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国的崛起原因

浅析秦国的崛起原因

肖营子高级中学 唐友

委身于西部边陲的小族群,崛起在春秋战国的纷乱中。作为中华大一统帝国的秦王朝,她的崛起,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一、秦族基因:血流不干,死不休战!

据《史记》:颛顼之女,女修在纺织时,捡玄鸟蛋而食,后怀孕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与禹平水土”、“佐舜调驯鸟兽”“舜赐姓嬴氏”。神话虽然荒诞,但可以看出的是,秦之一族,是生存在中国大地的古老民族(因其和禹、舜同期)。秦朝的建立者——秦族,本来是夏族的一支,羌族的后裔。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从鄂尔多斯的原野溯黄河而上,向甘肃西南地区缓慢移徙。到了新石器时代,大多已经定居在黄河谷地带。新石器时代中期,诸羌东迁,也就是后来的西戎,而秦族也就属东迁诸羌之一,是以历史上也称之为秦戎。约到了新石器晚期,秦族族类便已分布于今天的陕西南部了。周宣王时期,秦族酋长被纣王封为大夫,镇守西周边陲。周孝公时,“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赢秦”《史记﹒秦本纪》,迁至甘肃清水土地肥沃之地,赢秦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周幽王时期,诸戎攻破王都,杀死了周幽王,当时秦襄公选择站在了周王室一方,所以到了周平王时期,秦襄公便被封为了诸侯。据《秦本纪》记载,“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诸侯,赐之以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在秦族建国以后,传承了羌、戎等游牧民族凶猛桀骜、强横好斗的性格。“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流不干,死不休战”的秦军战歌成为扩张领土的动力。

为生存而与戎族部落进行长期的战争,逐渐影响着秦人的思想观念,秦人的思想长时间处于备战状态,便呈现出好战,英勇的理性实干家精神,对秦的崛起有着关键作用。先秦的《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携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春秋初叶,陕西全境已成为诸种族的密集战争区,而秦族则是诸戎当中最强的。秦国不仅据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更是因袭了周朝的文化遗产,在春秋初叶勃然兴起,吞并诸戎,使其与秦族融合,在不断征伐战争中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缪公“西并诸戎”,把秦国的领土西展至陕甘边境,北拓至陕西西部打通了进出中原的通道,并随后一直延伸其势力于中原。从此以后,秦国侵凌中原诸国,走向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通过征西戎,灭小虢,秦武公时代,整个关中渭水流域被秦所控制。及至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东面从今陕西、山西交界处黄河起到西方由秦控制。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逐渐灭掉了西戎、狄人建立的国家二十个,开辟国土千余里,使长期以来被戎、狄占据的西北方广大地区得以结束支离破碎的分割局面,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孔子曾经高度评价称颂秦穆公的政绩,认为秦国国虽小,志气却很大,地处偏僻,行为却中正;其待人用人之道,是可以称“王”的,可惜,秦穆公的这一人格特性没有传递给他的子孙,致使后来秦国的统一走上了短命之路。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改革,秦国逐渐走向强大。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蜀,使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秦昭襄王即位,采用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通过长平之战,削弱赵国力量。进一步占领和蚕食六国大片国土 ,灭亡东周。秦王嬴政登基时,秦国实际控制的国土已经超过六国总和,后嬴政掌握秦国

大权,开始统一中国,中华大一统帝国诞生。

二、优越的地理环境:西部雄狮的舞台!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秦之称雄,是因“其势居然也”,也就是依靠山川形势。可见秦的崛起,地理环境可居头功,也能算是上天的眷顾。

⑴居西陲:发祥之地!

秦与殷共同的图腾崇拜及信仰,林剑鸣在《秦史稿》中推断秦来自我国的东海之滨,有一部分秦人“在西戎,保西垂”,直至西周,东部秦人被赶至西部,两股嬴姓势力才会和。王国维在《秦都邑考》中指出::“秦之祖先,起于戎狄”,这也是过去人们的一概看法。秦人起源于东方还是西方现在尚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中原的西部地区是秦人成长和发展的最为主要的地方。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广大西部及北部地区居住着羌、戎等族群。居于西部边陲的秦人,与其交融,因此有了秦族“杂戎、狄之俗”的说法。戎狄对秦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军事:“国无外患者,恒亡”。在长期的战争中,秦人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培养了富有战斗力的军队,秦的军事力量逐渐增强。秦灭西戎后,其土地收归秦,一部分人也归秦,在争霸统一战争中为秦提供了健硕的战马,丰富的牧草,及雄壮的士兵。

二为精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史记﹒秦本纪》。局限于西部的地理位置已不能满足秦人,秦人急切的想融入广阔的中原地区。于是,秦人变法图强,扩张疆土。这样的思想,极大地推动秦的前进步伐。

⑵占关中:强盛之地!

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灭小虢后,秦控制了整个关中的渭水流域,秦逐渐强盛。穆公时,灭西戎,秦控制的西部地区更为广阔。渭水平原原是周人故地。自然条件十分的优越。纵横家苏秦向秦惠王对此地作此评价:“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沃野千里,蓄积多绕。”《战国策﹒秦策一》。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军事斗争的天然堡垒。秦占据关中,进可攻,退可守。

⑶得巴蜀:争霸之基!

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秦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强秦不断蚕食他国,扩张疆域。秦惠公时,“司马错伐蜀,灭之”、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史记﹒秦本纪》。在秦争霸和统一战争中,蜀地始终扮演着秦国大粮仓的角色。司马迁说:“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史记﹒张仪列传》。“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溉田万顷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风俗通》。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为秦的崛起归纳了三大原因,得蜀地便是其中的一个,可见蜀地对秦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范睢曰:“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民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此王者之民也。王并此二者而有之。夫以秦卒之勇,车骑之众,以治诸侯,譬若施韩卢而搏蹇兔也。” 《史记•列传•范雎蔡泽列传》。对秦的条件概括得极为妥当。这个西部边陲小国,依靠自身的地理位置,一步步登上强国发展的巅峰。

三、商鞅变法:为秦开帝业!

秦国的崛起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奇迹。秦的发展首先应归功于秦穆公,他使秦国称霸西戎。然而,真正让秦国走上富强之路的是三百年后的商鞅变法。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卿共灭智氏,三分其地,史称“三家分晋”。 秦国虽然成为“三家分晋”事件的潜在赢家,但是内部却面临着更大的危机。自公元前443年秦躁公即位后,秦国经历了怀公、灵公、简公、惠公、出子等几代乱政。公元前385年,秦献公杀死昏君出子,登上君位,秦政局才稳定下来。公元前362年,没能实现自己理想的秦献公去世,二十一岁的孝公即位。这位年轻君主,立誓要实现父亲献公“复穆公之故地”的理想,夺回河西之地,改变“诸侯卑秦”的局面。即位伊始,他就颁布了一道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开始了第一次变法:1、颁布法律,编订户籍,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轻罪重罚,严刑峻法,以法治国,这只是商鞅新法的第一个层次的内涵。第二个层次的内涵,我称之为道德理想主义。用商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刑去刑。孝公八年(前354年),商鞅亲率秦军,攻打魏国。这支经过改革洗礼的新军初露锋芒,大获全胜,斩首七千。孝公十年(前352年),商鞅再次率兵攻打魏国,获得胜利。约一百年后,著名思想家荀子评价齐、魏、秦三国军队的战斗力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造就这样一支骁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军队的正是“赏厚而信,刑重而必”的商鞅新法。2、奖励军功,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商鞅的爵制改革达到了几重效果:第一,激励战士,提升士气,迅速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第二,打击旧的宗法贵族势力。第三,从制度上为庶民打开通往爵位的大门,为建立官僚制新型国家铺平道路。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建立垦荒。4、禁止私斗、游说之士,焚烧《诗》、《书》。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任卫鞅为“大良造”,进一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开始了第二次变法: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西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曾评价商鞅变法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虽然董仲舒是站在崇古的立场上,对商鞅变法持全面否定态度,但是,他把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视为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决定性因素,却切中要害。商鞅将土地占有权扩展至庶民,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数量庞大的独立的自耕农。三年后,变法的成效初步显现。史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的官僚机构。3、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器。4、按户按人口征赋5、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6、迁都咸阳,以适应向东发展的需要。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提议孝公将国都从渭水上游的雍(今陕西凤翔西南)迁到咸阳。咸阳位于沣水和渭水交汇之处,“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是控制东西交通的重要通衢。秦迁都于此,志在向东扩张。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在商鞅变法的短短十多年间,秦国从一个西方不起眼的弱国变成为“天子致胙”,“诸侯毕贺”的军事强国。公元前221年,在商鞅变法一百三十八年之后,凭借商鞅所创制的秦法,依靠商鞅培育的强大秦军,秦始皇完成了荡平诸侯、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四、合纵连横运动:趋利避害!

所谓“合纵”,就是由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曾对合纵运动评价说:“合纵是六国的利益所在,如果六国能够讲信义,则秦国虽强大,六国也不至于灭亡。”合纵的遗憾究竟是否正确,恐

怕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答案。所谓“连横”,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秦国根据自己的利益得失,采用适合自己国家的策略,在连横中称雄。

合纵连横运动是我国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的一个典型特征。从具体情况看,合纵的国家多少不一,合纵进攻的对象有秦国,也有齐国。连横在战争中期以秦国或齐国为中心,后期以秦国为中心。由于各国之间的矛盾复杂,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合纵、连横的缔结联盟很不稳固,呈现出一种“朝秦暮楚”、变化不定的特点。在这种阴谋加阳谋的政治、外交和军事行动中,秦国巧妙利用东方诸侯之间的各种矛盾,趋利避害,机动灵活地实施战略战术,以事半功倍之效,赢得了胜利,称雄于诸侯,为后来统一华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时势造英雄:风云年代!

在战国后期的诸国争霸中,秦国历代君王为秦统一各国所做的努力,所奠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所表象出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秦国也越来越占据着有利态势,尤其是在秦昭王时期,秦军东征西战,南北齐进,分别对赵、楚、韩、魏作战,并取得了大片领土,大大削弱了各国与秦军对抗的军事实力,这一切都为以后的秦国能迅速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皇之所以削平群雄,统一六国,除了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在,当时社会上所具备的条件也显得尤为重要。就政治思潮和民心向背而言,分久必合,统一六国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六国间长期的征伐使得各国人民苦不堪言,所以追求安逸和统一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所有六国人民的心声,这也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其次,秦国坚实的经济基础,成为对外战争的坚强后盾。秦自建国以后,穆公时期便向西开地千里,益过十二,遂霸西戎,是秦国的大后方得以巩固。到了孝公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使得秦国国力大增,成为诸国中最有希望、最具前途、也最具实力来统一六国的国家。再次: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为秦国的崛起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战国时期,个个学派竞相著述立作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诸子百家却有站在不同的角度,代表着不同的阶层,他们所提出的统一的手段和方法也各有不同,法家走霸道一线,主张以战止战;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而儒家则走礼治。这些主张都有极强的学术性,但却也反应了普通民众的心理愿望,同时也为各国国君提供了笼络人心的机会。秦国采用韩非的法家思想,实现了“从九鼎迁秦到天下归一”的王朝更迭。

此外,秦国历代国君所奉行的重用客卿的策略与养士之风,成为秦国强大的不竭源泉。商鞅弃魏,张仪入秦,苏秦合纵,以及后来的水工鄭国、李斯、姚贾等均为秦能强大并统一六国做出过巨大贡献,到了秦始皇时期初步呈现出了布衣将相的局面。

六、“千古一帝”的优秀品质:布衣将相!

始皇帝是秦人后裔,却降生于异国,他的父亲异人曾是质于赵的落难王孙。这段经历铸就了“冷酷狭隘”的性格,具有强烈的报复心理。他一举评定繆毐之乱,清除吕不韦集团,成为集军政、司法、财权于一身的“独治天下”的君主。

秦皇唯才是举,重用良臣,以高官厚爵来换取有才能的人为自己出力。另外,他也纳谏从善,知错就改,他接受了李斯毫不留情面的《谏逐客书》,重新与士人携手。在嬴政统一天下和统治天下的过程中,被委以重任的非秦人士,除了李斯、尉缭,还有一大批,其中著名的有:王龁,茅焦、恒龁,王翦、昌平君、昌文君、王贲、李信、王绾、冯劫、王离、赵亥、隗林、赵婴、蒙恬等。正是在这

些客卿人士的奔走效劳下,嬴政才能统一天下,统治天下。

嬴政放下皇帝身架,亲自请王翦出山伐楚等等均显现出伟大君主的人格魅力。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最终攻灭六国。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军王翦之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秦皇之所以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近五百年的动乱纷争局面,不仅有客观历史趋势的因素,有他先辈为他打下的基业,还与他本人的雄才大略是分不开的,我们不仅要看到他成功的客观因素,也要看到他的主观能动性,二者缺一不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创伟业,就是如此。

浅析秦国的崛起原因

肖营子高级中学 唐友

委身于西部边陲的小族群,崛起在春秋战国的纷乱中。作为中华大一统帝国的秦王朝,她的崛起,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一、秦族基因:血流不干,死不休战!

据《史记》:颛顼之女,女修在纺织时,捡玄鸟蛋而食,后怀孕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与禹平水土”、“佐舜调驯鸟兽”“舜赐姓嬴氏”。神话虽然荒诞,但可以看出的是,秦之一族,是生存在中国大地的古老民族(因其和禹、舜同期)。秦朝的建立者——秦族,本来是夏族的一支,羌族的后裔。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从鄂尔多斯的原野溯黄河而上,向甘肃西南地区缓慢移徙。到了新石器时代,大多已经定居在黄河谷地带。新石器时代中期,诸羌东迁,也就是后来的西戎,而秦族也就属东迁诸羌之一,是以历史上也称之为秦戎。约到了新石器晚期,秦族族类便已分布于今天的陕西南部了。周宣王时期,秦族酋长被纣王封为大夫,镇守西周边陲。周孝公时,“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赢秦”《史记﹒秦本纪》,迁至甘肃清水土地肥沃之地,赢秦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周幽王时期,诸戎攻破王都,杀死了周幽王,当时秦襄公选择站在了周王室一方,所以到了周平王时期,秦襄公便被封为了诸侯。据《秦本纪》记载,“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诸侯,赐之以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在秦族建国以后,传承了羌、戎等游牧民族凶猛桀骜、强横好斗的性格。“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流不干,死不休战”的秦军战歌成为扩张领土的动力。

为生存而与戎族部落进行长期的战争,逐渐影响着秦人的思想观念,秦人的思想长时间处于备战状态,便呈现出好战,英勇的理性实干家精神,对秦的崛起有着关键作用。先秦的《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携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春秋初叶,陕西全境已成为诸种族的密集战争区,而秦族则是诸戎当中最强的。秦国不仅据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更是因袭了周朝的文化遗产,在春秋初叶勃然兴起,吞并诸戎,使其与秦族融合,在不断征伐战争中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缪公“西并诸戎”,把秦国的领土西展至陕甘边境,北拓至陕西西部打通了进出中原的通道,并随后一直延伸其势力于中原。从此以后,秦国侵凌中原诸国,走向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通过征西戎,灭小虢,秦武公时代,整个关中渭水流域被秦所控制。及至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东面从今陕西、山西交界处黄河起到西方由秦控制。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逐渐灭掉了西戎、狄人建立的国家二十个,开辟国土千余里,使长期以来被戎、狄占据的西北方广大地区得以结束支离破碎的分割局面,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孔子曾经高度评价称颂秦穆公的政绩,认为秦国国虽小,志气却很大,地处偏僻,行为却中正;其待人用人之道,是可以称“王”的,可惜,秦穆公的这一人格特性没有传递给他的子孙,致使后来秦国的统一走上了短命之路。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改革,秦国逐渐走向强大。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蜀,使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秦昭襄王即位,采用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通过长平之战,削弱赵国力量。进一步占领和蚕食六国大片国土 ,灭亡东周。秦王嬴政登基时,秦国实际控制的国土已经超过六国总和,后嬴政掌握秦国

大权,开始统一中国,中华大一统帝国诞生。

二、优越的地理环境:西部雄狮的舞台!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秦之称雄,是因“其势居然也”,也就是依靠山川形势。可见秦的崛起,地理环境可居头功,也能算是上天的眷顾。

⑴居西陲:发祥之地!

秦与殷共同的图腾崇拜及信仰,林剑鸣在《秦史稿》中推断秦来自我国的东海之滨,有一部分秦人“在西戎,保西垂”,直至西周,东部秦人被赶至西部,两股嬴姓势力才会和。王国维在《秦都邑考》中指出::“秦之祖先,起于戎狄”,这也是过去人们的一概看法。秦人起源于东方还是西方现在尚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中原的西部地区是秦人成长和发展的最为主要的地方。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广大西部及北部地区居住着羌、戎等族群。居于西部边陲的秦人,与其交融,因此有了秦族“杂戎、狄之俗”的说法。戎狄对秦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军事:“国无外患者,恒亡”。在长期的战争中,秦人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培养了富有战斗力的军队,秦的军事力量逐渐增强。秦灭西戎后,其土地收归秦,一部分人也归秦,在争霸统一战争中为秦提供了健硕的战马,丰富的牧草,及雄壮的士兵。

二为精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史记﹒秦本纪》。局限于西部的地理位置已不能满足秦人,秦人急切的想融入广阔的中原地区。于是,秦人变法图强,扩张疆土。这样的思想,极大地推动秦的前进步伐。

⑵占关中:强盛之地!

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灭小虢后,秦控制了整个关中的渭水流域,秦逐渐强盛。穆公时,灭西戎,秦控制的西部地区更为广阔。渭水平原原是周人故地。自然条件十分的优越。纵横家苏秦向秦惠王对此地作此评价:“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沃野千里,蓄积多绕。”《战国策﹒秦策一》。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军事斗争的天然堡垒。秦占据关中,进可攻,退可守。

⑶得巴蜀:争霸之基!

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秦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强秦不断蚕食他国,扩张疆域。秦惠公时,“司马错伐蜀,灭之”、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史记﹒秦本纪》。在秦争霸和统一战争中,蜀地始终扮演着秦国大粮仓的角色。司马迁说:“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史记﹒张仪列传》。“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溉田万顷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风俗通》。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为秦的崛起归纳了三大原因,得蜀地便是其中的一个,可见蜀地对秦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范睢曰:“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民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此王者之民也。王并此二者而有之。夫以秦卒之勇,车骑之众,以治诸侯,譬若施韩卢而搏蹇兔也。” 《史记•列传•范雎蔡泽列传》。对秦的条件概括得极为妥当。这个西部边陲小国,依靠自身的地理位置,一步步登上强国发展的巅峰。

三、商鞅变法:为秦开帝业!

秦国的崛起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奇迹。秦的发展首先应归功于秦穆公,他使秦国称霸西戎。然而,真正让秦国走上富强之路的是三百年后的商鞅变法。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卿共灭智氏,三分其地,史称“三家分晋”。 秦国虽然成为“三家分晋”事件的潜在赢家,但是内部却面临着更大的危机。自公元前443年秦躁公即位后,秦国经历了怀公、灵公、简公、惠公、出子等几代乱政。公元前385年,秦献公杀死昏君出子,登上君位,秦政局才稳定下来。公元前362年,没能实现自己理想的秦献公去世,二十一岁的孝公即位。这位年轻君主,立誓要实现父亲献公“复穆公之故地”的理想,夺回河西之地,改变“诸侯卑秦”的局面。即位伊始,他就颁布了一道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开始了第一次变法:1、颁布法律,编订户籍,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轻罪重罚,严刑峻法,以法治国,这只是商鞅新法的第一个层次的内涵。第二个层次的内涵,我称之为道德理想主义。用商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刑去刑。孝公八年(前354年),商鞅亲率秦军,攻打魏国。这支经过改革洗礼的新军初露锋芒,大获全胜,斩首七千。孝公十年(前352年),商鞅再次率兵攻打魏国,获得胜利。约一百年后,著名思想家荀子评价齐、魏、秦三国军队的战斗力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造就这样一支骁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军队的正是“赏厚而信,刑重而必”的商鞅新法。2、奖励军功,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商鞅的爵制改革达到了几重效果:第一,激励战士,提升士气,迅速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第二,打击旧的宗法贵族势力。第三,从制度上为庶民打开通往爵位的大门,为建立官僚制新型国家铺平道路。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建立垦荒。4、禁止私斗、游说之士,焚烧《诗》、《书》。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任卫鞅为“大良造”,进一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开始了第二次变法: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西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曾评价商鞅变法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虽然董仲舒是站在崇古的立场上,对商鞅变法持全面否定态度,但是,他把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视为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决定性因素,却切中要害。商鞅将土地占有权扩展至庶民,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数量庞大的独立的自耕农。三年后,变法的成效初步显现。史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的官僚机构。3、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器。4、按户按人口征赋5、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6、迁都咸阳,以适应向东发展的需要。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提议孝公将国都从渭水上游的雍(今陕西凤翔西南)迁到咸阳。咸阳位于沣水和渭水交汇之处,“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是控制东西交通的重要通衢。秦迁都于此,志在向东扩张。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在商鞅变法的短短十多年间,秦国从一个西方不起眼的弱国变成为“天子致胙”,“诸侯毕贺”的军事强国。公元前221年,在商鞅变法一百三十八年之后,凭借商鞅所创制的秦法,依靠商鞅培育的强大秦军,秦始皇完成了荡平诸侯、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四、合纵连横运动:趋利避害!

所谓“合纵”,就是由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曾对合纵运动评价说:“合纵是六国的利益所在,如果六国能够讲信义,则秦国虽强大,六国也不至于灭亡。”合纵的遗憾究竟是否正确,恐

怕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答案。所谓“连横”,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秦国根据自己的利益得失,采用适合自己国家的策略,在连横中称雄。

合纵连横运动是我国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的一个典型特征。从具体情况看,合纵的国家多少不一,合纵进攻的对象有秦国,也有齐国。连横在战争中期以秦国或齐国为中心,后期以秦国为中心。由于各国之间的矛盾复杂,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合纵、连横的缔结联盟很不稳固,呈现出一种“朝秦暮楚”、变化不定的特点。在这种阴谋加阳谋的政治、外交和军事行动中,秦国巧妙利用东方诸侯之间的各种矛盾,趋利避害,机动灵活地实施战略战术,以事半功倍之效,赢得了胜利,称雄于诸侯,为后来统一华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时势造英雄:风云年代!

在战国后期的诸国争霸中,秦国历代君王为秦统一各国所做的努力,所奠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所表象出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秦国也越来越占据着有利态势,尤其是在秦昭王时期,秦军东征西战,南北齐进,分别对赵、楚、韩、魏作战,并取得了大片领土,大大削弱了各国与秦军对抗的军事实力,这一切都为以后的秦国能迅速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皇之所以削平群雄,统一六国,除了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在,当时社会上所具备的条件也显得尤为重要。就政治思潮和民心向背而言,分久必合,统一六国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六国间长期的征伐使得各国人民苦不堪言,所以追求安逸和统一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所有六国人民的心声,这也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其次,秦国坚实的经济基础,成为对外战争的坚强后盾。秦自建国以后,穆公时期便向西开地千里,益过十二,遂霸西戎,是秦国的大后方得以巩固。到了孝公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使得秦国国力大增,成为诸国中最有希望、最具前途、也最具实力来统一六国的国家。再次: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为秦国的崛起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战国时期,个个学派竞相著述立作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诸子百家却有站在不同的角度,代表着不同的阶层,他们所提出的统一的手段和方法也各有不同,法家走霸道一线,主张以战止战;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而儒家则走礼治。这些主张都有极强的学术性,但却也反应了普通民众的心理愿望,同时也为各国国君提供了笼络人心的机会。秦国采用韩非的法家思想,实现了“从九鼎迁秦到天下归一”的王朝更迭。

此外,秦国历代国君所奉行的重用客卿的策略与养士之风,成为秦国强大的不竭源泉。商鞅弃魏,张仪入秦,苏秦合纵,以及后来的水工鄭国、李斯、姚贾等均为秦能强大并统一六国做出过巨大贡献,到了秦始皇时期初步呈现出了布衣将相的局面。

六、“千古一帝”的优秀品质:布衣将相!

始皇帝是秦人后裔,却降生于异国,他的父亲异人曾是质于赵的落难王孙。这段经历铸就了“冷酷狭隘”的性格,具有强烈的报复心理。他一举评定繆毐之乱,清除吕不韦集团,成为集军政、司法、财权于一身的“独治天下”的君主。

秦皇唯才是举,重用良臣,以高官厚爵来换取有才能的人为自己出力。另外,他也纳谏从善,知错就改,他接受了李斯毫不留情面的《谏逐客书》,重新与士人携手。在嬴政统一天下和统治天下的过程中,被委以重任的非秦人士,除了李斯、尉缭,还有一大批,其中著名的有:王龁,茅焦、恒龁,王翦、昌平君、昌文君、王贲、李信、王绾、冯劫、王离、赵亥、隗林、赵婴、蒙恬等。正是在这

些客卿人士的奔走效劳下,嬴政才能统一天下,统治天下。

嬴政放下皇帝身架,亲自请王翦出山伐楚等等均显现出伟大君主的人格魅力。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最终攻灭六国。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军王翦之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秦皇之所以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近五百年的动乱纷争局面,不仅有客观历史趋势的因素,有他先辈为他打下的基业,还与他本人的雄才大略是分不开的,我们不仅要看到他成功的客观因素,也要看到他的主观能动性,二者缺一不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创伟业,就是如此。


相关内容

  • 商鞅变法-秦国的崛起-导学案(上课用)
  • 课题:商鞅变法(2)--"秦国的崛起"导学案 [重点]全面评价商鞅变法. [难点]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从商鞅变法的结果分析变法的历史作用. [预习案]课前预习 自主生疑 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 1.世卿世禄制度走向消亡 ⑴含义 ...

  • 二 秦国的崛起
  • 专题2 2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了( ) A .新兴奴隶主的需要 C .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B .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D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解析: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为了 ...

  • 浅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
  • 第2014年第1期(总第437期) (2014)01-0019-02[文章编号]1009-6043 商业经济 SHANGYEJINGJI No.1,2014TotalNo.437 浅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 黄佳琦 (哈尔滨师范大学 社会与历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 ...

  • 商鞅变法与秦国(朝)崛起与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 商鞅变法与秦朝崛起.灭亡的关系 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之间相隔一百多年,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是具有一定关系的,商鞅变法为日后秦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秦国的灭亡.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项:经济上变法和政治制度上变法.政治制度上商鞅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1.乡邑并县.2.废除世卿世禄制, ...

  • 秦国历史上哪些国君为统一天下起了作用?
  • 秦国历史上哪些国君为统一天下起了作用? 核心提示: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发动统一战争,历时十年兼并了六国,这是人们都知道的事实.但实际上嬴政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秦国前面的历代国君打下的良好基础也是重要原因.那么秦国历史上哪些国君为灭六国统一天下起了作用? 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发动统一战争,历时十年兼并 ...

  • 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 令人非常意外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国崛起运动,竟然以近乎开玩笑的方式拉开了帷幕. 时间是距今两干多年前的公元前359年,地点是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心目中,都异常边远的秦国首都栎阳.这天,秦国政府在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棍,并宣称,如果有谁愿意把这根木棍从南门扛到北门,赏十金.栎阳虽是秦国都城,但比起今天 ...

  • 大秦帝国之崛起: 秦昭襄王嬴稷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做了什么?
  • 众所周知,秦国是春秋时期最震撼的诸侯国,它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大一统,此乃前所未有之盛状,"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车同轨.书同文.量同衡",秦国的很多制度,成为历朝历代的发展模式.直到今天,秦国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秦始皇最终横扫六国,一 ...

  •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一
  •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 选修1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二.工商业发展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颁布"解负令"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第3课 雅典 ...

  • 七年级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案+导学案)
  • 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不断:战国时期,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此起彼伏.使学生初步认识人类历史上大国之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就是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较量.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