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作者:庄锡福

社会主义研究 2008年12期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8)05-0014-04

  一、从理论层面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显示了高度的超越性。

  历史上剥削阶级提出的价值体系,在它们夺取政权阶段和夺取政权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真理和价值一定程度的统一。由于有这样的精神力量,毛泽东说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①但是,由于经济基础的阶级对抗性质,代表生产关系的剥削阶级与代表生产力的被剥削阶级的合作只是暂时的。随着阶级矛盾的渐趋激化,剥削阶级在革命时期以人民的名义宣示的价值追求日益显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而被剥削阶级在反抗剥削阶级的斗争中也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追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剥削阶级会不断把原来的价值追求抽象化、神圣化以增强其欺骗性,同时竭力掩盖自己剥削压迫劳动阶级的阶级本质和价值本质。这时候,它们的所作所为都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它们的真实价值追求(如等级主义、三纲伦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与表面的价值宣示是互相背离的,与时代真理是互相对立的。由此可见,剥削阶级社会的价值体系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三重分裂:剥削阶级的价值体系同被剥削阶级逐渐觉醒后为反抗剥削阶级而形成的价值追求的分裂;剥削阶级兴起时期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体系同之后显露剥削本质的价值体系的分裂;剥削阶级为了欺骗被剥削阶级所作的价值宣示同其真实的价值本质的分裂。

  而无产阶级和所有剥削阶级完全不同,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当它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而执掌政权后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从此,社会的阶级分裂和阶级对抗从根本上被消除,而无产阶级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基础上的价值追求也就与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代真理从根本上取得一致。这是无产阶级价值追求区别于剥削阶级价值追求的最重要的特征,它也消除了剥削阶级社会的第一重价值分裂;无产阶级要建立的是永远消灭阶级对抗并最终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②它将“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不存在从先进阶级转变为落后、反动阶级的问题,这就消除了剥削阶级社会的第二重价值分裂;无产阶级通过掌握马克思主义而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明确解放全人类并最终解放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阶级的价值宣示同其价值本质始终一致,这就消除了剥削阶级社会的第三重价值分裂。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型地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相统一的突出特征,显示了对剥削阶级价值体系的巨大超越性。

  二、在实践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价值与制度的有机统一,显示了强烈的实践性。

  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以前的价值理论之最根本、最主要的区别。如前所述,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早就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而逐步流为虚伪的说教。为了维持其对劳动人民的欺骗性,他们处心积虑地把这些价值抽象化、形式化,刻意隔绝它们与社会制度的联系、避免把它们同社会制度相统一起来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少价值理论学者,也在长时期内没有重视和认识这个问题,往往只在价值的思想文化层面上做文章,比如在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等价值之外再加上共富、和谐等等。而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本质区别,不能击穿资产阶级价值宣传的虚伪性,因而也不能改变不断遭受资产阶级在人权、民主等问题上无端攻击的被动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使我们站在生产方式与意识形式相统一之社会形态的高度上,从价值与制度相统一的角度来考察价值问题,使我们有可能化被动为主动,使价值理论克服脱离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依据的唯心主义倾向,以及脱离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有机联系的形而上学陷阱,达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如何体现价值与制度的高度统一的呢?这里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列为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概念中,共同理想虽然是一种社会意识,但其内容却是作为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这一举措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规定为中国人民一体遵循的共同理想,这就把制度、道路与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由于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震撼世界的伟大成就并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向心力已大大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也已大大提高。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往前推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了这个依托,马克思主义才能避免游离其实践本性而流于空洞甚至成为书斋哲学。同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和道德基础,如果不是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也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为脱离时代场景的盲目意识(狭隘民族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和道德空谈。因此我们认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理论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在精神动力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显示了巨大的激励性。

  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分开来说,世界各民族都或多或少具有,甚至并不比中华民族少。但能把二者合理地、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既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又能激发全民族的主体性、创造性的理性精神动力,就远非每个民族都能做到。其中的关键,就是我们引入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成果,它把深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巨大真理性同为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服务的强烈价值性内在统一起来,这一理论特质使得中华民族得以避免许多精神困惑和思想偏差。

  首先,在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强势侵凌下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殊非易事。伴随着数百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的是西方文化霸权在全球的肆虐。西方中心主义不但被西方人奉为天经地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被潜移默化为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体现在现代化问题上,就是认为不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唯有追随欧美而亦步亦趋。上世纪以来,西方从政界到学界大力向发展中国家推销的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改革方案,无不是这样的货色。究其实质,无非是让发展中国家放弃其民族主体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自主性,放任国际垄断资本和霸权文化的肆意入侵,永远成为西方的经济和文化殖民地。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正是得益于一百多年来始终坚持源远流长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④不唯西方之马首是瞻,不走全盘西化的道路。就是在引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我们也坚持把它与民族传统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这才使得中华民族能在国势极度衰弱、面临瓜分惨境之际杀开一条血路,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之路、社会主义改造之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走上重新崛起迅猛腾飞之途。

  其次,能在坚持民族本位、发扬民族精神的同时,积极汲取先进文明,形成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亦非轻而易举。中华民族具有厚德载物、开放包容的阔大胸襟,在坚持爱国主义的同时,绝不封闭自守。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奋力抵御外侮的同时,十分虔诚勤勉地向西方学习。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前赴后继,不懈不怠,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时代最高真理。从此,我们运用这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经过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才使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取得现代形态,使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取得民族形式,从而使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断创新的势头。

  再次,能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就更不容易而弥足珍贵。如前所述,分开来讲,世界各国能坚持民族本位、民族精神,或能倾心学习西方甚至奉行全盘西化的,均不鲜见。前者见诸若干政教合一的国家,它们在抵制发达国家干涉、坚持国家主权和文化特性方面非常坚决,但相对忽视对自己文化的反省和对外来文明的吸收,这样就很难把把本国文化提高到时代的水平,甚至有可能走向狭隘民族主义。后者见诸拉美若干奉行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及剧变后的东欧诸国,它们实际上服膺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其结果是社会矛盾激化,政局动荡不安,越来越难以摆脱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和掠夺。相比之下,我国由于坚持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道路,就使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得以克服其落后性、保守性和狭隘性而升华为理性化的爱国主义;又使我们能运用唯物辩证法批判地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明,始终立于时代精神的潮头而又不致陷入民族虚无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的泥淖。

  四、在社会功能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个体、集体、整体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和各民族、各阶层、各区域价值要求的有效凝聚,显示了强大的整合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个体、集体、整体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如前所述,资产阶级的价值本性就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他们看来,任何集体、整体只是实现个体价值的工具,社会的一切、世界的一切都必须围绕个人利益转,这种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是难以协调甚至对立的,与他们表面宣示的价值目标也是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利益的分裂和对抗使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越来越难以协调,社会共识越来越难以形成。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与此相反。社会主义以“人民主权”、“为民服务”为宗旨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保证了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社会本位的价值导向决定了个体、集体、整体的价值追求能够得到合理的协调。就集体和国家而言,要体认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宗旨,竭力维护和保障每个人的权利,以人民的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可能协调好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关系;就个人而言,要体认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制度保证和社会前提,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产生冲突时,自觉把集体利益放在前面,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各民族、各阶层、各区域价值要求的有效凝聚。中华民族是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情况复杂的超大型社会,尽管我们已经建立了消除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但各民族、各阶层、各区域仍会有自己独特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偏好。要整合这些不同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偏好,就必须形成有高度凝聚力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样的价值共识。第一,历史告诉我们,是依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得以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人民才得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人民才得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依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获得强大的动力并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英雄和革新闯将;依靠“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才获得正确的价值导向而把社会引向安定祥和之境。第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公共政策对凝聚价值共识起了重大作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一国两制”政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六类人”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定位、在东中西部发展次序上照顾“两个大局”的一系列政策等等,都是统筹兼顾了各民族、各阶层、各区域人民的利益要求,协调整合了他们的利益差异,使他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大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把他们引导到为共同理想努力奋斗上来。

  五、在思想内容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道德基础的有机统一,显示了鲜明的系统性。

  首先,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因素和灵魂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揆诸历史,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首先改变先进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一批共产主义者;随后改变中国的社团生态,产生中国共产党;最终改变中国的整个社会面貌。中国独具特色的民主革命之路、社会主义改造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归根到底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使民族精神获得理性灵魂而上升到时代水平,使时代精神避免脱离实际而获得民族形式,使二者互相融合而构成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获得科学的精神内核,使真理、价值、制度、道德互相贯通互相说明而避免沦为单纯的政治说教或道德空谈。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具有高度系统性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是价值体系的关键要素和灵魂,但并不意味着其它要素都是无关紧要的。第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际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和现代化模式,是其它要素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现实基础。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离开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和现代化模式都会失去现实依托和服务对象而蜕变为书斋哲学和道德空谈。第二,指导思想指明了方向,共同理想确立了道路,还必须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提供足够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激发了为民族复兴自强不息的无限热情,创新精神提供不断开拓新境界的巨大勇气。缘此,马克思主义才能与时俱进,共同理想才能逐步实现。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道德基础,其“八荣八耻”的内容其实已把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诸多内涵熔铸于其中,它本身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服务对象、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沟通相补充的。由上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之方向、道路、动力、基础四位一体的强烈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依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动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系统性的统一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⑤它所具备的五个特征充分证明,它是完全契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从而具有最大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价值体系。只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价值体系,中国人民就能击退各种干扰破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奔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6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30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作者介绍:庄锡福,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庄锡福

社会主义研究 2008年12期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8)05-0014-04

  一、从理论层面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显示了高度的超越性。

  历史上剥削阶级提出的价值体系,在它们夺取政权阶段和夺取政权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真理和价值一定程度的统一。由于有这样的精神力量,毛泽东说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①但是,由于经济基础的阶级对抗性质,代表生产关系的剥削阶级与代表生产力的被剥削阶级的合作只是暂时的。随着阶级矛盾的渐趋激化,剥削阶级在革命时期以人民的名义宣示的价值追求日益显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而被剥削阶级在反抗剥削阶级的斗争中也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追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剥削阶级会不断把原来的价值追求抽象化、神圣化以增强其欺骗性,同时竭力掩盖自己剥削压迫劳动阶级的阶级本质和价值本质。这时候,它们的所作所为都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它们的真实价值追求(如等级主义、三纲伦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与表面的价值宣示是互相背离的,与时代真理是互相对立的。由此可见,剥削阶级社会的价值体系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三重分裂:剥削阶级的价值体系同被剥削阶级逐渐觉醒后为反抗剥削阶级而形成的价值追求的分裂;剥削阶级兴起时期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体系同之后显露剥削本质的价值体系的分裂;剥削阶级为了欺骗被剥削阶级所作的价值宣示同其真实的价值本质的分裂。

  而无产阶级和所有剥削阶级完全不同,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当它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而执掌政权后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从此,社会的阶级分裂和阶级对抗从根本上被消除,而无产阶级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基础上的价值追求也就与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代真理从根本上取得一致。这是无产阶级价值追求区别于剥削阶级价值追求的最重要的特征,它也消除了剥削阶级社会的第一重价值分裂;无产阶级要建立的是永远消灭阶级对抗并最终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②它将“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不存在从先进阶级转变为落后、反动阶级的问题,这就消除了剥削阶级社会的第二重价值分裂;无产阶级通过掌握马克思主义而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明确解放全人类并最终解放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阶级的价值宣示同其价值本质始终一致,这就消除了剥削阶级社会的第三重价值分裂。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型地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相统一的突出特征,显示了对剥削阶级价值体系的巨大超越性。

  二、在实践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价值与制度的有机统一,显示了强烈的实践性。

  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以前的价值理论之最根本、最主要的区别。如前所述,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早就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而逐步流为虚伪的说教。为了维持其对劳动人民的欺骗性,他们处心积虑地把这些价值抽象化、形式化,刻意隔绝它们与社会制度的联系、避免把它们同社会制度相统一起来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少价值理论学者,也在长时期内没有重视和认识这个问题,往往只在价值的思想文化层面上做文章,比如在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等价值之外再加上共富、和谐等等。而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本质区别,不能击穿资产阶级价值宣传的虚伪性,因而也不能改变不断遭受资产阶级在人权、民主等问题上无端攻击的被动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使我们站在生产方式与意识形式相统一之社会形态的高度上,从价值与制度相统一的角度来考察价值问题,使我们有可能化被动为主动,使价值理论克服脱离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依据的唯心主义倾向,以及脱离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有机联系的形而上学陷阱,达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如何体现价值与制度的高度统一的呢?这里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列为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概念中,共同理想虽然是一种社会意识,但其内容却是作为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这一举措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规定为中国人民一体遵循的共同理想,这就把制度、道路与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由于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震撼世界的伟大成就并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向心力已大大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也已大大提高。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往前推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了这个依托,马克思主义才能避免游离其实践本性而流于空洞甚至成为书斋哲学。同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和道德基础,如果不是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也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为脱离时代场景的盲目意识(狭隘民族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和道德空谈。因此我们认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理论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在精神动力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显示了巨大的激励性。

  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分开来说,世界各民族都或多或少具有,甚至并不比中华民族少。但能把二者合理地、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既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又能激发全民族的主体性、创造性的理性精神动力,就远非每个民族都能做到。其中的关键,就是我们引入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成果,它把深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巨大真理性同为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服务的强烈价值性内在统一起来,这一理论特质使得中华民族得以避免许多精神困惑和思想偏差。

  首先,在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强势侵凌下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殊非易事。伴随着数百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的是西方文化霸权在全球的肆虐。西方中心主义不但被西方人奉为天经地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被潜移默化为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体现在现代化问题上,就是认为不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唯有追随欧美而亦步亦趋。上世纪以来,西方从政界到学界大力向发展中国家推销的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改革方案,无不是这样的货色。究其实质,无非是让发展中国家放弃其民族主体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自主性,放任国际垄断资本和霸权文化的肆意入侵,永远成为西方的经济和文化殖民地。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正是得益于一百多年来始终坚持源远流长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④不唯西方之马首是瞻,不走全盘西化的道路。就是在引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我们也坚持把它与民族传统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这才使得中华民族能在国势极度衰弱、面临瓜分惨境之际杀开一条血路,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之路、社会主义改造之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走上重新崛起迅猛腾飞之途。

  其次,能在坚持民族本位、发扬民族精神的同时,积极汲取先进文明,形成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亦非轻而易举。中华民族具有厚德载物、开放包容的阔大胸襟,在坚持爱国主义的同时,绝不封闭自守。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奋力抵御外侮的同时,十分虔诚勤勉地向西方学习。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前赴后继,不懈不怠,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时代最高真理。从此,我们运用这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经过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才使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取得现代形态,使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取得民族形式,从而使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断创新的势头。

  再次,能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就更不容易而弥足珍贵。如前所述,分开来讲,世界各国能坚持民族本位、民族精神,或能倾心学习西方甚至奉行全盘西化的,均不鲜见。前者见诸若干政教合一的国家,它们在抵制发达国家干涉、坚持国家主权和文化特性方面非常坚决,但相对忽视对自己文化的反省和对外来文明的吸收,这样就很难把把本国文化提高到时代的水平,甚至有可能走向狭隘民族主义。后者见诸拉美若干奉行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及剧变后的东欧诸国,它们实际上服膺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其结果是社会矛盾激化,政局动荡不安,越来越难以摆脱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和掠夺。相比之下,我国由于坚持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道路,就使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得以克服其落后性、保守性和狭隘性而升华为理性化的爱国主义;又使我们能运用唯物辩证法批判地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明,始终立于时代精神的潮头而又不致陷入民族虚无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的泥淖。

  四、在社会功能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个体、集体、整体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和各民族、各阶层、各区域价值要求的有效凝聚,显示了强大的整合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个体、集体、整体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如前所述,资产阶级的价值本性就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他们看来,任何集体、整体只是实现个体价值的工具,社会的一切、世界的一切都必须围绕个人利益转,这种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是难以协调甚至对立的,与他们表面宣示的价值目标也是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利益的分裂和对抗使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越来越难以协调,社会共识越来越难以形成。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与此相反。社会主义以“人民主权”、“为民服务”为宗旨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保证了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社会本位的价值导向决定了个体、集体、整体的价值追求能够得到合理的协调。就集体和国家而言,要体认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宗旨,竭力维护和保障每个人的权利,以人民的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可能协调好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关系;就个人而言,要体认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制度保证和社会前提,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产生冲突时,自觉把集体利益放在前面,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各民族、各阶层、各区域价值要求的有效凝聚。中华民族是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情况复杂的超大型社会,尽管我们已经建立了消除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但各民族、各阶层、各区域仍会有自己独特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偏好。要整合这些不同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偏好,就必须形成有高度凝聚力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样的价值共识。第一,历史告诉我们,是依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得以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人民才得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人民才得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依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获得强大的动力并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英雄和革新闯将;依靠“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才获得正确的价值导向而把社会引向安定祥和之境。第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公共政策对凝聚价值共识起了重大作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一国两制”政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六类人”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定位、在东中西部发展次序上照顾“两个大局”的一系列政策等等,都是统筹兼顾了各民族、各阶层、各区域人民的利益要求,协调整合了他们的利益差异,使他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大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把他们引导到为共同理想努力奋斗上来。

  五、在思想内容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道德基础的有机统一,显示了鲜明的系统性。

  首先,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因素和灵魂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揆诸历史,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首先改变先进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一批共产主义者;随后改变中国的社团生态,产生中国共产党;最终改变中国的整个社会面貌。中国独具特色的民主革命之路、社会主义改造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归根到底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使民族精神获得理性灵魂而上升到时代水平,使时代精神避免脱离实际而获得民族形式,使二者互相融合而构成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获得科学的精神内核,使真理、价值、制度、道德互相贯通互相说明而避免沦为单纯的政治说教或道德空谈。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具有高度系统性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是价值体系的关键要素和灵魂,但并不意味着其它要素都是无关紧要的。第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际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和现代化模式,是其它要素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现实基础。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离开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和现代化模式都会失去现实依托和服务对象而蜕变为书斋哲学和道德空谈。第二,指导思想指明了方向,共同理想确立了道路,还必须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提供足够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激发了为民族复兴自强不息的无限热情,创新精神提供不断开拓新境界的巨大勇气。缘此,马克思主义才能与时俱进,共同理想才能逐步实现。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道德基础,其“八荣八耻”的内容其实已把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诸多内涵熔铸于其中,它本身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服务对象、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沟通相补充的。由上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之方向、道路、动力、基础四位一体的强烈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依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动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系统性的统一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⑤它所具备的五个特征充分证明,它是完全契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从而具有最大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价值体系。只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价值体系,中国人民就能击退各种干扰破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奔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6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30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作者介绍:庄锡福,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内容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戴木才 田海舰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 补充: 1. 试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是"始于毛,成于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 ...

  •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华论坛]
  •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经常强调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在政治上由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民主专政"):二是在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居于指 ...

  • 四川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 <综合知识>笔试复习大纲 <综合知识>笔试的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简析题和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法律 一.宪法 (一)宪法的概念.特征.本质.作用和宪法监督 (二)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我国的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会议),国家的标志和国家的结构形式,我国的人民 ...

  •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2015版教学大纲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 分:3 适用专业:文.理.工.管各专业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教育公共 ...

  • 中.日.韩社区福利比较研究的战略目标.范围内容与基本思路
  • 作者:刘继同于燕燕 学习与实践 2010年12期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730(2010)07-0088-09 一.世界和平.发展主题与中日韩的战略地位 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全球化处境和重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背景下,中.日.韩三国在地 ...

  • 2016版[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⒈文化的含义.特点.形式 ⑴文化的含义:①从内涵上看,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 从外延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点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 2.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 另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 ...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 贵州师范大学 研究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 根本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理论 任课教师姓名: 张 荣 军 研究生姓名: 汪 昌 龙 学 号: [1**********] 年 级: 2016级 专 业: 现代教育技术 学院(部.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