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1 引言

心理实验和其它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的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照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控制或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它应随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变量,并且要用数量来表示,具有可操作性。控制变量,在心理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对所有能够影响因变量的因素都要进行控制,使其它实验条件保持恒定。额外变量就是实验中应该控制的变量。一个研究者不只是在实验设计时要明确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也要处处考虑到它们。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实验中各种变量是心理实验研究的必要条件。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定“知道结果”的反馈信息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验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2 方法

2.1 被试

江苏师范大学本科生两名,一男一女,男生年龄为22,女生年龄为21。

2.2 仪器或材料

白纸若干 直尺若干

2.3 程序

本次实验为单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为练习中被试是否知道画线结果,具有两个水平,即知道结果(有反馈信息)和不知道结果(无反馈信息),甲乙两组被试分别分配到这两个水平上;因变量为画线的准确性,以画线长度或者画线长度与实际长度的误差为衡量指标。 首先,让被试甲坐在桌边,桌上放好画有长为5cm的黑色线段的白纸(令线段垂直于桌子边缘)和编号为“甲1”的白纸,用挡板挡住被试的视线,使其看不到自己画好的线和画线的手。给予被试指示语:“请你拿好铅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黑色竖线,用笔在旁边的白纸上画竖线,画出你认为画的线段和看到的一样长就可以了。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画线的手和画好的线。一共画20次,从左到右,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你的手臂不要移动。”等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扶好挡板,帮助被试移动白纸,在被试完成20条竖线后结束。

其次,主试换用白纸甲2,给予指导语:“现在请你还用同样的方法画线,但这次你画完一条线,我会把你画的结果告诉你,我只会告诉你画的线‘长了’‘短了’还是‘刚好’(20mm正负1mm为准)。你注意自己画线的感觉,并且借助我告诉你的结果来调整画线长短。这样来画40条线,手臂还是不要移动,尽量把它们画准确。”每当被试画好一条线,主试尽快量好,并立刻告诉被试结果长了、短了还是刚好,移动白纸,直到40条画好。 再次,主试再换用白纸甲3,给予指导语:“现在画最后20条线,这次我不再告诉你画线的结果了,但请你还是尽量画的准确。”

然后,被试乙进行实验,用乙1、乙2、乙3三张白纸画线,画线方法完全相同,只是每次画线的结果都不给予反馈,除此之外与甲的指导语相同。

最后,处理实验结果。

3 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用于实验的白纸上的线段长度为5cm。在被试甲的实验中,甲1所测的平均数为3.945cm,甲2所测平均数为4.918cm,甲3所测平均数为5.445cm。第一次无反馈测得被试甲20次画线长度的平均值离白纸上线段长度有1.005cm;第二次给予反馈时,被试甲40次画线长度平均值离白纸上线段长度为0.082cm,这个数据离白纸上线段长度差距非常小,所以这说明被试在接受反馈时,这些反馈对被试画线的准确度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三次又不给予反馈,被试这次20次画线的长度距白纸上线段长度为0.445cm,相较于第一次的数据,发现被试通过学习后对于画线的准确度有所提高,这更说明了本次实验中反馈对被试甲起到了作用。在被试乙的实验中,乙1所测平均数为4.395cm,乙2所测平均数为

3.853cm,乙3所测平均数为4.525cm。被试乙在三次实验里都没有给予反馈,从这三次的平均数可以发现被试乙画线的准确度并没有提高,在第二次的实验中可能因为被试失去耐心,还出现了画线准确性下降的趋势。所以通过甲乙两被试各三次的实验所测得的数据比较,我们更能发现反馈对被试甲画线的准确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被试甲乙各3次实验中所测数值平均数(单位:cm)

实验

平均数 甲1 3.945 甲2 4.918 甲3 5.445 乙1 4.395 乙2 3.853 乙3 4.525 4 讨论

在实验中,被试甲的三次画线长度的平均数分别为3.945cm、4.918cm、5.445cm。从第一个平均数可以发现,被试在这个20次的画线中还没有适应或者是被试本身对线段长度觉知不够准确,画的线段比较偏短。还有在实验进行前,老师曾举例说在纸上画一条4cm的线段,再让被试根据自己看到线段的长度来画出线段。这可能对被试也有影响,被试可能觉得我们的实验所用到的线段长度也为4cm,所以就根据自己对4cm长度的感觉画了4cm长度的线段。在第二次40次的实验中,被试画一条线段就有主试快速量出线段长度并且平静的提醒被试所画线段距离白纸上线段长度是‘短了’‘长了’还是‘刚好’,所以这说明被试在接受了这些反馈后对自己所画线段长度进行调整了,从而达到画线的准确性。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被试在接受这些反馈后,画出的线段的长度与白纸上线段的长度十分接近,这说明了给予被试的反馈促进了被试画出线段长度的准确性。在第三次实验中,被试甲画出线段的平均值偏高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接受了反馈后,被试可能感受到了第一次实验画出线段被自己觉知短了,所以开始将线段画长一点,就出现了第三次画出线段的平均值与白纸上线段相较就变长了。从这三个实验数据的结果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被试甲在接受反馈与学习后,画线长度的准确性有了提高,说明这些反馈对被试甲的画线长度的准确性有促进作用。在完全没有给予反馈的被试乙的实验中,被试乙三次画线长度的平均数分别为

4.395cm、3.853cm、4、525cm。从第一次数据结果中,我们发现被试乙也对线段长度觉知不准确,也觉知的偏短了。而在第二次的实验中,被试乙的画线平均数更短了,这可能是被试乙在长期画线段中耐心渐渐消耗,对画线感到反感,想要快些把它画完,所以每一次都随心画了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导致将线段画得偏短。第三次实验,被试乙在休息过后重新开始画,所画线段的长度平均值与第一次实验数据结果相差很小,说明被试虽然与被试甲一样经过了长期的画线练习,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反馈,所以对画线长度的准确性没有明显的提高。综上所述,反馈对画线的准确性有促进作用。

在本次实验中也存在许多的实验误差。首先,这次实验为单因素组间设计,本来需要大量的被试来参加实验,可是由于一些原因,本次实验只有两名被试。所以本次实验的结果可能由于被试量太少而不具有代表性。那么下次我们再进行类似的实验时要尽可能的选取较多

的被试来参与实验,从而来减少实验误差;其次,本次实验的被试在进行实验时可能由于处于被试的身份而变得紧张,特别是当老师在一旁观看被试做实验时被试可能会变得更加紧张,这些因素也会影响被试在画线上准确性,使被试达不到本身的水平或者超常发挥。为了避免这样的实验误差,我们在被试做实验时,要尽量减少对被试的干扰,让被试先进行放松,再让被试处于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实验;然后,在实验进行中,主试会对被试在言语上进行提醒,主试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绪可能也会对被试的实验数据产生影响。被试在听到积极情绪时,这就是一种鼓励的信息,那么被试就会更积极的画线,可能就会助于被试画线的准确性,而主试有消极情绪时,被试可能会紧张,而不助于被试画线的准确性。所以为了减少这样的误差,主试在实验时要尽量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来减少对被试的影响;再次,不同被试对反馈处理的不同也会导致误差。例如,有些被试对于反馈并不是十分重视,那么这些反馈也就不具有代表性。就拿本次实验来说,被试们对于画线段根据什么样的方法也不一样,那么实验中就必定会产生误差。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误差,我们在被试进行实验之后要对被试进行采访,辨别被试们所用的方法,将所用方法相同的归于一类,在进行比较而来减少误差;最后,实验中被试本身对线段长短的觉知就会给实验带来误差。有些被试本身对线段长短的觉知比较准确,而另一些被试对线段长短的觉知却比较不准确,所以这些差别就会使实验产生误差。那么我们为了避免这些误差,在实验进行之前应该对实验中选取的被试先进行一轮测试。比如,将画着不同长短线段的白纸拿给被试们看,测出他们对这些线段长短的觉知的准确性,从而选出知觉水平差不多的被试们来参与此次的实验,避免实验中这样的误差。 5 结论

主试对被试的反馈信息对画线准确性的有促进作用的影响,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也进行了验明。

参 考 文 献

朱滢.2009.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1 引言

心理实验和其它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的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照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控制或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它应随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变量,并且要用数量来表示,具有可操作性。控制变量,在心理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对所有能够影响因变量的因素都要进行控制,使其它实验条件保持恒定。额外变量就是实验中应该控制的变量。一个研究者不只是在实验设计时要明确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也要处处考虑到它们。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实验中各种变量是心理实验研究的必要条件。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定“知道结果”的反馈信息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验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2 方法

2.1 被试

江苏师范大学本科生两名,一男一女,男生年龄为22,女生年龄为21。

2.2 仪器或材料

白纸若干 直尺若干

2.3 程序

本次实验为单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为练习中被试是否知道画线结果,具有两个水平,即知道结果(有反馈信息)和不知道结果(无反馈信息),甲乙两组被试分别分配到这两个水平上;因变量为画线的准确性,以画线长度或者画线长度与实际长度的误差为衡量指标。 首先,让被试甲坐在桌边,桌上放好画有长为5cm的黑色线段的白纸(令线段垂直于桌子边缘)和编号为“甲1”的白纸,用挡板挡住被试的视线,使其看不到自己画好的线和画线的手。给予被试指示语:“请你拿好铅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黑色竖线,用笔在旁边的白纸上画竖线,画出你认为画的线段和看到的一样长就可以了。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画线的手和画好的线。一共画20次,从左到右,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你的手臂不要移动。”等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扶好挡板,帮助被试移动白纸,在被试完成20条竖线后结束。

其次,主试换用白纸甲2,给予指导语:“现在请你还用同样的方法画线,但这次你画完一条线,我会把你画的结果告诉你,我只会告诉你画的线‘长了’‘短了’还是‘刚好’(20mm正负1mm为准)。你注意自己画线的感觉,并且借助我告诉你的结果来调整画线长短。这样来画40条线,手臂还是不要移动,尽量把它们画准确。”每当被试画好一条线,主试尽快量好,并立刻告诉被试结果长了、短了还是刚好,移动白纸,直到40条画好。 再次,主试再换用白纸甲3,给予指导语:“现在画最后20条线,这次我不再告诉你画线的结果了,但请你还是尽量画的准确。”

然后,被试乙进行实验,用乙1、乙2、乙3三张白纸画线,画线方法完全相同,只是每次画线的结果都不给予反馈,除此之外与甲的指导语相同。

最后,处理实验结果。

3 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用于实验的白纸上的线段长度为5cm。在被试甲的实验中,甲1所测的平均数为3.945cm,甲2所测平均数为4.918cm,甲3所测平均数为5.445cm。第一次无反馈测得被试甲20次画线长度的平均值离白纸上线段长度有1.005cm;第二次给予反馈时,被试甲40次画线长度平均值离白纸上线段长度为0.082cm,这个数据离白纸上线段长度差距非常小,所以这说明被试在接受反馈时,这些反馈对被试画线的准确度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三次又不给予反馈,被试这次20次画线的长度距白纸上线段长度为0.445cm,相较于第一次的数据,发现被试通过学习后对于画线的准确度有所提高,这更说明了本次实验中反馈对被试甲起到了作用。在被试乙的实验中,乙1所测平均数为4.395cm,乙2所测平均数为

3.853cm,乙3所测平均数为4.525cm。被试乙在三次实验里都没有给予反馈,从这三次的平均数可以发现被试乙画线的准确度并没有提高,在第二次的实验中可能因为被试失去耐心,还出现了画线准确性下降的趋势。所以通过甲乙两被试各三次的实验所测得的数据比较,我们更能发现反馈对被试甲画线的准确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被试甲乙各3次实验中所测数值平均数(单位:cm)

实验

平均数 甲1 3.945 甲2 4.918 甲3 5.445 乙1 4.395 乙2 3.853 乙3 4.525 4 讨论

在实验中,被试甲的三次画线长度的平均数分别为3.945cm、4.918cm、5.445cm。从第一个平均数可以发现,被试在这个20次的画线中还没有适应或者是被试本身对线段长度觉知不够准确,画的线段比较偏短。还有在实验进行前,老师曾举例说在纸上画一条4cm的线段,再让被试根据自己看到线段的长度来画出线段。这可能对被试也有影响,被试可能觉得我们的实验所用到的线段长度也为4cm,所以就根据自己对4cm长度的感觉画了4cm长度的线段。在第二次40次的实验中,被试画一条线段就有主试快速量出线段长度并且平静的提醒被试所画线段距离白纸上线段长度是‘短了’‘长了’还是‘刚好’,所以这说明被试在接受了这些反馈后对自己所画线段长度进行调整了,从而达到画线的准确性。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被试在接受这些反馈后,画出的线段的长度与白纸上线段的长度十分接近,这说明了给予被试的反馈促进了被试画出线段长度的准确性。在第三次实验中,被试甲画出线段的平均值偏高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接受了反馈后,被试可能感受到了第一次实验画出线段被自己觉知短了,所以开始将线段画长一点,就出现了第三次画出线段的平均值与白纸上线段相较就变长了。从这三个实验数据的结果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被试甲在接受反馈与学习后,画线长度的准确性有了提高,说明这些反馈对被试甲的画线长度的准确性有促进作用。在完全没有给予反馈的被试乙的实验中,被试乙三次画线长度的平均数分别为

4.395cm、3.853cm、4、525cm。从第一次数据结果中,我们发现被试乙也对线段长度觉知不准确,也觉知的偏短了。而在第二次的实验中,被试乙的画线平均数更短了,这可能是被试乙在长期画线段中耐心渐渐消耗,对画线感到反感,想要快些把它画完,所以每一次都随心画了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导致将线段画得偏短。第三次实验,被试乙在休息过后重新开始画,所画线段的长度平均值与第一次实验数据结果相差很小,说明被试虽然与被试甲一样经过了长期的画线练习,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反馈,所以对画线长度的准确性没有明显的提高。综上所述,反馈对画线的准确性有促进作用。

在本次实验中也存在许多的实验误差。首先,这次实验为单因素组间设计,本来需要大量的被试来参加实验,可是由于一些原因,本次实验只有两名被试。所以本次实验的结果可能由于被试量太少而不具有代表性。那么下次我们再进行类似的实验时要尽可能的选取较多

的被试来参与实验,从而来减少实验误差;其次,本次实验的被试在进行实验时可能由于处于被试的身份而变得紧张,特别是当老师在一旁观看被试做实验时被试可能会变得更加紧张,这些因素也会影响被试在画线上准确性,使被试达不到本身的水平或者超常发挥。为了避免这样的实验误差,我们在被试做实验时,要尽量减少对被试的干扰,让被试先进行放松,再让被试处于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实验;然后,在实验进行中,主试会对被试在言语上进行提醒,主试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绪可能也会对被试的实验数据产生影响。被试在听到积极情绪时,这就是一种鼓励的信息,那么被试就会更积极的画线,可能就会助于被试画线的准确性,而主试有消极情绪时,被试可能会紧张,而不助于被试画线的准确性。所以为了减少这样的误差,主试在实验时要尽量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来减少对被试的影响;再次,不同被试对反馈处理的不同也会导致误差。例如,有些被试对于反馈并不是十分重视,那么这些反馈也就不具有代表性。就拿本次实验来说,被试们对于画线段根据什么样的方法也不一样,那么实验中就必定会产生误差。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误差,我们在被试进行实验之后要对被试进行采访,辨别被试们所用的方法,将所用方法相同的归于一类,在进行比较而来减少误差;最后,实验中被试本身对线段长短的觉知就会给实验带来误差。有些被试本身对线段长短的觉知比较准确,而另一些被试对线段长短的觉知却比较不准确,所以这些差别就会使实验产生误差。那么我们为了避免这些误差,在实验进行之前应该对实验中选取的被试先进行一轮测试。比如,将画着不同长短线段的白纸拿给被试们看,测出他们对这些线段长短的觉知的准确性,从而选出知觉水平差不多的被试们来参与此次的实验,避免实验中这样的误差。 5 结论

主试对被试的反馈信息对画线准确性的有促进作用的影响,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也进行了验明。

参 考 文 献

朱滢.2009.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内容

  • 心理学研究方法自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 心理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李玉伟 10心咨 提示 第一章知识点在最后一页 撤除自变量,继续检测因变量的情况. 小样本研究范式与大样本研究范式相比,1. 更严密地检测了对象的行为.2. 更系统地测量了自变量的效应.3. 更细致地进行被试内比较和分析. 但是,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外部效度不易达到要求,并容易 ...

  • 实验心理学复习重点
  • 实验心理学 填空() 名词解释() 问答题(5*8) 实验设计() A :刺激系列分组法:在被试不知道刺激强度是否变化的情况下,给被试连续呈现一系列相等的强度的刺激,让被试做出是否能够感觉得到或与标准刺激是否有差异的判断. B :刺激分组发:事先将比较刺激分成若干组,具体的分组原则是分别将大于和小于 ...

  • 心理学实验中的自变量
  • 自变量是研究者要研究的相关变量,它可以是作业,任务,作业和任务的环境,也可以是被试者特征:自变量最大的特征是要操纵,改变,要有变化:没有变化的量不能作为自变量:例如,新生儿的视觉发展研究中,选择的新生儿只有一个年龄,那么,年龄变量就不能作为自变量,因为年龄没有改变.操纵:如果视觉刺激和新生儿的距离没 ...

  •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 00266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社会化:指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从生物人.野蛮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

  • 11 个体差异
  • 第十一章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 )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人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每个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背景都存在差异,而心理学研究主要关心的是个体在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的差异. 比起人与人之间的共性来说, ...

  • 心理实验设计自考真题02-08
  • 2002年下半年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斯蒂文斯曾让被试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振动等的强度,用以验证幂定律,这种方法称为(D ) A .差别阈限法 B .感觉等距法 C .数量估计法 D .不同感觉道的交*匹配法 2.SN 分布的 ...

  •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 1. 变量 在性质数量上可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2. 自变量 实验者操纵控制的,并且能够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变量. 3. 因变量 因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也是研究者力图记录.测量的变量. 4. 刺激变量 已知对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 5. 机体变量 机体本身对反应有影响 ...

  • 如何选择.阅读和评述心理学研究报告
  • 如何选择.阅读和评述研究报告 近日,有几位问到,如何评述那些发表的实验报告,就在此作一简单表述. 1.选择什么样的文献来阅读这一问题,叫做"定与不定".所谓"定",就是不要盲目地选择文献来读,而是要选择与自己研究专题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自己对该专题比较熟悉的 ...

  • 我国老年抑郁心理干预研究的方法学分析
  • [关键词] 心理干预:抑郁: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社会更加关注老年群体,在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和精神疾患[1].国内有学者报告,老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39.9%,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老年人患躯体疾病的风险[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