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伦敦的书店,触摸不列颠之魂

▲ 一段充满人情味、长达二十年的雁去鱼来,就此开启。(图/头条)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London Benjamin Clementine - Cornerstone

巴黎书店文艺,美国书店小资,英国书店则满足你的怀旧癖。

1949年10月5日,纽约作家海莲·汉芙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看到一则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专营绝版书”的广告,这个对书本有着“古老”胃口却总买不到想读之书的穷作家,抱持期待写了一封信寄往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随信附上一份自己想读而遍寻不得的书目清单。

一段充满人情味、长达二十年的雁去鱼来,就此开启。英国这个自带性冷淡风的古板国家,因一个书店而温暖浪漫起来。

▲ 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女士和弗兰克先生的姻缘之地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图theatrepeople)

海莲·汉芙小姐不是一流的作家,却是一流的爱书之人。她屡次想去英国,却一直未能成行。多年以后,海莲·汉芙诞生100周年之时,小九站在这个让鲁莽的美国老小姐与拘谨的英国绅士荡起友谊小船的门牌前。浪漫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即使84号已变成酒吧也无法阻挡前来朝圣的千万书迷。

实际上,查令十字街作为一条书店街而闻名,远远早于84号旧书店发生的浪漫;书迷慕名前往,也不真的仅因84号书店的牵引。早在十八世纪,查令十字街沿途已有栉比鳞次的书店、出版社,并与艳名远播的苏豪区和餐馆林立的唐人街相邻,是伦敦人长期的文娱重镇。虽然,今时今日的查令十字街古旧书业荣景不复;但是,这里依然是前往伦敦淘书的首选之地。

▲ 查令十字街不愧是读书人的乐土。(图/sohu)

爱德华·纽顿在《藏书之乐》里说得好:“虽然每个人的藏书生涯未必都从伦敦起步,但迟早还是都得上那儿去,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好,但未必最便宜的书籍市场。”在查令十字街,算不上宽敞的街道两旁,走几步就是一家书店,拐角的小巷里,旧书摊几乎一个连着一个。

衣着精致的伦敦人站在雨棚下,在手推车或移动书架前专心挑拣心头所好。小九喜欢在这里见到的每一个嗜书成瘾的人,他们让最风雅的浪漫留存在书店里,坚不可摧,让我感受到唐诺所言:有这一道街,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

● ● ●

老伦敦的蜉蝣,查令十字街的骄傲

名声赫赫的“查令十字街84号”早已不在,钟芳玲在《书店风景》百般赞赏的银月女性书店也消失不见,还好,我没有错过董桥和朱自清笔下的蜉蝣书店。

蜉蝣新店就建在马奈特街的对面,干净舒适,亮堂简洁,但这并非小九心中的蜉蝣。最原汁原味的蜉蝣书店,还是在离新大楼数步之遥的老店里。霓虹灯招牌、残旧的外墙、老蜉蝣的外观并不出彩;一旦走进内部,你就会感觉到百年老店的豪放不羁和与众不同——这里是用书垒成的巨型迷宫,混乱的空间结构让人迷失,却甚是亲切。

▲ 蜉蝣新店就建在马奈特街的对面,干净舒适,亮堂简洁。(图/yinglunka, foyles)

越是杂乱无章,越显风情万种。地下室或许最能代表蜉蝣——书架上、地上堆满了泛黄的旧书,屋里空气并不新鲜,光线也不足,但翻阅书籍的风雅之士人实在不少。一个多世纪前,卡夫卡和格雷厄姆·格林也像他们那样,双眼发光地奔向蜉蝣浩瀚的书海,流连忘返。

第二代继承者克里斯蒂娜将她的鬼才和不羁深深融入蜉蝣——免费开放的艺术厅,定期举行的文学午餐会,萧伯纳、威尔斯与詹姆斯·马修·巴利都曾是座上客,他们在此朗诵畅谈,天马行空。

▲ 最原汁原味的蜉蝣书店,还是在离新大楼数步之遥的老店里。(图/mono-blog)

耳边是名隽的谈吐,指尖是泛黄纸张的温度,鼻腔里是英式红茶的芬芳,就像莎拉·沃特斯形容的那样:“一百年来,Foyles一直是伦敦的文学景观,这是作家和读者在情感上一致给予好评的特殊书店。”

尽管今天的蜉蝣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手书店”,但它的傲气依旧,在每个堆满二手书的角落里,在包装纸袋那句“the world's greatest bookshop”上,在那些忠诚的老伦敦人的口口相传中,经受着时间的考验。

▲ 1955年的蜉蝣书店。(图/www.theguardian.com)

● ● ●

打开沙乐伦之门,触摸不列颠之魂

诗人萨松写道:“我认为皮卡迪里43号是伦敦极少数不被潮流创新所毁坏的事物之一。”皮卡迪里43号,指的就是亨利·沙乐伦(Henry Sotheran)的旧址。沙乐伦也是“书店滥情者”钟芳玲的最爱之一,“因为书、因为店、更因为人”。

今天的沙乐伦书店已经迁到了伦敦萨克维尔街,一栋红砖小平房。悬挂的椭圆挂钟、独特的花体字招牌、灰色大理石柱以及墨绿色玻璃推门,散发着迷人的老派典雅风格。宽敞的橱窗里陈列着伦敦的老地图、印刷画、海报和羊皮烫金珍本藏书,以及一座狄更斯石膏雕像。

▲ 主营贩卖古董书籍的亨利·沙乐伦书店。(图/bookmania.me)

店内大堂方正,昏黄的吊灯将一切镀上金铜光泽。环绕着四面墙壁的立顶书柜整齐摆放西洋珍版书,山羊皮封面色泽柔和,华贵而庄重。书柜上方嵌着标明书籍种类的铜牌,而近代小说的初版本被摆放在长桌上。

一旁的黑色立柱和木制玻璃柜里展示着狄更斯和艾略特的亲笔信函、老照片、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里奥帕特拉》大开本、带着作者题记签名的书页、手抄羊皮纸等等,角落的压书器铺满灰尘。沙乐伦书店就像一个小型展览馆,收藏着撼动人心的不列颠之魂。

▲ 亨利·沙乐伦书店,连店员都一副绅士模样。(图/flickr)

接待的先生文质彬彬,说话轻声细语,典型绅士模样。他耐心地为我介绍店内古董书,每一本都品相干净,有着清晰的来源和身世说明。尽管囊中羞涩,但光是欣赏那风情万种的“考斯威装帧”和它们的故事,已是心花怒放。

整整250年的漫长时光,沙乐伦有着无法比拟的辉煌时光。然而这位“老绅士”向来只以“任何人都能够自由进入”的待客之道为傲。

● ● ●

有一种不变的浪漫,发生在巴特书屋里

巴黎书店文艺,美国书店小资,英国书店则满足你的怀旧癖。

去年冬天,小九从伦敦乘坐火车去阿尼克镇,到达时已是日落黄昏。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老火车站,巴特书屋(Barter Books)仿佛沉静在19世纪的时光里。

▲ 巴特书屋坐落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老火车站里。(图/barterbooks.co)

推开大门,眼前是一幅绘着莎士比亚、珍·奥斯汀、马克·吐温、乔治·奥韦尔等数十位文豪的巨大壁画。数百平方米的大堂向远延伸,头顶是拱形天花板。无论从宽敞度来说还是藏书量来说,巴特书屋俨然一座小型图书馆。

书店休憩区里,我坐在火焰熊熊的古老壁炉旁。咖啡香气弥漫,人们或惬意阅读,或小声交流。爱书人大抵是惺惺相惜的,在这样的冬夜,屋内奶黄色灯光和散不开的书香,让嗜书者不舍离去。小九在这里感受了一回以物易物——在巴特书屋,任何人都可以带着旧书去等价交换其他商品。

▲ 尽头的小红沙发上,几位书迷全神贯注地在书中与作者神交。(图/messynessychic)

在独立书店势微之时,这样的独特体验,是这座“二手书店中的大英图书馆”给与所有爱书之人的最好回馈。

书物的交换和产生的浪漫,发生在从前的查令十字街84号,也发生在如今的巴特书屋。

▲ 手持原版海报的巴特书屋店主。(图/thejournal)

分享一件事,

关于查令十字街还有一个秘密的地方,

那就是《哈利·波特》书中的破釜酒吧所在地,

从这里就可以进入魔法世界的对角巷。

九 行  | 《新周刊》旗下的新锐旅游平台

没有旅游攻略,没有穷游指南,

没有奥特莱斯,没有必去胜地,

我们拒绝一切low游,

只有一颗孤独的好奇心对远方敞开。

▲ 一段充满人情味、长达二十年的雁去鱼来,就此开启。(图/头条)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London Benjamin Clementine - Cornerstone

巴黎书店文艺,美国书店小资,英国书店则满足你的怀旧癖。

1949年10月5日,纽约作家海莲·汉芙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看到一则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专营绝版书”的广告,这个对书本有着“古老”胃口却总买不到想读之书的穷作家,抱持期待写了一封信寄往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随信附上一份自己想读而遍寻不得的书目清单。

一段充满人情味、长达二十年的雁去鱼来,就此开启。英国这个自带性冷淡风的古板国家,因一个书店而温暖浪漫起来。

▲ 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女士和弗兰克先生的姻缘之地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图theatrepeople)

海莲·汉芙小姐不是一流的作家,却是一流的爱书之人。她屡次想去英国,却一直未能成行。多年以后,海莲·汉芙诞生100周年之时,小九站在这个让鲁莽的美国老小姐与拘谨的英国绅士荡起友谊小船的门牌前。浪漫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即使84号已变成酒吧也无法阻挡前来朝圣的千万书迷。

实际上,查令十字街作为一条书店街而闻名,远远早于84号旧书店发生的浪漫;书迷慕名前往,也不真的仅因84号书店的牵引。早在十八世纪,查令十字街沿途已有栉比鳞次的书店、出版社,并与艳名远播的苏豪区和餐馆林立的唐人街相邻,是伦敦人长期的文娱重镇。虽然,今时今日的查令十字街古旧书业荣景不复;但是,这里依然是前往伦敦淘书的首选之地。

▲ 查令十字街不愧是读书人的乐土。(图/sohu)

爱德华·纽顿在《藏书之乐》里说得好:“虽然每个人的藏书生涯未必都从伦敦起步,但迟早还是都得上那儿去,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好,但未必最便宜的书籍市场。”在查令十字街,算不上宽敞的街道两旁,走几步就是一家书店,拐角的小巷里,旧书摊几乎一个连着一个。

衣着精致的伦敦人站在雨棚下,在手推车或移动书架前专心挑拣心头所好。小九喜欢在这里见到的每一个嗜书成瘾的人,他们让最风雅的浪漫留存在书店里,坚不可摧,让我感受到唐诺所言:有这一道街,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

● ● ●

老伦敦的蜉蝣,查令十字街的骄傲

名声赫赫的“查令十字街84号”早已不在,钟芳玲在《书店风景》百般赞赏的银月女性书店也消失不见,还好,我没有错过董桥和朱自清笔下的蜉蝣书店。

蜉蝣新店就建在马奈特街的对面,干净舒适,亮堂简洁,但这并非小九心中的蜉蝣。最原汁原味的蜉蝣书店,还是在离新大楼数步之遥的老店里。霓虹灯招牌、残旧的外墙、老蜉蝣的外观并不出彩;一旦走进内部,你就会感觉到百年老店的豪放不羁和与众不同——这里是用书垒成的巨型迷宫,混乱的空间结构让人迷失,却甚是亲切。

▲ 蜉蝣新店就建在马奈特街的对面,干净舒适,亮堂简洁。(图/yinglunka, foyles)

越是杂乱无章,越显风情万种。地下室或许最能代表蜉蝣——书架上、地上堆满了泛黄的旧书,屋里空气并不新鲜,光线也不足,但翻阅书籍的风雅之士人实在不少。一个多世纪前,卡夫卡和格雷厄姆·格林也像他们那样,双眼发光地奔向蜉蝣浩瀚的书海,流连忘返。

第二代继承者克里斯蒂娜将她的鬼才和不羁深深融入蜉蝣——免费开放的艺术厅,定期举行的文学午餐会,萧伯纳、威尔斯与詹姆斯·马修·巴利都曾是座上客,他们在此朗诵畅谈,天马行空。

▲ 最原汁原味的蜉蝣书店,还是在离新大楼数步之遥的老店里。(图/mono-blog)

耳边是名隽的谈吐,指尖是泛黄纸张的温度,鼻腔里是英式红茶的芬芳,就像莎拉·沃特斯形容的那样:“一百年来,Foyles一直是伦敦的文学景观,这是作家和读者在情感上一致给予好评的特殊书店。”

尽管今天的蜉蝣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手书店”,但它的傲气依旧,在每个堆满二手书的角落里,在包装纸袋那句“the world's greatest bookshop”上,在那些忠诚的老伦敦人的口口相传中,经受着时间的考验。

▲ 1955年的蜉蝣书店。(图/www.theguardian.com)

● ● ●

打开沙乐伦之门,触摸不列颠之魂

诗人萨松写道:“我认为皮卡迪里43号是伦敦极少数不被潮流创新所毁坏的事物之一。”皮卡迪里43号,指的就是亨利·沙乐伦(Henry Sotheran)的旧址。沙乐伦也是“书店滥情者”钟芳玲的最爱之一,“因为书、因为店、更因为人”。

今天的沙乐伦书店已经迁到了伦敦萨克维尔街,一栋红砖小平房。悬挂的椭圆挂钟、独特的花体字招牌、灰色大理石柱以及墨绿色玻璃推门,散发着迷人的老派典雅风格。宽敞的橱窗里陈列着伦敦的老地图、印刷画、海报和羊皮烫金珍本藏书,以及一座狄更斯石膏雕像。

▲ 主营贩卖古董书籍的亨利·沙乐伦书店。(图/bookmania.me)

店内大堂方正,昏黄的吊灯将一切镀上金铜光泽。环绕着四面墙壁的立顶书柜整齐摆放西洋珍版书,山羊皮封面色泽柔和,华贵而庄重。书柜上方嵌着标明书籍种类的铜牌,而近代小说的初版本被摆放在长桌上。

一旁的黑色立柱和木制玻璃柜里展示着狄更斯和艾略特的亲笔信函、老照片、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里奥帕特拉》大开本、带着作者题记签名的书页、手抄羊皮纸等等,角落的压书器铺满灰尘。沙乐伦书店就像一个小型展览馆,收藏着撼动人心的不列颠之魂。

▲ 亨利·沙乐伦书店,连店员都一副绅士模样。(图/flickr)

接待的先生文质彬彬,说话轻声细语,典型绅士模样。他耐心地为我介绍店内古董书,每一本都品相干净,有着清晰的来源和身世说明。尽管囊中羞涩,但光是欣赏那风情万种的“考斯威装帧”和它们的故事,已是心花怒放。

整整250年的漫长时光,沙乐伦有着无法比拟的辉煌时光。然而这位“老绅士”向来只以“任何人都能够自由进入”的待客之道为傲。

● ● ●

有一种不变的浪漫,发生在巴特书屋里

巴黎书店文艺,美国书店小资,英国书店则满足你的怀旧癖。

去年冬天,小九从伦敦乘坐火车去阿尼克镇,到达时已是日落黄昏。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老火车站,巴特书屋(Barter Books)仿佛沉静在19世纪的时光里。

▲ 巴特书屋坐落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老火车站里。(图/barterbooks.co)

推开大门,眼前是一幅绘着莎士比亚、珍·奥斯汀、马克·吐温、乔治·奥韦尔等数十位文豪的巨大壁画。数百平方米的大堂向远延伸,头顶是拱形天花板。无论从宽敞度来说还是藏书量来说,巴特书屋俨然一座小型图书馆。

书店休憩区里,我坐在火焰熊熊的古老壁炉旁。咖啡香气弥漫,人们或惬意阅读,或小声交流。爱书人大抵是惺惺相惜的,在这样的冬夜,屋内奶黄色灯光和散不开的书香,让嗜书者不舍离去。小九在这里感受了一回以物易物——在巴特书屋,任何人都可以带着旧书去等价交换其他商品。

▲ 尽头的小红沙发上,几位书迷全神贯注地在书中与作者神交。(图/messynessychic)

在独立书店势微之时,这样的独特体验,是这座“二手书店中的大英图书馆”给与所有爱书之人的最好回馈。

书物的交换和产生的浪漫,发生在从前的查令十字街84号,也发生在如今的巴特书屋。

▲ 手持原版海报的巴特书屋店主。(图/thejournal)

分享一件事,

关于查令十字街还有一个秘密的地方,

那就是《哈利·波特》书中的破釜酒吧所在地,

从这里就可以进入魔法世界的对角巷。

九 行  | 《新周刊》旗下的新锐旅游平台

没有旅游攻略,没有穷游指南,

没有奥特莱斯,没有必去胜地,

我们拒绝一切low游,

只有一颗孤独的好奇心对远方敞开。


相关内容

  • 英国旅游风俗介绍
  • 英国 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国(英国原本是英格兰王国的简称),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 ),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 ...

  • 走进最美乡村
  • 前不久,我有幸到了大不列颠观光.来之前,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到乡村走走,体验一下早就闻名遐迩的英伦田园风光.最后一天我们的愿望得以兑现. 在从苏格兰返回伦敦的途中,我们的汽车在N40高速公路拐弯到了考茨沃兹. 考茨沃兹Cotswos不是乡村名,而是一个大区,它是由雷丁.牛津等百余平方公里的无 ...

  • "哥卖的不是商品,是智慧"
  • 作者:卢远香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10年04期 哥卖的不是酒菜,是教养 英国伦敦北部有家叫"就在转角处"的法式小酒馆,到此的客人们往往花上两个小时品美酒.尝佳肴,饭后自己算账付钱,顾客可自己做主吃饭该付多少钱.餐馆吃饭付费"随便给",这是餐馆老板瓦索斯的创 ...

  • 英伦风格建筑风格[1]
  • 英式别墅作为一种尊贵生活的代表符号,代表的已不仅仅是纯建筑形态,而是融入了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些建筑也因此显示了极强适应性和极好融合性,在满足东方人的居住基础上,更产生了精神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共鸣.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体现着一种文化的融合,在传承中获得了新生的力量. 但这并不表示风格的源流史只 ...

  • [大国崛起]解说词(第四集)英国
  • <大国崛起>解说词(第四集) 作者:CCTV 出处:CCTV 发布时间:2006-11-21 5:01:08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工业的先声为什么会出现在英国? 第四集解说词:工业先声(英国下) 三百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 ...

  • 初中生阅读指南
  • 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初中 <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联合发布. 一.文学 本领域图书注重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不再收入,且每位作家一般只收录一部代表性作品.在切实吸引学生阅读整 ...

  • 论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 论普通法的最初形成 [摘要]:普通法是英美法中一个独特的概念,也是各普通法系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的历史基础,因此对于其最初形成的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普通法的形成是一种自生自发在各种习惯上,在中央王室集权过程中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既有人为的因素,但同时,很多制度的发展又看似自然而然形成的,而多元力量 ...

  • 英国自助游行前攻略:出发大不列颠
  • 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种英伦情节 也许它是贵族的骑士精神 是亚麻西装牛仔裤加贝雷帽的洒脱 是精致的下午茶点或是硬朗的威士忌 或是格子加风笛的苏格兰情调 又或是让人热血沸腾的英超比赛 最后你会发现 曾经高高在上的日不落帝国 它其实只跟你差了一颗要出发的心 所以我来了 剑桥的明媚笑脸~ 大英博物馆下的惬意~ ...

  • 前世今生未了缘--全球经典轮回案例集
  • 伊凡丝的七个前世 英国南威尔斯有一位催眠治疗师布罗可罕(A.Bloxham),从小就常作仿如前世的栩栩如生怪梦,中学时代即对催眠感兴趣,曾利用催眠术治好一位同学的头痛.后来他如愿成为一名催眠治疗师,除了用来治病外,还藉催眠帮有兴趣者寻找他们的前世,四十多年间,累积了高达四百多卷的录音带.这些「前世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