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陆地和海洋

温馨提示:

此部分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第3讲 陆地和海洋

一、科罗拉多大峡谷

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罗拉多高原上,在科罗拉多河中游,为第三纪上新世时高原大幅度抬升和河流强烈下切而成。东起小科罗拉多河汇入处,西至内华达州界附近的格兰德瓦什崖,全长350公里,最大深度1740米。谷顶部宽6.5~29公里,往下收缩,下部成“V”字型。谷底水面宽度不足1公里,最窄处仅120米。河流曲折蜿蜒,河床坡降每公里1.5米,水流湍急,流速每小时25公里。水深10~15米,夏季周围山地冰雪融水下注,增深至15~18米。谷壁呈阶梯状,南壁海拔1800~2100米,气候干暖,植物稀少;北壁比南壁高400~600米,气候寒温,林木苍翠。谷底海拔760~800米,气候干热,呈荒漠景色。从谷底向上,沿崖壁出露着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水平层次清晰,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岩性软硬不同、颜色各异的岩层,被外力作用雕琢成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和峭壁石柱。随着天气变化,水光山色变幻无穷,蔚为奇观。1919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大峡谷最深的一段(长约170公里)正式辟为国家公园,面积2728平方公里。现每年游客逾200万。

二、大分水岭

澳大利亚东部山脉、高原和台地的总称。自北部的约克角半岛起,沿东海岸向南绵延3000多公里,

直至维多利亚州西部。属古生代褶皱山地,经长期剥蚀后,在第三纪构造运动时复又抬升。山地南高北低,东坡陡峭,西坡缓斜。在昆士兰州境内段平均海拔600~900米,北部有阿瑟顿熔岩高地,中部成为宽阔的切割高地;往南高度上升,有一系列花岗岩山脊,海拔达1500米以上。在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交界处为达令草原高地。在新南威尔士州境内,北部是新英格兰高地,地面有玄武岩覆盖,海拔超过1500米;中部称中央高地,以利物浦山脉和蓝山山脉为主体,海拔1000米左右;南部称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由一系列掀斜地块组成,主峰科西阿斯科峰(海拔2230米)位于新南威尔士州与维多利亚州交界处,是澳大利亚最高峰,山顶有积雪。在维多利亚州境内,山地改为东西走向,地势向西逐渐降低,终止于格兰扁岭。澳大利亚主要河流均发源于大分水岭,如西坡有达令河、费林德斯河、吉尔伯特河等,因处于背风位置,气候干旱,河流水量较少;东坡有伯德金河、菲茨罗伊河、斯诺伊河等,面迎海风,气候湿润,河流水量丰富。著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斯诺伊工程,修建于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区,通过大坝、水库和水道网,把水从东坡引向西坡,补给墨累-达令河流域。主要经济活动是种植蔬菜、水果,饲养牛、羊,以及伐木。煤矿比较丰富。设有国家公园和滑雪场,旅游业颇盛。

三、东非大裂谷

世界陆地上最长的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大裂谷明显分成东、西两支。西支经鲁夸湖、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至艾伯特湖(蒙博托湖),呈弧形延伸;东支向北进入坦桑尼亚境内,经维多利亚湖东面一系列小湖和洼地,再沿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转而呈西南—东北向纵贯埃塞俄比亚中部,抵红海沿岸。纵贯非洲大陆东部,长4000多公里。而后大裂谷延续向北伸延,经红海、亚喀巴湾,直至西亚的死海-约旦河谷地,总长达6400多公里,平均宽度48~65公里。

据板块构造学说,大裂谷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地壳下呈高温熔融状态的地幔物质上涌,先使地壳隆起,继而减薄,然后断裂,在断裂带两侧的陆块逐渐向外扩张。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从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活动裂谷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开。

裂谷带平均宽约48~64公里,北宽南窄,最宽处达200公里以上。两侧陡崖壁立,谷深达数百米至2000米。谷底地势起伏较大,分布有一系列洼地、盆地和湖泊。在裂谷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地壳大幅度抬升和强烈的火山活动,火山林立,熔岩广布,使东非成为非洲大陆地势最高的地区。早期火山活动多为裂隙喷发型,岩浆沿裂隙溢出,巨量熔岩漫流叠置,形成从马拉维到红海沿岸广大的熔岩高原和台地,其中著名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后期火山活动多为管状喷发型,堆积成高大的锥形火山群,其中包括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次高峰肯尼亚山(5199米)等。目前有些火山仍在活动,如尼拉贡戈山、尼亚姆拉吉拉山等均属活火山,沿断层裂隙分布着许多温泉和喷气孔,地震

活动频繁,标志东非大裂谷仍处于扩张演变之中。

大裂谷湖带集中了非洲大陆湖泊的大部分,多具有狭长深邃、湖岸陡峭的特点,是典型的断层湖。如坦噶尼喀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的10.3倍,最深处达1470米,为世界第二深湖;马拉维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7倍,最深达706米,为世界第四深湖。位于东、西两支裂谷带之间高原面上的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属陆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较浅,前者为非洲第一大湖。大裂谷各湖利于发展渔业、航运和灌溉,对东非各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温馨提示:

此部分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第3讲 陆地和海洋

一、科罗拉多大峡谷

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罗拉多高原上,在科罗拉多河中游,为第三纪上新世时高原大幅度抬升和河流强烈下切而成。东起小科罗拉多河汇入处,西至内华达州界附近的格兰德瓦什崖,全长350公里,最大深度1740米。谷顶部宽6.5~29公里,往下收缩,下部成“V”字型。谷底水面宽度不足1公里,最窄处仅120米。河流曲折蜿蜒,河床坡降每公里1.5米,水流湍急,流速每小时25公里。水深10~15米,夏季周围山地冰雪融水下注,增深至15~18米。谷壁呈阶梯状,南壁海拔1800~2100米,气候干暖,植物稀少;北壁比南壁高400~600米,气候寒温,林木苍翠。谷底海拔760~800米,气候干热,呈荒漠景色。从谷底向上,沿崖壁出露着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水平层次清晰,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岩性软硬不同、颜色各异的岩层,被外力作用雕琢成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和峭壁石柱。随着天气变化,水光山色变幻无穷,蔚为奇观。1919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大峡谷最深的一段(长约170公里)正式辟为国家公园,面积2728平方公里。现每年游客逾200万。

二、大分水岭

澳大利亚东部山脉、高原和台地的总称。自北部的约克角半岛起,沿东海岸向南绵延3000多公里,

直至维多利亚州西部。属古生代褶皱山地,经长期剥蚀后,在第三纪构造运动时复又抬升。山地南高北低,东坡陡峭,西坡缓斜。在昆士兰州境内段平均海拔600~900米,北部有阿瑟顿熔岩高地,中部成为宽阔的切割高地;往南高度上升,有一系列花岗岩山脊,海拔达1500米以上。在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交界处为达令草原高地。在新南威尔士州境内,北部是新英格兰高地,地面有玄武岩覆盖,海拔超过1500米;中部称中央高地,以利物浦山脉和蓝山山脉为主体,海拔1000米左右;南部称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由一系列掀斜地块组成,主峰科西阿斯科峰(海拔2230米)位于新南威尔士州与维多利亚州交界处,是澳大利亚最高峰,山顶有积雪。在维多利亚州境内,山地改为东西走向,地势向西逐渐降低,终止于格兰扁岭。澳大利亚主要河流均发源于大分水岭,如西坡有达令河、费林德斯河、吉尔伯特河等,因处于背风位置,气候干旱,河流水量较少;东坡有伯德金河、菲茨罗伊河、斯诺伊河等,面迎海风,气候湿润,河流水量丰富。著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斯诺伊工程,修建于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区,通过大坝、水库和水道网,把水从东坡引向西坡,补给墨累-达令河流域。主要经济活动是种植蔬菜、水果,饲养牛、羊,以及伐木。煤矿比较丰富。设有国家公园和滑雪场,旅游业颇盛。

三、东非大裂谷

世界陆地上最长的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大裂谷明显分成东、西两支。西支经鲁夸湖、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至艾伯特湖(蒙博托湖),呈弧形延伸;东支向北进入坦桑尼亚境内,经维多利亚湖东面一系列小湖和洼地,再沿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转而呈西南—东北向纵贯埃塞俄比亚中部,抵红海沿岸。纵贯非洲大陆东部,长4000多公里。而后大裂谷延续向北伸延,经红海、亚喀巴湾,直至西亚的死海-约旦河谷地,总长达6400多公里,平均宽度48~65公里。

据板块构造学说,大裂谷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地壳下呈高温熔融状态的地幔物质上涌,先使地壳隆起,继而减薄,然后断裂,在断裂带两侧的陆块逐渐向外扩张。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从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活动裂谷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开。

裂谷带平均宽约48~64公里,北宽南窄,最宽处达200公里以上。两侧陡崖壁立,谷深达数百米至2000米。谷底地势起伏较大,分布有一系列洼地、盆地和湖泊。在裂谷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地壳大幅度抬升和强烈的火山活动,火山林立,熔岩广布,使东非成为非洲大陆地势最高的地区。早期火山活动多为裂隙喷发型,岩浆沿裂隙溢出,巨量熔岩漫流叠置,形成从马拉维到红海沿岸广大的熔岩高原和台地,其中著名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后期火山活动多为管状喷发型,堆积成高大的锥形火山群,其中包括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次高峰肯尼亚山(5199米)等。目前有些火山仍在活动,如尼拉贡戈山、尼亚姆拉吉拉山等均属活火山,沿断层裂隙分布着许多温泉和喷气孔,地震

活动频繁,标志东非大裂谷仍处于扩张演变之中。

大裂谷湖带集中了非洲大陆湖泊的大部分,多具有狭长深邃、湖岸陡峭的特点,是典型的断层湖。如坦噶尼喀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的10.3倍,最深处达1470米,为世界第二深湖;马拉维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7倍,最深达706米,为世界第四深湖。位于东、西两支裂谷带之间高原面上的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属陆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较浅,前者为非洲第一大湖。大裂谷各湖利于发展渔业、航运和灌溉,对东非各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内容

  •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
  • 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孙吉亭赵玉杰 [提要]本文把海陆统筹看作海洋和陆地两大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区域复合系统,在这个区域复合系统的发展中,海洋具有与陆地同等的价值:从决定机制.作用机制.调节机制三方面深入研究海陆统筹机制:探讨如何 ...

  • 生命的摇篮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生命的摇篮 ①我们人类祖祖辈辈在陆地上生活,总是把陆地看作自己的故乡.但是不要忘记,我们很远的祖先却生活在海洋. ②大约在32亿年以前,最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根据化石所见,这些原始的生命和今天的细菌相似.它们以海洋里自然形成的一些有机物为生,所以是一些" ...

  •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王益红)
  •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泗阳县致远中学 王益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 2.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大小.特征及各洲的分界线 3.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初步学会绘制世界海陆分布简图 过程与 ...

  • 世界地理概况-陆地和海洋
  • 第一节世界地理概况-- 陆地和海洋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1. 2. 3. 4. 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的理解. 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 ...

  •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教学设计
  •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 又是海洋大国> 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这一中考考点是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涉及的内容.教材以辽阔的疆域,众多的邻国两大方面来分析说明.一.辽阔的疆域方面包括1.领土的四个端点2.陆地的面积3.濒 ...

  •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教学设计
  •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教学设计 李芳芳 教材:人教版<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海洋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与大气.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方面.海洋水体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 ...

  • 世界地理--陆地和海洋(教师教案)
  • 世界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学习目标] [导学过程] 说出地表面的海陆面貌,能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界线 结合地图,能描述各个大洲的地形特点 1.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 群岛:近的一组岛屿 大陆岛:大陆岛是大陆的"本家".多分布 ...

  • 6年级可爱地球
  • 第一课.可爱的地球(第二教时)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从太空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 ...

  • 岩石圈形成后去气作用
  • 岩石圈形成后去气作用.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地球科学原理之25 影响岩石圈形成后去气作用的因素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地球的去气作用重要,影响地球去气作用的因素,也 ...

  • 陆地与海洋知识点
  • 陆地与海洋知识点 (二)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 知识网络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 (连续大不规则的圈层) 大气水 海洋水(96.5%) 水圈 地表水(冰川.河流水.湖泊水.生物水.沼泽水.土壤水) 陆地水 地下水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水源相互 3.河流的补给来源: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