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说课稿
新城中学 李婷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里第2课内容,本课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的,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列宁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过渡,符合苏俄的国情,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苏俄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斯大林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 第一: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列宁为战胜敌人,在经济上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内容,此部分不在课标要求内,因此只做学生了解内容,不做详细讲解和深入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属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里第1课内容,但我认为此部分内容也是列宁在特殊情况下,为解决本国所面临的困难,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所采取的一种探索。)第二:介绍了1921年对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时间、内容和意义;第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介绍了斯大林实施一、二五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标志和利弊。
2、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
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
通过导学案对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的。
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社会主义道理的曲折性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播放《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的视频,给学生一种感官和心理的强烈刺激,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问题探究教学法:将相关史实材料和问题引入课堂,提出探究方法,以疑导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课文,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让学生自己设疑、讨论、探究,教师参与答疑,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进行对比,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和存在区别的原因。
3.问答教学法:针对新经济政策的目的,“两个五年计划”的结果设问,引导学生对本课重点内容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3.讲解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揭示历史规律,突破难点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每个问题都由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课堂讨论,解决问题四部分组成,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更多地参与课堂讨论,将学生分为五组,以小组形式进行就座,每组安排一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织小组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导入新课:播放《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的红场庆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俄国的影响
导入新课后开始学习“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使学生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有所认识。
教师提出问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先后出现了三个困难,而后在列宁和斯大林的带领下,都先后解决了。教师一如下方式进行设问,并指导学生阅读第4页——9页内容。
困难一: ,方法一:
困难二: ,方法二:
困难三: ,方法三:
讲述新经济政策时,我通过导学案提出问题(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学生分组讨论,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强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通过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这一枯燥不易理解的历史知识,
直观、具体、富有感染力,学生的兴趣极大的激发出来,突破教学重点,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对于苏联的成立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苏联个加盟共和国示意图上填出15个国家,让他们认识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为什么要成立苏联,是为了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进一步认识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对于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这个重点,我首先设计了问题一: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让学生回答,引出历史背景,斯大林放弃了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措施,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为了强调工业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快,我设计了苏联的工业化和英国的工业化的表格,分别从时间,开始时的重点部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资金来源等问题进行了对比,从而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强调农业集体化这个重点,我准备了材料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的话这段材料,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强迫让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所产生的弊端。再对比我国实施的一五计划,让学生体会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难点。出示邓小平对两位领导人进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不同看法的材料,并提出问题“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其目的是肯定了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好处(符合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实际相结合,至今任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教师提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背景?让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体会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计划经济弊端。通过读“斯大林模式”利弊,,提出问题:“斯大林模式”给我们什么教训?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说课稿
新城中学 李婷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里第2课内容,本课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的,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列宁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过渡,符合苏俄的国情,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苏俄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斯大林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 第一: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列宁为战胜敌人,在经济上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内容,此部分不在课标要求内,因此只做学生了解内容,不做详细讲解和深入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属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里第1课内容,但我认为此部分内容也是列宁在特殊情况下,为解决本国所面临的困难,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所采取的一种探索。)第二:介绍了1921年对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时间、内容和意义;第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介绍了斯大林实施一、二五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标志和利弊。
2、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
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
通过导学案对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的。
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社会主义道理的曲折性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播放《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的视频,给学生一种感官和心理的强烈刺激,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问题探究教学法:将相关史实材料和问题引入课堂,提出探究方法,以疑导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课文,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让学生自己设疑、讨论、探究,教师参与答疑,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进行对比,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和存在区别的原因。
3.问答教学法:针对新经济政策的目的,“两个五年计划”的结果设问,引导学生对本课重点内容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3.讲解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揭示历史规律,突破难点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每个问题都由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课堂讨论,解决问题四部分组成,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更多地参与课堂讨论,将学生分为五组,以小组形式进行就座,每组安排一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织小组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导入新课:播放《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的红场庆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俄国的影响
导入新课后开始学习“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使学生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有所认识。
教师提出问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先后出现了三个困难,而后在列宁和斯大林的带领下,都先后解决了。教师一如下方式进行设问,并指导学生阅读第4页——9页内容。
困难一: ,方法一:
困难二: ,方法二:
困难三: ,方法三:
讲述新经济政策时,我通过导学案提出问题(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学生分组讨论,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强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通过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这一枯燥不易理解的历史知识,
直观、具体、富有感染力,学生的兴趣极大的激发出来,突破教学重点,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对于苏联的成立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苏联个加盟共和国示意图上填出15个国家,让他们认识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为什么要成立苏联,是为了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进一步认识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对于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这个重点,我首先设计了问题一: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让学生回答,引出历史背景,斯大林放弃了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措施,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为了强调工业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快,我设计了苏联的工业化和英国的工业化的表格,分别从时间,开始时的重点部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资金来源等问题进行了对比,从而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强调农业集体化这个重点,我准备了材料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的话这段材料,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强迫让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所产生的弊端。再对比我国实施的一五计划,让学生体会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难点。出示邓小平对两位领导人进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不同看法的材料,并提出问题“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其目的是肯定了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好处(符合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实际相结合,至今任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教师提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背景?让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体会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计划经济弊端。通过读“斯大林模式”利弊,,提出问题:“斯大林模式”给我们什么教训?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从而突破这一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