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分析与调整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分析与调整

工作倦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正常的社会问题。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工作倦怠现象在我国呈增多趋势,并已成为社会 “ 流行病 ” ,教师职业也不例外。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教师职业倦怠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教师自身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师工作倦怠的实际情况,设法减低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建立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机制。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原因

研究表明,教师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乏味,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心理倾向。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他们的工作都有许多消极的影响。体验倦怠的教师很可能个人生活质量下降,身心方面产生不良反应。而学生是教师工作倦怠的最终受害者。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工作倦怠的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初期,人们一般工作热情、资源充足,但随后,热情不断降低,资源和能量不断消耗,倦怠便开始袭来,到四年左右达到高峰。一般认为,教师在开始时,工作都是热情的、讲奉献的,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并产生个人满足感。但由于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困难、个人问题、社会压力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尤其如果工作投入越多,实际回报越低,就会产生挫折感。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上的要求开始减少,心情愈加烦躁,再加上班级管理的困难,家长要求的增多,领导关心的不够等,教师容易产生愤怒,变得没有耐心。随着情况的恶化,个人一旦有放弃教师这个职业的想法,此时的工作就失去了最初工作时的意义,工资成为维持勉强上班的唯一动机,工作倦怠就出现了。具体的反应表现为:

1 .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情绪上耗竭的教师常常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为对学生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 2 .性格解体。性格解体一般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从身体距离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等,这些都是性格解体的标志。 3 .降低成就感。教师的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积极反馈时,他们就不再做出努力了。低成就感,再加上情绪耗竭和性格解体,就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使生活和事业方面表现出失败感。

(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 .职业因素。( 1 )外在期望的重压。教师的职业是神圣和伟大的,然而在当今社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有权威机构调查表明: 90%的教师感到 “ 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 ” 。( 2 )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但由于教师职业的工作过程复杂、周期长,不易立即显出功效,因此缺乏及时的成就认可。( 3 )职业的低创造性。创造性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特点,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多是重复性劳动,长时间单调的工作导致身心的疲惫状态。

2 .工作环境因素。( 1 )教学环境。纪律问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比如对教师工作评价的不合理、竞争的手段与方法的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的不健全、人际关系氛围的不和谐等因素。( 2)组织气氛。教师常抱怨学校管理者缺乏同情心、官僚、无效能等,缺乏欣赏与支持性反馈乃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

3 .个人因素。个性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比如 A 型性格的人,由于具有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时间观念强、急躁等特征,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4 .社会因素。( 1 )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给人以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于是在选择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痛苦,加上生活条件的不理想,使教师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 2 )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各种帮助,就能减轻工作倦怠感。但是,目前我们国家教师职业的社会支持系统是薄弱的,教师无法从多种支持形式上得到支持。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整

从研究结果来看,要解决职业倦怠,组织调节比个体调节更重要。一方面要靠教师个体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求教师所在的单位、部门调整相关的政策、制度、工作的安排等。只有两个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真正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一)教育管理的组织调节

1 .教育管理者要坚决实施 “ 以人为本 ” 的管理思想。在管理过程中,真正做到 “ 以人为本 ” ,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并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舞台。教育管理者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要有科学、全面的认识,要客观了解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规律及危害,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的认识、思想、心理调整工作,要引导教师正确面对自己的职业倦怠的现实。

2 .教育管理者的激励和协助。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学校领导要创造良好的学校风气,在教师中形成高昂的士气。校长及管理人员的领导作风必须是民主友善的,因为教师在专制气氛下容易产生心情压抑、郁闷等消极情绪。校长和教育行政机构应设法协助教师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许多调查表明,教师的心理冲突与情绪困扰,是与他们因为生活水平不高而不安心工作有关。学校管理者还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的时间与场所,要增加教师进修的机会。

3 .社会支持系统的关心。社会支持是一种以良好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联系。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结,与其他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如果这种联系很差,单就个体来说,就要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依赖的人在关心、照顾和爱护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加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性。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期望有余,而关心不足。教师职业是伟大与崇高的,但是教师必定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对教师的社会支持应是多方面的,既要有物质支持,又要有精神支持。

4 .心理治疗。当教师无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求助心理专家进行诊断、咨询甚至治疗。教师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卫生观念,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心理困惑,更要勇于寻求科学有效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教师个体的自我调节

1 .自我修养的提高。一方面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要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实际,要悦纳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优势,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不足。另一方面,对教师职业要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在看到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的同时,要看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光荣。这样,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调节和控制自己,产生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提高自我效能感。

2 .人际关系的改进。教师要十分明白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作用。改进人际关系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要加强品德修养,使自己具备诚实、信任、善良、热情、谦虚等素质,要注意自己能力、特长、兴趣的培养。同时,要学会正确认识他人,遵循交往的原则,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技巧等。

3 .家庭生活的调节。要建立和睦的婚姻家庭,婚姻始终是构成家庭的轴心,也是维持最长并且最重要的心理健康的条件。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双方的身心健康、生活、工作、孩子的成长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夫妻之间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只要及时调整,一切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教师夫妻在角色期望与角色扮演上较易出现 “ 角色窄化 ” 现象,教师应当不断提醒自己,弹性地变化角色。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正确处理家庭气氛、教养方式、人际沟通等问题。要注意家庭生活方式的调适,通过家庭健身、家庭聚会、家庭游戏、外出郊游、饮食调整等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4 .娱乐、运动和休闲。娱乐、运动、休闲是人生的润滑剂,教师要相信自己能够从事运动性、文艺性、学习性等休闲活动,让自己轻松、满足、愉快,达到调节情绪、平衡心态、促进健康、丰富经验、提升价值的效果。

5 .科学用脑。大脑是整个身体的最高指挥部,大脑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人的智力高低,而且关系到身体的健康。作为脑力劳动者的教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身心健康,讲究科学用脑是很有必要的。科学用脑最基本的两条原则就是勤于用脑与合理用脑。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分析与调整

工作倦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正常的社会问题。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工作倦怠现象在我国呈增多趋势,并已成为社会 “ 流行病 ” ,教师职业也不例外。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教师职业倦怠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教师自身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师工作倦怠的实际情况,设法减低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建立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机制。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原因

研究表明,教师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乏味,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心理倾向。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他们的工作都有许多消极的影响。体验倦怠的教师很可能个人生活质量下降,身心方面产生不良反应。而学生是教师工作倦怠的最终受害者。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工作倦怠的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初期,人们一般工作热情、资源充足,但随后,热情不断降低,资源和能量不断消耗,倦怠便开始袭来,到四年左右达到高峰。一般认为,教师在开始时,工作都是热情的、讲奉献的,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并产生个人满足感。但由于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困难、个人问题、社会压力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尤其如果工作投入越多,实际回报越低,就会产生挫折感。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上的要求开始减少,心情愈加烦躁,再加上班级管理的困难,家长要求的增多,领导关心的不够等,教师容易产生愤怒,变得没有耐心。随着情况的恶化,个人一旦有放弃教师这个职业的想法,此时的工作就失去了最初工作时的意义,工资成为维持勉强上班的唯一动机,工作倦怠就出现了。具体的反应表现为:

1 .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情绪上耗竭的教师常常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为对学生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 2 .性格解体。性格解体一般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从身体距离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等,这些都是性格解体的标志。 3 .降低成就感。教师的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积极反馈时,他们就不再做出努力了。低成就感,再加上情绪耗竭和性格解体,就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使生活和事业方面表现出失败感。

(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 .职业因素。( 1 )外在期望的重压。教师的职业是神圣和伟大的,然而在当今社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有权威机构调查表明: 90%的教师感到 “ 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 ” 。( 2 )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但由于教师职业的工作过程复杂、周期长,不易立即显出功效,因此缺乏及时的成就认可。( 3 )职业的低创造性。创造性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特点,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多是重复性劳动,长时间单调的工作导致身心的疲惫状态。

2 .工作环境因素。( 1 )教学环境。纪律问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比如对教师工作评价的不合理、竞争的手段与方法的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的不健全、人际关系氛围的不和谐等因素。( 2)组织气氛。教师常抱怨学校管理者缺乏同情心、官僚、无效能等,缺乏欣赏与支持性反馈乃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

3 .个人因素。个性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比如 A 型性格的人,由于具有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时间观念强、急躁等特征,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4 .社会因素。( 1 )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给人以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于是在选择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痛苦,加上生活条件的不理想,使教师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 2 )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各种帮助,就能减轻工作倦怠感。但是,目前我们国家教师职业的社会支持系统是薄弱的,教师无法从多种支持形式上得到支持。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整

从研究结果来看,要解决职业倦怠,组织调节比个体调节更重要。一方面要靠教师个体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求教师所在的单位、部门调整相关的政策、制度、工作的安排等。只有两个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真正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一)教育管理的组织调节

1 .教育管理者要坚决实施 “ 以人为本 ” 的管理思想。在管理过程中,真正做到 “ 以人为本 ” ,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并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舞台。教育管理者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要有科学、全面的认识,要客观了解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规律及危害,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的认识、思想、心理调整工作,要引导教师正确面对自己的职业倦怠的现实。

2 .教育管理者的激励和协助。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学校领导要创造良好的学校风气,在教师中形成高昂的士气。校长及管理人员的领导作风必须是民主友善的,因为教师在专制气氛下容易产生心情压抑、郁闷等消极情绪。校长和教育行政机构应设法协助教师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许多调查表明,教师的心理冲突与情绪困扰,是与他们因为生活水平不高而不安心工作有关。学校管理者还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的时间与场所,要增加教师进修的机会。

3 .社会支持系统的关心。社会支持是一种以良好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联系。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结,与其他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如果这种联系很差,单就个体来说,就要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依赖的人在关心、照顾和爱护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加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性。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期望有余,而关心不足。教师职业是伟大与崇高的,但是教师必定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对教师的社会支持应是多方面的,既要有物质支持,又要有精神支持。

4 .心理治疗。当教师无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求助心理专家进行诊断、咨询甚至治疗。教师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卫生观念,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心理困惑,更要勇于寻求科学有效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教师个体的自我调节

1 .自我修养的提高。一方面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要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实际,要悦纳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优势,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不足。另一方面,对教师职业要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在看到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的同时,要看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光荣。这样,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调节和控制自己,产生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提高自我效能感。

2 .人际关系的改进。教师要十分明白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作用。改进人际关系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要加强品德修养,使自己具备诚实、信任、善良、热情、谦虚等素质,要注意自己能力、特长、兴趣的培养。同时,要学会正确认识他人,遵循交往的原则,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技巧等。

3 .家庭生活的调节。要建立和睦的婚姻家庭,婚姻始终是构成家庭的轴心,也是维持最长并且最重要的心理健康的条件。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双方的身心健康、生活、工作、孩子的成长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夫妻之间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只要及时调整,一切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教师夫妻在角色期望与角色扮演上较易出现 “ 角色窄化 ” 现象,教师应当不断提醒自己,弹性地变化角色。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正确处理家庭气氛、教养方式、人际沟通等问题。要注意家庭生活方式的调适,通过家庭健身、家庭聚会、家庭游戏、外出郊游、饮食调整等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4 .娱乐、运动和休闲。娱乐、运动、休闲是人生的润滑剂,教师要相信自己能够从事运动性、文艺性、学习性等休闲活动,让自己轻松、满足、愉快,达到调节情绪、平衡心态、促进健康、丰富经验、提升价值的效果。

5 .科学用脑。大脑是整个身体的最高指挥部,大脑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人的智力高低,而且关系到身体的健康。作为脑力劳动者的教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身心健康,讲究科学用脑是很有必要的。科学用脑最基本的两条原则就是勤于用脑与合理用脑。


相关内容

  • 两例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个案比较分析
  • 摘要:本文利用两例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个案,结合班主任本人的自述,比较分析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程度,突出表现及形成的原因.由此,本文提出小学班主任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别对策以有效应对职业倦怠.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情绪衰竭:积极体验 一.两例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个案简介 1.上世纪60 ...

  • 正确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 正确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乌拉街中心校 卢剑 当教师的人当的时间长了,多少有些职业倦怠问题.只是有些人能够正确看待,并且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也有些教师还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正在徘徊观望.这些问题如果不很好的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关乎祖国的未来和百年大计.教师的职业倦怠具体表现 ...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问题的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按照上级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关于做好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工作的指示和要求,我校认真开展了具体详细的调研工作。 ...

  • 职业倦怠有哪三个指标
  • 职业倦怠有哪三个指标?如何调整自身的职业倦怠问题? ( 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 2)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者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到访者: ( 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 如何调整自身的职业倦怠问题? 1. 要保持乐观主 ...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问题的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按照学校党支部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二阶段的安排和部署,我展开了调研工作. 一.调研主题 如 ...

  •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
  • 第15卷第5期(2010)Vol.15No.5(2010)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 刘 敏 730070)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摘 要:行政管理是高校的三大要素之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高校现代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 ...

  • 职业倦怠理论研究成果综述
  • 2009年1月第5卷 第1期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 ShijiazhuangVocationalCollegeofLawandCommerceTeachingandResearchJan. 2009Vol15No11 =管理> 职业倦怠理论研究成果综述 徐洪波 (河北经贸大学会 ...

  •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本第一讲答案
  •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 一.填空题 1.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发展关注阶段 2.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有: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3.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规律有:系统理论学习.教学观摩.科学研究.教学反思. 4."高原现象 ...

  • 你有职业倦怠感吗?
  • 文 / 曾豪杰 倦怠现象是社会生活当中一种常见现象,爱情婚姻与两性生活,读书学习及娱乐,职业选择及工作事业等中经常会发生和碰到.其中尤其以弗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的职业倦怠更为普遍存在和比较突出,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又较难处理的一种社会与职业现象. 一 目前,对职业倦怠主要有静态与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