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的时间

天才少年的时间

文 张一申

08年3月,苏州烟雨蒙蒙。

江苏木渎高中,一个山明水秀的花园式学校。32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从祖国各处纷至沓来,摩拳擦掌。

在此两个月之前,直线距离1694公里开外的北国哈尔滨,正是零下三十多度银装素裹时。雪国庄严肃穆,少年们因在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CMO)中脱颖而出,均提前收到了北大清华或者麻省理工的录取通知书,从此甩掉高考负担。彼时再聚苏州,是为了一个远比个人升学更宏大的目标:备战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32个少年,将以国家集训队的名义,经历长达半个多月的连续测试,最终选拔6人组成国家队,出征西班牙马德里。

32个少年里,一共3个女孩,来自上海的郭雨芝,来自武汉的程镯,还有来自北方小城的我。

集训队的演练场就是一间普通教室:32个不同特质却又同样聪明的孩子,在这间教室将经历严酷的大半个月。队员们大部分高三,我高二,年龄偏小,又是女生,排名靠后,话说的也少。坐在教室靠墙的角落,我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个冷僻而孤独的观察者。

32个少年皆身经百战。较高的天资配合着多年寒窗苦的隐忍和辗转于全国各处的求学磨砺,早已修炼成大脑速度和解题能力足以代表中国的种子选手。在此请不要把他们符号化地理解为数学妖怪,事实是,每个人都很不同——全能选手A拥有一流的着装和颜值、精通各项球类运动、游戏高手玩家、谈吐不凡文质彬彬;竞赛专业户B在数学、计算机、物理奥赛中全部进入国家集训队且毫不吃力;文艺男青年C在集训期间保持着一天一封写给远方女友情诗的浓情蜜意,他的才情和数学头脑一并延续了下来,后来我和他又在同一个大学话剧剧组里重逢;此外,还有着多年一遇的数学神童W,而关于他我想多说几句。

彼时W才高一。后来事实证明,早早认识他是一件荣幸的事。后来他成为我大学的师弟,惊人的天赋和诡秘的风格使他的坊间传言一直陪伴了我整个大学时光。在此我只想讲一讲那时亲眼所见的他。

W对数学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的天赋又大大地迎合着他的热爱。他两次入选国家队,均毫无悬念地在IMO中夺得满分金牌第一名。那时集训队一共要经历8场大考,每次考4小时,解3题,半月下来一共要与24道题目厮杀博弈。集训队出题高明,即使答题时间充裕,4个小时内全部完成3题并不容易。那时我常有在4小时内只完成2道甚至1道的情况,依然不惭愧。而W创造了24道题完成23道半的记录(唯一没解出的那半道其他队员更是全军覆没),连国家队最厉害的教练都叹为观止。 不仅如此,W的解题速度也让人大跌眼镜。常常在考试仅开始一个多小时,W就把三道题做完了。做完题目的W,便开始了他惊人的举动:他自顾自地原地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之中。左手握一只钢笔,右手握一支铅笔,双臂高悬于空中,带动两支笔缓慢地曲线交错穿行着,身体随之前仰后合、上下起伏,仿佛模拟着自己心中的另一个平行时空或高维空间。周围队员全都在奋笔疾书,他目不转睛地浸泡在那样的状态中,全然忘了身处何处,时不时发出一些低沉的声音„„这个景象每次都会出现在集训队模拟考试的途中,以至于后来国家队的教练们常在考试开始之后来教室里巡视,观察W的表现,并用他开始进入“平行时空”状态的时间早晚,来推算这次出题的难易程度。

W几乎不与人沟通,无论站着坐着都背着双肩书包。我唯一听到他的声音是他在给人解答数学题,他的说话方式不带语调不加标点,语句之间没有顿挫,我听了很久都听不懂。W和室友难以相处,闹到最后往往以他被迫搬离宿舍收场。天南地北,当他出现在任何比赛或培训的场所,他的母亲都陪同。那时他也就十五六岁吧,他的母亲已是一头白发。

虽有多次交集,但他对我有印象吗?我不知道。他快乐吗?我不知道。他曾经和谁是朋友吗?我也不知道。

结识各路神人的新奇感,在秒针滴答漫长反复的考试中很快被压制磨平。国家队毕竟是至上的荣光。卧虎潜伏在每一个尖子少年的心中,优中选优的情境下,每一道题目都是一场不见刀火的抢时攻坚战——为此苦思冥想,奋笔疾算,费尽百般周折,直至拨云见日的一刻,超越年龄的孤独与焦灼感一扫不见,少年脸上泛起恍然大悟的灵光。

那半个多月里,我们都未走出木渎高中的校门。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像湿毯子一样罩在我们头脑和身体上的孤独压抑感已消失不见,只剩下一团青灰色的羞答答湿漉漉的水雾,鬼魅缭绕着,水雾中露出一个个聪明好胜的少年眉头紧锁的面庞。

2.

集训队的生活不仅仅是考试,还有宿舍生活,还有女生(这对于我的回忆很重要)。 我和郭雨芝、程镯以及一位旁听生姑娘——来自广州的侯阳之,共住一个四人间,相处朝夕。顺便说一句,集训队虽只有三十多人的规模,但每一年按惯例都会有几百人以旁听生的身份集中在同一个校园里,和集训队员们一样,他们只是在不同的教室里,做题、考试、听讲座,以备来年战。

从人数比例就可以看出,在集训队,“女生”是一个小众的存在。之前高中在奥赛班,后来大学在数院,对这种悬殊比例我早已泰然处之。可惜由于是女儿身,吃住和男生们分隔,我对天才男孩们的了解便仅限冰山一角。我所熟悉的还是多年来在数学圈里小众而居的女生。

直到结束我的大学时光,我所知的纯理科女生,譬如北大数学、物理系的女生,一直是我心中温暖的所在。她们大多有一种独特的美,是多年埋首苦读深思熟虑养成的沉稳气质,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谈吐习惯,往往气定神闲,自得其所,心中有答案。关于她们自有另一番故事可以讲。而集训队时期和我住在一起的三个女孩,却难以一言概括,她们皆给我留下更浓烈的印象。

来自武汉的程镯早我一届,后来早我一年来到北大继续学数学,成为我的学姐。 不知为何,我心中的程镯一直有一种深刻的孤独。

集训期间,我常陪伴她,趁着午间顷刻的休息时光,捧着半盒饼干,在木渎清澈见底的小河边喂鱼。掰碎一点饼干,粉末落入水中,橘红色的小身体们蜂拥而至,证明着我俩激起的无限欢腾。那一刻我们竟像是真的在游山玩水。程镯温和内敛,性情与世无争,神情里总有一种悲悯的感觉,以至于我常逗她叫她“大妈”,她对此欣然接受。“大妈”的与世无争不仅仅体现在性格上,也体现在她的作风上。读杂志、喂鱼、散步、给曾经经历过集训队的师兄L打长长的电话(L是她的高中同门师兄,早先拿过IMO金牌,后来成为北大数院我们共同的师兄,再后来临毕业时,放弃了MIT的全额奖学金offer,力排众议,剃度出家)。

那个时候,我和“大妈”都在默默地观望着教室里的天才男生们,猜测着谁有可能成为那六分之一。没想到半个月过去,“大妈”却误打误撞成为了13年来第一位进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的女子,并在几个月之后的西班牙摘金载誉而归。

而在这之前,安静的苏州小河边,考试的间隙,程镯总是无奈地微笑着告诉我,她来到苏州最重要的愿望是想在这里找一个男朋友。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后来程镯成为了我大学的学姐。在我初入燕园的时候,积极地帮我铺床铺、买水果。燕园包容,我心中的她开始不孤独的时候,是她开始有了信仰的时候。祷告和礼拜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她的飞信状态变成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我愿意交给你。”再后来,她毕业去了哈佛深造数学,我们便没再联络。

来自上海的郭雨芝是我们四个中最聪明的。郭雨芝天资聪颖,计算机和数学都是集训队水平。而比她的聪明更甚的,是她的特别。齐利短发,圆边眼镜,皮肤雪白,中性装扮,斗大的眼睛,走路永远快步子,驼着背,内八字。郭雨芝比我大,但她对所有男生都叫哥哥,对所有女生都叫姐姐。尽管拥有天才大脑,但郭有几个不可思议的短板:第一,不分左右。我告诉郭看左边,她会先把双手举起来看自己的手腕——“哦,我左手有一颗痣,好吧,是这边”;第二,不认识表。数学竞赛偶尔会出和钟表相关的题目,郭通常会用一半的时间重新琢磨清楚钟表是怎么一回事,然后用另一半的时间把题目做出来;第三,不认识路。因此从教室走回宿舍的路上,郭需要一遍一遍地叫着“××姐姐/××哥哥,我们一起走吧”。其实郭的轮廓五官非常美,但郭从不在乎自己的形象。教室里永远跪在椅子上枕着自己的双脚,或者干脆两条腿直直地撑在斜后方,手臂支着头,一边扭着身子看向教室斜后方,一边思考着桌子上的题(以至于我常常误以为她是想和我打招呼,等我招呼回去,发现她根本没有意识)。宿舍的地面常被她弄的一团糟,纸屑遍地,她母亲隔几天过来帮她打扫一次——而我从未见到她和母亲有过一句对话。为此我很是困惑,后来她告诉我,小时她身体不好,差点被母亲扔掉。她说,自己理想的母亲,是比小时候对自己那样好一点,比现在对自己这样差一点,就好了。

当然,郭的特别绝非仅限于此。郭从不隐瞒自己的双性恋身份。在苏州集训队最后的几天时间,我们混熟了,夜晚时分,四个姑娘分躺在四张床上,面向天花板,我们玩真心话大冒险。郭毫不隐晦地讲起自己从初中开始早熟的双性恋经历:前女友、前男友、懵懂而胆大的探索,深入而露骨。讲的我脸红心跳,扑通扑通,一个劲儿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小城市生长没见过世面。

一年后我们重逢在海南,她仍不忘继续讲给我让我脸红心跳的故事——没错,在很多方面,郭雨芝大大地启蒙了我。而另一方面,郭雨芝对自己的人生非常鄙夷。在海南的时候,她坐在我床上,叹了一口气,说“我的人生就是一坨屎”,说着手指比划着一个螺旋向上的动作。她说完哈哈大笑,我也不想多问。

我和郭雨芝并没有非常熟络,但郭愿意把很多秘密的故事毫无保留地讲给我听。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我们以后应该不会再见到了。

的确,海南的那个冬天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她本科去了麻省理工,工作亦在美国。后来我们在人人网上有过一些联系,郭雨芝经常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状态,比如“数学这么没有前途,还不如去拍A片”。再后来,我们断了联系。她是否还像当初那么厌恶自己?我不知道。最近她有一条状态“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我期待和她重逢。

在那一间小小宿舍里,我和游离在集训队之外的来自广州的旁听生侯阳之最臭味相投。究其原因,大概是我们都多年练舞,均保持着未曾被十数年竞赛生涯磨灭的学舞女生的通病:自我、傲娇。另一个原因是,我们都无心恋战。众人俯首备战的枯燥日子里,她整日抱着厚厚的英文砖头准备SAT,早已决定本科赴美,将来成为首屈一指的精算师。而我进入集训队之前早已完成了我中学时代的终极宏伟目标——录取通知书,对于再高远的荣誉毫无念想,一心盼自由。于是我俩便整日相约,寻到木渎高中一间空空的练功房,一有时间就压腿健身跑步卖萌撒娇。那时她永远束着一支高昂自信的马尾,穿着从美国买回来的运动鞋,紧紧的腰带扎着她苗条而青春的身体;而那时我亦17岁,高领衣,小黑裙,黑长直发及腰。

和侯阳之在一起的时候,我的笑容很多。在木渎中学的体育场里比赛跑步,一百米的跑道,我们都因大笑气喘而不得不半途而废。在食堂,她给我表演不用手吃饭喝粥。在练功房,我们比赛谁控腿的时间长。她给我讲她的精算师梦想,给我讲在美国的游历,和从美国飞回来飞机上偶遇的美国教授。不出意外地,她很快拿到了麻省理工的offer,飞往美国念本科,我亦失去了和她成为大学同学的机会。如今的她在华尔街一家著名金融机构工作,如鱼得水。

除去那些片段的快乐,集训队的生活整体是枯燥而压抑的。

毫不夸张地说,闯入集训队虽是“为荣誉而战”,但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从来不是我的理想。每日四个小时的考试完毕,木渎冷僻的校园里,我会躲在公共电话半封闭的小空间里,拨打出长长的电话到我远在故乡的高中,打给我那时心心念念的初恋男友,打给我奋战在高考一线的闺蜜,讲给他们这些他们不曾遇到过的人和事。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我会在几个月后一并失去他们。

3.

苏州非常美丽,我却归心似箭。那段湿漉漉的日子教会我一件事情:在荣誉和自由之间,天性使然我会寻找后者。这个启示在后来的人生选择中,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苏州回来,我开心的不像话,感觉整个人都自由了。我怀着最大的热情和憧憬,像迟归的小鸟一样,扑向了我阔别将近一年的班级,却不料事情已经变了味道。

花季雨季的十几岁们,大约不太习惯突然之间产生的身份隔膜。

“有高考负担”和“没高考负担”,成为了少年们无法逾越的分水岭。高三就要到了。

这个意味深长的词组,是一场漫长的集体修行,一切耀眼的自由和欢乐,都显得格格不入,无法理直气壮。

没有高考压力的我,再没有资格成为与谁并肩作战的好友,因为再没有可供彼此交换的拿来一起应对未知明天的多愁青春。就这样,17岁的我,顺理成章地失去了初恋,亦失去了推心置腹的闺蜜,失去了沉甸甸的负重,也彻底失去了属于任何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在此之前,将近一年周转于全国各地的培训课程,早已让我脱离了主流高中节奏和班级话语体系。于是,尽管我依然背着书包按时上学,却像是经历了一场与青春主题的不辞而别,整日整日地浸泡在了一场深重的全方位失恋之中。08年的4月春光明媚,在我的记忆中却像一直没有破冰的冬天。

走入高三的我,彻底不拘起来。

我成为了学校甚至整个小城的红人。有一搭没一搭重温着数学的同时,办社联、练国标、玩吉他、学开车、往返于小城和省会之间上外教课,就此挥霍掉剩余一年高中时光。而另一边,那个集训队们的世界,我亦未再进入。我再无意愿奔波在去往全国各地培训的路上,再不咬着笔头独自思考至深夜,再不和天才少年们抬头不见低头见。我只属于自己。

之后再没有和他们见过吗?当然不是。

在接下来另一个无雪的冬天,09年一月份,海南琼海,新一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如期而至。再度代表学校应征的我,和集训队里的许多天才少年们又匆匆再遇。两个冬天之间,跨过哈尔滨的冰雪,苏州的烟雨,海南的暖冬,与天才少年们的几个回合交互却并未给我留下过多的眷恋。我回归到冷静的旁观者姿态,再不与谁亲近,只想

匆匆走完我的高中——反正,很快,我们,这些背负着各校荣誉的,被称为天才少年的,共同走过北国南国、吃过冰雪淌过海水的异地战友们,又会在09年的金黄色秋天,共同奔赴北方那个最热闹的城市,在熙熙攘攘的大学新生人群里,点头微笑,重逢在同一个学院。

那年我刚刚18岁,终于要走出我的少年范本。在海南金黄色的沙滩上,风吹着我及腰的黑色长发和脖颈上轻盈的白色丝巾,在沙滩上大肆洒下阳光与剪影。天空高远,温暖着整个冬天。

一切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吗?一切当然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马上,数学世界将从算不完的习题走向更有趣的公理大厦,天才少年们将从彼此厮杀的应战者一齐走向更宏伟的人生,新的友情和爱情之火将会熊熊燃烧起来,新的可能性将张开无限胸怀。

站在那金黄色的沙滩上,我并不知道的是,天才少年的时间,终将渐渐走远,时间将吃掉稀世之珍,如一去不回直至消失的桅杆。我并不知道的是,几年之后,我将如鲤鱼跃龙门地一样彻底跳出数学的世界。

现如今,我和他们早已没了交集。往前走的越远,这份记忆越发牢固地钉在我心。我固执的相信,当初的每个少年,皆是承受了超越年龄的克制和孤独才成为世人眼中的天才,与邱如白那句“谁要是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是同一个道理。我感激那漫长忍耐的十年数学路,我深知此后会喝更多的酒,遇更多的人,奔向更潇洒的大时代;而我亦深知,挺起胸脯阔步前走的时候,那群眉头紧锁的面庞,将成为我永不会失去的珍贵,构成我一部分隐秘的人格——潜入深层的土壤之中,悄无声息地滋养我的灵魂,直至很久很久之后的某个时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重新绽放开来。

天才少年的时间

文 张一申

08年3月,苏州烟雨蒙蒙。

江苏木渎高中,一个山明水秀的花园式学校。32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从祖国各处纷至沓来,摩拳擦掌。

在此两个月之前,直线距离1694公里开外的北国哈尔滨,正是零下三十多度银装素裹时。雪国庄严肃穆,少年们因在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CMO)中脱颖而出,均提前收到了北大清华或者麻省理工的录取通知书,从此甩掉高考负担。彼时再聚苏州,是为了一个远比个人升学更宏大的目标:备战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32个少年,将以国家集训队的名义,经历长达半个多月的连续测试,最终选拔6人组成国家队,出征西班牙马德里。

32个少年里,一共3个女孩,来自上海的郭雨芝,来自武汉的程镯,还有来自北方小城的我。

集训队的演练场就是一间普通教室:32个不同特质却又同样聪明的孩子,在这间教室将经历严酷的大半个月。队员们大部分高三,我高二,年龄偏小,又是女生,排名靠后,话说的也少。坐在教室靠墙的角落,我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个冷僻而孤独的观察者。

32个少年皆身经百战。较高的天资配合着多年寒窗苦的隐忍和辗转于全国各处的求学磨砺,早已修炼成大脑速度和解题能力足以代表中国的种子选手。在此请不要把他们符号化地理解为数学妖怪,事实是,每个人都很不同——全能选手A拥有一流的着装和颜值、精通各项球类运动、游戏高手玩家、谈吐不凡文质彬彬;竞赛专业户B在数学、计算机、物理奥赛中全部进入国家集训队且毫不吃力;文艺男青年C在集训期间保持着一天一封写给远方女友情诗的浓情蜜意,他的才情和数学头脑一并延续了下来,后来我和他又在同一个大学话剧剧组里重逢;此外,还有着多年一遇的数学神童W,而关于他我想多说几句。

彼时W才高一。后来事实证明,早早认识他是一件荣幸的事。后来他成为我大学的师弟,惊人的天赋和诡秘的风格使他的坊间传言一直陪伴了我整个大学时光。在此我只想讲一讲那时亲眼所见的他。

W对数学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的天赋又大大地迎合着他的热爱。他两次入选国家队,均毫无悬念地在IMO中夺得满分金牌第一名。那时集训队一共要经历8场大考,每次考4小时,解3题,半月下来一共要与24道题目厮杀博弈。集训队出题高明,即使答题时间充裕,4个小时内全部完成3题并不容易。那时我常有在4小时内只完成2道甚至1道的情况,依然不惭愧。而W创造了24道题完成23道半的记录(唯一没解出的那半道其他队员更是全军覆没),连国家队最厉害的教练都叹为观止。 不仅如此,W的解题速度也让人大跌眼镜。常常在考试仅开始一个多小时,W就把三道题做完了。做完题目的W,便开始了他惊人的举动:他自顾自地原地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之中。左手握一只钢笔,右手握一支铅笔,双臂高悬于空中,带动两支笔缓慢地曲线交错穿行着,身体随之前仰后合、上下起伏,仿佛模拟着自己心中的另一个平行时空或高维空间。周围队员全都在奋笔疾书,他目不转睛地浸泡在那样的状态中,全然忘了身处何处,时不时发出一些低沉的声音„„这个景象每次都会出现在集训队模拟考试的途中,以至于后来国家队的教练们常在考试开始之后来教室里巡视,观察W的表现,并用他开始进入“平行时空”状态的时间早晚,来推算这次出题的难易程度。

W几乎不与人沟通,无论站着坐着都背着双肩书包。我唯一听到他的声音是他在给人解答数学题,他的说话方式不带语调不加标点,语句之间没有顿挫,我听了很久都听不懂。W和室友难以相处,闹到最后往往以他被迫搬离宿舍收场。天南地北,当他出现在任何比赛或培训的场所,他的母亲都陪同。那时他也就十五六岁吧,他的母亲已是一头白发。

虽有多次交集,但他对我有印象吗?我不知道。他快乐吗?我不知道。他曾经和谁是朋友吗?我也不知道。

结识各路神人的新奇感,在秒针滴答漫长反复的考试中很快被压制磨平。国家队毕竟是至上的荣光。卧虎潜伏在每一个尖子少年的心中,优中选优的情境下,每一道题目都是一场不见刀火的抢时攻坚战——为此苦思冥想,奋笔疾算,费尽百般周折,直至拨云见日的一刻,超越年龄的孤独与焦灼感一扫不见,少年脸上泛起恍然大悟的灵光。

那半个多月里,我们都未走出木渎高中的校门。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像湿毯子一样罩在我们头脑和身体上的孤独压抑感已消失不见,只剩下一团青灰色的羞答答湿漉漉的水雾,鬼魅缭绕着,水雾中露出一个个聪明好胜的少年眉头紧锁的面庞。

2.

集训队的生活不仅仅是考试,还有宿舍生活,还有女生(这对于我的回忆很重要)。 我和郭雨芝、程镯以及一位旁听生姑娘——来自广州的侯阳之,共住一个四人间,相处朝夕。顺便说一句,集训队虽只有三十多人的规模,但每一年按惯例都会有几百人以旁听生的身份集中在同一个校园里,和集训队员们一样,他们只是在不同的教室里,做题、考试、听讲座,以备来年战。

从人数比例就可以看出,在集训队,“女生”是一个小众的存在。之前高中在奥赛班,后来大学在数院,对这种悬殊比例我早已泰然处之。可惜由于是女儿身,吃住和男生们分隔,我对天才男孩们的了解便仅限冰山一角。我所熟悉的还是多年来在数学圈里小众而居的女生。

直到结束我的大学时光,我所知的纯理科女生,譬如北大数学、物理系的女生,一直是我心中温暖的所在。她们大多有一种独特的美,是多年埋首苦读深思熟虑养成的沉稳气质,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谈吐习惯,往往气定神闲,自得其所,心中有答案。关于她们自有另一番故事可以讲。而集训队时期和我住在一起的三个女孩,却难以一言概括,她们皆给我留下更浓烈的印象。

来自武汉的程镯早我一届,后来早我一年来到北大继续学数学,成为我的学姐。 不知为何,我心中的程镯一直有一种深刻的孤独。

集训期间,我常陪伴她,趁着午间顷刻的休息时光,捧着半盒饼干,在木渎清澈见底的小河边喂鱼。掰碎一点饼干,粉末落入水中,橘红色的小身体们蜂拥而至,证明着我俩激起的无限欢腾。那一刻我们竟像是真的在游山玩水。程镯温和内敛,性情与世无争,神情里总有一种悲悯的感觉,以至于我常逗她叫她“大妈”,她对此欣然接受。“大妈”的与世无争不仅仅体现在性格上,也体现在她的作风上。读杂志、喂鱼、散步、给曾经经历过集训队的师兄L打长长的电话(L是她的高中同门师兄,早先拿过IMO金牌,后来成为北大数院我们共同的师兄,再后来临毕业时,放弃了MIT的全额奖学金offer,力排众议,剃度出家)。

那个时候,我和“大妈”都在默默地观望着教室里的天才男生们,猜测着谁有可能成为那六分之一。没想到半个月过去,“大妈”却误打误撞成为了13年来第一位进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的女子,并在几个月之后的西班牙摘金载誉而归。

而在这之前,安静的苏州小河边,考试的间隙,程镯总是无奈地微笑着告诉我,她来到苏州最重要的愿望是想在这里找一个男朋友。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后来程镯成为了我大学的学姐。在我初入燕园的时候,积极地帮我铺床铺、买水果。燕园包容,我心中的她开始不孤独的时候,是她开始有了信仰的时候。祷告和礼拜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她的飞信状态变成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我愿意交给你。”再后来,她毕业去了哈佛深造数学,我们便没再联络。

来自上海的郭雨芝是我们四个中最聪明的。郭雨芝天资聪颖,计算机和数学都是集训队水平。而比她的聪明更甚的,是她的特别。齐利短发,圆边眼镜,皮肤雪白,中性装扮,斗大的眼睛,走路永远快步子,驼着背,内八字。郭雨芝比我大,但她对所有男生都叫哥哥,对所有女生都叫姐姐。尽管拥有天才大脑,但郭有几个不可思议的短板:第一,不分左右。我告诉郭看左边,她会先把双手举起来看自己的手腕——“哦,我左手有一颗痣,好吧,是这边”;第二,不认识表。数学竞赛偶尔会出和钟表相关的题目,郭通常会用一半的时间重新琢磨清楚钟表是怎么一回事,然后用另一半的时间把题目做出来;第三,不认识路。因此从教室走回宿舍的路上,郭需要一遍一遍地叫着“××姐姐/××哥哥,我们一起走吧”。其实郭的轮廓五官非常美,但郭从不在乎自己的形象。教室里永远跪在椅子上枕着自己的双脚,或者干脆两条腿直直地撑在斜后方,手臂支着头,一边扭着身子看向教室斜后方,一边思考着桌子上的题(以至于我常常误以为她是想和我打招呼,等我招呼回去,发现她根本没有意识)。宿舍的地面常被她弄的一团糟,纸屑遍地,她母亲隔几天过来帮她打扫一次——而我从未见到她和母亲有过一句对话。为此我很是困惑,后来她告诉我,小时她身体不好,差点被母亲扔掉。她说,自己理想的母亲,是比小时候对自己那样好一点,比现在对自己这样差一点,就好了。

当然,郭的特别绝非仅限于此。郭从不隐瞒自己的双性恋身份。在苏州集训队最后的几天时间,我们混熟了,夜晚时分,四个姑娘分躺在四张床上,面向天花板,我们玩真心话大冒险。郭毫不隐晦地讲起自己从初中开始早熟的双性恋经历:前女友、前男友、懵懂而胆大的探索,深入而露骨。讲的我脸红心跳,扑通扑通,一个劲儿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小城市生长没见过世面。

一年后我们重逢在海南,她仍不忘继续讲给我让我脸红心跳的故事——没错,在很多方面,郭雨芝大大地启蒙了我。而另一方面,郭雨芝对自己的人生非常鄙夷。在海南的时候,她坐在我床上,叹了一口气,说“我的人生就是一坨屎”,说着手指比划着一个螺旋向上的动作。她说完哈哈大笑,我也不想多问。

我和郭雨芝并没有非常熟络,但郭愿意把很多秘密的故事毫无保留地讲给我听。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我们以后应该不会再见到了。

的确,海南的那个冬天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她本科去了麻省理工,工作亦在美国。后来我们在人人网上有过一些联系,郭雨芝经常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状态,比如“数学这么没有前途,还不如去拍A片”。再后来,我们断了联系。她是否还像当初那么厌恶自己?我不知道。最近她有一条状态“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我期待和她重逢。

在那一间小小宿舍里,我和游离在集训队之外的来自广州的旁听生侯阳之最臭味相投。究其原因,大概是我们都多年练舞,均保持着未曾被十数年竞赛生涯磨灭的学舞女生的通病:自我、傲娇。另一个原因是,我们都无心恋战。众人俯首备战的枯燥日子里,她整日抱着厚厚的英文砖头准备SAT,早已决定本科赴美,将来成为首屈一指的精算师。而我进入集训队之前早已完成了我中学时代的终极宏伟目标——录取通知书,对于再高远的荣誉毫无念想,一心盼自由。于是我俩便整日相约,寻到木渎高中一间空空的练功房,一有时间就压腿健身跑步卖萌撒娇。那时她永远束着一支高昂自信的马尾,穿着从美国买回来的运动鞋,紧紧的腰带扎着她苗条而青春的身体;而那时我亦17岁,高领衣,小黑裙,黑长直发及腰。

和侯阳之在一起的时候,我的笑容很多。在木渎中学的体育场里比赛跑步,一百米的跑道,我们都因大笑气喘而不得不半途而废。在食堂,她给我表演不用手吃饭喝粥。在练功房,我们比赛谁控腿的时间长。她给我讲她的精算师梦想,给我讲在美国的游历,和从美国飞回来飞机上偶遇的美国教授。不出意外地,她很快拿到了麻省理工的offer,飞往美国念本科,我亦失去了和她成为大学同学的机会。如今的她在华尔街一家著名金融机构工作,如鱼得水。

除去那些片段的快乐,集训队的生活整体是枯燥而压抑的。

毫不夸张地说,闯入集训队虽是“为荣誉而战”,但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从来不是我的理想。每日四个小时的考试完毕,木渎冷僻的校园里,我会躲在公共电话半封闭的小空间里,拨打出长长的电话到我远在故乡的高中,打给我那时心心念念的初恋男友,打给我奋战在高考一线的闺蜜,讲给他们这些他们不曾遇到过的人和事。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我会在几个月后一并失去他们。

3.

苏州非常美丽,我却归心似箭。那段湿漉漉的日子教会我一件事情:在荣誉和自由之间,天性使然我会寻找后者。这个启示在后来的人生选择中,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苏州回来,我开心的不像话,感觉整个人都自由了。我怀着最大的热情和憧憬,像迟归的小鸟一样,扑向了我阔别将近一年的班级,却不料事情已经变了味道。

花季雨季的十几岁们,大约不太习惯突然之间产生的身份隔膜。

“有高考负担”和“没高考负担”,成为了少年们无法逾越的分水岭。高三就要到了。

这个意味深长的词组,是一场漫长的集体修行,一切耀眼的自由和欢乐,都显得格格不入,无法理直气壮。

没有高考压力的我,再没有资格成为与谁并肩作战的好友,因为再没有可供彼此交换的拿来一起应对未知明天的多愁青春。就这样,17岁的我,顺理成章地失去了初恋,亦失去了推心置腹的闺蜜,失去了沉甸甸的负重,也彻底失去了属于任何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在此之前,将近一年周转于全国各地的培训课程,早已让我脱离了主流高中节奏和班级话语体系。于是,尽管我依然背着书包按时上学,却像是经历了一场与青春主题的不辞而别,整日整日地浸泡在了一场深重的全方位失恋之中。08年的4月春光明媚,在我的记忆中却像一直没有破冰的冬天。

走入高三的我,彻底不拘起来。

我成为了学校甚至整个小城的红人。有一搭没一搭重温着数学的同时,办社联、练国标、玩吉他、学开车、往返于小城和省会之间上外教课,就此挥霍掉剩余一年高中时光。而另一边,那个集训队们的世界,我亦未再进入。我再无意愿奔波在去往全国各地培训的路上,再不咬着笔头独自思考至深夜,再不和天才少年们抬头不见低头见。我只属于自己。

之后再没有和他们见过吗?当然不是。

在接下来另一个无雪的冬天,09年一月份,海南琼海,新一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如期而至。再度代表学校应征的我,和集训队里的许多天才少年们又匆匆再遇。两个冬天之间,跨过哈尔滨的冰雪,苏州的烟雨,海南的暖冬,与天才少年们的几个回合交互却并未给我留下过多的眷恋。我回归到冷静的旁观者姿态,再不与谁亲近,只想

匆匆走完我的高中——反正,很快,我们,这些背负着各校荣誉的,被称为天才少年的,共同走过北国南国、吃过冰雪淌过海水的异地战友们,又会在09年的金黄色秋天,共同奔赴北方那个最热闹的城市,在熙熙攘攘的大学新生人群里,点头微笑,重逢在同一个学院。

那年我刚刚18岁,终于要走出我的少年范本。在海南金黄色的沙滩上,风吹着我及腰的黑色长发和脖颈上轻盈的白色丝巾,在沙滩上大肆洒下阳光与剪影。天空高远,温暖着整个冬天。

一切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吗?一切当然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马上,数学世界将从算不完的习题走向更有趣的公理大厦,天才少年们将从彼此厮杀的应战者一齐走向更宏伟的人生,新的友情和爱情之火将会熊熊燃烧起来,新的可能性将张开无限胸怀。

站在那金黄色的沙滩上,我并不知道的是,天才少年的时间,终将渐渐走远,时间将吃掉稀世之珍,如一去不回直至消失的桅杆。我并不知道的是,几年之后,我将如鲤鱼跃龙门地一样彻底跳出数学的世界。

现如今,我和他们早已没了交集。往前走的越远,这份记忆越发牢固地钉在我心。我固执的相信,当初的每个少年,皆是承受了超越年龄的克制和孤独才成为世人眼中的天才,与邱如白那句“谁要是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是同一个道理。我感激那漫长忍耐的十年数学路,我深知此后会喝更多的酒,遇更多的人,奔向更潇洒的大时代;而我亦深知,挺起胸脯阔步前走的时候,那群眉头紧锁的面庞,将成为我永不会失去的珍贵,构成我一部分隐秘的人格——潜入深层的土壤之中,悄无声息地滋养我的灵魂,直至很久很久之后的某个时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重新绽放开来。


相关内容

  • 青少年足球培养
  • 青少年足球培养 主讲:斯力格教授 第一节 介绍欧美足球强国青少年训练 一.德国足协后备力量培养计划 (一)为教练员服务 天才促进计划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俱乐部基层教练员的知识和能力.德国足协向教练员们提供有 关日常训练和俱乐部工作方方面面的一揽子服务,给予他们与实践相结合的帮助. 1.优化基层教练员 ...

  • 梅西:最感谢那些曾看轻我的人
  • 梅西: 梅西:最感谢那些曾看轻我的人 梅西: 梅西:最感谢那些曾看轻我的人 朱 晖 年世界杯的第二年, 马拉多纳率阿根廷足球队夺得 1986 年世界杯的第二年, 他在阿根廷 的一个普通人家呱呱落地. 的一个普通人家呱呱落地. 少年时期,他便展示出过人的足球天赋.有一次, 少年时期,他便展示出过人的足 ...

  • 托尔斯泰读后感500字
  • 托尔斯泰读后感500字(一) 托尔斯泰是俄国着名的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可是,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 ...

  • 少年班电影高清视频天才少年的成长故事
  • 少年班电影高清视频 天才少年的成长故事 少年班电影高清视频 天才少年的成长故事 上映日期:2015-06-19 导演:肖洋 主演:孙红雷 /周冬雨 /董子健 /王栎鑫 /夏天 /赵立新 类型:剧情/喜剧 国家:中国 版本: 2D 片长:100分钟 影片剧情: 1998年9月3日,校车低调载来22个拥 ...

  • 教师招聘教育写作(三)
  • 教 育 写 作 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请根据你对这句话得理解,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题目自拟,题材不限,不得少于800字. 写作思路: 首先,立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对待学生的过失. ...

  • (54)中国唯一少年史学天才
  • 在我国史学宝库中,有几颗光泽鲜亮的宝珠,那是河源连平人练恕给添上的.这位史学神童,虽然只活了短短17年,但他不负少年韶华,短暂人生却丰富多彩,名垂青史. 1997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年人物大辞典>中,就收有"练恕"词条. 练恕是谁?他有怎样的成就?或许时 ...

  • 青少年上网成瘾怎么办?15岁网瘾少年50元流浪7天!
  • 青少年上网成瘾怎么办?15岁网瘾少年50元流浪7天! 青少年上网成瘾怎么办?这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而不是单纯依靠家长来想办法. 这不是网瘾少年小谢的第一次"流浪"了,不过这次,他创下了一个纪录--3月20日至27日,他用50元零钱在渝中.江北4家网吧,蹭吃蹭喝(剩饭 ...

  • 中国梦·我的梦·学生的梦
  •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187班的江良娴,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我的梦·学生的梦>. 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光辉的国旗下进行演讲,与大家分享我那朴实而又真挚的中国梦.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95年前的今天,正有一群意气风发.满腔热血的青年学生,为拯救民族.振兴中华 ...

  • [想飞的钢琴少年]观后感000
  • <想飞的钢琴少年>观后感--梦想的真谛 如果可以选择,那么你想成为天才,还是简简单单地当一个普通人?在梦想面前也许我们都会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比别人更加聪明,好让自己可以离梦想更近一步.可你是否想过,天才也有天才的烦恼,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苦难. 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高智商少年的成长烦恼,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