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

2010高考数学考点预测: 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确是指在解决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使之转化,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解题策略,是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特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思想的核心是把生题转化为熟题,将复杂问题化归为简单问题,将较难问题化为较易问题,将未解决问题化归为已解决问题。事实上,解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缩小已知与求解的差异的过程,是求解系统趋近于目标系统的过程,是未知向熟知转化的过程,因此每解一道题,无论是难题还是易题,都离不开化归。例如,对于立体几何问题,通常要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对于多元问题,要转换为少元问题,对于高次函数,高次方程问题,转化为低次问题,特别是熟悉的一次,二次问题,对于复杂的式子,通过换元转化为简单的式子问题等等。化归灵活性、多样性,无统一模式,利用动态思维,去寻找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变换途径与方法。在高考中,对化归思想的考查,总是结合对演绎证明,运算推理,模式构建等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进行,因此可以说高考中的每一道试题,都在考查化归意识和转化能力。高考重视常用变换方法:一般与特殊的转化、繁与简的转化、构造转化、命题的等价转化。

1. 转化运算.

例1. 若动直线x =a 与函数f (x ) =sin x 和g (x ) =cos x 的图像分别交于M ,N 两点,则

MN 的最大值为( )

A .1

B

C

D .2

分析: 动直线x =a 与函数f (x ) =sin x 和g (x ) =cos x 的图像分别交于M ,N 两点, 横坐标相同,那么MN 就是纵坐标之差,即MN =sin x -cos x 求最值。

: MN =sin x -cos x =

π⎫⎛

x -⎪4⎭

评注:审题要审准,读懂题意,将问题学会转化。

x

例2.(2008湖北卷,理14)已知函数f (x ) =2, 等差数列{a x }的公差为2. 若

f (a 2+a 4+a 6+a 8+a 10) =4, 则log 2[f (a 1) ⋅f (a 2) f (a 3) ⋅ ⋅f (a 10)]=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很容易求得a 2+a 4+a 6+a 8+a ,1而所求的为

log 2[f (a 1) ⋅f (a 2) f (a 3) ⋅ ⋅f (a 10)]可以转化为等差数列{a x }的前10项之和,根据公差,

可以把前10项之和转化为用a 2+a 4+a 6+a 8+a 10表示出来,从而求得。 解:由f (x ) =

x

2和f (a 2+a 4+a 6+a 8+a 10) =4知a 2+a 4+a 6+a 8+a 10=2,

log 2[f (a 1) ⋅f (a 2) f (a 3) ⋅ ⋅f (a 10)]=log 2f (a 1) +log 2f (a 2) + +log 2f (a 10)

=a 1+a 2+a 3+ +a 10=2(a 2+a 4+a 6+a 8+a 10)-5⨯2=-6

评注:仔细分析题目,把运算进行转化,可以大大地节省时间,提高做题的效率。本题中把等差数列{a x }的前10项之和转化为用a 2+a 4+a 6+a 8+a 10表示出来,比较快捷,减少计算量。

2.新定义运算转化为普通运算

例3.(2008山东省泰安市)如图所示的韦恩图中,A 、B 是非空集合,定义集合A#B为阴影

x 部分表示的集合.

若x , y ∈R , A =x |y =,B =y |y =3

{{(x >0)}, 则A#B

为( )

A .{x |0

C .x |0≤x ≤1或x ≥2 D .x |0≤x ≤1或x >2

分析:根据图形语言可知定义的A#B转化为原有的运算应该是表示为ðA B (A B ),所以需要求出A B 和A B ,借助数轴求出并集与交集。

解:A =x |y ==x 2x -x 2≥0=x 0≤x ≤

20 1 2 x

{}{}

{{}{}

B ={y |y =3x (x >0)}={y y >1},则A B ={x x ≥0}, A B ={x 1

运算,得A#B=ðA B (A B )={x 0≤x ≤1或x >2}故选D 答案:D

评注:本题是集合中的新定义运算题,综合考查了图形语言、集合的描述法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以及集合的交并补的运算。解题的关键是由图形语言把新定义运算转化为原有的普通运算解出。

例4.(2008山东省郓城一中)定义一种运算a ⊗b =⎨

⎧a , a ≤b

,令

⎩b , a >b

5π⎫⎡π⎤⎛

f (x )=cos 2x +sin x ⊗,且x ∈⎢0, ⎥,则函数f x -⎪的最大值是( )

42⎭⎝⎣2⎦

()

A .

5

4

B .1

C .-1 D .-

5 4

5

的大小关系,4

分析:根据新定义,知要确定函数f (x )的解析式,需要比较cos 2x +sin x 与

即需要求cos 2x +sin x 的取值范围,另外,还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再确定f x -的解析式,从而求出函数的最大值。

⎛⎝

π⎫

⎪2⎭

1⎫5⎛

解:设y =cos x +sin x =-sin x +sin x +1=- sin x -⎪+,

2⎭4⎝

2

2

2

∵x ∈⎢0,

55⎡π⎤2

0≤sin x ≤1,∴,∴,即, 1≤y ≤1≤cos x +sin x ≤⎥44⎣2⎦

根据新定义的运算可知f (x )=cos 2x +sin x ,x ∈⎢0,

2

⎡π⎤

⎥ 2⎣⎦

2

⎡⎛π⎫π⎫1⎤51⎫5⎡π⎤⎛⎛

∴f x -⎪=-⎢sin x -⎪-⎥+=- cos x +⎪+(x ∈⎢, π⎥)

2⎭2⎭2⎦42⎭4⎣2⎦⎝⎝⎣⎝

∴函数f x -

⎛⎝

π⎫

5

⎪的最大值是,故选A

42⎭

答案:A

评注:解决新定义问题,首先要把定义读懂理解透,把陌生的新内容转化为熟悉的已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熟悉的问题。

3.转化函数关系

例5.(2008山东卷,文15)已知f (3x ) =4x log 23+233, 则f (2)+f (4)+f (8)+ +f (2) 的值等于

分析:本题中的函数不是以x 为整体,而是以3为整体给出的解析式,所以要求函数值,需要先求关于x 的解析式,再代入求值。

解:∵f (3x ) =4x log 23+233=4log 23x +233,∴f (t )=4log 2t +233, 则f (2)+f (4)+f (8)+ +f (2)

8

x

8

=(4log 22+233)+(4log 24+233)+(4log 28+233)+ +(4log 228+233)

=4(1+2+3+ +8)+8⨯233=2008

评注:有些题目中往往所给的解析式不是关于x 的解析式,这时需要我们把解析式进行转化,本题中先把函数进行转化,然后进行运算。

4.函数与导函数之间的转化

例6.(2008湖北卷,理7)若f (x ) =-取值范围是 ( )

12

x +b ln(x +2) 在(-1,+∞) 上是减函数,则b 的2

A. [-1, +∞) B. (-1, +∞) C. (-∞, -1] D. (-∞, -1)

分析:把已知条件函数在某区间上是单调减函数需要转化为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是恒负,再分化出b ,转化为函数研究最值问题解决。 解:∵f (x ) =-

12b x +b ln(x +2) 在(-1,+∞) 上是减函数,∴f ' (x )=-x +

(-1, +∞)上恒成立,即b -1,∴当b ≤-1时,b

1

f (x ) =-x 2+b ln(x +2) 在(-1,+∞) 上是减函数。故选C

2

答案:C

评注:函数的单调性通常转化为导函数的正负判断,而不等式恒成立又常常转化为函数研究最值问题,本题中还要注意做题的严密性,等号不能丢掉。

例7.(2008福建卷,理12)已知函数y =f (x ), y =g (x ) 的导函数的图象如下图,那么y =f (x ), y =g (x ) 的图象可能是( )

分析:注意观察导函数的图象以及原函数的图象,并把所得到的信息转化为原函数的信息,加以排除选择。

解:令F (x ) =f (x ) -g (x ) ,则F '(x ) =f '(x ) -g '(x ) ,当x

f '(x ) >g '(x ) ,即F '(x ) >0,F (x ) 是增函数,则答案A,C错, 当x >x 0时,f '(x )

答案:D

评注:对于由图形给出的信息要从中提炼出来,并适当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准确,本题中的两个函数可以转化为一个函数,进行构造,导函数的正负转化为原函数的增减。

5. 三视图转化为立体图

例8.(2009莱阳模拟)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正视图和侧视图是腰长为4的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该几何体的体积为V ,并且可以用n 这样的几何体拼成一个棱长为4的正方体,则V ,n 的值是( ) A .V =32, n =2 B .V =C .V =

64

, n =3 3

32

, n =6 D .V =16, n =4 3

64

,故选B 3

分析:由三视图转化为立体图,再做解答。

解:根据三视图,可知此几何体为一个如图所示的四棱锥,其体积为

答案:B

评注:高考题注重对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的考查,一般是给出几何体的三视图,让我们还原为立体图,然后求出一些几何量。 例9.(2008山东淄博市模拟)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其中正视图中△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俯视图为正六边形,那么该几何体的侧视图的面积为( )

正视图 侧视图 俯视图

3

A.

22B .

3

C .12

D .6

分析:先把三视图还原为立体图,再由立体图进行解答。

解:有三视图可知,此几何体为正六棱锥,如图,其中正视图

为 PBE ,是正三角形,则BE =2,∴底面边长为1,侧棱长为2, M , N 分别为AF , CD 的中点,则 PMN 为侧视图,

B

13

MN =,故选A 。

22

答案:A

E

评注:正确对待三视图,要会还原为立体图,找出相应的量解出, 注意对应的量不能出错。

M

6.极坐标与参数方程转化为普通方程

例10.(2008南通四县)(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已知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是ρ=4cos θ.以极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极轴为x 轴的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直线l 的参数

⎧x =+1⎪⎪2方程是:⎨,求直线l 与曲线C 相交所成的弦的弦长. ⎪y =⎪⎩2

分析:本题既有参数方程又有极坐标方程,用极坐标方程和参数方程研究弦长问题很难解决,

可以转化为普通方程求出。 解: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是ρ=4cos θ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x 2+y 2-4x =0,即

⎧x =+1⎪2⎪,化为普通方程为x -y -1=0, (x -2)+y 2=4 直线l

的参数方程⎨

⎪y =⎪⎩2

曲线C 的圆心(2,0)到直线l

=2所以直线l 与曲线C

相交所成的弦的弦长

评注:研究极坐标与参数方程问题可以直接研究,也可以转化为普通方程研究,特别是在研

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常常转化为普通方程求出。

7.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转化

例11.(2009山东省济宁市)若函数f (x ) =x -3x +a 有三个不同的零点,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2, 2)

B .[-2, 2]

C .(-∞, -1)

D .(1,+∞)

3

分析:本题为三次函数有三个不同的零点,则函数应该有两个极值点,一个极值为正,一个极值为负,所以要先求出其导数,再求其极值。

3

f (x ) =x -3x +a 有三个不同的零点, 则函数f (x )有两个极值点, 且有解: 由函数

2

, 得x 1=1, x 2=-1, 所以函数f (x )的两个极值为f ' (x )=3x -3=3(x +1)(x -)1=0

⎧a +2>0

∴-2

a -2

答案:A

评注:一般地对于高次函数来说,要转化为导函数研究问题,特别是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最值等性质时要用导数解决。 例12.设函数f (x ) =

a 332

x -x +(a +1) x +1, 其中a 为实数。 32

(Ⅰ)已知函数f (x ) 在x =1处取得极值,求a 的值;

(Ⅱ)已知不等式f (x ) >x -x -a +1对任意a ∈(0,+∞) 都成立,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 分析:(Ⅱ)中不等式f (x ) >x -x -a +1对任意a ∈(0,+∞) 都成立,可以转化为a 的不等式在a ∈(0,+∞) 都成立,从而变为a 的一次函数由单调性来解答;也可以将a 分化出来,

'

2

'

2

转化为a 的不等式在a ∈(0,+∞) 恒成立,研究右边函数的最值。

解: (1)f ' (x ) =ax 2-3x +(a +1) ,由于函数f (x ) 在x =1时取得极值,所以 f ' (1)=0 即 a -3+a +1=0, ∴a =1

(2) 方法一: 由题设知:ax 2-3x +(a +1) >x 2-x -a +1对任意a ∈(0,+∞) 都成立 即a (x 2+2) -x 2-2x >0对任意a ∈(0,+∞) 都成立

设 g (a ) =a (x 2+2) -x 2-2x (a ∈R ) , 则对任意x ∈R ,g (a ) 为单调递增函数(a ∈R ) 所以对任意a ∈(0,+∞) ,g (a ) >0恒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g (0)≥0

2

即 -x -2x ≥0,∴-2≤x ≤0, 于是x 的取值范围是x |-2≤x ≤0}

{

方法二:由题设知:ax 2-3x +(a +1) >x 2-x -a +1对任意a ∈(0,+∞) 都成立 即a (x 2+2) -x 2-2x >0对任意a ∈(0,+∞) 都成立

x 2+2x x 2+2x

≤0 于是a >2对任意a ∈(0,+∞) 都成立,即2

x +2x +2∴-2≤x ≤0, 于是x 的取值范围是{x |-2≤x ≤0}

评注:对于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一般来说是要分化出参数,转化为求右边函数的最值问题;

但有的也不容易分化,我们也可以转换主变量,把二次函数转化为一次函数,根据一次函数的单调性即可容易完成。 (湖北理)

已知定义在正实数集上的函数f (x ) =

12

x +2ax ,g (x ) =3a 2ln x +b ,其中a >0.设两2

曲线y =f (x ) ,y =g (x ) 有公共点,且在该点处的切线相同. (I )用a 表示b ,并求b 的最大值; (II )求证:f (x ) ≥g (x ) (x >0).

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不等式和导数的应用等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Ⅰ)设y =f (x ) 与y =g (x )(x >0) 在公共点(x 0,y 0) 处的切线相同.

3a 2∵f '(x ) =x +2a ,g '(x ) =,由题意f (x 0) =g (x 0) ,f '(x 0) =g '(x 0) .

x

⎧12

x 0+2ax 0=3a 2ln x 0+b ,⎪3a 2⎪2即⎨由x 0+2a =得:x 0=a ,或x 0=-3a (舍去). 2

3a x 0

⎪x 0+2a =,⎪x 0⎩

125

a +2a 2-3a 2ln a =a 2-3a 2ln a . 22522

令h (t ) =t -3t ln t (t >0) ,则h '(t ) =2t (1-3ln t ) .于是

2

即有b =

当t (1-3ln t ) >0,即00; 当t (1-3ln t ) e 时,h '(t )

11

⎛⎫⎛⎫

+∞⎪为减函数, 故h (t ) 在 0,e 3⎪为增函数,在 e 3,

⎝⎭⎝⎭2

⎛1⎫33

3

+∞) 的最大值为h e ⎪=e . 于是h (t ) 在(0,

⎝⎭2

13

13

(Ⅱ)设F (x ) =f (x ) -g (x ) =

12

x +2ax -3a 2ln x -b (x >0) , 2

3a 2(x -a )(x +3a )

=(x >0) . 则F '(x ) =x +2a -x x +∞) 为增函数, 故F (x ) 在(0,a ) 为减函数,在(a ,

+∞) 上的最小值是F (a ) =F (x 0) =f (x 0) -g (x 0) =0. 于是函数F (x ) 在(0,

故当x >0时,有f (x ) -g (x ) ≥0,即当x >0时,f (x ) ≥g (x ) .

8.数列问题的转化

例13.(2009莱阳高三理)若数列{a n }满足

11

则称数列{a n }-=d (n ∈N *, d 为常数) ,

a n -1a n

为调和数列。已知数列⎨

⎧1⎫

⎬为调和数列,且x 1+x 2+…+x 20=200,则x 5+x 16=。

x ⎩n ⎭

分析:根据调和数列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倒数数列符合等差数列的定义,由此可以转化,利

用等差数列的定义求出前n 项和。

解:根据调和数列的定义知:数列{a n }为调和数列,则

11

-=d (n ∈N *, d 为常数) ,a n -1a n

⎧1⎫⎧1⎫

也就是数列⎨⎬为等差数列,现在数列⎨⎬为调和数列,则数列{x n }为等差数列,那么

⎩a n ⎭⎩x n ⎭

由x 1+x 2+…+x 20=200,得x 1+x 2+…+x 20=10(x 5+x 16)=200,x 5+x 16=20 答案:20

评注:本题为新定义题,但也不要被表象所迷惑,通过现象看本质,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特殊数列等差数列进一步解答,此题中注意角色的变化,数列⎨差数列是解题的关键。

例14.(2008陕西卷,文20)已知数列{a n }的首项a 1=

⎧1⎫

⎬为调和数列,数列{x n }为等⎩x n ⎭

22a n ,a n +1=,n =1,2,3, …. 3a n +1

(Ⅰ)证明:数列{

1n

(Ⅱ)数列{}的前n 项和S n . -1}是等比数列;

a n a n

分析:对于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要按定义证明,但证明完后也提示我们下一步要用等比数列求出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然后进一步判断数列{

n

的类型,从而求出其前n 项和S n 。

a n

解:(Ⅰ) a n +1=

2a n a +11111

,∴ =n =+⋅,

a n +12a n 22a n a n +1

211111

-1=(-1) ,又a 1=,∴-1=,

3a n +12a n a 12

111

-1}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2a n

∴数列{

(Ⅱ)由(Ⅰ)知

1111n n 11

-1=⋅n -1=n ,即=n +1,∴=n +n . a n +1222a n 2a n 2

123n

+2+3+…+n , ① 2222112n -1n

则T n =2+3+…+n +n +1,② 22222

设T n =

11

(1-) n 1111n n 1n 由①-②得T n =+2+…+n -n +1=-n +1=1-n -n +1,

1222222221-2

1n n (n +1)

. ∴T n =2-n -1-n .又1+2+3+…+n =

222

2+n n (n +1) n 2+n +4n +2n

==n ∴数列{的前n 项和 S n =2-n +

2222a n

评注:解决数列问题就要判断是否为等差、等比数列,如果不是,那么能否构造新数列为特殊数列,注意转换角色,把数列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特殊数列问题和研究方法解答。

9.平面向量、解析几何中的化归思想

例15. (2008全国Ⅰ,理10)若直线A .a +b

2

2

≤1

x y

+=1通过点M (cosα,sin α) ,则( ) a b

111122

B .a +b ≥1 C .2+2≤1 D .2+2≥1

a b a b

sin α) 是单位圆上的点,分析:点M (cosα,,则可以通过直线与单位圆的位置关系来转化。,

当然也可以把直线

x y

+=1看作等式或看作向量的数量积来解答。 a b

x y

+=1与圆x 2+y 2=

1a b

11a b

解法一:由题意知直线

≤11

+≥1. a 2b 2

解法二:设向量m =(cosα,sin α), n =(, ) ,由题意知

cos αsin α

+=1 a b

由m ⋅n ≤m n

可得1=

cos αsin α+a b 答案: D

评注:本题中的两种方法都是把已知条件进行了转化,利用化归的思想解决问题不适为捷径,方法比较活跃,知识连接成网,这要靠我们平时积累和总结。

0) B (01),是它的两个顶点,直线例16. (全国Ⅱ,理21)设椭圆中心在坐标原点,A (2,,y =kx (k >0) 与AB 相交于点D ,与椭圆相交于E 、F 两点.

(Ⅰ)若ED =6DF ,求k 的值;

(Ⅱ)求四边形AEBF 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本题中涉及到的点比较多,其中D , E , F 都在直线y =kx (k >0) 上,(Ⅰ)中的向量要用点的坐标表示出,所以可以先设出各点的坐标,再转化为关于k 的方程解出,(Ⅱ)中的四边形AEBF 面积可以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求出,可以都以AB 为公共边,也可以以EF 为公共边求出。

x 2

+y 2=1,

(Ⅰ)解:依题设得椭圆的方程为

4

直线AB ,EF 的方程分别为x +2y =2,y =kx (k >0) . 如图,设D (x 0,kx 0) ,E (x 1,kx 1) ,F (x 2,kx 2) ,其中x 1

4,故x 2=-x 1=

.①

15由ED =6DF 知x 0-x 1=6(x 2-

x 0) ,得x 0=(6x 2+x 1) =x 2=;

77由D 在AB 上知x 0+2kx 0=2,得x 0=

2

化简得24k -25k +6=0,解得k =

22.所以, =1+

2k 1+2k 23或k =. 38

(Ⅱ)解法一: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①式知,点E ,F 到AB

的距离分别为

h 1=

=

h 2=

=

AB ==AEBF 的面积为S =

1

AB (h 1+

h 2) 2

1≤ =

=

=

2当2k =1,即当k =

1

时,上式取等号.所以S

的最大值为 2

解法二:BO =1AO =2.设y 1=kx 1,y 2=kx 2,由①得x 2>0,y 2=-y 1>0, 故四边形AEBF 的面积为S =S △BEF +S △AEF =

x 2+2y 2=

=

=

当x 2=2y 2时,上式取等号.所以S

的最大值为

评注:解析几何中的问题常常与向量、函数、方程、不等式等问题相联系,进行转化解答。

10. 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向量)问题

例17. (2008江苏海头高级中学)如图,有一圆柱形的开口容器(下表面密封),其轴截面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P 是BC 中点,现有一只蚂蚁位于外壁A 处,内壁P 处有一米粒,则这只蚂蚁取得米粒所需经过的最短路程为__ _ .

分析:研究最短距离,需要把立体图展为平面图,由两点间的线段最短,求线段的长。 解:把圆柱侧面展开,并把里面也展开,如图所示,则这只蚂蚁取得米粒所需经过的 最短路程为展开图中的线段AP

,则AB =π, BP =3,

AP

B '

P

评注:研究立体问题常常以平面为基准,把立体问题 转化为平面问题,把曲线问题转化为直线问题, 这是解决问题的转化与化归思想。

例18. (2008年安徽卷,理18)如图,在四棱锥O -ABCD 中, 底面ABCD 四边长为1的菱形,∠ABC =

π

4

, OA ⊥底面ABCD ,

OA =2, M 为OA 的中点,N 为BC 的中点

(Ⅰ)证明:直线MN ‖平面OCD

(Ⅱ)求异面直线AB 与MD 所成角的大小;

(Ⅲ)求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 分析:要证线面平行, 可以在面内找MN 的平行线, 取OD 的中点, 通过线线平行证出, 也可以找平面的平行平面通过面面平行证出; 异面直线AB 与MD 所成角可以通过平移转化为平面角求出; 而(Ⅲ)中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不易找出, 可以利用线AB //面OCD 转化为点A 到平面OCD 的距离求出. 还可以用向量法通过计算解答各题. 解法一:(综合法) (1)取OB 中点E ,连接ME ,NE

ME ‖AB, AB ‖CD ,∴ME ‖CD

又 NE ‖OC , ∴平面MNE ‖平面OCD

∴MN ‖平面OCD

(2) CD ‖AB, ∴∠MDC 为异面直线AB 与MD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作AP ⊥CD

于P , 连接MP ∵OA ⊥平面ABC D ,∴CD ⊥MP

∵∠ADP =, ∴DP = MD =42∴cos ∠MDP =

DP 1π

=, ∠MDC =∠MDP = MD 23

π

所以 AB 与MD 所成角的大小为

π

3

(3)∵AB ‖平面OCD, ∴点A 和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相等,连接OP , 过点A 作

AQ ⊥OP 于点Q ,∵AP ⊥CD , OA ⊥CD , ∴CD ⊥平面OAP , ∴AQ ⊥CD

∵AQ ⊥OP , ∴AQ ⊥平面OCD

,

线段AQ 的长就是点A 到平面

OCD 的距离

OP ===

,AP =DP = =

22

OA AP =2,所以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为2 = ∴AQ =

3OP 32

解法二.(向量法

) 作AP ⊥CD 于点

P , 如图, 分别以AB,AP

,AO 所在直线为x , y

, z 轴建立坐标系

A (0,0,0),B (1,0,0),P D (

O (0,0,2),M

(0,0,1),N (1

(1)MN =(1--1), OP =(0,-2), OD =(--2) 44222

设平面OCD 的法向量为n =

(x , y , z ) , 则n OP

=0, n OD =0 y -

2z =0 ⎪2

即 ⎨取

z =

解得n =

⎪x +y -2

z =0⎪⎩

∵MN

n =(1-

, -1) =0∴MN ‖平面OCD

44 (2)设AB 与MD 所成的角为θ, ∵AB =(1,0,0),MD =(--1)

22

AB MD π1π

∴c o θs =, θ= , AB

与MD 所成角的大小为 =∴

33AB ⋅MD 2

(3)设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为d , 则d 为OB 在向量n =上的投影的绝对值,

OB ⋅n 2 2

由 OB =(1,0, -2) , 得d ==. 所以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为

33n

评注:立体几何问题一般都可以用两种方法综合法和向量法. 都要经过转化, 把立体问题转化

为平面问题, 将空间问题转化为代数运算从而证得求出.

例19. (2008山东卷,理20)如图,已知四棱锥P -ABCD ,底面ABCD 为菱形,PA ⊥平

P

面ABCD ,∠ABC =60,E ,F 分别是BC

,PC 的中点. (Ⅰ)证明:AE ⊥PD ;

(Ⅱ)若H 为PD 上的动点,EH 与平面PAD 所成

A B

D

E -AF -C 的余弦值.

分析:AE ⊥PD 比较容易证出, 可以转化为线面垂直证明出, (Ⅱ)的点H 为PD 上的动点, 而且EH 与平面PAD 所成最大角不太容易找到, 根据(Ⅰ)就要转化为A 点到PD 的距离最短, 然后求出确定位置. 另外, 对于点的位置不确定而且比较容易建立直角坐标系时, 用坐标计算比较简单。

解:(Ⅰ)证明:由四边形ABCD 为菱形,∠ABC =60,可得△ABC 为正三角形.

因为E 为BC 的中点,所以AE ⊥BC .又BC ∥AD ,因此AE ⊥AD . P 因为PA ⊥平面ABCD ,AE ⊂平面ABCD ,所以PA ⊥AE . 而PA ⊂平面PAD ,AD ⊂平面PAD 且PA AD =A ,

H

所以AE ⊥平面PAD .又PD ⊂平面PAD ,所以AE ⊥PD . S

(Ⅱ)解:设AB =2,H 为PD 上任意一点,连接AH ,EH .

由(Ⅰ)知AE ⊥平面PAD ,则∠EHA 为EH 与平面PAD

A

B 在Rt △EAH 中,AE =AH 最短时,∠EHA 最大,

即当AH

⊥PD 时,∠EHA 最大.此时tan ∠EHA =

AE ==

AH AH 2

因此AH =AD =2,所以∠ADH =45,所以PA =2.

解法一:因为PA ⊥平面ABCD ,PA ⊂平面PAC ,所以平面PAC ⊥平面ABCD .

过E 作EO ⊥AC 于O ,则EO ⊥平面PAC ,过O 作OS ⊥AF 于S ,连接ES ,则∠ESO 为二面角E -AF -C 的平面角,在Rt △AOE 中,EO =AE sin 30=

,2

AO =AE cos30 =

3,又F 是PC 的中点,在Rt △ASO 中,SO =AO , sin 45 =24

又SE =

=

Rt △ESO 中,SO cos ∠ESO ===.

SE 5AD ,AP 两两垂直,以A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解法二:由(Ⅰ)知AE ,

坐标系,又E ,F 分别为BC ,PC 的中点,所以

⎛1⎫

0,,2) E ,,0) F ,1⎪A (0,0,,0) B -10) ,,C ,,D (0,2,0) ,P (0, 2⎪,2⎝⎭ 1⎫

,,0) AF =,1⎪所以AE =.

⎪2⎭⎝

设平面AEF 的一法向量为m =(x 1,y 1,z 1) ,

B

1=0,

⎧m AE =0,⎪

则⎨ 因此 1

x 1+y 1+z 1=0.⎪⎩m AF =0,2

2,-1) ,因为BD ⊥AC ,BD ⊥PA ,PA AC =A , 取z 1=-1,则m =(0,

所以BD ⊥平面AFC ,故BD 为平面AFC

的一法向量.又BD =(,0) ,

m BD 所以cos

BD >===

m BD

所以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 5

评注:本题为探索性问题,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在使用线面角时不易找出。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分析,仔细体会前后问之间的关系,能否打通思路,把问题进行适当地转化,做到立体问题平面化,几何问题代数化,利用化归思想解答问题。

11. 预测题

(1). (2008广东)已知两不等的实数m , n 满足m 2sin θ-m cos θ=1, n 2sin θ-n cos θ=1则过点m 2, m 和n 2, n 的直线与单位圆的位置关系为( )

A. 相切 B. 相离 C. 相交 D. 不确定

分析:本题给出的是两个方程, 所研究的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需要两点确定的直线方程, 通过观察就可以把已知的方程转化为所求直线的方程, 从而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解:因为 实数m , n 满足m 2sin θ-m cos θ=1, n 2sin θ-n cos θ=1, 所以点m 2, m 和n 2, n 的坐标都适合直线x sin θ-y cos θ=1, 即两点确定的直线方程为x sin θ-y cos θ=1, 原点到此直线的距离为d =1, 所以直线与圆相切. 故选A 答案:A

评注:不要直接由两点式写方程, 要注意观察并把已知条件转化, 减少计算量.

(

)()

()()

(2). (08届莆田四中)已知M 是∆ABC 内一点,

且AB ⋅AC =∠BAC =30 , 若

114

∆MBC 、∆MAB 、∆MAC 的面积分别为、x 、y , 则+的最小值是( )

2x y

A.9 B. 16 C. 18 D. 20

分析:已知条件为向量的数量积与夹角, 可以得到两边之积, 再由两边与夹角求得∆ABC 的面积, 另一方面, ∆ABC 的面积又为∆MBC 、∆MAB 、∆MAC 的面积之和

1

+x +y , 从而2

实现了由向量向代数式的转化. 然后用均值不等式求得最值.

1

解:

∵AB ⋅AC =∠BAC =30 , ∴AB ⋅AC =4, ∴S ABC =⋅AB ⋅AC ⋅sin30︒=1,

2

又因为∆ABC 的面积为∆MBC 、∆MAB 、∆MAC 的面积之和

11+x +y , ∴得x +y = 22

⎛14⎛14⎫y 4x ⎫y 4x

时+= +⎪⋅2(

x +y )=2 5++⎪≥10+2⋅=18当且仅当=

x y x y ⎝x y ⎭x y ⎭⎝

取等号. 故选C.

答案:C

评注:本题完成了由向量向函数方程之间的转化, 进而又转化为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做题时要注意条件的联系性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3)(宁夏银川一中)设函数f (x ) =x m +ax 的导数f '(x ) =2x +3, 则数列{

1

n ∈N *) 的前n 项和是( )

f (n ) +2

A .

n n +1

B.

n -1n n

C. D .

2(n +1) (n +1)(n +2) 2(n +2)

分析:把题目中的函数求出, 得到解析式, 从而转化为数列的通项与前n 项的和. 解: 由函数

f (x =)

m

x +的导数a x '(=) f 知2x +m =x 2, a =3, 所以

f (x )=x 2+3x , f (n )=n 2+3n , 所以

111111

=2==-}(n ∈N *) 的前n 项和, 则数列{

f (n ) +2f (n ) +2n +3n +2n +1n +2n +1n +2

n 11

=, 故选C. -

2n +22(n +2)

答案:C

评注:本题中给出的已知 条件是函数与导函数, 由导函数确定原函数, 从而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 然后求出前n 项的和.

4⎧x =1+t ⎪π⎪5

(4)(江苏省盐城中学)求直线⎨(t

为参数)被曲线ρ=θ-) 所截

4⎪y =-1-3t

⎪5⎩

的弦长.

分析:本题给出的是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 要求弦长, 就要转化为普通方程.

4⎧x =1+t ⎪π⎪5

解:将方程⎨, ρ=θ+) 分别化为普通方程:3x +4y +1=0,

4⎪y =-1-3t

⎪5⎩

111

圆心C (,-d =,x +y -x +

y =0, 22

10

2

2

弦长==7

=. 5

评注:对于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的方程, 可以直接求解, 也可以转化为普通方程求解出.

2

(5)(原创). 设函数f (x ) =x -2x , 若f (x +1) +f (y +1) ≤f (x ) +f (y ) ≤0, 则点P (x , y ) 所形成的区域的面积为 ( )

4π4π2π2π+-+-

B.

C.

D. 32323232

分析:首先分析由f (x +1) +f (y +1) ≤f (x ) +f (y ) ≤0所确定的平面区域, 再根据区域的形

A. 状求其面积.

2222

解:由f (x ) +f (y ) ≤0, 得x -2x +y -2y ≤0, 即(x -1) +(y -1) ≤2, 所表示的区域为

以C (1,1)为圆心,

. 由f (x +1) +f (y +1) ≤f (x ) +f (y ) ,

得(x +1) 2-2(x +1) +(y +1) 2-2(y +1) ≤x 2-2x +y 2-2y , 即x +y -1≤0, 所表示的区域为直线x +y -1=0的左下方. 故点P (x , y ) 所形成的区域如图阴影部分所示.

π

又AC =故∠ACB =, =

312π, 扇形ABC

的面积为S 扇形ABC =⨯; =∴ AB ,

对应的圆心角角为

2333

1

又 ABC 的面积

为S ABC ==, 故阴影部分的面积

22π2π即点P (x , y

) 所形成的区域的面积为选D. -

33C (1,1)到直线x +y -1=

0的距离为d =

评注:考查圆的标准方程,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元二次方程表示平面区域, 扇形的面积以及函数的表示等知识. 考查运算能力和化归思想. 函数, 不等式的内容都是比较容易与其它知识相结合的知识点, 本题在形式上是函数和不等式问题, 但剖析之后可以发现, 其实质是圆与线性规划相结合的问题. 高考中, 知识的交汇试题是主流, 很多题目都是以一个知识点为载体考查另一个知识点, 解题时一定要善于分析, 透过表面看透问题的实质, 从而合理转化, 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

(6). (原创)已知过点(0,3)的直线l 与函数y =

且AP ⊥AQ , 其中A (1,1)

(1)求直线l 的方程, 并求PQ 的长.

13

x +9的导函数的图象交于P , Q 两点, ,4

(2)问若g (x )=ln x +m ,问实数m 取何值时,使得y =

3413

x +9的图象恒在y =g (x )的4

图象的上方?

分析:根据求导公式, 将函数问题转化为抛物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 通过解方程组, 由韦达定理和向量的数量积坐标运算,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133

x +9的导函数为y =x 2, 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因为直线l 过点44

(0,3), 与抛物线交于P , Q 两点, 所以直线l 的斜率存在, 设为k , 则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3,

解: 函数y =

⎧y =kx +3

解方程组⎨32

⎪y =x

4⎩

(1)(2)

消去y 得:

32

x -kx -3=0,△=k 2+9>0,方程组有两解,4

设P (x 1, y 1), Q (x 2, y 2),则x 1+x 2=

94k 2

,x 1x 2=-4,∴y 1y 2=(x 1x 2)=9,

163

∵A (1,1), ∴AP =(x 1-1, y 1-1), AQ =(x 2-1, y 2-1), 又∵AP ⊥AQ ∴(x 1-1)(x 2-1)+(y 1-1) (y 2-1)=0,

4k

-k (x 1+x 2)=0, 3

4431即1-k -k 2=0,4k 2+4k -3=0∴k =-或k =,

3322

33

①当k =-时,直线l 的方程为y =-x +3,

22

即x 1x 2-(x 1+x 2)+1+y 1y 2-(y 1+y 2)+1=0,∴1-

此时,x 1+x 2=-2,(x 1-x 2)=(x 1+x 2)-4x 1x 2=20,PQ

②当k =

2

2

.

211

时,直线l 的方程为y =x +3,此时,x 1+x 2=,

322

148(x 1-x 2)2=(x 1+x 2)2-4x 1x 2=,PQ

5

13

(2)设y =x 3+9-(ln x +m ) ,定义域为{x |x >0}

44

2

32313⎛21⎫3x 3-13(x -1)x +x +1则y ' =x -⋅= x -⎪=⋅,令y ' =0,得x =1, =

44x 4⎝x ⎭4x 4x

13

∴当0

4413

当x >1时,y '>0,y =x 3+9-(ln x +m ) 为增函数;∴当x =1时,

44

13137y =x 3+9-(ln x +m ) 最小,最小值为-m ,∴要使得y =x 3+9的图象恒在

4444

3737

y =g (x )的图象的上方,需使最小值-m >0,即m

44

()

评注:考查函数求导, 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 向量的数量积, 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

置关系等基础知识, 考查利用韦达定理计算弦长等综合运算求解能力. 本题通过函数求导, 把问题转化为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并把两曲线的位置关系的讨论转化为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的综合性题目. 做题时要仔细审题, 逐步翻译, 求解直线或圆锥曲线的方程时往往要先设后求, 利用待定系数法和解方程组法由韦达定理解答. 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 解方程组时, 判别式是否大于0, 函数的定义域等这些细节问题. 精品紫砂壶,尽在千壶网

2010高考数学考点预测: 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确是指在解决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使之转化,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解题策略,是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特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思想的核心是把生题转化为熟题,将复杂问题化归为简单问题,将较难问题化为较易问题,将未解决问题化归为已解决问题。事实上,解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缩小已知与求解的差异的过程,是求解系统趋近于目标系统的过程,是未知向熟知转化的过程,因此每解一道题,无论是难题还是易题,都离不开化归。例如,对于立体几何问题,通常要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对于多元问题,要转换为少元问题,对于高次函数,高次方程问题,转化为低次问题,特别是熟悉的一次,二次问题,对于复杂的式子,通过换元转化为简单的式子问题等等。化归灵活性、多样性,无统一模式,利用动态思维,去寻找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变换途径与方法。在高考中,对化归思想的考查,总是结合对演绎证明,运算推理,模式构建等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进行,因此可以说高考中的每一道试题,都在考查化归意识和转化能力。高考重视常用变换方法:一般与特殊的转化、繁与简的转化、构造转化、命题的等价转化。

1. 转化运算.

例1. 若动直线x =a 与函数f (x ) =sin x 和g (x ) =cos x 的图像分别交于M ,N 两点,则

MN 的最大值为( )

A .1

B

C

D .2

分析: 动直线x =a 与函数f (x ) =sin x 和g (x ) =cos x 的图像分别交于M ,N 两点, 横坐标相同,那么MN 就是纵坐标之差,即MN =sin x -cos x 求最值。

: MN =sin x -cos x =

π⎫⎛

x -⎪4⎭

评注:审题要审准,读懂题意,将问题学会转化。

x

例2.(2008湖北卷,理14)已知函数f (x ) =2, 等差数列{a x }的公差为2. 若

f (a 2+a 4+a 6+a 8+a 10) =4, 则log 2[f (a 1) ⋅f (a 2) f (a 3) ⋅ ⋅f (a 10)]=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很容易求得a 2+a 4+a 6+a 8+a ,1而所求的为

log 2[f (a 1) ⋅f (a 2) f (a 3) ⋅ ⋅f (a 10)]可以转化为等差数列{a x }的前10项之和,根据公差,

可以把前10项之和转化为用a 2+a 4+a 6+a 8+a 10表示出来,从而求得。 解:由f (x ) =

x

2和f (a 2+a 4+a 6+a 8+a 10) =4知a 2+a 4+a 6+a 8+a 10=2,

log 2[f (a 1) ⋅f (a 2) f (a 3) ⋅ ⋅f (a 10)]=log 2f (a 1) +log 2f (a 2) + +log 2f (a 10)

=a 1+a 2+a 3+ +a 10=2(a 2+a 4+a 6+a 8+a 10)-5⨯2=-6

评注:仔细分析题目,把运算进行转化,可以大大地节省时间,提高做题的效率。本题中把等差数列{a x }的前10项之和转化为用a 2+a 4+a 6+a 8+a 10表示出来,比较快捷,减少计算量。

2.新定义运算转化为普通运算

例3.(2008山东省泰安市)如图所示的韦恩图中,A 、B 是非空集合,定义集合A#B为阴影

x 部分表示的集合.

若x , y ∈R , A =x |y =,B =y |y =3

{{(x >0)}, 则A#B

为( )

A .{x |0

C .x |0≤x ≤1或x ≥2 D .x |0≤x ≤1或x >2

分析:根据图形语言可知定义的A#B转化为原有的运算应该是表示为ðA B (A B ),所以需要求出A B 和A B ,借助数轴求出并集与交集。

解:A =x |y ==x 2x -x 2≥0=x 0≤x ≤

20 1 2 x

{}{}

{{}{}

B ={y |y =3x (x >0)}={y y >1},则A B ={x x ≥0}, A B ={x 1

运算,得A#B=ðA B (A B )={x 0≤x ≤1或x >2}故选D 答案:D

评注:本题是集合中的新定义运算题,综合考查了图形语言、集合的描述法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以及集合的交并补的运算。解题的关键是由图形语言把新定义运算转化为原有的普通运算解出。

例4.(2008山东省郓城一中)定义一种运算a ⊗b =⎨

⎧a , a ≤b

,令

⎩b , a >b

5π⎫⎡π⎤⎛

f (x )=cos 2x +sin x ⊗,且x ∈⎢0, ⎥,则函数f x -⎪的最大值是( )

42⎭⎝⎣2⎦

()

A .

5

4

B .1

C .-1 D .-

5 4

5

的大小关系,4

分析:根据新定义,知要确定函数f (x )的解析式,需要比较cos 2x +sin x 与

即需要求cos 2x +sin x 的取值范围,另外,还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再确定f x -的解析式,从而求出函数的最大值。

⎛⎝

π⎫

⎪2⎭

1⎫5⎛

解:设y =cos x +sin x =-sin x +sin x +1=- sin x -⎪+,

2⎭4⎝

2

2

2

∵x ∈⎢0,

55⎡π⎤2

0≤sin x ≤1,∴,∴,即, 1≤y ≤1≤cos x +sin x ≤⎥44⎣2⎦

根据新定义的运算可知f (x )=cos 2x +sin x ,x ∈⎢0,

2

⎡π⎤

⎥ 2⎣⎦

2

⎡⎛π⎫π⎫1⎤51⎫5⎡π⎤⎛⎛

∴f x -⎪=-⎢sin x -⎪-⎥+=- cos x +⎪+(x ∈⎢, π⎥)

2⎭2⎭2⎦42⎭4⎣2⎦⎝⎝⎣⎝

∴函数f x -

⎛⎝

π⎫

5

⎪的最大值是,故选A

42⎭

答案:A

评注:解决新定义问题,首先要把定义读懂理解透,把陌生的新内容转化为熟悉的已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熟悉的问题。

3.转化函数关系

例5.(2008山东卷,文15)已知f (3x ) =4x log 23+233, 则f (2)+f (4)+f (8)+ +f (2) 的值等于

分析:本题中的函数不是以x 为整体,而是以3为整体给出的解析式,所以要求函数值,需要先求关于x 的解析式,再代入求值。

解:∵f (3x ) =4x log 23+233=4log 23x +233,∴f (t )=4log 2t +233, 则f (2)+f (4)+f (8)+ +f (2)

8

x

8

=(4log 22+233)+(4log 24+233)+(4log 28+233)+ +(4log 228+233)

=4(1+2+3+ +8)+8⨯233=2008

评注:有些题目中往往所给的解析式不是关于x 的解析式,这时需要我们把解析式进行转化,本题中先把函数进行转化,然后进行运算。

4.函数与导函数之间的转化

例6.(2008湖北卷,理7)若f (x ) =-取值范围是 ( )

12

x +b ln(x +2) 在(-1,+∞) 上是减函数,则b 的2

A. [-1, +∞) B. (-1, +∞) C. (-∞, -1] D. (-∞, -1)

分析:把已知条件函数在某区间上是单调减函数需要转化为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是恒负,再分化出b ,转化为函数研究最值问题解决。 解:∵f (x ) =-

12b x +b ln(x +2) 在(-1,+∞) 上是减函数,∴f ' (x )=-x +

(-1, +∞)上恒成立,即b -1,∴当b ≤-1时,b

1

f (x ) =-x 2+b ln(x +2) 在(-1,+∞) 上是减函数。故选C

2

答案:C

评注:函数的单调性通常转化为导函数的正负判断,而不等式恒成立又常常转化为函数研究最值问题,本题中还要注意做题的严密性,等号不能丢掉。

例7.(2008福建卷,理12)已知函数y =f (x ), y =g (x ) 的导函数的图象如下图,那么y =f (x ), y =g (x ) 的图象可能是( )

分析:注意观察导函数的图象以及原函数的图象,并把所得到的信息转化为原函数的信息,加以排除选择。

解:令F (x ) =f (x ) -g (x ) ,则F '(x ) =f '(x ) -g '(x ) ,当x

f '(x ) >g '(x ) ,即F '(x ) >0,F (x ) 是增函数,则答案A,C错, 当x >x 0时,f '(x )

答案:D

评注:对于由图形给出的信息要从中提炼出来,并适当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准确,本题中的两个函数可以转化为一个函数,进行构造,导函数的正负转化为原函数的增减。

5. 三视图转化为立体图

例8.(2009莱阳模拟)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正视图和侧视图是腰长为4的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该几何体的体积为V ,并且可以用n 这样的几何体拼成一个棱长为4的正方体,则V ,n 的值是( ) A .V =32, n =2 B .V =C .V =

64

, n =3 3

32

, n =6 D .V =16, n =4 3

64

,故选B 3

分析:由三视图转化为立体图,再做解答。

解:根据三视图,可知此几何体为一个如图所示的四棱锥,其体积为

答案:B

评注:高考题注重对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的考查,一般是给出几何体的三视图,让我们还原为立体图,然后求出一些几何量。 例9.(2008山东淄博市模拟)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其中正视图中△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俯视图为正六边形,那么该几何体的侧视图的面积为( )

正视图 侧视图 俯视图

3

A.

22B .

3

C .12

D .6

分析:先把三视图还原为立体图,再由立体图进行解答。

解:有三视图可知,此几何体为正六棱锥,如图,其中正视图

为 PBE ,是正三角形,则BE =2,∴底面边长为1,侧棱长为2, M , N 分别为AF , CD 的中点,则 PMN 为侧视图,

B

13

MN =,故选A 。

22

答案:A

E

评注:正确对待三视图,要会还原为立体图,找出相应的量解出, 注意对应的量不能出错。

M

6.极坐标与参数方程转化为普通方程

例10.(2008南通四县)(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已知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是ρ=4cos θ.以极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极轴为x 轴的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直线l 的参数

⎧x =+1⎪⎪2方程是:⎨,求直线l 与曲线C 相交所成的弦的弦长. ⎪y =⎪⎩2

分析:本题既有参数方程又有极坐标方程,用极坐标方程和参数方程研究弦长问题很难解决,

可以转化为普通方程求出。 解: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是ρ=4cos θ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x 2+y 2-4x =0,即

⎧x =+1⎪2⎪,化为普通方程为x -y -1=0, (x -2)+y 2=4 直线l

的参数方程⎨

⎪y =⎪⎩2

曲线C 的圆心(2,0)到直线l

=2所以直线l 与曲线C

相交所成的弦的弦长

评注:研究极坐标与参数方程问题可以直接研究,也可以转化为普通方程研究,特别是在研

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常常转化为普通方程求出。

7.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转化

例11.(2009山东省济宁市)若函数f (x ) =x -3x +a 有三个不同的零点,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2, 2)

B .[-2, 2]

C .(-∞, -1)

D .(1,+∞)

3

分析:本题为三次函数有三个不同的零点,则函数应该有两个极值点,一个极值为正,一个极值为负,所以要先求出其导数,再求其极值。

3

f (x ) =x -3x +a 有三个不同的零点, 则函数f (x )有两个极值点, 且有解: 由函数

2

, 得x 1=1, x 2=-1, 所以函数f (x )的两个极值为f ' (x )=3x -3=3(x +1)(x -)1=0

⎧a +2>0

∴-2

a -2

答案:A

评注:一般地对于高次函数来说,要转化为导函数研究问题,特别是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最值等性质时要用导数解决。 例12.设函数f (x ) =

a 332

x -x +(a +1) x +1, 其中a 为实数。 32

(Ⅰ)已知函数f (x ) 在x =1处取得极值,求a 的值;

(Ⅱ)已知不等式f (x ) >x -x -a +1对任意a ∈(0,+∞) 都成立,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 分析:(Ⅱ)中不等式f (x ) >x -x -a +1对任意a ∈(0,+∞) 都成立,可以转化为a 的不等式在a ∈(0,+∞) 都成立,从而变为a 的一次函数由单调性来解答;也可以将a 分化出来,

'

2

'

2

转化为a 的不等式在a ∈(0,+∞) 恒成立,研究右边函数的最值。

解: (1)f ' (x ) =ax 2-3x +(a +1) ,由于函数f (x ) 在x =1时取得极值,所以 f ' (1)=0 即 a -3+a +1=0, ∴a =1

(2) 方法一: 由题设知:ax 2-3x +(a +1) >x 2-x -a +1对任意a ∈(0,+∞) 都成立 即a (x 2+2) -x 2-2x >0对任意a ∈(0,+∞) 都成立

设 g (a ) =a (x 2+2) -x 2-2x (a ∈R ) , 则对任意x ∈R ,g (a ) 为单调递增函数(a ∈R ) 所以对任意a ∈(0,+∞) ,g (a ) >0恒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g (0)≥0

2

即 -x -2x ≥0,∴-2≤x ≤0, 于是x 的取值范围是x |-2≤x ≤0}

{

方法二:由题设知:ax 2-3x +(a +1) >x 2-x -a +1对任意a ∈(0,+∞) 都成立 即a (x 2+2) -x 2-2x >0对任意a ∈(0,+∞) 都成立

x 2+2x x 2+2x

≤0 于是a >2对任意a ∈(0,+∞) 都成立,即2

x +2x +2∴-2≤x ≤0, 于是x 的取值范围是{x |-2≤x ≤0}

评注:对于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一般来说是要分化出参数,转化为求右边函数的最值问题;

但有的也不容易分化,我们也可以转换主变量,把二次函数转化为一次函数,根据一次函数的单调性即可容易完成。 (湖北理)

已知定义在正实数集上的函数f (x ) =

12

x +2ax ,g (x ) =3a 2ln x +b ,其中a >0.设两2

曲线y =f (x ) ,y =g (x ) 有公共点,且在该点处的切线相同. (I )用a 表示b ,并求b 的最大值; (II )求证:f (x ) ≥g (x ) (x >0).

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不等式和导数的应用等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Ⅰ)设y =f (x ) 与y =g (x )(x >0) 在公共点(x 0,y 0) 处的切线相同.

3a 2∵f '(x ) =x +2a ,g '(x ) =,由题意f (x 0) =g (x 0) ,f '(x 0) =g '(x 0) .

x

⎧12

x 0+2ax 0=3a 2ln x 0+b ,⎪3a 2⎪2即⎨由x 0+2a =得:x 0=a ,或x 0=-3a (舍去). 2

3a x 0

⎪x 0+2a =,⎪x 0⎩

125

a +2a 2-3a 2ln a =a 2-3a 2ln a . 22522

令h (t ) =t -3t ln t (t >0) ,则h '(t ) =2t (1-3ln t ) .于是

2

即有b =

当t (1-3ln t ) >0,即00; 当t (1-3ln t ) e 时,h '(t )

11

⎛⎫⎛⎫

+∞⎪为减函数, 故h (t ) 在 0,e 3⎪为增函数,在 e 3,

⎝⎭⎝⎭2

⎛1⎫33

3

+∞) 的最大值为h e ⎪=e . 于是h (t ) 在(0,

⎝⎭2

13

13

(Ⅱ)设F (x ) =f (x ) -g (x ) =

12

x +2ax -3a 2ln x -b (x >0) , 2

3a 2(x -a )(x +3a )

=(x >0) . 则F '(x ) =x +2a -x x +∞) 为增函数, 故F (x ) 在(0,a ) 为减函数,在(a ,

+∞) 上的最小值是F (a ) =F (x 0) =f (x 0) -g (x 0) =0. 于是函数F (x ) 在(0,

故当x >0时,有f (x ) -g (x ) ≥0,即当x >0时,f (x ) ≥g (x ) .

8.数列问题的转化

例13.(2009莱阳高三理)若数列{a n }满足

11

则称数列{a n }-=d (n ∈N *, d 为常数) ,

a n -1a n

为调和数列。已知数列⎨

⎧1⎫

⎬为调和数列,且x 1+x 2+…+x 20=200,则x 5+x 16=。

x ⎩n ⎭

分析:根据调和数列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倒数数列符合等差数列的定义,由此可以转化,利

用等差数列的定义求出前n 项和。

解:根据调和数列的定义知:数列{a n }为调和数列,则

11

-=d (n ∈N *, d 为常数) ,a n -1a n

⎧1⎫⎧1⎫

也就是数列⎨⎬为等差数列,现在数列⎨⎬为调和数列,则数列{x n }为等差数列,那么

⎩a n ⎭⎩x n ⎭

由x 1+x 2+…+x 20=200,得x 1+x 2+…+x 20=10(x 5+x 16)=200,x 5+x 16=20 答案:20

评注:本题为新定义题,但也不要被表象所迷惑,通过现象看本质,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特殊数列等差数列进一步解答,此题中注意角色的变化,数列⎨差数列是解题的关键。

例14.(2008陕西卷,文20)已知数列{a n }的首项a 1=

⎧1⎫

⎬为调和数列,数列{x n }为等⎩x n ⎭

22a n ,a n +1=,n =1,2,3, …. 3a n +1

(Ⅰ)证明:数列{

1n

(Ⅱ)数列{}的前n 项和S n . -1}是等比数列;

a n a n

分析:对于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要按定义证明,但证明完后也提示我们下一步要用等比数列求出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然后进一步判断数列{

n

的类型,从而求出其前n 项和S n 。

a n

解:(Ⅰ) a n +1=

2a n a +11111

,∴ =n =+⋅,

a n +12a n 22a n a n +1

211111

-1=(-1) ,又a 1=,∴-1=,

3a n +12a n a 12

111

-1}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2a n

∴数列{

(Ⅱ)由(Ⅰ)知

1111n n 11

-1=⋅n -1=n ,即=n +1,∴=n +n . a n +1222a n 2a n 2

123n

+2+3+…+n , ① 2222112n -1n

则T n =2+3+…+n +n +1,② 22222

设T n =

11

(1-) n 1111n n 1n 由①-②得T n =+2+…+n -n +1=-n +1=1-n -n +1,

1222222221-2

1n n (n +1)

. ∴T n =2-n -1-n .又1+2+3+…+n =

222

2+n n (n +1) n 2+n +4n +2n

==n ∴数列{的前n 项和 S n =2-n +

2222a n

评注:解决数列问题就要判断是否为等差、等比数列,如果不是,那么能否构造新数列为特殊数列,注意转换角色,把数列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特殊数列问题和研究方法解答。

9.平面向量、解析几何中的化归思想

例15. (2008全国Ⅰ,理10)若直线A .a +b

2

2

≤1

x y

+=1通过点M (cosα,sin α) ,则( ) a b

111122

B .a +b ≥1 C .2+2≤1 D .2+2≥1

a b a b

sin α) 是单位圆上的点,分析:点M (cosα,,则可以通过直线与单位圆的位置关系来转化。,

当然也可以把直线

x y

+=1看作等式或看作向量的数量积来解答。 a b

x y

+=1与圆x 2+y 2=

1a b

11a b

解法一:由题意知直线

≤11

+≥1. a 2b 2

解法二:设向量m =(cosα,sin α), n =(, ) ,由题意知

cos αsin α

+=1 a b

由m ⋅n ≤m n

可得1=

cos αsin α+a b 答案: D

评注:本题中的两种方法都是把已知条件进行了转化,利用化归的思想解决问题不适为捷径,方法比较活跃,知识连接成网,这要靠我们平时积累和总结。

0) B (01),是它的两个顶点,直线例16. (全国Ⅱ,理21)设椭圆中心在坐标原点,A (2,,y =kx (k >0) 与AB 相交于点D ,与椭圆相交于E 、F 两点.

(Ⅰ)若ED =6DF ,求k 的值;

(Ⅱ)求四边形AEBF 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本题中涉及到的点比较多,其中D , E , F 都在直线y =kx (k >0) 上,(Ⅰ)中的向量要用点的坐标表示出,所以可以先设出各点的坐标,再转化为关于k 的方程解出,(Ⅱ)中的四边形AEBF 面积可以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求出,可以都以AB 为公共边,也可以以EF 为公共边求出。

x 2

+y 2=1,

(Ⅰ)解:依题设得椭圆的方程为

4

直线AB ,EF 的方程分别为x +2y =2,y =kx (k >0) . 如图,设D (x 0,kx 0) ,E (x 1,kx 1) ,F (x 2,kx 2) ,其中x 1

4,故x 2=-x 1=

.①

15由ED =6DF 知x 0-x 1=6(x 2-

x 0) ,得x 0=(6x 2+x 1) =x 2=;

77由D 在AB 上知x 0+2kx 0=2,得x 0=

2

化简得24k -25k +6=0,解得k =

22.所以, =1+

2k 1+2k 23或k =. 38

(Ⅱ)解法一: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①式知,点E ,F 到AB

的距离分别为

h 1=

=

h 2=

=

AB ==AEBF 的面积为S =

1

AB (h 1+

h 2) 2

1≤ =

=

=

2当2k =1,即当k =

1

时,上式取等号.所以S

的最大值为 2

解法二:BO =1AO =2.设y 1=kx 1,y 2=kx 2,由①得x 2>0,y 2=-y 1>0, 故四边形AEBF 的面积为S =S △BEF +S △AEF =

x 2+2y 2=

=

=

当x 2=2y 2时,上式取等号.所以S

的最大值为

评注:解析几何中的问题常常与向量、函数、方程、不等式等问题相联系,进行转化解答。

10. 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向量)问题

例17. (2008江苏海头高级中学)如图,有一圆柱形的开口容器(下表面密封),其轴截面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P 是BC 中点,现有一只蚂蚁位于外壁A 处,内壁P 处有一米粒,则这只蚂蚁取得米粒所需经过的最短路程为__ _ .

分析:研究最短距离,需要把立体图展为平面图,由两点间的线段最短,求线段的长。 解:把圆柱侧面展开,并把里面也展开,如图所示,则这只蚂蚁取得米粒所需经过的 最短路程为展开图中的线段AP

,则AB =π, BP =3,

AP

B '

P

评注:研究立体问题常常以平面为基准,把立体问题 转化为平面问题,把曲线问题转化为直线问题, 这是解决问题的转化与化归思想。

例18. (2008年安徽卷,理18)如图,在四棱锥O -ABCD 中, 底面ABCD 四边长为1的菱形,∠ABC =

π

4

, OA ⊥底面ABCD ,

OA =2, M 为OA 的中点,N 为BC 的中点

(Ⅰ)证明:直线MN ‖平面OCD

(Ⅱ)求异面直线AB 与MD 所成角的大小;

(Ⅲ)求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 分析:要证线面平行, 可以在面内找MN 的平行线, 取OD 的中点, 通过线线平行证出, 也可以找平面的平行平面通过面面平行证出; 异面直线AB 与MD 所成角可以通过平移转化为平面角求出; 而(Ⅲ)中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不易找出, 可以利用线AB //面OCD 转化为点A 到平面OCD 的距离求出. 还可以用向量法通过计算解答各题. 解法一:(综合法) (1)取OB 中点E ,连接ME ,NE

ME ‖AB, AB ‖CD ,∴ME ‖CD

又 NE ‖OC , ∴平面MNE ‖平面OCD

∴MN ‖平面OCD

(2) CD ‖AB, ∴∠MDC 为异面直线AB 与MD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作AP ⊥CD

于P , 连接MP ∵OA ⊥平面ABC D ,∴CD ⊥MP

∵∠ADP =, ∴DP = MD =42∴cos ∠MDP =

DP 1π

=, ∠MDC =∠MDP = MD 23

π

所以 AB 与MD 所成角的大小为

π

3

(3)∵AB ‖平面OCD, ∴点A 和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相等,连接OP , 过点A 作

AQ ⊥OP 于点Q ,∵AP ⊥CD , OA ⊥CD , ∴CD ⊥平面OAP , ∴AQ ⊥CD

∵AQ ⊥OP , ∴AQ ⊥平面OCD

,

线段AQ 的长就是点A 到平面

OCD 的距离

OP ===

,AP =DP = =

22

OA AP =2,所以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为2 = ∴AQ =

3OP 32

解法二.(向量法

) 作AP ⊥CD 于点

P , 如图, 分别以AB,AP

,AO 所在直线为x , y

, z 轴建立坐标系

A (0,0,0),B (1,0,0),P D (

O (0,0,2),M

(0,0,1),N (1

(1)MN =(1--1), OP =(0,-2), OD =(--2) 44222

设平面OCD 的法向量为n =

(x , y , z ) , 则n OP

=0, n OD =0 y -

2z =0 ⎪2

即 ⎨取

z =

解得n =

⎪x +y -2

z =0⎪⎩

∵MN

n =(1-

, -1) =0∴MN ‖平面OCD

44 (2)设AB 与MD 所成的角为θ, ∵AB =(1,0,0),MD =(--1)

22

AB MD π1π

∴c o θs =, θ= , AB

与MD 所成角的大小为 =∴

33AB ⋅MD 2

(3)设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为d , 则d 为OB 在向量n =上的投影的绝对值,

OB ⋅n 2 2

由 OB =(1,0, -2) , 得d ==. 所以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为

33n

评注:立体几何问题一般都可以用两种方法综合法和向量法. 都要经过转化, 把立体问题转化

为平面问题, 将空间问题转化为代数运算从而证得求出.

例19. (2008山东卷,理20)如图,已知四棱锥P -ABCD ,底面ABCD 为菱形,PA ⊥平

P

面ABCD ,∠ABC =60,E ,F 分别是BC

,PC 的中点. (Ⅰ)证明:AE ⊥PD ;

(Ⅱ)若H 为PD 上的动点,EH 与平面PAD 所成

A B

D

E -AF -C 的余弦值.

分析:AE ⊥PD 比较容易证出, 可以转化为线面垂直证明出, (Ⅱ)的点H 为PD 上的动点, 而且EH 与平面PAD 所成最大角不太容易找到, 根据(Ⅰ)就要转化为A 点到PD 的距离最短, 然后求出确定位置. 另外, 对于点的位置不确定而且比较容易建立直角坐标系时, 用坐标计算比较简单。

解:(Ⅰ)证明:由四边形ABCD 为菱形,∠ABC =60,可得△ABC 为正三角形.

因为E 为BC 的中点,所以AE ⊥BC .又BC ∥AD ,因此AE ⊥AD . P 因为PA ⊥平面ABCD ,AE ⊂平面ABCD ,所以PA ⊥AE . 而PA ⊂平面PAD ,AD ⊂平面PAD 且PA AD =A ,

H

所以AE ⊥平面PAD .又PD ⊂平面PAD ,所以AE ⊥PD . S

(Ⅱ)解:设AB =2,H 为PD 上任意一点,连接AH ,EH .

由(Ⅰ)知AE ⊥平面PAD ,则∠EHA 为EH 与平面PAD

A

B 在Rt △EAH 中,AE =AH 最短时,∠EHA 最大,

即当AH

⊥PD 时,∠EHA 最大.此时tan ∠EHA =

AE ==

AH AH 2

因此AH =AD =2,所以∠ADH =45,所以PA =2.

解法一:因为PA ⊥平面ABCD ,PA ⊂平面PAC ,所以平面PAC ⊥平面ABCD .

过E 作EO ⊥AC 于O ,则EO ⊥平面PAC ,过O 作OS ⊥AF 于S ,连接ES ,则∠ESO 为二面角E -AF -C 的平面角,在Rt △AOE 中,EO =AE sin 30=

,2

AO =AE cos30 =

3,又F 是PC 的中点,在Rt △ASO 中,SO =AO , sin 45 =24

又SE =

=

Rt △ESO 中,SO cos ∠ESO ===.

SE 5AD ,AP 两两垂直,以A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解法二:由(Ⅰ)知AE ,

坐标系,又E ,F 分别为BC ,PC 的中点,所以

⎛1⎫

0,,2) E ,,0) F ,1⎪A (0,0,,0) B -10) ,,C ,,D (0,2,0) ,P (0, 2⎪,2⎝⎭ 1⎫

,,0) AF =,1⎪所以AE =.

⎪2⎭⎝

设平面AEF 的一法向量为m =(x 1,y 1,z 1) ,

B

1=0,

⎧m AE =0,⎪

则⎨ 因此 1

x 1+y 1+z 1=0.⎪⎩m AF =0,2

2,-1) ,因为BD ⊥AC ,BD ⊥PA ,PA AC =A , 取z 1=-1,则m =(0,

所以BD ⊥平面AFC ,故BD 为平面AFC

的一法向量.又BD =(,0) ,

m BD 所以cos

BD >===

m BD

所以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 5

评注:本题为探索性问题,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在使用线面角时不易找出。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分析,仔细体会前后问之间的关系,能否打通思路,把问题进行适当地转化,做到立体问题平面化,几何问题代数化,利用化归思想解答问题。

11. 预测题

(1). (2008广东)已知两不等的实数m , n 满足m 2sin θ-m cos θ=1, n 2sin θ-n cos θ=1则过点m 2, m 和n 2, n 的直线与单位圆的位置关系为( )

A. 相切 B. 相离 C. 相交 D. 不确定

分析:本题给出的是两个方程, 所研究的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需要两点确定的直线方程, 通过观察就可以把已知的方程转化为所求直线的方程, 从而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解:因为 实数m , n 满足m 2sin θ-m cos θ=1, n 2sin θ-n cos θ=1, 所以点m 2, m 和n 2, n 的坐标都适合直线x sin θ-y cos θ=1, 即两点确定的直线方程为x sin θ-y cos θ=1, 原点到此直线的距离为d =1, 所以直线与圆相切. 故选A 答案:A

评注:不要直接由两点式写方程, 要注意观察并把已知条件转化, 减少计算量.

(

)()

()()

(2). (08届莆田四中)已知M 是∆ABC 内一点,

且AB ⋅AC =∠BAC =30 , 若

114

∆MBC 、∆MAB 、∆MAC 的面积分别为、x 、y , 则+的最小值是( )

2x y

A.9 B. 16 C. 18 D. 20

分析:已知条件为向量的数量积与夹角, 可以得到两边之积, 再由两边与夹角求得∆ABC 的面积, 另一方面, ∆ABC 的面积又为∆MBC 、∆MAB 、∆MAC 的面积之和

1

+x +y , 从而2

实现了由向量向代数式的转化. 然后用均值不等式求得最值.

1

解:

∵AB ⋅AC =∠BAC =30 , ∴AB ⋅AC =4, ∴S ABC =⋅AB ⋅AC ⋅sin30︒=1,

2

又因为∆ABC 的面积为∆MBC 、∆MAB 、∆MAC 的面积之和

11+x +y , ∴得x +y = 22

⎛14⎛14⎫y 4x ⎫y 4x

时+= +⎪⋅2(

x +y )=2 5++⎪≥10+2⋅=18当且仅当=

x y x y ⎝x y ⎭x y ⎭⎝

取等号. 故选C.

答案:C

评注:本题完成了由向量向函数方程之间的转化, 进而又转化为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做题时要注意条件的联系性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3)(宁夏银川一中)设函数f (x ) =x m +ax 的导数f '(x ) =2x +3, 则数列{

1

n ∈N *) 的前n 项和是( )

f (n ) +2

A .

n n +1

B.

n -1n n

C. D .

2(n +1) (n +1)(n +2) 2(n +2)

分析:把题目中的函数求出, 得到解析式, 从而转化为数列的通项与前n 项的和. 解: 由函数

f (x =)

m

x +的导数a x '(=) f 知2x +m =x 2, a =3, 所以

f (x )=x 2+3x , f (n )=n 2+3n , 所以

111111

=2==-}(n ∈N *) 的前n 项和, 则数列{

f (n ) +2f (n ) +2n +3n +2n +1n +2n +1n +2

n 11

=, 故选C. -

2n +22(n +2)

答案:C

评注:本题中给出的已知 条件是函数与导函数, 由导函数确定原函数, 从而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 然后求出前n 项的和.

4⎧x =1+t ⎪π⎪5

(4)(江苏省盐城中学)求直线⎨(t

为参数)被曲线ρ=θ-) 所截

4⎪y =-1-3t

⎪5⎩

的弦长.

分析:本题给出的是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 要求弦长, 就要转化为普通方程.

4⎧x =1+t ⎪π⎪5

解:将方程⎨, ρ=θ+) 分别化为普通方程:3x +4y +1=0,

4⎪y =-1-3t

⎪5⎩

111

圆心C (,-d =,x +y -x +

y =0, 22

10

2

2

弦长==7

=. 5

评注:对于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的方程, 可以直接求解, 也可以转化为普通方程求解出.

2

(5)(原创). 设函数f (x ) =x -2x , 若f (x +1) +f (y +1) ≤f (x ) +f (y ) ≤0, 则点P (x , y ) 所形成的区域的面积为 ( )

4π4π2π2π+-+-

B.

C.

D. 32323232

分析:首先分析由f (x +1) +f (y +1) ≤f (x ) +f (y ) ≤0所确定的平面区域, 再根据区域的形

A. 状求其面积.

2222

解:由f (x ) +f (y ) ≤0, 得x -2x +y -2y ≤0, 即(x -1) +(y -1) ≤2, 所表示的区域为

以C (1,1)为圆心,

. 由f (x +1) +f (y +1) ≤f (x ) +f (y ) ,

得(x +1) 2-2(x +1) +(y +1) 2-2(y +1) ≤x 2-2x +y 2-2y , 即x +y -1≤0, 所表示的区域为直线x +y -1=0的左下方. 故点P (x , y ) 所形成的区域如图阴影部分所示.

π

又AC =故∠ACB =, =

312π, 扇形ABC

的面积为S 扇形ABC =⨯; =∴ AB ,

对应的圆心角角为

2333

1

又 ABC 的面积

为S ABC ==, 故阴影部分的面积

22π2π即点P (x , y

) 所形成的区域的面积为选D. -

33C (1,1)到直线x +y -1=

0的距离为d =

评注:考查圆的标准方程,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元二次方程表示平面区域, 扇形的面积以及函数的表示等知识. 考查运算能力和化归思想. 函数, 不等式的内容都是比较容易与其它知识相结合的知识点, 本题在形式上是函数和不等式问题, 但剖析之后可以发现, 其实质是圆与线性规划相结合的问题. 高考中, 知识的交汇试题是主流, 很多题目都是以一个知识点为载体考查另一个知识点, 解题时一定要善于分析, 透过表面看透问题的实质, 从而合理转化, 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

(6). (原创)已知过点(0,3)的直线l 与函数y =

且AP ⊥AQ , 其中A (1,1)

(1)求直线l 的方程, 并求PQ 的长.

13

x +9的导函数的图象交于P , Q 两点, ,4

(2)问若g (x )=ln x +m ,问实数m 取何值时,使得y =

3413

x +9的图象恒在y =g (x )的4

图象的上方?

分析:根据求导公式, 将函数问题转化为抛物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 通过解方程组, 由韦达定理和向量的数量积坐标运算,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133

x +9的导函数为y =x 2, 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因为直线l 过点44

(0,3), 与抛物线交于P , Q 两点, 所以直线l 的斜率存在, 设为k , 则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3,

解: 函数y =

⎧y =kx +3

解方程组⎨32

⎪y =x

4⎩

(1)(2)

消去y 得:

32

x -kx -3=0,△=k 2+9>0,方程组有两解,4

设P (x 1, y 1), Q (x 2, y 2),则x 1+x 2=

94k 2

,x 1x 2=-4,∴y 1y 2=(x 1x 2)=9,

163

∵A (1,1), ∴AP =(x 1-1, y 1-1), AQ =(x 2-1, y 2-1), 又∵AP ⊥AQ ∴(x 1-1)(x 2-1)+(y 1-1) (y 2-1)=0,

4k

-k (x 1+x 2)=0, 3

4431即1-k -k 2=0,4k 2+4k -3=0∴k =-或k =,

3322

33

①当k =-时,直线l 的方程为y =-x +3,

22

即x 1x 2-(x 1+x 2)+1+y 1y 2-(y 1+y 2)+1=0,∴1-

此时,x 1+x 2=-2,(x 1-x 2)=(x 1+x 2)-4x 1x 2=20,PQ

②当k =

2

2

.

211

时,直线l 的方程为y =x +3,此时,x 1+x 2=,

322

148(x 1-x 2)2=(x 1+x 2)2-4x 1x 2=,PQ

5

13

(2)设y =x 3+9-(ln x +m ) ,定义域为{x |x >0}

44

2

32313⎛21⎫3x 3-13(x -1)x +x +1则y ' =x -⋅= x -⎪=⋅,令y ' =0,得x =1, =

44x 4⎝x ⎭4x 4x

13

∴当0

4413

当x >1时,y '>0,y =x 3+9-(ln x +m ) 为增函数;∴当x =1时,

44

13137y =x 3+9-(ln x +m ) 最小,最小值为-m ,∴要使得y =x 3+9的图象恒在

4444

3737

y =g (x )的图象的上方,需使最小值-m >0,即m

44

()

评注:考查函数求导, 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 向量的数量积, 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

置关系等基础知识, 考查利用韦达定理计算弦长等综合运算求解能力. 本题通过函数求导, 把问题转化为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并把两曲线的位置关系的讨论转化为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的综合性题目. 做题时要仔细审题, 逐步翻译, 求解直线或圆锥曲线的方程时往往要先设后求, 利用待定系数法和解方程组法由韦达定理解答. 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 解方程组时, 判别式是否大于0, 函数的定义域等这些细节问题. 精品紫砂壶,尽在千壶网


相关内容

  • 谈高中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 总第649期教海探航 谈高中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李朝霞 (河南省内乡县中等职业学校,河南省474373)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转化思想方法又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衔接上呈现高中数学"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课时紧"的特点.学生学习不适应现象突出.困难 ...

  •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举例
  •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举例"是网络学习作业,这里收录了三位优秀作业 初中数学思想与方法技巧举例 文希 初中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数形结合思想:整体代入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与不等式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配方法:换元法: 待定系数法: ...

  • 数学思想方法
  • 1."方程"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 ...

  • 小学数学中体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有哪些
  • 论述数学中体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它是数学学习的精髓.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必要条件.下面是总结了几种重要的初中数学思想. 一.常用的数学思想 ...

  • 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 <共同体课题研究论文> 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实践证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转化,反映在数学上就是转化思想.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转化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完成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化困难为容易.化陌生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 ...

  • 什么是数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结构
  •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概念和理论的本质认识,是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在数学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反映和体现,是处理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思想的手段和工具.广义来说,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 (1)数学思想的结构 数学思想范围很广,在中学里常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有: ①转化的思想. ...

  • 高中数学中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
  • 高中数学中"转化与化归"思想,C一婚的应用 李 娟 (新疆农二师华山中学,新疆库尔勒841000)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解题的航标灯.数学中的主要 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 与化归思想等."转化与化归"思想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思 想, ...

  •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哪些
  •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哪些 根据"大纲''精神,初中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转化.分类.数形结合等,基本方法主要指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由于数学方法在教材中大都有具体陈述,而数学思想却是隐含在知识系统之中,这为强化数学思想方法带来了一定困难.为此,下面我想谈谈转化.分类 ...

  • 初中数学的数学思想方法
  • 作 者:邱 文- 等 级:★★★ 录 入:小灯 审 核:小灯 更新时间:2008-11-3 11:13:26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而数学方法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 ...

  • 六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代表六年级数学组把我们组对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材解读和大家一起交流. 我们组从教材概述.教学策略和课例解析三个方面对进行解读. 一. 教材概述 1.本册内容包括: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这几个部分其中圆柱与圆锥.比例.整理和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