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治疗综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患病率正急剧增加,已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终身性疾病。糖尿病若没有及时诊断、正规治疗可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四型。①1型糖尿病患者有胰岛β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有酮症酸中毒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少年,起病急。代谢紊乱症状明显,患者需注射胰岛素以维持生命,包括免疫介导和特发性两种亚型。需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口服降糖药无效。②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超重或肥胖,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在疾病初期大多不需要胰岛素治疗。通常无酮症酸中毒倾向,但在感染等应激情况下,也可诱发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较1型糖尿病强烈。由于高血糖发展缓慢,许多患者早期因无典型症状,未能引起足够注意,多年未就诊、未发现糖尿病,发现糖尿病时已有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发生。③妊娠糖尿病是指怀孕前未患糖尿病,确定妊娠后若发现有各种程度的糖耐量减低或明显的糖尿病,不论是否需用胰岛素或仅使用饮食治疗,也不论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妊娠糖尿病,其发生率1%~3%。④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由遗传性β细胞缺陷、胰岛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糖尿病。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包括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等;胰岛素功能缺陷包括胰岛素抵抗A型妖精症、脂肪萎缩型糖尿病及其他;胰腺外分泌病;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甲亢、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所引起的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引起的糖尿病;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噻嗪类利尿药等。   糖尿病治疗原则   当你确诊糖尿病时,先不要急于盲目用药,应当到医院的内分泌科就诊,如果病情较轻,可以首先采用糖尿病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饮食治疗就是根据您的身高确定标准体重(标准体重=身高-105),再根据标准体重及所从事工作的体力消耗程度,确定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即是要控制每日摄取食物中的总热量及坚持餐后适当的、量力而行的运动来达到降低血糖和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如果单纯的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就能良好的控制血糖,就可以不用药物治疗。   如果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后血糖仍不能达标,则可选用药物治疗,选择哪种药物须根据病情及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不能盲目用药,防止出现胰岛β细胞衰竭。   选用药物治疗时,一般从单一用药开始,如果用药中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需要换药时,请咨询内分泌科的专业医生选择适合您的降糖药物。   有些糖尿病人在第一次就诊用药后长期服用这种药物,即使到医院看病也仅仅是开药,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因为有时候会出现继发性耐药的现象:即开始服用某种药物效果很好,服用一个阶段后出现没有明显效果。如果您的血糖控制良好,最好每两周或每月监测血糖,检查空腹、餐后血糖,有时需要检查餐前、睡前及夜间血糖,若出现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及时调制用药。   如果已经选用三种降糖药联用而血糖仍不能良好控制时,您就需要到医院内分泌科就诊,选用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   1型糖尿病病人需要坚持终生应用胰岛素治疗,在用药过程中监测血糖,及时根据不同的身体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2型糖尿病出现下列情况时需胰岛素治疗: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②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神经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③因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或需急症手术时;④妊娠和分娩;⑤2型糖尿病病人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   妊娠糖尿病需要胰岛素治疗。某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需要胰岛素治疗:如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等。   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胰岛素分为猪胰岛素、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猪胰岛素分为短效和长效。人胰岛素分为短效、中效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有超短效和超长效。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胰岛素种类。   饮食和运动要做到定点、定量,尽量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注射胰岛素期间要监测血糖。适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胰岛素的注射部位有:腹部皮下脐周5cm以外、三角肌、股四头肌、臀中肌。各个部位轮流注射,避免在同一个部位反复注射。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①低血糖反应:最常见,与剂量大、运动量大及进食少有关,多见于1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者。②轻度水肿:胰岛素治疗初期出现水肿多由钠潴留所致,可自行缓解。③视物模糊:晶状体屈光度改变,常于数周内自然恢复。④过敏反应:出现注射部位瘙痒、荨麻疹样皮疹,全身性荨麻疹少见,罕见严重过敏反应(如血清病、过敏性休克)。处理措施包括更换胰岛素制剂种属,使用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以及脱敏疗法等。严重过敏反应   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⑤脂肪营养不良:少见。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后可缓慢自然恢复,为防止其发生,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使用高纯度或人胰岛素制剂后几乎没有过敏反应和脂肪营养不良发生。   胰岛素患者的希望   随着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加,胰岛素的广泛应用,部分患者对注射胰岛素的抵触情绪及对新剂型的渴望,在这里介绍一下胰岛素新剂型发展近况,让糖尿病患者对将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同时免得有的患者上当受骗从而造成经济损失。胰岛素口服无效,皮下注射吸收快,作用时间短。向胰岛素制剂中加入碱性蛋白或锌,可增加制剂的抗原性,不可静注。   注射剂:①胰岛素泵:又称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是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的胰岛素的一种胰岛素输注系统。便携式胰岛素泵成为了替代传统胰岛素注射剂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研究包括开环式泵和闭环式泵两种,但我国还没有此类药物推向市场,只能期待研究人员加快攻克难关,新产品早日与患者见面。②其他制剂:包括将胰岛素制成微乳、脂质体的缓控释注射制剂,暂没有新产品面市。   吸入制剂:主要经肺、经口腔黏膜和经鼻腔黏膜给药吸收。以经肺吸收研究为多,制剂有干粉状和可溶性液体两种,使用时经雾化由肺泡吸收。由于肺表面积大且渗透性好,而成为胰岛素给药的理想途径。目前安万特公司的胰岛素吸入剂Exubera已在欧洲申请上市,国内暂无生产销售。   口服制剂:虽然口服胰岛素是最佳给药途径,但由于胰岛素分子过大且为亲水性,不能通过黏膜,且胃肠道摄取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极低和胰岛素在胃肠道被酶分解并发生化学性降解的特点,进而克服胰岛素缺点把不利变为有利成为科研人员课题。近年针对胰岛素口服制剂研究产生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这种给药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临床研究阶段。   其他制剂:包括透皮贴剂胰岛素、植入制剂、直肠给药制剂、鼻腔给药制剂、眼部给药制剂等。以上胰岛素新剂型共同的目特点都是使得未来的胰岛素制剂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病情,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产生,从而减少糖尿病人的治疗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糖尿病患者寿命。但在这里提醒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以上胰岛素新剂型正在研究中,还没有应用于临床,对社会上的宣传的口服胰岛素等新剂型不要轻易相信、禁防上当给患者带来经济损失,而且要购买新药要去正规单位购买并看有没有国家生产批准文号和进口批准文号,不要轻易轻易相信广告,要咨询专业医务人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患病率正急剧增加,已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终身性疾病。糖尿病若没有及时诊断、正规治疗可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四型。①1型糖尿病患者有胰岛β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有酮症酸中毒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少年,起病急。代谢紊乱症状明显,患者需注射胰岛素以维持生命,包括免疫介导和特发性两种亚型。需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口服降糖药无效。②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超重或肥胖,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在疾病初期大多不需要胰岛素治疗。通常无酮症酸中毒倾向,但在感染等应激情况下,也可诱发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较1型糖尿病强烈。由于高血糖发展缓慢,许多患者早期因无典型症状,未能引起足够注意,多年未就诊、未发现糖尿病,发现糖尿病时已有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发生。③妊娠糖尿病是指怀孕前未患糖尿病,确定妊娠后若发现有各种程度的糖耐量减低或明显的糖尿病,不论是否需用胰岛素或仅使用饮食治疗,也不论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妊娠糖尿病,其发生率1%~3%。④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由遗传性β细胞缺陷、胰岛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糖尿病。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包括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等;胰岛素功能缺陷包括胰岛素抵抗A型妖精症、脂肪萎缩型糖尿病及其他;胰腺外分泌病;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甲亢、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所引起的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引起的糖尿病;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噻嗪类利尿药等。   糖尿病治疗原则   当你确诊糖尿病时,先不要急于盲目用药,应当到医院的内分泌科就诊,如果病情较轻,可以首先采用糖尿病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饮食治疗就是根据您的身高确定标准体重(标准体重=身高-105),再根据标准体重及所从事工作的体力消耗程度,确定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即是要控制每日摄取食物中的总热量及坚持餐后适当的、量力而行的运动来达到降低血糖和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如果单纯的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就能良好的控制血糖,就可以不用药物治疗。   如果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后血糖仍不能达标,则可选用药物治疗,选择哪种药物须根据病情及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不能盲目用药,防止出现胰岛β细胞衰竭。   选用药物治疗时,一般从单一用药开始,如果用药中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需要换药时,请咨询内分泌科的专业医生选择适合您的降糖药物。   有些糖尿病人在第一次就诊用药后长期服用这种药物,即使到医院看病也仅仅是开药,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因为有时候会出现继发性耐药的现象:即开始服用某种药物效果很好,服用一个阶段后出现没有明显效果。如果您的血糖控制良好,最好每两周或每月监测血糖,检查空腹、餐后血糖,有时需要检查餐前、睡前及夜间血糖,若出现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及时调制用药。   如果已经选用三种降糖药联用而血糖仍不能良好控制时,您就需要到医院内分泌科就诊,选用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   1型糖尿病病人需要坚持终生应用胰岛素治疗,在用药过程中监测血糖,及时根据不同的身体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2型糖尿病出现下列情况时需胰岛素治疗: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②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神经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③因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或需急症手术时;④妊娠和分娩;⑤2型糖尿病病人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   妊娠糖尿病需要胰岛素治疗。某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需要胰岛素治疗:如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等。   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胰岛素分为猪胰岛素、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猪胰岛素分为短效和长效。人胰岛素分为短效、中效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有超短效和超长效。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胰岛素种类。   饮食和运动要做到定点、定量,尽量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注射胰岛素期间要监测血糖。适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胰岛素的注射部位有:腹部皮下脐周5cm以外、三角肌、股四头肌、臀中肌。各个部位轮流注射,避免在同一个部位反复注射。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①低血糖反应:最常见,与剂量大、运动量大及进食少有关,多见于1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者。②轻度水肿:胰岛素治疗初期出现水肿多由钠潴留所致,可自行缓解。③视物模糊:晶状体屈光度改变,常于数周内自然恢复。④过敏反应:出现注射部位瘙痒、荨麻疹样皮疹,全身性荨麻疹少见,罕见严重过敏反应(如血清病、过敏性休克)。处理措施包括更换胰岛素制剂种属,使用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以及脱敏疗法等。严重过敏反应   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⑤脂肪营养不良:少见。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后可缓慢自然恢复,为防止其发生,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使用高纯度或人胰岛素制剂后几乎没有过敏反应和脂肪营养不良发生。   胰岛素患者的希望   随着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加,胰岛素的广泛应用,部分患者对注射胰岛素的抵触情绪及对新剂型的渴望,在这里介绍一下胰岛素新剂型发展近况,让糖尿病患者对将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同时免得有的患者上当受骗从而造成经济损失。胰岛素口服无效,皮下注射吸收快,作用时间短。向胰岛素制剂中加入碱性蛋白或锌,可增加制剂的抗原性,不可静注。   注射剂:①胰岛素泵:又称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是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的胰岛素的一种胰岛素输注系统。便携式胰岛素泵成为了替代传统胰岛素注射剂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研究包括开环式泵和闭环式泵两种,但我国还没有此类药物推向市场,只能期待研究人员加快攻克难关,新产品早日与患者见面。②其他制剂:包括将胰岛素制成微乳、脂质体的缓控释注射制剂,暂没有新产品面市。   吸入制剂:主要经肺、经口腔黏膜和经鼻腔黏膜给药吸收。以经肺吸收研究为多,制剂有干粉状和可溶性液体两种,使用时经雾化由肺泡吸收。由于肺表面积大且渗透性好,而成为胰岛素给药的理想途径。目前安万特公司的胰岛素吸入剂Exubera已在欧洲申请上市,国内暂无生产销售。   口服制剂:虽然口服胰岛素是最佳给药途径,但由于胰岛素分子过大且为亲水性,不能通过黏膜,且胃肠道摄取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极低和胰岛素在胃肠道被酶分解并发生化学性降解的特点,进而克服胰岛素缺点把不利变为有利成为科研人员课题。近年针对胰岛素口服制剂研究产生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这种给药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临床研究阶段。   其他制剂:包括透皮贴剂胰岛素、植入制剂、直肠给药制剂、鼻腔给药制剂、眼部给药制剂等。以上胰岛素新剂型共同的目特点都是使得未来的胰岛素制剂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病情,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产生,从而减少糖尿病人的治疗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糖尿病患者寿命。但在这里提醒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以上胰岛素新剂型正在研究中,还没有应用于临床,对社会上的宣传的口服胰岛素等新剂型不要轻易相信、禁防上当给患者带来经济损失,而且要购买新药要去正规单位购买并看有没有国家生产批准文号和进口批准文号,不要轻易轻易相信广告,要咨询专业医务人员。   


相关内容

  • CFDA指导原则目录
  • 更新日期:2015 年 4 月 10 日 CFDA 指导原则 化药(53 项) 1. 2. 3. 4. 5. 6. 7. 8. 9. 化学药物长期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已有国家标准化学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 ...

  • 关于糖尿病的综述论文
  • 关于糖尿病的综述论文 姓名:xxx 专业:临床医学系 学号:xxxxxxxx 联系方式:xxxxxxxx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 ...

  • 医学遗传学论文综述
  • 医学遗传学论文综述 --多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病系统解剖糖尿病 专业:*** 学号:***** 学生:**** [摘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极广,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逾1.3亿 ...

  • 关于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综述
  •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据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统计,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1].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长期患病可引起多源性器官损害.由于糖尿病患者年龄偏大. ...

  • 我国高血压的现况与治疗进展
  • 现代医药卫生2015年7月15日第31卷第13期J Mod Med Health ,July 15,2015,Vol.31,No.13·1959· ·综述与讲座· 我国高血压的现况与治疗进展 雷 宇综述,范忠才审校(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618000) [关键词] 高血压/流行病学: 高血压/药物疗法 ...

  • 他汀类药物降脂外作用的研究进展
  •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ClinicalMedicationJournal -04-0036-04 第7卷 第4期 文章编号:1672-3384(2009) 他汀类药物降脂外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 者] 田婷 北京电力医院心内科 (北京 100073) [摘 要] 10年前,<美国心脏病学杂志> ...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 ・26・ dent sialyltrans ferase[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1,98(24) :13554-13559. [8] H ook VY, Reisine T D. Cysteine proteases are the major β2 secr ...

  • 住院医师培训各项管理制度
  • 住院医师培训各项管理制度(细则) 一.住院医师行政管理制度 (一) 住院医师必须经过上岗前教育.技能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上岗工作. (二) 住院医师应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严格遵守医院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擅离岗位.不得擅自调班.私自请他人代班.认真履行<住院医 ...

  • 口服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_李宝红
  • ·154· 解放军药学学报 第17卷第3期 口服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 李宝红 文章编号:1008-9926(2001)03-0154-03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口服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 李宝红①,陈建海,赵志玲② ②(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 广东 广州 51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