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金属与水的化学反应实质,能描述金属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学习,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 重要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锻炼利用实验现象、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保持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2)学生通过对金属的相关性质进行实验现象分析,归纳金属的性质,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与水反应现象的解释;铁与水反应装置的探究。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作出相应的结论。

教学方法: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问题驱动、小结。

教学过程:

【导入】滴水生火(将包裹着钠的棉花放在石棉网上,滴水点燃棉花)

【过渡】滴水生火的原理就蕴含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金属与水的反应中。

【提出问题】为什么将水滴在钠上棉花就点燃了呢?

【设计实验】演示取钠的操作,再与水反应。(阅读课本49页,注意从哪些方面观察实验)

【观察实验】浮:钠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保存在煤油中

熔: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揭秘课前实验)

→钠钾合金作原子堆的导热剂

游:小球四处游动→反应剧烈,产生了气体

响:在水面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剧烈,产生了气体

【作出假设】根据对现象的理解,猜想可能的产物,说出依据。(可能的角度:

从氧化还原角度,从金属活动性顺序角度)

【实验验证】检验氢氧化钠:滴加酚酞

检验氢气:向装有煤油和水的大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肥皂水中点燃。

【得出结论】2Na+2H2O=2NaOH+H2↑

【小结】通过探究实验的五个基本步骤,我们研究了钠与水的反应,为了便于大家对反应现象的记忆,联系到生活中的芙蓉姐姐,我想到了一句话概括钠与水的实验现象:芙蓉又想红(浮熔游响红)。对于钠与水的反应,我们可以归纳为四句话:滴水生火钠献功,密度较小也易熔。浮熔游响液变红,油水混合上下动。

【过渡】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我们知道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将酸中的氢离子还原成氢气。钠与水反应的实质也是将水中的氢离子还原成氢气。通过钠与水的反应,是不是表明其他金属也能与冷水直接反应产生氢气呢?科学规律的得出要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我们依旧用实验来探究。

【实验】镁与冷水、热水的对比反应。

【现象】滴加酚酞,镁与冷水反应后溶液不变红,镁与热水反应后溶液变红

【结论】镁与冷水反应很缓慢,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过渡】镁是较活泼金属都只能与热水反应,那么铁与冷水和热水能反应吗?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联系生活中的淬火,我们知道这个过程中铁和水蒸气发生了反应。

【科学探究】阅读课本50页,完成科学探究1,设计实验装置图(学生充分讨论,画出简易实验装置图,学生互评,教师适当点评,展示几种装置的图片)

【实验】按照课本图3-8实验装置图进行改进实验

【实验现象】铁粉失去光泽,变成白色粉末,产生的气体在肥皂泡中点燃有爆鸣声。(完成课本表格)

【结论】铁与水蒸汽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了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小结】结合钠与水、镁与水、铁与水反应的三个反应方程式,学生小结规律,教师补充:还原性强弱顺序是钠>镁>铁,进一步验证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与单质还原性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

【趁热打铁】练习

【课外迁移】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比如铁可以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那么,钠能否也可以将三氯化铁中的铁置换出来呢?

【板书】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现象:浮、熔、游、响、红

结论:2 Na+2H2O=2NaOH+H2↑

镁与热水的反应: 现象: Δ Mg+2H2O = Mg(OH)2+H2↑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现象 Δ 3Fe+4H2O(g) = Fe3O4+4H2 结论: 1.还原性:钠>镁>铁 2.金属越活泼,其单质还原性越强 3.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金属与水的化学反应实质,能描述金属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学习,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 重要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锻炼利用实验现象、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保持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2)学生通过对金属的相关性质进行实验现象分析,归纳金属的性质,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与水反应现象的解释;铁与水反应装置的探究。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作出相应的结论。

教学方法: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问题驱动、小结。

教学过程:

【导入】滴水生火(将包裹着钠的棉花放在石棉网上,滴水点燃棉花)

【过渡】滴水生火的原理就蕴含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金属与水的反应中。

【提出问题】为什么将水滴在钠上棉花就点燃了呢?

【设计实验】演示取钠的操作,再与水反应。(阅读课本49页,注意从哪些方面观察实验)

【观察实验】浮:钠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保存在煤油中

熔: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揭秘课前实验)

→钠钾合金作原子堆的导热剂

游:小球四处游动→反应剧烈,产生了气体

响:在水面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剧烈,产生了气体

【作出假设】根据对现象的理解,猜想可能的产物,说出依据。(可能的角度:

从氧化还原角度,从金属活动性顺序角度)

【实验验证】检验氢氧化钠:滴加酚酞

检验氢气:向装有煤油和水的大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肥皂水中点燃。

【得出结论】2Na+2H2O=2NaOH+H2↑

【小结】通过探究实验的五个基本步骤,我们研究了钠与水的反应,为了便于大家对反应现象的记忆,联系到生活中的芙蓉姐姐,我想到了一句话概括钠与水的实验现象:芙蓉又想红(浮熔游响红)。对于钠与水的反应,我们可以归纳为四句话:滴水生火钠献功,密度较小也易熔。浮熔游响液变红,油水混合上下动。

【过渡】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我们知道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将酸中的氢离子还原成氢气。钠与水反应的实质也是将水中的氢离子还原成氢气。通过钠与水的反应,是不是表明其他金属也能与冷水直接反应产生氢气呢?科学规律的得出要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我们依旧用实验来探究。

【实验】镁与冷水、热水的对比反应。

【现象】滴加酚酞,镁与冷水反应后溶液不变红,镁与热水反应后溶液变红

【结论】镁与冷水反应很缓慢,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过渡】镁是较活泼金属都只能与热水反应,那么铁与冷水和热水能反应吗?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联系生活中的淬火,我们知道这个过程中铁和水蒸气发生了反应。

【科学探究】阅读课本50页,完成科学探究1,设计实验装置图(学生充分讨论,画出简易实验装置图,学生互评,教师适当点评,展示几种装置的图片)

【实验】按照课本图3-8实验装置图进行改进实验

【实验现象】铁粉失去光泽,变成白色粉末,产生的气体在肥皂泡中点燃有爆鸣声。(完成课本表格)

【结论】铁与水蒸汽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了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小结】结合钠与水、镁与水、铁与水反应的三个反应方程式,学生小结规律,教师补充:还原性强弱顺序是钠>镁>铁,进一步验证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与单质还原性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

【趁热打铁】练习

【课外迁移】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比如铁可以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那么,钠能否也可以将三氯化铁中的铁置换出来呢?

【板书】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现象:浮、熔、游、响、红

结论:2 Na+2H2O=2NaOH+H2↑

镁与热水的反应: 现象: Δ Mg+2H2O = Mg(OH)2+H2↑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现象 Δ 3Fe+4H2O(g) = Fe3O4+4H2 结论: 1.还原性:钠>镁>铁 2.金属越活泼,其单质还原性越强 3.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金属和金属材料
  •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能力培养: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 ...

  • 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题
  • 2013/9/24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题 一般情况下,活泼金属可以与稀盐酸.稀硫酸等稀酸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氢气.涉及金属与酸反应问题的图像题,侧重于考查金属的活动性.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氢气的质量(或体积).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等相关量的变化关系.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读懂图像本意,审清图像内涵.准确 ...

  •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 补充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一.知识梳理 1.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 属 活 动 性 由 强 到 弱 由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可知: 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K,活动性最弱的金属是Au; 氢前边的金属能跟酸发生置换反 ...

  • 物质的转化规律(学生练习)
  •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规律 一. 物质的分类: 基本概念: 物质 __________,例:Na. 单质__________,例: Cl2. .稀有气体 _____氧化物,例:Na2O. 氧化物纯净物_____氧化物,例:SO2. 酸 例: 无机化合物 碱 例: 盐 例: 有机化合物,例: 混合物 例:盐 ...

  •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导学案
  •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檀林中学九年级化学组 李春森 陈永新 学习目标: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知道合金的组成,了解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会区别纯金属和合金,认识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学习重点: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物理性质与用 ...

  • 金属与金属材料教案基础复习
  • 金属与金属材料 1.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 等重要合金,以用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2. 知道铁.铜.铝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3. 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 4. 识记金属活动顺序表,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并 能设计实验证明金 ...

  • 金属腐蚀与防护
  • 第一章 绪论 腐蚀:由于材料与其介质相互作用(化学与电化学)而导致的变质和破坏. 腐蚀控制的方法: 1).改换材料 2).表面涂漆/覆盖层 3).改变腐蚀介质和环境 4).合理的结构设计 5).电化学保护 均匀腐蚀速率的评定方法: 失重法和增重法: 深度法: 容量法(析氢腐蚀): 电流密度: 机械性 ...

  •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学习目标] 1. 熟悉金属的存在形态.物理共性,能从金属的原子结构分析金属具有还原性. 2. 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索认识钠.铝分别与氧气的反应,能正确描述反应现象,会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新知导学] 一.金属的通性 1.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含量 ...

  • 示范教案(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苏教版
  •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单元规划 本单元仍然以海水中的化学物质为研究对象,着重介绍典型的金属元素--钠.镁的性质.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在认识钠.镁的性质时,突出了它们之间的性质差异,如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镁强,钠的还原性比镁强等.鉴于许多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本单元以钠.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引 ...

  •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百科名片 金属活动性 元素周期表里金属性越是左下方越强,越是右上方越弱.惰性气体(惰性气体为旧称,现称为稀有气体)不算.各种金属的金属性从左到右递减,对应金属的简单的,一般正价的离子氧化性从左到右递增(特殊:Hg2+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Sb.Fr.Li. Rb. K. Cs .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