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2课时教案

鹬蚌相争(2课时)

一、复习,直接导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初步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课后三题的词语,齐读。

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故事复述一下吗?指名复述故事,师生评价。

2、师:这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事情发展顺序)回忆一下,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指名说,师板书:鹬啄蚌,蚌钳鹬。那么,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又如何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细读课文,悟相争。

1、生默读第二部分,出示自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7---14自然段,交流讨论:

(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它们争斗的经过的?找出描写鹬和蚌争斗时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它们的心情和激烈的场面。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鹬和蚌相争了多长时间?请在文中划出来。

(3)鹬和蚌相争的结果怎样?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交流汇报:

(1)语言描写:出示两句对话,师:观察一下,这两句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格式相同,关键词:今天、明天、就会有)这里采用相同的格式有什么作用?(联系平时同学间争吵时的对话来体会,或者引导学生换一种回答,如:“那我也不放你,你也会饿死的。”体会蚌的针锋相对、不甘示弱)

指导朗读对话,评价。

师小结语言描写的作用。

动作描写:出示表示动作的词语,师生共同演示还原鹬蚌争斗的动作。

师:我们亲眼看到它们争斗的场面了吗?为什么我们能表演出它们的动作呢?(依据动作描写来进行想象。)这就是准确的动作描写的作用。

心理描写:关注心理的变化(略处理)

师小结:在描写鹬蚌相争的经过时,课文既没有一笔带过,也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它们激烈的争斗场面,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那么,我们平时在作文中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

(2)师:鹬和蚌就这样斗智斗勇,一直斗了多久?

指名说:一天。找出相关的证据。

(3)那么,最后谁赢了呢?

指名说,板书:渔翁(得利)

你从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指名说,评价。出示寓意,齐读。意思相近的成语还有: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

三、阅读链接,小练笔

1、师:刚才我们学习的《鹬蚌相争》是根据《战国策》中的一个小故事改编的。大家想不想读读原汁原味的故事?

课件出示阅读链接: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齐读,完成课后练习。

2、师:《鹬蚌相争》原文仅59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不仅制止了一场战争,而且穿越二千多年的历史的烟云,流传至今,给我们以无限的思考和启迪。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板书:寓言)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有哪些特点呢?

课件出示寓言文体的资料,齐读。

3、师:在浩瀚的人类文化宝库里有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值得一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几则伊索寓言,课件出示,生自读。再次小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同时关注描写方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4、师,看了这些寓言故事,你是不是也想来编一则寓言故事呢?

要求:(1)把握文体特点(小故事,大道理)

(2)注意运用语言、环境、动作、心理描写,使故事更精彩。

(3)生练习,然后展示、评价。

鹬蚌相争(2课时)

一、复习,直接导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初步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课后三题的词语,齐读。

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故事复述一下吗?指名复述故事,师生评价。

2、师:这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事情发展顺序)回忆一下,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指名说,师板书:鹬啄蚌,蚌钳鹬。那么,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又如何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细读课文,悟相争。

1、生默读第二部分,出示自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7---14自然段,交流讨论:

(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它们争斗的经过的?找出描写鹬和蚌争斗时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它们的心情和激烈的场面。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鹬和蚌相争了多长时间?请在文中划出来。

(3)鹬和蚌相争的结果怎样?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交流汇报:

(1)语言描写:出示两句对话,师:观察一下,这两句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格式相同,关键词:今天、明天、就会有)这里采用相同的格式有什么作用?(联系平时同学间争吵时的对话来体会,或者引导学生换一种回答,如:“那我也不放你,你也会饿死的。”体会蚌的针锋相对、不甘示弱)

指导朗读对话,评价。

师小结语言描写的作用。

动作描写:出示表示动作的词语,师生共同演示还原鹬蚌争斗的动作。

师:我们亲眼看到它们争斗的场面了吗?为什么我们能表演出它们的动作呢?(依据动作描写来进行想象。)这就是准确的动作描写的作用。

心理描写:关注心理的变化(略处理)

师小结:在描写鹬蚌相争的经过时,课文既没有一笔带过,也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它们激烈的争斗场面,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那么,我们平时在作文中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

(2)师:鹬和蚌就这样斗智斗勇,一直斗了多久?

指名说:一天。找出相关的证据。

(3)那么,最后谁赢了呢?

指名说,板书:渔翁(得利)

你从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指名说,评价。出示寓意,齐读。意思相近的成语还有: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

三、阅读链接,小练笔

1、师:刚才我们学习的《鹬蚌相争》是根据《战国策》中的一个小故事改编的。大家想不想读读原汁原味的故事?

课件出示阅读链接: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齐读,完成课后练习。

2、师:《鹬蚌相争》原文仅59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不仅制止了一场战争,而且穿越二千多年的历史的烟云,流传至今,给我们以无限的思考和启迪。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板书:寓言)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有哪些特点呢?

课件出示寓言文体的资料,齐读。

3、师:在浩瀚的人类文化宝库里有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值得一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几则伊索寓言,课件出示,生自读。再次小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同时关注描写方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4、师,看了这些寓言故事,你是不是也想来编一则寓言故事呢?

要求:(1)把握文体特点(小故事,大道理)

(2)注意运用语言、环境、动作、心理描写,使故事更精彩。

(3)生练习,然后展示、评价。


相关内容

  • 教案--寓言故事
  • 教案--<寓言两则> 一.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4课<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 二.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对此进行表达与交流,培养 基本语文素养.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 ...

  •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寓言二则-北京版[小学学科网]
  • 26.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够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 xiaoxue.xuekeedu.com 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 ...

  • 鹬蚌相争教案
  • 教学内容:第24课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读绿线里的2个生字,学会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领会寓意. 3.在自主探究课文怎么写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的过程中领会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 ...

  • 24.寓言两则 教案4
  •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为了更好地完成好本课基本任务,我通过看图.表演,让学生用上自己的声音.表情或动作读出词语.句子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再将自己的 ...

  •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修改)
  • 鹬蚌相争 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心小学 孟文荣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说明了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这篇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读懂课文内容并不难.寓言故事的特点就是通过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 ...

  • 幼儿园大班律动游戏[鹬蚌相争]教案
  • 幼儿园大班律动游戏<鹬蚌相争> 本资料由幼教廖老师分享,如需配套音乐请加扣扣:一零一四四八二八四一 二.表演动作建议 1.第一段音乐 第1-2小节,左手的大拇指和其余四指捏住作小河蚌休息状. 第3小节,幼儿用左手手指作蚌壳张开合上的动作. 第4-10小节,动作同第1小节. 2.第二段音乐 ...

  • 十面埋伏(教案)
  • 音乐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课题:音乐欣赏<十面埋伏> 课型: 多媒体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的音色特点.演奏技巧,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体会乐曲情绪. 2.能力目标:能根据乐曲的速度.力度.节 ...

  • [留侯论]教案
  • <留侯论>教案 [教学目标] 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 ...

  •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杨苏芳 教学目标 1.第一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