张立新,ZHANGLixin(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生态经济

ECOLOGICAL ECONOMY2010(4)

参考文献(8条)

1. Treffers T;Faaij A P C;Sparkman J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systems for the long term: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外文期刊] 2005(13)2. UK Trade & Investment.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20033.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3)4. 鲍健强;苗阳;陈锋 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8(04)5.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09

6. 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期刊论文]-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5(03)

7. Koji Shimada;Yoshitaka Tanaka;Kei Gomi Developing a long-term local society design methodology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外文期刊] 2007(09)8. Johnston D;Lowe R;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O2 emission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 2005(1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tjj201004005.aspx

LoW(!ARBoN

SPEC眦

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

崔奕I郝寿义I张立新2

(1.南开人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2.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全球性焦点问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在应对措施上,以开发清洁能源、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等为基本内容的绿色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展现出向节能低碳经济转变的良好势头。其中,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如何向低碳经济转移是关键。文章将传统经济模式定义为高碳模式。首先概述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对二者的构成指标进行分析;然后对两种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别从产业层面、机制层面与社会层面三大方面予以分析,找出二者不同之处;最后对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进行研究,指出应以产业结构转变为先带动其他层面,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关键词:高碳经济;低碳经济:经济模式

文献引用:崔奕,郝寿义,张立新.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J】.生态经济,20lO(4):30~34,38.中图分类号:F205;F120.3

文献标识码:A

HowtoChangetheHigh-・CarbonEconomictoLow—CarbonEconomic

CUIYi。,HAOShouyil,ZHANGLixin2

(1.SchoolofEconomics,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2.SchoolofEconomics,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11

7,China)

Abstract:Inrecent

years,energyshortages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problems

foCUSattentionoftheworld.

particularlyafterthefinancialcrisis,countriesindealingwithmeasures,primarilyforthedevelopmentofcleanenergy,newenergyandenergysavings.Industriesshowhow

ato

as

thebasiccontent

ofthegreenindustrialrevolution

are

quietlyrising

to

shiftto

energy-efficientandlOW.carboneconomic.However,intheexistingtraditionaIeconomicgrowthmodel.

to

transf.erthelOW.carboneconomiciSa

problem.thisarticleiSdefinedthetraditionaleconomicmodeI

provides

an

as

high.

carbon

model.Firstofa11.pairsofhigh—carboneconomicandthelOW.carboneconomic

overviewofthe

compositionofthetwoindicatorsofanalyzed;afterthetwokindsofmodelsofeconomicdevelopmentwerecompared。respectively。from

theindustriaIlevel,themechanismlevel,andsocialdimensionsofthethreeaspectsofanalysis,to

on

identifydiffe!fencesbetweenthetwo;wentchangesinindustrial

structure

to

high.carboneconomy

toa

low.carboneconomicchangedostudies

to

ledbythefirstshiftothermodels,andthecorrespondingchangesinmeasures.

Keywords:high.carboneconomy:lOW.carboneconomy:mechanismofeconomic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F政府文件是2003年发布的英贺地K【4J。

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丰要以庄贵阳为代表。他认

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lJ。

在这之后,围内外学者先后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研究。

国外学者Treffers等对德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町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增长和GHG手{F放减少的共同实现是町能的12】。Johnston等学者对英闰的住房减排进行了研究,对减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利用现有技术至JJ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卜.减排80%是可能的pj。Shimada等学者通过对}1本低碳情景的研究,构建了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H本滋

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

心足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

一场能源革命,建证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减缓气候变化"l。

可以看出,自英因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终济的概念、实现的町能性、低碳技术等方面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涉及传统的高碳经济模式如何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很少。基于此,本文着重对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进行研究。

作者简介:崔奕(1968~),男,江苏宝应人。天津南歼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2010年第4期总第223期

ECOLOGlCALECoNOMY

l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述

1.1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定义

(1)高碳经济即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通过资源的超常投入来获得更高的产出,其最终目标是产出的增长、生活

表1高碳经济-与tFt碳经济的指标(目标年份:2050年)

主要指标

高碳经济

第:产业为主,至-112030年后第一i产业逐渐成为绛济结构的卡曼成分,但订前重I:业仍lU占据重要位置

低碳经济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q-目前发达陶家的格局类似,新兴上业和第二产业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占据上要位置

产业结构

水平的提高与财富的增加。但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生产

过程是不同的。高碳经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一种不环保、不经济的模式。

(2)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

一次能源需求量CO,排放量非常规能源利用

2050年为65亿吨标准煤2050年达到53亿吨煤k“左右2050q:为120亿吨需要开采

80亿吨

基本4i需要开采2020年扦始示范项

目,之后进行一些低成本CCS,2050;f开始与新建的IGCC电站相配套

济》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同时,这将是创造

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龟的途径和机会,为发

CCS

不考虑

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机会,创造新的商机和更

多的就_qk{!Jt会【IJ。

新建燃煤电站牛物质能利刖技术

超临界和超超临界为主IGCC

到2050年利用近9000

2050年利用近7000万吨

万吨标准煤的乍物质

标准煤的生物质能,成

能,成本可低j:370)6

本u,低十430it:/吨

/吨利用清洁能源、节能

传统的生活模式,不考

家用电器、环境友好

虑竹能环保

住宅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完

快速发展,公交出行便

善,环保出行,轨道

利,轨道交通发展完善

交通完善燃油鲐济性提tfi30%肉品消费快速增长不考虑没有没匀.

燃油经济性提高W能肉制品消费以CDM或以部门、区域方式参加开征碳税20304F开始

1.2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指标

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制定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高碳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素做了分类。结合其分类,总结出二者的主要指标f见表

居民生活方式

1),并对两种发展模式进行说明:

高碳经济:对气候变化不采取相应对策,以各种可

能的发展模式设计了一个情景,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

交通发展交通技术食物构成倾向

碳贸易碳税减排H标

济发展。未来50年的经济发展途径:(1)入口发展模式

按照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在2030~2040年达到人口高峰14.7亿。(2)已经采取的常规能源政策将持续下去。(3)2005~2050年间年均GDP增长速度为6.9%。(4)高消费、高投资模式。(5)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

低碳经济:考虑国家能源安全、国内环境、低碳之路,通过国家政策能够实现的低碳排放情景。主要考虑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发展需要,在强化技术进步、改变经济

表2产业结构走势(单位:%)

构成\\

第一产qp第:产、Ik第_三产业

\乒劳

200512.4

47.8

20lO10.149.240.8

20206.848.7

44.5

20304.345.550.2

2(珥O3.140.656.2

2050

2.5

发展模式、改变消费方式、实现低能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因素下,依据国内自身努力能够实现的能源与排放情景,

CCS技术有所利用。

36.461.2

39.8

数据来源:文献f6】。表3、表4、表5同。

2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模式的不同

两种经济模式不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1产业层面的不同

2.1.1产业结构的不同

三产业逐渐成为占据经济结构的丰要成分,表2是按照低碳经济模式预测的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

2.1.2能源消耗结构不同

传统模式F,煤、石油、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而这

三种能源的含碳量都相对较高,新型的无碳和低碳能源主

相同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处于同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则碳排放量相差很大。在传统的经济

模式下,大量消耗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

要是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醇类汽油和

生物柴油等。以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高碳能源消耗占总消耗的92.85%,而无碳和低碳能源消耗还不到总消耗量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高碳经济模式下,经济的增长

过于依赖第二产业。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9529.9亿元;第二产业为121381.3亿元,占总产值的49%;第三产业100053.5亿元,占总产值的40%。低碳经济模式下,第

的10%;延续传统经济模式发展下去,高碳能源的比重会

降低,但幅度不大;预计鲴J2050年无碳和低碳的能源消耗比重会增加到18.46%,如表3所示。

而实行低碳经济模式,能源消耗将以清洁低碳的能

LoW(觚BoNSPEC眦

表3高碳模式能源消耗结构(单位:百万吨标准煤)

年份

200520lO2020203020402050

高碳目E源

2032.13160.6

44

百分比

92.85%91.93%90.46%88.01%84.55%81.53%

低碳和无碳能源

156.5

订分比7.15%8.06%9.54%11.98%15.45%18.46%

合计

2188.63437.94817.2

56

277.2459.6678.0958.4l229.2

357.4979.5

657.6202.i

5243.75428.I

6657.4

表4低碳模式能源消耗结构(单位:百万吨标准煤)

年份

200520102020203020402050

岛碳能源

22

百分比

92.85%91.04%84.76%80.12%76.58%71.52%

低碳和无碳能源

156.5276.7609.2889.5

广1.分比

7.15%8.96%5.25%

合计

2188.63086.73

995.8

032.18lO.0

图2低碳能源消耗

3386.73584.43701.13754.9

19.88%23.43%28.48%

4473.94833.35250.0

132.3

提高,主要是在生产环节控N---氧化碳的排放和生产结束

后将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捉和埋藏。传统经济模式下,整体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对技术不够重视,少有资金投入

l495.0

源为主,在转变速度上要比在传统模式下快很多,如表4所示。至112020年,低碳和无碳的比例占据15.25%,这相当于在传统经济模式下2040年达到的水平;到目标年份2050年,低碳模式F的低碳与无碳能源所占比例将达到28.48%,而高碳模式下只占到l8.46%,这相当于低碳模式下2030年达到的水平。

两种经济模式下,能源消耗的增长趋势和速度不同。从图l可以清晰地看出,对于高碳能源的消耗,高碳经济

该领域,导致技术研发能力和消化吸纳能力十分有限;低碳经济模式下,国家和政府对该领域有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充分意识到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必然加大力度推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2.2制度层嘶的不同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任何一种经济模式都

需要相应的制度做保障。

传统经济模式下,制度冈素较少考虑。由于制度的缺失,必然缺乏实施低碳经济的推动力。

模式远远高‘j:低碳经济模式的消耗水平,而且增长速度也

快很多;对于低碳和无碳能源的消耗,二者呈相反趋势。如图2所示,2010年,二者消耗水平相当;N2030年,低碳经济模式下对于低碳和无碳能源的消耗开始高于高碳经济模式,而且挈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

2.2.1生产机制的不同

传统的发展模式是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一生产一

产品≯单线流向,导致生产终端的资源利用不充分。在

低碳经济模式下,实施循环生产机制,是资源~生产一产品一资源的闭合的乍产模式,这样不但提高了资源的

利用效率,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无形中也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1.3技术研发水平不同

推行低碳经济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相应技术水平的

2.2.2消费机制的不同

传统经济模式下,存在一次性消费的领域,这是一种

存在极大浪费的消费模式。如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性筷子和

翅料袋等,不但浪费了资源,也对环境造成污染。低碳经济模式下,要求的是可持续消费机制,是一系列有关可持续消费制度的总和,它至少包括控制、市场、生产、奖惩、宣传和教育机制。

(1)控制机制是町持续消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控制机制对可持续消费起到调控作用。

(2)消费是在市场中进行的,市场机制既可对可持续消费起到促进作用,也可起到抑制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影响

数据来源:文献【6】。图2同。

图I高碳能源消耗

可持续消费。如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对那些影响环境的产

品,禁止进入市场。

《生态经济》2010年第4期总第223期

ECOLOGICALECONOMY

(3)生产和消费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统一体,消费促进生产,生产满足消费,通过清洁生产方式生产绿色产品,是

对可持续消费的最大支撑。

住房标准的适度化。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居民购买适

度面积的房子,来减少对取暖、采冷、照明等热能和电能的需求。

(4)奖惩机制是对可持续消费的物质或精神刺激,通过

不同的方式鼓励、表扬可持续消费者,对于不可持续消费方式给予适当的惩罚。

(5)教育和宣传机制从意识和知识等层次深化可持续消费,使可持续消费成为消费者自觉的行动。

饮食结构的不同。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指出,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世界总量的18%,高于交通部门的13%,与工业部门的19.5%持平。减少肉食最不仅对健康有益,而且能够对减缓全球变暖的目标做出贡

献。因此,改变饮食结构也是低碳经济模式不同子高碳经

济模式的区别之一。

2.2.3市场机制的不同

传统机制并没有将二氧化碳作为交易的对象,而在低

碳模式下会出现针对二氧化碳的交易市场。目前,以正在

3如何转变——产业结构转变为先,带动其

他层面

3.1产业结构的转变

产业是经济的具体化,也是其表现形式。从高碳经济模式走向低碳经济模式,产业转变是关键,也是转变的第一步。传统经济模式下,国家按照三次产业结构来划分经济部门,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这一产业结构中,农业和工业是排放二氧化碳多的行业,而两者占总国民产出的比重达60%。

进行低碳经济建设的英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首先启动了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市场机制建设。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和CDM机制的运行,我国可以参加以项目为基础的碳

排放交易。截至2007年8月l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共批准-J'737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类项目528个,占71.6%,节能和提高能效类项

目115个,占15.6%,甲烷回收利用类项目52个,其他项目

42个。如表5所示。

通过相关数据的处理,可发现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碳

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如表6所示。表

表5清洁发展项目

中,y表示GDP,x。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经过EVIEWS处

比例(%)

71.6(52.5)(15.2)(3.9)15.67.12.5(4.6)1.62.O

1.5

项f{类型可冉生能源(水电)(风电)

(乍物质能及其他)能源效率甲烷网收利用(废卉物处理)(煤层气利用)HFC23破坏N,O破坏燃科转换/替代其他总计

项目数

528

理,发现二者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相关参数都通过了检验,且可建立模型y=.388512.9+351.4044X。。

(387)(112)

(29)11552

表6EVIEWS处理结果

DependentVariable:YMethod:LeastSquares

Date:08/07/09

(18)

(34)1215ll

Time:16:2i

Sample:20052020Includedobservations:16VariableX.C

R—squared

Coefficient

351.4044

Std.Error

36.716

t-Statistic9.570734

Pmb.O.(J000

55

O.5

.388512.90.867423

8l255.74Meandependent

var

-4.78l3600.0003377856.1146528.5

737

AdjustedR-squared0.857953

S.E.ofregression

55

S.D.dependentvat

225.28Akaikeinfocriterion24.79270

Schwarzcriterion

F.statisticProb(F—statistic)

24.8892791.598

94

2.3社会层面的不同

2.3.1社会理念的不同

SumsquaredresidLoglikelihoodDurbin.Watson

stat

4.27E+lO.196.34l61.985

429

0.000000

传统经济模式下,把增长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增长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采用先增长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而低碳经济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框架,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节能减排为核心,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程度,减少碳排放量的增长,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2.3.2大众生活模式的不同

传统经济模式下,生活讲究的是舒适度,市民更倾向于拥有私家车等交通工具。低碳经济模式下,更提倡选乘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通过对GDP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分析,发现二者有很强的相关性,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必然要对GDP的构成做调整。在2005年的数据中,工业和农业的产值占总产出的

60%,而这两个领域恰恰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因此,要

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产业结构转变是关键。

产业结构足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产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

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

LowCARBoNSPECLU

方式,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保障。3.1.1产业的低碳规划

按照技术密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IT产业,不论硬件还

3.2其他层面相应转变

3.2.1制度转变

(1)循环生产机制的应用。

从不同层面协调发展: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

加E资源再生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来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小循环——企业层面。选择典型食业和大犁企业,根

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

行单个企业的生态_[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

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是软件都有能耗小、污染低的特点。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

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在推进区域产业建设时,应使服务行业占据一定的产业比重【7l。

中循环——区域层面。按照。l: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

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大循环——社会层面。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

建立,最终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

3.1.2培育新型产业

打造生态工业——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上。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如太

阳能、风能;大力发展新型再生生态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

资源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

环利用问题。

(21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

碳税是一个混合趔税种,其税率由该能源的含碳量和发热量决定,不同的能源由于含碳麓和发热量不同,会有不同的税负,低碳能源的税负要低于高碳能源的税负。因此,碳税对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积极发展有明显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协作,调整税收政策,建克适应中国围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税收体系。碳排放交易机制对促进各地区、各单位之间利益均衡,提高减排效率有重要作用。

3.1.3提高应用技术

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大力推进碳中和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i类【s】:

(1)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主要有三条技术路线,即燃

2008年8月,全国首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

境交易所正式挂牌,它将为开展环保和排放的技术交易、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提供平台。

目前,国家发展和计划委员会正在起草编制《中国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的实施将更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烧前脱碳、燃烧后脱碳及富氧燃烧。燃烧前脱碳的关键技

术是转化制氢,涉及高温下氢的膜分离技术,包括膜式转化装置、膜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燃烧后脱碳的技术核心是胺吸收脱除CO,,难点在于分子水平吸附剂的开发。

3.2.2社会转变

(1)遏制奢侈消费。

奢侈消费是…种社会文化现象,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

此外,低能量CO,吸附、溶剂、小型高效压缩机、过程标准化等均待进一步研究。富氧燃烧技术属于提高能源效率

的范畴,技术的关键是氧气供应及高技术涡轮机的开发。

诉求。我国文化传统有一种攀比和等级观念。少数人的斗

富和奢华,多以多数人的基本需求为代价。这不仅是一种消费资源的非理性行为,而且是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从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出发,必须遏制奢侈消费p1。

浪费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是规划}=的失误,二是低劣的产品和建筑质量,三是消费行为上的疏忽。减少浪费,仅靠改变观念是不够的,必须采用经济约束手段。消费者理性是建立在预算约束基础上的。如果价格七有所反映,

f下转38页)

(2);!盈室气体的埋存技术,即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气体深埋

于海底或地下,以达到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日的。目前的研发工作主要集中于探索地下盐水储层、采空的油气藏储层、不可开采的煤层以及深海F的地层作为C02储库的町能性。

(3)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目前,碳

中和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从技术经济角度来看离全面推

广应用还有很大距离一I。

LOWCARBONSPECL嗵

共同构建规范、安全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体系;借助旅游

开始行动。对于低碳技术项目应优先立项,优先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优先申报各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多方面争取资金扶持。环首都产业园区应充分利用北京技术扩散、人

年票这一有效载体,统一包装,联合促销,共同叫响“京

津冀生态旅游”这一品牌:统‘规划和建设风能资源开发及接入系统,解除风能发出电却上不了网的窘境。

才外溢提速的契机,进一步研究制定大型科研设备区域共

享、人才柔性引进等扶持制度,引导京冀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由短期项目合作转向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关

3.3加快推进以乍念和水资源为载体的补偿机制的建

立,加快生念共建共享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泣包括水资源配置资金补偿和发展性补偿在内的利益补偿机制,是实现生态效益有形化、生态服务有偿化的关键,也是促进京津带

系。同时,进一步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高教育、医疗条

件,以增强对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使环首都低碳经济带成为高端人才的“栖息地”。同

动贫团地区发展的最公平、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是变“无偿调水”为“有偿输水”,探索以水权转让为基础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解决上下游日益突出的用水矛盾,行政指令性分水计划必须让位于水资源市场化管理,建立以初始水权为基础,以出入境水量和水质为依据的水资源使用权转让机制和补偿机制【5】。二是加大抚育和

参考文献:

【l】冷德熙.我国将建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区m】.科技日报,2009.11.3.【2】冯刚.区域牛态与产业合作模式研究——以张家口北京生态合作思路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2):24~27.

【3】李大庆.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前夜【N】.科技日报,

2009.01.13.

管护投入,妥善解决生态T程后期管护和抚育成本补偿问

题。三是探索受益I垤对治理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在探索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可以实施生态工程共建、技术帮扶等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

【4】课题组.2009年河北‘[业竞争力报告——加快河北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J】.}口I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9):44~48.

【5】张云.区际生态补偿制度研究:以京张承地区为例【A】,/第一届河北青年科技论坛执行委员会.河北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69~172.

3.4霞视研发,加强低碳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

低碳经济发展必须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马上

(上接34页)

消费者行为必然会有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I】UK

Trade&Investment.Ourenergyfuture-creating

(2)大力植树造林,创建宜居绿色城市。

森林是天然的大氧吧,又是大自然的碳库。森林足陆

地乍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碳瓤:技术是一种成本低,持续时间长,效益好的有效方法。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排放交易机制,碳源国家和地区应向碳汇国家支付二氧化碳排放的补偿费。据华南植物园研究显示,广州森林碳汇的增加量为每年39万吨,全市森林的碳储量达

6760万吨。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碳价格每吨10美元,

lowcarbon

economy[EB/OL].(2003—02—24).http://www.berr.gov.uk/files/

filel0719.pdf.

[2]TreffersT,FaaijAPC,SparkmanJ,eta1.Exploringthepossibilities

forsettingupsustainableenergysystemsforthelongterm:TwovisionsfortheDutchenergysystemin33(13):1723-1743.

2050【J】.Energy

Policy,2005,

【3]JohnstonD,LoweR,BellM.Anexplorationofthetechnical

excess

feasibilityofachievingCO,emissionreductionsinwithintheUKHousingStockbytheyear

of60%

2050【J】.EnergyPolicy,

2005,33(13):1643.1659.

每公顷每年碳乳:收入可达l

50元。因此,要大力推进

【4]KojiShimada,YoshitakaTanaka,KeiGomi,eta1.Developing

“森林进城,森林围城”的青山绿水工程【6】。long—termlocalsocietydesignmethodologytowardseconomy:anapplication

low—carbon

4总结

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技术创新,这两个因素足走向低碳经济必不可少的条件。积极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确定低碳应用的技术领域并给予资金t的支持,通过交易手段,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同

to

ShigaprefectureinJapan【J】.Energy

Policy,2007,35(9):4688-4703.

【5】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

究,2005,8(3):79~87.

【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qb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f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l53~l60.

【8]bI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I:t・资源与环境,2008,18(3):14~19。

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崔奕, 郝寿义, 张立新, CUI Yi, HAO Shouyi, ZHANG Lixin

崔奕,郝寿义,CUI Yi,HAO Shouyi(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张立新,ZHANGLixin(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生态经济

ECOLOGICAL ECONOMY2010(4)

参考文献(8条)

1. Treffers T;Faaij A P C;Sparkman J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systems for the long term: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外文期刊] 2005(13)2. UK Trade & Investment.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20033.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3)4. 鲍健强;苗阳;陈锋 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8(04)5.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09

6. 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期刊论文]-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5(03)

7. Koji Shimada;Yoshitaka Tanaka;Kei Gomi Developing a long-term local society design methodology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外文期刊] 2007(09)8. Johnston D;Lowe R;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O2 emission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 2005(1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tjj201004005.aspx


相关内容

  • 什么是温室效应
  • 10建环(2)班 1什么是温室效应,<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温室气体有哪几种? 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 ...

  • 高碳产业地区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 资源环境问题是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宣布2020年减排目标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我国目前处于工 ...

  • 工程材料(金属材料)课后习题答案
  • 工程材料参考答案 第1章 机械工程对材料性能的要求 思考题与习题P20 1.3.机械零件在工作条件下可能承受哪些负荷?这些负荷对零件产生什么作用?p4 工程构件与机械零件(以下简称零件或构件)在工作条件下可能受到力学负荷.热负荷或环境介质的作用.有时只受到一种负荷作用,更多的时候将受到两种或三种负荷 ...

  • 低碳话语中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路径
  • [摘 要]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提升就业质量是转型的内在动力,迎接危机挑战是转型的外在动力,但是面临着经济结构缺陷.就业结构缺陷和制度接轨缺陷,产业结构调整.政府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本再造是实现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绿色就业:动力机制:约束机制:战略转型 [中图 ...

  •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
  •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各国都高度重视,并且开始采取步骤防止气候问题进一步恶化,各国都同意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碳减排问题已经成为国际重要议题.大家都提倡发展低碳经济,但是各国在碳减排问题上仍存在着不少分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还存在利益上的矛盾. 而当前我国贸易结构是一 ...

  • 中国的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之路
  • 摘 要:低碳经济将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低碳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结构发展的大方向,更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文章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 ...

  • 901#--材料焊接性
  • <材料焊接性>(专科)学案 第一章 绪论 二.本章习题 1. 根据本章所述内容,举例说明低合金钢焊接在工程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2. 先进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在工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简述先进材料(如陶瓷.金属间化合物和复合材料等)和金属材料相比,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有什么不同? 第2章 材 ...

  • 低碳生活的意义
  • 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 ...

  •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探讨
  •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探讨 摘要: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能源日益紧张.甚至面临枯竭的背景下,许多国家都在寻求发展低碳经济的各种途径.文章针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制约发展低碳经济的各种因素,提出了若干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制度,核心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