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重点最终版

国际经济学复习重点

单选15*1分 多选5*3分 判断说明5*2分 简答5*6分 论述2*15分

一、二、三、五章

1.代表性人物及理论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P1

内容: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地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各国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参加贸易的各国都会从中受益。

假设条件: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力;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英国和葡萄牙),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酒和布);规模收益不变;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两国生产相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P5

内容: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都要高,因而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但只要成本差异的程度不同,各国即可找到本国的比较优势。

假设条件: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力;任何一国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禀赋水平,并且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英国和葡萄牙),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酒和布);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经济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运行;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都是既定的;政府对于经济活动不施加任何干预。

(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P11

内容: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强度决定

★(4)埃利·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H—O理论)P14

内容:如果一国资本相对丰富、价格便宜,劳动相对稀缺、昂贵,该国适宜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国劳动相对丰富、价格便宜,资本相对稀缺、昂贵,则该国适宜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国际分工后,贸易双方均可获利。

假设条件: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收益不变;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5)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

内容: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引申: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6)波斯纳的技术差距理论P33 详细内容在下面第三章1

思想: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7)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35(下面第三章3有介绍)

制成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分为5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衰亡期。

(8)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的产业内贸易理论P37

内容: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部门内同类产品之间的进出口贸易。

(9)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P43

内容:重叠需求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10)产品内分工理论P46

定义: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某一特定环节进行生产的现象。

产品内分工实现的方式分为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

产品内分工的基础:①比较优势与产品内分工;②规模经济与产品内分工。

产品内分工强度的决定因素:①生产过程不同工序环节空间的可分离性;②不同生产工序要素投入比例的差异度;③不同生产区段有效规模的差异度;④产品及其零部件单位价值运输成本大小;⑤跨境生产活动的交易程度。

当代产品内分工发展的动因:①运输成本下降;②信息交流成本下降;③技术进步的影响;④贸易自由化改革影响;⑤发达国家鼓励加工贸易政策;⑥发展中国家鼓励出口加工政策。

(11)劳尔·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P86

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中心-外围”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和不利处境进行了分析,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本国工业化进程。

★(1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P88

内容:该理论放弃了传统理论关于自由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试图证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对影响未来经济增长和具有显著外部经济效应和战略性产业实施贸易保护,可以协助本国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从竞争者手中夺取垄断利润。

2.每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 同上

3.贸易的原因(课件: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差异、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格局、利益分配(课件)

★4.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关系: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到,新贸易理论的假设更具有现实性,特别的,它极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和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但新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理论的全盘否定。现实中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并存的现象说明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要全面准确地解释现实中的国际贸易现象,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缺一不可。正如新贸易理论的创建人克鲁格曼认为的,如果要简单说明传统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差别,则可以回答:传统理论把世界贸易看成是完全发生在像小麦这类商品上,新贸易理论则认为主要贸易品是像飞机这样的商品。因此,新贸易理论既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继承,也是对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的反映和阐释。之所以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有互不一致的结果,这根源于假设的冲突。

第二章

★1.H—O模型 P18 同上第一页(4)

★2.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P22 同上第一页(5)

★3.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P24 掌握解释

谜面:根据H—O理论,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用其投入产出分析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的要素投入进行检验,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谜底(解释):H—O理论的假设前提过于理想,而现实世界并非这样,因此存在误差,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①需求偏好的作用。强烈的需求偏好可以使一国生产、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即需求逆转。

②贸易壁垒的作用。

③生产要素的分类。H—O理论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但现代生产投入的要素有许多无法归入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应该细分,特别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

④要素密集度逆转。一种给定的商品在劳动富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富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要素在两个行业间替代弹性差异非常大,要素密集度可能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4.新旧贸易区别

第三章

1.技术差距理论 P32

答:创新国创新一种产品成功后,在模仿国掌握这种技术之前,创新国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可以向模仿国出口该技术领先产品。随着专利权的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或国际贸易的发展,创新国的领先技术流传到国外,模仿国开始利用自己的的劳动成本优势,自行生产该产品并减少进口。随着新技术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贸易也随之消失。

2.如何解释国际贸易,实质是什么

★3.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 P35

答:制成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分为5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衰亡期。

★4.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动因 P38

答:①产品差别:现实世界中产品非同质,产品差别的存在使每一种产品都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每个国家生产的产品不同,这位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②规模经济: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规模经济的存在使一个国家不可能生产所有的差别产品满足本国消费者的需要。本国厂商无法满足的,它们的需求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

③需求重叠:不同国家收入水平相同的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似,本国厂商生产的产品在与本国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会找到消费者,对方国家生产的产品也会满足本国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市场基础。

5.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P39

①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②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

③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

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④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a.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b.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

c.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d.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产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 。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

⑤封闭条件下:

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相同。

⑥开放条件下:

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图中直线TT′的中点C,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

6.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P43

答:重叠需求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的贸易流向与规模由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决定。

第四章

★1.贫困化增长 P70

答: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福利的增长。如果生产的增长落后于人口的增长,社会福利水平就会下降。在人口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生产和贸易的增长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也可能出现经济增长后福利水平下降的情况。其根源是增长带来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只发生在贸易大国。

第五章

★1.重商主义的核心观点 P72

答:①在对社会财富的看法方面,将金银货币视为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

②在对财富源泉的看法方面,认为通过对外贸易多卖少买是获得财富的根本途径。

③在对国家作用的看法方面,极力主张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各种经济活动,采取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政策。

④在对人口作用的看法方面,承认人口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生产的重要力量。

2.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论的核心观点(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更重要) P78

答:①否定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倡导保护贸易。

②发展生产力是国际贸易政策的出发点。

③贸易政策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3.幼稚产业判定标准 不同人不同观点掌握清楚 P81

答:约翰·穆勒:受保护的国内产业在保护结束后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成为本国的比较优势产业,这样才算达到了保护的目的。

查尔斯·巴斯塔布尔:提出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的产业,除了在一定时期后能够自立外,其将来所产生的利益必须超过现在实行保护而受到的损失。

默瑞·肯普:结合了穆勒和巴斯塔布尔的标准,补充了一个更为严格的标准,即只有先行企业获得的经验具有外部经济时,保护才是正当的。如果先行企业获得的经验不能让其他企业受益,则无需政府给予保护。若先行企业取得的经验具有外部经济,其他企业可以无偿受益,市场竞争将使先行企业的投资和风险不能获得应有的补偿,企业将失去投资新兴产业的积极性,需要政府给予保护。

小岛清:①所保护的幼稚产业要有利于潜在资源的利用。②对幼稚产业的保护要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动态变化。③保护幼稚产业要有利于要素利用率的提高。

5.中心—外围理论 P85

答: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截然不同,中心国家依靠资本和技术优势占据主导地位,享受着国际分工产生的绝大多数利益;外围国家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主要靠出口初级产品与中心国家进行贸易,成为中心国家的经济附庸,几乎享受不到国际分工的利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如果依据传统的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无法改变贫穷落后情况。

6.“中心”与“外围”的划分 P86

答:整个世界经济体系实际上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少数工业化国家,处于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另一部分是广大的非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经济体系的外围。

★7.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P88

答:该理论放弃了传统理论关于自由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试图证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对影响未来经济增长和具有显著外部经济效应的战略性产业实施贸易保护,可以协助本国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从竞争者手中夺取垄断利润。

第六章

★1.论述题:108页那个图会画,理解,分析。论述:求a、b、c、d数值

PY H Sd

Sd-s国内生产补贴情形

q Sd+q进口配额情形 PE

0 s

P2 V G

a Sw+t

Pb w c d t关税情形 Z F Sw U

Qd J 0 Q2 Q4 Q0 Q3 Q1 QY 小国贸易政策经济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消费者剩余:HFPw → HGP2,比征税前减少了a+b+c+d

生产者剩余:UZPw(→_→)UVP2 ,比征税前增加了a

财政收入增加:c=(Q3-Q4)*t

社会福利净损失:b+d

Y C0

CU0 U1 C2 U2 P1 Slope=-PXw/(Pyw+t)

P0 Slope=-(PXw/PYw)

0 X

小国关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自由贸易时:国内相对价格为Pw,征税后为Pt。而世界相对价格仍为Pw。结果是,生产点由Q移至Qt。 X产出减少,Y产出增加;消费点由C移至Ct,征税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PY

E Sc

Sw+t

PH t

1

PaSw 0 F b c d C Pe

2 Dc G 0 Q1 Q3 Q2 Q0 QY

大国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消费者剩余:ECP0 → EHP1 ,比征税前减少了a+b+c+d

生产者剩余:GFP0 (→_→) GIP1 ,比征税前增加了a

财政收入增加:(Q2-Q3)*t

如果b+de,净福利减少。

T1’

Y T0

T1 C1’

C0 U1’

CU0

1 U1 D2

D1

P1

P0 D

X

大国关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自由贸易条件下,该国生产均衡点在P0点,通过出口X产品和进口Y产品,该国消费均衡点定在C0点,消费满足度为U0。X产品与Y产品的交换比率PX/PY,,等于国际贸易条件线T0的斜率。

对Y征收关税t后,国内Y价格上升为哦PY+i,i

X产品产出减少,Y产品生产增加。消费均衡点移动至C1点。

福利水平下降。

2.“公开拍卖最公平” P114

内容:非关税措施中有数量限制,补贴与倾销、金融措施、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其中数量限制分为进口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其中配额的分配方法有几种:公开拍卖、根据进口商或消费者的申请、根据以往的业绩进行分配。其中公开拍卖被认为是最公平的一种分配方式。

★3.进口配额与关税的区别 P116

答:①关税和配额收入的去向不同。关税为政府收入;配额租金可能成为政府收入,也可能成为出口商的收入。

②限制进口的作用不同。配额限制作用较强,不管国内生产比较劣势多大,配额规定了进口的最大规模,国内生产厂商得到的保护较强。因此生产厂商更愿意获得配额保护。

③对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不同。实施关税保护后,国内厂商得以提高国内价格,但由于面临进口竞争,其垄断力有限,价格提高也受到限制。相对而言,实施配额限制,进口竞争受到的限制更严格,国内厂商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增强,对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较大。

④管理难度不同。关税易于管理,配额则存在分配问题,提高了管理成本。

★4.倾销是什么?形成条件是什么? P119

答:①倾销是出口企业以低于国内价格或低于成本在外国市场销售产品的行为,倾销的目的是增加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②持续性倾销的形成条件:(1)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2)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所面临需求弹性不同;(3)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是完全隔离的。

第八章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P145

答:①自由贸易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出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对非成员国依然保持壁垒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②关税同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实行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成员国不但相互取消关税,而且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③共同市场。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④经济联盟。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协调甚至统一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政策。

⑤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成员国在实现了紧急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分析 P153 重点:动态效应 P157

答:动态效应远比其静态效应更为重要,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

①具有市场扩大效应,引发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②促成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

③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

④还会有某些负面影响:促成了新垄断的形成,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第十章

★1.汇率与汇率种类 P197 关系 方法 即期远期

方法:①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②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外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从而间接地表示出外国货币的本国价格。

即期远期:

答: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是按交割时间来划分的。

①即期汇率:是指买卖外汇的双方在成交的当天或第二个交易日进行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②远期汇率,是指买卖外汇成交后签订外汇交易合同,按约定的时间进行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2.外汇市场的概念 P202

答:进行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网络,是外汇供给者、外汇需求者以及买卖外汇的中介机构所构成的买卖外汇的交易系统。

3.外汇市场的参与者构成 P203

答:①外汇银行:是外汇市场的主体,主要包括专营或兼营外汇业务的本国商业银行和开设在本国的外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

②外汇经纪人:中介于外汇银行之间或外汇银行与顾客之间,为买卖双方接洽外汇交易而收取佣金的汇兑商。

③顾客:包括交易性的外汇买卖者和投机性的外汇买卖者。

④中央银行:是一国行驶金融管理和监督职能的专门机构,经常通过参与外汇市场的交易来干预市场,把汇率保持在目标水平上。

4.外汇交易的主要方式 P208 (避免风险)

答:①即期外汇交易,是指外汇买卖成交后,交易双方于当天或两个交易日内办理交割手续的一种交易行为。即期外汇买卖不但可以满足买方临时性的付款需要,也可以帮助买卖双方调整外汇头寸的货币比例,以避免外汇汇率风险。

②远期外汇交易,是市场交易主体在成交后,按照远期合同规定,在未来(一般成交日后的3个交易日后)按规定的日期交割的外汇交易。 第十一章

★1.汇率决定的基础是什么 P215

答:①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波动界限是黄金输送点。

②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汇率由纸币所代表的金量之比决定,称为法定平价。现实中的汇率随供求关系围绕法定平价上下波动,波动幅度不再受制于黄金输送点。政府通过设立外汇平准基金来维护汇率的稳定。

③纸币本位制度下:汇率取决于货币各自在国内所代表的实际价值,货币购买力对比成为纸币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

★2.黄金输送点 P216

答: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时的实际汇率,围绕铸币平价的一定的界限上下波动。这个界限就是黄金输送点。黄金输送点一般是在金平价之上加一个正负百分数,这一百分数是根据进行国际贸易的两国之输送费用和利息计算的。

3.纸币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P218

答:①国际收支;②利率;③通货膨胀;④财政、货币政策;⑤投机资本;⑥政府的市场干预;⑦一国经济实力;⑧其他因素,如一国政局稳定,战争爆发等。

★4.绝对购买力平价观点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观点 P222

答:①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货物和服务的量(购买力)决定的,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大小通过物价水平体现。

②相对购买力平价: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两国间的相对通胀率决定两种货币的均衡汇率。

第十二章

1.基本账户要知道 P237

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净误差与遗漏账户

2.了解:基本账户的二级内容都包括什么 P240 答:①经常账户:货物和服务、收益、经常转移。

②资本和金融账户:资本项目、金融项目。 ③储备资产: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 ④净误差与遗漏。

★3.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的含义(P242)类型和原因(P244)

含义: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不相等,形成国际收支差额,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 类型和原因:①季节性和偶然性失衡:由自然灾害、战争动乱、罢工等短期、非确定因素造成

②收入性失衡: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所引起。 ③周期性失衡: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

④货币性失衡:一国由于通胀或通缩引起国内物价水平变化,从而该国一般物价水平与

其他国家比较相对地发生变动。

⑤结构性失衡:国内生产结构变动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 ⑥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

第十三章

1.解释:马歇尔—勒纳条件(P253)J曲线(P255)

马歇尔—勒纳条件:当 |εx+εm| >1时,货币贬值将改善贸易收支; 当 |εx+εm| =1时,货币贬值不影响贸易收支; 当 |εx+εm| <1时,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收支恶化。

其中,εx为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εm为进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

J曲线效应:在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调节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效应,即在货币对外贬值之后的一段时间中,贸易收支没有获得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贸易收入才会逐步增加,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第十四章

★1.开放经济的目标和手段 P270-273

开放经济的政策目标: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开放经济的政策手段:①支出调整政策,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 ②支出转换政策,通过影响本国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变支出结构的政策。 ③直接管制,采取直接的行政控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包括贸易管制、金融或汇率管制、国内价格和工资管制。

★2.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分别对国内通胀和国际收支逆差有什么作用 P274—276都看

答:货币政策在实现外部均衡上具有相对优势,而财政政策则对内部目标具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力。因此根据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可以将货币政策用于实现外部均衡目标,财政政策用于实现内部均衡目标。当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要实现外部均衡,则应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当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要实现外部均衡,则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 当出现国内通胀时,要实现内部均衡,则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当出现失业增加时,要实现内部均衡,则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3.论述题:(第三节和第四节内容全看,要会画图分析)

iii00 1

固定汇率制下,无资本流动的货币政策效应

扩张性货币政策→

LM右移→利率i下降→E1在BP右侧,逆差→外汇储备减少→国内货币供给减少→

LM左移ii00

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货币政策效应

扩张性货币政策→LM右移→i下降→资本迅速外流→国内货币供给减少→LM左移

i

i

ii0

00

1

固定汇率制下,无资本流动的财政政策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i上升→E1在BP右侧,逆差→外汇储备减少→国内货币供给减少→LM左移

i

i

00

1

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财政政策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i上升→资本迅速流入→国内货币供给增加→LM右移

iii00

浮动汇率制下,无资本流动的货币政策效应

扩张性货币政策→LM右移→i下降→E1在BP右侧,逆差→浮动汇率下本币贬值→BP右移→贬值有利于出口,IS右移

ii

1

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货币政策效应

扩张性货币政策→LM右移→i下降→资本迅速外流→浮动汇率下本币贬值→出口增加→IS右移

i

i

i

00

浮动汇率制下,无资本流动的财政政策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i上升→E1在BP右侧,逆差→浮动汇率下,本币贬值→BP右移→贬值有利于出口→IS进一步右移

ii00

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财政政策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i上升→资本迅速流入→浮动汇率下,本币升值→升值不利于出口,IS左移

国际经济学复习重点

单选15*1分 多选5*3分 判断说明5*2分 简答5*6分 论述2*15分

一、二、三、五章

1.代表性人物及理论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P1

内容: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地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各国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参加贸易的各国都会从中受益。

假设条件: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力;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英国和葡萄牙),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酒和布);规模收益不变;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两国生产相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P5

内容: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都要高,因而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但只要成本差异的程度不同,各国即可找到本国的比较优势。

假设条件: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力;任何一国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禀赋水平,并且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英国和葡萄牙),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酒和布);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经济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运行;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都是既定的;政府对于经济活动不施加任何干预。

(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P11

内容: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强度决定

★(4)埃利·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H—O理论)P14

内容:如果一国资本相对丰富、价格便宜,劳动相对稀缺、昂贵,该国适宜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国劳动相对丰富、价格便宜,资本相对稀缺、昂贵,则该国适宜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国际分工后,贸易双方均可获利。

假设条件: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收益不变;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5)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

内容: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引申: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6)波斯纳的技术差距理论P33 详细内容在下面第三章1

思想: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7)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35(下面第三章3有介绍)

制成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分为5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衰亡期。

(8)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的产业内贸易理论P37

内容: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部门内同类产品之间的进出口贸易。

(9)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P43

内容:重叠需求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10)产品内分工理论P46

定义: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某一特定环节进行生产的现象。

产品内分工实现的方式分为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

产品内分工的基础:①比较优势与产品内分工;②规模经济与产品内分工。

产品内分工强度的决定因素:①生产过程不同工序环节空间的可分离性;②不同生产工序要素投入比例的差异度;③不同生产区段有效规模的差异度;④产品及其零部件单位价值运输成本大小;⑤跨境生产活动的交易程度。

当代产品内分工发展的动因:①运输成本下降;②信息交流成本下降;③技术进步的影响;④贸易自由化改革影响;⑤发达国家鼓励加工贸易政策;⑥发展中国家鼓励出口加工政策。

(11)劳尔·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P86

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中心-外围”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和不利处境进行了分析,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本国工业化进程。

★(1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P88

内容:该理论放弃了传统理论关于自由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试图证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对影响未来经济增长和具有显著外部经济效应和战略性产业实施贸易保护,可以协助本国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从竞争者手中夺取垄断利润。

2.每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 同上

3.贸易的原因(课件: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差异、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格局、利益分配(课件)

★4.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关系: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到,新贸易理论的假设更具有现实性,特别的,它极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和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但新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理论的全盘否定。现实中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并存的现象说明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要全面准确地解释现实中的国际贸易现象,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缺一不可。正如新贸易理论的创建人克鲁格曼认为的,如果要简单说明传统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差别,则可以回答:传统理论把世界贸易看成是完全发生在像小麦这类商品上,新贸易理论则认为主要贸易品是像飞机这样的商品。因此,新贸易理论既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继承,也是对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的反映和阐释。之所以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有互不一致的结果,这根源于假设的冲突。

第二章

★1.H—O模型 P18 同上第一页(4)

★2.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P22 同上第一页(5)

★3.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P24 掌握解释

谜面:根据H—O理论,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用其投入产出分析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的要素投入进行检验,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谜底(解释):H—O理论的假设前提过于理想,而现实世界并非这样,因此存在误差,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①需求偏好的作用。强烈的需求偏好可以使一国生产、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即需求逆转。

②贸易壁垒的作用。

③生产要素的分类。H—O理论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但现代生产投入的要素有许多无法归入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应该细分,特别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

④要素密集度逆转。一种给定的商品在劳动富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富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要素在两个行业间替代弹性差异非常大,要素密集度可能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4.新旧贸易区别

第三章

1.技术差距理论 P32

答:创新国创新一种产品成功后,在模仿国掌握这种技术之前,创新国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可以向模仿国出口该技术领先产品。随着专利权的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或国际贸易的发展,创新国的领先技术流传到国外,模仿国开始利用自己的的劳动成本优势,自行生产该产品并减少进口。随着新技术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贸易也随之消失。

2.如何解释国际贸易,实质是什么

★3.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 P35

答:制成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分为5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衰亡期。

★4.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动因 P38

答:①产品差别:现实世界中产品非同质,产品差别的存在使每一种产品都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每个国家生产的产品不同,这位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②规模经济: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规模经济的存在使一个国家不可能生产所有的差别产品满足本国消费者的需要。本国厂商无法满足的,它们的需求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

③需求重叠:不同国家收入水平相同的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似,本国厂商生产的产品在与本国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会找到消费者,对方国家生产的产品也会满足本国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市场基础。

5.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P39

①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②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

③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

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④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a.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b.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

c.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d.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产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 。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

⑤封闭条件下:

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相同。

⑥开放条件下:

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图中直线TT′的中点C,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

6.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P43

答:重叠需求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的贸易流向与规模由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决定。

第四章

★1.贫困化增长 P70

答: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福利的增长。如果生产的增长落后于人口的增长,社会福利水平就会下降。在人口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生产和贸易的增长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也可能出现经济增长后福利水平下降的情况。其根源是增长带来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只发生在贸易大国。

第五章

★1.重商主义的核心观点 P72

答:①在对社会财富的看法方面,将金银货币视为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

②在对财富源泉的看法方面,认为通过对外贸易多卖少买是获得财富的根本途径。

③在对国家作用的看法方面,极力主张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各种经济活动,采取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政策。

④在对人口作用的看法方面,承认人口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生产的重要力量。

2.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论的核心观点(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更重要) P78

答:①否定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倡导保护贸易。

②发展生产力是国际贸易政策的出发点。

③贸易政策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3.幼稚产业判定标准 不同人不同观点掌握清楚 P81

答:约翰·穆勒:受保护的国内产业在保护结束后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成为本国的比较优势产业,这样才算达到了保护的目的。

查尔斯·巴斯塔布尔:提出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的产业,除了在一定时期后能够自立外,其将来所产生的利益必须超过现在实行保护而受到的损失。

默瑞·肯普:结合了穆勒和巴斯塔布尔的标准,补充了一个更为严格的标准,即只有先行企业获得的经验具有外部经济时,保护才是正当的。如果先行企业获得的经验不能让其他企业受益,则无需政府给予保护。若先行企业取得的经验具有外部经济,其他企业可以无偿受益,市场竞争将使先行企业的投资和风险不能获得应有的补偿,企业将失去投资新兴产业的积极性,需要政府给予保护。

小岛清:①所保护的幼稚产业要有利于潜在资源的利用。②对幼稚产业的保护要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动态变化。③保护幼稚产业要有利于要素利用率的提高。

5.中心—外围理论 P85

答: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截然不同,中心国家依靠资本和技术优势占据主导地位,享受着国际分工产生的绝大多数利益;外围国家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主要靠出口初级产品与中心国家进行贸易,成为中心国家的经济附庸,几乎享受不到国际分工的利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如果依据传统的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无法改变贫穷落后情况。

6.“中心”与“外围”的划分 P86

答:整个世界经济体系实际上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少数工业化国家,处于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另一部分是广大的非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经济体系的外围。

★7.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P88

答:该理论放弃了传统理论关于自由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试图证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对影响未来经济增长和具有显著外部经济效应的战略性产业实施贸易保护,可以协助本国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从竞争者手中夺取垄断利润。

第六章

★1.论述题:108页那个图会画,理解,分析。论述:求a、b、c、d数值

PY H Sd

Sd-s国内生产补贴情形

q Sd+q进口配额情形 PE

0 s

P2 V G

a Sw+t

Pb w c d t关税情形 Z F Sw U

Qd J 0 Q2 Q4 Q0 Q3 Q1 QY 小国贸易政策经济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消费者剩余:HFPw → HGP2,比征税前减少了a+b+c+d

生产者剩余:UZPw(→_→)UVP2 ,比征税前增加了a

财政收入增加:c=(Q3-Q4)*t

社会福利净损失:b+d

Y C0

CU0 U1 C2 U2 P1 Slope=-PXw/(Pyw+t)

P0 Slope=-(PXw/PYw)

0 X

小国关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自由贸易时:国内相对价格为Pw,征税后为Pt。而世界相对价格仍为Pw。结果是,生产点由Q移至Qt。 X产出减少,Y产出增加;消费点由C移至Ct,征税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PY

E Sc

Sw+t

PH t

1

PaSw 0 F b c d C Pe

2 Dc G 0 Q1 Q3 Q2 Q0 QY

大国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消费者剩余:ECP0 → EHP1 ,比征税前减少了a+b+c+d

生产者剩余:GFP0 (→_→) GIP1 ,比征税前增加了a

财政收入增加:(Q2-Q3)*t

如果b+de,净福利减少。

T1’

Y T0

T1 C1’

C0 U1’

CU0

1 U1 D2

D1

P1

P0 D

X

大国关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自由贸易条件下,该国生产均衡点在P0点,通过出口X产品和进口Y产品,该国消费均衡点定在C0点,消费满足度为U0。X产品与Y产品的交换比率PX/PY,,等于国际贸易条件线T0的斜率。

对Y征收关税t后,国内Y价格上升为哦PY+i,i

X产品产出减少,Y产品生产增加。消费均衡点移动至C1点。

福利水平下降。

2.“公开拍卖最公平” P114

内容:非关税措施中有数量限制,补贴与倾销、金融措施、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其中数量限制分为进口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其中配额的分配方法有几种:公开拍卖、根据进口商或消费者的申请、根据以往的业绩进行分配。其中公开拍卖被认为是最公平的一种分配方式。

★3.进口配额与关税的区别 P116

答:①关税和配额收入的去向不同。关税为政府收入;配额租金可能成为政府收入,也可能成为出口商的收入。

②限制进口的作用不同。配额限制作用较强,不管国内生产比较劣势多大,配额规定了进口的最大规模,国内生产厂商得到的保护较强。因此生产厂商更愿意获得配额保护。

③对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不同。实施关税保护后,国内厂商得以提高国内价格,但由于面临进口竞争,其垄断力有限,价格提高也受到限制。相对而言,实施配额限制,进口竞争受到的限制更严格,国内厂商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增强,对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较大。

④管理难度不同。关税易于管理,配额则存在分配问题,提高了管理成本。

★4.倾销是什么?形成条件是什么? P119

答:①倾销是出口企业以低于国内价格或低于成本在外国市场销售产品的行为,倾销的目的是增加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②持续性倾销的形成条件:(1)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2)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所面临需求弹性不同;(3)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是完全隔离的。

第八章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P145

答:①自由贸易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出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对非成员国依然保持壁垒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②关税同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实行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成员国不但相互取消关税,而且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③共同市场。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④经济联盟。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协调甚至统一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政策。

⑤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成员国在实现了紧急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分析 P153 重点:动态效应 P157

答:动态效应远比其静态效应更为重要,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

①具有市场扩大效应,引发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②促成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

③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

④还会有某些负面影响:促成了新垄断的形成,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第十章

★1.汇率与汇率种类 P197 关系 方法 即期远期

方法:①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②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外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从而间接地表示出外国货币的本国价格。

即期远期:

答: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是按交割时间来划分的。

①即期汇率:是指买卖外汇的双方在成交的当天或第二个交易日进行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②远期汇率,是指买卖外汇成交后签订外汇交易合同,按约定的时间进行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2.外汇市场的概念 P202

答:进行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网络,是外汇供给者、外汇需求者以及买卖外汇的中介机构所构成的买卖外汇的交易系统。

3.外汇市场的参与者构成 P203

答:①外汇银行:是外汇市场的主体,主要包括专营或兼营外汇业务的本国商业银行和开设在本国的外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

②外汇经纪人:中介于外汇银行之间或外汇银行与顾客之间,为买卖双方接洽外汇交易而收取佣金的汇兑商。

③顾客:包括交易性的外汇买卖者和投机性的外汇买卖者。

④中央银行:是一国行驶金融管理和监督职能的专门机构,经常通过参与外汇市场的交易来干预市场,把汇率保持在目标水平上。

4.外汇交易的主要方式 P208 (避免风险)

答:①即期外汇交易,是指外汇买卖成交后,交易双方于当天或两个交易日内办理交割手续的一种交易行为。即期外汇买卖不但可以满足买方临时性的付款需要,也可以帮助买卖双方调整外汇头寸的货币比例,以避免外汇汇率风险。

②远期外汇交易,是市场交易主体在成交后,按照远期合同规定,在未来(一般成交日后的3个交易日后)按规定的日期交割的外汇交易。 第十一章

★1.汇率决定的基础是什么 P215

答:①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波动界限是黄金输送点。

②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汇率由纸币所代表的金量之比决定,称为法定平价。现实中的汇率随供求关系围绕法定平价上下波动,波动幅度不再受制于黄金输送点。政府通过设立外汇平准基金来维护汇率的稳定。

③纸币本位制度下:汇率取决于货币各自在国内所代表的实际价值,货币购买力对比成为纸币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

★2.黄金输送点 P216

答: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时的实际汇率,围绕铸币平价的一定的界限上下波动。这个界限就是黄金输送点。黄金输送点一般是在金平价之上加一个正负百分数,这一百分数是根据进行国际贸易的两国之输送费用和利息计算的。

3.纸币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P218

答:①国际收支;②利率;③通货膨胀;④财政、货币政策;⑤投机资本;⑥政府的市场干预;⑦一国经济实力;⑧其他因素,如一国政局稳定,战争爆发等。

★4.绝对购买力平价观点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观点 P222

答:①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货物和服务的量(购买力)决定的,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大小通过物价水平体现。

②相对购买力平价: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两国间的相对通胀率决定两种货币的均衡汇率。

第十二章

1.基本账户要知道 P237

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净误差与遗漏账户

2.了解:基本账户的二级内容都包括什么 P240 答:①经常账户:货物和服务、收益、经常转移。

②资本和金融账户:资本项目、金融项目。 ③储备资产: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 ④净误差与遗漏。

★3.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的含义(P242)类型和原因(P244)

含义: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不相等,形成国际收支差额,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 类型和原因:①季节性和偶然性失衡:由自然灾害、战争动乱、罢工等短期、非确定因素造成

②收入性失衡: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所引起。 ③周期性失衡: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

④货币性失衡:一国由于通胀或通缩引起国内物价水平变化,从而该国一般物价水平与

其他国家比较相对地发生变动。

⑤结构性失衡:国内生产结构变动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 ⑥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

第十三章

1.解释:马歇尔—勒纳条件(P253)J曲线(P255)

马歇尔—勒纳条件:当 |εx+εm| >1时,货币贬值将改善贸易收支; 当 |εx+εm| =1时,货币贬值不影响贸易收支; 当 |εx+εm| <1时,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收支恶化。

其中,εx为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εm为进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

J曲线效应:在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调节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效应,即在货币对外贬值之后的一段时间中,贸易收支没有获得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贸易收入才会逐步增加,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第十四章

★1.开放经济的目标和手段 P270-273

开放经济的政策目标: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开放经济的政策手段:①支出调整政策,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 ②支出转换政策,通过影响本国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变支出结构的政策。 ③直接管制,采取直接的行政控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包括贸易管制、金融或汇率管制、国内价格和工资管制。

★2.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分别对国内通胀和国际收支逆差有什么作用 P274—276都看

答:货币政策在实现外部均衡上具有相对优势,而财政政策则对内部目标具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力。因此根据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可以将货币政策用于实现外部均衡目标,财政政策用于实现内部均衡目标。当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要实现外部均衡,则应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当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要实现外部均衡,则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 当出现国内通胀时,要实现内部均衡,则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当出现失业增加时,要实现内部均衡,则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3.论述题:(第三节和第四节内容全看,要会画图分析)

iii00 1

固定汇率制下,无资本流动的货币政策效应

扩张性货币政策→

LM右移→利率i下降→E1在BP右侧,逆差→外汇储备减少→国内货币供给减少→

LM左移ii00

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货币政策效应

扩张性货币政策→LM右移→i下降→资本迅速外流→国内货币供给减少→LM左移

i

i

ii0

00

1

固定汇率制下,无资本流动的财政政策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i上升→E1在BP右侧,逆差→外汇储备减少→国内货币供给减少→LM左移

i

i

00

1

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财政政策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i上升→资本迅速流入→国内货币供给增加→LM右移

iii00

浮动汇率制下,无资本流动的货币政策效应

扩张性货币政策→LM右移→i下降→E1在BP右侧,逆差→浮动汇率下本币贬值→BP右移→贬值有利于出口,IS右移

ii

1

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货币政策效应

扩张性货币政策→LM右移→i下降→资本迅速外流→浮动汇率下本币贬值→出口增加→IS右移

i

i

i

00

浮动汇率制下,无资本流动的财政政策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i上升→E1在BP右侧,逆差→浮动汇率下,本币贬值→BP右移→贬值有利于出口→IS进一步右移

ii00

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财政政策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i上升→资本迅速流入→浮动汇率下,本币升值→升值不利于出口,IS左移


相关内容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经济
  • www.eastmoney.com   2008-12-11 02:58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改革"是提振信心的最好办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昨日在京闭幕.会议在提出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时强调,必须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 ...

  •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摘要 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对其选择的科学与正确与否尤为重要.自中央银行产生以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便是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核心问题.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四大货币政策的 ...

  • 关于金融货币政策的若干思考
  • 摘 要:金融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之一,是指央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用各种控制和调解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与措施的总和.金融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对对金融货币政策进行思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金融货币政策的内涵着手,对金融货币政策的目标问题. ...

  • 九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课标要求]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 2.能力:①总结1918 ...

  •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及思考
  • 作者:惠中 上海党史研究 2000年03期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 一.历史留给共和国的地区经济发展的遗产 追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明显地看出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迁移的历史过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早已长期存在.从先秦到东汉后期,我国经济文化的重心都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一 ...

  • 进口替代战略
  • 进口替代战略的定义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1] 进口替代战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 ...

  •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025059 总课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应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预修要求: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以世界经济的形成 ...

  • 低碳经济论文
  • 低碳经济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概述及发展要求的 ...

  • 中国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 中国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分析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进行评判.研究发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次较低,主要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尽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迅猛,但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