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与小学语言学习的脱节问题和对策

  幼儿从大班毕业进入小学学习,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就语言学习来说,主要有前阅读准备、前书写准备、听说准备以及习惯准备几个方面。幼儿园虽然都比较重视对入学前幼儿进行语言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小学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语文学习的要求和任务有了新的变化,对幼小语言学习衔接又有了新的要求。幼儿园语言教学和小学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以及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给大班幼儿入学后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凸现了幼儿园进行语言学习适应性准备的必要性。      一、小学新课程对语文学习的要求      1、语文学习的识字要求   识字量上。小学第一学期识字量大增,从原来老教材一学期要求认179个字到新教材一学期要求掌握两会(会认、会读)字400个,四会(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字100个,在认字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拼音教学上,原来老教材两个月集中的拼音教学调整为5周完成教学任务,并将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两者相融合,大大缩短了拼音学习的时间。据小学教师反映,四声教学掌握难度很大,对学生造成的学习压力也很大。      2、语文学习的听说要求   新课程教材中,文章的选择较老教材有了很大改变,每篇文章都让人感觉非常“唯美”。大量优美词句的运用是文章中一个显著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美和丰富。同时,新教材要求学生能从故事中听出词语,能运用新词完整地讲述,能连贯地进行口语交际。      3、语文学习的时间要求   小学语文学习有固定统一的语文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系统。每天有不少于2节语文课的时间,每节课40分钟,每天还有家庭作业。学习进度的压缩,使得每课时学习容量增加,大量的集体学习时间取代了学生的游戏玩乐时间。      4、语文学习方法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向老师、向同伴提问,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这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心理的运用以及真正体现“语言的学习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理念。      5、语文学习习惯要求   写字姿势、笔顺问题、认真作业、专心听讲等应有的习惯需要继续得到培养巩固外,新课程更注重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求学生一学年有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这对于没有任何阅读任务的学前儿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现状      我们再来审视一下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从目标的表述上来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1、喜欢与人谈话、交流;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从专门的语言活动安排来看,以大班《建构式课程》下册为例。共8个主题177个集体教学活动内容,侧重语言领域的内容只有33个。占19%,而这些“侧重语言领域”的学习活动,其教学目标更多地指向为主题目标服务,而对语言学习中的字、词、句的学习、理解与运用及认读等都未作目标上的要求。大班幼儿的语言学习指导更多地注重:“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但对“如何说”“怎样说得好听”等都没有作具体的规定。   由此可见,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没有规定“听、说、写、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任务,而是侧重于对幼儿语言学习中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该说,这种价值取向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但幼儿进入小学后面临的却是大量不熟悉的拼音、汉字、作业批改符号等,再加上新的作息时间、陌生的课堂常规、硬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和学习规则,使得幼儿难以适应这一系列新的变化。   为此,我们以小学课程改革为大背景,面对新要求,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意识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对大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1)开展“日记接力赛”活动   我们让幼儿按学号依次将班级日记本带回家,口述一天中“最有趣的事”“印象最深的事”“最好玩的事”,请家长帮助记录。第二天在全班孩子面前进行朗读。对于写得好的日记予以表扬。   (2)进行“阅读评价”   我们引导幼儿对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评价。请幼儿说说这样或那样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如果你是他会怎么做,然后请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当场讲给同伴听。也可请家长帮助记录。   (3)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选择反映幼儿生活的、有精美图画的且能调动幼儿阅读兴趣的图书,使幼儿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逐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找找认识的字”“找找我想认识的字”等方法,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      2、使幼儿能读、乐听、会学   (1)开展美文欣赏活动   我们选择适合幼儿需求的美文,每天利用餐前、餐后等环节进行阅读,让幼儿欣赏,并尝试运用文中的好词、好句。我在班级内创设了“好词好句角”,引导幼儿将从文中找出的好词好句张贴在“好词好句角”中;我还让幼儿在阅读中给想要提问的或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培养幼儿做记号的好习惯。   (2)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能力   我们重视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如每周二的晨谈为“10分钟新闻报道”活动,要求幼儿平时注意听“新闻”,把听到的“新闻”以“新闻联播”的形式说给大家听,并对当天的“新闻”进行评价;又如每周三的晨谈活动为“一句话接龙游戏”,要求幼儿每人每次说上一句话,但不能重复前面自己或别人说过的内容,比一比谁说得又快又好。   (3)进行用词造句活动   学到好的词句以后,我们引导幼儿用之说句话或一段话,以巩固理解。如《种子》中“……交给土地妈妈收藏去了……”的“收藏”,幼儿无法感受“收藏”温馨、亲切的象征意义。我们便给幼儿创设了“生日”的语境,让幼儿结合语境进行组词造句,如有的幼儿说:“生日那天,阿姨给我寄了一张漂亮的卡片,我把它收藏在心爱的宝盒里。”      3、各学科领域巧妙融合   (1)数学与语言的融合   从幼儿的认识特点出发,学习的前期阶段应从操作开始的感知为主,但若停留于感性体验,是难以建构知识概念的。因此应增加语言的调节作用,使感性认识逐渐清晰和深化。如在“认识长方形”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说一说:“像长方形的东西有什么?”“你在哪里看到过长方形?”等,并鼓励幼儿畅想:“能用长方形来做什么?”这既能调动幼儿的思维,又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艺术与语言的融合   我们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对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在欣赏《摇篮曲》活动中,我们先让幼儿畅所欲言:“为什么要写摇篮曲?”展开“印象的批评”:而后对幼儿的看法一一分析归纳:你觉得这首曲子是怎样的?它使你想起了什么?你觉得什么时候听这首曲子比较好,为什么?引领幼儿进行“分析的批评”;最后,我们引导幼儿进行小结,推动幼儿对《摇篮曲》做“综合的批评”。   (3)科学与语言的融合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用绘画语言、口头语言、动作语言等向他人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感受。提出疑问,评价他人的探索成果。在幼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要求他们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达。如在“睡莲开花”的科学小实验中,幼儿理解了几朵睡莲花为什么同时放入水中却不同时开放的道理后,我们引导他们用较为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述这一现象:“因为这几朵睡莲花都是用不同的纸做的,每种纸的吸水能力不一样,所以。它们开放的时间就不一样。”

  幼儿从大班毕业进入小学学习,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就语言学习来说,主要有前阅读准备、前书写准备、听说准备以及习惯准备几个方面。幼儿园虽然都比较重视对入学前幼儿进行语言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小学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语文学习的要求和任务有了新的变化,对幼小语言学习衔接又有了新的要求。幼儿园语言教学和小学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以及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给大班幼儿入学后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凸现了幼儿园进行语言学习适应性准备的必要性。      一、小学新课程对语文学习的要求      1、语文学习的识字要求   识字量上。小学第一学期识字量大增,从原来老教材一学期要求认179个字到新教材一学期要求掌握两会(会认、会读)字400个,四会(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字100个,在认字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拼音教学上,原来老教材两个月集中的拼音教学调整为5周完成教学任务,并将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两者相融合,大大缩短了拼音学习的时间。据小学教师反映,四声教学掌握难度很大,对学生造成的学习压力也很大。      2、语文学习的听说要求   新课程教材中,文章的选择较老教材有了很大改变,每篇文章都让人感觉非常“唯美”。大量优美词句的运用是文章中一个显著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美和丰富。同时,新教材要求学生能从故事中听出词语,能运用新词完整地讲述,能连贯地进行口语交际。      3、语文学习的时间要求   小学语文学习有固定统一的语文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系统。每天有不少于2节语文课的时间,每节课40分钟,每天还有家庭作业。学习进度的压缩,使得每课时学习容量增加,大量的集体学习时间取代了学生的游戏玩乐时间。      4、语文学习方法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向老师、向同伴提问,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这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心理的运用以及真正体现“语言的学习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理念。      5、语文学习习惯要求   写字姿势、笔顺问题、认真作业、专心听讲等应有的习惯需要继续得到培养巩固外,新课程更注重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求学生一学年有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这对于没有任何阅读任务的学前儿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现状      我们再来审视一下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从目标的表述上来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1、喜欢与人谈话、交流;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从专门的语言活动安排来看,以大班《建构式课程》下册为例。共8个主题177个集体教学活动内容,侧重语言领域的内容只有33个。占19%,而这些“侧重语言领域”的学习活动,其教学目标更多地指向为主题目标服务,而对语言学习中的字、词、句的学习、理解与运用及认读等都未作目标上的要求。大班幼儿的语言学习指导更多地注重:“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但对“如何说”“怎样说得好听”等都没有作具体的规定。   由此可见,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没有规定“听、说、写、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任务,而是侧重于对幼儿语言学习中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该说,这种价值取向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但幼儿进入小学后面临的却是大量不熟悉的拼音、汉字、作业批改符号等,再加上新的作息时间、陌生的课堂常规、硬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和学习规则,使得幼儿难以适应这一系列新的变化。   为此,我们以小学课程改革为大背景,面对新要求,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意识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对大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1)开展“日记接力赛”活动   我们让幼儿按学号依次将班级日记本带回家,口述一天中“最有趣的事”“印象最深的事”“最好玩的事”,请家长帮助记录。第二天在全班孩子面前进行朗读。对于写得好的日记予以表扬。   (2)进行“阅读评价”   我们引导幼儿对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评价。请幼儿说说这样或那样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如果你是他会怎么做,然后请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当场讲给同伴听。也可请家长帮助记录。   (3)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选择反映幼儿生活的、有精美图画的且能调动幼儿阅读兴趣的图书,使幼儿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逐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找找认识的字”“找找我想认识的字”等方法,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      2、使幼儿能读、乐听、会学   (1)开展美文欣赏活动   我们选择适合幼儿需求的美文,每天利用餐前、餐后等环节进行阅读,让幼儿欣赏,并尝试运用文中的好词、好句。我在班级内创设了“好词好句角”,引导幼儿将从文中找出的好词好句张贴在“好词好句角”中;我还让幼儿在阅读中给想要提问的或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培养幼儿做记号的好习惯。   (2)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能力   我们重视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如每周二的晨谈为“10分钟新闻报道”活动,要求幼儿平时注意听“新闻”,把听到的“新闻”以“新闻联播”的形式说给大家听,并对当天的“新闻”进行评价;又如每周三的晨谈活动为“一句话接龙游戏”,要求幼儿每人每次说上一句话,但不能重复前面自己或别人说过的内容,比一比谁说得又快又好。   (3)进行用词造句活动   学到好的词句以后,我们引导幼儿用之说句话或一段话,以巩固理解。如《种子》中“……交给土地妈妈收藏去了……”的“收藏”,幼儿无法感受“收藏”温馨、亲切的象征意义。我们便给幼儿创设了“生日”的语境,让幼儿结合语境进行组词造句,如有的幼儿说:“生日那天,阿姨给我寄了一张漂亮的卡片,我把它收藏在心爱的宝盒里。”      3、各学科领域巧妙融合   (1)数学与语言的融合   从幼儿的认识特点出发,学习的前期阶段应从操作开始的感知为主,但若停留于感性体验,是难以建构知识概念的。因此应增加语言的调节作用,使感性认识逐渐清晰和深化。如在“认识长方形”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说一说:“像长方形的东西有什么?”“你在哪里看到过长方形?”等,并鼓励幼儿畅想:“能用长方形来做什么?”这既能调动幼儿的思维,又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艺术与语言的融合   我们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对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在欣赏《摇篮曲》活动中,我们先让幼儿畅所欲言:“为什么要写摇篮曲?”展开“印象的批评”:而后对幼儿的看法一一分析归纳:你觉得这首曲子是怎样的?它使你想起了什么?你觉得什么时候听这首曲子比较好,为什么?引领幼儿进行“分析的批评”;最后,我们引导幼儿进行小结,推动幼儿对《摇篮曲》做“综合的批评”。   (3)科学与语言的融合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用绘画语言、口头语言、动作语言等向他人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感受。提出疑问,评价他人的探索成果。在幼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要求他们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达。如在“睡莲开花”的科学小实验中,幼儿理解了几朵睡莲花为什么同时放入水中却不同时开放的道理后,我们引导他们用较为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述这一现象:“因为这几朵睡莲花都是用不同的纸做的,每种纸的吸水能力不一样,所以。它们开放的时间就不一样。”


相关内容

  • 一年级新生入学的适应问题及对策
  • 一年级新生入学的适应问题级对策 广园小学实验学校 黄健宜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已经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儿童经过了幼儿园的洗礼后进入小学,他们面临的是教育生态环境的变迁.幼儿园的生活是充满童趣以游戏为主,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进入学校正规的.系统 ...

  •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意义
  •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意义 马永涛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在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乡经济因素引起的家庭教育差距依然非常突出,尤其农村贫困地区家庭教育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努力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推 ...

  • 试析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1]
  • 试析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摘 要:幼小衔接工作是长期以来备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地影响,使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否则,会对幼儿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做好幼小 衔接工作是摆在幼教工作者及家长面前急需了解和研究的课题. ...

  • 让生命鲜活灿烂起来
  • 新<纲要>的颁布给了幼教者一种全新的视野,同时又给大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幼教者虽然在种种思想的碰撞和激荡中向前行进,逐步更新观念,并将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使教育实践有了新的起色,但由于多方原因,农村课程改革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让农村幼教有一个全新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本人试图通过 ...

  •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阅读727次 2007-09-01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赵静特 发布时间:2006-11-5 18:31:47 原出处:彝族人网 摘要: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较低.办学规模小.效益低.学校布置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严 ...

  •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 ·学前教海·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山西省文水县第六实验幼儿园 高国蕊 [摘 要]区域活动指的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丰富的活动材料,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使幼儿通过游戏来获取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本文分析了大班幼儿区域活动的概念,详细阐述了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期望幼儿教师意识到这些问题, ...

  • 当前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 当前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09-12-06 20:19:09|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当前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 要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 ...

  • 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建议
  • 为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小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社会.家长.学校领导日益重视小学英语课,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小学与中学英语脱节以及重复教学的现象.我们知道,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要考虑到它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也要安排好阶段和阶段的衔接,使各个阶段自然过渡,合理衔接.因此,中小 ...

  • 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职业技术教育 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周颖华 摘 当前教师职前培养存在很多要: 遍存在着重学术轻师范的现象,不重视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教学方式和手段滞后,不能满足教育改革需要.几十年不变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导致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