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与亭的景致

  江上风清      三国文化是三峡文化中一根很粗的枝叶。   张飞庙就是一种。   张飞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个粗人。既然是粗人, 丢三落四,缺乏细腻,有的只是莽撞和勇猛,有的只是破坏地建设, 有的只是转不过弯的心肠和脑子。我心里很奇怪, 怎么竟给张飞建了一座庙。而且建在江边上,还刻写着“江上风清”如此清秀的字眼。 张飞从哪里弄来人们做庙供奉他的魅力呢?   走近张飞庙,才发现自己的浅薄和主观。 张飞在三峡人眼里,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魂有灵的人。人该是多么复杂而又富有多重意味的载体。张飞生于河北涿郡,死于四川阆中。为何庙建云阳?民间传说是当年关羽败走麦城死于荆州之后, 噩耗传来,驻守在阆中的张飞旦夕号泣,泪湿衣襟。 在沉重的悲痛之中,他义愤地对末将范疆和张达下达了战令, 三天之内备齐白盔白甲,若不完成就要斩首示众。三天后他将率军挂孝出征,为兄长报仇雪恨。范疆、张达被逼急了,趁张飞深夜熟睡之际, 将他杀害,取下首级,投奔东吴而去。当他们到了云阳境内时, 听说东吴已派人向蜀国求和,并答应归还荆州, 以便携起手来共同对付曹操。范疆、张达就将张飞的头颅掷到云阳长江之中, 然后仓皇逃掉。当天夜里, 铜锣渡口有一个老渔翁撒网时,捞起了张飞的头颅,以为是不祥之兆,便又将它扔到江中。夜里老渔翁得了一梦, 梦见张飞站在他面前恳求说:“我与东吴有不共戴天之仇,岂能让我抱恨终生! ”流着泪请求老渔翁把他的头颅埋葬在蜀国的土地上。老渔翁醒后, 忆起张飞的梦中之言,立即跳入水中,双手捧起张飞的头, 含泪把它葬在古渡口南岸的飞凤山下。后云阳人因感动张飞的忠义而修了这座庙。   张飞庙的文化内涵,出乎我的意料。那庙的坐势, 可谓依山傍水,气象巍峨。用传统的文化审美标准来说, 可是占尽了天时地利。在张飞庙前临江的石壁上, 清代书法家彭聚星书写的“江上风清”四个大字,雄浑厚实, 有六尺见方大,流露出一种人格的力度。这一字书,无疑是张飞庙的题目。 张飞庙里最多的是木刻书画、古碑石刻。粗略统计, 仅像汉代的《张表碑》这类稀世书法珍品和雕刻就有二十件之多。 还有宋代名士苏东坡的手书《前后赤壁赋》,黄庭坚的《朱兰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御笔手书,清代怪杰郑板桥的字画,竹禅、 刘墉、张问陶、何绍基等名家留下的墨迹二百多幅。这些墨迹,让人如在艺术宫殿。张飞庙的文化重量简直太重了, 重得成了“文藻胜地”,成就了“书法艺术甲蜀东”的美谈。 为何人们心目中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生性勇猛得逼人心魄的张飞,会有如此强悍的文化凝聚力呢?我想,这一切的一切, 仍然来源于张飞那浓烈而细腻的情感。   英雄多悲风,张飞也不例外。明代文人陈文烛写的“云安县有桓侯庙,古木悬崖共暮烟。传说头颅曾葬此,可知肝胆更谁怜!”给人绝对是一种悲怆感。古木、悬崖与暮烟, 何曾不是那种怜悯到了历史深处的悲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再来审视张飞,我觉得张飞性格有着深刻细腻的一面,而且是那种产生文化凝聚力的细腻。 回想起来,张飞的细腻在一部《三国演义》里,有着很多的细节。而这种性格,在民间传说和人们对张飞文化的推崇中,可以见到许多亮丽的斑点。张飞庙的助风阁又是一证。   张飞庙的主要建筑有正殿、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 杜鹃亭、得月亭。这里翠竹绿棕,古藤攀崖,横添的山泉滴悬, 与庙前大江的功利和浮躁相映成趣。一静一动一寂一喧之间, 让人体味到冷暖阴阳人仙的界限,倒使整个庙宇落得一派幽静安详之态。   助风阁据说是埋葬张飞头颅的地方。有一天, 心归蜀地的张飞的灵魂长出了一双大脚,站在庙台上,看着急流直下,帆影点点,全是靠人肩贴地而行地拉纤。 细腻的张飞灵魂生了同情之心,于是他暗暗吹动顺风,助那艰难的船,一行三十里, 使船夫免除了拉纤的重力之苦。船工们很感激张飞, 便凑钱修了这助风阁,以便他助风助累了的时候,得以歇息。 这是一种生人与死人在爱的精神领域里的沟通。其实, 中国人最容易与死去的人沟通,而且每个生人, 都会把他最爱的死人当成他生命中的神进行祈祷和供奉,即使他在与死者生时并不一定很亲密。这种心灵的挨靠感是绝无仅有的,更何况张飞这种人物。这就是两片爱心,是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其实人们心里何止装了一个张飞,而是装着整个一部“三国”,甚至是一部《三国演义》。因为这种盛装,便生了风,生了助阁的灵魂,生了江上的风清。   倒是杜鹃亭的意义颇为别致, 是为纪念杜甫寓居云阳而建的。公元765年,杜甫在云阳停留了五个多月, 留下了三十多首诗。这些诗里有四首是写杜鹃的,而且颇有云阳风骨。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渺渺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耳听此,故作傍人低。”从诗中不难见诗人潦倒的凄迷。杜甫是不是把张飞的义愤、杜鹃的凄苦与自己的清困,全部押到杜鹃的身上去了呢?   与张飞庙对应的,是庙侧的江心那块黑色的龙脊石。 它形如游龙,头朝东尾朝西,脊梁露在水面。 白天它在波浪里时隐时现,变幻无常。夜里,黑色的江涛在巨石上, 哗哗作响,彻夜不停,形成动人心魄的龙脊夜涛。夜涛的风味, 想必就是那真正的千堆雪。“沙滩石甲分鳞次,水激龙头听夜吟。”人们常常春游龙脊,以鸡卜岁凶,并在龙脊上饮酒高歌, 吟诗作赋,聊发狂放情怀。“讲武愧无良将略,题诗谁是谪仙才? 石间歌舞难为罢,习习和风到酒杯”就是当时的豪放情景。现在, 龙脊石上仍有北宋元佑三年以来的石刻题记一百多处, 古人的狂放无意成了今人研究文化与水文的珍贵资料。   和古人比,今人的身影是不是太拘谨了一点呢?      人之轻重秋风量      巴东也有一秋风亭。它和一个县长有关,这个县长就是寇准。秋风亭是寇准建的。   公元978年,寇准本是怀着其他目的建了这座亭子,却无意和他的人品得到了吻合。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异的现象。亭的存在,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如今正是一个需要英雄和清廉的时代,秋风亭所坚守的精神,现在依然用得着。   北宋的苏辙,早我近千年到了秋风亭。他是个典型的爱出游爱评论的文人。他看了小巧朴实的秋风亭后,直言不讳地说了一句话,给了寇准一个直正的评论:“人知公惠在巴东,不知三朝社稷功。平日孤舟已何处?江亭依旧傍春风。”   不知寇准听了这句话作何感想。我倒觉得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身心遭受的是文人才有的苦难。一般的政治家比较倾心于做按部就班的事,或是出于自己主观的本能,做些自认为出奇其实很一般的创造。而寇准则不同,他以一种文人的心态和坦荡做官。他生于961年,卒于1023年,是一个典型的跨世纪人才。他的字叫平仲,华州下�(今陕西渭南)人。他的字号所寄托的思想和他平生的不平与不庸是相左的。他考上北宋太平兴国进士,19岁就任了巴东县令。那时的县长似乎要比现在的县长好当些,一个小青年竟然把全县整治得风调雨顺,民风淳朴。   宋景德元年,寇准任宰相时,辽军犯境。宋官主战与主和之争碰得火星四溅。寇准力排众议,态度坚决,说服了真宗前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在那儿与辽军结成了“澶渊之盟”,促成了中国甚至是世界史上一次非常著名的战争。而后就是宦海沉浮,大起大落,他受到了罢相、复相、贬逐的境遇。寇准为官一生清正廉明,被封为莱国公,人称“寇巴东”。他的最后这个称谓最为难得。 寇准无疑曾经是个“运动官”,就是那种东做一下西做一下的那种官。这种官做不好就做成了政客。可他却偏偏做成了政治家,做成了政治家不说,还赢得了百姓的心,把他亲切地称做“寇巴东”。南宋王十朋,在秋风亭上留下了“莱公经济业,志在巴东诗。斯人复不见,亭上秋风悲”的诗句,把一位坦坦荡荡的官人给写得有了一丝悲壮。   寇准做官确实有做官的气度。官无论做的大小,只要心里装着那老百姓就行了。因此他在巴东三年多的时间里,贴上心去体恤民情,休生养息,发展经济。相传就是在这个时候,寇准建了这座秋风亭。秋风亭的遗址就在如今巴东县城七公里附近的旧坪上。这座小小的亭子比任何人都耐得住寂寞,在这里一坐就是上千年。   和东坡大学士一样,寇准也好吟诗作对,踏青会友,这些都在秋风亭里进行。甚至有时审理案子,也在这座小亭子里摆案。他在巴东时写的《书河上亭壁》就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峰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他也借此亭来体察民情,打探民间疾苦。在此设一碗茶,一杯水,与来往的百姓聊一聊,侃一侃,百姓的冷暖凉热全纳入了心胸。因此,他赢得了百姓深切的爱戴。他爱巴东这片土地,也爱巴东的人民。为了表达这种近乎虔诚的爱,他亲手在秋风亭旁植了一株柏树。这棵树现在已是参天大树,被人们称做莱公柏。正如王十朋所说,秋风亭的秋风,吹到莱公柏上,才有了一种历史的呓语。随时侧耳,风与那枝叶,如北宋时的朝野之声泛起,把今人的心胸塞得满满的。   中国的亭庙塔阁,是一种补丁文化。今天建了明天毁,明天毁了后天建,修修补补,不知多做好多无用功不说,而且始终穿的是一种补丁衣。秋风亭也是这种历史的一小块补丁。它是明朝正德年间在巴东城后的金子山下复建的, 清朝康熙年间又重建了一遍。   当然,补丁也不失为一大功德。可见世人终是有察得到古人心者。那古亭仍然保持了宋代风格,高到了约十米,分为上下两层,亭内蕴了九龙戏珠,雕饰精巧,造型古朴庄重。 亭外望山览江,峰峦蜿蜒,江飘一带,城楼叠叠,构成了一幅水墨画。   说到这里,还得说明一点,寇准喜好建亭子。这是过去的官贵普遍喜好。在古代,亭子似乎是一种宣传部门一样的机构。为了劝农民精耕细作,推广新式犁头技术,他又在巴东城外的野三关兴建了一座“劝农亭”,从而使巴东那些不毛之地,弄得地无旷土,到处是一片兴旺景致。   秋风亭是寇准的作品,作品是作者人格的衣裳。后人想到秋风亭很容易就想到寇准的人品,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寇准性格确实如秋风,清廉如风,正直如风,襟怀坦荡如风。秋风是种很容易成为历史的东西。不同的是,秋风穿过有的人的生命后,仍然很轻,而穿过有的人的生命后,却变得很重很重。   (责任编辑 计虹)

  江上风清      三国文化是三峡文化中一根很粗的枝叶。   张飞庙就是一种。   张飞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个粗人。既然是粗人, 丢三落四,缺乏细腻,有的只是莽撞和勇猛,有的只是破坏地建设, 有的只是转不过弯的心肠和脑子。我心里很奇怪, 怎么竟给张飞建了一座庙。而且建在江边上,还刻写着“江上风清”如此清秀的字眼。 张飞从哪里弄来人们做庙供奉他的魅力呢?   走近张飞庙,才发现自己的浅薄和主观。 张飞在三峡人眼里,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魂有灵的人。人该是多么复杂而又富有多重意味的载体。张飞生于河北涿郡,死于四川阆中。为何庙建云阳?民间传说是当年关羽败走麦城死于荆州之后, 噩耗传来,驻守在阆中的张飞旦夕号泣,泪湿衣襟。 在沉重的悲痛之中,他义愤地对末将范疆和张达下达了战令, 三天之内备齐白盔白甲,若不完成就要斩首示众。三天后他将率军挂孝出征,为兄长报仇雪恨。范疆、张达被逼急了,趁张飞深夜熟睡之际, 将他杀害,取下首级,投奔东吴而去。当他们到了云阳境内时, 听说东吴已派人向蜀国求和,并答应归还荆州, 以便携起手来共同对付曹操。范疆、张达就将张飞的头颅掷到云阳长江之中, 然后仓皇逃掉。当天夜里, 铜锣渡口有一个老渔翁撒网时,捞起了张飞的头颅,以为是不祥之兆,便又将它扔到江中。夜里老渔翁得了一梦, 梦见张飞站在他面前恳求说:“我与东吴有不共戴天之仇,岂能让我抱恨终生! ”流着泪请求老渔翁把他的头颅埋葬在蜀国的土地上。老渔翁醒后, 忆起张飞的梦中之言,立即跳入水中,双手捧起张飞的头, 含泪把它葬在古渡口南岸的飞凤山下。后云阳人因感动张飞的忠义而修了这座庙。   张飞庙的文化内涵,出乎我的意料。那庙的坐势, 可谓依山傍水,气象巍峨。用传统的文化审美标准来说, 可是占尽了天时地利。在张飞庙前临江的石壁上, 清代书法家彭聚星书写的“江上风清”四个大字,雄浑厚实, 有六尺见方大,流露出一种人格的力度。这一字书,无疑是张飞庙的题目。 张飞庙里最多的是木刻书画、古碑石刻。粗略统计, 仅像汉代的《张表碑》这类稀世书法珍品和雕刻就有二十件之多。 还有宋代名士苏东坡的手书《前后赤壁赋》,黄庭坚的《朱兰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御笔手书,清代怪杰郑板桥的字画,竹禅、 刘墉、张问陶、何绍基等名家留下的墨迹二百多幅。这些墨迹,让人如在艺术宫殿。张飞庙的文化重量简直太重了, 重得成了“文藻胜地”,成就了“书法艺术甲蜀东”的美谈。 为何人们心目中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生性勇猛得逼人心魄的张飞,会有如此强悍的文化凝聚力呢?我想,这一切的一切, 仍然来源于张飞那浓烈而细腻的情感。   英雄多悲风,张飞也不例外。明代文人陈文烛写的“云安县有桓侯庙,古木悬崖共暮烟。传说头颅曾葬此,可知肝胆更谁怜!”给人绝对是一种悲怆感。古木、悬崖与暮烟, 何曾不是那种怜悯到了历史深处的悲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再来审视张飞,我觉得张飞性格有着深刻细腻的一面,而且是那种产生文化凝聚力的细腻。 回想起来,张飞的细腻在一部《三国演义》里,有着很多的细节。而这种性格,在民间传说和人们对张飞文化的推崇中,可以见到许多亮丽的斑点。张飞庙的助风阁又是一证。   张飞庙的主要建筑有正殿、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 杜鹃亭、得月亭。这里翠竹绿棕,古藤攀崖,横添的山泉滴悬, 与庙前大江的功利和浮躁相映成趣。一静一动一寂一喧之间, 让人体味到冷暖阴阳人仙的界限,倒使整个庙宇落得一派幽静安详之态。   助风阁据说是埋葬张飞头颅的地方。有一天, 心归蜀地的张飞的灵魂长出了一双大脚,站在庙台上,看着急流直下,帆影点点,全是靠人肩贴地而行地拉纤。 细腻的张飞灵魂生了同情之心,于是他暗暗吹动顺风,助那艰难的船,一行三十里, 使船夫免除了拉纤的重力之苦。船工们很感激张飞, 便凑钱修了这助风阁,以便他助风助累了的时候,得以歇息。 这是一种生人与死人在爱的精神领域里的沟通。其实, 中国人最容易与死去的人沟通,而且每个生人, 都会把他最爱的死人当成他生命中的神进行祈祷和供奉,即使他在与死者生时并不一定很亲密。这种心灵的挨靠感是绝无仅有的,更何况张飞这种人物。这就是两片爱心,是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其实人们心里何止装了一个张飞,而是装着整个一部“三国”,甚至是一部《三国演义》。因为这种盛装,便生了风,生了助阁的灵魂,生了江上的风清。   倒是杜鹃亭的意义颇为别致, 是为纪念杜甫寓居云阳而建的。公元765年,杜甫在云阳停留了五个多月, 留下了三十多首诗。这些诗里有四首是写杜鹃的,而且颇有云阳风骨。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渺渺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耳听此,故作傍人低。”从诗中不难见诗人潦倒的凄迷。杜甫是不是把张飞的义愤、杜鹃的凄苦与自己的清困,全部押到杜鹃的身上去了呢?   与张飞庙对应的,是庙侧的江心那块黑色的龙脊石。 它形如游龙,头朝东尾朝西,脊梁露在水面。 白天它在波浪里时隐时现,变幻无常。夜里,黑色的江涛在巨石上, 哗哗作响,彻夜不停,形成动人心魄的龙脊夜涛。夜涛的风味, 想必就是那真正的千堆雪。“沙滩石甲分鳞次,水激龙头听夜吟。”人们常常春游龙脊,以鸡卜岁凶,并在龙脊上饮酒高歌, 吟诗作赋,聊发狂放情怀。“讲武愧无良将略,题诗谁是谪仙才? 石间歌舞难为罢,习习和风到酒杯”就是当时的豪放情景。现在, 龙脊石上仍有北宋元佑三年以来的石刻题记一百多处, 古人的狂放无意成了今人研究文化与水文的珍贵资料。   和古人比,今人的身影是不是太拘谨了一点呢?      人之轻重秋风量      巴东也有一秋风亭。它和一个县长有关,这个县长就是寇准。秋风亭是寇准建的。   公元978年,寇准本是怀着其他目的建了这座亭子,却无意和他的人品得到了吻合。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异的现象。亭的存在,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如今正是一个需要英雄和清廉的时代,秋风亭所坚守的精神,现在依然用得着。   北宋的苏辙,早我近千年到了秋风亭。他是个典型的爱出游爱评论的文人。他看了小巧朴实的秋风亭后,直言不讳地说了一句话,给了寇准一个直正的评论:“人知公惠在巴东,不知三朝社稷功。平日孤舟已何处?江亭依旧傍春风。”   不知寇准听了这句话作何感想。我倒觉得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身心遭受的是文人才有的苦难。一般的政治家比较倾心于做按部就班的事,或是出于自己主观的本能,做些自认为出奇其实很一般的创造。而寇准则不同,他以一种文人的心态和坦荡做官。他生于961年,卒于1023年,是一个典型的跨世纪人才。他的字叫平仲,华州下�(今陕西渭南)人。他的字号所寄托的思想和他平生的不平与不庸是相左的。他考上北宋太平兴国进士,19岁就任了巴东县令。那时的县长似乎要比现在的县长好当些,一个小青年竟然把全县整治得风调雨顺,民风淳朴。   宋景德元年,寇准任宰相时,辽军犯境。宋官主战与主和之争碰得火星四溅。寇准力排众议,态度坚决,说服了真宗前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在那儿与辽军结成了“澶渊之盟”,促成了中国甚至是世界史上一次非常著名的战争。而后就是宦海沉浮,大起大落,他受到了罢相、复相、贬逐的境遇。寇准为官一生清正廉明,被封为莱国公,人称“寇巴东”。他的最后这个称谓最为难得。 寇准无疑曾经是个“运动官”,就是那种东做一下西做一下的那种官。这种官做不好就做成了政客。可他却偏偏做成了政治家,做成了政治家不说,还赢得了百姓的心,把他亲切地称做“寇巴东”。南宋王十朋,在秋风亭上留下了“莱公经济业,志在巴东诗。斯人复不见,亭上秋风悲”的诗句,把一位坦坦荡荡的官人给写得有了一丝悲壮。   寇准做官确实有做官的气度。官无论做的大小,只要心里装着那老百姓就行了。因此他在巴东三年多的时间里,贴上心去体恤民情,休生养息,发展经济。相传就是在这个时候,寇准建了这座秋风亭。秋风亭的遗址就在如今巴东县城七公里附近的旧坪上。这座小小的亭子比任何人都耐得住寂寞,在这里一坐就是上千年。   和东坡大学士一样,寇准也好吟诗作对,踏青会友,这些都在秋风亭里进行。甚至有时审理案子,也在这座小亭子里摆案。他在巴东时写的《书河上亭壁》就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峰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他也借此亭来体察民情,打探民间疾苦。在此设一碗茶,一杯水,与来往的百姓聊一聊,侃一侃,百姓的冷暖凉热全纳入了心胸。因此,他赢得了百姓深切的爱戴。他爱巴东这片土地,也爱巴东的人民。为了表达这种近乎虔诚的爱,他亲手在秋风亭旁植了一株柏树。这棵树现在已是参天大树,被人们称做莱公柏。正如王十朋所说,秋风亭的秋风,吹到莱公柏上,才有了一种历史的呓语。随时侧耳,风与那枝叶,如北宋时的朝野之声泛起,把今人的心胸塞得满满的。   中国的亭庙塔阁,是一种补丁文化。今天建了明天毁,明天毁了后天建,修修补补,不知多做好多无用功不说,而且始终穿的是一种补丁衣。秋风亭也是这种历史的一小块补丁。它是明朝正德年间在巴东城后的金子山下复建的, 清朝康熙年间又重建了一遍。   当然,补丁也不失为一大功德。可见世人终是有察得到古人心者。那古亭仍然保持了宋代风格,高到了约十米,分为上下两层,亭内蕴了九龙戏珠,雕饰精巧,造型古朴庄重。 亭外望山览江,峰峦蜿蜒,江飘一带,城楼叠叠,构成了一幅水墨画。   说到这里,还得说明一点,寇准喜好建亭子。这是过去的官贵普遍喜好。在古代,亭子似乎是一种宣传部门一样的机构。为了劝农民精耕细作,推广新式犁头技术,他又在巴东城外的野三关兴建了一座“劝农亭”,从而使巴东那些不毛之地,弄得地无旷土,到处是一片兴旺景致。   秋风亭是寇准的作品,作品是作者人格的衣裳。后人想到秋风亭很容易就想到寇准的人品,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寇准性格确实如秋风,清廉如风,正直如风,襟怀坦荡如风。秋风是种很容易成为历史的东西。不同的是,秋风穿过有的人的生命后,仍然很轻,而穿过有的人的生命后,却变得很重很重。   (责任编辑 计虹)


相关内容

  •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为了确保景致名胜区的可连续发展,计划一般应遵守以下一些基础原则. 一.维护优先原则景致名胜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可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景致名胜区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景致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全性不被损坏的基本上,才干实现景致名 ...

  • 店铺风水知识:招财风水揭秘 2012做生意选准店面
  • 编者按:做生意的最讲究的就是店面地理位置好,风水好,这样才能为自己带来生意兴隆.店面是商家经营的一个地方,在选择店面地理位置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店面风水的问题了,店面装修的时候,也要合理布局,店面内的摆设风水.你了解店面风水知识吗?店面风水的内容很多,下面的文章将为大家详讲2012店面风水知 ...

  • 心弦上痴情的景致
  •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瞧不尽镜里花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啊--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一次偶然的邂逅引发了一段清水出芙蓉般纯澈的情缘,两颗洒脱的心碰撞出无数潮起 ...

  • 景观设计之--植物色彩搭配
  • ∙ ∙ ∙ 景观设计之--植物色彩搭配 阅读次数:106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发布日期:2008-12-18 09:35 来源: 景观设计中,植物色彩应用已经成为设计师营造特色景致的重要武器.绚丽的 色调经过巧妙搭配,瞬间呈现不同凡响的景观效果,每一位参观者都会被牢牢吸引,深 ...

  • 萧 萧 梧 叶
  • 秋风乍起,吹红了满山的枫叶,也吹黄了乡村路旁的那几棵梧桐树.黄昏,夕阳似血,泻满了大地,伴随着秋风,金黄的梧叶无边萧萧地落下,在夕阳的掩衬下如同金黄的蝶儿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独自踱在洒满梧叶的乡间小路上,脚踩在满是梧叶的地面,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声响,满眼别致的暮秋景致,伴着满 ...

  • 浙江西湖竹骨绸伞的有趣来历
  • 浙江西湖竹骨绸伞的有趣来历 作为中国传统及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一员,浙江西湖的竹骨绸伞广受赞誉.但有关该伞的来历,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 早先,巧匠鲁班听说西湖的景致好,就带了他妹妹从山东到杭州来.这一天,鲁班和鲁妹来湖边游赏.只见太阳光芒金闪闪,西湖湖水亮晶晶,白堤桃花红,苏堤杨柳绿,果然好看 ...

  • 比赛演讲稿:停留在我心灵深处的绿色景致
  • 亲爱的当过兵的战友们: 在你的生命里,曾有过一段最难忘的军旅生涯吧,那是一生都无法忘却掉的一种情感.来到军旅同心这个温馨的家园,有许多和你一样曾当过兵的战友,你愿意向他们敞开心扉,轻诉心声吗?来吧,请把你那段美好的绿色情结向这里的战友们表达出来,就原汁原味的向战友们讲述你在军营的经历,并也为其它当过 ...

  • 绍兴文化考察报告2
  • 绍兴文化考察报告 "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一联古语,勾勒出作者立于此城的愿想,愿不负先人功绩,愿中兴后世繁华,于是绍兴,在那一刻承上启下,江南小镇开出璀璨繁花,或傲然独立,或娇艳多姿,或尖锐凛然,绍兴独特的人.物.事,串联成满园缤纷. 一.其人--风骨刚毅 绍兴的人,似乎 ...

  •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2
  •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本课的词语.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 ...

  • 武定县水城河景区导游词
  •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武定水城河自然风景区观光游览.我们现在走进的就是闻名遐迩的武定水城河景区.古人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不仅是古人的闲情逸致,更是现代人的渴望和追求.所以,今天就请各位放松心情,随我一起融入到水城河秀丽的景色之中,感受别样的山水情趣.水城河景区包括&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