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八佾

八佾篇第三

【本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⑴‚八佾yì⑵舞于庭,是可忍⑶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注释】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一般人把它解为“容忍”、“忍耐”,不好;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齐,又到晋,终于死在晋国之干侯。这可能就是孔子所“孰不可忍”的事。

【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2

三家⑴者以《雍》⑵彻(撤)。子曰:‚‘相xiàng⑶维辟公,天子穆穆’,奚 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

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当他们祭祀祖先时候,[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

【注释】

⑴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

⑵《雍》——也写作“雝”,《诗经?周颂》的一篇。

⑶相——去声,音向,助祭者。

【评析】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原文】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â)何?‛

【译文】

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 样来对待音乐呢?”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原文】3.4

林放⑴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⑵也, 宁戚(3)。”

【译文】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评析】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原文】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⑴诸夏之亡(wú)⑵也。‛

【译文】

孔子说:“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哩。”

【注释】

⑴夷狄有君„„亡也——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说,夷狄有君指楚庄王、吴王阖庐等。君是贤明之君。句意是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说亦可通。

⑵亡——同“无”。在《论语》中,“亡”下不用宾语,“无”下必有宾语。

【评析】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原文】3.6

季氏旅⑴于泰山。子谓冉有⑵曰:‚女(rǔ)弗能救与(yú,欤)?‛对曰:‚不 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道:“你不能阻止吗?”冉有答道:“不能。”孔子道:“哎呀!竟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及林放[懂礼,居然接受这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注释】

八佾篇第三

【本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⑴‚八佾yì⑵舞于庭,是可忍⑶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注释】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一般人把它解为“容忍”、“忍耐”,不好;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齐,又到晋,终于死在晋国之干侯。这可能就是孔子所“孰不可忍”的事。

【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2

三家⑴者以《雍》⑵彻(撤)。子曰:‚‘相xiàng⑶维辟公,天子穆穆’,奚 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

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当他们祭祀祖先时候,[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

【注释】

⑴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

⑵《雍》——也写作“雝”,《诗经?周颂》的一篇。

⑶相——去声,音向,助祭者。

【评析】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原文】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â)何?‛

【译文】

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 样来对待音乐呢?”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原文】3.4

林放⑴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⑵也, 宁戚(3)。”

【译文】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评析】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原文】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⑴诸夏之亡(wú)⑵也。‛

【译文】

孔子说:“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哩。”

【注释】

⑴夷狄有君„„亡也——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说,夷狄有君指楚庄王、吴王阖庐等。君是贤明之君。句意是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说亦可通。

⑵亡——同“无”。在《论语》中,“亡”下不用宾语,“无”下必有宾语。

【评析】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原文】3.6

季氏旅⑴于泰山。子谓冉有⑵曰:‚女(rǔ)弗能救与(yú,欤)?‛对曰:‚不 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道:“你不能阻止吗?”冉有答道:“不能。”孔子道:“哎呀!竟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及林放[懂礼,居然接受这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注释】


相关内容

  • [论语]中的男孩名字大全(出处 寓意)
  •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同时又是中华文化宝典,如果父母给男宝宝起名字可以出自<论语>,那样既有文化又有内涵,成为每个爸爸**的心愿.小编特别整理出出自<论语>的男宝宝名字大全,每个男宝宝名字附带拼音.出处.寓意解释等. 怡如 yí rú 根据您指定的取名分类,从 ...

  • [论语]全文诵读
  • 歌名试听收藏下载 1. 论语1:学而第一 2. 论语2:学而第一 3. 论语3:为政第二 4. 论语4:为政第二 5. 论语5:八佾第三 6. 论语6:八佾第三 7. 论语7:里仁第四 8. 论语8:里仁第四 9. 论语9:公冶长第五 10. 论语10:公冶长第五 11. 论语11:公冶长第五 12 ...

  • 关于论语的语录集
  •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论语•学而》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

  • 国学经典名句之论语
  •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 2.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论语) 4.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论语) 5.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 于丹论语心得
  •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 ...

  • [论语]中的教学智慧
  • 一.如何学习 1.孔子为学 ◎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第二>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 孔子[论语]中名句注解与语言阐释
  • 摘要:<论语>是世界教育领域的宝贵遗产,也是我国二千多年古代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其中出现了许多经典名句对于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基础上,笔者详细探索了<论语>中流传至今的经典名句的特点和其语言修辞,进而尝试如何将文化经典运用到语文教学工作中来. 关键词:<论语&g ...

  • 论语正义读书笔记
  • 一.本书点校说明 <论语>成书情况:<汉书·艺文志>认为是孔子"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有人认为是孔子弟子仲弓.子游.子夏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曾参.有若.闵子骞的弟子所撰. 汉初<论语>流传的本子: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汉书·艺文志> ...

  • 论语成语出处
  •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

  • 论语以语录体和
  • 作者简介:佟昌泉(1985-),女,辽宁抚顺人,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摘 要:《论语》绝非孔子著作,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录孔子言行而成,是口头教学情境的活化石。孔子秉承了先秦以来思想对话的传统,在其教学、从事文艺批评的活动中,重视对话,通过对话营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