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金属与水的化学反应实质,能描述金属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学习,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 重要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锻炼利用实验现象、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保持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2)学生通过对金属的相关性质进行实验现象分析,归纳金属的性质,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与水反应现象的解释;铁与水反应装置的探究。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作出相应的结论。
教学方法: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问题驱动、小结。
教学过程:
【导入】滴水生火(将包裹着钠的棉花放在石棉网上,滴水点燃棉花)
【过渡】滴水生火的原理就蕴含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金属与水的反应中。
【提出问题】为什么将水滴在钠上棉花就点燃了呢?
【设计实验】演示取钠的操作,再与水反应。(阅读课本49页,注意从哪些方面观察实验)
【观察实验】浮:钠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保存在煤油中
熔: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揭秘课前实验)
→钠钾合金作原子堆的导热剂
游:小球四处游动→反应剧烈,产生了气体
响:在水面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剧烈,产生了气体
【作出假设】根据对现象的理解,猜想可能的产物,说出依据。(可能的角度:
从氧化还原角度,从金属活动性顺序角度)
【实验验证】检验氢氧化钠:滴加酚酞
检验氢气:向装有煤油和水的大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肥皂水中点燃。
【得出结论】2Na+2H2O=2NaOH+H2↑
【小结】通过探究实验的五个基本步骤,我们研究了钠与水的反应,为了便于大家对反应现象的记忆,联系到生活中的芙蓉姐姐,我想到了一句话概括钠与水的实验现象:芙蓉又想红(浮熔游响红)。对于钠与水的反应,我们可以归纳为四句话:滴水生火钠献功,密度较小也易熔。浮熔游响液变红,油水混合上下动。
【过渡】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我们知道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将酸中的氢离子还原成氢气。钠与水反应的实质也是将水中的氢离子还原成氢气。通过钠与水的反应,是不是表明其他金属也能与冷水直接反应产生氢气呢?科学规律的得出要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我们依旧用实验来探究。
【实验】镁与冷水、热水的对比反应。
【现象】滴加酚酞,镁与冷水反应后溶液不变红,镁与热水反应后溶液变红
【结论】镁与冷水反应很缓慢,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过渡】镁是较活泼金属都只能与热水反应,那么铁与冷水和热水能反应吗?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联系生活中的淬火,我们知道这个过程中铁和水蒸气发生了反应。
【科学探究】阅读课本50页,完成科学探究1,设计实验装置图(学生充分讨论,画出简易实验装置图,学生互评,教师适当点评,展示几种装置的图片)
【实验】按照课本图3-8实验装置图进行改进实验
【实验现象】铁粉失去光泽,变成白色粉末,产生的气体在肥皂泡中点燃有爆鸣声。(完成课本表格)
【结论】铁与水蒸汽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了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小结】结合钠与水、镁与水、铁与水反应的三个反应方程式,学生小结规律,教师补充:还原性强弱顺序是钠>镁>铁,进一步验证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与单质还原性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
【趁热打铁】练习
【课外迁移】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比如铁可以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那么,钠能否也可以将三氯化铁中的铁置换出来呢?
【板书】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现象:浮、熔、游、响、红
结论:2 Na+2H2O=2NaOH+H2↑
镁与热水的反应: 现象: Δ Mg+2H2O = Mg(OH)2+H2↑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现象 Δ 3Fe+4H2O(g) = Fe3O4+4H2 结论: 1.还原性:钠>镁>铁 2.金属越活泼,其单质还原性越强 3.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金属与水的化学反应实质,能描述金属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学习,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 重要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锻炼利用实验现象、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保持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2)学生通过对金属的相关性质进行实验现象分析,归纳金属的性质,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与水反应现象的解释;铁与水反应装置的探究。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作出相应的结论。
教学方法: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问题驱动、小结。
教学过程:
【导入】滴水生火(将包裹着钠的棉花放在石棉网上,滴水点燃棉花)
【过渡】滴水生火的原理就蕴含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金属与水的反应中。
【提出问题】为什么将水滴在钠上棉花就点燃了呢?
【设计实验】演示取钠的操作,再与水反应。(阅读课本49页,注意从哪些方面观察实验)
【观察实验】浮:钠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保存在煤油中
熔: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揭秘课前实验)
→钠钾合金作原子堆的导热剂
游:小球四处游动→反应剧烈,产生了气体
响:在水面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剧烈,产生了气体
【作出假设】根据对现象的理解,猜想可能的产物,说出依据。(可能的角度:
从氧化还原角度,从金属活动性顺序角度)
【实验验证】检验氢氧化钠:滴加酚酞
检验氢气:向装有煤油和水的大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肥皂水中点燃。
【得出结论】2Na+2H2O=2NaOH+H2↑
【小结】通过探究实验的五个基本步骤,我们研究了钠与水的反应,为了便于大家对反应现象的记忆,联系到生活中的芙蓉姐姐,我想到了一句话概括钠与水的实验现象:芙蓉又想红(浮熔游响红)。对于钠与水的反应,我们可以归纳为四句话:滴水生火钠献功,密度较小也易熔。浮熔游响液变红,油水混合上下动。
【过渡】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我们知道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将酸中的氢离子还原成氢气。钠与水反应的实质也是将水中的氢离子还原成氢气。通过钠与水的反应,是不是表明其他金属也能与冷水直接反应产生氢气呢?科学规律的得出要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我们依旧用实验来探究。
【实验】镁与冷水、热水的对比反应。
【现象】滴加酚酞,镁与冷水反应后溶液不变红,镁与热水反应后溶液变红
【结论】镁与冷水反应很缓慢,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过渡】镁是较活泼金属都只能与热水反应,那么铁与冷水和热水能反应吗?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联系生活中的淬火,我们知道这个过程中铁和水蒸气发生了反应。
【科学探究】阅读课本50页,完成科学探究1,设计实验装置图(学生充分讨论,画出简易实验装置图,学生互评,教师适当点评,展示几种装置的图片)
【实验】按照课本图3-8实验装置图进行改进实验
【实验现象】铁粉失去光泽,变成白色粉末,产生的气体在肥皂泡中点燃有爆鸣声。(完成课本表格)
【结论】铁与水蒸汽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了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小结】结合钠与水、镁与水、铁与水反应的三个反应方程式,学生小结规律,教师补充:还原性强弱顺序是钠>镁>铁,进一步验证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与单质还原性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
【趁热打铁】练习
【课外迁移】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比如铁可以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那么,钠能否也可以将三氯化铁中的铁置换出来呢?
【板书】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现象:浮、熔、游、响、红
结论:2 Na+2H2O=2NaOH+H2↑
镁与热水的反应: 现象: Δ Mg+2H2O = Mg(OH)2+H2↑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现象 Δ 3Fe+4H2O(g) = Fe3O4+4H2 结论: 1.还原性:钠>镁>铁 2.金属越活泼,其单质还原性越强 3.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