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的人生之道和学习之道。
2. 通过诵读,使学生初步习得一些诵读国学经典的基本技巧。
3. 通过诵读,使学生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了《与好书同伴,与经典同行》的诵读活动,你们都读了哪些书啊?
师小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四(4)班的同学真棒,个个都是好读书的孩子!
2.透过经典,相信有一个人的名字,你一定不会陌生——孔子。 (板书:孔子)
一、走近孔子
1.你对孔子已经了解了什么?(自由说)
2.师小结:
(1)有人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倘若不知道孔子,就不能算是一个有思想的中国人。我们班同学对孔子那么感兴趣,你们一定都想做一个有思想的中国人,对吗?
(2)孔子呀,生下来,脑袋顶上就有点儿凹陷下去,像一个小山丘,所以取名叫孔丘,字仲尼。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06年就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75位诺贝奖获得者曾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3.过渡:孔子远去了,我们到哪儿去了解孔子,寻找智慧呢? (板书:走近 走进《论语》)
二.走进《论语》
1.导入:
话说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有人到皇帝那儿告密,说他身为一国宰相,怎能没读多少书呢?皇帝便把赵普叫来,问:“爱卿,有人说你读多少书?真有这么回事?”赵普说:“皇上,我确实没过多少书,我这一生只读过一本书。”皇上睁大眼睛,问:“你只读一本书?那是什么书?”赵普回答道:“皇上,我只读《论语》。我用半部《论语》为先帝夺取了天下,我用半部《论语》为皇帝治理了天下。皇上,您怎能说我没读多少书呢?”
师小结:孩子们,半部《论语》可以治理天下,你看《论语》有多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能治理天下的《论语》,走进我们中国的圣经——《论语》。
齐读:走进《论语》。
三.聚焦快乐
过渡: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2500年前的孔子学院。这是中国第一个私人学校。
“当!当!当!”孔子学院开学典礼的钟声响起来了,弟子们静静地等候孔子作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高大的孔子稳步走上讲台,发表了重要的讲话。(ppt出示三句话)
1.四读三句话。
(1)师范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引读)说完,孔子就走了,但是孔子的话又在弟子的耳畔响起:
学而时习之, ---------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3)(引读)孔子的身影越走越远了,可孔子的话仍在弟子的耳畔回响:
学而---------
有朋---------
人不知---------
(4)(引读)弟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咀嚼着:
---------
---------
---------
2.如果你就是孔子的弟子,听了老师的三句话,你听懂了些什么了吗?
3.师生交流反馈: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是什么意思?教师板书古代的“ ”,问:“这是怎么字?”下面 是一个? 这是什么?中间的 是什么?人一生下来,就被一种东西蒙蔽住了,要学习,才能把它摘掉,所以古代的儿童又叫蒙童,小学教育又叫启蒙教育。
那我们要学什么呢?
“时”什么意思?“习”指什么?“说”在这儿读什么,什么意思?
什么是高兴的事?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你有不明白的吗?什么是“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这儿指同学。)
这么多同学从四面八方赶来,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你觉得怎么样?
这里的“乐”能换成“说”吗?为什么?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是什么意思?“愠”呢?
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怨恨,不生气,这样的人不正是君子吗?或许你品学兼优,或许你才华横溢,可同学们不知道你,不了解你,没有推举你当班长,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你怨恨了吗?生气了吗?你怨恨,你生气,这是人之常情。你不怨恨,不生气,那你就是真正
的君子了!
话说当年诸葛亮多有才华,可是没有被世人所发现,他隐居山中,依然快乐地弹琴,快乐地作诗,快乐地饮酒!你们想做像他一样快乐的君子吗?
4.孔子在开学典礼上只讲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弟子们的心上,齐读。
为什么孔子只讲三句话呢?学生讨论。
师小结:对,孔子要求弟子们自个儿学习要快乐,与朋友交往要快乐,当别人不了解你时仍要快乐。看来,孔子想让他的弟子们做快乐的君子,度幸福的人生。(板书:做快乐的君子)
四、学习之道
孔子刚说完,心急的子路,就跑上来问孔子:“老师,老师,我们该怎么学习呢?”孔子微微一笑,说:“答案在这儿呢?”
(ppt出示四句话)
1. 齐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 借助注释,想想这4句话的意思。
3. 反馈:你知道了哪一把学习的金钥匙?(师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把学习的金钥匙收藏于心中。(齐读)
4. 是呀,弟子们跟你们一样,有的低头沉思,一语不发;有的微微一笑,似懂非懂。
五.回味《论语》
1.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很认真读了《论语》这本书,你还对《论语》的哪些内容有深刻的印象?
师小结:读《论语》是不是觉得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生)你们的感觉太好了,马上接近一们名人了。
2.出示:宋朝理学家程颐这样称赞《论语》:读之愈久,愈觉气
味深长。
3.有人说半章《论语》可以振兴中国。你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什么书都可以不读,但《论语》不可不读。你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吗?那就读《论语》吧!
将来,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吗?那就告诉你的孩子读《论语》吧!
4.孔子告诉我们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止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或许,我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读懂它。正像于丹说的那样:(出示) 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 解读。——于丹
六.《论语》之歌
2500年前圣贤的对话,还可以用现代的方式来演唱呢!就让我们在《论语》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吧!
七.板书设计
说
乐 做快乐的君子
不愠
执教人单位:六石中心小学
执教人:王丽英
联系电话:[1**********](政府网581825)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的人生之道和学习之道。
2. 通过诵读,使学生初步习得一些诵读国学经典的基本技巧。
3. 通过诵读,使学生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了《与好书同伴,与经典同行》的诵读活动,你们都读了哪些书啊?
师小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四(4)班的同学真棒,个个都是好读书的孩子!
2.透过经典,相信有一个人的名字,你一定不会陌生——孔子。 (板书:孔子)
一、走近孔子
1.你对孔子已经了解了什么?(自由说)
2.师小结:
(1)有人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倘若不知道孔子,就不能算是一个有思想的中国人。我们班同学对孔子那么感兴趣,你们一定都想做一个有思想的中国人,对吗?
(2)孔子呀,生下来,脑袋顶上就有点儿凹陷下去,像一个小山丘,所以取名叫孔丘,字仲尼。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06年就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75位诺贝奖获得者曾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3.过渡:孔子远去了,我们到哪儿去了解孔子,寻找智慧呢? (板书:走近 走进《论语》)
二.走进《论语》
1.导入:
话说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有人到皇帝那儿告密,说他身为一国宰相,怎能没读多少书呢?皇帝便把赵普叫来,问:“爱卿,有人说你读多少书?真有这么回事?”赵普说:“皇上,我确实没过多少书,我这一生只读过一本书。”皇上睁大眼睛,问:“你只读一本书?那是什么书?”赵普回答道:“皇上,我只读《论语》。我用半部《论语》为先帝夺取了天下,我用半部《论语》为皇帝治理了天下。皇上,您怎能说我没读多少书呢?”
师小结:孩子们,半部《论语》可以治理天下,你看《论语》有多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能治理天下的《论语》,走进我们中国的圣经——《论语》。
齐读:走进《论语》。
三.聚焦快乐
过渡: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2500年前的孔子学院。这是中国第一个私人学校。
“当!当!当!”孔子学院开学典礼的钟声响起来了,弟子们静静地等候孔子作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高大的孔子稳步走上讲台,发表了重要的讲话。(ppt出示三句话)
1.四读三句话。
(1)师范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引读)说完,孔子就走了,但是孔子的话又在弟子的耳畔响起:
学而时习之, ---------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3)(引读)孔子的身影越走越远了,可孔子的话仍在弟子的耳畔回响:
学而---------
有朋---------
人不知---------
(4)(引读)弟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咀嚼着:
---------
---------
---------
2.如果你就是孔子的弟子,听了老师的三句话,你听懂了些什么了吗?
3.师生交流反馈: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是什么意思?教师板书古代的“ ”,问:“这是怎么字?”下面 是一个? 这是什么?中间的 是什么?人一生下来,就被一种东西蒙蔽住了,要学习,才能把它摘掉,所以古代的儿童又叫蒙童,小学教育又叫启蒙教育。
那我们要学什么呢?
“时”什么意思?“习”指什么?“说”在这儿读什么,什么意思?
什么是高兴的事?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你有不明白的吗?什么是“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这儿指同学。)
这么多同学从四面八方赶来,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你觉得怎么样?
这里的“乐”能换成“说”吗?为什么?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是什么意思?“愠”呢?
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怨恨,不生气,这样的人不正是君子吗?或许你品学兼优,或许你才华横溢,可同学们不知道你,不了解你,没有推举你当班长,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你怨恨了吗?生气了吗?你怨恨,你生气,这是人之常情。你不怨恨,不生气,那你就是真正
的君子了!
话说当年诸葛亮多有才华,可是没有被世人所发现,他隐居山中,依然快乐地弹琴,快乐地作诗,快乐地饮酒!你们想做像他一样快乐的君子吗?
4.孔子在开学典礼上只讲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弟子们的心上,齐读。
为什么孔子只讲三句话呢?学生讨论。
师小结:对,孔子要求弟子们自个儿学习要快乐,与朋友交往要快乐,当别人不了解你时仍要快乐。看来,孔子想让他的弟子们做快乐的君子,度幸福的人生。(板书:做快乐的君子)
四、学习之道
孔子刚说完,心急的子路,就跑上来问孔子:“老师,老师,我们该怎么学习呢?”孔子微微一笑,说:“答案在这儿呢?”
(ppt出示四句话)
1. 齐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 借助注释,想想这4句话的意思。
3. 反馈:你知道了哪一把学习的金钥匙?(师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把学习的金钥匙收藏于心中。(齐读)
4. 是呀,弟子们跟你们一样,有的低头沉思,一语不发;有的微微一笑,似懂非懂。
五.回味《论语》
1.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很认真读了《论语》这本书,你还对《论语》的哪些内容有深刻的印象?
师小结:读《论语》是不是觉得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生)你们的感觉太好了,马上接近一们名人了。
2.出示:宋朝理学家程颐这样称赞《论语》:读之愈久,愈觉气
味深长。
3.有人说半章《论语》可以振兴中国。你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什么书都可以不读,但《论语》不可不读。你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吗?那就读《论语》吧!
将来,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吗?那就告诉你的孩子读《论语》吧!
4.孔子告诉我们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止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或许,我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读懂它。正像于丹说的那样:(出示) 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 解读。——于丹
六.《论语》之歌
2500年前圣贤的对话,还可以用现代的方式来演唱呢!就让我们在《论语》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吧!
七.板书设计
说
乐 做快乐的君子
不愠
执教人单位:六石中心小学
执教人:王丽英
联系电话:[1**********](政府网58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