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专题一

一、填空题1.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中写道:“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2.在老舍嘲讽的“洋派青年”中,还有《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

3.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青年杂志)》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4.《日出》主要选取了陈白露的客厅和一个叫“宝和下处”的三等妓院作主要场景。

5.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6.对后来的郭沫若研究启发最大的是朱自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集所作的导言。

7.鲁迅曾受到严复述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

8.茅盾原名沈雁冰,早在他192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之前,就已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著名的批评家和组织家了。

9.老舍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在“文革”中曾受到严厉批判,并直接导致了老舍的噩运。

10.民众戏剧社创办的《戏剧》月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戏剧刊物。

11.鲁迅与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并称“周氏兄弟”。

12.《离婚》主要描写的是北平某财政所一群公务员的思想矛盾、生活纠葛的家庭风波,主人公张大哥把做媒当作最大的快乐和享受。

13.曹禺的五大话剧杰作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家》。

14.“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15.《幻灭》以大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为背景,主人公章静(章小姐)是上海S大学的女学生。

16.《雷雨》中的“命运观”问题是批评家李健吾(刘西渭)在30年代首先发现的。

17.“左联”的全称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8.《女神》共分三辑,第一辑由三部诗剧组成,它们是《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

19.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之外,还有一类市民形象,他们是以祥子为代表的城市贫民。

20.《春蚕》写于1932年11月,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杂志的第二卷一期,1933年5月与后发表的《秋收》、《残冬》,合为《农村三部曲》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京派‛的后起之秀萧乾是蒙古族的后裔。

2.‚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锁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道‘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3

4.《赞美》最核心的情感和信念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也是穆旦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

5.在20世纪50

6.茅盾小说人物塑造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系列‛,一是‚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二是‚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7.在《雷雨》中,周朴园曾与侍萍同居三年,生育了两个儿子,即周萍和鲁大海。

8.40年代,郭沫若曾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批判沈从文是‚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粉红色‛的文艺家。

9.1946

10.《黄昏之献》是风格与何其芳相近的散文家丽尼的散文集。

11.周作人最欣赏自己的散文《知堂说》。

12.鲁迅30年代对‚五四‛散文发达状况的评价是:‚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13.穆旦在清华时的同学王佐良说,穆旦写的是‚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但也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

14.九叶诗派得名于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人诗合集《九叶集》。

15.有的学者将现代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一是‚闲话体‛,一是‚独语体‛。其中,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应归属于‚独语体‛。

16.《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17.沈从文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他出生的凤凰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18.《苍蝇》中旁征博引,其中有希腊史诗、日本俳句、我国的《诗经》等。

19.‚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出自作品《影的告别》。

20.施蛰存在《又关于本刊的诗》中说:‚《现代》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二、单项选择题 1.“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出自鲁迅的( D )。

A.《示众》 B.《马上支日记》 C.《祝福》D.《呐喊·自序》

2.话剧《获虎之夜》的作者是( A )。

A.田汉 B.陈大悲 C.洪深 D.丁西林

3.茅盾对小说《倪焕之》评价最高,这部小说的作家是( C )。

A.郁达夫 B.鲁迅 C.叶圣陶 D.废名

4.老舍曾为自己的幽默流入“油滑”而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索、总结,终于为他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这种变化开始于小说( C )。

A.《二马》 B.《骆驼祥子》 C.《离婚》 D.《四世同堂》

5.从《雷雨》到《日出》,曹禺剧作风格的变化主要受到一个外国剧作家的影响,这个作家是( C )。

A.奥尼尔 B.莎士比亚 C.契诃夫 D.布莱希特

6.鲁迅创作的最后一篇现实题材的小说是( C )。

A.《故乡》 B.《风波》 C.《离婚》 D.《祝福》

7.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除了《卓文君》、《王昭君》外,还有( D )。

A.《蔡文姬》 B.《屈原》C.《武则天》 D.《聂嫈》

8.茅盾在《春蚕》中说到的“长毛造反”是指( C )。

A.“一·二八”事变 B.辛亥革命C.太平天国起义D.武昌起义

9.虎妞的变态情欲,二强子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其中,二强子的女儿是( D )。

A.小文 B.大赤包 C.虎妞 D.小福子

10.《雷雨》中的“鲁妈”是( A )。

A.侍萍 B.周萍 C.蘩漪 D.四凤

1.“另外一处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我估计那些灯光同声音所在处,不是木筏上的簰头在取乐,就是水手们小商人在喝酒。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为从常德府捎带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画图!”这段描写出自作品( A )。

A.《鸭窠围的夜》 B.《边城》

C.《萧萧》 D.《柏子》

2.张爱玲最不喜欢的新文学作家是( C )。

A.鲁迅 B.老舍

C.冰心 D.茅盾

3.“京派”最有代表的美学家和评论家是( A )。

A.朱光潜 B.周作人

C.凌叔华 D.沈从文

4.1977年2月26日,穆旦逝世于天津。他的绝笔之作是作于1976年12月的( D )。

A.《死》 B.《电》

C.《夜》 D.《冬》

5.刘西渭的《〈边城〉与〈八骏图〉》以印象主义批评对沈从文小说以热烈的赞美。这个刘西渭实际上就是“京派”作家( B )。

A. 萧乾 B.李健吾

C. 林庚 D.李广田

6.对九叶诗人现代派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30年代现代派诗人是( B )。

A.戴望舒 B.卞之琳

C.何其芳 D.李金发

7.阿Q认为,他一生“行状”上的惟一的一个污点在于( C )。

A.被革命党剪了辫子 B.死前没能唱戏文

C.画圈画不圆 D.被抓进又抓出

8.周作人在《美文》中作为榜样的欧美现代小品文家有( D )等。

A.艾略特 B.兰波

C.里尔克 D.兰姆

9.《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的代表作,其主人公曹七巧是( B )。

A.曹公馆的二奶奶 B.姜公馆的二奶奶

C.曹公馆的七奶奶 D.姜公馆的七奶奶

10.王佐良在《一个中国新诗人》一文中的一句话,被后来的穆旦研究者奉为圭臬的经典评价,这句话是( A )。

A.“用身体思想” B.“诗即不同张力的和谐”

C.“抒情的放逐” D.“丰富而且危险”

三、多项选择题 1.以残忍的“典妻”现象作为创作题材的小说主要有( B、C )等。

A.《潘先生在难中》 B.《赌徒吉顺》C.《为奴隶的母亲》D.《湖畔儿语》

2.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有许多“诗剧”,其中主要有( A、B、C、D )等。 A.《女神之再生》 B.《棠棣之花》

C.《湘累》 D.《凤凰涅槃》

3.鲁迅表现“看/被看”模式的小说主要有( A、B、C、D )。

A.《狂人日记》 B.《示众》 C.《阿Q正传》 D.《药》

4.《子夜》描写了五条重要的线索,其中重点描写的“三大火线”是( A、B、D )。

A.资本家在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

B.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C.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和吴荪甫“双桥王国”的美梦彻底破灭

D.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

5.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主要有( B、C、D )。

A.曾文清 B.金子 C.陈白露 D.瑞珏二、单项选择题

1.在40年代,对穆旦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外国诗人主要有(A、B、D)等。

A.艾略特 B.奥登

C.普希金 D.叶芝

2.鲁迅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 A、B、C )。

A.《在酒楼上》 B.《伤逝》

C.《孤独者》 D.《明天》

3.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的,并不完全像有人说的是虚伪的表现,比如(A、B、C、D)。

A.爱穿侍萍绣过的衬衣

B.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

C.无论家搬到哪里都要带上侍萍用过的家具

D.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

4.祁老太爷最喜欢长孙媳妇,是因为她(A、B、D)。

A.已经给祁家生了儿女,教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

B.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不像二孙媳妇那样闹得荒

C.虽然识字不多,却很有学问,常常能猜到老太爷的心思

D.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都由她一手操持

5.张爱玲“上海系列”的作品主要有(A、C)。

A.《金锁记》 B.《第一炉香》

C.《封锁》 D.《倾城之恋》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第一学期有三个大重点,即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而鲁迅可以说是

我们说鲁迅是我们这学期的

一、关于鲁迅的生平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

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二是农民形象,如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风波》)、闰土(《故乡》)等。《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

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小说》杂志,被视为启蒙文学思潮开始的标志(在此之前,《海上奇书》(1892)、《清议报》(1898)等报刊虽然也发表文学作品,但都是以

地被视为

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们一个暗示,使他们抛弃了'旧酒瓶',努力用新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许多人们上去试验。

12.鲁迅反传统的语境、目标、态度和策略鲁迅反传统的目标、态度和策略在教材中都有说明,在这里,我们是将难点放在

说简单的说教,而是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到人性、人生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第三,灵魂的揭示。传统小说大多比较讲究情节性和传奇性,不善于刻画人物心理,而鲁迅则在刻画国人的灵魂,深掘精神上和心理上和病苦方面有所突破。第四,要局和语言的创新。在格局上,基本上不再采用传统的格式,而热衷于各种体式的创造,根据每篇作品的不同内容,几乎一篇一种新形式,其结构方式和叙述角度都与传统小说有了很大区别,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小说的优点,而在语言上也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

讨论:是否可以说‚狂人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答: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集子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按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各种体裁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话剧从开端到成熟几乎花费了半个世纪;新诗对于传统旧诗的胜利虽然只用了短短四年,然而,它不但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涅槃过程,而且距离艺术上真正的成熟还有待时日;散文的成就最大,但是,它一开始使用的却是文学革命所反对的文言文,而且,它虽然有数量众多的名家名作,却很难找出一篇足以体现其整体成就和水平的代表之作。只有小说,虽然起步较晚,大多比较幼稚,但是,却由于产生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创造出了一个奇迹:小说的开端,也就是它成熟的标志。虽然《狂人日记》不是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但它却是第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以足够的思想分量体现了新文学运动的实质,在艺术上成功地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小说形态,最早显示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鲁迅仰仗自己先前所看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所学的医学知识,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然而,鲁迅对于狂人的命运和前途却并不乐观,因此,在作品的“文言小序”中预感到了他的结局:“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

四、简答题:

1、周朴园与侍萍有无真正的爱情?请举出作品中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提示:

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以及感情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以前一般认为,周朴园从一开始就只是封建家庭的纨裤子弟,他与侍萍的关系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本质,他的行为也就是‚始乱终弃‛的典型,先诱骗了侍萍,后又为了与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而抛弃了她,只是当他知道侍萍投河自杀后才为了自己的良心而产生了忏悔之情。

但现在一般认为,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只是同《家》中的觉新等许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样,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思念也不能就说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而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的翻脸,也正是他不敢面对现实,也不想改变自己现状的懦弱的表现。

周朴园对 30年前侍萍居室的布臵保持原样,对侍萍的一些习惯念念不忘,甚至把侍萍摆到前妻的位臵,表示要修一修她的坟墓,这种怀念有真实的一面。因为年轻时的侍萍知书达理,聪明伶俐,贤慧体贴,周朴园对她的爱是真诚的,是初恋;更何况侍萍是在为周朴园生下两个儿子后,主要是被父母逼走的;再加上周朴园的婚姻并不幸福,常让他回忆昔日与侍萍相处的日子。也对年轻时候的行为有些忏悔。当侍萍“死而复生”,出现在自己面前,并可能对自己及家庭、事业带来巨大威胁时,他审时度势,看出利害关系,毫不犹豫地想与侍萍一刀两断,然后想以钱‚平息‛这次事端。

这些说明,周朴园是一个有多元性格的人。仅仅用专横、伪善来概括周朴园的形象,便有失其丰富的内涵,而对道德忏悔过分扩大,也会失却人物的性格核心把握。《雷雨》谁多元心理过程中颇具分寸地展现人物性格的。

2、在小说《四世同堂》中,作家是怎样描写祁老太爷‚破缸御敌‛的?祁老太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P74—75)

祁老太爷“破缸御敌”的事发生在《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的开篇。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了,祁老太爷还在准备过八十大寿。小说中写道:“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地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对付兵荒马乱,祁老太爷有他的一套办法,他家里总存着够全家吃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只要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在大门上,就足以消灾避难。因此,当儿子祁天佑告诉他:“时局不大好呢?”时,祁老太爷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小顺儿的妈,把顶大门的破缸预备好。

祁老太爷为什么会产生“破缸御敌”的想法?因为他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他的这种判断,是基于他的历史经验,他亲眼看过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看见了清朝皇帝怎样即位和持续不断的内战。他说:“日本鬼子又闹事哪!啍!闹去吧!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连皇上都跑了,也没把我的脑袋掰了去呀!八国都不行,单是几个日本小鬼还能有什么蹦儿?咱们这是宝地,多大的乱子也过不去三个月!”因此,当顺儿妈告诉他粮食和咸菜都够三个月吃时,老人满意地说:“有了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就是天塌下来,祁家也会抵抗的。”

3、茅盾的创作计划为什么总是不能完成?试举出三部以上的作品例子。

茅盾是一位非常自觉的作家,他在开始进行小说创作时,就自觉地意识到文学作品反映的不应当只是社会的一角而应当是“社会全般”的整体观念,他是怀着“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实”的艺术野心从事创作的,这也源于茅盾自觉地为中国现代革命“立史”的创作激情。但是,由于茅盾的创作计划一味求高求大,超越了他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才力,或者由于外在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茅盾创作上的力不从心,他多次制订的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大规模描写较长历史时期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计划,几乎都未能完成。如《子夜》开始的构思是一部连续性的三卷本长篇小说,将作品写成城市和农村的“交响曲”,只因自感力所不及而放弃了农村生活的描写,创作计划也一收再收,以至留下残缺的痕迹。《第一阶段的故事》原想全面反映抗日战争的巨大历史画卷,所谓“第一阶段的故事”,显然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创作计划,但作者自己都认为这是一个“急就章”的长篇,生活积累与写作准备远远谈不上充分,还能完成也是情理中的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创作也是如此。作者本来打算写从五四到1927年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大变动,但只是写出了第一部而成为残稿。茅盾创作的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作家的创作必须与自己的生活积累与写作准备相一致,任何主观的努力不与客观和条件相联系,只能是一种力不从心的结果。

五、分析题:

鲁迅对传统文化是否是持否定性的批判态度,这种态度是否偏激?是否是虚无主义的?请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说明你是如何看待对鲁迅这种态度的?

近百年来,鲁迅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在五四时期,鲁迅一提到旧文化旧制度,往往深恶痛绝,有时甚至把话说得很“绝”。他甚至用这样义无反顾的语气来表示:“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凡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忽然想到六》《华盖集》)鲁迅甚至主张不要读中国书,他说:“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是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青年必读书》《华盖集》)因此有人认为,鲁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攻击,丑化了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丧失了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客气一点说,鲁迅对传统的批判也许有其理由,但问题是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对传统的猛烈批判,全盘否定,割裂了传统,伤了民族的元气。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关系到对鲁迅的评价和认识。鲁迅的偏激的言论是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下说出来的,因此我们只有考虑到鲁迅当时特定的语境,才能理解鲁迅的这种偏激。其一,传统文化当然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宜笼统褒贬,但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严重阻碍着社会进步的时候,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这种偏激,实际上是启蒙主义者矫枉过正的一种表现;其二,从鲁迅作品的实际内容来看,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封建性、落后性的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包括“存天伦、灭人欲”的假道学,以及那些使国民精神麻木、愚昧、迷信的糟粕。其三,要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不进行坚决的变革,不采取决绝的态度,是不能完成时代变革的任务的。

在鲁迅小说中,最能表现鲁迅这种偏激态度的是《狂人日记》,我们已经知道,文学革命开始时,鲁迅正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古碑,对传统文化有许多自己的心得,他这时应《新青年》同仁之邀并答应写作小说,一方面含有应和“前驱”之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排遣自己心中的寂寞,而《狂人日记》就是鲁迅这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因此,直接地表达了鲁迅积压了多时的对传统的愤闷,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中国历史的本质:吃人,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明比喻为“吃人的筵席”,而传统中国也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狂人晚上睡不着,翻开历史书,在满纸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吃人”。当然,这不是逻辑判断,只是小说的一种形象的表现,但其中是有鲁迅独到的体察和发现的。他在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为什么写《狂人日记》?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他说自己重视这发现,而知者尚寥寥也。(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信)《狂人日记》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一种小说笔法,但也确实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猛烈而深刻的批判,是带着义愤的攻打和否定。

什么是‚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有什么表现?你自己对精神胜利法作何评价?

答:“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特征,通常是那些需要胜利而又无法取得胜利的人,用以维持精神平衡的一种“骗术”,常常表现在正走向没落的统治阶级的精神状态中。阿Q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怎么也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从人类思想的普遍意义上来看,这正是被统治者接受统治阶级思想影响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受着统治阶级支配的。”由于当时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封建阶级在现实中总是以这种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失败,因此,当时的中国国民便普遍如此。

具体地说,中国农民具有这种精神病态的原因还有三个:第一,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中国农民从一次次造反的失败中,错误地得出了造反没有出路的结论,而不造反又无法忍受现实和痛苦生活,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或求佛拜神,或寄希望于来世;第二,由于自然经济的闭塞环境。中国农民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第三,由于封建家长制的家庭生活。中国农民虽然其社会地位低贱,但在家庭中却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而且越是在外面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庭中称王称霸。“精神胜利法”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不仅揭示出了中国国民性的病根,而且也揭示出了人类普遍的共同特征,因此,阿Q形象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典型。

阿Q是一个生活在江南小镇上的农村流浪汉,他“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阿Q不但没有土地,没有家,甚至连自己的姓名籍贯也不知道,即使是在未庄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然而,他却不愿承认这个现实。 阿Q这个形象令人笑中带泪。对于失败、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难免遇到的事,一般的、正常的人会悲伤之后继续奋斗;愤怒之后难以忘怀;不满之后努力改变困境。但阿Q却不然。他自有他一套独特的、但同时又是病态心理表现的对付方法,那便是“精神胜利法”。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便是阿Q令人笑中带泪的原因所在。且让我们看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何物:它包括盲目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麻林健忘等。它是精神鸦片,是中国人民族劣根性的具体概括,是整个封建文化的产物。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阿Q是如何用实际行动来给予“精神胜利法”以具体、生动的阐释的。如文中所讲,“阿Q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放在他眼里……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而且,也真如茅盾所言,还具有“上中社会阶级的品性”:第一,由于他头有几处癞疮疤,便有了许多的忌讳,“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第二,由于在争斗中总是失败,便改变策略,采取“怒目主义”,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谁要说“亮起来了”,他便以“你还不配……”作为还击和报复,并因此真的觉得自己的癞头疮也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这,便是阿Q盲目自大的表现。一个连老婆也没有的短工居然以为他将来一定会有儿子,而且比他们未庄的赵太爷、钱太爷还阔,这是多么逗人发笑。

而当阿Q被人打怕了,为免受皮肉之苦,竟自认为“虫豸”,如此自轻自贱,怎能不令人为他感到悲哀!还有就是当阿Q被别人打了之后,往往以“儿子打老子”而自慰,甚至被别人抢走了他赌博赢的钱后自打嘴巴却认为是打了别人,便怒气全消,安然入睡;阿Q欺侮比他弱小的小D却被钱太爷的大儿子用棍子凿打他的头时不敢还手,甚至连逃也不敢逃;因向吴妈“求婚”而吓得吴妈又哭又闹,但阿Q却转向即忘,甚至跑去看热闹……所有阿Q的这些“精神胜利法”的作为,都令人在发笑之后感到难过、气愤,继而陷入深思。可以说,“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精神弱点,也是他的主要特征。

令人同情的是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充满着屈辱、贫苦,挨饥受骂被打不绝。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既丧失了做人的人格、尊严,如不能姓赵,否则便挨打。又是一无所有的: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老婆、孩子更是痴心梦想,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个社会,这只能是阿Q的美梦而已。这就使阿Q愈发人不像人。而到最后,阿Q竟被枉杀,以被错杀而结束了他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所有这些,无疑是令人深感同情的。但同时,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的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赖,更甚至明里、暗里地耍流氓,调戏妇女。

总之,阿Q是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过目难忘的辛亥革命前后不觉悟、被压迫的农民形象。

四、简答题:

1、请简要描述新诗从新文学的草创时期到30年代的发展轮廓。

答:⑴.在新文学的草创时期,以白话入诗,集中体现为“诗体大解放”,并带来了诗歌审美经验的改变,如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白话新诗。 ⑵.在20年代,克服诗歌的散文化倾向,重塑新诗的审美品质成为新诗发展的主要动力,如郭沫若、闻一多和李金发等人的早期象征派诗歌。 ⑶.在30年代,新诗的发展表现为两大倾向,一是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和中国诗歌会提倡的“诗歌大众化”;二是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

2、什么叫“京派”?“京派”的重要作家主要有哪些,能否说出其中的五位?“京派”作家对哪些文学流派很反感?

答:⑴.“京派”主要是指30年代活跃在京津等北方地区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⑵.“京派”的重要作家主要有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萧乾、芦焚(师陀),或凌叔华、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

⑶.“京派”作家反感的文学流派主要有三个:革命的左翼文学、现代主义的新感觉派文学、商业化的海派文学。

3、为什么可以说在蘩漪身上,并未表现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

答:⑴、蘩漪的悲剧虽然是没有爱情的婚姻的悲剧,是封建婚姻制度造成的,但是,就蘩漪与周朴圆的婚姻来说,这种矛盾并未上升为戏剧的主要冲突。 ⑵、蘩漪虽然对周朴圆充满怨恨,但她并没有想过要冲出周公馆,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更不愿放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

⑶、蘩漪反对儿子周冲与四凤相爱,并不是出于嫉妒,而是出于封建的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识。

五、分析题:

1.什么是‚牧歌田园诗风格‛。 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沈从文《边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王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只有‚田园诗‛而没有‚牧歌‛。的确如此,我国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被视为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城》则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不仅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着人生理想的‚希腊小庙‛,而且,在这座小庙里还供奉着他的文学理想。在这座小庙里,不仅有他崇拜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也不

仅有他向往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生活,而且,还有他追求的代表着自然天性的理想文体。在这些理想人物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的光辉,体现着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

翠翠在与仅有的男性的接触中萌生出爱意,就任由自己的心思,爱上了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二儿子(二老)傩送,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听到了团总想要与有碾房陪嫁的人家打亲家的话之后,丝毫没有将这个消息与自己的婚事联系在一起,在她的天真纯洁的心灵,似乎根本就不存在

也许,这正是作者的人生观(生死观)。天保的出走遭遇了不幸,傩送不胜悲哀的重负,也离家而去,连翠翠身边的惟一的一个亲人外祖父也弃船仙逝,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翠翠。这一切生、老、病、死,在作者看来,都是自然的安排,人生的常态,当地民风如此,芸芸众生也应如此。 例一,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有名的《桃花源记》,文章提到的世外桃源,就在沅水下游,与沈从文的家乡一水相连。一千五百年后,沈从文在他的《边城》里,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桃花源,这儿的风景和人物更加令人心醉!翠翠这个天真美丽的姑娘,就是山水的精灵吧!从她那水晶一般的大眼睛里,可以看透她那纯洁如水的心灵。她是无言的大自然滋养出来的,没有沾染一丝一毫尘世的污浊。一切出自天性,无论是爱,是天真,还是勤劳、自重……老船夫的身上,也洋溢着边地人民淳朴、豪爽的人性之美。大老、二老、船总顺顺,也都显示出各自的人性之美来。总之,这里没有一个坏人。而这些美的人物,又都活动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原始的、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世外桃源里,对沈从文来说,这一切都是他遥远的美好回忆,是可以用来对抗和回避喧嚣的都市生活烦扰的精神‚自然保护区‛。

例二,在对‚牧歌‛和‚田园诗‛进行简要说明后,这样写道:沈从文的《边城》就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作者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已失望的情况下,便在偏远的少数民族那里,在似乎不文明的生活中发现了人性的美。……地处边界有茶峒,生活是那么宁静安谧,然而又是停滞沉闷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那么低微,知足常乐。作家编织了这样一个动情动人的故事……

例三,回答得最好的,也是行文最为放松和随意的。她在解释了‚牧歌‛和‚田园诗‛这两个概念后,这样写道:沈从文的作品《边城》非常具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我在读过之后,从中体验了两种美的意境,一种是自然环境的美,一种是人性的美。然后再分开论述,最后总结说,作品之所以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是由于作者注重意境,善于‚造境‛,重在表现风格和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与健康并存,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物的外化……

2、张爱玲为什么把她的小说集命名为《传奇》?她的小说代表作《金锁记》讲述的是怎样一个传奇故事?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并说明她的用意。答:张爱玲小说取材于她所熟悉的败落的旧家和与之相关的社会之一角,所写也不过是些‚男女间的小事情‛。她要在日常生活的‚微波粼粼‛之中,显示出‚洪涛大浪的气象‛。这种艺术上的追求,同《红楼梦》所启示于人的,颇相吻合。她虽然把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传奇》,但在卷首‚题辞‛里说的明白:‚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对于小与大、平与奇之间的内在联系,张爱玲是能够把握得住的。《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的代表作。这是一个关于‚原欲‛的故事,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张爱玲的小说都与女性和

当然,这也是一个‚害人害已‛的故事。曹七巧与葛薇龙、白流苏等女性不同的是,她的婚姻一开始并不是她自愿的,完全出于

一、填空题1.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中写道:“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2.在老舍嘲讽的“洋派青年”中,还有《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

3.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青年杂志)》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4.《日出》主要选取了陈白露的客厅和一个叫“宝和下处”的三等妓院作主要场景。

5.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6.对后来的郭沫若研究启发最大的是朱自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集所作的导言。

7.鲁迅曾受到严复述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

8.茅盾原名沈雁冰,早在他192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之前,就已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著名的批评家和组织家了。

9.老舍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在“文革”中曾受到严厉批判,并直接导致了老舍的噩运。

10.民众戏剧社创办的《戏剧》月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戏剧刊物。

11.鲁迅与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并称“周氏兄弟”。

12.《离婚》主要描写的是北平某财政所一群公务员的思想矛盾、生活纠葛的家庭风波,主人公张大哥把做媒当作最大的快乐和享受。

13.曹禺的五大话剧杰作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家》。

14.“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15.《幻灭》以大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为背景,主人公章静(章小姐)是上海S大学的女学生。

16.《雷雨》中的“命运观”问题是批评家李健吾(刘西渭)在30年代首先发现的。

17.“左联”的全称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8.《女神》共分三辑,第一辑由三部诗剧组成,它们是《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

19.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之外,还有一类市民形象,他们是以祥子为代表的城市贫民。

20.《春蚕》写于1932年11月,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杂志的第二卷一期,1933年5月与后发表的《秋收》、《残冬》,合为《农村三部曲》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京派‛的后起之秀萧乾是蒙古族的后裔。

2.‚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锁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道‘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3

4.《赞美》最核心的情感和信念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也是穆旦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

5.在20世纪50

6.茅盾小说人物塑造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系列‛,一是‚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二是‚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7.在《雷雨》中,周朴园曾与侍萍同居三年,生育了两个儿子,即周萍和鲁大海。

8.40年代,郭沫若曾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批判沈从文是‚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粉红色‛的文艺家。

9.1946

10.《黄昏之献》是风格与何其芳相近的散文家丽尼的散文集。

11.周作人最欣赏自己的散文《知堂说》。

12.鲁迅30年代对‚五四‛散文发达状况的评价是:‚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13.穆旦在清华时的同学王佐良说,穆旦写的是‚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但也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

14.九叶诗派得名于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人诗合集《九叶集》。

15.有的学者将现代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一是‚闲话体‛,一是‚独语体‛。其中,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应归属于‚独语体‛。

16.《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17.沈从文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他出生的凤凰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18.《苍蝇》中旁征博引,其中有希腊史诗、日本俳句、我国的《诗经》等。

19.‚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出自作品《影的告别》。

20.施蛰存在《又关于本刊的诗》中说:‚《现代》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二、单项选择题 1.“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出自鲁迅的( D )。

A.《示众》 B.《马上支日记》 C.《祝福》D.《呐喊·自序》

2.话剧《获虎之夜》的作者是( A )。

A.田汉 B.陈大悲 C.洪深 D.丁西林

3.茅盾对小说《倪焕之》评价最高,这部小说的作家是( C )。

A.郁达夫 B.鲁迅 C.叶圣陶 D.废名

4.老舍曾为自己的幽默流入“油滑”而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索、总结,终于为他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这种变化开始于小说( C )。

A.《二马》 B.《骆驼祥子》 C.《离婚》 D.《四世同堂》

5.从《雷雨》到《日出》,曹禺剧作风格的变化主要受到一个外国剧作家的影响,这个作家是( C )。

A.奥尼尔 B.莎士比亚 C.契诃夫 D.布莱希特

6.鲁迅创作的最后一篇现实题材的小说是( C )。

A.《故乡》 B.《风波》 C.《离婚》 D.《祝福》

7.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除了《卓文君》、《王昭君》外,还有( D )。

A.《蔡文姬》 B.《屈原》C.《武则天》 D.《聂嫈》

8.茅盾在《春蚕》中说到的“长毛造反”是指( C )。

A.“一·二八”事变 B.辛亥革命C.太平天国起义D.武昌起义

9.虎妞的变态情欲,二强子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其中,二强子的女儿是( D )。

A.小文 B.大赤包 C.虎妞 D.小福子

10.《雷雨》中的“鲁妈”是( A )。

A.侍萍 B.周萍 C.蘩漪 D.四凤

1.“另外一处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我估计那些灯光同声音所在处,不是木筏上的簰头在取乐,就是水手们小商人在喝酒。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为从常德府捎带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画图!”这段描写出自作品( A )。

A.《鸭窠围的夜》 B.《边城》

C.《萧萧》 D.《柏子》

2.张爱玲最不喜欢的新文学作家是( C )。

A.鲁迅 B.老舍

C.冰心 D.茅盾

3.“京派”最有代表的美学家和评论家是( A )。

A.朱光潜 B.周作人

C.凌叔华 D.沈从文

4.1977年2月26日,穆旦逝世于天津。他的绝笔之作是作于1976年12月的( D )。

A.《死》 B.《电》

C.《夜》 D.《冬》

5.刘西渭的《〈边城〉与〈八骏图〉》以印象主义批评对沈从文小说以热烈的赞美。这个刘西渭实际上就是“京派”作家( B )。

A. 萧乾 B.李健吾

C. 林庚 D.李广田

6.对九叶诗人现代派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30年代现代派诗人是( B )。

A.戴望舒 B.卞之琳

C.何其芳 D.李金发

7.阿Q认为,他一生“行状”上的惟一的一个污点在于( C )。

A.被革命党剪了辫子 B.死前没能唱戏文

C.画圈画不圆 D.被抓进又抓出

8.周作人在《美文》中作为榜样的欧美现代小品文家有( D )等。

A.艾略特 B.兰波

C.里尔克 D.兰姆

9.《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的代表作,其主人公曹七巧是( B )。

A.曹公馆的二奶奶 B.姜公馆的二奶奶

C.曹公馆的七奶奶 D.姜公馆的七奶奶

10.王佐良在《一个中国新诗人》一文中的一句话,被后来的穆旦研究者奉为圭臬的经典评价,这句话是( A )。

A.“用身体思想” B.“诗即不同张力的和谐”

C.“抒情的放逐” D.“丰富而且危险”

三、多项选择题 1.以残忍的“典妻”现象作为创作题材的小说主要有( B、C )等。

A.《潘先生在难中》 B.《赌徒吉顺》C.《为奴隶的母亲》D.《湖畔儿语》

2.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有许多“诗剧”,其中主要有( A、B、C、D )等。 A.《女神之再生》 B.《棠棣之花》

C.《湘累》 D.《凤凰涅槃》

3.鲁迅表现“看/被看”模式的小说主要有( A、B、C、D )。

A.《狂人日记》 B.《示众》 C.《阿Q正传》 D.《药》

4.《子夜》描写了五条重要的线索,其中重点描写的“三大火线”是( A、B、D )。

A.资本家在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

B.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C.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和吴荪甫“双桥王国”的美梦彻底破灭

D.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

5.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主要有( B、C、D )。

A.曾文清 B.金子 C.陈白露 D.瑞珏二、单项选择题

1.在40年代,对穆旦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外国诗人主要有(A、B、D)等。

A.艾略特 B.奥登

C.普希金 D.叶芝

2.鲁迅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 A、B、C )。

A.《在酒楼上》 B.《伤逝》

C.《孤独者》 D.《明天》

3.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的,并不完全像有人说的是虚伪的表现,比如(A、B、C、D)。

A.爱穿侍萍绣过的衬衣

B.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

C.无论家搬到哪里都要带上侍萍用过的家具

D.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

4.祁老太爷最喜欢长孙媳妇,是因为她(A、B、D)。

A.已经给祁家生了儿女,教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

B.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不像二孙媳妇那样闹得荒

C.虽然识字不多,却很有学问,常常能猜到老太爷的心思

D.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都由她一手操持

5.张爱玲“上海系列”的作品主要有(A、C)。

A.《金锁记》 B.《第一炉香》

C.《封锁》 D.《倾城之恋》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第一学期有三个大重点,即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而鲁迅可以说是

我们说鲁迅是我们这学期的

一、关于鲁迅的生平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

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二是农民形象,如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风波》)、闰土(《故乡》)等。《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

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小说》杂志,被视为启蒙文学思潮开始的标志(在此之前,《海上奇书》(1892)、《清议报》(1898)等报刊虽然也发表文学作品,但都是以

地被视为

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们一个暗示,使他们抛弃了'旧酒瓶',努力用新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许多人们上去试验。

12.鲁迅反传统的语境、目标、态度和策略鲁迅反传统的目标、态度和策略在教材中都有说明,在这里,我们是将难点放在

说简单的说教,而是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到人性、人生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第三,灵魂的揭示。传统小说大多比较讲究情节性和传奇性,不善于刻画人物心理,而鲁迅则在刻画国人的灵魂,深掘精神上和心理上和病苦方面有所突破。第四,要局和语言的创新。在格局上,基本上不再采用传统的格式,而热衷于各种体式的创造,根据每篇作品的不同内容,几乎一篇一种新形式,其结构方式和叙述角度都与传统小说有了很大区别,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小说的优点,而在语言上也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

讨论:是否可以说‚狂人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答: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集子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按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各种体裁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话剧从开端到成熟几乎花费了半个世纪;新诗对于传统旧诗的胜利虽然只用了短短四年,然而,它不但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涅槃过程,而且距离艺术上真正的成熟还有待时日;散文的成就最大,但是,它一开始使用的却是文学革命所反对的文言文,而且,它虽然有数量众多的名家名作,却很难找出一篇足以体现其整体成就和水平的代表之作。只有小说,虽然起步较晚,大多比较幼稚,但是,却由于产生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创造出了一个奇迹:小说的开端,也就是它成熟的标志。虽然《狂人日记》不是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但它却是第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以足够的思想分量体现了新文学运动的实质,在艺术上成功地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小说形态,最早显示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鲁迅仰仗自己先前所看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所学的医学知识,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然而,鲁迅对于狂人的命运和前途却并不乐观,因此,在作品的“文言小序”中预感到了他的结局:“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

四、简答题:

1、周朴园与侍萍有无真正的爱情?请举出作品中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提示:

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以及感情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以前一般认为,周朴园从一开始就只是封建家庭的纨裤子弟,他与侍萍的关系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本质,他的行为也就是‚始乱终弃‛的典型,先诱骗了侍萍,后又为了与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而抛弃了她,只是当他知道侍萍投河自杀后才为了自己的良心而产生了忏悔之情。

但现在一般认为,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只是同《家》中的觉新等许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样,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思念也不能就说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而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的翻脸,也正是他不敢面对现实,也不想改变自己现状的懦弱的表现。

周朴园对 30年前侍萍居室的布臵保持原样,对侍萍的一些习惯念念不忘,甚至把侍萍摆到前妻的位臵,表示要修一修她的坟墓,这种怀念有真实的一面。因为年轻时的侍萍知书达理,聪明伶俐,贤慧体贴,周朴园对她的爱是真诚的,是初恋;更何况侍萍是在为周朴园生下两个儿子后,主要是被父母逼走的;再加上周朴园的婚姻并不幸福,常让他回忆昔日与侍萍相处的日子。也对年轻时候的行为有些忏悔。当侍萍“死而复生”,出现在自己面前,并可能对自己及家庭、事业带来巨大威胁时,他审时度势,看出利害关系,毫不犹豫地想与侍萍一刀两断,然后想以钱‚平息‛这次事端。

这些说明,周朴园是一个有多元性格的人。仅仅用专横、伪善来概括周朴园的形象,便有失其丰富的内涵,而对道德忏悔过分扩大,也会失却人物的性格核心把握。《雷雨》谁多元心理过程中颇具分寸地展现人物性格的。

2、在小说《四世同堂》中,作家是怎样描写祁老太爷‚破缸御敌‛的?祁老太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P74—75)

祁老太爷“破缸御敌”的事发生在《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的开篇。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了,祁老太爷还在准备过八十大寿。小说中写道:“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地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对付兵荒马乱,祁老太爷有他的一套办法,他家里总存着够全家吃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只要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在大门上,就足以消灾避难。因此,当儿子祁天佑告诉他:“时局不大好呢?”时,祁老太爷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小顺儿的妈,把顶大门的破缸预备好。

祁老太爷为什么会产生“破缸御敌”的想法?因为他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他的这种判断,是基于他的历史经验,他亲眼看过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看见了清朝皇帝怎样即位和持续不断的内战。他说:“日本鬼子又闹事哪!啍!闹去吧!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连皇上都跑了,也没把我的脑袋掰了去呀!八国都不行,单是几个日本小鬼还能有什么蹦儿?咱们这是宝地,多大的乱子也过不去三个月!”因此,当顺儿妈告诉他粮食和咸菜都够三个月吃时,老人满意地说:“有了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就是天塌下来,祁家也会抵抗的。”

3、茅盾的创作计划为什么总是不能完成?试举出三部以上的作品例子。

茅盾是一位非常自觉的作家,他在开始进行小说创作时,就自觉地意识到文学作品反映的不应当只是社会的一角而应当是“社会全般”的整体观念,他是怀着“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实”的艺术野心从事创作的,这也源于茅盾自觉地为中国现代革命“立史”的创作激情。但是,由于茅盾的创作计划一味求高求大,超越了他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才力,或者由于外在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茅盾创作上的力不从心,他多次制订的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大规模描写较长历史时期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计划,几乎都未能完成。如《子夜》开始的构思是一部连续性的三卷本长篇小说,将作品写成城市和农村的“交响曲”,只因自感力所不及而放弃了农村生活的描写,创作计划也一收再收,以至留下残缺的痕迹。《第一阶段的故事》原想全面反映抗日战争的巨大历史画卷,所谓“第一阶段的故事”,显然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创作计划,但作者自己都认为这是一个“急就章”的长篇,生活积累与写作准备远远谈不上充分,还能完成也是情理中的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创作也是如此。作者本来打算写从五四到1927年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大变动,但只是写出了第一部而成为残稿。茅盾创作的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作家的创作必须与自己的生活积累与写作准备相一致,任何主观的努力不与客观和条件相联系,只能是一种力不从心的结果。

五、分析题:

鲁迅对传统文化是否是持否定性的批判态度,这种态度是否偏激?是否是虚无主义的?请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说明你是如何看待对鲁迅这种态度的?

近百年来,鲁迅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在五四时期,鲁迅一提到旧文化旧制度,往往深恶痛绝,有时甚至把话说得很“绝”。他甚至用这样义无反顾的语气来表示:“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凡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忽然想到六》《华盖集》)鲁迅甚至主张不要读中国书,他说:“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是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青年必读书》《华盖集》)因此有人认为,鲁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攻击,丑化了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丧失了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客气一点说,鲁迅对传统的批判也许有其理由,但问题是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对传统的猛烈批判,全盘否定,割裂了传统,伤了民族的元气。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关系到对鲁迅的评价和认识。鲁迅的偏激的言论是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下说出来的,因此我们只有考虑到鲁迅当时特定的语境,才能理解鲁迅的这种偏激。其一,传统文化当然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宜笼统褒贬,但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严重阻碍着社会进步的时候,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这种偏激,实际上是启蒙主义者矫枉过正的一种表现;其二,从鲁迅作品的实际内容来看,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封建性、落后性的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包括“存天伦、灭人欲”的假道学,以及那些使国民精神麻木、愚昧、迷信的糟粕。其三,要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不进行坚决的变革,不采取决绝的态度,是不能完成时代变革的任务的。

在鲁迅小说中,最能表现鲁迅这种偏激态度的是《狂人日记》,我们已经知道,文学革命开始时,鲁迅正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古碑,对传统文化有许多自己的心得,他这时应《新青年》同仁之邀并答应写作小说,一方面含有应和“前驱”之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排遣自己心中的寂寞,而《狂人日记》就是鲁迅这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因此,直接地表达了鲁迅积压了多时的对传统的愤闷,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中国历史的本质:吃人,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明比喻为“吃人的筵席”,而传统中国也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狂人晚上睡不着,翻开历史书,在满纸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吃人”。当然,这不是逻辑判断,只是小说的一种形象的表现,但其中是有鲁迅独到的体察和发现的。他在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为什么写《狂人日记》?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他说自己重视这发现,而知者尚寥寥也。(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信)《狂人日记》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一种小说笔法,但也确实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猛烈而深刻的批判,是带着义愤的攻打和否定。

什么是‚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有什么表现?你自己对精神胜利法作何评价?

答:“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特征,通常是那些需要胜利而又无法取得胜利的人,用以维持精神平衡的一种“骗术”,常常表现在正走向没落的统治阶级的精神状态中。阿Q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怎么也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从人类思想的普遍意义上来看,这正是被统治者接受统治阶级思想影响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受着统治阶级支配的。”由于当时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封建阶级在现实中总是以这种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失败,因此,当时的中国国民便普遍如此。

具体地说,中国农民具有这种精神病态的原因还有三个:第一,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中国农民从一次次造反的失败中,错误地得出了造反没有出路的结论,而不造反又无法忍受现实和痛苦生活,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或求佛拜神,或寄希望于来世;第二,由于自然经济的闭塞环境。中国农民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第三,由于封建家长制的家庭生活。中国农民虽然其社会地位低贱,但在家庭中却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而且越是在外面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庭中称王称霸。“精神胜利法”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不仅揭示出了中国国民性的病根,而且也揭示出了人类普遍的共同特征,因此,阿Q形象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典型。

阿Q是一个生活在江南小镇上的农村流浪汉,他“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阿Q不但没有土地,没有家,甚至连自己的姓名籍贯也不知道,即使是在未庄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然而,他却不愿承认这个现实。 阿Q这个形象令人笑中带泪。对于失败、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难免遇到的事,一般的、正常的人会悲伤之后继续奋斗;愤怒之后难以忘怀;不满之后努力改变困境。但阿Q却不然。他自有他一套独特的、但同时又是病态心理表现的对付方法,那便是“精神胜利法”。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便是阿Q令人笑中带泪的原因所在。且让我们看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何物:它包括盲目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麻林健忘等。它是精神鸦片,是中国人民族劣根性的具体概括,是整个封建文化的产物。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阿Q是如何用实际行动来给予“精神胜利法”以具体、生动的阐释的。如文中所讲,“阿Q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放在他眼里……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而且,也真如茅盾所言,还具有“上中社会阶级的品性”:第一,由于他头有几处癞疮疤,便有了许多的忌讳,“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第二,由于在争斗中总是失败,便改变策略,采取“怒目主义”,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谁要说“亮起来了”,他便以“你还不配……”作为还击和报复,并因此真的觉得自己的癞头疮也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这,便是阿Q盲目自大的表现。一个连老婆也没有的短工居然以为他将来一定会有儿子,而且比他们未庄的赵太爷、钱太爷还阔,这是多么逗人发笑。

而当阿Q被人打怕了,为免受皮肉之苦,竟自认为“虫豸”,如此自轻自贱,怎能不令人为他感到悲哀!还有就是当阿Q被别人打了之后,往往以“儿子打老子”而自慰,甚至被别人抢走了他赌博赢的钱后自打嘴巴却认为是打了别人,便怒气全消,安然入睡;阿Q欺侮比他弱小的小D却被钱太爷的大儿子用棍子凿打他的头时不敢还手,甚至连逃也不敢逃;因向吴妈“求婚”而吓得吴妈又哭又闹,但阿Q却转向即忘,甚至跑去看热闹……所有阿Q的这些“精神胜利法”的作为,都令人在发笑之后感到难过、气愤,继而陷入深思。可以说,“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精神弱点,也是他的主要特征。

令人同情的是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充满着屈辱、贫苦,挨饥受骂被打不绝。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既丧失了做人的人格、尊严,如不能姓赵,否则便挨打。又是一无所有的: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老婆、孩子更是痴心梦想,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个社会,这只能是阿Q的美梦而已。这就使阿Q愈发人不像人。而到最后,阿Q竟被枉杀,以被错杀而结束了他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所有这些,无疑是令人深感同情的。但同时,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的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赖,更甚至明里、暗里地耍流氓,调戏妇女。

总之,阿Q是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过目难忘的辛亥革命前后不觉悟、被压迫的农民形象。

四、简答题:

1、请简要描述新诗从新文学的草创时期到30年代的发展轮廓。

答:⑴.在新文学的草创时期,以白话入诗,集中体现为“诗体大解放”,并带来了诗歌审美经验的改变,如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白话新诗。 ⑵.在20年代,克服诗歌的散文化倾向,重塑新诗的审美品质成为新诗发展的主要动力,如郭沫若、闻一多和李金发等人的早期象征派诗歌。 ⑶.在30年代,新诗的发展表现为两大倾向,一是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和中国诗歌会提倡的“诗歌大众化”;二是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

2、什么叫“京派”?“京派”的重要作家主要有哪些,能否说出其中的五位?“京派”作家对哪些文学流派很反感?

答:⑴.“京派”主要是指30年代活跃在京津等北方地区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⑵.“京派”的重要作家主要有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萧乾、芦焚(师陀),或凌叔华、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

⑶.“京派”作家反感的文学流派主要有三个:革命的左翼文学、现代主义的新感觉派文学、商业化的海派文学。

3、为什么可以说在蘩漪身上,并未表现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

答:⑴、蘩漪的悲剧虽然是没有爱情的婚姻的悲剧,是封建婚姻制度造成的,但是,就蘩漪与周朴圆的婚姻来说,这种矛盾并未上升为戏剧的主要冲突。 ⑵、蘩漪虽然对周朴圆充满怨恨,但她并没有想过要冲出周公馆,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更不愿放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

⑶、蘩漪反对儿子周冲与四凤相爱,并不是出于嫉妒,而是出于封建的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识。

五、分析题:

1.什么是‚牧歌田园诗风格‛。 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沈从文《边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王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只有‚田园诗‛而没有‚牧歌‛。的确如此,我国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被视为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城》则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不仅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着人生理想的‚希腊小庙‛,而且,在这座小庙里还供奉着他的文学理想。在这座小庙里,不仅有他崇拜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也不

仅有他向往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生活,而且,还有他追求的代表着自然天性的理想文体。在这些理想人物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的光辉,体现着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

翠翠在与仅有的男性的接触中萌生出爱意,就任由自己的心思,爱上了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二儿子(二老)傩送,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听到了团总想要与有碾房陪嫁的人家打亲家的话之后,丝毫没有将这个消息与自己的婚事联系在一起,在她的天真纯洁的心灵,似乎根本就不存在

也许,这正是作者的人生观(生死观)。天保的出走遭遇了不幸,傩送不胜悲哀的重负,也离家而去,连翠翠身边的惟一的一个亲人外祖父也弃船仙逝,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翠翠。这一切生、老、病、死,在作者看来,都是自然的安排,人生的常态,当地民风如此,芸芸众生也应如此。 例一,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有名的《桃花源记》,文章提到的世外桃源,就在沅水下游,与沈从文的家乡一水相连。一千五百年后,沈从文在他的《边城》里,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桃花源,这儿的风景和人物更加令人心醉!翠翠这个天真美丽的姑娘,就是山水的精灵吧!从她那水晶一般的大眼睛里,可以看透她那纯洁如水的心灵。她是无言的大自然滋养出来的,没有沾染一丝一毫尘世的污浊。一切出自天性,无论是爱,是天真,还是勤劳、自重……老船夫的身上,也洋溢着边地人民淳朴、豪爽的人性之美。大老、二老、船总顺顺,也都显示出各自的人性之美来。总之,这里没有一个坏人。而这些美的人物,又都活动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原始的、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世外桃源里,对沈从文来说,这一切都是他遥远的美好回忆,是可以用来对抗和回避喧嚣的都市生活烦扰的精神‚自然保护区‛。

例二,在对‚牧歌‛和‚田园诗‛进行简要说明后,这样写道:沈从文的《边城》就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作者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已失望的情况下,便在偏远的少数民族那里,在似乎不文明的生活中发现了人性的美。……地处边界有茶峒,生活是那么宁静安谧,然而又是停滞沉闷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那么低微,知足常乐。作家编织了这样一个动情动人的故事……

例三,回答得最好的,也是行文最为放松和随意的。她在解释了‚牧歌‛和‚田园诗‛这两个概念后,这样写道:沈从文的作品《边城》非常具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我在读过之后,从中体验了两种美的意境,一种是自然环境的美,一种是人性的美。然后再分开论述,最后总结说,作品之所以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是由于作者注重意境,善于‚造境‛,重在表现风格和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与健康并存,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物的外化……

2、张爱玲为什么把她的小说集命名为《传奇》?她的小说代表作《金锁记》讲述的是怎样一个传奇故事?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并说明她的用意。答:张爱玲小说取材于她所熟悉的败落的旧家和与之相关的社会之一角,所写也不过是些‚男女间的小事情‛。她要在日常生活的‚微波粼粼‛之中,显示出‚洪涛大浪的气象‛。这种艺术上的追求,同《红楼梦》所启示于人的,颇相吻合。她虽然把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传奇》,但在卷首‚题辞‛里说的明白:‚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对于小与大、平与奇之间的内在联系,张爱玲是能够把握得住的。《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的代表作。这是一个关于‚原欲‛的故事,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张爱玲的小说都与女性和

当然,这也是一个‚害人害已‛的故事。曹七巧与葛薇龙、白流苏等女性不同的是,她的婚姻一开始并不是她自愿的,完全出于


相关内容

  • 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与建议
  • 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2010年是广东进入新课程的第六年,新课程高考已经考过了三届,全国步入新课程高考的省.市也已经增加到了十个.广东新课程高考的"导向性原则"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 ...

  • [历史教材目录]高中教科书[历史]目录(人民版)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目录(人民版)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与探究之一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 ...

  • 乡镇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计划
  • 一.学习要求 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县十四届五次党代会及镇十二届五次党代会精神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全面深化改革.为新一轮发展探路的实践本领,切实提升领导干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 ...

  • 农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 农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08年度农业领域科技计划分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和农业科技专项计划两个类别,其中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分重点专项.重点项目和引导项目三个层次,农业科技专项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六个专项.各计划项目.相关背景.研究内容.申报要求如下: 一.重点专项 (一)广东海洋农业 ...

  • 下半年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
  • 根据上级部署要求,结合当前形势任务和大豫的工作实际,现就今年下半年基层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集中学习提出如下专题计划,供参考。   一、学习专题设置   第一专题: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在更快更好发展中努力促进大豫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   通 ...

  • 市农业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专题一严以修身工作总结
  • 市农业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专题一严以 修身工作总结 按照市委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要求,市农业局党组以党组书记讲党课开局,以严为基础.实为标准开展学习研讨,并且"严以修身"为主题的专题一收到效果,市农业局"突出严实要求扎实推进 ...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实施意见>等文件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提 ...

  • 最新现代汉语专题网上作业及答案
  • 最新电大本科<现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任务 01-09 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本人通过对历年电大本科<现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任务 01-09 试题的研究,汇总了这个考试题库完整版,内容包含了 简答题.客观题.论述题.作品题等,并且每年都在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 ...

  • 现代汉语第一次作业
  • 第一次作业 一.简答题(共2 道试题,共10 分.本课程入门学习要求) 1. 浏览本课程各个部分的学习内容并简要介绍. 答:第一章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解读,主要介绍了语言文字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第二章是语音,主要介绍了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如普通话的达标测试等: 第三章为词汇,主要介绍 ...

  • 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场景描写专题写作教案
  • 场景描写专题写作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关于场景写作的重点词汇及句式,形成体系架构: 2.掌握篇章段落结构,脉络清楚,过渡自然,顺畅简练: 3.提高学生场景写作技巧,写出地道的汉语表达: 4.场景写作与其他写作专题能够协调共用,相互促进,形成整个写作框架. 二.教学重难点 1.与场景描写相关的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