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探测量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①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物化探工程测量基本要求、技术设计、控制测量、规则与非规则测网点布设、观测资料整理、质量检查与验收及

技术总结报告之编写。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地勘行业内开展大、中、小比例尺地面物化探工程测量工作。

2

名词术语2.1 物化探工程测量

测地。2.2 规则测网按照物化探工作比例尺所规定的测点点距、线距构成的矩形或方形测网称之为规则测网。 应用大地、航测与工程测量等方法,解决物探化探测量领域内的三维定位问题,统称为物化探工程测量,又称物化探

2.3

非规则测网

2.4 航空象片定位测量

片定位测量。 应用航空摄影象片上地物或地表特征点的影象,于实地辨认其位置,航测内业解求三维坐标的方法,称之为航空象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5-09-14批准 1996-03-01实施

2.5

物化探GPS定位测量

GPS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缩写,即全球定位系统。用其三维定位技术来确定物化探控制加密点或测点平面位置与高程的方法,称之为物化探GPS定位测量。

2.6

精测剖面

为了研究物化探异常进行定量推断解释或确定勘探工程位置时所布设的剖面,称之为精测剖面。

典型剖面

为了了解异常特征,以定性解释为主或作概略定量推断解释时所布设的剖面,称之为典型剖面。

3

基本要求

3. 1

坐标与高程系统

3.1.1

坐标系统暂时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3.1.2

平面控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当物化探工作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 000时采用3°带,小于1∶10 000时采用6°带计算平面坐。

3.1.3

在国家控制点稀少地区大比例尺物化探工作中的小面积测区,当无条件进行连测时,允许采用其它平面和高程系统或假定坐标系统。假定坐标系统可以在已出版的地形图上量取概略坐标和高程值,作为工区起算点,并埋设固定标志,以便必要时与国家控制连测。

3.1.4

物化探GPS定位测量应将WGS-84坐标与椭球面大地高程转换成所需坐标与高程系统。

3.2

控制测量

3.2.1

物化探工程测量应以工区已有的等级控制点,5s、10s级小三角点(一、二级导线点)、水准点为基础,根据工区面积和工作比例尺,可以上述任一等级作为首级控制,采用经纬仪交会、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GPS定位测量等方法,进行物化探控制加密测量。

3.3

物化探测网(点)三维定位精度

3.3.1

物化探测点的点位、相邻点距及其高程精度要求见表1。表中各项精度均以中误差衡量,并以二倍中误差为限差。表1中未涉及的重力详查工作,可根据其总精度要求拟定相应的三维定位精度指标。当测网(点)三维定位精度指标高于或低于表1规定的指标时,应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3.3.2

物化探测网(点)必须与物化探控制加密点进行连测,有条件而未按本规范要求连测,不能作为正式成果予以验收。需连测的物化探特殊点(如磁法总基点、重力基点等),按各种物化探规范或技术规定的要求执行。

3.3.3

用于作业的各类仪器设备,应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检验,其各项性能及精度指标必须满足要求。检验项目及要求见附录A及其他有关标准。检验记录应认真填写,并作为原始资料与测量成果一起上交。

物化探测网(点)的布设,可采用以下方法:

a.全仪器法布设测网;

b.航测法布设测网;

c.地形图布设测网;

d.航空象片定位测量;

e.地形图定点;

f.物化探GPS定位测量。

3.5

当用其他方法布设测网(点)时,须在设计中规定方法及技术要求,并应满足本标准表1中的各项精度指标。

3.6

测量工作开始前应进行测区踏勘,收集有关资料,编写技术设计书;工作进行中应加强内外业的质量检查;工作结束后应进行资料整理和成果报告编写,并对测量成果资料进行验收和评价。

4

技术设计

4.1

技术设计是物化探工程测量施工的依据,为保证测量工作符合技术标准,满足物化探工作需要,必须在施工前依据物化探工作要求,单独或作为物化探工作设计的章节编写测量技术工作设计,设计书未经批准不得施工。

4.2

技术设计的原则

4.2.1

技术设计方案要从工区实际情况出发,按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选择最佳方案,并应积极采纳实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

4.2.2

广泛收集、认真分析和充分利用工区已有的测绘成果资料。

4.2.3

属于跨年度任务的大工区,应编写项目总体设计书,并按年度编写实施计划。

4.2.4

技术设计应严格遵守本标准或有关标准的技术规定。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按标准实施时,应在设计中阐明原因,并作出新的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执行。

审批后的技术设计书,在实施时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应及时修改,并及时报原审批部门批准后执行。

4.

3

编写技术设计书,内容要明确,文字要简练。对作业中容易混淆和忽视的有关规定,应重点叙述。对于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要阐明其精度及可行性的依据。

4.4

技术设计前,应派富有工作经验的测量专业技术人员,充分收集与工区有关的测绘成图成果等资料,认真分析,确保资料齐全正确可靠,必要时应赴工区实地踏勘。需要收集的资料包含以下内容:

a.各类控制点成果及其分布略图、施测时间、单位、精度及技术报告等。

b.采用航测法布网或航空象片定位时,应收集航摄资料与航测成图成果。其中包括航空象片索引

图、航摄成果鉴定表、象片控制点成果、解析空中三角成果、图历簿及工区航测成果与技术总结等。

c.测区有关比例尺地形图。

4.

5

工区踏勘

4.5.1

勘查工区山脉走向、水系、交通、地形坡度、比高、植被、气象等自然地理概况。并对一些严重影响测量工作开展的自然条件进行详细了解。

4.5.2

查找与本工区有关的控制点及水准点的位置,以及其标志标石保存情况。如工区已做过物化探工作,尚需查明有关的测网及异常固定标志保存情况。

4.5.3会同物化探人员初步确定工区边界位置。根据收集的资料及踏勘具体情况,初步选定控制加密点及测网(点)布设方案

4.6

技术设计内容

4.6.1 测量工作任务概述:说明任务来源、工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项目内容、工作比例尺、技术依据、预期主要精度指标、质量要求、任务量、完成期限。

4.6.2

工区自然地理概况:扼要说明地理地形特征、居民地、交通、植被、气象条件和作业困难类别。

4.6.3

已有资料分析利用和评价:详细说明工区已有首级控制点、地形图或航摄等测绘成果资料的作业单位、年代、坐标和高程系统、精度和标志保存情况,以及这些资料可被利用的价值。

设计方案

a.物化探控制各级加密点布设方案包括:点号、位置、图形、点的密度、已知点的利用与连测方案、作业方法及技术要求等。

b 测网(点)布设方案采用的方法及各类限差要求。

c.室内作业方案:包括航测方法布设测网及解析空三加密重力点及地形改正点高程测量等方法技术要求;对外业成果的分析、评价、选用的计算公式、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精度要求等,以及对使用程序的要求,计算成果打印及各类资料的整理要求等。

d.保证质量的主要措施与要求。

4.6.5

规定质量监控与成果资料检查验收程序,确定质量检查比例与数量。

a.工作量统计:按设计方案,分别计算各工序的工作量。

b.进度计划:根据工作量统计和计划投入的人员、仪器及设备,参照生产定额,分别制定跨年度或年度计划与各工序衔接计划。 c.经费预算:根据计划工作量,参照有关生产成本定额及现行物化探标准,编制年度经费或总经费计划,并作必要的说明。

4.6.6

拟订提交成果资料的项目及内容。

5 控制加密测量

为控制物化探测网(点)取得其坐标与高程,须在首级控制点的基础上进行控制加密测量。根据物化探工作的需要,可在首级控制点上发展两级,即为物控一级及物控二级控制加密测量。

控制加密测量点可根据测区的面积、物化探工作比例尺、发展远景、地形条件等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快速经济有效的布设方案。若采用经纬仪量距或视差导线测量及等外水准测量等方法,可参照《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3.1~4.3

条内有关规定。

5.1

经纬仪交会法测量

5.1.1 经纬仪交会法测量包括前方、侧方、后方、双点、独立三角形与测边交会等形式。

.交会角一般应在30°~150°之间,特殊情况不得小于20°及大于160°。 .前、侧方交会时应有三个已知点。后方交会应有四个已知点,交会角、β与对角之和不得在170°~190°之间。双点交会,两待定点间的距离不应短于两已知点距离的1/5,由两已知点所对待定点的夹角不应小于10°,应尽可能地将两待定点间的方向与两

已知点间的方向平行或垂直,并须在一个已知点上进行多余观测。独立三角形与测边交会应用两组坐标计算进行校核。

5.1.2

交会点的高程应以三个已知高程点单向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或两个已知高程点的一个双向和一个单向测定。

5.1.3 水平角、垂直角观测

水平角与垂直角通常在同一个测站上观测,应在呈像清晰、大气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5.1.3.1 水平角观测

.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方向多于三个方向时,采用全圆观测法。

.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及限差要求按表2和表3执行。

表2

5.1.3.2 垂直角观测 垂直角观测采用中丝法观测。交会边可采用单向或双向观测。仪器高及觇标高均量记至厘米。

执行。5.1.4 交会边长一般不应超过表5的规定。

5.1.5 交会点分组计算,两组坐标之差应小于

式中:

5.1.6 交付点三角点高程测量各项有关要求按表6

执行。

表4

注:S为边长公里数,小于1km的边按1km计算。M为米。

5.2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5.2.1 电磁波测距导线点可在首级点间布设成附合导线、结点或导线网。导线尽可能布成直伸状;导线相邻边长尽量接近。视线最好选在地面覆盖物相同的地段,且应离开地面或障碍物1.0m以上。5.2.2 电磁波测距平面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按表7规定执行。

表7

注:n为转折角个数。

——检查方向边长,以m

为单位。 ——

比例尺分母; /5 000,由坐标反算检查角与观测值之差应满足(1)式要求: .垂直角观测测回数及限差按表4

5.2.3 结点至已知点之间的路线长度,应不大于附合路线长度的0.7倍。结点与结点之间的路线长度允许为附合路线长度的0.5倍。

5.2.4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一般与其平面测距导线同时施测,也可以单独施测,以代替水准测量。

5.2.5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精度及规格应按表8

规定执行。

5.2.6 作业前应根据电磁波测距仪的实际情况及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对仪器及其主要附件进行检验。

5.2.7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作业要求

.电磁波测距中误差应不大于10mm/1km;

.测距工作要求在大气稳定和成象清晰的条件下进行;

在测距过程中,如遇到大气湍流影响严重时,应停止观测;

.斜距测回数应不少于两测回,一测回至少两次读数,读数较差小于1cm时,取其平均值;

斜距单程测回较差一般不大于15mm;

一般用三联脚架法施测;

垂直角观测必须直返觇;

测站对中误差不应大于5mm,仪器高和觇标高量至毫米。

表8

5.3 物化探GPS定位测量

5.3.1 一般规定

5.3.1.1 物化探GPS定位测量是指在首级点的基础上,采用全球定位系统载波相位定位原理,以单频或双频GPS接收机进行控制加密测量。采用时间统一为协调世界时(UTC),坐标系统为WGS—84坐标系及椭球面高程系,换算为1954北京坐标系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

注: 表内为静态观测基本技术规定。

5.3.1.2 GPS点布设,主要根据用途、测区地形与交通条件、预期精度要求、成果可靠程度及效率等综合考虑,一般可采用附合导线或支导线方式布点。

5.3.1.3 选布GPS点时,应充分了解与分析测区已有资料、地形、交通、供电、通讯、气象及首级点分布等情况,将点位选布在视野开阔的地方,周围障碍高度角不得大于12°,距大功率电视台或微波站不小于300m距高压线不小于100m,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点位选定要注意交通方便,且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及便于保存。点位选定后,用木桩标定。

5.3.1.4 作业前对GPS仪器按要求进行全面检验,合格后方可作业。

5.3.1.5 采用最新星历预报,周期为一个月,确定每天观测有效时段,编制GPS

卫星可见性预报表及观测计划。

5.3.2 测站作业

5.3.2.1 设置天线

.在点位上利用三脚架安置天线,对中误差小于5mm,用水准器整平,定向标志向北,定向误差小于±5°。

.天线高由三个方向量测至毫米,较差小于5mm时,取其平均值。

.雷雨季节设置天线注意防止雷击,雷雨过境前应卸下天线。

5.3.2.2 观测要求

.观测人员必须严格按观测计划进行,同步观测同组卫星。

.检查接收机与天线、电源连结,无误后方可开机作业。

.作业中及时逐项填写测量手簿。

.开机后观测员应随时察看测站信息(卫星个数、星号、各通道信噪比,PDOP及其变化情况)。

.每个测站观测前后要量取天线高各一次。

.观测员要细心操作,静态观测时注意防止接收机震动,不得移动;不得碰动天线或阻挡信号。

5.3.3 数据处理

5.3.3.1 数据检核

a.野外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传送至微机,观测任务结束时,及时进行数据质量分析。

.每个时段同步边观测数据检核,剔除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计算同步边各时段平差值误差与相对中误差。

.同一条边任何两个时段的成果之差应小于接收机标称精度的2√2倍。

.独立观测边组成闭合环时,各坐标分量闭合差(Wx、Wy、Wz)应小于或等于用平均边长计算的各分量相应等级中误差3√N倍(n为闭合环的边数)。

.同步观测环需根据组成的边数计算环闭合差,检验是否超过相应等级规定精度指标的3/5。

5.3.3.2 数据后处理

.对原始数据进行编辑、整理、分流并产生各种专用数据信息文件。

.相同等级点,必须采用相同的数据处理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平差处理。

.进行坐标转换,将WGS-84坐标与大地高程系转换成1954北京平面坐标与1985国家高程系统。固定站应有WGS-84坐标,其精度应优于25m。根据已知点精度及控制面积大小,分别可选用现行转换方法,如空间强制符合法、空间平差空间转换法、空间平差平面转换法、平面强制符合法及平面平差与平面转换法等。

.提供各测站大地坐标及有关精度信息。

.各级GPS观测值均应加入对流层改正。单频接收机的观测值一般还应加电离层改正。对流层、电离层改正模型,应根据测量精度,视处理软件情况确定。

5.3.3.3 平差计算完成后需输出打印以下信息:

.测区及各测站的基本信息。

b.观测值的数量,数据剔除率,时段起止时刻和持续时间的统计信息。

.平面计算采用的坐标系统,基本常数,起算数据,观测值类型与数据处理方法。

.平差计算采取的先验约束条件及先验误差。

.平差结果。

.平差值的精度。

5.3.3.4 数据处理完成后,应及时编写数据处理及其结果分析报告。

5.4 象片控制测量

5.4.1 象片控制点布设

5.4.1.1 象片控制点分为平面点、平高点与高程点三种。

5.4.1.2 象片控制点布设主要依据物化探测量的要求、测区地形条件、航片比例尺及航内仪器设备等因素确定。一般分为全野外布点、

航线网布点与区域网布点。

5.4.13 全野外布点

.当测区较小,航片数较少,航片比例尺小及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时,须采用全野外布点。

.用视差测图仪布设测网时,需在每个象对内布设4个平高点与2个平高检查点,如图1所示。

.用全能或解析测图仪器作业时,需在每个象对内布设4个平高点,如图2所示。

.用纠正仪作业时,需在隔号航片的四个角处各布设一个平高点,如图3

所示。

5.4.1.4 航线网布点

在航线首末和旁向重迭中线附近布设6个平高点,如图4所示。相邻控制点跨度不超过附录C的规定。如跨度小于规定的2/3时,每段航线网可只布设5个平高点,如图5所示。

b.航线首末一对点应在同一象对内,且与航线方向垂直,相互偏离不超过1/2基线;中间一对点应选在航线中间,左右偏离不超过一条基线,并避免同向偏离。

5.4.1.5 区域网布点

平高或平面区域网布点,其控制点间的跨度不应超过附录C中的规定,航线数不应超过6条。对于1∶50000、1∶100000重力点定位和1∶5000~1∶25000重力中区地形改正点高程测量及其相同比例尺测网布设,一般以4个1∶10000图幅组成一个区。对于1∶200 000重力点定位及其近中区地形改正点高程测量、1∶50 000测网布设,一般以2个1∶50000图幅组

成一个区。

b.平高点布设,一般沿周边布设6~8个平高点。在区域网两端和中间,对于平地丘陵地布设五列高程点,如图6所示;对于山区和高山区,布设三列高程点,如图7所示;区域网内两平高点之间的高程点,可以隔条航线布设。不规则区域网布点,一般应在凸出处布设平高点,凹进处布设高程点,如图8所示。当凹角点与凹角点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在凹角处也应布设平高点。

图6

图7

5.4.1.6 特殊情况布点

.航摄分区接合处,控制点选布应在航线重迭接合处。使邻区尽量公用。若不能满足要求,则应分别布点。

.当航向重迭小于56%时,须分别布点。

.旁向重迭部分小于15%时,须分别布点。若重迭部分大于1cm,影象清晰,且范围内无重要地物,可在重迭部分内加测2~3个高程点。

.象主点或标准点位落水,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时,均视为点位落水。当落水范围的大小和位置尚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可按正常航线布点。若象主点2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三片重迭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象对应全野外布点。定向点的标准点位落水,若在离开方位线4cm(23cm×23cm象幅)及2.5cm(18cm×18cm象幅)以外的航向三片重迭选不出连接点,应采用全野外布点。

e.水滨和岛屿地区,一般按全野外布点,以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为原则,超出控制点连线1cm突出部分应加测平高点,困难时可改为高程点。

5.4.2

象片控制点连测

5.4.2.1 象片控制点的判刺

.控制点应于实地认真判读,准确刺点。平高控制点的判刺点精度,不应大于航片上的0.1mm。

.控制点点位应选在影象清晰的明显地物上,如交角良好(30°~150°)的细小线状地物交点,明显地物折角顶点、影象小于0.2mm~0.3mm的点状地物中心等。弧形地物及阴影等均不宜选作点。平面控制点应选在刺点目标明显处,高程点应选在高程变化较小处,平高点要求两者均应满足。

.点位选刺在高于地面的地物如围墙、房角、堤坎边及土包上等。应量注比高(量至0.1 m)。 .所有国家等级点、小三角点、导线点等均应刺出。若不能准确判刺时,以相应的虚线符号表示。

检查。

5.4.2.2 象片控制点整饰见附录D

5. 4.2.3 象片控制点连测

在首级控制点(三角点、导线点)基础上,采用经纬仪测角交会、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与GPS定位测量等方法进行连测。也可以采用引点法或极坐标法施测。一般允许发展两次(包括引点)。特殊因难地区可以发展三次。连测方法及技术要求按3.2条中有关经纬仪交会、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物化探GPS

定位测量的规定执行。

6 测网(点)布设

6.1

一般规定

6.1.1 根据物化探工作任务及精度指标,确定测网密度、布设形式,使用仪器类型及方法技术。6.1.2 物化探测网一般布设为规则网及非规则网两种形式。1∶1 000~1∶25 000比例尺测网应以规则网形式布设。1∶50 000比例尺测网应以规则网形式布设为主,亦可按非规则网形式布设。小于1∶50 000

比例尺工作均按非规则网形式布设。

6.1.3

物化探测网的方位、点线距、点位活动半径、工作面积等应与物化探设计相一致。点线编号应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增。 .判刺点应采取对判或由第二人

6.1.4 基线(或导线)点,用木桩标定并编号。测点可间隔数点固定一个木桩,或树立其他明显标志。6.2

规则测网

6.2.1

仪器综合法

6.2.1.1 仪器综合法主要适用于1∶1 000~1∶50 000

比例尺的重力、磁法、地震、放射性、电法、化探等详查的面积测网及剖面工作。

6.2.1.2 基线应附合物控(或连测级)点间,或沿基线方向布设导线点。基线或导线闭合差应予配赋。物化探测网的起始点和起始方位视测

区地形条件以及物化探工作要求由以下方法确定:

a.直接由测区中已有首级控制点或物控点引测;

通过天文观测方法测定起始方位角,或用罗盘仪测定磁方位角;

无定向导线方法;

在大于工作比例尺地形图上量取坐标及方位。

6.2.1.3

测线的起测和闭合视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下述方法:

a.起闭于两相应基线点或转站点之间;

b.起闭于控制导线点间;

起闭上述点的两测线互相闭合;

在上述点上,以极坐标法直接测定测点;

在地形平坦地区,也可采用罗盘仪(或三杆)定向,测绳量距定点。

6.2.1.4 对地形条件困难,或面积较大的大比例尺测区,测线应采取平差措施,按实际点位成图。若采用单基线起测测线时,相邻测线间

相互闭合,测线闭合差一般可不进行配赋。

6.2.1.5 基测线转站间的距离测定:用普通经纬仪测量时,应以直反觇观测取其平均值。以电磁波测距仪测量时,可单程一测回测定。由

转站点上测量测点时,用经纬仪视距单向二次测定或电磁波测距仪一测回测定。

6.2.1.6 基线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一个测回测定,2c值互差不大于60″,方位角闭合差不得大于2 √n (n为测站数)。

测线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半测回测定。当基、测线按直线布设时,可使用“一次倒镜法”,但须盘左盘右交替使用。

6.2.1.7

经纬仪视距布设测网基测线技术要求及限差。

a.视距长度及视距精度,应符合表10

的规定;

b.长度及闭合差,应符合表11

的规定。

6.2.1.8 使用电磁波测距方法布设较高精度的1∶25 000~1∶50 000比例尺重、磁、地震勘探测网时,起闭于两控制点或物控二级点;布设控制导线,由导线点上施测测线。控制导线及测线角度,坐标闭合差进行平差计算,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

6.2.1.9 当配合高精度重力测量,高程中误差要求在0.1~0.5m时,应按5.2条经纬仪交会法测量中有关高程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执行。当使用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同时测定平面、高程时,有关平面观测技术要求按高程路线方法制定。高程中误差为0.7~1.0m时,可利用不小于1∶14 000

航片布设测点,空三加密其平面和高程。

6.2.1.10 布设地震勘探测线或测网的基本要求为:

.根据勘探设计,实地布设地震测线方向及检波点(震源点),并计算出平面坐标及高程。

.地震勘探测线应布成直线,如遇不可超越障碍物时,可折线绕过,但转折角不得超过8°,平面位置不得偏离500m。测线转折点必须设置炮点或检波点。

如在规定的位置上不易设置爆炸点、检波点时,可将爆炸点、检波点沿测线方向±10m移动;爆炸点垂直测线方向±50m内移动;检波点垂直测线方向±20m内移动;移动的爆炸点、检波点应作记录并及时通知地震仪器站。

6.2.2

航测测布设测网

6.2.2.1 航测法布设测网,一般适用于1∶10000~1∶50000

比例尺的磁法、化探、放射性等物化探平面测网布设。

6.2.2.2 根据作业方法及所使用的仪器,可采用以下方法:

a.利用固定比例尺航空象片平面图布设物化探测网(纠正仪布设测网)主要适用于地形平坦,高差一般小于50m的平地、丘陵地。

.视差测图仪布设测网适用于丘陵地、山地及部分高山地,以及地物多、居民点密集、通视条件差的地区。

6.2.2.3 使用航测法布设物化探测网时,应参照表13所列象片比例尺进行选择。

表13

6.2.2.4 在地形平坦的丘陵地带,若采用象片平面图布设1∶50000比例尺物化探测网时,象片比例尺不应小于1∶25000,象片控制点须全野外布点(如用解析加密法,加密之纠正点平面精度应满足图上±0.5mm),编制象片平面图,比例尺不应小于1∶5000;10~20m点距可

用测绳量距。

6.2.2.5 航内区域网法布点

加密点选刺在每张象片上通过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与旁向重迭中线的交点1 cm范围内,离方为线不应小于3.5cm(18×18cm象幅)和5cm(23×23cm象幅),距象片边缘不应小于1cm(18×18cm象幅)和1.5cm(23×23cm象幅)。

纠正点应选刺在线状地物交叉点或地物拐角点上,影象要清晰,轮廓要明显,刺孔直径一般为0.1mm,最大不超过0.2mm,检查误差在0.1 mm内。

纠正仪作业,采用光学镶嵌方法可按GB 7930—87《1∶500、1∶1 000、1∶2 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6.2.2.6 解析空三角加密一般要求

测量精度,单人量测半测回较差X与Y小于0.05mm,P与Q小于0.03mm。两人对测X与Y较差小于0.06mm,P与Q小于0.04mm。采用联机立体坐标量测仪作业单人两次观测较差均不超过0.01mm。采用最后一次读数。

加密点相对控制点平面、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14规定。

表14

c.相对定向、模型连接按

6.3.4.4b的要求执行。

大地定向后定向点残差、检查点不符值及公共点较差应符合表15

规定。

e.视差测图仪布设测网除计算、打印、电算加密点平面坐标和高程外,还需计算打印定向元素f、H0、B、b0、β、θ、Xn、Yn

等。

6.2.2.7 在象片平面图上布设测网

.象片平面图的拼接:按工区分幅,以纠正点、象控点、明显地物(地貌)点为依据划界剪接,根据纠正点、象控点逐片拼接或经光学镶嵌成象片平面图。纠正点对中误差不超过0.5mm。剪贴拼接和光学镶嵌的方法技术要求可按GB 7930—87《1∶500、1∶1 000、1∶2 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及GBCHⅢ

定执行。

.在象片平面图上展绘测网点:将已在聚脂薄膜上展绘好的理论测网点套合于象片平面图上(亦可在片平面图上层绘测网),注记点、线号并加以整饰。对照有关地形图注记村镇、地物名称,以利于定点时参考。

表15

6.2.2.8 视差测图仪布设测网

.在聚脂薄膜图上展绘物化探测网及象控点、加密点,展点误差小于0.2mm。根据象对数制作象对接合图,井注记点线号。

.根据电算成果及各点高程编算仪器作业手簿(如电算已有Δp值,则不做此项工作)。完成平面、高程定向后即可进行测网转刺。对点误差应小于0.1 mm。每一象对检查误差应小于0.2mm;全区检查点点位中误差应小于0.2mm。

1《1∶5 000、1∶10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有关规

.根据外业定点数量的需要复制已转刺好测网的象片。转刺工作须在立体坐标量测仪或视差测图仪上进行。

.外业定点:由于测点不一定有明显地物可供判读,必须要对象片上影象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相关位置等特征认真掌握,正确判读。

6.2.3 地形图敷设测网

6. 2. 3. 1 用于敷设物化探测网的地形图应是国家正式出版图。其用图比例尺必须大于物化探工作比例尺。平地、丘陵地的1∶10 000工作

比例尺物化探测网可用同比例尺地形图。

6.2.3.2 地形图敷设测网步骤

根据物化探设计提供的面积和起点坐标、测线方位、测网密度等计算测区边界坐标,并展绘到地形图上。

在边界点之间(大工区可根据图幅计算边界点)

,按点、线距进行准确计算,注明点、线号。 c.根据地形、地物等特征点进行实地布点(布点必须由另一人检查)。打桩注记点、线号。无特征点可判时,则借助于半仪器法或经纬仪交会法及极坐标法进行实地布点。

需图解坐标或高程的点,应由二人独立进行。二人图解坐标误差应小于0.5mm,高程误差应小于1/3

基本等高距。

6.2.3.3 大面积草原、戈壁、沙漠等无明显地物地带,不宜使用地形图布设测网。

6.2.3.4 利用地形图布设测网,需进行测点质量检查。点位误差应满足同比例尺物化探测点定位精度要求;检查方法如下:

利用图幅内已知点作为起闭点,按导线或极坐标法对测点进行连测检查。

无已知点时,可选择明显地物点作为测站点和方向点,按极坐标法对测点进行检查。

6. 3 非规则网

6.3.1 非规则测网主要适用于区域重力调查,其测点密度,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6的规定。

表16

其他物化探方法,可视各方法对测点精度要求在技术设计中另行规定。

6.3.2 非规则测网编号一般采用四位数,前两位为横坐标公里数的末两位,后两位为纵坐标公里数的末两位。当采用坐标编号不方便时,也可以采用自然顺序编号。

6.3.3 电磁波测距极坐标定位测量,一般适用于工作比例尺大于1∶100 000

的测点的施测。作业中应遵循以下几点:

a.测区内首级控制点均可作为测站点,当首级控制点不足时,可在三角点间布设一、二级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导线精度按5.2规定执行。

b.测点距测站的边长一般不应超过3.5km。当高程精度要求较高时,边长应控制在2.5km以内。

c.测点间的距离测量应不少于半测回(即两次读数)

,水平角观测一测回,垂直角中丝法观测一测回。

d.仪器高、觇标高均应量至毫米。

6.3.4 航空象片定位测量

6.3.4.1 航空象片定位测量,一般适用于1∶50 000~1∶200 000

比例尺重力测点布设。

6.3.4.2 参照表17

收集相应比例尺航摄资料与地形图,复制航空象片及透明正片。

表17

采用航空象片判刺法确定测点点位时,应首先在地形图上概略圈定测点位置,然后在实地持象片选定测点点位,通过立体观察判读象片,刺出点位。判刺作业应由一人进行,另一人检查,确认无误后,参照附录D中的格式进行编号与整饰。

.航空象片判定法

采用航空象片判定法确定测点点位时,首先通过室内立体观察象片,选定测点点位,并刺点整饰,然后持象片于实地判读定位。室内

解析空三加密作业可超前或同步进行。当野外因地物变迁无法判定测点时,可另行选刺,同时应将所改点位通知内业进行补测。

6.3.4.4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在作业透明正片上转刺测点,应准确无误,其刺点误差不应大于象片上0.1 mm

.模型相对定向精度及模型连接限差按表18规定执行。

表18

注:M为航片比例尺分母;f为航摄焦距;b为象片基线。

c.模型大地定向后,定向点残差,检查点不符值及公共点较差不得超过表19

规定。

采用航空象片判刺法确定测点点位时,应首先在地形图上概略圈定测点位置,然后在实地持象片选定测点点位,通过立体观察判读象片,刺出点位。判刺作业应由一人进行,另一人检查,确认无误后,参照附录D中的格式进行编号与整饰。

.航空象片判定法

采用航空象片判定法确定测点点位时,首先通过室内立体观察象片,选定测点点位,并刺点整饰,然后持象片于实地判读定位。室内

解析空三加密作业可超前或同步进行。当野外因地物变迁无法判定测点时,可另行选刺,同时应将所改点位通知内业进行补测。

6.3.4.4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在作业透明正片上转刺测点,应准确无误,其刺点误差不应大于象片上0.1 mm

.模型相对定向精度及模型连接限差按表18规定执行。

表18

注:M为航片比例尺分母;f为航摄焦距;b为象片基线。

c.模型大地定向后,定向点残差,检查点不符值及公共点较差不得超过表19

规定。

6.3.4.3

外设定点

a.航空象片判刺法

采用航空象片判刺法确定测点点位时,应首先在地形图上概略圈定测点位置,然后在实地持象片选定测点点位,通过立体观察判读象片,刺出点位。判刺作业应由一人进行,另一人检查,确认无误后,参照附录D中的格式进行编号与整饰。

.航空象片判定法

采用航空象片判定法确定测点点位时,首先通过室内立体观察象片,选定测点点位,并刺点整饰,然后持象片于实地判读定位。室内

解析空三加密作业可超前或同步进行。当野外因地物变迁无法判定测点时,可另行选刺,同时应将所改点位通知内业进行补测。

6.3.4.4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在作业透明正片上转刺测点,应准确无误,其刺点误差不应大于象片上0.1 mm

.模型相对定向精度及模型连接限差按表18规定执行。

表18

注:M为航片比例尺分母;f为航摄焦距;b为象片基线。

c.模型大地定向后,定向点残差,检查点不符值及公共点较差不得超过表19规定。

表19

d

.测点加密计算的坐标值应展绘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读取测点图上高程与之比较,以检查加密点的粗差。

6.3.5 地形图定点

6.3.5.1 用作判定测点平面位置及在图上直接读取高程的地形图,其比例尺应符合表20的规定。

6.3.5.2 测点点位应尽量选取图上高程注记点或明显地物点,以便于量取平面坐标与读取图面高程。若测点选在非明显地段时,可用图解法交会确定点位、内插等高线读取高程。

6.3.5.3 当采用气压高程测量方法配合地形图定点测定测点高程时,应在技术设计中予以规定。一般情况下,气压高程测量方法适用于干坦丘陵开阔地区,且比例尺小于1∶200 000的重力测量及其他物化探相应比例尺方法作业。6.3.6 GPS定点

6.3.6.1 采用GPS定位测量方法测定物化探测点两维或三维坐标,主要适用于滩涂、戈壁、沙漠、草原、高山等特殊困难地区开展小于1∶50 000工作比例尺物化探测点定位。对于只要求两维定位物化探工作,在无SA政策影响下可采用导航型GPS仪器进行单点定位;如有SA政策影响时可采用差分GPS定位事后改正方法。对于要求三维定位的物化探工作,须采用测地型GPS仪器(单频或双频),以静态载波相位测量方法进行作业。在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沿线周围障碍物高度不易遮挡GPS卫星信号的地区,点距小于或等于500m的物化探测点三维定位,亦可采用动态载波相位测量方法进行作业。

6.3.6.2 静态定位(载波相位)测量,每个测点有效观测时间为5~10min;固定站(已知点)距流动站(待测点)最远边长,单频机不得超过100km,双频机不得超过200km。其作业方法技术及要求,均按5.3节中有关规定执行。

6.3.6.3 动态定位测量

表20

a.动态定位作业前的初始化,需采用天线交换法、已知基线法及静态定位法中的某一方法确定其整周模糊度。天线交换法:其固定站天线与流动站天线须相距5~10m,同时采集至少4个历元观测值之后进行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必须保持跟踪4颗卫星;已知基线法:基线长度不宜超过10km,且基线三个分量的精度应在5cm之内。静态观测时段约为1小时,且一个测站为已知点静态定位法:根据基线长短不同,观测时间为30~60min,为能有最佳机会解算出整周模糊度的整周数值,基线长度一般在10~15km

范围之内。

b.

在制定观测计划时,星历预报必须采用周期为一个月以内的星历数据。

c.在已知点或参考点上的接收机必须连续观测;待测点上的接收机必须采集4个历元以上的载波相位观测值。在迁站过程中,卫星必

须连续跟踪即不能失锁,否则须应返回前一测点重新观测。

d.动态定位作业结束后,将数据传送到配套微机,形成星历、信息与数据三种文件,应用配套软件以自动方式和手工方式处理数据,井根据预先测定的坐标转换参数,将

6.4 剖面测量

6.4.1 典型剖面测量

为了了解异常特性,以定性解释为主或作概略定量推断解释时可布设典型剖面。

a.典型剖面上各物化探观测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相对于最近首级控制点为测图比例尺图上1.0mm。相对高程中误差为剖面工作比例尺图上0.6 mm。 坐标及椭球面高程转换成1954北京坐标系与1985

国家高程基准,并作出精度统计与评价。

b.典型剖面一股采用电磁波测距导线或经纬仪视距导线等方法施测。但对要求较高,地势又较平坦的特殊剖面,其高程可用等外水准施测。当已有地形图比例尺大于或等于所作剖面图的横比例尺时,可用图解法在地形图上横切剖面。当地形剖面的精度要求不高时,还可采用小于剖面图横比例尺的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c.用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与经纬仪视距导线法施测时,路线长度、最大视距长度、距离直反觇较差、最太长度闭合差等与相同比例尺的测线测量的要求相同。

d.典型剖面可起闭于首级控制点、物控点或导线点上,也可以起闭于物探基线点上。

e.剖面高程一般均不闭合,此时应利用直反觇高差的较差计算测站最弱点相对高程中误差(计算时应加入垂直度偏心差之改正),其值不得大于剖面工作比例尺图上0.424mm。

f.各种剖面观测,测站间直反觇高差不符值应符合表21要求。

表21

当剖面较长或垂直角较大时,按表21的要求达不到最弱点相对高程中误差0.424mm(图上)的总要求时,应提高测角、测距精度,在设

计时另行制定高差不符值的限值。

6.4.2 精制剖面测量

为了详细研究已发现的物化探异常,进行定量推断解释或确定勘探工程位置时布设精测剖面。

.精测剖面上各物化探观测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相对于最近首级控制点为剖面工作比例尺图上0.6mm。相对高程中误差为剖面工作比例尺图上0.6mm。

b.精测剖面一般都采用电磁波测距(高程)或经纬仪视距(高程)导线施测,当精度要求较高、地形条件又允许时,剖面点高程可采用等外水准施测。

.用视距导线法施测时其路线长度、最大视距长度、距离直反觇较差、最大长度闭合差等应与相同比例尺的基线测量的要求相同。

.高程测量的精度及方法与典型剖面测量的要求相同。

6.4.3 进行剖面测量时除测定各剖面点的高程外,尚应加测剖面点间的地形突变点。6.4.4 剖面可采用绝对高程或假定高程。当采用绝对高程时,应以三角高程或视距高程导线进行连测。当采用假定高程时,其起测点的概略高程,可以从地形图上量取或假设,

组成面积性剖面网时网中的高程系统应统一。

6.5 固定标志埋设

为了固定测网和异常位置,便于恢复、寻找异常及进一步布置地质探矿工程和物化探工作,每个工区均应埋设固定标志,其规格可参照附录G中有关规定执行。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利用天然岩石作为固定标志。

6.5.1 当物化探测网与控制点进行了必要的连测,固定标志可不再埋设。当测区内埋设标志的控制点较少时,应在基线上增埋一定

数量的固定标志。

6.5.2 独立工区物化探测网的基线及有重要意义的精测剖面的端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对面积较大的地区,测网基线上固定标志的埋设应分布均匀,其间隔最大不应超过规定的基线最大闭合长度;面积较小时,测网只在基线端点上埋设。需要埋设固定标志的物化探特殊点(如重力基点等),按各种物化探方法规范或规定的要求执行。

6.5.3 在居民地较多的地区,重要的固定标志应绘制点之记(参照附录G)。根据国务院的规定,通知当地有关行政机关办理托管手

续。固定标志托管书采用全国统一格式。

7

观测资料整理

7.1

记录

7.1.1 一切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用铅笔或钢笔记录在规定格式的外业手簿中。字迹要清楚、正确、整齐、美观。不得涂改、转抄,不同测区、不同方法、不同内容的观测资料不得混记在同一记录本上,不同日期不得记在同一页上。外业手簿应进行编

号,不得撕毁。

7.1.2

记录本内页中应将当天工作开始页和结束页的项目填写齐全。

7.1.3 外业手簿中记录和计算的修改及观测值的淘汰,不得涂改及刮补,应用横线整齐划去,把正确数据记在被划去的数据上方。

凡划去的数字和超限划去的成果应在备注栏内说明原因和重测成果所在页数。同一测站不能同时划改两个相关数据。

7.1.4 水平方向观测,秒值读记错误应重新观测,度、分,读记错误可现场改正,但同一方向盘左,盘右不得同时更改相关数字,

垂直角观测中分值在各测回中不得连环更改。

距离测量和高程测量中,厘米及以下的数值不得更改,同一距离,同一高差的往返测或两次测量的相关数字不得连环更改。

7.1.5

各方法的线路闭合差应在该线末端所在页次绘出线路闭合示意图,注明方位、距离和闭合差。

7.1.6 采用电子手簿记录时,打印输出的主要项目应与手记相同,各项限差打印后应附在专用记录本内。

7.1.7 物化探GPS定位测量记录

.测量手簿记录必须在现场按作业顺序完成,不允许事后补记或追记。

.数据文件应及时拷贝成一式两份分别保存在专人保管的防水、防静电的资料箱内。

c

.数据软盘应贴制标签,注明文件名、网区名、点名、时段号、采集日期、测量手簿编号。

7.2

内业计算

7.2.1 一般规定

7.2.1.1 计算前应对起算数据、野外观测记录仔细抄录与校对,进行100%的检查。当野外工作方法计术要求及限差符合设计规定,

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计算。

7.2.1.2 物化探控制加密与连测由一人计算,另一人检查,全部计算应在专门计算表格或计算用纸上进行。采用电子计算器与微机平差

计算时,对数据的输入应进行仔细校对,打印成果亦应进行校验。

7.2.1.3

计算中数值的凑整,按四舍六进,遇五单进双舍的原则。若采用电算工具可按四舍五入原则计算。

7.2.1.4 野外观测内业计算取位见表22与表23

表22

7.2.1.5 控制加密点应在高斯平面上采用简易平差法进行计算,当三角形边长或导线边长大于4km时应进行曲率改正。

7.2.1.6

对微机平差计算所使用的程序、采用的数学模型、计算精度、必须输出项目等进行审定,充分考核,并经主管部门鉴定。

7.2.1.7 用计算器(包括带程序的计算器)

计算的资料,必须按表格填写观测数据,起算数据及计算结果,计算结果必须校核。

7.2.2

计算

7.2.2.1 物化探控制加密测量中经纬仪交会点、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点测量应按有关公式,分别进行平面坐标与高程计算。GPS定位点应按GPS接收机相应配套的软件进行三维坐标计算。其中电磁波测距导线交接成网时,平差计算应根据布设图形采用多边形平差、结点平差或等权代替法平差。角度闭合差按全部观测角平均值反符号配赋于各角内;坐标闭合差按边长成正比反符号配赋于各增量中;三角高程测量及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的高程闭合差符合要求时,应将闭合差按边长或测站数成正比反符号配赋于各点中。当高程路

线布设成网或结点时,应进行平差计算。

7.2.2.2 物化探测网基、测线和剖面计算

测网的基线平差按7.2.2.1条执行,也可用图解法。

.当工区处在6°投影带边缘或高原区,基线较长时,应考虑在闭合差中加入基线长度化归到高斯平面或椭圆体面上的改正数(须仍用原闭合差配赋)。

测线与典型剖面一般不进行平差,且按设计位置展绘于图上。当采用平差方案或因特殊困难地形需要变更点位时,应提交平差后的全部测点成果或点位变更后的成果,以便按实际点位绘图。当测线闭合差小于最大允许闭合差1/4时,可不进行平差。

.精测剖面闭合差按照7.2.2.1

中有关原则进行平差。

7.2.3

精度评定

7.2.3.1

全部计算工作结束后应编制成果表,并进行精度评定,评定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精度要求。

7.2.3.2 交会点点位中误差满足5.1.5

条要求时,取两组坐标平均值,并按以下相应公式分别进行计算。

式中: α、β为观测角。

A、B、C为已知点,γ1为∠APB,γ

2为∠

b.测方交会点

式中: α、γ为观测角。

式中: α、γ 、ε为观测角。

c.

后方交会点

α、β为观测角。

d.独立三角形

α、β、γ

为观测角。

7.2.3.3 电磁波测距(直伸)

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

L——导线总长。

7.2.3.4

高程导线每公里高差测量中误差

式中:K——

结点数;

P=1/L每公里高程之权(三角高程测量通常也用此式)

; 前方交会点

V——

改正数;

N——路线数。

7.2.3.5

利用高程路线闭合差计算测区每公里高差中误差

式中:L——

路线长度公里数;

f——

路线闭合差;

N——路线数。

7.2.3.6

测区内最弱点平均高程测量中误差

N——路线数。

7.2.3.7

精测剖面或典型剖面测站最弱点相对高程中误差

(16)

式中:Δ

为直反觇高差较差。

7.2.3.8 物化探测网基、测线平面测量

用重复观测检查结果计算点距中误差

式中:δ=δA-δB,δA——原布设相邻点距,δB——检查观测相邻点距;

b

.利用质量检查数据计算点位测量中误差

c

.全区测点最弱点点位中误差

(a)

单基线控制的测线用下式计算:

(b)

双基线控制的测线用下式计算:

——

检查数。

(c)

全区既有单基线又有双基线控制的测线时用下式计算:

各式中:

m连、m基分别为连测、基线的点位中误差,利用实测闭合差fs按下式计算;

式中:N为fs的个数,当连测采用交会法时,m

连应按连测方法的相应公式计算;

mD为测点点位测量中误差,按(19)或(20)

式计算;

m 定点为测线转站至测点的定点误差,按(19)或(20)式计算;

m基′为利用单基线实测闭合差,按(29)

式算得的单基线最弱点中误差;

fs测′、f s测″分别为单基线,双基线控制的测线之实测闭合差。当测线采用平差方案时,(24)和(26)式中的fs测用实测闭合差的1/2参

与计算;

N′、N″分别为fs测′、fs测″

的个数。

当测区无连测级时,以上各式应舍去m连项。

按(23)、(29)式计算的M点超过本标准表1规定的数值时,可以将闭合差最大的测线进行平差处理。再用平差的测线闭合差1/2参与

(24)和(26)式计算。测线平差条数以能使M点满足表1

规定为限,平差后的测线,要按平差值如实成图。

7.3

资料整理

7.3.1

资料整理工作包括:对记录本、计算手簿、各种图件及续计表等进行检查、补充、整饰和分类集成及装订编录等一系列工作。

7.3.2 各项记录、计算和统计表格等所有资料都应分类装订成册,编页、编号、编制目录,并在封面上写明资料名称,资料编号,工作地区、工作比例尺、作业机关名称和工作年度等。每册都应有副封面,在其上记载:工作者、组长、队长,并在明显处写明该手簿

的页数。

7.3.3

资料的装订包括内业计算资料的装订和各项精度统计表的装订,当测区面积较小时,可合订为一本。 控——

为控制加密点的点位中误差,按加密方法相应公式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①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物化探工程测量基本要求、技术设计、控制测量、规则与非规则测网点布设、观测资料整理、质量检查与验收及

技术总结报告之编写。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地勘行业内开展大、中、小比例尺地面物化探工程测量工作。

2

名词术语2.1 物化探工程测量

测地。2.2 规则测网按照物化探工作比例尺所规定的测点点距、线距构成的矩形或方形测网称之为规则测网。 应用大地、航测与工程测量等方法,解决物探化探测量领域内的三维定位问题,统称为物化探工程测量,又称物化探

2.3

非规则测网

2.4 航空象片定位测量

片定位测量。 应用航空摄影象片上地物或地表特征点的影象,于实地辨认其位置,航测内业解求三维坐标的方法,称之为航空象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5-09-14批准 1996-03-01实施

2.5

物化探GPS定位测量

GPS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缩写,即全球定位系统。用其三维定位技术来确定物化探控制加密点或测点平面位置与高程的方法,称之为物化探GPS定位测量。

2.6

精测剖面

为了研究物化探异常进行定量推断解释或确定勘探工程位置时所布设的剖面,称之为精测剖面。

典型剖面

为了了解异常特征,以定性解释为主或作概略定量推断解释时所布设的剖面,称之为典型剖面。

3

基本要求

3. 1

坐标与高程系统

3.1.1

坐标系统暂时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3.1.2

平面控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当物化探工作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 000时采用3°带,小于1∶10 000时采用6°带计算平面坐。

3.1.3

在国家控制点稀少地区大比例尺物化探工作中的小面积测区,当无条件进行连测时,允许采用其它平面和高程系统或假定坐标系统。假定坐标系统可以在已出版的地形图上量取概略坐标和高程值,作为工区起算点,并埋设固定标志,以便必要时与国家控制连测。

3.1.4

物化探GPS定位测量应将WGS-84坐标与椭球面大地高程转换成所需坐标与高程系统。

3.2

控制测量

3.2.1

物化探工程测量应以工区已有的等级控制点,5s、10s级小三角点(一、二级导线点)、水准点为基础,根据工区面积和工作比例尺,可以上述任一等级作为首级控制,采用经纬仪交会、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GPS定位测量等方法,进行物化探控制加密测量。

3.3

物化探测网(点)三维定位精度

3.3.1

物化探测点的点位、相邻点距及其高程精度要求见表1。表中各项精度均以中误差衡量,并以二倍中误差为限差。表1中未涉及的重力详查工作,可根据其总精度要求拟定相应的三维定位精度指标。当测网(点)三维定位精度指标高于或低于表1规定的指标时,应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3.3.2

物化探测网(点)必须与物化探控制加密点进行连测,有条件而未按本规范要求连测,不能作为正式成果予以验收。需连测的物化探特殊点(如磁法总基点、重力基点等),按各种物化探规范或技术规定的要求执行。

3.3.3

用于作业的各类仪器设备,应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检验,其各项性能及精度指标必须满足要求。检验项目及要求见附录A及其他有关标准。检验记录应认真填写,并作为原始资料与测量成果一起上交。

物化探测网(点)的布设,可采用以下方法:

a.全仪器法布设测网;

b.航测法布设测网;

c.地形图布设测网;

d.航空象片定位测量;

e.地形图定点;

f.物化探GPS定位测量。

3.5

当用其他方法布设测网(点)时,须在设计中规定方法及技术要求,并应满足本标准表1中的各项精度指标。

3.6

测量工作开始前应进行测区踏勘,收集有关资料,编写技术设计书;工作进行中应加强内外业的质量检查;工作结束后应进行资料整理和成果报告编写,并对测量成果资料进行验收和评价。

4

技术设计

4.1

技术设计是物化探工程测量施工的依据,为保证测量工作符合技术标准,满足物化探工作需要,必须在施工前依据物化探工作要求,单独或作为物化探工作设计的章节编写测量技术工作设计,设计书未经批准不得施工。

4.2

技术设计的原则

4.2.1

技术设计方案要从工区实际情况出发,按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选择最佳方案,并应积极采纳实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

4.2.2

广泛收集、认真分析和充分利用工区已有的测绘成果资料。

4.2.3

属于跨年度任务的大工区,应编写项目总体设计书,并按年度编写实施计划。

4.2.4

技术设计应严格遵守本标准或有关标准的技术规定。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按标准实施时,应在设计中阐明原因,并作出新的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执行。

审批后的技术设计书,在实施时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应及时修改,并及时报原审批部门批准后执行。

4.

3

编写技术设计书,内容要明确,文字要简练。对作业中容易混淆和忽视的有关规定,应重点叙述。对于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要阐明其精度及可行性的依据。

4.4

技术设计前,应派富有工作经验的测量专业技术人员,充分收集与工区有关的测绘成图成果等资料,认真分析,确保资料齐全正确可靠,必要时应赴工区实地踏勘。需要收集的资料包含以下内容:

a.各类控制点成果及其分布略图、施测时间、单位、精度及技术报告等。

b.采用航测法布网或航空象片定位时,应收集航摄资料与航测成图成果。其中包括航空象片索引

图、航摄成果鉴定表、象片控制点成果、解析空中三角成果、图历簿及工区航测成果与技术总结等。

c.测区有关比例尺地形图。

4.

5

工区踏勘

4.5.1

勘查工区山脉走向、水系、交通、地形坡度、比高、植被、气象等自然地理概况。并对一些严重影响测量工作开展的自然条件进行详细了解。

4.5.2

查找与本工区有关的控制点及水准点的位置,以及其标志标石保存情况。如工区已做过物化探工作,尚需查明有关的测网及异常固定标志保存情况。

4.5.3会同物化探人员初步确定工区边界位置。根据收集的资料及踏勘具体情况,初步选定控制加密点及测网(点)布设方案

4.6

技术设计内容

4.6.1 测量工作任务概述:说明任务来源、工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项目内容、工作比例尺、技术依据、预期主要精度指标、质量要求、任务量、完成期限。

4.6.2

工区自然地理概况:扼要说明地理地形特征、居民地、交通、植被、气象条件和作业困难类别。

4.6.3

已有资料分析利用和评价:详细说明工区已有首级控制点、地形图或航摄等测绘成果资料的作业单位、年代、坐标和高程系统、精度和标志保存情况,以及这些资料可被利用的价值。

设计方案

a.物化探控制各级加密点布设方案包括:点号、位置、图形、点的密度、已知点的利用与连测方案、作业方法及技术要求等。

b 测网(点)布设方案采用的方法及各类限差要求。

c.室内作业方案:包括航测方法布设测网及解析空三加密重力点及地形改正点高程测量等方法技术要求;对外业成果的分析、评价、选用的计算公式、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精度要求等,以及对使用程序的要求,计算成果打印及各类资料的整理要求等。

d.保证质量的主要措施与要求。

4.6.5

规定质量监控与成果资料检查验收程序,确定质量检查比例与数量。

a.工作量统计:按设计方案,分别计算各工序的工作量。

b.进度计划:根据工作量统计和计划投入的人员、仪器及设备,参照生产定额,分别制定跨年度或年度计划与各工序衔接计划。 c.经费预算:根据计划工作量,参照有关生产成本定额及现行物化探标准,编制年度经费或总经费计划,并作必要的说明。

4.6.6

拟订提交成果资料的项目及内容。

5 控制加密测量

为控制物化探测网(点)取得其坐标与高程,须在首级控制点的基础上进行控制加密测量。根据物化探工作的需要,可在首级控制点上发展两级,即为物控一级及物控二级控制加密测量。

控制加密测量点可根据测区的面积、物化探工作比例尺、发展远景、地形条件等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快速经济有效的布设方案。若采用经纬仪量距或视差导线测量及等外水准测量等方法,可参照《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3.1~4.3

条内有关规定。

5.1

经纬仪交会法测量

5.1.1 经纬仪交会法测量包括前方、侧方、后方、双点、独立三角形与测边交会等形式。

.交会角一般应在30°~150°之间,特殊情况不得小于20°及大于160°。 .前、侧方交会时应有三个已知点。后方交会应有四个已知点,交会角、β与对角之和不得在170°~190°之间。双点交会,两待定点间的距离不应短于两已知点距离的1/5,由两已知点所对待定点的夹角不应小于10°,应尽可能地将两待定点间的方向与两

已知点间的方向平行或垂直,并须在一个已知点上进行多余观测。独立三角形与测边交会应用两组坐标计算进行校核。

5.1.2

交会点的高程应以三个已知高程点单向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或两个已知高程点的一个双向和一个单向测定。

5.1.3 水平角、垂直角观测

水平角与垂直角通常在同一个测站上观测,应在呈像清晰、大气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5.1.3.1 水平角观测

.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方向多于三个方向时,采用全圆观测法。

.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及限差要求按表2和表3执行。

表2

5.1.3.2 垂直角观测 垂直角观测采用中丝法观测。交会边可采用单向或双向观测。仪器高及觇标高均量记至厘米。

执行。5.1.4 交会边长一般不应超过表5的规定。

5.1.5 交会点分组计算,两组坐标之差应小于

式中:

5.1.6 交付点三角点高程测量各项有关要求按表6

执行。

表4

注:S为边长公里数,小于1km的边按1km计算。M为米。

5.2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5.2.1 电磁波测距导线点可在首级点间布设成附合导线、结点或导线网。导线尽可能布成直伸状;导线相邻边长尽量接近。视线最好选在地面覆盖物相同的地段,且应离开地面或障碍物1.0m以上。5.2.2 电磁波测距平面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按表7规定执行。

表7

注:n为转折角个数。

——检查方向边长,以m

为单位。 ——

比例尺分母; /5 000,由坐标反算检查角与观测值之差应满足(1)式要求: .垂直角观测测回数及限差按表4

5.2.3 结点至已知点之间的路线长度,应不大于附合路线长度的0.7倍。结点与结点之间的路线长度允许为附合路线长度的0.5倍。

5.2.4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一般与其平面测距导线同时施测,也可以单独施测,以代替水准测量。

5.2.5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精度及规格应按表8

规定执行。

5.2.6 作业前应根据电磁波测距仪的实际情况及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对仪器及其主要附件进行检验。

5.2.7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作业要求

.电磁波测距中误差应不大于10mm/1km;

.测距工作要求在大气稳定和成象清晰的条件下进行;

在测距过程中,如遇到大气湍流影响严重时,应停止观测;

.斜距测回数应不少于两测回,一测回至少两次读数,读数较差小于1cm时,取其平均值;

斜距单程测回较差一般不大于15mm;

一般用三联脚架法施测;

垂直角观测必须直返觇;

测站对中误差不应大于5mm,仪器高和觇标高量至毫米。

表8

5.3 物化探GPS定位测量

5.3.1 一般规定

5.3.1.1 物化探GPS定位测量是指在首级点的基础上,采用全球定位系统载波相位定位原理,以单频或双频GPS接收机进行控制加密测量。采用时间统一为协调世界时(UTC),坐标系统为WGS—84坐标系及椭球面高程系,换算为1954北京坐标系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

注: 表内为静态观测基本技术规定。

5.3.1.2 GPS点布设,主要根据用途、测区地形与交通条件、预期精度要求、成果可靠程度及效率等综合考虑,一般可采用附合导线或支导线方式布点。

5.3.1.3 选布GPS点时,应充分了解与分析测区已有资料、地形、交通、供电、通讯、气象及首级点分布等情况,将点位选布在视野开阔的地方,周围障碍高度角不得大于12°,距大功率电视台或微波站不小于300m距高压线不小于100m,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点位选定要注意交通方便,且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及便于保存。点位选定后,用木桩标定。

5.3.1.4 作业前对GPS仪器按要求进行全面检验,合格后方可作业。

5.3.1.5 采用最新星历预报,周期为一个月,确定每天观测有效时段,编制GPS

卫星可见性预报表及观测计划。

5.3.2 测站作业

5.3.2.1 设置天线

.在点位上利用三脚架安置天线,对中误差小于5mm,用水准器整平,定向标志向北,定向误差小于±5°。

.天线高由三个方向量测至毫米,较差小于5mm时,取其平均值。

.雷雨季节设置天线注意防止雷击,雷雨过境前应卸下天线。

5.3.2.2 观测要求

.观测人员必须严格按观测计划进行,同步观测同组卫星。

.检查接收机与天线、电源连结,无误后方可开机作业。

.作业中及时逐项填写测量手簿。

.开机后观测员应随时察看测站信息(卫星个数、星号、各通道信噪比,PDOP及其变化情况)。

.每个测站观测前后要量取天线高各一次。

.观测员要细心操作,静态观测时注意防止接收机震动,不得移动;不得碰动天线或阻挡信号。

5.3.3 数据处理

5.3.3.1 数据检核

a.野外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传送至微机,观测任务结束时,及时进行数据质量分析。

.每个时段同步边观测数据检核,剔除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计算同步边各时段平差值误差与相对中误差。

.同一条边任何两个时段的成果之差应小于接收机标称精度的2√2倍。

.独立观测边组成闭合环时,各坐标分量闭合差(Wx、Wy、Wz)应小于或等于用平均边长计算的各分量相应等级中误差3√N倍(n为闭合环的边数)。

.同步观测环需根据组成的边数计算环闭合差,检验是否超过相应等级规定精度指标的3/5。

5.3.3.2 数据后处理

.对原始数据进行编辑、整理、分流并产生各种专用数据信息文件。

.相同等级点,必须采用相同的数据处理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平差处理。

.进行坐标转换,将WGS-84坐标与大地高程系转换成1954北京平面坐标与1985国家高程系统。固定站应有WGS-84坐标,其精度应优于25m。根据已知点精度及控制面积大小,分别可选用现行转换方法,如空间强制符合法、空间平差空间转换法、空间平差平面转换法、平面强制符合法及平面平差与平面转换法等。

.提供各测站大地坐标及有关精度信息。

.各级GPS观测值均应加入对流层改正。单频接收机的观测值一般还应加电离层改正。对流层、电离层改正模型,应根据测量精度,视处理软件情况确定。

5.3.3.3 平差计算完成后需输出打印以下信息:

.测区及各测站的基本信息。

b.观测值的数量,数据剔除率,时段起止时刻和持续时间的统计信息。

.平面计算采用的坐标系统,基本常数,起算数据,观测值类型与数据处理方法。

.平差计算采取的先验约束条件及先验误差。

.平差结果。

.平差值的精度。

5.3.3.4 数据处理完成后,应及时编写数据处理及其结果分析报告。

5.4 象片控制测量

5.4.1 象片控制点布设

5.4.1.1 象片控制点分为平面点、平高点与高程点三种。

5.4.1.2 象片控制点布设主要依据物化探测量的要求、测区地形条件、航片比例尺及航内仪器设备等因素确定。一般分为全野外布点、

航线网布点与区域网布点。

5.4.13 全野外布点

.当测区较小,航片数较少,航片比例尺小及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时,须采用全野外布点。

.用视差测图仪布设测网时,需在每个象对内布设4个平高点与2个平高检查点,如图1所示。

.用全能或解析测图仪器作业时,需在每个象对内布设4个平高点,如图2所示。

.用纠正仪作业时,需在隔号航片的四个角处各布设一个平高点,如图3

所示。

5.4.1.4 航线网布点

在航线首末和旁向重迭中线附近布设6个平高点,如图4所示。相邻控制点跨度不超过附录C的规定。如跨度小于规定的2/3时,每段航线网可只布设5个平高点,如图5所示。

b.航线首末一对点应在同一象对内,且与航线方向垂直,相互偏离不超过1/2基线;中间一对点应选在航线中间,左右偏离不超过一条基线,并避免同向偏离。

5.4.1.5 区域网布点

平高或平面区域网布点,其控制点间的跨度不应超过附录C中的规定,航线数不应超过6条。对于1∶50000、1∶100000重力点定位和1∶5000~1∶25000重力中区地形改正点高程测量及其相同比例尺测网布设,一般以4个1∶10000图幅组成一个区。对于1∶200 000重力点定位及其近中区地形改正点高程测量、1∶50 000测网布设,一般以2个1∶50000图幅组

成一个区。

b.平高点布设,一般沿周边布设6~8个平高点。在区域网两端和中间,对于平地丘陵地布设五列高程点,如图6所示;对于山区和高山区,布设三列高程点,如图7所示;区域网内两平高点之间的高程点,可以隔条航线布设。不规则区域网布点,一般应在凸出处布设平高点,凹进处布设高程点,如图8所示。当凹角点与凹角点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在凹角处也应布设平高点。

图6

图7

5.4.1.6 特殊情况布点

.航摄分区接合处,控制点选布应在航线重迭接合处。使邻区尽量公用。若不能满足要求,则应分别布点。

.当航向重迭小于56%时,须分别布点。

.旁向重迭部分小于15%时,须分别布点。若重迭部分大于1cm,影象清晰,且范围内无重要地物,可在重迭部分内加测2~3个高程点。

.象主点或标准点位落水,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时,均视为点位落水。当落水范围的大小和位置尚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可按正常航线布点。若象主点2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三片重迭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象对应全野外布点。定向点的标准点位落水,若在离开方位线4cm(23cm×23cm象幅)及2.5cm(18cm×18cm象幅)以外的航向三片重迭选不出连接点,应采用全野外布点。

e.水滨和岛屿地区,一般按全野外布点,以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为原则,超出控制点连线1cm突出部分应加测平高点,困难时可改为高程点。

5.4.2

象片控制点连测

5.4.2.1 象片控制点的判刺

.控制点应于实地认真判读,准确刺点。平高控制点的判刺点精度,不应大于航片上的0.1mm。

.控制点点位应选在影象清晰的明显地物上,如交角良好(30°~150°)的细小线状地物交点,明显地物折角顶点、影象小于0.2mm~0.3mm的点状地物中心等。弧形地物及阴影等均不宜选作点。平面控制点应选在刺点目标明显处,高程点应选在高程变化较小处,平高点要求两者均应满足。

.点位选刺在高于地面的地物如围墙、房角、堤坎边及土包上等。应量注比高(量至0.1 m)。 .所有国家等级点、小三角点、导线点等均应刺出。若不能准确判刺时,以相应的虚线符号表示。

检查。

5.4.2.2 象片控制点整饰见附录D

5. 4.2.3 象片控制点连测

在首级控制点(三角点、导线点)基础上,采用经纬仪测角交会、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与GPS定位测量等方法进行连测。也可以采用引点法或极坐标法施测。一般允许发展两次(包括引点)。特殊因难地区可以发展三次。连测方法及技术要求按3.2条中有关经纬仪交会、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物化探GPS

定位测量的规定执行。

6 测网(点)布设

6.1

一般规定

6.1.1 根据物化探工作任务及精度指标,确定测网密度、布设形式,使用仪器类型及方法技术。6.1.2 物化探测网一般布设为规则网及非规则网两种形式。1∶1 000~1∶25 000比例尺测网应以规则网形式布设。1∶50 000比例尺测网应以规则网形式布设为主,亦可按非规则网形式布设。小于1∶50 000

比例尺工作均按非规则网形式布设。

6.1.3

物化探测网的方位、点线距、点位活动半径、工作面积等应与物化探设计相一致。点线编号应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增。 .判刺点应采取对判或由第二人

6.1.4 基线(或导线)点,用木桩标定并编号。测点可间隔数点固定一个木桩,或树立其他明显标志。6.2

规则测网

6.2.1

仪器综合法

6.2.1.1 仪器综合法主要适用于1∶1 000~1∶50 000

比例尺的重力、磁法、地震、放射性、电法、化探等详查的面积测网及剖面工作。

6.2.1.2 基线应附合物控(或连测级)点间,或沿基线方向布设导线点。基线或导线闭合差应予配赋。物化探测网的起始点和起始方位视测

区地形条件以及物化探工作要求由以下方法确定:

a.直接由测区中已有首级控制点或物控点引测;

通过天文观测方法测定起始方位角,或用罗盘仪测定磁方位角;

无定向导线方法;

在大于工作比例尺地形图上量取坐标及方位。

6.2.1.3

测线的起测和闭合视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下述方法:

a.起闭于两相应基线点或转站点之间;

b.起闭于控制导线点间;

起闭上述点的两测线互相闭合;

在上述点上,以极坐标法直接测定测点;

在地形平坦地区,也可采用罗盘仪(或三杆)定向,测绳量距定点。

6.2.1.4 对地形条件困难,或面积较大的大比例尺测区,测线应采取平差措施,按实际点位成图。若采用单基线起测测线时,相邻测线间

相互闭合,测线闭合差一般可不进行配赋。

6.2.1.5 基测线转站间的距离测定:用普通经纬仪测量时,应以直反觇观测取其平均值。以电磁波测距仪测量时,可单程一测回测定。由

转站点上测量测点时,用经纬仪视距单向二次测定或电磁波测距仪一测回测定。

6.2.1.6 基线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一个测回测定,2c值互差不大于60″,方位角闭合差不得大于2 √n (n为测站数)。

测线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半测回测定。当基、测线按直线布设时,可使用“一次倒镜法”,但须盘左盘右交替使用。

6.2.1.7

经纬仪视距布设测网基测线技术要求及限差。

a.视距长度及视距精度,应符合表10

的规定;

b.长度及闭合差,应符合表11

的规定。

6.2.1.8 使用电磁波测距方法布设较高精度的1∶25 000~1∶50 000比例尺重、磁、地震勘探测网时,起闭于两控制点或物控二级点;布设控制导线,由导线点上施测测线。控制导线及测线角度,坐标闭合差进行平差计算,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

6.2.1.9 当配合高精度重力测量,高程中误差要求在0.1~0.5m时,应按5.2条经纬仪交会法测量中有关高程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执行。当使用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同时测定平面、高程时,有关平面观测技术要求按高程路线方法制定。高程中误差为0.7~1.0m时,可利用不小于1∶14 000

航片布设测点,空三加密其平面和高程。

6.2.1.10 布设地震勘探测线或测网的基本要求为:

.根据勘探设计,实地布设地震测线方向及检波点(震源点),并计算出平面坐标及高程。

.地震勘探测线应布成直线,如遇不可超越障碍物时,可折线绕过,但转折角不得超过8°,平面位置不得偏离500m。测线转折点必须设置炮点或检波点。

如在规定的位置上不易设置爆炸点、检波点时,可将爆炸点、检波点沿测线方向±10m移动;爆炸点垂直测线方向±50m内移动;检波点垂直测线方向±20m内移动;移动的爆炸点、检波点应作记录并及时通知地震仪器站。

6.2.2

航测测布设测网

6.2.2.1 航测法布设测网,一般适用于1∶10000~1∶50000

比例尺的磁法、化探、放射性等物化探平面测网布设。

6.2.2.2 根据作业方法及所使用的仪器,可采用以下方法:

a.利用固定比例尺航空象片平面图布设物化探测网(纠正仪布设测网)主要适用于地形平坦,高差一般小于50m的平地、丘陵地。

.视差测图仪布设测网适用于丘陵地、山地及部分高山地,以及地物多、居民点密集、通视条件差的地区。

6.2.2.3 使用航测法布设物化探测网时,应参照表13所列象片比例尺进行选择。

表13

6.2.2.4 在地形平坦的丘陵地带,若采用象片平面图布设1∶50000比例尺物化探测网时,象片比例尺不应小于1∶25000,象片控制点须全野外布点(如用解析加密法,加密之纠正点平面精度应满足图上±0.5mm),编制象片平面图,比例尺不应小于1∶5000;10~20m点距可

用测绳量距。

6.2.2.5 航内区域网法布点

加密点选刺在每张象片上通过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与旁向重迭中线的交点1 cm范围内,离方为线不应小于3.5cm(18×18cm象幅)和5cm(23×23cm象幅),距象片边缘不应小于1cm(18×18cm象幅)和1.5cm(23×23cm象幅)。

纠正点应选刺在线状地物交叉点或地物拐角点上,影象要清晰,轮廓要明显,刺孔直径一般为0.1mm,最大不超过0.2mm,检查误差在0.1 mm内。

纠正仪作业,采用光学镶嵌方法可按GB 7930—87《1∶500、1∶1 000、1∶2 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6.2.2.6 解析空三角加密一般要求

测量精度,单人量测半测回较差X与Y小于0.05mm,P与Q小于0.03mm。两人对测X与Y较差小于0.06mm,P与Q小于0.04mm。采用联机立体坐标量测仪作业单人两次观测较差均不超过0.01mm。采用最后一次读数。

加密点相对控制点平面、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14规定。

表14

c.相对定向、模型连接按

6.3.4.4b的要求执行。

大地定向后定向点残差、检查点不符值及公共点较差应符合表15

规定。

e.视差测图仪布设测网除计算、打印、电算加密点平面坐标和高程外,还需计算打印定向元素f、H0、B、b0、β、θ、Xn、Yn

等。

6.2.2.7 在象片平面图上布设测网

.象片平面图的拼接:按工区分幅,以纠正点、象控点、明显地物(地貌)点为依据划界剪接,根据纠正点、象控点逐片拼接或经光学镶嵌成象片平面图。纠正点对中误差不超过0.5mm。剪贴拼接和光学镶嵌的方法技术要求可按GB 7930—87《1∶500、1∶1 000、1∶2 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及GBCHⅢ

定执行。

.在象片平面图上展绘测网点:将已在聚脂薄膜上展绘好的理论测网点套合于象片平面图上(亦可在片平面图上层绘测网),注记点、线号并加以整饰。对照有关地形图注记村镇、地物名称,以利于定点时参考。

表15

6.2.2.8 视差测图仪布设测网

.在聚脂薄膜图上展绘物化探测网及象控点、加密点,展点误差小于0.2mm。根据象对数制作象对接合图,井注记点线号。

.根据电算成果及各点高程编算仪器作业手簿(如电算已有Δp值,则不做此项工作)。完成平面、高程定向后即可进行测网转刺。对点误差应小于0.1 mm。每一象对检查误差应小于0.2mm;全区检查点点位中误差应小于0.2mm。

1《1∶5 000、1∶10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有关规

.根据外业定点数量的需要复制已转刺好测网的象片。转刺工作须在立体坐标量测仪或视差测图仪上进行。

.外业定点:由于测点不一定有明显地物可供判读,必须要对象片上影象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相关位置等特征认真掌握,正确判读。

6.2.3 地形图敷设测网

6. 2. 3. 1 用于敷设物化探测网的地形图应是国家正式出版图。其用图比例尺必须大于物化探工作比例尺。平地、丘陵地的1∶10 000工作

比例尺物化探测网可用同比例尺地形图。

6.2.3.2 地形图敷设测网步骤

根据物化探设计提供的面积和起点坐标、测线方位、测网密度等计算测区边界坐标,并展绘到地形图上。

在边界点之间(大工区可根据图幅计算边界点)

,按点、线距进行准确计算,注明点、线号。 c.根据地形、地物等特征点进行实地布点(布点必须由另一人检查)。打桩注记点、线号。无特征点可判时,则借助于半仪器法或经纬仪交会法及极坐标法进行实地布点。

需图解坐标或高程的点,应由二人独立进行。二人图解坐标误差应小于0.5mm,高程误差应小于1/3

基本等高距。

6.2.3.3 大面积草原、戈壁、沙漠等无明显地物地带,不宜使用地形图布设测网。

6.2.3.4 利用地形图布设测网,需进行测点质量检查。点位误差应满足同比例尺物化探测点定位精度要求;检查方法如下:

利用图幅内已知点作为起闭点,按导线或极坐标法对测点进行连测检查。

无已知点时,可选择明显地物点作为测站点和方向点,按极坐标法对测点进行检查。

6. 3 非规则网

6.3.1 非规则测网主要适用于区域重力调查,其测点密度,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6的规定。

表16

其他物化探方法,可视各方法对测点精度要求在技术设计中另行规定。

6.3.2 非规则测网编号一般采用四位数,前两位为横坐标公里数的末两位,后两位为纵坐标公里数的末两位。当采用坐标编号不方便时,也可以采用自然顺序编号。

6.3.3 电磁波测距极坐标定位测量,一般适用于工作比例尺大于1∶100 000

的测点的施测。作业中应遵循以下几点:

a.测区内首级控制点均可作为测站点,当首级控制点不足时,可在三角点间布设一、二级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导线精度按5.2规定执行。

b.测点距测站的边长一般不应超过3.5km。当高程精度要求较高时,边长应控制在2.5km以内。

c.测点间的距离测量应不少于半测回(即两次读数)

,水平角观测一测回,垂直角中丝法观测一测回。

d.仪器高、觇标高均应量至毫米。

6.3.4 航空象片定位测量

6.3.4.1 航空象片定位测量,一般适用于1∶50 000~1∶200 000

比例尺重力测点布设。

6.3.4.2 参照表17

收集相应比例尺航摄资料与地形图,复制航空象片及透明正片。

表17

采用航空象片判刺法确定测点点位时,应首先在地形图上概略圈定测点位置,然后在实地持象片选定测点点位,通过立体观察判读象片,刺出点位。判刺作业应由一人进行,另一人检查,确认无误后,参照附录D中的格式进行编号与整饰。

.航空象片判定法

采用航空象片判定法确定测点点位时,首先通过室内立体观察象片,选定测点点位,并刺点整饰,然后持象片于实地判读定位。室内

解析空三加密作业可超前或同步进行。当野外因地物变迁无法判定测点时,可另行选刺,同时应将所改点位通知内业进行补测。

6.3.4.4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在作业透明正片上转刺测点,应准确无误,其刺点误差不应大于象片上0.1 mm

.模型相对定向精度及模型连接限差按表18规定执行。

表18

注:M为航片比例尺分母;f为航摄焦距;b为象片基线。

c.模型大地定向后,定向点残差,检查点不符值及公共点较差不得超过表19

规定。

采用航空象片判刺法确定测点点位时,应首先在地形图上概略圈定测点位置,然后在实地持象片选定测点点位,通过立体观察判读象片,刺出点位。判刺作业应由一人进行,另一人检查,确认无误后,参照附录D中的格式进行编号与整饰。

.航空象片判定法

采用航空象片判定法确定测点点位时,首先通过室内立体观察象片,选定测点点位,并刺点整饰,然后持象片于实地判读定位。室内

解析空三加密作业可超前或同步进行。当野外因地物变迁无法判定测点时,可另行选刺,同时应将所改点位通知内业进行补测。

6.3.4.4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在作业透明正片上转刺测点,应准确无误,其刺点误差不应大于象片上0.1 mm

.模型相对定向精度及模型连接限差按表18规定执行。

表18

注:M为航片比例尺分母;f为航摄焦距;b为象片基线。

c.模型大地定向后,定向点残差,检查点不符值及公共点较差不得超过表19

规定。

6.3.4.3

外设定点

a.航空象片判刺法

采用航空象片判刺法确定测点点位时,应首先在地形图上概略圈定测点位置,然后在实地持象片选定测点点位,通过立体观察判读象片,刺出点位。判刺作业应由一人进行,另一人检查,确认无误后,参照附录D中的格式进行编号与整饰。

.航空象片判定法

采用航空象片判定法确定测点点位时,首先通过室内立体观察象片,选定测点点位,并刺点整饰,然后持象片于实地判读定位。室内

解析空三加密作业可超前或同步进行。当野外因地物变迁无法判定测点时,可另行选刺,同时应将所改点位通知内业进行补测。

6.3.4.4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在作业透明正片上转刺测点,应准确无误,其刺点误差不应大于象片上0.1 mm

.模型相对定向精度及模型连接限差按表18规定执行。

表18

注:M为航片比例尺分母;f为航摄焦距;b为象片基线。

c.模型大地定向后,定向点残差,检查点不符值及公共点较差不得超过表19规定。

表19

d

.测点加密计算的坐标值应展绘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读取测点图上高程与之比较,以检查加密点的粗差。

6.3.5 地形图定点

6.3.5.1 用作判定测点平面位置及在图上直接读取高程的地形图,其比例尺应符合表20的规定。

6.3.5.2 测点点位应尽量选取图上高程注记点或明显地物点,以便于量取平面坐标与读取图面高程。若测点选在非明显地段时,可用图解法交会确定点位、内插等高线读取高程。

6.3.5.3 当采用气压高程测量方法配合地形图定点测定测点高程时,应在技术设计中予以规定。一般情况下,气压高程测量方法适用于干坦丘陵开阔地区,且比例尺小于1∶200 000的重力测量及其他物化探相应比例尺方法作业。6.3.6 GPS定点

6.3.6.1 采用GPS定位测量方法测定物化探测点两维或三维坐标,主要适用于滩涂、戈壁、沙漠、草原、高山等特殊困难地区开展小于1∶50 000工作比例尺物化探测点定位。对于只要求两维定位物化探工作,在无SA政策影响下可采用导航型GPS仪器进行单点定位;如有SA政策影响时可采用差分GPS定位事后改正方法。对于要求三维定位的物化探工作,须采用测地型GPS仪器(单频或双频),以静态载波相位测量方法进行作业。在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沿线周围障碍物高度不易遮挡GPS卫星信号的地区,点距小于或等于500m的物化探测点三维定位,亦可采用动态载波相位测量方法进行作业。

6.3.6.2 静态定位(载波相位)测量,每个测点有效观测时间为5~10min;固定站(已知点)距流动站(待测点)最远边长,单频机不得超过100km,双频机不得超过200km。其作业方法技术及要求,均按5.3节中有关规定执行。

6.3.6.3 动态定位测量

表20

a.动态定位作业前的初始化,需采用天线交换法、已知基线法及静态定位法中的某一方法确定其整周模糊度。天线交换法:其固定站天线与流动站天线须相距5~10m,同时采集至少4个历元观测值之后进行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必须保持跟踪4颗卫星;已知基线法:基线长度不宜超过10km,且基线三个分量的精度应在5cm之内。静态观测时段约为1小时,且一个测站为已知点静态定位法:根据基线长短不同,观测时间为30~60min,为能有最佳机会解算出整周模糊度的整周数值,基线长度一般在10~15km

范围之内。

b.

在制定观测计划时,星历预报必须采用周期为一个月以内的星历数据。

c.在已知点或参考点上的接收机必须连续观测;待测点上的接收机必须采集4个历元以上的载波相位观测值。在迁站过程中,卫星必

须连续跟踪即不能失锁,否则须应返回前一测点重新观测。

d.动态定位作业结束后,将数据传送到配套微机,形成星历、信息与数据三种文件,应用配套软件以自动方式和手工方式处理数据,井根据预先测定的坐标转换参数,将

6.4 剖面测量

6.4.1 典型剖面测量

为了了解异常特性,以定性解释为主或作概略定量推断解释时可布设典型剖面。

a.典型剖面上各物化探观测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相对于最近首级控制点为测图比例尺图上1.0mm。相对高程中误差为剖面工作比例尺图上0.6 mm。 坐标及椭球面高程转换成1954北京坐标系与1985

国家高程基准,并作出精度统计与评价。

b.典型剖面一股采用电磁波测距导线或经纬仪视距导线等方法施测。但对要求较高,地势又较平坦的特殊剖面,其高程可用等外水准施测。当已有地形图比例尺大于或等于所作剖面图的横比例尺时,可用图解法在地形图上横切剖面。当地形剖面的精度要求不高时,还可采用小于剖面图横比例尺的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c.用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与经纬仪视距导线法施测时,路线长度、最大视距长度、距离直反觇较差、最太长度闭合差等与相同比例尺的测线测量的要求相同。

d.典型剖面可起闭于首级控制点、物控点或导线点上,也可以起闭于物探基线点上。

e.剖面高程一般均不闭合,此时应利用直反觇高差的较差计算测站最弱点相对高程中误差(计算时应加入垂直度偏心差之改正),其值不得大于剖面工作比例尺图上0.424mm。

f.各种剖面观测,测站间直反觇高差不符值应符合表21要求。

表21

当剖面较长或垂直角较大时,按表21的要求达不到最弱点相对高程中误差0.424mm(图上)的总要求时,应提高测角、测距精度,在设

计时另行制定高差不符值的限值。

6.4.2 精制剖面测量

为了详细研究已发现的物化探异常,进行定量推断解释或确定勘探工程位置时布设精测剖面。

.精测剖面上各物化探观测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相对于最近首级控制点为剖面工作比例尺图上0.6mm。相对高程中误差为剖面工作比例尺图上0.6mm。

b.精测剖面一般都采用电磁波测距(高程)或经纬仪视距(高程)导线施测,当精度要求较高、地形条件又允许时,剖面点高程可采用等外水准施测。

.用视距导线法施测时其路线长度、最大视距长度、距离直反觇较差、最大长度闭合差等应与相同比例尺的基线测量的要求相同。

.高程测量的精度及方法与典型剖面测量的要求相同。

6.4.3 进行剖面测量时除测定各剖面点的高程外,尚应加测剖面点间的地形突变点。6.4.4 剖面可采用绝对高程或假定高程。当采用绝对高程时,应以三角高程或视距高程导线进行连测。当采用假定高程时,其起测点的概略高程,可以从地形图上量取或假设,

组成面积性剖面网时网中的高程系统应统一。

6.5 固定标志埋设

为了固定测网和异常位置,便于恢复、寻找异常及进一步布置地质探矿工程和物化探工作,每个工区均应埋设固定标志,其规格可参照附录G中有关规定执行。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利用天然岩石作为固定标志。

6.5.1 当物化探测网与控制点进行了必要的连测,固定标志可不再埋设。当测区内埋设标志的控制点较少时,应在基线上增埋一定

数量的固定标志。

6.5.2 独立工区物化探测网的基线及有重要意义的精测剖面的端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对面积较大的地区,测网基线上固定标志的埋设应分布均匀,其间隔最大不应超过规定的基线最大闭合长度;面积较小时,测网只在基线端点上埋设。需要埋设固定标志的物化探特殊点(如重力基点等),按各种物化探方法规范或规定的要求执行。

6.5.3 在居民地较多的地区,重要的固定标志应绘制点之记(参照附录G)。根据国务院的规定,通知当地有关行政机关办理托管手

续。固定标志托管书采用全国统一格式。

7

观测资料整理

7.1

记录

7.1.1 一切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用铅笔或钢笔记录在规定格式的外业手簿中。字迹要清楚、正确、整齐、美观。不得涂改、转抄,不同测区、不同方法、不同内容的观测资料不得混记在同一记录本上,不同日期不得记在同一页上。外业手簿应进行编

号,不得撕毁。

7.1.2

记录本内页中应将当天工作开始页和结束页的项目填写齐全。

7.1.3 外业手簿中记录和计算的修改及观测值的淘汰,不得涂改及刮补,应用横线整齐划去,把正确数据记在被划去的数据上方。

凡划去的数字和超限划去的成果应在备注栏内说明原因和重测成果所在页数。同一测站不能同时划改两个相关数据。

7.1.4 水平方向观测,秒值读记错误应重新观测,度、分,读记错误可现场改正,但同一方向盘左,盘右不得同时更改相关数字,

垂直角观测中分值在各测回中不得连环更改。

距离测量和高程测量中,厘米及以下的数值不得更改,同一距离,同一高差的往返测或两次测量的相关数字不得连环更改。

7.1.5

各方法的线路闭合差应在该线末端所在页次绘出线路闭合示意图,注明方位、距离和闭合差。

7.1.6 采用电子手簿记录时,打印输出的主要项目应与手记相同,各项限差打印后应附在专用记录本内。

7.1.7 物化探GPS定位测量记录

.测量手簿记录必须在现场按作业顺序完成,不允许事后补记或追记。

.数据文件应及时拷贝成一式两份分别保存在专人保管的防水、防静电的资料箱内。

c

.数据软盘应贴制标签,注明文件名、网区名、点名、时段号、采集日期、测量手簿编号。

7.2

内业计算

7.2.1 一般规定

7.2.1.1 计算前应对起算数据、野外观测记录仔细抄录与校对,进行100%的检查。当野外工作方法计术要求及限差符合设计规定,

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计算。

7.2.1.2 物化探控制加密与连测由一人计算,另一人检查,全部计算应在专门计算表格或计算用纸上进行。采用电子计算器与微机平差

计算时,对数据的输入应进行仔细校对,打印成果亦应进行校验。

7.2.1.3

计算中数值的凑整,按四舍六进,遇五单进双舍的原则。若采用电算工具可按四舍五入原则计算。

7.2.1.4 野外观测内业计算取位见表22与表23

表22

7.2.1.5 控制加密点应在高斯平面上采用简易平差法进行计算,当三角形边长或导线边长大于4km时应进行曲率改正。

7.2.1.6

对微机平差计算所使用的程序、采用的数学模型、计算精度、必须输出项目等进行审定,充分考核,并经主管部门鉴定。

7.2.1.7 用计算器(包括带程序的计算器)

计算的资料,必须按表格填写观测数据,起算数据及计算结果,计算结果必须校核。

7.2.2

计算

7.2.2.1 物化探控制加密测量中经纬仪交会点、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点测量应按有关公式,分别进行平面坐标与高程计算。GPS定位点应按GPS接收机相应配套的软件进行三维坐标计算。其中电磁波测距导线交接成网时,平差计算应根据布设图形采用多边形平差、结点平差或等权代替法平差。角度闭合差按全部观测角平均值反符号配赋于各角内;坐标闭合差按边长成正比反符号配赋于各增量中;三角高程测量及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的高程闭合差符合要求时,应将闭合差按边长或测站数成正比反符号配赋于各点中。当高程路

线布设成网或结点时,应进行平差计算。

7.2.2.2 物化探测网基、测线和剖面计算

测网的基线平差按7.2.2.1条执行,也可用图解法。

.当工区处在6°投影带边缘或高原区,基线较长时,应考虑在闭合差中加入基线长度化归到高斯平面或椭圆体面上的改正数(须仍用原闭合差配赋)。

测线与典型剖面一般不进行平差,且按设计位置展绘于图上。当采用平差方案或因特殊困难地形需要变更点位时,应提交平差后的全部测点成果或点位变更后的成果,以便按实际点位绘图。当测线闭合差小于最大允许闭合差1/4时,可不进行平差。

.精测剖面闭合差按照7.2.2.1

中有关原则进行平差。

7.2.3

精度评定

7.2.3.1

全部计算工作结束后应编制成果表,并进行精度评定,评定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精度要求。

7.2.3.2 交会点点位中误差满足5.1.5

条要求时,取两组坐标平均值,并按以下相应公式分别进行计算。

式中: α、β为观测角。

A、B、C为已知点,γ1为∠APB,γ

2为∠

b.测方交会点

式中: α、γ为观测角。

式中: α、γ 、ε为观测角。

c.

后方交会点

α、β为观测角。

d.独立三角形

α、β、γ

为观测角。

7.2.3.3 电磁波测距(直伸)

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

L——导线总长。

7.2.3.4

高程导线每公里高差测量中误差

式中:K——

结点数;

P=1/L每公里高程之权(三角高程测量通常也用此式)

; 前方交会点

V——

改正数;

N——路线数。

7.2.3.5

利用高程路线闭合差计算测区每公里高差中误差

式中:L——

路线长度公里数;

f——

路线闭合差;

N——路线数。

7.2.3.6

测区内最弱点平均高程测量中误差

N——路线数。

7.2.3.7

精测剖面或典型剖面测站最弱点相对高程中误差

(16)

式中:Δ

为直反觇高差较差。

7.2.3.8 物化探测网基、测线平面测量

用重复观测检查结果计算点距中误差

式中:δ=δA-δB,δA——原布设相邻点距,δB——检查观测相邻点距;

b

.利用质量检查数据计算点位测量中误差

c

.全区测点最弱点点位中误差

(a)

单基线控制的测线用下式计算:

(b)

双基线控制的测线用下式计算:

——

检查数。

(c)

全区既有单基线又有双基线控制的测线时用下式计算:

各式中:

m连、m基分别为连测、基线的点位中误差,利用实测闭合差fs按下式计算;

式中:N为fs的个数,当连测采用交会法时,m

连应按连测方法的相应公式计算;

mD为测点点位测量中误差,按(19)或(20)

式计算;

m 定点为测线转站至测点的定点误差,按(19)或(20)式计算;

m基′为利用单基线实测闭合差,按(29)

式算得的单基线最弱点中误差;

fs测′、f s测″分别为单基线,双基线控制的测线之实测闭合差。当测线采用平差方案时,(24)和(26)式中的fs测用实测闭合差的1/2参

与计算;

N′、N″分别为fs测′、fs测″

的个数。

当测区无连测级时,以上各式应舍去m连项。

按(23)、(29)式计算的M点超过本标准表1规定的数值时,可以将闭合差最大的测线进行平差处理。再用平差的测线闭合差1/2参与

(24)和(26)式计算。测线平差条数以能使M点满足表1

规定为限,平差后的测线,要按平差值如实成图。

7.3

资料整理

7.3.1

资料整理工作包括:对记录本、计算手簿、各种图件及续计表等进行检查、补充、整饰和分类集成及装订编录等一系列工作。

7.3.2 各项记录、计算和统计表格等所有资料都应分类装订成册,编页、编号、编制目录,并在封面上写明资料名称,资料编号,工作地区、工作比例尺、作业机关名称和工作年度等。每册都应有副封面,在其上记载:工作者、组长、队长,并在明显处写明该手簿

的页数。

7.3.3

资料的装订包括内业计算资料的装订和各项精度统计表的装订,当测区面积较小时,可合订为一本。 控——

为控制加密点的点位中误差,按加密方法相应公式计算;


相关内容

  •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01
  • WHTS 物化探勘查作业指导书 WHTS -01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 Time-Domain IP Method (试用版)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物化探所 (内部执行) 前 言 多年来,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所承担着国家基础.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向国家.地方 ...

  • 浅析地质勘探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 浅析地质勘探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目前.地质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就需要在找矿过程中运用一些高效能的技术进行找矿.本文主要对地质勘探技术以及它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质勘探 地质找矿 应用 引言 地质勘探就是人类根 ...

  • 铀矿地质普查规范
  • EJ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行业标准 EJ/T702-92 铀矿地质普查规范 1992-07-24发布 1992-12-01实施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 发布 EJ/T702-92 目 次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 2普查目的和任务------------------- ...

  • MD3010II地下金属探测器
  • 合同编号:RL-2015年01月16日s 邢台润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销售合同范本 甲方(购货方): 乙方(供货方):邢台润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合同签订日期:2015年01月16日y年2015年01月16日m月2015年01月16日d日 邢台润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销售合同 甲方: 乙方:邢台润联科技开发 ...

  •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 一.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

  • 贝叶斯网络在火灾报警系统中的应用_陈静
  • 2011年第10期仪表技术·47· 贝叶斯网络在火灾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1,22 陈静,付敬奇 (1.安徽理工大学电气学院,安徽淮南232001:2.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200072) 摘要:在火灾报警系统中火灾概率分析存在不确定性因素问题,为此文章提出用贝叶斯网络对火灾概率进行分析.首 ...

  •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 1. 矿体变异性:是指矿体地质特征在矿体的不同空间部位所表现出的差异及变化特点. 2. 矿床勘查类型: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尤其按矿体主要地质特征及其变化的复杂程度对勘查工作难易程度的影响,将相似特点的矿床加以归并而划分的类型. 3. 勘查精度:是指通过矿床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料与实际情况相比的差异程度. ...

  • 12345军用生物技术发展与未来战争生物化趋势
  • 檭檭殐 檭檭檭檭檭檭殐 檭檭殐 徐 # 池,楼铁柱,伯晓晨,薛 荃,毛军文,贺福初 [摘要]军用生物技术作为新兴技术领域,不断拓展武器装备的概念内涵,成为武器装备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军用生物技术在合成生物.脑机接口与脑控.生物材料与仿生机械.生物燃料.生物电子与生物计算.非致命性武器等领域不 ...

  • 军用光电子技术应用研究_李大光
  • 装备与技术 军用光电子技术应用研究 李大光 摘 要:军用光电子技术是重要的军事高技术.随着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完善和提高,军事光电子技术将被大量地应用于武器装备系统之中,使得侦察探测.指挥控制.通信网络.武器控制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并使武器装备系统进一步实现小型化和智能化.从当今军用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