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_原理和技术

《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总第44期)

师资建设

来n教№师胁胜№任娜力胁测一评她原唧理帆和j|技m

■■

邢强孟卫青

XingQiang

MengWeiqing

(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GuangzhouUniversity

Guangzhou510405

【摘要】当前我国高师生教师胜任力测评仍然存在理论和技术上的问题。文章对我国高师生教师胜任力

测评现状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教师胜任力刹评的基本原理和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教师胜任力测评的途径与方法,对完善我国高师生教师胜任力测评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高师生;教师胜任力;测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03)04—0039—04

【中图分类号】G645

教师胜任力(teachercompetency)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教师胜任力测评指在高师生结束师范教育之际,由评价主体(教师教育机构)对他们胜任教学实践所必须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估,以判断其是否有资格和能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通过这种测评,可以检验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质量,有效防止中小学生受不合格教师的教育侵害,避免教育培训I资源的浪费。尤其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师职业的逐渐开放,加强新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的研究和实践更显重要。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教师胜任力测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教师胜任力测评的有效途径。

定机构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可见,获得师范专业文凭的师范毕业生自然获得任教资格,不存在毕业后的再次筛选问题。这种体制缺乏对高师生胜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系统和正规的测评,直接导致大量专业意识不强、业务能力不高的师范毕业生进人教学实践领域。随着我国教师培养体制的改革和教师职业的逐渐开放,更需加强对入职者的科学筛选,这使现存的测评问题更加突出。

2.评价主体不规范,缺乏专业性

教师评价是评价主体(个体或团体)与评价客体之间的人~人互动过程,这个过程由于教师与其他评价团体(教育行政机关、社会、家长、学生或教师教育机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和专业学术关系,从而进步增加了评价的难度。目前我国各类评价主体中最具权威性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人员,而这类主体的非专业性常常使教师对评价信度产生颇多疑问。因此,有必要增强从事教师培养与训练的专业组织在评价新教师任职能力、专业水平和操守中的权威性。这既体现了教师专业组织的自主权,也更切合教学工作实际情况。Don-

aid

一、测评存在的问题

1.评价意识薄弱,没有系统、正规的测评制度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定向型的教师培养体制,师范生修完规定的必、选修课程,完成教育实习,获得学历证书后便可上岗就业。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第十六条重申:“各级各类学校适当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可以持毕业证书,向任教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教师资格认

M.Medley认为,“一个国家的教师教育机构应承

keepingfune—

担两种职能:培训职能和‘守门’(gate

tion)职能,培训I职能要求他们把学生培养成有能力的教学实践人员,‘守门’职能则要求他们仅准予那些有能力的师范生毕业进入教学实践领域。但长期

带本文系第二批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结构与高师生培养模式变革研究

・39・

万方数据 

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以来,教师教育机构在培训和教育方面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资源,而忽视了‘守门’职能,导致大量不合格的从业人员流入学校教育领域,降低了教师队伍的素质,也削弱了公众对此类机构的信任。”

3测评手段落后.评价信度、效度低

我国教师测评主要采取传统的笔试,这种基于理论知识的测评手段在检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尤其是解决教学情境问题能力方面的信度、效度都极低。研究表明,“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教学程序知识之间的联系微弱,学生极少把他们对教学实践的学习和理解建立在大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他们认为,从班级实践的观点看,大学里学习的理论知识作用并不大。”因此这类测验中得高分者不一定是优秀的教学实践人员。另一种常用的测评方式是根据教师短时间的讲课表现,尤其是课堂教学效果评定教师的能力,但是这种做法也存在问题:C1)评价目的与评价内容不统一。目的性原则是教育评价的主要原则。教师胜任力测评的目的在于鉴定教师的个人特征,却以受多种背景因素影响的教学效果(如课堂气氛、学生掌握情况等)来推断教师的胜任力,这种推断的可靠性极低i(2)仅基于非专业人员的短时间观察做出评价,其可信性和质量大打折扣。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从两方面努力:(1)从理论上萌释教师胜任力测评的原理,(2)开发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有效的教师胜任力测评技术。

二、测评的原理

1教师评估的动态过程

教师评估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为更好地定位教师胜任力评估,我们首先区分几个概念:教师行为(teacherperformance)指教师在工作中的实际做法而非他们能做什么,这不仅受教师胜任力的影响,也受制于特定的工作情境;教师有效性(teachereffectiveness)指教师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受工作情境、学生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最终表现为学生行为的变化。为阐明三种不同的评估,我们设计了一个教师评估的动态模型,如下图所示

圈个圈套{挫圉一m*④④④

图教师评估的动态模型

・40・

万 

方数据作者:邢强孟卫青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存在五个评估点。第一个评估点(先期的教师特征)位于一名高师生刚开始接受教师教育之际,此时测评的一部分个体特征终身不变且对以后的教学产生影响,另一部分则随着教育发生改变。如果教师职业需要从业人员先期具备某些个体特征,则要在此时进行评估;第二个评估点位于师范教育结束和正式进入教学实践之前,此时可进行脱离特定工作情景的、最为直接的教师胜任力评估:第三个评估点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表现,它受到先期教师特征、教师培训经历、工作情景和动机四个因素的影响i第四个评估点是高师生的学习经历,根据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经历的质量来评价教师。这是首次将对教师的评估建立在学生行为的基础上,此时能够直接测评的只是教师的一种工作有效性而非胜任力,最后一个评估点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指学生接受教学之后在知识、能力、态度、价值方面产生的变化,这需要通过学生在教学前后的比较才能测出。此时若评价教师的胜任力在理论上就需要将前述多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分离出来,才能避免测量误差,而由于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并不可行。

从上述五个评估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直接测评教师胜任力的最佳时机是在第二个评估点上,从其它评估点上只能作间接的推测。但人们却经常假设:对教师个体的评估越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结果上(离第五个评估点越近),评估越有效。这种假设是否正确要依赖测量目的到底是教师胜任力,教师行为,还是教师有效性,而三者中只有教师胜任力才属于教师个体特征。胜任力评估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特定的教学情境,应排除教师自身之外的任何背景因素的影响。

2.胜任力测评的基础资料和阶段

基础资料是根据评价目的收集的、最有效显示评价对象特征的文字资料或操作观察记录。它是评价结果据以解释的基础,也是决定评价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胜任力最直接体现于教师的一般性实践过程(process)或实践行为(behavior)中,而非教学结果或有效性。即教师胜任力测评的基础必须是教师的实际做法、行为方式,而不是学生成绩、能力和态度的变化。这是教师胜任力测评必须坚持的原则。所以,有效测评教师胜任力的基础资料应当建立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的基础上。测评这种超越特定情景的教学实际行为的工具、技术或程序必须

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

包括三个方面:(1)一项标准任务(astandardtask)。这是胜任力测评的关键条件。该项任务的执行必须能体现某种胜任力,缺乏某种胜任力必将导致任务执行的失败。(2)任务执行状况的文件记录(docu—

mentary

record)。对标准任务的执行状况所作的客

观文件纪录是保护教师避免受到不公正测评的原始证据,也是发展教育测量技术的重要途径。这种文件记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精确性和评分客观性。(3)给记录评分。

三、测评的技术

Donaid

M.Medley认为,教师胜任力分为三类: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能力、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其中专业技能又可分为三类:知觉或信息收集技能、决策技能、执行或实施技能,不同种类胜任力的测评方式也不一样。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实际教学情景的模拟成为可能,为教师胜任力的测评提供了经济可行的手段,也为教师测评开辟了新的前景。下面本文对目前国外测评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模拟技术作一介绍。

1.专业知识的测评

专业知识测评是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教师测评领域,它传统上采取笔试形式,并依据测验成绩淘汰那些没有通过测验的教师。但这种方法近来受到诸多批评:第一,教育测量的实践发现,所有的认知测验结果相关都很高,这说明存在一种一般性智力因素对此类认知测验产生影响,而这种有助于在传统的认知测验中获得高分的一般性智力因素对教师胜任教学实践的作用甚微,这类测验中得分高者不一定是优秀的专业实践者i第二,这种低效的测评使教师对教育培训失去信心,因为他们认为理论学习并不有助于实践质量的提高。为了克服传统知识测评的弊病,研究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了新的专业知识测评方式。这种测评仍采用多项选择,但不以传统的卷面形式出现,而利用幻灯片、录音磁带等媒体同时提供声、像。具体程序是,幻灯片首先呈现一个教学情境,同时伴有录音对画面的解释,并针对画面提出问题。呈现完毕后,磁带读出多个可供被测者选择的行动方案,其中有一个与已学的专业知识相符,学生选出他认为的最佳方案,接着不留给学生任何思考时间,马上呈现另一个教学问题。这种方法体现出教学是个对各种不确定事件做出即时决策的过程,真实地模拟了教学实践,可以判断学生

万 

方数据作者:邢强孟卫青

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可肯定这种测评中的高分者也是优秀的实践人员。

2.专业价值观的测评

教师职业要求个体在选择这门职业之前必须具备从事教学专业实践所必需的

套专业价值取向,

这种专业价值取向历来是教师测评的难点。研究者倾向于认为,与传统的问题调查方式相比,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观察和记录教师在情境问题上的行为选择和实际表现来测评教师价值观的方式更加可取,因为这种方法更明显地体现了教师的价值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3.专业技能或能力的测评

专业技能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胜任力的核心。Jackson(1965)曾把教师的专业技能分为两类:相互作用教学技能(interac—

tire

teaching

skill)和前作用教学技能(preactive

teaching

skill)。前者指教师在与学生相互作用过程

中运用的技能,它需要教师做出迅速的、直觉的反应i后者指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在备课、评价或其他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技能,它需要教师独立思考,较少到受时间的限制。这两类技能的不同性质决定了在测评时设置的任务或问题也就不同。

(1)前作用教学技能测评

由于前作用教学不涉及学生,设置前作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相对简单。目前国外经常采用“包内测验”(in—baskettest)形式。测验中,被测者会收到一包材料,模仿教师公文包中准备带回家处理的教学任务或问题。每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单独或同时运用知觉技能、实施技能、决策技能,由此可进行相关技能的测评。由于这些技能不涉及与学生相互作用而只是教师的符号处理(symbolmanipula—

tion)能力,因此比采取笔试形式更容易,也极具前

景。

(2)相互作用教学技能测评

相互作用教学技能是教师胜任力的一项核心能力。这项技能以往多采用微格教学形式测评,但成本极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此类技能的测评提供了新的手段。

①知觉技能测评知觉技能包括问题的识别与诊断。它是教师对问题的“实然”(当前状态)与“应然”f价值状态)之间差距的认识与判断。目前国外越来越多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闭路电视,提供课堂师生相互作用的录像片段来评估教师的知觉

・41・

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

技能。应用这类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测评教师“解读”(reading)班级行为的能力和熟练程度。具体程序也比较简单,首先屏幕显示给被测教师一个教学片段,然后显示问题,提问他们的观察内容。下面举例说明

教学片段: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位正在讲解“鱼”的教师,而后镜头浏览全班学生,其中大部分在积极听讲,只有后排的两个女生在窃窃私语。

几分钟后,屏幕录像片断消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旨在测评被测教师知觉教学情景的能力。

问题1:后排一个女孩比其他同学更专B。问题2:教师讲解的主要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有点过难。

这些问题要求被测教师在短短的几秒内做出“是”或“否”的回答,必要时重放录像。由于这类测验置于真正的教学情境中,要求教师对问题做出即时回答,被测教师头脑中掠过的想法以及对问题情景的知觉程度就接近于他在实践中的做法。因此,只要被测教师在此类测验中得分高,那么他在专业实践中也同样熟练。

②决策技能测评决策技能指一旦问题得到诊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命令或要求,这种命令要求在教师已具备的技能或资源范围之内且在此范围内属于最优实践。以往教师决策技能测评大多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实施,它的弊端在于对教师最优行为的评价大多以教育行政人员的意见为准,其非专业的评判容易对教师产生误导并使测评信度下降。目前,国外通过利用课堂相互作用的计算机模拟技术,不仅完全控制了教学情景,而且也

使所有教师的测评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同样的问

题,同样的学生,从而提高了测评佑度。下文举例说明该技术

首先,被测者接受一张附有答案的数学问题表,任务是解决学生作业提出的问题。若学生没有问题,被测者要提出问题以确保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教师通过键盘进入程序,而后与计算机进行口头交流。例如,他问大家是否有问题々计算机就会显示若;学生名单,并在一个或几个学生名字后出现垂直线,以示该生有问题。计算机接着提出预先设置好的问题,教师要针对问题做出回答。教师的解答越符合计算机预先设计好的“最优实践”,学生学到的知识就越多,教师的测评得分越高。测评结束,计算机就会显示出教师在交流中的表现和学生

・42・

万 

方数据作者:邢强孟卫青

学习效果的记录,由此可测评出教师决策的准确程

度——教师实际表现与最优实践的吻合程度。

③实施技能测评实施技能是对决策的执行,测评实施技能首先要设定决策,然后要求被试去执行决策。例如,检验一位教师能否使用投影仪,最好的方法就是提供投影仪和屏幕,要求他进行操作,测评的信度、效度依赖于决策执行条件的满足程度,因此最大的问题就是创设适宜的决策环境。由于相互作用教学需学生参与,这就提高了此类教学技能测评的难度。最常用的方法是让同伴充当学生,同时,这类技能测评的记录者不是被测评者本人,而是观察者,因此也可让同伴充当记录者,这不仅能降低测评成本,也培养高师生在职业发展中必备的能力

一一记录行为表现的能力。

I参考文献】

h…sh

[1]Moerke,G&Teruot,,c,(1998)The胁”oftesting,Journal—mr

educationmanagement.16.PP

19~25

[2]Sobml,D,T(1997)Improvinglearning

skill:a

se口=helpgroup

approach,HigherEducation,33,PP

39—50

[3]Dochy,FJ

E&McDowell.【¨(1997)Assessment∞dt00zfor

/earning.Studiesin

EducationalEvaluation,23,PP279~298

[4]H㈣TEN,P,Saras,M

R&Hum,D

P(1996)Se驴㈣

merit

respondingand

testing

methods:啦孙“onpe咖n聊Hand

observers,

PemeptualandMotorSkills,83,PP

1091~1104

』5]Horgan,D

D,Boi,L&Hacker,D(1997)An

insmactor㈣nlents,paper

examination

of

the”lationshipsamongself,peer,and

pres・

eIⅡed

at

theEumpeanAssociationforResearch

on

Learning肌d

lnstme-

tion,Athens,Greece

[5]齐泽旭职工培训的“三点鼎立”模式初探[J1石家庄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1999(2)

[6]周奇论现代教师能力蛄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2(5)[7]高宁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师能力的挑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KII(1)

【收稿日期】2003—05—21

【作者简介】邢强(1973~),男,博士,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研究方向为认知与学习心理;

孟卫青(1977一),女.硕士,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邢强, 孟卫青

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405开放教育研究

OPEN EDUCATION RESEARCH2003(4)22次

参考文献(8条)

1.齐泽旭 职工培训的"三点鼎立"模式初探 1999(02)

2.高宁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师能力的挑战[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01)3.周奇 论现代教师能力结构[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 2002(05)

4.Horgan D D;Boi,L;Hacker,D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peer,and instructorassessments,paper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o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997

5.Hnssn TEN P;Sams,M.R;Hunt,D.P Self-assessment responding and testing methods:effects on performersand observers 1996

6.Dochy FJ R C;McDowell,L Assessment as a tool for learning 19977.Sobral D T Improving learning skills:a self-help group approach 19978.Moerke G;Teruot,C The redesign of testing 1998

引证文献(23条)

1.梁步菁 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在胜任力模型构建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 2010(4)2.赵婉莉.侯娟 中学英语教师胜任力调查与分析——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0(31)3.李保勤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职培训研究[期刊论文]-继续教育研究 2010(8)

4.凌飞飞 独立学院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径和策略[期刊论文]-文山学院学报 2010(4)

5.胡伟.曹玉红 基于高校心理咨询师胜任力的发展策略研究[期刊论文]-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6)6.我国教师胜任力研究纵横[期刊论文]-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5)

7.谢攀峰 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薪酬体系初探[期刊论文]-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9(1)8.李巧林.林志远 基于高校教师胜任力的选聘研究[期刊论文]-科技创业月刊 2009(2)

9.王沛.陈淑娟 教师从教质量标准——教师工作胜任特征及其模型建构理论[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

10.范张淑.童秋萍 幼儿教师胜任力行为情景判断测验的编制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19)11.刘先锋 高校教师胜任力及发展策略初探[期刊论文]-中国成人教育 2008(2)

12.李玉华.林崇德 国内外教师胜任力研究比较及思考[期刊论文]-辽宁教育研究 2008(1)13.乐芬芳 高校心理委员培训研究:胜任力的视角[期刊论文]-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5)

14.王黎华.徐长江 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资格认证的初步探索[期刊论文]-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08(9)15.闫华飞.冯巍 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探析[期刊论文]-当代经济 2007(18)

16.姜睿馨 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探究[期刊论文]-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7(4)17.许颖.陈爱国.王三平 胜任力模型:招聘的策略和工具[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7(34)

18.刘钦瑶.葛列众.刘少英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期刊论文]-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1)19.朱国锋 船长胜任力结构模型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7

20.李骥昭.刘义山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评价研究[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10)21.胡孝德.王齐(女奉) 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4)22.高田钦 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探究[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23.凌飞飞 独立学院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径和策略[期刊论文]-文山学院学报 201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fjyyj200304012.aspx

《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总第44期)

师资建设

来n教№师胁胜№任娜力胁测一评她原唧理帆和j|技m

■■

邢强孟卫青

XingQiang

MengWeiqing

(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GuangzhouUniversity

Guangzhou510405

【摘要】当前我国高师生教师胜任力测评仍然存在理论和技术上的问题。文章对我国高师生教师胜任力

测评现状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教师胜任力刹评的基本原理和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教师胜任力测评的途径与方法,对完善我国高师生教师胜任力测评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高师生;教师胜任力;测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03)04—0039—04

【中图分类号】G645

教师胜任力(teachercompetency)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教师胜任力测评指在高师生结束师范教育之际,由评价主体(教师教育机构)对他们胜任教学实践所必须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估,以判断其是否有资格和能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通过这种测评,可以检验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质量,有效防止中小学生受不合格教师的教育侵害,避免教育培训I资源的浪费。尤其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师职业的逐渐开放,加强新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的研究和实践更显重要。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教师胜任力测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教师胜任力测评的有效途径。

定机构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可见,获得师范专业文凭的师范毕业生自然获得任教资格,不存在毕业后的再次筛选问题。这种体制缺乏对高师生胜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系统和正规的测评,直接导致大量专业意识不强、业务能力不高的师范毕业生进人教学实践领域。随着我国教师培养体制的改革和教师职业的逐渐开放,更需加强对入职者的科学筛选,这使现存的测评问题更加突出。

2.评价主体不规范,缺乏专业性

教师评价是评价主体(个体或团体)与评价客体之间的人~人互动过程,这个过程由于教师与其他评价团体(教育行政机关、社会、家长、学生或教师教育机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和专业学术关系,从而进步增加了评价的难度。目前我国各类评价主体中最具权威性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人员,而这类主体的非专业性常常使教师对评价信度产生颇多疑问。因此,有必要增强从事教师培养与训练的专业组织在评价新教师任职能力、专业水平和操守中的权威性。这既体现了教师专业组织的自主权,也更切合教学工作实际情况。Don-

aid

一、测评存在的问题

1.评价意识薄弱,没有系统、正规的测评制度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定向型的教师培养体制,师范生修完规定的必、选修课程,完成教育实习,获得学历证书后便可上岗就业。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第十六条重申:“各级各类学校适当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可以持毕业证书,向任教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教师资格认

M.Medley认为,“一个国家的教师教育机构应承

keepingfune—

担两种职能:培训职能和‘守门’(gate

tion)职能,培训I职能要求他们把学生培养成有能力的教学实践人员,‘守门’职能则要求他们仅准予那些有能力的师范生毕业进入教学实践领域。但长期

带本文系第二批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结构与高师生培养模式变革研究

・39・

万方数据 

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以来,教师教育机构在培训和教育方面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资源,而忽视了‘守门’职能,导致大量不合格的从业人员流入学校教育领域,降低了教师队伍的素质,也削弱了公众对此类机构的信任。”

3测评手段落后.评价信度、效度低

我国教师测评主要采取传统的笔试,这种基于理论知识的测评手段在检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尤其是解决教学情境问题能力方面的信度、效度都极低。研究表明,“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教学程序知识之间的联系微弱,学生极少把他们对教学实践的学习和理解建立在大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他们认为,从班级实践的观点看,大学里学习的理论知识作用并不大。”因此这类测验中得高分者不一定是优秀的教学实践人员。另一种常用的测评方式是根据教师短时间的讲课表现,尤其是课堂教学效果评定教师的能力,但是这种做法也存在问题:C1)评价目的与评价内容不统一。目的性原则是教育评价的主要原则。教师胜任力测评的目的在于鉴定教师的个人特征,却以受多种背景因素影响的教学效果(如课堂气氛、学生掌握情况等)来推断教师的胜任力,这种推断的可靠性极低i(2)仅基于非专业人员的短时间观察做出评价,其可信性和质量大打折扣。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从两方面努力:(1)从理论上萌释教师胜任力测评的原理,(2)开发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有效的教师胜任力测评技术。

二、测评的原理

1教师评估的动态过程

教师评估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为更好地定位教师胜任力评估,我们首先区分几个概念:教师行为(teacherperformance)指教师在工作中的实际做法而非他们能做什么,这不仅受教师胜任力的影响,也受制于特定的工作情境;教师有效性(teachereffectiveness)指教师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受工作情境、学生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最终表现为学生行为的变化。为阐明三种不同的评估,我们设计了一个教师评估的动态模型,如下图所示

圈个圈套{挫圉一m*④④④

图教师评估的动态模型

・40・

万 

方数据作者:邢强孟卫青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存在五个评估点。第一个评估点(先期的教师特征)位于一名高师生刚开始接受教师教育之际,此时测评的一部分个体特征终身不变且对以后的教学产生影响,另一部分则随着教育发生改变。如果教师职业需要从业人员先期具备某些个体特征,则要在此时进行评估;第二个评估点位于师范教育结束和正式进入教学实践之前,此时可进行脱离特定工作情景的、最为直接的教师胜任力评估:第三个评估点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表现,它受到先期教师特征、教师培训经历、工作情景和动机四个因素的影响i第四个评估点是高师生的学习经历,根据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经历的质量来评价教师。这是首次将对教师的评估建立在学生行为的基础上,此时能够直接测评的只是教师的一种工作有效性而非胜任力,最后一个评估点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指学生接受教学之后在知识、能力、态度、价值方面产生的变化,这需要通过学生在教学前后的比较才能测出。此时若评价教师的胜任力在理论上就需要将前述多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分离出来,才能避免测量误差,而由于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并不可行。

从上述五个评估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直接测评教师胜任力的最佳时机是在第二个评估点上,从其它评估点上只能作间接的推测。但人们却经常假设:对教师个体的评估越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结果上(离第五个评估点越近),评估越有效。这种假设是否正确要依赖测量目的到底是教师胜任力,教师行为,还是教师有效性,而三者中只有教师胜任力才属于教师个体特征。胜任力评估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特定的教学情境,应排除教师自身之外的任何背景因素的影响。

2.胜任力测评的基础资料和阶段

基础资料是根据评价目的收集的、最有效显示评价对象特征的文字资料或操作观察记录。它是评价结果据以解释的基础,也是决定评价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胜任力最直接体现于教师的一般性实践过程(process)或实践行为(behavior)中,而非教学结果或有效性。即教师胜任力测评的基础必须是教师的实际做法、行为方式,而不是学生成绩、能力和态度的变化。这是教师胜任力测评必须坚持的原则。所以,有效测评教师胜任力的基础资料应当建立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的基础上。测评这种超越特定情景的教学实际行为的工具、技术或程序必须

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

包括三个方面:(1)一项标准任务(astandardtask)。这是胜任力测评的关键条件。该项任务的执行必须能体现某种胜任力,缺乏某种胜任力必将导致任务执行的失败。(2)任务执行状况的文件记录(docu—

mentary

record)。对标准任务的执行状况所作的客

观文件纪录是保护教师避免受到不公正测评的原始证据,也是发展教育测量技术的重要途径。这种文件记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精确性和评分客观性。(3)给记录评分。

三、测评的技术

Donaid

M.Medley认为,教师胜任力分为三类: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能力、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其中专业技能又可分为三类:知觉或信息收集技能、决策技能、执行或实施技能,不同种类胜任力的测评方式也不一样。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实际教学情景的模拟成为可能,为教师胜任力的测评提供了经济可行的手段,也为教师测评开辟了新的前景。下面本文对目前国外测评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模拟技术作一介绍。

1.专业知识的测评

专业知识测评是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教师测评领域,它传统上采取笔试形式,并依据测验成绩淘汰那些没有通过测验的教师。但这种方法近来受到诸多批评:第一,教育测量的实践发现,所有的认知测验结果相关都很高,这说明存在一种一般性智力因素对此类认知测验产生影响,而这种有助于在传统的认知测验中获得高分的一般性智力因素对教师胜任教学实践的作用甚微,这类测验中得分高者不一定是优秀的专业实践者i第二,这种低效的测评使教师对教育培训失去信心,因为他们认为理论学习并不有助于实践质量的提高。为了克服传统知识测评的弊病,研究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了新的专业知识测评方式。这种测评仍采用多项选择,但不以传统的卷面形式出现,而利用幻灯片、录音磁带等媒体同时提供声、像。具体程序是,幻灯片首先呈现一个教学情境,同时伴有录音对画面的解释,并针对画面提出问题。呈现完毕后,磁带读出多个可供被测者选择的行动方案,其中有一个与已学的专业知识相符,学生选出他认为的最佳方案,接着不留给学生任何思考时间,马上呈现另一个教学问题。这种方法体现出教学是个对各种不确定事件做出即时决策的过程,真实地模拟了教学实践,可以判断学生

万 

方数据作者:邢强孟卫青

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可肯定这种测评中的高分者也是优秀的实践人员。

2.专业价值观的测评

教师职业要求个体在选择这门职业之前必须具备从事教学专业实践所必需的

套专业价值取向,

这种专业价值取向历来是教师测评的难点。研究者倾向于认为,与传统的问题调查方式相比,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观察和记录教师在情境问题上的行为选择和实际表现来测评教师价值观的方式更加可取,因为这种方法更明显地体现了教师的价值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3.专业技能或能力的测评

专业技能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胜任力的核心。Jackson(1965)曾把教师的专业技能分为两类:相互作用教学技能(interac—

tire

teaching

skill)和前作用教学技能(preactive

teaching

skill)。前者指教师在与学生相互作用过程

中运用的技能,它需要教师做出迅速的、直觉的反应i后者指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在备课、评价或其他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技能,它需要教师独立思考,较少到受时间的限制。这两类技能的不同性质决定了在测评时设置的任务或问题也就不同。

(1)前作用教学技能测评

由于前作用教学不涉及学生,设置前作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相对简单。目前国外经常采用“包内测验”(in—baskettest)形式。测验中,被测者会收到一包材料,模仿教师公文包中准备带回家处理的教学任务或问题。每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单独或同时运用知觉技能、实施技能、决策技能,由此可进行相关技能的测评。由于这些技能不涉及与学生相互作用而只是教师的符号处理(symbolmanipula—

tion)能力,因此比采取笔试形式更容易,也极具前

景。

(2)相互作用教学技能测评

相互作用教学技能是教师胜任力的一项核心能力。这项技能以往多采用微格教学形式测评,但成本极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此类技能的测评提供了新的手段。

①知觉技能测评知觉技能包括问题的识别与诊断。它是教师对问题的“实然”(当前状态)与“应然”f价值状态)之间差距的认识与判断。目前国外越来越多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闭路电视,提供课堂师生相互作用的录像片段来评估教师的知觉

・41・

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

技能。应用这类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测评教师“解读”(reading)班级行为的能力和熟练程度。具体程序也比较简单,首先屏幕显示给被测教师一个教学片段,然后显示问题,提问他们的观察内容。下面举例说明

教学片段: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位正在讲解“鱼”的教师,而后镜头浏览全班学生,其中大部分在积极听讲,只有后排的两个女生在窃窃私语。

几分钟后,屏幕录像片断消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旨在测评被测教师知觉教学情景的能力。

问题1:后排一个女孩比其他同学更专B。问题2:教师讲解的主要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有点过难。

这些问题要求被测教师在短短的几秒内做出“是”或“否”的回答,必要时重放录像。由于这类测验置于真正的教学情境中,要求教师对问题做出即时回答,被测教师头脑中掠过的想法以及对问题情景的知觉程度就接近于他在实践中的做法。因此,只要被测教师在此类测验中得分高,那么他在专业实践中也同样熟练。

②决策技能测评决策技能指一旦问题得到诊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命令或要求,这种命令要求在教师已具备的技能或资源范围之内且在此范围内属于最优实践。以往教师决策技能测评大多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实施,它的弊端在于对教师最优行为的评价大多以教育行政人员的意见为准,其非专业的评判容易对教师产生误导并使测评信度下降。目前,国外通过利用课堂相互作用的计算机模拟技术,不仅完全控制了教学情景,而且也

使所有教师的测评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同样的问

题,同样的学生,从而提高了测评佑度。下文举例说明该技术

首先,被测者接受一张附有答案的数学问题表,任务是解决学生作业提出的问题。若学生没有问题,被测者要提出问题以确保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教师通过键盘进入程序,而后与计算机进行口头交流。例如,他问大家是否有问题々计算机就会显示若;学生名单,并在一个或几个学生名字后出现垂直线,以示该生有问题。计算机接着提出预先设置好的问题,教师要针对问题做出回答。教师的解答越符合计算机预先设计好的“最优实践”,学生学到的知识就越多,教师的测评得分越高。测评结束,计算机就会显示出教师在交流中的表现和学生

・42・

万 

方数据作者:邢强孟卫青

学习效果的记录,由此可测评出教师决策的准确程

度——教师实际表现与最优实践的吻合程度。

③实施技能测评实施技能是对决策的执行,测评实施技能首先要设定决策,然后要求被试去执行决策。例如,检验一位教师能否使用投影仪,最好的方法就是提供投影仪和屏幕,要求他进行操作,测评的信度、效度依赖于决策执行条件的满足程度,因此最大的问题就是创设适宜的决策环境。由于相互作用教学需学生参与,这就提高了此类教学技能测评的难度。最常用的方法是让同伴充当学生,同时,这类技能测评的记录者不是被测评者本人,而是观察者,因此也可让同伴充当记录者,这不仅能降低测评成本,也培养高师生在职业发展中必备的能力

一一记录行为表现的能力。

I参考文献】

h…sh

[1]Moerke,G&Teruot,,c,(1998)The胁”oftesting,Journal—mr

educationmanagement.16.PP

19~25

[2]Sobml,D,T(1997)Improvinglearning

skill:a

se口=helpgroup

approach,HigherEducation,33,PP

39—50

[3]Dochy,FJ

E&McDowell.【¨(1997)Assessment∞dt00zfor

/earning.Studiesin

EducationalEvaluation,23,PP279~298

[4]H㈣TEN,P,Saras,M

R&Hum,D

P(1996)Se驴㈣

merit

respondingand

testing

methods:啦孙“onpe咖n聊Hand

observers,

PemeptualandMotorSkills,83,PP

1091~1104

』5]Horgan,D

D,Boi,L&Hacker,D(1997)An

insmactor㈣nlents,paper

examination

of

the”lationshipsamongself,peer,and

pres・

eIⅡed

at

theEumpeanAssociationforResearch

on

Learning肌d

lnstme-

tion,Athens,Greece

[5]齐泽旭职工培训的“三点鼎立”模式初探[J1石家庄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1999(2)

[6]周奇论现代教师能力蛄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2(5)[7]高宁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师能力的挑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KII(1)

【收稿日期】2003—05—21

【作者简介】邢强(1973~),男,博士,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研究方向为认知与学习心理;

孟卫青(1977一),女.硕士,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邢强, 孟卫青

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405开放教育研究

OPEN EDUCATION RESEARCH2003(4)22次

参考文献(8条)

1.齐泽旭 职工培训的"三点鼎立"模式初探 1999(02)

2.高宁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师能力的挑战[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01)3.周奇 论现代教师能力结构[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 2002(05)

4.Horgan D D;Boi,L;Hacker,D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peer,and instructorassessments,paper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o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997

5.Hnssn TEN P;Sams,M.R;Hunt,D.P Self-assessment responding and testing methods:effects on performersand observers 1996

6.Dochy FJ R C;McDowell,L Assessment as a tool for learning 19977.Sobral D T Improving learning skills:a self-help group approach 19978.Moerke G;Teruot,C The redesign of testing 1998

引证文献(23条)

1.梁步菁 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在胜任力模型构建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 2010(4)2.赵婉莉.侯娟 中学英语教师胜任力调查与分析——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0(31)3.李保勤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职培训研究[期刊论文]-继续教育研究 2010(8)

4.凌飞飞 独立学院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径和策略[期刊论文]-文山学院学报 2010(4)

5.胡伟.曹玉红 基于高校心理咨询师胜任力的发展策略研究[期刊论文]-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6)6.我国教师胜任力研究纵横[期刊论文]-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5)

7.谢攀峰 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薪酬体系初探[期刊论文]-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9(1)8.李巧林.林志远 基于高校教师胜任力的选聘研究[期刊论文]-科技创业月刊 2009(2)

9.王沛.陈淑娟 教师从教质量标准——教师工作胜任特征及其模型建构理论[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

10.范张淑.童秋萍 幼儿教师胜任力行为情景判断测验的编制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19)11.刘先锋 高校教师胜任力及发展策略初探[期刊论文]-中国成人教育 2008(2)

12.李玉华.林崇德 国内外教师胜任力研究比较及思考[期刊论文]-辽宁教育研究 2008(1)13.乐芬芳 高校心理委员培训研究:胜任力的视角[期刊论文]-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5)

14.王黎华.徐长江 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资格认证的初步探索[期刊论文]-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08(9)15.闫华飞.冯巍 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探析[期刊论文]-当代经济 2007(18)

16.姜睿馨 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探究[期刊论文]-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7(4)17.许颖.陈爱国.王三平 胜任力模型:招聘的策略和工具[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7(34)

18.刘钦瑶.葛列众.刘少英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期刊论文]-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1)19.朱国锋 船长胜任力结构模型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7

20.李骥昭.刘义山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评价研究[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10)21.胡孝德.王齐(女奉) 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4)22.高田钦 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探究[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23.凌飞飞 独立学院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径和策略[期刊论文]-文山学院学报 201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fjyyj200304012.aspx


相关内容

  •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刘钦瑶葛列众刘少英 [摘要]本文对教师胜任力的定义.模型构建.研究方法以及教师胜任力测评四个方面进行了述评,针对现状提出对未来的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瞻望. [关键词]胜任力教师胜任力教师胜任力评价 [收稿日期]2006年2月 [作者简介]刘钦瑶,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葛列 ...

  • 管理者胜任能力测评论文
  • 管理者胜任能力测评论文 摘要:本文借鉴国内外胜任能力测评的先进经验,甄选.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领先的人才测评工具,在胜任能力测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关键词:胜任 能力 测评 工具 胜任能力测评就是要将个人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的绩效水平区分出来.长期以来,胜任能力测评一直是胜任能力理论和实 ...

  • YOYO版招聘管理-简答题论述题笔记
  • 第一章 招聘概述 1. 什么是招聘?招聘包括哪些环节?P2 (1)招聘的含义:招聘是指组织为了实现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提出人员需求.数量与素质要求的结果,以最适合的成本投入寻找和吸引符合岗位胜任要求,并有意向任职的足够数量的合格人员和有潜质的人才,通过科学的甄选,最终录用的过 ...

  • 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教材内容思维导图(格式完美版)me
  • 组织结构 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势或框架 组织理论(广义),它包括了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环境.目标.结构.技术.规模.权力.沟通 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理论 组织设计理论(狭义),以组织结构为核心,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设计:环境.战略.技术.规模.人员 基本理论 组织理论的发展:古典(行政,刚性,马克思 ...

  • 人力资源师二级串讲内部资料
  •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1.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1)任务与目标的原则: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3)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2.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1)应充分考虑企业环境 企业规模 企业战略目标 信息沟通这4方面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 ...

  • 人力资源二级书总结
  •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1.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1)任务与目标的原则: 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 3)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2.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1)应充分考虑企业环境企业规模 企业战略目标 信息沟通这4方面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 ...

  • 国家人力资源师二级总结
  •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第二版) 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师 (二级)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组织编写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2级)课本总结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1.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1)任务与目标的原则: 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 3)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4)集权与分 ...

  •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知识点总结pdf
  • HR专业培训+管理咨询+投资银行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2级)课本总结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1.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1)任务与目标的原则: 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 3)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2.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1)应充分考虑 ...

  •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考点归纳
  •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组织理论又被称做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包括了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如组织运行的环境.目标.结构.技术.规模.权力.沟通等. 组织设计理论则被称做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把环境.战略.技术.规模.人员等问题作为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影响因素来加以研究 古典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