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概述
学号:10570223 姓名:王红焕 班级:10土地2班
关键词: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评价 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增加,各行各业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土地资源供给是有限的,珍惜,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未来土地稀缺的唯一途径。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 早期城市土地利用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提供利润理论基础
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性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所重视的,究竟怎样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也是西方学术界向来比较关注的问题。陈、黄、赵等(2010)提出,关于“集约”方面的研究最早来自于古典经济学中报酬递减规律地分析,认为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1]这是以农业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产生的。杜能发表的《孤立国》集中阐述了农业土地利用最优区位布局的思想,对农业、商业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09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将经济分析与规模经济联系起来,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微观产业布局提供参考,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廖什市场区位论以及“精明增长”[2-3],“紧
[4]【5】凑式发展”,“多样化集约式土地利用”等思想为代表的可持续发
展思想和现代化城市规划理念[6,7]。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也迫在眉睫。邵、刘、张(2006)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也在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上应运而生。[8]相对于国外来讲,
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则起步较晚,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在借鉴国外一系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早期,以毕宝德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从西方早期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出发,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增加在土地上的投入,以获得更多产出的土地开发经营方式,与城市土地粗放利用形成对比。[9]但与农业用地相比,城市土地利用比农业用地更特殊,也是更复杂的,国内学者在实践的过程中从系统角度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内涵进行了扩展,部分学者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问题。
[10,11]
2 中期更加深入研究的土地评价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日渐复杂起来。所以,土地经济特征以外的资源和生态特征得到西方学术界的重视,土地经济学家创始人伊利(1982)认为“成功的土地利用时以对土地的特性认识为基础的”。[12]国外土地评价发展过程中,从简单的农用地逐步向城市建设用地缓慢过度,并且应用了RS,GPS等技术手段,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我国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复杂性为基础也采用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主流研究思路是从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定量模型评价具体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大部分学者主要从城市土地的投入、产出、利用的合理性或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选择指标。
小部分学者在总结研究规划科学、国外经济学、地理学等基础上总结了西方国家从规划控制、经济制约、市场配置和审批管制等4 个方面改善土地集约利用的具体做法和途径。[13] 也有学者从国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和实践出发,探究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的应用和与相应的管理手段相结合[14] ,在城市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怎样顺利制定引导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手段和制度 [15],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思想如何在城市规划中体现[16],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如何与地区城市控制性规划手段结合等[17]。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经历了城市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资源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等不同阶段,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指导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母前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一些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向深度拓展。而我国应该结合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来改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即使国内学者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评价、模型和实现途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过程,更应该重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与具体城市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在研究视角上,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关系还值得深入探索。区域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对应关系, 为研究区域的产业发展合理布局, 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 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观察和分析框架。[18]所以,应该立足于整个城市空间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上,构建模拟型区域
产业结构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关系,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规律、机制、过程及其驱动因子。在研究内容上,土地集约利用标准体系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力度还不能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评价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标准体系进行完善。在研究方法上,要改善传统的简单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分形等一些新的方法、模型和技术已在城市研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应用软件, 为城市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应用平台, 使城市研究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在研究尺度上,应加强开展多层次、分区域,包括大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但是, 近年来, 我国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容忽视: 城镇用地增长的快速性、土地用途变更的随意性、土地权属的交叉性、经济利益的多元
[20,21]性等。最后,要充分发挥土地管理职能,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要紧密结合土地宏观调控的历史使命,重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成果和具体的管理手段相结合,如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与产业用地供给门槛标准的确定,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如何引导城市基础设施的建筑布局以及居住用地空间布局的优化等。[22]对于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我们的方法还有待提高,所以,我们要借鉴国外较成熟的经验,运用日本、香港等的成功经验来规划管理我国的城市土地。
参考文献:
[1] 陈毅、陈志刚、黄贤金、赵小凤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展望.自然资源学报[J],2010,25(11):1980-1996.
[2] Miller, J S and. Hoel L.A.(2002). The smart growth debate: Best practices for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J]. Socio-EconomicPlanning Sciences, 36 (1) : 1- 24.
[3] Gabriel SA, Faria JA, Moglen G E.(2006).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Amulti objective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smart growth in land development [J] .40(3) : 212-248.
[4] How ley P.(2009). Land Use Policy.Attitudes towards comp act city living: Towards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residential behaviors [J],26( 3 ): 792-798.
[5] Slee B.(2007). Agriculture Ecosystems &Env ironm
ent .Social indicators of multifunctional rural land use: The case of forestry in the UK [J],120( 1 ) : 31- 40.
[6] N X,Thinh and ArltG.Heber.B.(2002).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Evaluation of urban land-use structures with a view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22( 5 ) : 475- 492.
[7] FENG X.F and Jun-y.i. ZHANG.(2008).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lor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 s for developing city based on new integrated model [J],8( 5) : 50- 60.
[8] 刘庆、邵晓梅、张衍毓等.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及展望.地理科
学进展[J],2006,25(2):86-95.
[9] 毕宝德. 土地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39 - 141.
[10] 陶志红.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1 - 5.
[11] 何芳,吴正训. 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J].国土经济,2002,35(3):35 - 38
[12] 伊利·莫尔豪斯. 土地经济学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 王慎刚,张锐. 中外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与实践.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2006,21(1):90 - 93.
[14] 陈莹、刘康、郑伟元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J],2002,16(4):26 – 29.
[15] 王永慧、严金明、张丽.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和机制分析. 中国土地[J],2006, (5):37 - 39.
[16] 刘文秀、刘丽琴、李诚固. 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响应.规划师[J],2006,22(5):19 - 21.
[17] 李汉飞. 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探索与实践—以佛山市一环沿线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规划师[J],2006,22(6):83 - 85.
[18] 《昆山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中国国土资源报,2 00 5 , 8,22.
[19] 郑新奇. 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北京: 科学出版
社,2004.
[20] 陈美球, 吴次芳. 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剖析及其对策探讨.中国农村经济[J],2002,4 : 15- 21.
[21]“小城镇土地使用与管理体制改革”课题组.中国小城镇发展与用地管理.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 9 8.
[22] 万荣荣、杨桂山、朱天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经济地理[J],2009,29(6):978-98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概述
学号:10570223 姓名:王红焕 班级:10土地2班
关键词: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评价 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增加,各行各业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土地资源供给是有限的,珍惜,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未来土地稀缺的唯一途径。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 早期城市土地利用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提供利润理论基础
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性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所重视的,究竟怎样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也是西方学术界向来比较关注的问题。陈、黄、赵等(2010)提出,关于“集约”方面的研究最早来自于古典经济学中报酬递减规律地分析,认为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1]这是以农业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产生的。杜能发表的《孤立国》集中阐述了农业土地利用最优区位布局的思想,对农业、商业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09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将经济分析与规模经济联系起来,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微观产业布局提供参考,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廖什市场区位论以及“精明增长”[2-3],“紧
[4]【5】凑式发展”,“多样化集约式土地利用”等思想为代表的可持续发
展思想和现代化城市规划理念[6,7]。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也迫在眉睫。邵、刘、张(2006)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也在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上应运而生。[8]相对于国外来讲,
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则起步较晚,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在借鉴国外一系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早期,以毕宝德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从西方早期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出发,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增加在土地上的投入,以获得更多产出的土地开发经营方式,与城市土地粗放利用形成对比。[9]但与农业用地相比,城市土地利用比农业用地更特殊,也是更复杂的,国内学者在实践的过程中从系统角度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内涵进行了扩展,部分学者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问题。
[10,11]
2 中期更加深入研究的土地评价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日渐复杂起来。所以,土地经济特征以外的资源和生态特征得到西方学术界的重视,土地经济学家创始人伊利(1982)认为“成功的土地利用时以对土地的特性认识为基础的”。[12]国外土地评价发展过程中,从简单的农用地逐步向城市建设用地缓慢过度,并且应用了RS,GPS等技术手段,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我国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复杂性为基础也采用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主流研究思路是从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定量模型评价具体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大部分学者主要从城市土地的投入、产出、利用的合理性或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选择指标。
小部分学者在总结研究规划科学、国外经济学、地理学等基础上总结了西方国家从规划控制、经济制约、市场配置和审批管制等4 个方面改善土地集约利用的具体做法和途径。[13] 也有学者从国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和实践出发,探究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的应用和与相应的管理手段相结合[14] ,在城市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怎样顺利制定引导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手段和制度 [15],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思想如何在城市规划中体现[16],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如何与地区城市控制性规划手段结合等[17]。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经历了城市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资源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等不同阶段,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指导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母前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一些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向深度拓展。而我国应该结合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来改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即使国内学者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评价、模型和实现途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过程,更应该重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与具体城市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在研究视角上,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关系还值得深入探索。区域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对应关系, 为研究区域的产业发展合理布局, 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 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观察和分析框架。[18]所以,应该立足于整个城市空间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上,构建模拟型区域
产业结构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关系,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规律、机制、过程及其驱动因子。在研究内容上,土地集约利用标准体系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力度还不能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评价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标准体系进行完善。在研究方法上,要改善传统的简单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分形等一些新的方法、模型和技术已在城市研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应用软件, 为城市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应用平台, 使城市研究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在研究尺度上,应加强开展多层次、分区域,包括大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但是, 近年来, 我国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容忽视: 城镇用地增长的快速性、土地用途变更的随意性、土地权属的交叉性、经济利益的多元
[20,21]性等。最后,要充分发挥土地管理职能,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要紧密结合土地宏观调控的历史使命,重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成果和具体的管理手段相结合,如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与产业用地供给门槛标准的确定,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如何引导城市基础设施的建筑布局以及居住用地空间布局的优化等。[22]对于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我们的方法还有待提高,所以,我们要借鉴国外较成熟的经验,运用日本、香港等的成功经验来规划管理我国的城市土地。
参考文献:
[1] 陈毅、陈志刚、黄贤金、赵小凤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展望.自然资源学报[J],2010,25(11):1980-1996.
[2] Miller, J S and. Hoel L.A.(2002). The smart growth debate: Best practices for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J]. Socio-EconomicPlanning Sciences, 36 (1) : 1- 24.
[3] Gabriel SA, Faria JA, Moglen G E.(2006).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Amulti objective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smart growth in land development [J] .40(3) : 212-248.
[4] How ley P.(2009). Land Use Policy.Attitudes towards comp act city living: Towards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residential behaviors [J],26( 3 ): 792-798.
[5] Slee B.(2007). Agriculture Ecosystems &Env ironm
ent .Social indicators of multifunctional rural land use: The case of forestry in the UK [J],120( 1 ) : 31- 40.
[6] N X,Thinh and ArltG.Heber.B.(2002).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Evaluation of urban land-use structures with a view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22( 5 ) : 475- 492.
[7] FENG X.F and Jun-y.i. ZHANG.(2008).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lor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 s for developing city based on new integrated model [J],8( 5) : 50- 60.
[8] 刘庆、邵晓梅、张衍毓等.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及展望.地理科
学进展[J],2006,25(2):86-95.
[9] 毕宝德. 土地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39 - 141.
[10] 陶志红.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1 - 5.
[11] 何芳,吴正训. 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J].国土经济,2002,35(3):35 - 38
[12] 伊利·莫尔豪斯. 土地经济学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 王慎刚,张锐. 中外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与实践.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2006,21(1):90 - 93.
[14] 陈莹、刘康、郑伟元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J],2002,16(4):26 – 29.
[15] 王永慧、严金明、张丽.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和机制分析. 中国土地[J],2006, (5):37 - 39.
[16] 刘文秀、刘丽琴、李诚固. 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响应.规划师[J],2006,22(5):19 - 21.
[17] 李汉飞. 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探索与实践—以佛山市一环沿线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规划师[J],2006,22(6):83 - 85.
[18] 《昆山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中国国土资源报,2 00 5 , 8,22.
[19] 郑新奇. 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北京: 科学出版
社,2004.
[20] 陈美球, 吴次芳. 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剖析及其对策探讨.中国农村经济[J],2002,4 : 15- 21.
[21]“小城镇土地使用与管理体制改革”课题组.中国小城镇发展与用地管理.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 9 8.
[22] 万荣荣、杨桂山、朱天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经济地理[J],2009,29(6):978-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