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隰有苌楚

  《诗经: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注释:

  1、隰:低湿的地方。苌楚:藤科植物,今称羊桃。

  2、猗傩:同“婀娜”,柔软的样子。

  3、夭:少,此指幼嫩。沃沃:润泽的样子。

  4、华:花。

  5、家:与下章“室”皆谓婚配。《左传-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无家”、“无室”指无家庭拖累。

  译文:

  洼地有羊桃,枝头迎风摆。

  柔嫩又光润,羡慕你无知好自在!

  洼地有羊桃,花艳枝婀娜。

  柔嫩又光润,羡慕你无家好快乐!

  洼地有羊桃,果随枝儿摇。

  柔嫩又光润,羡慕你无室好逍遥!

  赏析:

  关于这首主旨的说法,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毛诗序》,认为“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郑笺、孔疏皆从其说,至宋又加进理学内容,所谓“此诗言人之喜怒未萌,则思欲未动。及其私欲一炽,则天理灭矣。故思以反其初而乐其未知好色之时也”(黄檬《毛诗集解》)。至明何楷更坐实史事,他说“《隰有苌楚》,疾恣也。桧君之夫人与郑伯通,桧君弗禁,国人疾之。”(《诗经世本古义》)朱谋玮《诗故》则说:“伤桧之垂亡而君不悟也……亡国不知自谋也。”增添了“亡国”的内容。清刘沅《诗经恒解》又沿此说进而发挥,他说“盖国家将危,世臣旧族……无权挽救,目睹衰孱,知难免偕亡,转不如微贱者可留可去,保室家而忧危也”。二是朱熹《诗集传》首创之说,云:“政烦赋重,人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后世循其说甚众,如许谦、丰坊、姚际恒、方玉润等。姚、方二氏避开朱说“政烦赋重”,而改为泛论,姚说:“此篇为遭乱而贫窭,不能赡其妻子之诗。”(《诗经通论》)方说:“伤乱离也……此必桧破民逃……莫不扶老携幼,挈妻抱子,相与号泣路歧,故有家不如无家之好,有知不如无知之安也。”(《诗经原始》)而当代学者则取朱说而强化了阶级内容,郭沫若说:“做人的羡慕起草木的自由来”,“这种极端的厌世思想在当时非贵族不能有,所以这诗也是破落贵族的大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有人又进而肯定“这是写当时劳动人民所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痛苦”。三是现代才出现的情诗说。闻一多说:“《隰有苌楚》,幸女之未字人也。”(《风诗类钞》)李长之以为“这是爱慕一个未婚的男子的恋歌”(《诗经试译》),高亨也说“这是女子对男子表示爱情的短歌”(《诗经今注》)。不同的是闻视此诗为男词,李、高则作女词。当然,除以上三类说法外,还有别的一些说法,因其影响不大,兹一概从略。

  比较以上三说,前一说臆测成份较多,颇有附会之嫌;后二说于训诂无窒碍,于诗意亦可通,不妨二说并存。这首诗如果只着眼文本,就诗论诗,内容并不复杂隐微,甚至可以说是较简明直露,诗中反覆表达的,无非是羡慕羊桃生机盎然,无思虑、无室家之累,意明语晰,无可争议。至于诗人为何产生这一奇特的心理,则是见仁见智不一:或说是赋税苛重,或说是社会乱离,或说是遭遇悲惨,或说嗟老伤生,谁也无法坐实其事。不过,从此诗企羡草木无知无室的内容观之,诗人必然有着重大的不幸,受着痛苦折磨,才会有“人不如草木”之感。全诗三章,每章二、四句各换一字,重复诉述着一个意思,这是其感念之深的反映。首两句起兴,把羊桃的枝、花、实分解各属一章,这是《诗经》重叠形式之一种,即把同一事物分开说,合起来才是整体。诗人眼见洼地上羊桃藤柔美多姿,叶色光润,开花结果,生机蓬勃,不觉心有所动,联想到自己的遭际,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随之在诗人心中拉近了与羊桃的距离,人与物的界线突然仿佛消失了,三、四句脱口而出,既似是自语,又像是与羊桃对话。这与首两句侧重客观描写不同,第三句赞叹羊桃充满生机,渗透了主观情感;第四句更变换了人称,直呼羊桃为“子”,以物为人,以人为物,人与物对话,人与物对比(这与一般拟人不同,因为首章末句诗人点明羊桃“无知”)。羊桃不仅在诗人心中活了起来,而且诗人还自叹活得不如羊桃!不如在哪里?就在“知”与“家”上。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全在于有“知”;男女室家,夫妇之道,本是人伦之始,能享受天伦之乐,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而诗人却恰在这两方面作了彻底否定。所以第四句寥寥五个字中“真不知包含着诗人多少痛苦与愤慨”(蒋立甫《诗经选注》)。其容量是很大的,清人陈震《读诗识小录》指出:“只说乐物之无此,则苦我之有此具见,此文家隐括掩映之妙。”诗中这一“人不如草木”之叹,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所见后世诗文中,多半偏重于人不如草木“长生”方面,如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唐元结《寿翁兴》:“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唯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宋姜夔《长亭怨》:“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就是其中的显例,然皆限于羡草木长生,其内涵之深厚似不如此诗。

* 诗经全文

* 诗经小雅伐木

* 诗经:殷其雷

  《诗经: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注释:

  1、隰:低湿的地方。苌楚:藤科植物,今称羊桃。

  2、猗傩:同“婀娜”,柔软的样子。

  3、夭:少,此指幼嫩。沃沃:润泽的样子。

  4、华:花。

  5、家:与下章“室”皆谓婚配。《左传-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无家”、“无室”指无家庭拖累。

  译文:

  洼地有羊桃,枝头迎风摆。

  柔嫩又光润,羡慕你无知好自在!

  洼地有羊桃,花艳枝婀娜。

  柔嫩又光润,羡慕你无家好快乐!

  洼地有羊桃,果随枝儿摇。

  柔嫩又光润,羡慕你无室好逍遥!

  赏析:

  关于这首主旨的说法,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毛诗序》,认为“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郑笺、孔疏皆从其说,至宋又加进理学内容,所谓“此诗言人之喜怒未萌,则思欲未动。及其私欲一炽,则天理灭矣。故思以反其初而乐其未知好色之时也”(黄檬《毛诗集解》)。至明何楷更坐实史事,他说“《隰有苌楚》,疾恣也。桧君之夫人与郑伯通,桧君弗禁,国人疾之。”(《诗经世本古义》)朱谋玮《诗故》则说:“伤桧之垂亡而君不悟也……亡国不知自谋也。”增添了“亡国”的内容。清刘沅《诗经恒解》又沿此说进而发挥,他说“盖国家将危,世臣旧族……无权挽救,目睹衰孱,知难免偕亡,转不如微贱者可留可去,保室家而忧危也”。二是朱熹《诗集传》首创之说,云:“政烦赋重,人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后世循其说甚众,如许谦、丰坊、姚际恒、方玉润等。姚、方二氏避开朱说“政烦赋重”,而改为泛论,姚说:“此篇为遭乱而贫窭,不能赡其妻子之诗。”(《诗经通论》)方说:“伤乱离也……此必桧破民逃……莫不扶老携幼,挈妻抱子,相与号泣路歧,故有家不如无家之好,有知不如无知之安也。”(《诗经原始》)而当代学者则取朱说而强化了阶级内容,郭沫若说:“做人的羡慕起草木的自由来”,“这种极端的厌世思想在当时非贵族不能有,所以这诗也是破落贵族的大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有人又进而肯定“这是写当时劳动人民所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痛苦”。三是现代才出现的情诗说。闻一多说:“《隰有苌楚》,幸女之未字人也。”(《风诗类钞》)李长之以为“这是爱慕一个未婚的男子的恋歌”(《诗经试译》),高亨也说“这是女子对男子表示爱情的短歌”(《诗经今注》)。不同的是闻视此诗为男词,李、高则作女词。当然,除以上三类说法外,还有别的一些说法,因其影响不大,兹一概从略。

  比较以上三说,前一说臆测成份较多,颇有附会之嫌;后二说于训诂无窒碍,于诗意亦可通,不妨二说并存。这首诗如果只着眼文本,就诗论诗,内容并不复杂隐微,甚至可以说是较简明直露,诗中反覆表达的,无非是羡慕羊桃生机盎然,无思虑、无室家之累,意明语晰,无可争议。至于诗人为何产生这一奇特的心理,则是见仁见智不一:或说是赋税苛重,或说是社会乱离,或说是遭遇悲惨,或说嗟老伤生,谁也无法坐实其事。不过,从此诗企羡草木无知无室的内容观之,诗人必然有着重大的不幸,受着痛苦折磨,才会有“人不如草木”之感。全诗三章,每章二、四句各换一字,重复诉述着一个意思,这是其感念之深的反映。首两句起兴,把羊桃的枝、花、实分解各属一章,这是《诗经》重叠形式之一种,即把同一事物分开说,合起来才是整体。诗人眼见洼地上羊桃藤柔美多姿,叶色光润,开花结果,生机蓬勃,不觉心有所动,联想到自己的遭际,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随之在诗人心中拉近了与羊桃的距离,人与物的界线突然仿佛消失了,三、四句脱口而出,既似是自语,又像是与羊桃对话。这与首两句侧重客观描写不同,第三句赞叹羊桃充满生机,渗透了主观情感;第四句更变换了人称,直呼羊桃为“子”,以物为人,以人为物,人与物对话,人与物对比(这与一般拟人不同,因为首章末句诗人点明羊桃“无知”)。羊桃不仅在诗人心中活了起来,而且诗人还自叹活得不如羊桃!不如在哪里?就在“知”与“家”上。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全在于有“知”;男女室家,夫妇之道,本是人伦之始,能享受天伦之乐,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而诗人却恰在这两方面作了彻底否定。所以第四句寥寥五个字中“真不知包含着诗人多少痛苦与愤慨”(蒋立甫《诗经选注》)。其容量是很大的,清人陈震《读诗识小录》指出:“只说乐物之无此,则苦我之有此具见,此文家隐括掩映之妙。”诗中这一“人不如草木”之叹,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所见后世诗文中,多半偏重于人不如草木“长生”方面,如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唐元结《寿翁兴》:“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唯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宋姜夔《长亭怨》:“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就是其中的显例,然皆限于羡草木长生,其内涵之深厚似不如此诗。

* 诗经全文

* 诗经小雅伐木

* 诗经:殷其雷


相关内容

  • 国学大讲堂 诗经导读
  • 作者:陈子展 出版日期:2008 页数:285 分类: 文学 >诗经 在线阅读国学大讲堂 诗经导读电子书 内容提要 陈子展先生生前是我国著名古代文学教授,专长先秦文学的研究.本书是陈先生和杜月村先生合著的一部学习<诗经>的基础读物.全书资料翔实.注释准确,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一定的史 ...

  • 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学内涵
  • 作者:曾永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1年05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3926(2000)12-0045-05 在孔子关于诗歌功能的论述中,"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其中的诗学内涵,人们似乎自来都囿于字面的意思而 ...

  • [诗经]阅读及全文检索
  • <诗经>阅读及全文检索(转载) 08.09.17  from 一三学园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Tag:诗经   这篇文章不错,快看看收藏了该文章的所有36人,我也要收藏 国风 周南 关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苢 汉广 汝坟 麟之趾 召南 鹊巢 采蘩 草虫 采苹 甘棠 ...

  •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2][诗经]
  • 识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识记: 采诗说.②献诗说.③删诗说. 理解: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 以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缘于音乐的不 ...

  • 析_诗经_中的叠字
  • 语文学刊 2010年第1期 析<诗经>中的叠字 ○孙晓榴 (1.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241; 2. 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6) [摘 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诗经>中大量叠字的运用, 形成了其独 特的 ...

  • 诗经诵读305篇(音频)详情
  • 001周南_关睢 002周南_葛覃 003周南_卷耳 004周南_樛木 005周南_螽斯 006周南_桃夭 007周南_兔罝 008周南_芣苢 009周南_汉广 010周南_汝坟 011周南_麟之趾 012召南 鹊巢 013召南 采蘩 014召南 草虫 015召南 采蘋 016召南 甘棠 017召南 ...

  • 毛诗序研究
  • <毛诗序> <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其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 ...

  • 李鸿章死因考----兼谈呕血的鉴别诊断-头条网
  •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近代中国史上最重要的几件大事,无不以身亲历之. 生前位极人臣,死后极尽哀荣.关于他的死因,<清史稿>语焉不详,只说是"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 "呕血"只是一种症 ...

  • 诗经古诗文
  • <诗经原本><叫>,诗共诗有歌35首(另0外有6还有篇目无题内,容有即无辞目称,笙诗)为,此又因"称诗三".从汉朝起儒家将其百奉经典为,此因为<称诗经>.朝毛亨汉毛苌.注释<诗曾经,>因又称<毛诗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