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气体体积测定

实验探究 :气体体积的测定原理、方法、误差分析

1. 气体体积的测定

(1)原理:对于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或无法用试剂直接吸收)的气体(如H 2 、O 2等)通常采用排水量气法测定它们的体积,根据排出的水的体积来确定气体的体积。

装置(a ):(1)集气瓶至量筒之间的那段导管内液体无法读出,使测定的气体体积偏

小(改进方法:实验前将导管注满水)

(2)为保证量筒内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大气压强相等,故量筒内外液面应相平,当量筒内液面高于量筒外液面时,应将量筒下移,反之,应上移。

装置(b ):测定气体,应当使气体冷却到室温,再调整液面使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再读书

装置(c ):实验时水面要没过漏斗颈部,量筒装满水,反应在漏斗中进行,生成的气体为量筒内气体体积

装置(d ):避免了(a )的不足,但它操作复杂。其实验步骤:1. 检查装置气密性2. 连接好装置后,在量气管内注满水,上下移动乙管,使两管液面相平并读数3. 反应完毕,再次上下移动乙管,使两管液面相平并再次读数(两次读数得出气体体积)

装置应用范围:有气体参与或有气体生成的实验。主要是测定某组分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确定某气体(或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关键:无论是直接测量法还是间接测量法,准确读取液面是关键。在读数之前,必须保证气体的温度、压强均与外界相同。为此,应等所制备气体的温度与环境一致后,通过调节两端液面,到两端高度相同时再读取体积

(3)实验注意事项(误差分析)

1.检查装置气密性(没有进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V(排) 偏低——气体体积偏小)

2.若反应物为金属,需注意除去表面的氧膜(如:镁带表面氧化镁没有擦除或没有除尽)——V(排) 偏低——气体体积偏小)

3.若需除膜,应先除膜再称量(如:称量好镁带后,用砂纸擦表面的氧化膜——V(排) 偏低——气体体积偏小)

4.保证所加药品充足,使样品物质完全反应(如:硫酸的量不足,镁带没有完全反应)——V(排) 偏低——气体体积偏小)

5. 对于固液不加热实验装置连接好后,向装置中加入了液体,这部分液体排开的气体体积也要考虑。(如:未考虑反应装置内所加液体体积——V(排) 偏高——气体体积偏大)

6. 对于固体加热实验或反应放热的实验装置完全冷却再读数(没有冷却到室温读数——V(排) 偏高——气体体积偏大)

7. 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极少的气体溶于水,也会产生误差(实测气体体积偏大)

8. 读数时,保证装置内外气体压强相等。

9. 如果可以,通过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之差也可计算出气体的质量或体积

10. 若要用到量筒,要考虑到量筒的精确度是0.1mL ,先估计好所测气体体积的大小,选择适当大小量程的量筒;并且天平称量也会有一定误差。

11. 定量实验存在误差是一定的、允许的,重要的是误差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在常温、常压下,用一定质量的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盛放镁条的隔板有小孔,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 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氢气的体积为V 。已知本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为ρ。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连接仪器后,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可观察到乙中稀硫酸进入装置丙中;③当丙中无气泡产生,立即读取量筒戊中水的积,即为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④装置中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无影响;⑤利用该实验原理,还可以测定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

A .2个 B.3个 C.4个 D.5个

3

、以下是研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4. 某化学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

探究过程如下:1.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Ⅱ.向B 中加入质量为m 的铜锌合金粉末,由注射器A 向B

缓缓加入稀硫酸,待B 中不再有气体产生气体时,夹紧弹簧

夹, 立即移出D 中导管,准确读取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

Ⅲ.经过滤等操作,准确称量并记录B 中剩余固体物质的质

量。

IV .该小组的甲同学根据反应前后B 中固体物质的质量计

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乙同学认定量筒内测得水的体积

即为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并利用该气体在常温下的密度,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得到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Ⅲ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过滤、、称量。

(3)通过误差分析,化学小组发现乙同学所用数据不可靠。造成该数据不可靠的原因及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是:

①II 中,移出D 中的导管内留存有水,导致计算结果偏小。

②,导致计算结果偏。

(3)小黄在实验前将块状的铜锌合金磨成粉末状,其目的是:

A .反应前加入稀硫酸的体积 B.反应前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C .实验前反应装置中空气的体积 D.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

(6

)若a 为0.4g ,V 为80mL ,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在实验条件下,H 2的密度为0.09g/L);若实验用锌铜合金的质量为ag ,与酸充沛反响后,B 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bg ,则铜的质量分数为(7)实验过程中,若未冷却就读取气体体积,则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将(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若未洗涤过滤所得的不溶物,则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8)可指导老师认为,利用上述实验装置,用测得的氢气的体积计算出的结果总会偏小,原因是。

7.小海、小林、小明三同学一起测定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2H 2O 2 2H2O+ O2↑;常温下氧气密度为1.42g/L。

设计原理:将一定质量的双氧水样品与二氧化锰混合,测定反应产生的氧气的质量,计算出H 2O 2的质量,继而得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程方法:

(1)小海首先设计:向装有样品溶液(20 g)的锥形瓶(75 g)中投入0.5g二氧化锰,待双氧水反应完毕后测得锥形瓶和反应后混合物的总质量为95.1 g,则产生氧气的质量是,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小林对小海的设计提出质疑后,设计如中图的方案(只在上述方案中的锥形瓶上加一干燥管),请你说明小林质疑的理由

(3)小明通过思考后,觉得他们的方案误差都较大,于是小明设计如右图的方案(试

剂用量不变)。请你说明小明认为他们误差较大的原因: 。如果要满足小明的要求,该实验需用 mL 的量筒。

1.C

2、2KMnO 4 ==加热K 2MnO 4+MnO2+O2↑;试管 量筒;c b;试管口没有放棉花团;

集气瓶底没有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未冷却到室温就读数

3. (1)酒精灯 锥形瓶 (2)A E (3)催化 方程式略 所收集水的体积包含了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其他合理答案均可)(未移出F 中的导管内留存有水,导致计算结果偏小。

4. (1)Zn + H2SO 4 = ZnSO4 + H2↑ (2)洗涤(或洗净)、干燥 (3)未考虑B 中液体所占体积 大

5. (1)分液漏斗 (2)Zn+H2SO4==ZnSO4+H2↑(2分) (3)加快反应的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和很多因素有关,如接触面积,浓度,温度等】 (4)提高D 管,静止片刻后,C 、D 液面仍存在高度差,则气密性良好【管内空气如果与外界空气连通的话,就不会保持高度差。】 (5)使D 、C 中的液面相平【这个利用连通器原理,最右边的管子可以上下移动,保持液面平就能使中间管子里的气体保持在标准大气压下。气压如果不同,气体的密度也会变化(气体容易被压缩),计算会有误差】 (6)测量铜锌合金样品的质量(7)重新实验,中途添加酸时,会造成气体逸散,影响气体体积的精确测量.

6. (1)除去合金外表的氧化膜 (2)⑤①④③② ;使D 和C 的液面相平

(3)水,一段时间后,液面不下降 (4)B中不再有气泡产生 (5)D

(6)41.5%;(a-b)/a×100% (7)偏小;偏大 (8)未考虑B 中稀硫酸的体积

7、(1)0.4; 4.25% (2)氧气会带走水蒸气

(3)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g ,误差较大;需用500 mL量筒(因为产生氧气的体积约是282 mL)。

实验探究 :气体体积的测定原理、方法、误差分析

1. 气体体积的测定

(1)原理:对于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或无法用试剂直接吸收)的气体(如H 2 、O 2等)通常采用排水量气法测定它们的体积,根据排出的水的体积来确定气体的体积。

装置(a ):(1)集气瓶至量筒之间的那段导管内液体无法读出,使测定的气体体积偏

小(改进方法:实验前将导管注满水)

(2)为保证量筒内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大气压强相等,故量筒内外液面应相平,当量筒内液面高于量筒外液面时,应将量筒下移,反之,应上移。

装置(b ):测定气体,应当使气体冷却到室温,再调整液面使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再读书

装置(c ):实验时水面要没过漏斗颈部,量筒装满水,反应在漏斗中进行,生成的气体为量筒内气体体积

装置(d ):避免了(a )的不足,但它操作复杂。其实验步骤:1. 检查装置气密性2. 连接好装置后,在量气管内注满水,上下移动乙管,使两管液面相平并读数3. 反应完毕,再次上下移动乙管,使两管液面相平并再次读数(两次读数得出气体体积)

装置应用范围:有气体参与或有气体生成的实验。主要是测定某组分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确定某气体(或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关键:无论是直接测量法还是间接测量法,准确读取液面是关键。在读数之前,必须保证气体的温度、压强均与外界相同。为此,应等所制备气体的温度与环境一致后,通过调节两端液面,到两端高度相同时再读取体积

(3)实验注意事项(误差分析)

1.检查装置气密性(没有进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V(排) 偏低——气体体积偏小)

2.若反应物为金属,需注意除去表面的氧膜(如:镁带表面氧化镁没有擦除或没有除尽)——V(排) 偏低——气体体积偏小)

3.若需除膜,应先除膜再称量(如:称量好镁带后,用砂纸擦表面的氧化膜——V(排) 偏低——气体体积偏小)

4.保证所加药品充足,使样品物质完全反应(如:硫酸的量不足,镁带没有完全反应)——V(排) 偏低——气体体积偏小)

5. 对于固液不加热实验装置连接好后,向装置中加入了液体,这部分液体排开的气体体积也要考虑。(如:未考虑反应装置内所加液体体积——V(排) 偏高——气体体积偏大)

6. 对于固体加热实验或反应放热的实验装置完全冷却再读数(没有冷却到室温读数——V(排) 偏高——气体体积偏大)

7. 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极少的气体溶于水,也会产生误差(实测气体体积偏大)

8. 读数时,保证装置内外气体压强相等。

9. 如果可以,通过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之差也可计算出气体的质量或体积

10. 若要用到量筒,要考虑到量筒的精确度是0.1mL ,先估计好所测气体体积的大小,选择适当大小量程的量筒;并且天平称量也会有一定误差。

11. 定量实验存在误差是一定的、允许的,重要的是误差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在常温、常压下,用一定质量的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盛放镁条的隔板有小孔,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 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氢气的体积为V 。已知本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为ρ。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连接仪器后,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可观察到乙中稀硫酸进入装置丙中;③当丙中无气泡产生,立即读取量筒戊中水的积,即为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④装置中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无影响;⑤利用该实验原理,还可以测定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

A .2个 B.3个 C.4个 D.5个

3

、以下是研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4. 某化学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

探究过程如下:1.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Ⅱ.向B 中加入质量为m 的铜锌合金粉末,由注射器A 向B

缓缓加入稀硫酸,待B 中不再有气体产生气体时,夹紧弹簧

夹, 立即移出D 中导管,准确读取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

Ⅲ.经过滤等操作,准确称量并记录B 中剩余固体物质的质

量。

IV .该小组的甲同学根据反应前后B 中固体物质的质量计

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乙同学认定量筒内测得水的体积

即为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并利用该气体在常温下的密度,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得到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Ⅲ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过滤、、称量。

(3)通过误差分析,化学小组发现乙同学所用数据不可靠。造成该数据不可靠的原因及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是:

①II 中,移出D 中的导管内留存有水,导致计算结果偏小。

②,导致计算结果偏。

(3)小黄在实验前将块状的铜锌合金磨成粉末状,其目的是:

A .反应前加入稀硫酸的体积 B.反应前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C .实验前反应装置中空气的体积 D.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

(6

)若a 为0.4g ,V 为80mL ,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在实验条件下,H 2的密度为0.09g/L);若实验用锌铜合金的质量为ag ,与酸充沛反响后,B 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bg ,则铜的质量分数为(7)实验过程中,若未冷却就读取气体体积,则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将(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若未洗涤过滤所得的不溶物,则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8)可指导老师认为,利用上述实验装置,用测得的氢气的体积计算出的结果总会偏小,原因是。

7.小海、小林、小明三同学一起测定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2H 2O 2 2H2O+ O2↑;常温下氧气密度为1.42g/L。

设计原理:将一定质量的双氧水样品与二氧化锰混合,测定反应产生的氧气的质量,计算出H 2O 2的质量,继而得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程方法:

(1)小海首先设计:向装有样品溶液(20 g)的锥形瓶(75 g)中投入0.5g二氧化锰,待双氧水反应完毕后测得锥形瓶和反应后混合物的总质量为95.1 g,则产生氧气的质量是,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小林对小海的设计提出质疑后,设计如中图的方案(只在上述方案中的锥形瓶上加一干燥管),请你说明小林质疑的理由

(3)小明通过思考后,觉得他们的方案误差都较大,于是小明设计如右图的方案(试

剂用量不变)。请你说明小明认为他们误差较大的原因: 。如果要满足小明的要求,该实验需用 mL 的量筒。

1.C

2、2KMnO 4 ==加热K 2MnO 4+MnO2+O2↑;试管 量筒;c b;试管口没有放棉花团;

集气瓶底没有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未冷却到室温就读数

3. (1)酒精灯 锥形瓶 (2)A E (3)催化 方程式略 所收集水的体积包含了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其他合理答案均可)(未移出F 中的导管内留存有水,导致计算结果偏小。

4. (1)Zn + H2SO 4 = ZnSO4 + H2↑ (2)洗涤(或洗净)、干燥 (3)未考虑B 中液体所占体积 大

5. (1)分液漏斗 (2)Zn+H2SO4==ZnSO4+H2↑(2分) (3)加快反应的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和很多因素有关,如接触面积,浓度,温度等】 (4)提高D 管,静止片刻后,C 、D 液面仍存在高度差,则气密性良好【管内空气如果与外界空气连通的话,就不会保持高度差。】 (5)使D 、C 中的液面相平【这个利用连通器原理,最右边的管子可以上下移动,保持液面平就能使中间管子里的气体保持在标准大气压下。气压如果不同,气体的密度也会变化(气体容易被压缩),计算会有误差】 (6)测量铜锌合金样品的质量(7)重新实验,中途添加酸时,会造成气体逸散,影响气体体积的精确测量.

6. (1)除去合金外表的氧化膜 (2)⑤①④③② ;使D 和C 的液面相平

(3)水,一段时间后,液面不下降 (4)B中不再有气泡产生 (5)D

(6)41.5%;(a-b)/a×100% (7)偏小;偏大 (8)未考虑B 中稀硫酸的体积

7、(1)0.4; 4.25% (2)氧气会带走水蒸气

(3)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g ,误差较大;需用500 mL量筒(因为产生氧气的体积约是282 mL)。


相关内容

  • [测定1mol气体的体积]教案
  • <测定1mol气体的体积>教案 一.学情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陆陆续续地熟悉了较常见的实验仪器并掌握了很多操作的要点,并且也或多或少动手做或者设计过实验-----多数为定性实验.而科学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其实不仅仅是定性,还离不开定量.所以高二化学学科 ...

  •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 空气的成分 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 1 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 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 始终贯 ...

  • 空气组成及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
  • 秋季第二讲 空气组成及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 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含量测定 [教材内容解读] 1. 空气组成成分:氮78,氧21,0.94是稀气,还有两个0.03,二氧化碳和杂气. 2. 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实验: (1)实验原理: 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将集气瓶内氧气消耗掉,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 ...

  • 空气成分测定习题1
  •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测定 1.空气的物理性质: 2.如图,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顺序: ),检查装置 . (2)点燃红磷,迅速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原因: (3) 待集气瓶冷却到常温时,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原因: 实验现象: (3 ...

  • 05"摩尔日"与阿伏加德罗
  • "摩尔日"与阿伏加德罗 10 月 23 日是什么纪念日?这问题, 恐怕绝大多数人都回 答 不上来.细心的人或许还会去翻翻日历,寻个究竟.当天,科学 松鼠会的一条微博揭示了真相:"10 月 23 日早晨 6:02 到傍晚 6:02 间属于„摩尔日‟,一起来纪念当年的意大利 ...

  •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反思
  • 一.研究背景 2015年九月份,本人参加了区里举办的青年教师素质考核比赛.考核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的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本节课的重点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及对整个实验的分析.这节课我从新的角度进行设计,最终得到了区教研员及其他教师的好评,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教材 ...

  • 历年高考化学实验题二卷部分(定量实验)
  • 历年高考化学实验题二卷部分(定量实验) 17.(97年上海)某课外小组模拟呼吸面具中的原理(过氧化钠与潮湿二氧化碳反应),设计用下列仪器来制取氧气并测量氧气的体积. 上图中量气装置E 是由甲.乙两根玻璃管组成,它们用橡皮管连通,并装入适量水.甲管有刻度(0-50毫升),供量气用:乙管可上下移动,以调 ...

  • 给力中考-空气成分的探究
  • 1.(2008杭州31)小明在研究人体呼吸过程中吸入.呼出的气体成分变化,他从网上查到 以下数据: 器和药品有:水槽.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请帮助小明设计两个 简单且现象明显的实验来区别那瓶装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简要写出实验的步骤和观察到 的现象. 实验一步骤: ▲ ,根据 ▲ ...

  • 实验四 氨气的吸收与解吸实验
  • 实验四 氨气的吸收与解吸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填料吸收装置的基本流程及设备结构: 2. 了解气体流速与压强降的关系: 3. 了解气体空塔气速和喷淋密度对总吸收系数的影响: 4. 掌握吸收总系数K的测定方法: 5. 掌握测定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的方法. 二. 实验装置的特点 测量流体力学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