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4期(下)
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Vol.28No.4
Apr.2012
论水利工程决策思维的三向维度
———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例
王
炀,楼
羿
(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水利工程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经济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如何将三者之间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关系是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一.本文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决策阶段分析出发,引用三种维度试图解决工程决策难题,为水利工程决策和工程哲学理论的进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决策;三门峡中图分类号:TV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4-0201-02
的《规划报告》于同年底出台:三门峡水库将蓄水至350米设计允许泄量8000立方米每高度,总库容360亿立方米,秒,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将全部解除;水坝下游的黄河水将是清水,清水冲刷下游河床,最终将黄河这条“地上河”变成“地下河”———千年未解的治黄难题将毕功于此役.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这意味着是否建设三门峡水利工程的争论基本结束,三门峡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意志和人民大众的决议”,此文件也成为了日后修建三门峡水利工程的政府指导性文件,三门峡水利工程水利专家就此上马.受限于科学认识不足和技术条件落后,的设计规划方案和决策层的决策考虑都没有意识到工程在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并不完全代表着工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正是因为片面强调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技术上的可操作性,而未重视水利工程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就决策该工程的上马,这样的决策过程明显是缺乏科学精神的.
在当时,社会舆论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抱有超出实际的期望.人们普遍认为,建设一座三门峡水利工程就能够黄河改道、地上悬河等问题,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洪水泛滥、
制造出前所未有的“黄河清”的局面.在理论上,从唯物辩证主义的角度上讲,认为一座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能够解决黄河全流域水自然灾害问题是不合乎逻辑的.唯物辩证主义讲所有事物都是联系变化发展的,在总体与个体的关系上,通过改变关键部分的性质会影响到整体性质的变化,但是仅仅单独改变某部分的性质是无法引起整体性质的同质化改变.在现实上,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泥沙调节作用是需要黄河上游开展大量的水土保持工作来支持的,这是一项时间长、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然而人们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3
工程决策思维的三向维度
三门峡水利工程决策过程概述
三门峡工程是我国建国初期作为根除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从1949年始,三门峡水利枢“三上三下”的决策论证,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够得以纽经过
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水利部编制的决策实施.直至1954年,
黄河流域规划中决定修建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同年,苏联专家参与设计的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的《规划报告》随之出台.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三门峡水利工程就此上马.
黄河三门峡工程的决策过程,从形式上看基本是完备的:由国家领导人牵头,水利部集合众多水利工程专家为这一重要工程决策曾经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反复进行讨论、论证,最后并经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核批“三上三下”到最终上马,三门峡水利工程经历了五年准.从
的论证时期,然而,是否可以说决策论证时间长短,或者论证程序复杂决定了一个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呢?时间上的充裕和形式上的完备,都不足以说明一项工程的科学合理性.正是因为三门峡水利工程在工程决策存在盲目迷信、片面分析、主观决策等问题,使得在以后的工程运行阶段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2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决策存在的三个问题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正处于百废待兴、继往开来的局面和形势,加上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科技发展主要是由前苏联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形式来促进和推动的.尤其是以“156工程”为核心的技术援助项目,为建设我国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唯一一项综合性水利工程援助项目,开创了我国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新局面.
1954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水利部集合150多位中苏水利专家编制黄河流域规划,决定修建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苏联专家参与设计的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决策上最大的思维误区在于没有把握好“工程是社会、自然、经济与人相结合的复杂统一体”这一基本认识,决策思维绝对化、单一化、片面化是三门
-201-
第28卷第4期(下)
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Vol.28No.4
Apr.2012
论水利工程决策思维的三向维度
———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例
王
炀,楼
羿
(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水利工程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经济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如何将三者之间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关系是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一.本文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决策阶段分析出发,引用三种维度试图解决工程决策难题,为水利工程决策和工程哲学理论的进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决策;三门峡中图分类号:TV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4-0201-02
的《规划报告》于同年底出台:三门峡水库将蓄水至350米设计允许泄量8000立方米每高度,总库容360亿立方米,秒,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将全部解除;水坝下游的黄河水将是清水,清水冲刷下游河床,最终将黄河这条“地上河”变成“地下河”———千年未解的治黄难题将毕功于此役.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这意味着是否建设三门峡水利工程的争论基本结束,三门峡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意志和人民大众的决议”,此文件也成为了日后修建三门峡水利工程的政府指导性文件,三门峡水利工程水利专家就此上马.受限于科学认识不足和技术条件落后,的设计规划方案和决策层的决策考虑都没有意识到工程在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并不完全代表着工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正是因为片面强调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技术上的可操作性,而未重视水利工程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就决策该工程的上马,这样的决策过程明显是缺乏科学精神的.
在当时,社会舆论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抱有超出实际的期望.人们普遍认为,建设一座三门峡水利工程就能够黄河改道、地上悬河等问题,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洪水泛滥、
制造出前所未有的“黄河清”的局面.在理论上,从唯物辩证主义的角度上讲,认为一座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能够解决黄河全流域水自然灾害问题是不合乎逻辑的.唯物辩证主义讲所有事物都是联系变化发展的,在总体与个体的关系上,通过改变关键部分的性质会影响到整体性质的变化,但是仅仅单独改变某部分的性质是无法引起整体性质的同质化改变.在现实上,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泥沙调节作用是需要黄河上游开展大量的水土保持工作来支持的,这是一项时间长、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然而人们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3
工程决策思维的三向维度
三门峡水利工程决策过程概述
三门峡工程是我国建国初期作为根除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从1949年始,三门峡水利枢“三上三下”的决策论证,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够得以纽经过
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水利部编制的决策实施.直至1954年,
黄河流域规划中决定修建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同年,苏联专家参与设计的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的《规划报告》随之出台.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三门峡水利工程就此上马.
黄河三门峡工程的决策过程,从形式上看基本是完备的:由国家领导人牵头,水利部集合众多水利工程专家为这一重要工程决策曾经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反复进行讨论、论证,最后并经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核批“三上三下”到最终上马,三门峡水利工程经历了五年准.从
的论证时期,然而,是否可以说决策论证时间长短,或者论证程序复杂决定了一个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呢?时间上的充裕和形式上的完备,都不足以说明一项工程的科学合理性.正是因为三门峡水利工程在工程决策存在盲目迷信、片面分析、主观决策等问题,使得在以后的工程运行阶段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2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决策存在的三个问题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正处于百废待兴、继往开来的局面和形势,加上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科技发展主要是由前苏联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形式来促进和推动的.尤其是以“156工程”为核心的技术援助项目,为建设我国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唯一一项综合性水利工程援助项目,开创了我国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新局面.
1954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水利部集合150多位中苏水利专家编制黄河流域规划,决定修建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苏联专家参与设计的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决策上最大的思维误区在于没有把握好“工程是社会、自然、经济与人相结合的复杂统一体”这一基本认识,决策思维绝对化、单一化、片面化是三门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