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产业经济

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就在于谋求共同的利益。地方院校科研发展必须从区域特有资源出发,研究开发地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挖掘区域特色,培育独特的科研方向,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 走“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建立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地方院校科研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走“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以人才为基础,以技术改革和创新为纽带,建立一个立体交叉的科技服务体系。第一,信息咨询层。成立科技服务咨询中心,提供政策、管理、业务、技术等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地方院校智力资源优势,力争成为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其次,产学研合作层。政府应帮助企业走产学研合作道路,本着因地而异、因企业而异、因项目而异的原则,开展从低层面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到高层次的联合科研、共建研发基地或创建联营实体等多种形式。第三,科技成果转化层。地方政府应积极牵线搭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如举办大学与企业合作洽谈会,鼓励大学对地方企业实行技术转让、入股、合作,或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等。地方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向企业征集技术开发课题,组织科技人员走出校园,深入一线,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4. 地方政府充分发挥统筹规划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协调、政策支持的功能,促进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为地方院校科研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导航。此外,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重视和发挥地方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设优美环境,支持地方院校科研发展,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促进本地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区域社会品位。

地方院校科研积极探索与区域经济有机结合的渠道、增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院校自身谋求发展的台阶。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既能发挥地方院校的科研优势,也利于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特色资源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团队,促进地方院校科研特色的培育。惟有如此,地方院校才能立足于本市,面向区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使自己的科研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慧 陶发祥 郭华俊:区域大学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研究[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33~40

[2]常运琼,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6) :131~134

[3]高江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思考与选择[J ].高等农业教育,2006(9) :11~13

[4]朱长风 杨再明:构建高校服务支撑体系服务于地方经

济建设[J ].煤炭高等教育,2006(11) :100~102

[5]杨建明 崔雪冬: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104~107

[6]陈党生:关于高校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 :389~390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但渭林 武汉理工大学

[摘 要]文章探讨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是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并提出了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业化道路 循环经济 建议一、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1. 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型经济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理,一是将生产过程中单位资源消耗降到最底限度,二是又利用创新技术将废物再加工处理成为再生资源。从而彻底改变传统型经济“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型运行。实现了“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闭路循环。

2. 循环经济的实践价值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一股流和趋势。它相对于传统经济,至少显示:(1) 资源再生所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由于再生资源在形成过程中生产周期短,中间环节少,因而与原生资源相比具有明显的增值优势;(2) 因废物排放减少而降低的环境成本。通过对废物的再利用、再循环,使企业的污染排放大为减少,直至趋向于零排放,因而企业应缴的排污费和用于污染治理的费用也会相应减少。特别在我国加入W TO 后,企业环境成本的降低,还会增强其应对绿色壁垒的能

力。

3. 循环经济的战略地位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局势表明,未来竞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资源竞争。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环境容量方面都已承负不起传统经济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型经济发展之路,那将势必加快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趋势。因此,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实现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战略目标,必须尽快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运行体系,大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 发展循环经济是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态势明显。从资源状况看,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 6%,天然气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有关调查显示,以我们目前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消耗速度,我国已经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2010年可满足的只有21种,到2020年仅剩6种。由于生产中能源等资源利用

《商场现代化》2008年1月(下旬刊)总第528期

216

产业经济

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就在于谋求共同的利益。地方院校科研发展必须从区域特有资源出发,研究开发地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挖掘区域特色,培育独特的科研方向,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 走“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建立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地方院校科研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走“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以人才为基础,以技术改革和创新为纽带,建立一个立体交叉的科技服务体系。第一,信息咨询层。成立科技服务咨询中心,提供政策、管理、业务、技术等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地方院校智力资源优势,力争成为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其次,产学研合作层。政府应帮助企业走产学研合作道路,本着因地而异、因企业而异、因项目而异的原则,开展从低层面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到高层次的联合科研、共建研发基地或创建联营实体等多种形式。第三,科技成果转化层。地方政府应积极牵线搭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如举办大学与企业合作洽谈会,鼓励大学对地方企业实行技术转让、入股、合作,或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等。地方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向企业征集技术开发课题,组织科技人员走出校园,深入一线,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4. 地方政府充分发挥统筹规划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协调、政策支持的功能,促进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为地方院校科研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导航。此外,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重视和发挥地方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设优美环境,支持地方院校科研发展,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促进本地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区域社会品位。

地方院校科研积极探索与区域经济有机结合的渠道、增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院校自身谋求发展的台阶。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既能发挥地方院校的科研优势,也利于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特色资源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团队,促进地方院校科研特色的培育。惟有如此,地方院校才能立足于本市,面向区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使自己的科研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慧 陶发祥 郭华俊:区域大学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研究[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33~40

[2]常运琼,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6) :131~134

[3]高江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思考与选择[J ].高等农业教育,2006(9) :11~13

[4]朱长风 杨再明:构建高校服务支撑体系服务于地方经

济建设[J ].煤炭高等教育,2006(11) :100~102

[5]杨建明 崔雪冬: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104~107

[6]陈党生:关于高校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 :389~390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但渭林 武汉理工大学

[摘 要]文章探讨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是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并提出了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业化道路 循环经济 建议一、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1. 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型经济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理,一是将生产过程中单位资源消耗降到最底限度,二是又利用创新技术将废物再加工处理成为再生资源。从而彻底改变传统型经济“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型运行。实现了“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闭路循环。

2. 循环经济的实践价值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一股流和趋势。它相对于传统经济,至少显示:(1) 资源再生所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由于再生资源在形成过程中生产周期短,中间环节少,因而与原生资源相比具有明显的增值优势;(2) 因废物排放减少而降低的环境成本。通过对废物的再利用、再循环,使企业的污染排放大为减少,直至趋向于零排放,因而企业应缴的排污费和用于污染治理的费用也会相应减少。特别在我国加入W TO 后,企业环境成本的降低,还会增强其应对绿色壁垒的能

力。

3. 循环经济的战略地位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局势表明,未来竞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资源竞争。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环境容量方面都已承负不起传统经济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型经济发展之路,那将势必加快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趋势。因此,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实现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战略目标,必须尽快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运行体系,大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 发展循环经济是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态势明显。从资源状况看,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 6%,天然气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有关调查显示,以我们目前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消耗速度,我国已经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2010年可满足的只有21种,到2020年仅剩6种。由于生产中能源等资源利用

《商场现代化》2008年1月(下旬刊)总第528期

216


相关内容

  • 高山镇"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 高山镇"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三五"时期是我镇建成全域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是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实现创新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建设"富强高山.文明高山.美丽高山.平安高山"的重要阶段. ...

  • 9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 9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9.1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内涵 9.1.1产业生态化 产业生态化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工业,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的多层次利用的目标,是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 ...

  • 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 第五章 优化城市和城镇布局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顺应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特大型城市的能级,优化城市布局,拓展城市空间,正确处理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促进产业和人口合理聚集,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建立和完善特色城镇体系,促进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到2010年,城市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提升,集聚辐射功能显 ...

  • 生态文明建设体会
  • 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 ...

  • 县域经济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
  • 县域经济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为例 课题组成员:谭鑫权 曹 雨 徐国雄 吕 程 饶兰 楚 颖 郭苏玲 指导老师:刘天祥 内容摘要: 本文对县域经济的时代使命进行了深度论述,目的在于阐明发展县域经济的时代意义和必要性:而对县域经济总体实力的综合审视,表明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可能性 ...

  • 依托自身优势
  • 依托自身优势.驱动全面发展.实现夸跃式飞跃 工业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大武口区目前与先进地区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大力实施工业兴区资源兴区战略,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是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大武口区实 ...

  • 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资料
  • 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 2007-10-10 摘要:人类的发展观在历经了经济增长观.社会发展观.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借鉴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进一步总结提炼出了科学发展观,从而引起了人类发展观的又一次飞跃.人类在探索每一种发展观的同时,也总是在积极寻求 ...

  • 循环经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模式
  •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 十九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使世界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和进步,但付出了资源消耗过多和环境污染较重的代价.十六大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但 ...

  •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