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联系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2、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意义;

3、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了解和掌握产业转移的背景与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5、通过读图、析图和案例分析,能正确看待产业转移及其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重难点】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理解产业转移及其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世界经济联系

1.发展趋势:区域经济 和经济 。

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背景: 战略的实施

2.举措:

(1) 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 发展较快,东、西部地区 不断增多。

(3) 联系密切。

3.意义:

(1)东、西部实现相互发展,实现“ ”

(2)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

(一).意义:有利于 的合理配置,缩小 差距和 差距、实现我国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南水北调

A.原因:⑪区域水资源的赋存量与需求量不平衡(水资源多 多 . 生产、生活耗水量大)

⑫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B.意义:缓解北方水资源紧张状况;改善生态环境。

C.东线:从长江下游⑨江苏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

中线:从⑩丹江口水库引水,输送到北京、天津

西线:长江上游―→⑪黄河上游

(三).西气东输

1.工程起止点 主体: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⑫上海

分支:⑬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等

(四)西电东送

1.原因:我国水能资源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及 地区,东部地区电力紧缺。制约我国水电开发与利用的客观因素是

2.线路:北线工程 黄河上游的输送到 。 中线工程 长江上游的输送到

南线工程 红水河上游、六盘水的 输送到 。

3.意义: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五).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煤炭资源调配为例)

调出地面临等直接或间接问题。 调入地面临、等环境问题。

【质疑★合作交流探究】

一、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是怎样实现协调发展的?

答案 发达区域具有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落后区域具有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两者通过这些经济要素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根据教材“南水北调示意图”, 完成下列要求。

(1)中线调水工程从南到北依次经过的四个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径流量远大于黄河径流量的主要非气候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该分布特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答案 (1)湖北 河南 河北 北京 (2)长江流域比黄河流域面积大,支流多 (3)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南方比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大;东部受夏季风影响明显,而西部则较弱

(4)

三、读教材图文资料回答:

(1)西气东输工程沿线跨越的主要地形区及经过的省、市、自治区

(2)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沿线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3)西气东输的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案 (1)经过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西段主要是荒漠化问题,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是水土流失问题。

(3)对东部:改善东部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们生活质量;促进能源生产,调整轻重工业结构;减轻东部铁路运输的压力。

对西部:开发西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改善大气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读西电东送示意图,回答

(1)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与北、中、南三条通道对应的工业基地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北路送电路线输送的主要是火电,它是将煤炭资源转化成电能输出,这种能量输送方式与过去传统的输送方法相比,对京津唐地区的经济和环境有哪些有利之处?

(3)中路送电线路主要输送水电。该能源供应地的电力开发对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之处?

(4)南路送电线路输送的主要是红水河的水电。红水河(珠江支流)的长度只有几百千米,为什么水能却很丰富?

答案 (1)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2)首先是减轻了铁路运输的压力;其次是京津唐地区燃煤大大减少,减轻了大气污染,减少了酸雨等危害。

(3)为建设水电站而修建的水库,可使长江上游河道水量增加,通航能力增强,促进了水运发展;水库可养殖水产,增加经济收入,发展旅游业;建设水电站可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运输业、建筑业及钢铁、建筑材料等工业的发展。

(4)红水河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流域内降水十分丰富,河水流量大;红水河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很大,因此水能丰富。

【重难点点拨】

1

[思维点拨]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的分析方法

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经济效益。

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可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稳定社会的目的。

(3)生态效益。

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西电东送的原因和意义

【习题精练】 ◆对点训练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明显加快,主要表现有( B ) ①对口帮扶成效显著

②西部地区招商引资速度加快,东、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

③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中,科技、人才和信息的交流不断增多

④边境贸易十分活跃,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回答2~4题。

2.图中①~⑤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

A.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

C.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D.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3.图中①⑤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荒 漠化、水土流失 B.空气污染、水土流失

C.地面塌陷、土壤盐碱化 D.土壤盐碱化、空气污染

4.上述跨区域的资源调配( )

A.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状况

B.增强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前提是市场需求

答案 2.D 3.A 4.C

◆ 综合提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答案 (1)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写在下面】

第二课时

【基础知识梳理】

1、作用: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

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2、主要原因:、工资与地价水平、________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

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3、案例:①沿海企业向

是为了寻求①廉价资源和②低成本。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会由于③劳动密集型企业、④高耗能和⑤高污染企业的迁入,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②台湾产业向 转移;

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 、 、 、 ,对台商有很大吸引力。台商投资办厂,加速了大陆产业和

③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____效应。

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⑪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地区将⑫资本、技术、⑬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

4、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_________ 加重。

【质疑★合作交流探究】

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 答案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重难点点拨】

总结:

(1)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对国内的影响:

①国内就业机会减少,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③提高环境质量。

(2)发展中国家吸收产业转移的影响:

①促进经济发展;

②扩大就业;

③带来环境污染

◆提示:区域产业发展过程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类型逐步发展

【习题精练】 ◆对点训练

读下图“东亚产业转移示意图”,回答1~2题。

1.20世纪60~80年代初最有可能从日本、香港迁移到珠江三角洲的工业部门是( )

A.服装制造业 B.钢铁工业

C.微电子工业 D.化学工业

2.影响该产业转移到珠三角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劳动力的数量 B.技术因素

C.国家政策 D.优越的自然条件

答案 1.A 2.C

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祖国大陆的台资企业以制鞋、灯饰、家具等为主;而到中期计算机外设部件则成为主导投资产业。2000年以来,台湾开始将笔记本电脑和集成电脑等产业转移至祖国大陆。读以上材料及“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地区分布变化图”,完成3~5题。

3.从产业部门上看,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变化过程是( )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

B.高科技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

D.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

4.从投资地域上看,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变化过程是( )

A.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珠江三角洲、福建沿海转向长江三角洲

B.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转向珠江三角洲

C.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转向福建沿海

D.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福建沿海、长江三角洲转向珠江三角洲

5.关于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由于产业外移,台湾经济有了产业升级的空间和机会

②不可能在祖国大陆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③生产的产品完全用于外销

④随着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增加,台商出现了投资定居倾向

⑤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的主要动力是内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 3.D 4.A 5.C

◆综合提升

6.读“珠江三角洲及其产业转移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珠江三角洲部分产业转移出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广泛升级,当地一部分产业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边远地区转移,转移的大部分是__________型产业和__________型产业。

(3)接受产业转移的广东边远地区的优势主要有哪些?

(4)通过产业转移,广东边远地区将形成现代化的__________,这对缩小广东区域内的__________有重要意义。

答案 (1)当地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2)粤东 粤北 粤西 劳动密集 资源密集

(3)劳动力价格和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较为丰富。

(4)产业集群 经济差异

【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写在下面】

【课后练习】

◆基础训练

下左图是东、西部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图,右图 是西气东输的区域协调效应图,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政府协调了东、西部发展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西部输出了资源,但是得到了资金,有利于经济的再发展

B.东部 输出了资金,但是得到了资源,有利于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C.通过东、西部资金与资源的相互流动,加强了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D.通过西气东输国家增加了东、西部的税收,有利于投资其他行业

2.东、西部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图说明( )

A.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耗能量就越大

B.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耗能量就越小

C.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有很大影响

D.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答案 1.D 2.C

下图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3~4题。

3.若该种自然资源为能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我国东北地区—① B.我国华北地区—②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③ D.我国西北地区—④

4.图中四地之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

A.①→② B.④→① C.③→④ D.②→③

答案 3.C 4.D

结合南水北调中线沿途地区分布图,回答5~6题。

5.图中既是中线调水路线穿越的省区,又是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主干道途经的省区是(

A.豫 B.鄂 C.晋 D.冀

6.国家重点建设的下列工程与该区域关联不大的是( )

A.西电东送工程 B.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C.溪洛渡工程 D.西气东输一线工程

答案 5.A 6.C

读“中国电力流向示意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我国电力流入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B.都是我国能源资源缺乏地区

C.都属于我国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D.都是工业发达、对电能需求量大的地区

8.下列对电力流入地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缓解了流入地能源长期紧张的局面 ②有助于改善当地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③调整了流入地能源消费结构 ④解决沿线广大地区人口的就业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7.D 8.A

广东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现在东莞约有3 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说。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下图,完成9~10题。

9.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东莞临近香港,海洋运输便利

B.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东莞经济发达,电脑消费市场广阔

D.东莞环境优美,科技水平高

10.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B.原料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转变

C.轻度污染工业→中度污染工业→重度污染工业转变

D.工业分散→工业集聚→工业分散转变

答案 1.B 2.B

读“日本产业向外转移比例变化图”,回答11~12题。

11.1951~1994年间,日本产业向外转移增加最多的地区是( )

A.亚洲 B.北美 C.欧洲 D.非洲

12.日本把产业转移到该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接近原料地 ②劳动力廉价 ③科技发达 ④市场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3.A 4.C

下图为中国政区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乙地向甲地转移的主要产业是( )

①技术密集型产业 ②资金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劳动密集型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产业转移对甲地的有利影响有( )

①提升产业结构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提高城市化水平 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5.C 6.A

读“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珠三角向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转移产业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

A.劳动力需求量大 B.生产规模大

C.技术含量高 D.环境污染较轻

16.“腾笼换鸟”对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7.A 8.C

17.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的走向示意图

材料二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东达上海,南抵广州、香港,横贯中国东西两端,横跨15个省、区、市及特别行政区,年输气能力达300亿立方米,可稳定供

气30年以上。西气东输二线管线全长8 700多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工程。

(1)西气东输一线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重合地段的地形区为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共同穿过该地区的主要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两条线路天然气源地的不同。

(2)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将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据专家测算,从中亚引进的天然气每年可替代7 68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工业粉尘等有害物质排放量246万吨。这反映出西气东输二线工 程建设具有哪些意义?

(3)简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管道向南跨过长江后铺设管道要克服的困难。

答案 (1)河西走廊 地势平坦 一线起点为新疆轮南;二线气源来自中亚地区。

(2)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促进减排降污。

(3)要克服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地表崎岖不平,水系发达,多滑坡、泥石流等困难。

18.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工业结构的调整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一次调整阶段日本主导产业为__________,其重点部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二次调整阶段,日本集中力量发展了__________等主导工业。其发展的国外有利形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三次调整阶段,日本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的原因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此种情况下,日本大力发展__________产业和__________产业。

答案 (1)轻工业 纺织 食品 战争期间轻工业较重工业损失小;轻工业多为消费工业,应优先发展;轻工业有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恢复容易等特点;美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日本重工业的发展

(2)重化工业 美国对日本给予资金、技术、原料、市场等优惠条件

(3)新技术革命 两次石油危机 信息 高科技

◆能力提升

银东直流输电工程是世界上第一个±660千伏电压等级直流输电工程。工程西起宁夏银川东换气站,东至山东青岛市胶州,输电距离1 335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宁夏输往东部地区的电力资源主要来自于( )

A.水能发电 B.风力发电 C.火力发电 D.核能发电

2.银东直流输电工程对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A.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B.改善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彻底解决东部地区的环境问题

C.促进东部地区高耗能企业的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就业压力

D.缓解东部地区能源需求压力,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答案 10.C 11.D

2012年1月13日,iphone4S正式在中国内地上市热销。另一方面,环保组织指出苹果公司在供应链的职业安全、环境保护、劳工权益等方面都违反了自己的承诺,称其产品为“毒苹果”。下图是“iphone4S的主要零部件产地”和“苹果数码产业链‘微笑曲线’”。根据材料回答3~4题。

3.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布局呈现越来越集中的趋势

B.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选择在富士康公司组装的主导因素是技术

D.影响该类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4.苹果数码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对我国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

A.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B.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减轻了环境污染

C.增加了就业机会,平衡了就业的空间分布

D.产业工人的健康安全和权益得到保障

答案 10.B 11.A

近100年来,世界造船产业转移的趋势是,从以英国为主的欧洲转移至日本,然后到韩国,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造船业第一大国。读图,完成5~6题。

5.吸引造船业转移的因素不包括( )

A.发达的科技 B.投入要素的比较优势

C.承接国的优惠政策 D.国际贸易的发展

6.关于当前造船业转移对我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沿海地区会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促进我国中部地区产业升级

C.有利于东部重工业基地建设

D.促进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

答案 12.A 13.D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2、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意义;

3、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了解和掌握产业转移的背景与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5、通过读图、析图和案例分析,能正确看待产业转移及其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重难点】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理解产业转移及其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世界经济联系

1.发展趋势:区域经济 和经济 。

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背景: 战略的实施

2.举措:

(1) 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 发展较快,东、西部地区 不断增多。

(3) 联系密切。

3.意义:

(1)东、西部实现相互发展,实现“ ”

(2)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

(一).意义:有利于 的合理配置,缩小 差距和 差距、实现我国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南水北调

A.原因:⑪区域水资源的赋存量与需求量不平衡(水资源多 多 . 生产、生活耗水量大)

⑫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B.意义:缓解北方水资源紧张状况;改善生态环境。

C.东线:从长江下游⑨江苏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

中线:从⑩丹江口水库引水,输送到北京、天津

西线:长江上游―→⑪黄河上游

(三).西气东输

1.工程起止点 主体: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⑫上海

分支:⑬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等

(四)西电东送

1.原因:我国水能资源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及 地区,东部地区电力紧缺。制约我国水电开发与利用的客观因素是

2.线路:北线工程 黄河上游的输送到 。 中线工程 长江上游的输送到

南线工程 红水河上游、六盘水的 输送到 。

3.意义: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五).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煤炭资源调配为例)

调出地面临等直接或间接问题。 调入地面临、等环境问题。

【质疑★合作交流探究】

一、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是怎样实现协调发展的?

答案 发达区域具有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落后区域具有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两者通过这些经济要素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根据教材“南水北调示意图”, 完成下列要求。

(1)中线调水工程从南到北依次经过的四个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径流量远大于黄河径流量的主要非气候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该分布特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答案 (1)湖北 河南 河北 北京 (2)长江流域比黄河流域面积大,支流多 (3)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南方比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大;东部受夏季风影响明显,而西部则较弱

(4)

三、读教材图文资料回答:

(1)西气东输工程沿线跨越的主要地形区及经过的省、市、自治区

(2)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沿线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3)西气东输的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案 (1)经过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西段主要是荒漠化问题,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是水土流失问题。

(3)对东部:改善东部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们生活质量;促进能源生产,调整轻重工业结构;减轻东部铁路运输的压力。

对西部:开发西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改善大气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读西电东送示意图,回答

(1)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与北、中、南三条通道对应的工业基地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北路送电路线输送的主要是火电,它是将煤炭资源转化成电能输出,这种能量输送方式与过去传统的输送方法相比,对京津唐地区的经济和环境有哪些有利之处?

(3)中路送电线路主要输送水电。该能源供应地的电力开发对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之处?

(4)南路送电线路输送的主要是红水河的水电。红水河(珠江支流)的长度只有几百千米,为什么水能却很丰富?

答案 (1)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2)首先是减轻了铁路运输的压力;其次是京津唐地区燃煤大大减少,减轻了大气污染,减少了酸雨等危害。

(3)为建设水电站而修建的水库,可使长江上游河道水量增加,通航能力增强,促进了水运发展;水库可养殖水产,增加经济收入,发展旅游业;建设水电站可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运输业、建筑业及钢铁、建筑材料等工业的发展。

(4)红水河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流域内降水十分丰富,河水流量大;红水河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很大,因此水能丰富。

【重难点点拨】

1

[思维点拨]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的分析方法

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经济效益。

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可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稳定社会的目的。

(3)生态效益。

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西电东送的原因和意义

【习题精练】 ◆对点训练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明显加快,主要表现有( B ) ①对口帮扶成效显著

②西部地区招商引资速度加快,东、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

③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中,科技、人才和信息的交流不断增多

④边境贸易十分活跃,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回答2~4题。

2.图中①~⑤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

A.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

C.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D.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3.图中①⑤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荒 漠化、水土流失 B.空气污染、水土流失

C.地面塌陷、土壤盐碱化 D.土壤盐碱化、空气污染

4.上述跨区域的资源调配( )

A.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状况

B.增强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前提是市场需求

答案 2.D 3.A 4.C

◆ 综合提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答案 (1)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写在下面】

第二课时

【基础知识梳理】

1、作用: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

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2、主要原因:、工资与地价水平、________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

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3、案例:①沿海企业向

是为了寻求①廉价资源和②低成本。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会由于③劳动密集型企业、④高耗能和⑤高污染企业的迁入,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②台湾产业向 转移;

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 、 、 、 ,对台商有很大吸引力。台商投资办厂,加速了大陆产业和

③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____效应。

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⑪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地区将⑫资本、技术、⑬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

4、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_________ 加重。

【质疑★合作交流探究】

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 答案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重难点点拨】

总结:

(1)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对国内的影响:

①国内就业机会减少,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③提高环境质量。

(2)发展中国家吸收产业转移的影响:

①促进经济发展;

②扩大就业;

③带来环境污染

◆提示:区域产业发展过程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类型逐步发展

【习题精练】 ◆对点训练

读下图“东亚产业转移示意图”,回答1~2题。

1.20世纪60~80年代初最有可能从日本、香港迁移到珠江三角洲的工业部门是( )

A.服装制造业 B.钢铁工业

C.微电子工业 D.化学工业

2.影响该产业转移到珠三角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劳动力的数量 B.技术因素

C.国家政策 D.优越的自然条件

答案 1.A 2.C

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祖国大陆的台资企业以制鞋、灯饰、家具等为主;而到中期计算机外设部件则成为主导投资产业。2000年以来,台湾开始将笔记本电脑和集成电脑等产业转移至祖国大陆。读以上材料及“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地区分布变化图”,完成3~5题。

3.从产业部门上看,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变化过程是( )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

B.高科技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

D.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

4.从投资地域上看,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变化过程是( )

A.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珠江三角洲、福建沿海转向长江三角洲

B.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转向珠江三角洲

C.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转向福建沿海

D.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福建沿海、长江三角洲转向珠江三角洲

5.关于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由于产业外移,台湾经济有了产业升级的空间和机会

②不可能在祖国大陆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③生产的产品完全用于外销

④随着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增加,台商出现了投资定居倾向

⑤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的主要动力是内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 3.D 4.A 5.C

◆综合提升

6.读“珠江三角洲及其产业转移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珠江三角洲部分产业转移出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广泛升级,当地一部分产业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边远地区转移,转移的大部分是__________型产业和__________型产业。

(3)接受产业转移的广东边远地区的优势主要有哪些?

(4)通过产业转移,广东边远地区将形成现代化的__________,这对缩小广东区域内的__________有重要意义。

答案 (1)当地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2)粤东 粤北 粤西 劳动密集 资源密集

(3)劳动力价格和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较为丰富。

(4)产业集群 经济差异

【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写在下面】

【课后练习】

◆基础训练

下左图是东、西部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图,右图 是西气东输的区域协调效应图,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政府协调了东、西部发展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西部输出了资源,但是得到了资金,有利于经济的再发展

B.东部 输出了资金,但是得到了资源,有利于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C.通过东、西部资金与资源的相互流动,加强了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D.通过西气东输国家增加了东、西部的税收,有利于投资其他行业

2.东、西部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图说明( )

A.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耗能量就越大

B.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耗能量就越小

C.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有很大影响

D.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答案 1.D 2.C

下图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3~4题。

3.若该种自然资源为能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我国东北地区—① B.我国华北地区—②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③ D.我国西北地区—④

4.图中四地之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

A.①→② B.④→① C.③→④ D.②→③

答案 3.C 4.D

结合南水北调中线沿途地区分布图,回答5~6题。

5.图中既是中线调水路线穿越的省区,又是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主干道途经的省区是(

A.豫 B.鄂 C.晋 D.冀

6.国家重点建设的下列工程与该区域关联不大的是( )

A.西电东送工程 B.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C.溪洛渡工程 D.西气东输一线工程

答案 5.A 6.C

读“中国电力流向示意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我国电力流入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B.都是我国能源资源缺乏地区

C.都属于我国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D.都是工业发达、对电能需求量大的地区

8.下列对电力流入地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缓解了流入地能源长期紧张的局面 ②有助于改善当地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③调整了流入地能源消费结构 ④解决沿线广大地区人口的就业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7.D 8.A

广东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现在东莞约有3 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说。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下图,完成9~10题。

9.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东莞临近香港,海洋运输便利

B.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东莞经济发达,电脑消费市场广阔

D.东莞环境优美,科技水平高

10.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B.原料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转变

C.轻度污染工业→中度污染工业→重度污染工业转变

D.工业分散→工业集聚→工业分散转变

答案 1.B 2.B

读“日本产业向外转移比例变化图”,回答11~12题。

11.1951~1994年间,日本产业向外转移增加最多的地区是( )

A.亚洲 B.北美 C.欧洲 D.非洲

12.日本把产业转移到该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接近原料地 ②劳动力廉价 ③科技发达 ④市场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3.A 4.C

下图为中国政区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乙地向甲地转移的主要产业是( )

①技术密集型产业 ②资金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劳动密集型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产业转移对甲地的有利影响有( )

①提升产业结构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提高城市化水平 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5.C 6.A

读“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珠三角向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转移产业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

A.劳动力需求量大 B.生产规模大

C.技术含量高 D.环境污染较轻

16.“腾笼换鸟”对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7.A 8.C

17.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的走向示意图

材料二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东达上海,南抵广州、香港,横贯中国东西两端,横跨15个省、区、市及特别行政区,年输气能力达300亿立方米,可稳定供

气30年以上。西气东输二线管线全长8 700多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工程。

(1)西气东输一线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重合地段的地形区为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共同穿过该地区的主要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两条线路天然气源地的不同。

(2)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将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据专家测算,从中亚引进的天然气每年可替代7 68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工业粉尘等有害物质排放量246万吨。这反映出西气东输二线工 程建设具有哪些意义?

(3)简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管道向南跨过长江后铺设管道要克服的困难。

答案 (1)河西走廊 地势平坦 一线起点为新疆轮南;二线气源来自中亚地区。

(2)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促进减排降污。

(3)要克服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地表崎岖不平,水系发达,多滑坡、泥石流等困难。

18.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工业结构的调整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一次调整阶段日本主导产业为__________,其重点部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二次调整阶段,日本集中力量发展了__________等主导工业。其发展的国外有利形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三次调整阶段,日本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的原因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此种情况下,日本大力发展__________产业和__________产业。

答案 (1)轻工业 纺织 食品 战争期间轻工业较重工业损失小;轻工业多为消费工业,应优先发展;轻工业有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恢复容易等特点;美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日本重工业的发展

(2)重化工业 美国对日本给予资金、技术、原料、市场等优惠条件

(3)新技术革命 两次石油危机 信息 高科技

◆能力提升

银东直流输电工程是世界上第一个±660千伏电压等级直流输电工程。工程西起宁夏银川东换气站,东至山东青岛市胶州,输电距离1 335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宁夏输往东部地区的电力资源主要来自于( )

A.水能发电 B.风力发电 C.火力发电 D.核能发电

2.银东直流输电工程对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A.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B.改善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彻底解决东部地区的环境问题

C.促进东部地区高耗能企业的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就业压力

D.缓解东部地区能源需求压力,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答案 10.C 11.D

2012年1月13日,iphone4S正式在中国内地上市热销。另一方面,环保组织指出苹果公司在供应链的职业安全、环境保护、劳工权益等方面都违反了自己的承诺,称其产品为“毒苹果”。下图是“iphone4S的主要零部件产地”和“苹果数码产业链‘微笑曲线’”。根据材料回答3~4题。

3.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布局呈现越来越集中的趋势

B.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选择在富士康公司组装的主导因素是技术

D.影响该类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4.苹果数码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对我国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

A.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B.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减轻了环境污染

C.增加了就业机会,平衡了就业的空间分布

D.产业工人的健康安全和权益得到保障

答案 10.B 11.A

近100年来,世界造船产业转移的趋势是,从以英国为主的欧洲转移至日本,然后到韩国,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造船业第一大国。读图,完成5~6题。

5.吸引造船业转移的因素不包括( )

A.发达的科技 B.投入要素的比较优势

C.承接国的优惠政策 D.国际贸易的发展

6.关于当前造船业转移对我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沿海地区会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促进我国中部地区产业升级

C.有利于东部重工业基地建设

D.促进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

答案 12.A 13.D


相关内容

  • 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 < 国际金融 >(32课时)课程论文评阅表 教师签名: 对香港联系汇率制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09020921 2009级财管2班 吴芳华 [摘要]自1983年10月开始实行的香港联系汇率制对稳定香港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香港目前高通货膨胀和实际负利率并存的局面,使联系汇率制备受压力 ...

  •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
  • 第28卷第6期2009年11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INGEOGRAPHY Vol.28,No.6Nov.,2009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 宋吉涛1,赵晖1,陆军1,李铭2,蔺雪芹3 (1.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 ...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设计2017.10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结合本框题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基于生活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即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分析.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恰当地采取创设情景.实践体 ...

  • 联系的普遍性
  • 一.知识梳理 1. 联系的地位: 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双方构成矛盾.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规律. 2. 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 ...

  • 史记·货殖列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学与市场经济 张三夕 吴根友 从表面上看,国学与市场经济似乎是不搭界的两回事.国学是以治经.史.子.集为主的传统学问,而市场经济则是以市场为主导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因此有人认为,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倡国学意义不大.但是,当人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热烈讨论国学的复兴及其功 ...

  • 2012.12联系观点主观题训练答案
  • 联系观点主观题训练 1.(1)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9分) (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循环经济是&qu ...

  •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善
  • 实行联系汇率前后香港的经济形势发展 从1974到1983年实施浮动汇率期间香港期间,外贸出现大幅度逆差,物价飞涨.汇率波动巨大.从1983年起实行与美圆挂钩的联系汇率安排到1994年汇率浮动仅在7.72和7.93之间以0.17个基本点位波动:人均收入比1984年增长3倍多.通胀方面1984-1993 ...

  •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看经济全球化--
  •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看经济全球化 作者简介: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急速发展,人类社会也由此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在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体系迅速发展的同时,国际生产体系也日臻完善.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个国家也开始了日趋激烈的竞争,激烈竞争的同时,各个国家也开始完善自己的制度体系.从经济全球化里 ...

  •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
  • 作者:刘安国杨开忠谢燮 地球科学进展 2006年02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藤田(Fujita)[1].克鲁格曼(Krugman)[2].维纳布斯(Venables)[3] 和蒲格(Puga)[4] 等以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以下简称D-S模型)[5 ...

  • 哲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
  • 高二政治 "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 学案 第七课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命制人: 审核:高二政治组 时间 2012.09.17 班级: 组别: 姓名: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⑴识记:① 联系的含义 ② 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2)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3)运用:① 唯物辩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