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傲的张爱玲

孤傲的张爱玲

作者:冯祖贻

独标孤高

张爱玲走红上海滩后,上海报纸捕捉她的热点,一是她的奇装异服,二是她性格的孤傲。特别是后者,常使记者们不得其门而入。

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跨进赫德路她的公寓门槛。就是这少数的幸运者——大多是熟人,也必须先用电话预约才能一见张爱玲的真容,否则一概闭门不纳。

上海的作家圈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有人约定下午三点去她家会面,已蒙同意,但不巧此人两点三刻就到了。敲门后,张爱玲来应门,但却脸一板:“张爱玲小姐现在不会客。”说罢将门嘭地关上,客人只能尝闭门羹的滋味。那么万一客人迟到了,三点一刻才去,张爱玲更振振有词告诉你:“张爱玲小姐已经出去了。”一点通融余地都没有。

胡兰成就有过这番经历,他想见张爱玲,苏青就告诉他,张爱玲是不见人的,经胡再三坚持,苏青才给他地址,果然第一次就遭到张爱玲拒绝。胡兰成了解张爱玲脾气,以后日本垣宇大将、汪伪要人熊剑东都想见张爱玲,胡兰成一概挡驾。

张爱玲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不像一些女作家热衷于人际交往。他仅有几次参加作者座谈会,发言不多,但却很有分量,不像有些女作家,记者一发问便大谈自己读过的书、创作经验及今后的打算,其用意十分明显。在这种场合,张爱玲总默默坐在一边,一次

记者问急了,张爱玲的对答是:“我的毛病是思想太慢,等到听好想说,会已经散了。”她风趣的答复引起大家的微笑。(《女作家聚谈会》)

潘柳黛曾将张爱玲与其他女作家作了一番比较,认为张爱玲的脾气怪,“她不像丁芝那么念旧,也不像张宛青那么通俗,更不像苏青人情味那么浓厚„„她却比关露更矜持,更孤芳自赏„„张爱玲的自标高格,不要说鲜花,就是清风明月,她觉得好像也不足以陪衬她似的” 。(《记张爱玲》)潘柳黛也算得上能够进入张爱玲公寓的个别女作家,后来与张爱玲发生矛盾,一提起张爱玲,文中都带点刺,然而这次她说张爱玲脾气古怪,可谓说到了点子上。连清风明月也不足以衬张爱玲的高贵,这是何等的自尊、自傲!

张爱玲有极强的自尊,还是孩提时,从女佣口中知道了男女差别,她的将来不如弟弟,她就发誓一定要超过弟弟。父母离婚后,使她最难堪的是每学期开学或要交钢琴老师学费时向父亲要钱。为了避免这一难堪,她干脆停止了钢琴课。从父亲家里逃出后,本来向母亲要钱也应是“亲切而有味的事”,但当时母亲也不宽裕,她便自责,“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她体会到“能够爱一个人,爱到向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童言无忌》)她住在母亲与姑姑那里,“时刻感到我不该拖累他们”。吃菜时,总对姑姑说:“好吃„„明天再买好么!”一次爱玲想吃包子,姑姑心境不好,还是捏了四个小包。爱玲看到包子上的皱折,心也皱了起来,“喉咙里一阵阵硬咽”,但口中还说“好吃”。这些“不忍想起,又 愿意想到”的琐事,是张爱玲极敏感心灵的反映,她自尊,也理解别人。

中学时代和大学时代,困扰她的还是经济问题,这极大地损害了她的自尊。她很少朋友,也无法向人倾诉,以至事过境迁还会做让她尴尬的恶梦。她成名后喜欢做衣服,也喜欢穿奇装异服,即是对过去缺少衣服的补偿,同时也是对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补偿。

成名后张爱玲极强烈的自尊和自傲,这里且从胡兰成《今生今世》和《记张爱玲》中再举几例。

爱玲种种使我不习惯。她从来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慈悲布施她全无,她的世界里是没有一个夸张的,亦没有一个委屈的。她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她的自私是一个人在佳节良辰上了大场面,自己的存在分外分明。她的心狠手辣是因她一点委屈受不得。

张爱玲是使人初看她诸般不顺眼,她绝不迎合你,你要迎合她更休想。

她觉得最可爱的是她自己„„因为爱悦自己,她会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的装束,走到街上去,无视于行人的注目„„

和她相处,总觉得她是贵族„„站在她跟前,就是最豪华的人也会感受威胁,看出自己的寒伧,不过是暴发户。这绝不是因为她有着传统的贵族血液,却是她的放恣的才华与爱悦自己 ,做成她这贵族气氛的。

胡兰成不愧是那时最了解张爱玲的人,他说张爱玲从不同情谁,说她心狠手辣,谁也无法迎合她,她最爱悦自己,归结为她的贵族气质,甚至说她是跋扈的,却道出了张爱玲极端自尊和自傲的一面。自然胡兰成抬高张爱玲是为了炫耀自己、抬高自己,上述引文我们亦不难发现他的用意。

即使被人误解,张爱玲也一般不作辩解,刻意保持她矜持、高居别人之上的姿态。

例外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所谓“一千元灰钿”事件。

张爱玲给《万象》写《连环套》,讲明每月预付稿费一千元。一次《万象》老板平襟亚(秋翁)亲自付给张爱玲两千元做两期预付款,张爱玲即表示最好还是每月付一千元,平襟亚当即同意,另开一张一千元支票,谁知那张两千元支票竟未销账,以至《连环套》连载六期,账面上却出现了七千元预付款,这时张爱玲又自己腰斩了《连环套》,引起平襟亚不满,便在一张小报《海报》上写了《一千元灰钿》翻开了这笔老账。柯灵不信这事,要为张爱玲洗刷,并在《海报》发文,认为必是张爱玲一时疏忽,这样反倒坐实了这件事,张爱玲不得不出来说明情况。事情发生后,张爱玲“已觉得我在这件无谓的事上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海报》因平襟亚关系,有偏袒倾向,张爱玲也不顾了,她决定安于缄默。谁知张爱玲中学国文老师汪宏声为介绍张爱玲,提到了张曾将一篇作文抵充两次作业的旧事,这自然就与“一千元灰钿”联系起来了,张爱玲不得不向《国光》(汪的文章登于《国光》)投文,说清事实真相,这篇文便是《不得不说的废话》。

第二次是迅雨《傅雷》在《万家》上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写了《自己的文章 》加以反驳。

迅雨在文中对张爱玲的成就(特别是《金锁记》)给予了极高评价,同时指出她的弱点及不足之处。迅雨的文章立论严谨,分析得当,使张爱玲不得不在理论上下了一番功夫,才迟迟作答。

第三件是抗战胜利后,因她与有汪伪背景的《杂志》来往密切,又有与胡兰成的一

段恋情,受到了舆论指责。她先是保持沉默,直到1946年底,才借《传奇》增订本出版的机会,写了《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作为该书前言,澄清了她与“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的前前后后,并声明她没有向公众说明私生活的义务。

她三次亲自出面辩白或反驳,对于她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她说过“平常在报纸上发现与我有关的记载,没有根据的,我从不加辩白”,第一三两次都关系到她的职业道德问题,为了“ 不愿我与读者之间有任何误会”,尽管不愉快,也要辩白。至于第二次,她反驳迅雨,则是因为她的创作思想本与迅雨不同;而迅雨文章又击中了她的弱点(《连环套》的不成熟等),在一片赞好声中,出现击中要害的批评,当然是令她不快的,所以她的反驳基本是将批评全部顶了回去。三次的辩白或反驳虽不尽相同,但为维护自尊的目的是一致的。

张爱玲是孤傲的,一般人从不在她眼下,但遇到胡兰成,却“变得很低很低”,这真是一个异数。一个汪伪官员与张爱玲谈恋爱,论婚嫁,岂不大悖于张氏门风吗?

毋庸讳言,仅就这事而论,张爱玲的所作所为确与她祖父张佩纶有较大差距,甚至不及她父亲张志沂。张、胡之恋所以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章已有专节论及,兹不赘述。这里须提及,张爱玲的自尊既是优点也是缺点,胡兰成为什么能取得张爱玲欢心,除风雅的外表、渊博的学识外,还有他对张爱玲的吹捧,他经验老到,专投张爱玲所好,张爱玲也果然被他迷惑。自尊、自傲在这里给她带来的不只是一段乱世情,也是难咽的苦果、终身的遗恨。

“我是个自私的人”

张爱玲自己说:“我是个自私的人。”张爱玲坦率的话,反映了她在待人接物上的某些特点。

胡兰成发现她对待亲人有异于平常人。她理直气壮地说过她不喜欢她的父母,她弟弟偶而来看她,她也一概无情。她弟弟亦自认:“我从小在我姐姐面前吃她排揎也习惯了。”张爱玲受过父亲虐待,自她被禁闭、父亲声言要打死她时,父女情分也算了结了。难以理解的是她对母亲和弟弟的无情。经过胡兰成观察,原来张爱玲“对好人好东西非常苛刻,而对小人与普通东西,亦不过是这点严格”,这便是她一贯主张的参差对照,在好人好事中发现不好的,在坏人坏事中发现好的,所以世上万事万物都没有绝对的好坏。即以父亲论,虽已恩断义绝,但有时还会想起他;母亲为她作出过重大牺牲,但她仍有爱被吞噬的感觉。

她的自私最集中反映的她对钱的态度上。

她很坦率地告诉读者:“我喜欢钱。”她将自己对钱的爱好追溯到“抓周”——周岁时在漆盘中抓东西,以卜将来志向,结果她抓的是个小金镑。后来她理智地将对钱的喜好归之于从小没有吃过钱的苦,“所以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她小时候过的是衣食无忧的生活,钱对她来说没有意义。生平第一次赚钱是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报馆给了五块钱,她立即去买一支小号丹琪唇膏,从未想到要存起来做纪念。对于她,“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我们要的东西。”

父母离异后,她尝到了缺钱的痛苦和难堪。她对自己能自食其力而感到高兴,连买件衣服时考虑再三的苦恼与喜悦都认为是难得的经历,她知道“钱太多了,就用不着考虑了;完全没有钱,也用不着考虑了”。这种拘拘束束的苦与乐自然是“小资产阶级的”,

她很以自己是个“小市民”而自豪。(《童言无忌》)

姑姑说她“不知从哪里来的一身俗骨”,因为她父母都不大谈钱,透着一份清高,只有爱玲讲钱,她听后并不认为姑姑批评过分,反以自己“天生的俗”为荣。她与姑姑住在一起,却锱铢必究;她与好友炎樱一起上街、购物、喝咖啡也各付各的账,在银钱上,她从不亏人,也不亏自己。不过两次婚姻,在经济上她却吃了大亏。但至少在理论上,她是主张双方钱银两讫的。

自私,对于张爱玲而言,也是保护自己的武器。一次苏青告诉她为什么疼孩子,是因为“与其让人家占我的便宜,宁可让自己的小孩占我的便宜”。她很以为然。她在小说中写了不少“坏得鬼鬼崇崇,有的也不是坏,只是没出息,不干净,不愉快”的人,对他们的不好她都能够原谅,不过,都是在小说中。她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他们,“因为我的幼稚无能”,与他们在一起,就不会得到什么好处,还是不接触为好;“如果必须接触,也要斤斤计较,没有一点容让,总要个恩怨分明”。(《我看苏青》)她在提醒大家,也提醒自己,参差对照并非万灵武器。

张爱玲眼中,不仅自己是自私的,周围的人也是自私的。《烬余录》写尽了香港围城中人们暴露出来的种种弱点:挤防空洞,里面的人将门关上不让外边的人进去,外面的人大吵大闹要挤进去,混乱中丢失了箱子;在临时医院里,张爱玲等临时看护置病人痛苦、饥饿不顾,自顾自地去煮牛奶、烘面包;围城结束后人们看着天上的日机而欢呼,庆幸再没有危险了;面对战死、饿死的人(仅几尺远),人们心安理得地吃炸面饼。《到底是上海人》中,张爱玲又概括了上海人的“坏”: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浑水摸鱼,指出这是上海人的处世艺术,不过“他们演得不过火”。上海人甚至认为善良、慈悲、正大只配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在上海没有它们的地盘。

以是在她的小说中,充满了自私的人,如《倾城之恋》中男女主角范柳原和白流苏。作者径直告诉读者:“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自私的女人。”白公馆里的二爷、二奶奶、三爷、三奶奶也无一不是自私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最大理想是有一个热烈的情妇和一个贤慧的太太,同时占有两个女人而不顾其他,是个自私的男子。《金锁记》姜公馆中哪一个不是自私的!曹七巧是典型中的典型,为了财产,她赔进了自己,又赔进了儿子和女儿。在张爱玲小说中,只有曹七巧是个“英雄”,她激不起读者同情,作者也没有将同情加在她身上;而其他都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自私,但自私得也很艰难,在他们周围充满着“回忆与现实之间的种种尴尬和不和谐,郑重而轻微的骚动,认真而未有名目的斗争”。张爱玲关注他们,是因为张爱玲认为他们才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构成了“时代 的总量”。(《自己的文章》)中国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人性善恶的争论,看来,张爱玲既不同意性本善,也不同意性本恶,在她看来人就是人,善中有恶,恶中也包含了善。

自私是个人主义的表现。胡兰成有一次开玩笑地对张爱玲说:“你也不过是个人主义者罢了。”胡兰成当时也觉得,“这个名称是不大好的”。(《论张爱玲》)个人主义今日是与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等等对立的,过去已是不大好,今日当然更不好。

但是个人主义的产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却是进步的。

在中世纪宗教思想禁锢下,是不允许有任何独立的、科学的、反宗教的个人主义存在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个人主义才有了发展的机会,它在促使人们认识自我、强调人格独立和人性全面发展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五四前夕,中国新文化运动如火似荼,许多新文化巨匠们传播的新思想中,个人主义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五

四作家群中,以个人主 义为创作指导的也非个别,说张爱玲“是个人主义的”,是可以理解的,并非贬低地。

孤傲的张爱玲

作者:冯祖贻

独标孤高

张爱玲走红上海滩后,上海报纸捕捉她的热点,一是她的奇装异服,二是她性格的孤傲。特别是后者,常使记者们不得其门而入。

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跨进赫德路她的公寓门槛。就是这少数的幸运者——大多是熟人,也必须先用电话预约才能一见张爱玲的真容,否则一概闭门不纳。

上海的作家圈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有人约定下午三点去她家会面,已蒙同意,但不巧此人两点三刻就到了。敲门后,张爱玲来应门,但却脸一板:“张爱玲小姐现在不会客。”说罢将门嘭地关上,客人只能尝闭门羹的滋味。那么万一客人迟到了,三点一刻才去,张爱玲更振振有词告诉你:“张爱玲小姐已经出去了。”一点通融余地都没有。

胡兰成就有过这番经历,他想见张爱玲,苏青就告诉他,张爱玲是不见人的,经胡再三坚持,苏青才给他地址,果然第一次就遭到张爱玲拒绝。胡兰成了解张爱玲脾气,以后日本垣宇大将、汪伪要人熊剑东都想见张爱玲,胡兰成一概挡驾。

张爱玲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不像一些女作家热衷于人际交往。他仅有几次参加作者座谈会,发言不多,但却很有分量,不像有些女作家,记者一发问便大谈自己读过的书、创作经验及今后的打算,其用意十分明显。在这种场合,张爱玲总默默坐在一边,一次

记者问急了,张爱玲的对答是:“我的毛病是思想太慢,等到听好想说,会已经散了。”她风趣的答复引起大家的微笑。(《女作家聚谈会》)

潘柳黛曾将张爱玲与其他女作家作了一番比较,认为张爱玲的脾气怪,“她不像丁芝那么念旧,也不像张宛青那么通俗,更不像苏青人情味那么浓厚„„她却比关露更矜持,更孤芳自赏„„张爱玲的自标高格,不要说鲜花,就是清风明月,她觉得好像也不足以陪衬她似的” 。(《记张爱玲》)潘柳黛也算得上能够进入张爱玲公寓的个别女作家,后来与张爱玲发生矛盾,一提起张爱玲,文中都带点刺,然而这次她说张爱玲脾气古怪,可谓说到了点子上。连清风明月也不足以衬张爱玲的高贵,这是何等的自尊、自傲!

张爱玲有极强的自尊,还是孩提时,从女佣口中知道了男女差别,她的将来不如弟弟,她就发誓一定要超过弟弟。父母离婚后,使她最难堪的是每学期开学或要交钢琴老师学费时向父亲要钱。为了避免这一难堪,她干脆停止了钢琴课。从父亲家里逃出后,本来向母亲要钱也应是“亲切而有味的事”,但当时母亲也不宽裕,她便自责,“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她体会到“能够爱一个人,爱到向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童言无忌》)她住在母亲与姑姑那里,“时刻感到我不该拖累他们”。吃菜时,总对姑姑说:“好吃„„明天再买好么!”一次爱玲想吃包子,姑姑心境不好,还是捏了四个小包。爱玲看到包子上的皱折,心也皱了起来,“喉咙里一阵阵硬咽”,但口中还说“好吃”。这些“不忍想起,又 愿意想到”的琐事,是张爱玲极敏感心灵的反映,她自尊,也理解别人。

中学时代和大学时代,困扰她的还是经济问题,这极大地损害了她的自尊。她很少朋友,也无法向人倾诉,以至事过境迁还会做让她尴尬的恶梦。她成名后喜欢做衣服,也喜欢穿奇装异服,即是对过去缺少衣服的补偿,同时也是对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补偿。

成名后张爱玲极强烈的自尊和自傲,这里且从胡兰成《今生今世》和《记张爱玲》中再举几例。

爱玲种种使我不习惯。她从来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慈悲布施她全无,她的世界里是没有一个夸张的,亦没有一个委屈的。她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她的自私是一个人在佳节良辰上了大场面,自己的存在分外分明。她的心狠手辣是因她一点委屈受不得。

张爱玲是使人初看她诸般不顺眼,她绝不迎合你,你要迎合她更休想。

她觉得最可爱的是她自己„„因为爱悦自己,她会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的装束,走到街上去,无视于行人的注目„„

和她相处,总觉得她是贵族„„站在她跟前,就是最豪华的人也会感受威胁,看出自己的寒伧,不过是暴发户。这绝不是因为她有着传统的贵族血液,却是她的放恣的才华与爱悦自己 ,做成她这贵族气氛的。

胡兰成不愧是那时最了解张爱玲的人,他说张爱玲从不同情谁,说她心狠手辣,谁也无法迎合她,她最爱悦自己,归结为她的贵族气质,甚至说她是跋扈的,却道出了张爱玲极端自尊和自傲的一面。自然胡兰成抬高张爱玲是为了炫耀自己、抬高自己,上述引文我们亦不难发现他的用意。

即使被人误解,张爱玲也一般不作辩解,刻意保持她矜持、高居别人之上的姿态。

例外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所谓“一千元灰钿”事件。

张爱玲给《万象》写《连环套》,讲明每月预付稿费一千元。一次《万象》老板平襟亚(秋翁)亲自付给张爱玲两千元做两期预付款,张爱玲即表示最好还是每月付一千元,平襟亚当即同意,另开一张一千元支票,谁知那张两千元支票竟未销账,以至《连环套》连载六期,账面上却出现了七千元预付款,这时张爱玲又自己腰斩了《连环套》,引起平襟亚不满,便在一张小报《海报》上写了《一千元灰钿》翻开了这笔老账。柯灵不信这事,要为张爱玲洗刷,并在《海报》发文,认为必是张爱玲一时疏忽,这样反倒坐实了这件事,张爱玲不得不出来说明情况。事情发生后,张爱玲“已觉得我在这件无谓的事上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海报》因平襟亚关系,有偏袒倾向,张爱玲也不顾了,她决定安于缄默。谁知张爱玲中学国文老师汪宏声为介绍张爱玲,提到了张曾将一篇作文抵充两次作业的旧事,这自然就与“一千元灰钿”联系起来了,张爱玲不得不向《国光》(汪的文章登于《国光》)投文,说清事实真相,这篇文便是《不得不说的废话》。

第二次是迅雨《傅雷》在《万家》上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写了《自己的文章 》加以反驳。

迅雨在文中对张爱玲的成就(特别是《金锁记》)给予了极高评价,同时指出她的弱点及不足之处。迅雨的文章立论严谨,分析得当,使张爱玲不得不在理论上下了一番功夫,才迟迟作答。

第三件是抗战胜利后,因她与有汪伪背景的《杂志》来往密切,又有与胡兰成的一

段恋情,受到了舆论指责。她先是保持沉默,直到1946年底,才借《传奇》增订本出版的机会,写了《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作为该书前言,澄清了她与“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的前前后后,并声明她没有向公众说明私生活的义务。

她三次亲自出面辩白或反驳,对于她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她说过“平常在报纸上发现与我有关的记载,没有根据的,我从不加辩白”,第一三两次都关系到她的职业道德问题,为了“ 不愿我与读者之间有任何误会”,尽管不愉快,也要辩白。至于第二次,她反驳迅雨,则是因为她的创作思想本与迅雨不同;而迅雨文章又击中了她的弱点(《连环套》的不成熟等),在一片赞好声中,出现击中要害的批评,当然是令她不快的,所以她的反驳基本是将批评全部顶了回去。三次的辩白或反驳虽不尽相同,但为维护自尊的目的是一致的。

张爱玲是孤傲的,一般人从不在她眼下,但遇到胡兰成,却“变得很低很低”,这真是一个异数。一个汪伪官员与张爱玲谈恋爱,论婚嫁,岂不大悖于张氏门风吗?

毋庸讳言,仅就这事而论,张爱玲的所作所为确与她祖父张佩纶有较大差距,甚至不及她父亲张志沂。张、胡之恋所以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章已有专节论及,兹不赘述。这里须提及,张爱玲的自尊既是优点也是缺点,胡兰成为什么能取得张爱玲欢心,除风雅的外表、渊博的学识外,还有他对张爱玲的吹捧,他经验老到,专投张爱玲所好,张爱玲也果然被他迷惑。自尊、自傲在这里给她带来的不只是一段乱世情,也是难咽的苦果、终身的遗恨。

“我是个自私的人”

张爱玲自己说:“我是个自私的人。”张爱玲坦率的话,反映了她在待人接物上的某些特点。

胡兰成发现她对待亲人有异于平常人。她理直气壮地说过她不喜欢她的父母,她弟弟偶而来看她,她也一概无情。她弟弟亦自认:“我从小在我姐姐面前吃她排揎也习惯了。”张爱玲受过父亲虐待,自她被禁闭、父亲声言要打死她时,父女情分也算了结了。难以理解的是她对母亲和弟弟的无情。经过胡兰成观察,原来张爱玲“对好人好东西非常苛刻,而对小人与普通东西,亦不过是这点严格”,这便是她一贯主张的参差对照,在好人好事中发现不好的,在坏人坏事中发现好的,所以世上万事万物都没有绝对的好坏。即以父亲论,虽已恩断义绝,但有时还会想起他;母亲为她作出过重大牺牲,但她仍有爱被吞噬的感觉。

她的自私最集中反映的她对钱的态度上。

她很坦率地告诉读者:“我喜欢钱。”她将自己对钱的爱好追溯到“抓周”——周岁时在漆盘中抓东西,以卜将来志向,结果她抓的是个小金镑。后来她理智地将对钱的喜好归之于从小没有吃过钱的苦,“所以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她小时候过的是衣食无忧的生活,钱对她来说没有意义。生平第一次赚钱是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报馆给了五块钱,她立即去买一支小号丹琪唇膏,从未想到要存起来做纪念。对于她,“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我们要的东西。”

父母离异后,她尝到了缺钱的痛苦和难堪。她对自己能自食其力而感到高兴,连买件衣服时考虑再三的苦恼与喜悦都认为是难得的经历,她知道“钱太多了,就用不着考虑了;完全没有钱,也用不着考虑了”。这种拘拘束束的苦与乐自然是“小资产阶级的”,

她很以自己是个“小市民”而自豪。(《童言无忌》)

姑姑说她“不知从哪里来的一身俗骨”,因为她父母都不大谈钱,透着一份清高,只有爱玲讲钱,她听后并不认为姑姑批评过分,反以自己“天生的俗”为荣。她与姑姑住在一起,却锱铢必究;她与好友炎樱一起上街、购物、喝咖啡也各付各的账,在银钱上,她从不亏人,也不亏自己。不过两次婚姻,在经济上她却吃了大亏。但至少在理论上,她是主张双方钱银两讫的。

自私,对于张爱玲而言,也是保护自己的武器。一次苏青告诉她为什么疼孩子,是因为“与其让人家占我的便宜,宁可让自己的小孩占我的便宜”。她很以为然。她在小说中写了不少“坏得鬼鬼崇崇,有的也不是坏,只是没出息,不干净,不愉快”的人,对他们的不好她都能够原谅,不过,都是在小说中。她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他们,“因为我的幼稚无能”,与他们在一起,就不会得到什么好处,还是不接触为好;“如果必须接触,也要斤斤计较,没有一点容让,总要个恩怨分明”。(《我看苏青》)她在提醒大家,也提醒自己,参差对照并非万灵武器。

张爱玲眼中,不仅自己是自私的,周围的人也是自私的。《烬余录》写尽了香港围城中人们暴露出来的种种弱点:挤防空洞,里面的人将门关上不让外边的人进去,外面的人大吵大闹要挤进去,混乱中丢失了箱子;在临时医院里,张爱玲等临时看护置病人痛苦、饥饿不顾,自顾自地去煮牛奶、烘面包;围城结束后人们看着天上的日机而欢呼,庆幸再没有危险了;面对战死、饿死的人(仅几尺远),人们心安理得地吃炸面饼。《到底是上海人》中,张爱玲又概括了上海人的“坏”: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浑水摸鱼,指出这是上海人的处世艺术,不过“他们演得不过火”。上海人甚至认为善良、慈悲、正大只配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在上海没有它们的地盘。

以是在她的小说中,充满了自私的人,如《倾城之恋》中男女主角范柳原和白流苏。作者径直告诉读者:“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自私的女人。”白公馆里的二爷、二奶奶、三爷、三奶奶也无一不是自私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最大理想是有一个热烈的情妇和一个贤慧的太太,同时占有两个女人而不顾其他,是个自私的男子。《金锁记》姜公馆中哪一个不是自私的!曹七巧是典型中的典型,为了财产,她赔进了自己,又赔进了儿子和女儿。在张爱玲小说中,只有曹七巧是个“英雄”,她激不起读者同情,作者也没有将同情加在她身上;而其他都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自私,但自私得也很艰难,在他们周围充满着“回忆与现实之间的种种尴尬和不和谐,郑重而轻微的骚动,认真而未有名目的斗争”。张爱玲关注他们,是因为张爱玲认为他们才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构成了“时代 的总量”。(《自己的文章》)中国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人性善恶的争论,看来,张爱玲既不同意性本善,也不同意性本恶,在她看来人就是人,善中有恶,恶中也包含了善。

自私是个人主义的表现。胡兰成有一次开玩笑地对张爱玲说:“你也不过是个人主义者罢了。”胡兰成当时也觉得,“这个名称是不大好的”。(《论张爱玲》)个人主义今日是与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等等对立的,过去已是不大好,今日当然更不好。

但是个人主义的产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却是进步的。

在中世纪宗教思想禁锢下,是不允许有任何独立的、科学的、反宗教的个人主义存在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个人主义才有了发展的机会,它在促使人们认识自我、强调人格独立和人性全面发展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五四前夕,中国新文化运动如火似荼,许多新文化巨匠们传播的新思想中,个人主义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五

四作家群中,以个人主 义为创作指导的也非个别,说张爱玲“是个人主义的”,是可以理解的,并非贬低地。


相关内容

  • 张爱玲传读后感
  • 张爱玲读后感 其实一开始对张爱玲并没有很多的认识,只知道她是很著名的作家,很受人喜欢,写的小说很被喜欢.尽管从小就听过她,却只看过她的<倾城之恋>.当时看的时候也是很粗略地一扫而过,以至于现在有些情节已相比不太起来,对于"倾城"之说,也没有很深刻的理解.现在来看< ...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张爱玲
  • 张爱玲,一代才女,她一生既辉煌又寂寞,既精彩又冷清,既煊赫又悲凉.她是那个时代,大上海开出的一朵奇葩,冷艳之中略带凄楚. 张爱玲是大家闺秀,又是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女人.封建社会不赞成女孩读书,可见女人有了知识还是了得的.当权者傲,富贵人傲,女人傲,文人傲.张爱玲只能是"傲&quo ...

  •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 (转)
  • . 亦如张爱玲说的那样 --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只是爬满了虱子. 我们的这一生,倘若不是时光的太过漫长,我们又怎会背负那么多的悠悠愁丝.未曾拥有却在期待,期待过后便会发现,原来遇见是这么一般的易事.后来,我们又在不断的遇见中又遇见着.最后才发现,原来只是淡了最初的那份承诺,无所谓忠不忠贞,仅只是时 ...

  • 秋雨读后感
  • 秋雨读后感(一) 伴着最后一声嘶哑的蝉鸣消失,伴着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飘落,在这个萧萧的季节里,我拥有着<秋雨雅声>. 我对雨有着一种莫名的恋情,特别是绵绵的秋雨.夜深时,我坐在灯下,注视着窗外稀稀落落的秋雨,忍不住翻开了这本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开始了一段寂寞的旅程,走进了一段尘封 ...

  • 张爱玲简介
  • 张爱玲是名门之后,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所 以算起来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不过她显赫的家世,到了她这一代已经是快要落没了. 关于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人内含的悲剧性去展开故事,文字一寸一寸都是女性的感觉. 她了解女性的全部弱点,因此使她的作品也拥有一种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 ...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一个或两段姻缘,都曾爱上一个或两个男子(女子).张爱玲也不例外. 民国时期的奇女张爱玲第一个爱上的男子是胡兰成,这段姻缘本应该是美好的,对于张爱玲来说却是不幸的,因为是胡兰成是一个多情的男子.他注定给不起张爱玲一个安稳的的现世.胡兰成爱过许多女子张 ...

  • [优秀作文]张爱玲
  • 张爱玲,一个依依情深.临水照花的女子,不管她的故事远去多少年,这世间依然流转着她的传说. 一吻定情,一念沧桑,一扇桃花,一景苍凉.张爱玲本是一个遗世高贵,以冷眼静观人间花开花落的孤傲女子,可是,这位上世纪的民国绝代才女遇见胡兰成时,她不仅为他芳华自现.情窦顿开,同时也为他柔情万千.低到尘埃. 向来情 ...

  • 阅读张爱玲
  • 滢 谩 阅读张爱玲 ●杨 泽 文 在 中国 现代 作 家中 ,张 爱 玲 无疑 是- 个令 人 瞩 目和颇 受 争议 的 人 物 . 她 虽 然 用 自 己 的 作 品 征 恋" .然 而我 怎能 想到 ,正 当 自 己为 " 能将 生 之 悲哀 与 生之喜 悦 结 合 为一 者 ...

  • [优秀作文]白玉兰
  • "放学了!"纪律委员一声令下,教室里的同学们就炸开了锅,喧闹着,欢笑着,庆祝周末的来临.在这样的嘈杂中,我和同桌决定出去走走. 那天,班里放学的时间有些晚了,校园里也静了些.我们又专拣那人少的地方走,自是更加的幽静.我们好像有预感似的,觉得在这样清净的地方必会有清灵自在的灵魂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