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拒金"是被谁传扬出去的?还有个品德高尚的人被严重忽视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四知”的故事,东汉名士杨震在任东莱太守的时候,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的门生,也就是杨震在任荆州太守的时候,推荐的一个“茂才”。

(杨震像)

东汉实施的是举荐制,也就是说,每一位官员都是被前辈官员推荐起来的。所有被推荐的官员,都会自称门生。王密见老师来,于是晚上的时候,提了十斤金子去送杨震,并对杨震说:“老师啊,你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带了一点小礼物来送给你,希望你不要推辞!”杨震叹口气说:“哎,老朋友啊,我知道你,可是你不知道我啊!”

王密说:“我当然知道你,但是现在天黑,大家都不知道就无所谓了。”杨震正色道:“怎能说没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是四知啊!”王密很惭愧,把金子带了回去。从此,杨震“四知”的故事就天下闻名了。

问题来了,王密在送扬震金子的时候,除了杨震和王密,没有第三个人知道。虽说还有天知地知,但大家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一种说辞而已。问题是,这件事怎么就流传出来了,还被司马光写进了《资治通鉴》呢?是谁把这件事传出来的?

(杨震拒金连环画)

现场只有两个人,杨震和王密。不是杨震就是王密,那么究竟是杨震还是王密呢?

杨震传出去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咱们来看杨震一生的行事,可真算得上是光明磊落。不管怎么说,王密是他推荐的门生,如果他把这件事说出去,那王密这一生也就毁了,今后就别想在官场上混,这对王密是很不利的。如果王密十恶不赦,不知悔改,杨震把他揭发出来,是有可能的。但王密不是这样的人,他当时就表达了惭愧的意思,以后也没有做过什么贪赃枉法的事情,杨震没有来由把他揭发出去。再说了,王密是杨震举荐起来的人,在东汉有这样一条规矩,一个官员犯了事,最初举荐他进官场的人是要负连带责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于人于己,杨震都不可能把这件事捅出去。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王密自己把这件事说出去。

如果真是王密说出去,那么王密为什么要说呢?这不是自己抹黑自己吗?我分析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王密被杨震批评以后,他已经有了悔过之意,那么,把这件事情捅出去,也就是他悔过的具体表现,这是说得过去的。

其次,王密为什么要送杨震金子?是他想求杨震办事儿吗?或者,王密想请作为太守的杨震以后关照关照自己?显然都不是的。因为,王密知道,杨震是不吃这一套的。既然如此,王密送杨震金子,唯一的想法就是敬重老师。知道老师没钱,两袖清风,敬重他。从他和杨震的对话,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的这个目的。但是杨震没有收,他敬重的目的没有达到,很尴尬。因此出来以后,把这件事情说出去,其实是另外一种敬重的方式。就是给老师传名。而这个目的,王密显然达到了,杨震此后真是千古扬名。

那么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王密把自己这件事情说出去以后,会不会影响到他今后的官场升迁呢?影响是肯定有的,因为自此后,历史上再也没有记载过王密的什么事情,应该他当的官不是很大。不过,作为被杨震看得上而举荐起来的人,应该是最重德而不重利。

(所有杨震拒金的画都把王密画得很不堪)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我们在颂扬廉洁的杨震的时候,其实我们完全忽略甚至歪曲了同样有高尚品德的王密,这对王密是不公平的。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四知”的故事,东汉名士杨震在任东莱太守的时候,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的门生,也就是杨震在任荆州太守的时候,推荐的一个“茂才”。

(杨震像)

东汉实施的是举荐制,也就是说,每一位官员都是被前辈官员推荐起来的。所有被推荐的官员,都会自称门生。王密见老师来,于是晚上的时候,提了十斤金子去送杨震,并对杨震说:“老师啊,你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带了一点小礼物来送给你,希望你不要推辞!”杨震叹口气说:“哎,老朋友啊,我知道你,可是你不知道我啊!”

王密说:“我当然知道你,但是现在天黑,大家都不知道就无所谓了。”杨震正色道:“怎能说没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是四知啊!”王密很惭愧,把金子带了回去。从此,杨震“四知”的故事就天下闻名了。

问题来了,王密在送扬震金子的时候,除了杨震和王密,没有第三个人知道。虽说还有天知地知,但大家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一种说辞而已。问题是,这件事怎么就流传出来了,还被司马光写进了《资治通鉴》呢?是谁把这件事传出来的?

(杨震拒金连环画)

现场只有两个人,杨震和王密。不是杨震就是王密,那么究竟是杨震还是王密呢?

杨震传出去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咱们来看杨震一生的行事,可真算得上是光明磊落。不管怎么说,王密是他推荐的门生,如果他把这件事说出去,那王密这一生也就毁了,今后就别想在官场上混,这对王密是很不利的。如果王密十恶不赦,不知悔改,杨震把他揭发出来,是有可能的。但王密不是这样的人,他当时就表达了惭愧的意思,以后也没有做过什么贪赃枉法的事情,杨震没有来由把他揭发出去。再说了,王密是杨震举荐起来的人,在东汉有这样一条规矩,一个官员犯了事,最初举荐他进官场的人是要负连带责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于人于己,杨震都不可能把这件事捅出去。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王密自己把这件事说出去。

如果真是王密说出去,那么王密为什么要说呢?这不是自己抹黑自己吗?我分析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王密被杨震批评以后,他已经有了悔过之意,那么,把这件事情捅出去,也就是他悔过的具体表现,这是说得过去的。

其次,王密为什么要送杨震金子?是他想求杨震办事儿吗?或者,王密想请作为太守的杨震以后关照关照自己?显然都不是的。因为,王密知道,杨震是不吃这一套的。既然如此,王密送杨震金子,唯一的想法就是敬重老师。知道老师没钱,两袖清风,敬重他。从他和杨震的对话,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的这个目的。但是杨震没有收,他敬重的目的没有达到,很尴尬。因此出来以后,把这件事情说出去,其实是另外一种敬重的方式。就是给老师传名。而这个目的,王密显然达到了,杨震此后真是千古扬名。

那么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王密把自己这件事情说出去以后,会不会影响到他今后的官场升迁呢?影响是肯定有的,因为自此后,历史上再也没有记载过王密的什么事情,应该他当的官不是很大。不过,作为被杨震看得上而举荐起来的人,应该是最重德而不重利。

(所有杨震拒金的画都把王密画得很不堪)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我们在颂扬廉洁的杨震的时候,其实我们完全忽略甚至歪曲了同样有高尚品德的王密,这对王密是不公平的。


相关内容

  • [古文二则]教案
  • <古文二则>教案 龙台中学初三语文组 执笔人 徐明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字音词义,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讲解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 ...

  • [四知]导学案
  • <四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翻译理解课文. 2.掌握重点词语及句式. 3.分析杨震的性格特点,学习杨震廉洁自律的高尚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作品及解题 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 ...

  • 小学生六年级廉洁教育教案
  • 小学生六年级廉洁教育教案 敬廉崇洁 人人有责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讲故事.了解历史人物.观赏图片.互动交流.制定反腐措施.读儿歌等形式使学生知道清廉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永远的道德标准,增强学生以德立身.清政廉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 2.使他们从小就了解反腐倡廉的有关知识,从小培养学 ...

  • 廉洁教育进校园讲座
  • 廉洁教育进校园讲座 讲话人:王桂芳副校长 同学们.老师们: 为了积极贯彻教育局关于廉洁教育进校园的有关精神,学校将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当前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廉洁教育,作为全社会的任务和责任,并要求从娃娃抓起,要抓出突出特色.形成机制.立足长久.把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最终形成一种" ...

  •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有8个单元,每个单元3篇主体课文,2篇拓展阅读,1个综合活动,主体课文下设2个思考题(内容/形式)主体课文侧面设"小资料/我的视角/日积月累"三个栏目,综合活动包括"导语--活动过程--单 ...

  • 浅谈领导干部如何加强道德修养
  • [摘 要]领导干部道德修养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领导干部道德修养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在分析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学习.反思.笃行等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提出建议. [关键词]领导干部:道德修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

  • 范晔[后汉书古文二则]教案及反思
  • 范晔<后汉书 古文二则>教案及教学反思 流渡中学严庄坤 教学目标: 1.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立志做清正廉洁的人.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 ...

  • [簤阌影院] 成家立业
  • [簤阌影院]  成家立业共31集全 成家立业剧情介绍 善良勤劳的退休职工赵淑兰丈夫早逝,她带着三个儿子住在已被充公的祖辈遗留下来的小洋楼里艰辛生活.三兄弟自由自在地成长,他们手足情深但性格迥异:大哥许志海为人忠厚,办事认真:老二许志洋是位理想主义者,喜欢绘画,受父亲影响立志做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而三弟 ...

  • 杨震传阅读答案
  • 篇一:杨震传阅读答案 后汉书·杨震传阅读答案[来自ip:16.166.146.189的热心网友咨询]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