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服装研究

第10卷 第4期 2005年8月

JOURNALOFZHUZHOUTEACHERSCOLLEGE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10No.4Aug.2005

民国时期的服装研究

*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 要:中国古代服饰一直以宽衣博袖著称于世,辛亥革命后服装为之一变。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旗袍、西式时装等近代服装占据着半壁江山,传统的长袍马褂也未退出历史舞台。民国时期的服装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一方面形成了以中山装和旗袍为代表的/国服0,另一方面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地域的服装存在很大的差异,服饰/辨等次,昭名分0的功能在相当范围内还存在。关键词:民国服装;西服;中山装;旗袍

中图分类号:K258;J523.5;TS94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432(2005)04-0012-03

Costumesinthe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

HUANGMin

(CollegeofSociology,Soochow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021,China)

Abstract:AncientChineseclothesusedtohavebigsleeves.ThingschangedaftertheRevolutionof1911.ApluralitywasshowninthecoexistenceofWestern-styleclothes,studentdress,traditionallonggownandmandrinjacket,andnationalcostumes,Chinesetunicsuitandcheongsam.Thereweregreatdifferencesbetweentheclothesofdifferentsocialclasses,politicalsectsandregions.Atthattime,aperson'sdressstillrevealedhisorhersocialstatus.

Keywords:theRepublicofChina;costumes;Western-styleclothes;Chinesetunicsuit;cheongsam

衣,在衣食住行中居首位,与人形影相随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中华服饰也为之一变。这一变不仅取决于朝代的更迭,也是受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

服又有昼夜之分。昼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脉齐,前对襟,后下端开叉,黑色,穿黑色过踝的靴;晚礼服类似西式燕尾服,穿短靴,前缀黑结。穿大礼服戴高而平顶的有檐帽子。常礼服与大礼服大同小异,惟戴较底的有檐圆顶帽。时人

一 民国时期的服饰

(一)官方礼服制度。中华民国的成立,要求从外表上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服饰文化的改变就是这一要求的外在表现。中华民国在服饰上的/新0表现在正式服饰上,就是废除满式的官服顶带,表现在常服上则是不再将传统服饰作为唯一的选择。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成立,参议院于民国元年七月公布了5服制条例6,规定男女礼服制度。女子礼服基本上为清代汉族女装的发展;男子礼服则分中、西式。中式为传统的长袍马褂,西式礼服分大礼服和常礼服两种,大礼

*

解释这种中西并存的礼服制度:/竟用西式,于习惯上一时尚未易通行,,,故定新式礼服外,旧式褂袍亦得暂时适用。0[2]

中华民国对平时便服,不作具体规定,人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服饰,无论款式、颜色都不受限制。

(二)男子常服。民国流行的男子常服主要为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等,纯中式的大襟袄、中式裤、黑布鞋亦存在于广大的农村。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由经济水平以及社交范围不同而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因职业、年龄、职务、修

收稿日期:2004-12-20

作者简介:黄敏(1981-),女,江苏如皋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中国近现史专业硕士生。E-mail:m-huang123@

126.com

12

养等的不同而出现的。

敏:民国时期的服装研究

着上抛弃了等级差别。故而革命者取其义,守旧者取其名,使长袍马褂在近代中国服饰舞台上仍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长袍马褂的忠实拥护者)))中老年人以及守旧人士们,依然试图引导下一辈维护传统,最起码己身严守陈规穿着长袍马褂,却不知近代的服饰改革早就在青年和中老年之间划出了一条代沟。众多的青年,由于文化和知识水准的不断提高,眼界的不断开阔,纷纷跨过老一辈设下的界限,置传统与忠告于不顾,普遍追求新式服装,男穿西服女着裙装已是常见之事。

(三)民国流行的妇女服饰。民国时期的妇女服饰在西化速度方面落后于男性,但就款式以及更新速度而言则比男性服饰丰富。从古至今,妇女的服饰就比男子要复杂得多、也发达得多。这一时期女子服饰的突出代表就是新式旗袍和时装的出现。

1、旗袍。到20年代后,由于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衣身缩短,腰身紧收并缀以肩缝,较以前变得妩媚精致,更加舒适合体,衬托出女性美。在机械工业逐渐兴起的形势下,去掉长衣大袖而使之轻便适体,无疑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30年代后,旗袍进入其全盛期,不断创新变化,时高领时低领,时长袖时短袖时无袖,时盖过脚面时短及膝盖,,

总体而言,旗袍得衣领紧扣,曲线鲜明,加以斜

襟的韵律,突出了东方女性端庄、典雅、沉静、含蓄之美。正是旗袍不断自我更新的特性使其永保魅力,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貌的服装,享有/国服0之誉。/中国人都将旗袍看成女性国服,老派人接纳它是因为它有个完全中国味道的名字,中国传统袍服的表征和含蓄美好的意趣,而西式制作和时尚因素的融入又迎合了必需的开放和开明;新派人士欢迎它是着眼于其连衣裙的本质所带来的中西交融的衣着空间,以及与西式服饰类似的时尚感。0[6]

2、时装。除旗袍外,女性服饰繁荣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时装的出现。在某一时期内通行的新式服装被称为时装,时装在上海的广泛流行使上海成为全国的服装中心。商家的服装展演、女演员的穿着都引领着时装的潮流。时装中的裙装成为都市女性的新宠,样式、颜色时时翻新,举不胜举,或无袖或荷叶袖,或-V.字领或-).字领,或长及没裸或短及膝上。披风、西式大衣、西式外套、毛线马甲、泳衣、各款帽子、围巾,,共同构成时尚女装的一部分。有的在西式大衣或外套里面着一袭旗袍,,则兼具妩媚与端庄的风韵。辛亥革命后,受留日学生的影响,上衣下裙一度是最流行的服装。一般这样的穿着以修长的高领衫袄配黑色素长裙,弃首饰不戴,又称/文明新装0。5妇女杂志6第九卷第一号所刊民国十二年时上海妇女运动的照片中,大部分是上衣下裙,数十人中只有一人穿旗袍,还较为宽博。

1、西装。在西风东渐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熟知。最初,西装绝大多数是进口,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0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30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清末民初许多政坛要人如章宗祥、陆徽祥、周自齐、朱启玲、曹汝霖都着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了

[3]

手杖,在北京中央公园游园。5近代名人图鉴6收录的唐

绍仪内阁全体10人合影中,有7个人穿的是西装。此外,基本上所有的民国军政要人,甚至包括像溥仪、载恬等满清贵族都有西装照留世。

西装的流行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人们不再顾及所谓/服色正朔0;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爱屋及乌。正如郁达夫所云:/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中国人非学他们不可了,于是乎,阿狗阿猫,就都着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靴,提起了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0[4]林语堂也说:/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之风气,为摩登女士所乐从者,唯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为之效-颦.。0[5]所以在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2、中山装。西装无论从名称上还是样式上都是纯粹洋人的玩意儿,并不完全适应中国人的生活特点,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山装出现了。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导的中山装是在/学生装0和/企领文装0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一种服装。最早的中山装作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上有九粒纽扣,后背有中缝,腰际有阔带式横襟,衣服的上下左右各缀有一贴袋,上端加有戴盖,下面的袋子裁制成可以随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0式样。中山装的款式后来在领子、袋盖、纽扣及袖口等部分都有变化,制作工艺和色彩等方面都有所改进。

由于敬仰孙中山先生的政治威望,政府官员、文化人士等纷纷效仿,一时成为民国时期的风尚,中山装成为民国时期三大男装款式之一。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着中山装,可见中山装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中山装与欧美及东亚各国西服的最明显区别在于他的立领是关闭式的,从而具有了中国民族含蓄内敛的特色。直到今天,中山装仍然作为代表中华民族气魄的一种服装,流行在人民的生活中。

3、长袍马褂。虽然经过了以西装为代表的新式服装的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礼服,穿时加罩于袍服之外。马褂之制于康熙末年在全国普及,成为一种常服。长衫的形式在民国初年定型后就再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作大襟右衽式,长及脚踝上2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左右两侧下摆处,开有1尺左右长衩。

民国仍然将长袍马褂作为国家礼服的一种,但是在穿

二 民国服饰的特性

(一)城乡之别。以上涉及的各式服装都是在城市、商埠、城镇广泛流行的,所适应的人群也以学生、商人、政府官员等上层人士为主。在广大的农村,这些服饰鲜见于

13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总第45期)市,穿着者更为少见。农村劳动人民的穿着变化不大,仍为传统的大襟袄、中式裤、白布袜、黑布鞋。衣服的材料也不如城里变化多样,色彩丰富。他们所穿的衣服从纺纱、织布、染色到剪裁都是在家庭里手工完成的。所以布料粗糙,款式简单,色彩单一。/当上海女子已经开始整烫头发,足着高跟鞋时,河北三河县妇女头上还戴着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还缠着一双-三寸金莲.;当北平的贵族妇女已经着贴身旗袍之时,在甘肃还有三十年前上海时兴过的大镶滚袖衣。0[7]

农村与城市之间在服饰方面的差异大致有如下三个原因。其一,城市与外界的交往远比农村频繁,因此无论是服装的款式还是材料变化都比农村要快很多。其二,在农村,传统封建思想的禁锢远比大都市来得严重,闭塞落后的农民依然固守着视服饰过分艳美、新奇为妖气、淫荡的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形成的社会氛围给新式服装的推广设置了重重障碍。其三,农村生活极为拮据,尤其在穷乡僻壤之地,养家糊口、暖衣饱食已是奢求,自然没有追求新潮的经济实力以及心思,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0是农民服装的真实写照。所以中国普通民众的服饰比起上层社会而言是单调而缺少变化的。

(二)阶层之分。如果说城乡之间的服饰差别是经济上和社会心理上的原因造成的,那么,上下层社会之间服饰的差异就是传统等级制度残存的表现。中华民国在法令上废除了沿循数千年之久的服饰等级制度,但在社会心理上这种等级制度依然根深蒂固。从鲁迅先生所著的5孔乙已6一文中可以清楚的看见,以长衫和短褂为标志的两个楚汉分明的等级,前者可以坐着喝酒吃菜,而后者只能站着喝酒。在长期的民俗文化心理的堆积中,中国人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形成了高度自觉的服饰角色心态,按照自己所属社会阶层穿着特定的等级服饰,在穿衣上着重体现/我们这一群0的心理特征,从而导致了服饰上的雷同现象非常突出。人们,尤其是中上级人士习惯于通过服饰的款式、质地来区分不同的职业和阶层。中国的服饰也就成了一张穿在身上的名片。除此以外还讲究相应的仪容举止,否则就是/穿上龙袍也不象太子0。于是在上下层社会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隔阂,下层人民即使能负担得起上层人士的服装也不会逾矩,这不仅仅是因为上层的歧视,也是下层的自觉。

(三)派别之辨。民国时期服饰穿着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政治派别。仅就男装而言,根据5中国近现代名人图鉴6收录的33个革命党人的照片统计,穿西服者有16人,穿中山装(包括企领文装)者6人,穿军装者2人,穿和服者2人,穿长袍马褂者7人。该书收录的清政府各地督抚无一例外都穿着官服或长袍马褂式的常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辛亥革命中的各省都督除2人外都着军装、西服

[8]或中山装。可见同一政治派别在服饰上具有趋同性。清

而革命派也用新式的服装来体现与旧朝一刀两断的决心,尤其在辛亥革命前后,各省起义的督抚更是充分地利用服装来显示自己的革命态度。

(四)民族性之别。有国外的学者认为,旗袍和中山装是强烈的民族主义在近代服饰上的体现,/虽然是西式服装的改变,但是中山装很快就成了中国的-民族服装.,或者说,在心理上被民族化了。0[9]笔者认同这种观点。中华民国成立后,尤其在经历了/五四运动0和/新文化运动0之后,全国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在服装上的爆发自然是要求能有一个代表本民族的服装。但是,长期以来,汉族并没有自己合适的民族传统服饰流传下来,于是在急切的要求下只能将某些服饰加以异化来达到目的。中山装由于孙中山先生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而成为了男式/民族服装0,再也没有人去追究中山装的源头实际上是洋人的玩意儿;同样,旗袍被选为女式/民族服装0,同样没有人追究它的源头是满族的民族服饰。

中华民国在服饰上最大的建树是废除了封建的服饰等级制度。从此,人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爱好来选择服饰,使中国的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真正繁荣新时代。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至此中国的服饰开始一再的被西化,传统的服饰几乎消失殆尽,各旅游景点的传统服饰似乎只是为中外游客准备的,而且不适合穿着参加社会活动。这样的现状不得不使人忧虑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会不会就在服饰这一载体上失落。显然,要保存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不是仅仅建几个博物馆就能解决的,它要的是创新,在新的时代里重新演绎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服饰。参考文献:

[1]康有为.戊戌奏稿[A].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十三辑)

[Z].台北:云海出版社,1969.

[2]民国政府参议院.服制条例[N].申报,1912-07-15.[3]胡铭,秦青.民国社会风情图(服饰卷)[Z].南京:江苏

古籍出版社,2000.

[4]郁达夫.郁达夫文集(卷八)[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

[5]林语堂.林语堂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6]袁杰英.服饰的继承与创新[A].首届北京国际服装基

础理论研讨会文集[C].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0.[7]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4.217.

[8]熊治祁.中国近现代名人图鉴[Z].长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2002.

[9]山内智惠美.20世纪汉族服饰文化研究[M].西安:西

北大学出版社,2001.29.

(责任编辑:骆晓会 英文译校:文爱军)

朝官僚试图以固守清朝服饰来表明自己维护旧朝的忠诚,

14

第10卷 第4期 2005年8月

JOURNALOFZHUZHOUTEACHERSCOLLEGE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10No.4Aug.2005

民国时期的服装研究

*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 要:中国古代服饰一直以宽衣博袖著称于世,辛亥革命后服装为之一变。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旗袍、西式时装等近代服装占据着半壁江山,传统的长袍马褂也未退出历史舞台。民国时期的服装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一方面形成了以中山装和旗袍为代表的/国服0,另一方面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地域的服装存在很大的差异,服饰/辨等次,昭名分0的功能在相当范围内还存在。关键词:民国服装;西服;中山装;旗袍

中图分类号:K258;J523.5;TS94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432(2005)04-0012-03

Costumesinthe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

HUANGMin

(CollegeofSociology,Soochow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021,China)

Abstract:AncientChineseclothesusedtohavebigsleeves.ThingschangedaftertheRevolutionof1911.ApluralitywasshowninthecoexistenceofWestern-styleclothes,studentdress,traditionallonggownandmandrinjacket,andnationalcostumes,Chinesetunicsuitandcheongsam.Thereweregreatdifferencesbetweentheclothesofdifferentsocialclasses,politicalsectsandregions.Atthattime,aperson'sdressstillrevealedhisorhersocialstatus.

Keywords:theRepublicofChina;costumes;Western-styleclothes;Chinesetunicsuit;cheongsam

衣,在衣食住行中居首位,与人形影相随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中华服饰也为之一变。这一变不仅取决于朝代的更迭,也是受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

服又有昼夜之分。昼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脉齐,前对襟,后下端开叉,黑色,穿黑色过踝的靴;晚礼服类似西式燕尾服,穿短靴,前缀黑结。穿大礼服戴高而平顶的有檐帽子。常礼服与大礼服大同小异,惟戴较底的有檐圆顶帽。时人

一 民国时期的服饰

(一)官方礼服制度。中华民国的成立,要求从外表上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服饰文化的改变就是这一要求的外在表现。中华民国在服饰上的/新0表现在正式服饰上,就是废除满式的官服顶带,表现在常服上则是不再将传统服饰作为唯一的选择。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成立,参议院于民国元年七月公布了5服制条例6,规定男女礼服制度。女子礼服基本上为清代汉族女装的发展;男子礼服则分中、西式。中式为传统的长袍马褂,西式礼服分大礼服和常礼服两种,大礼

*

解释这种中西并存的礼服制度:/竟用西式,于习惯上一时尚未易通行,,,故定新式礼服外,旧式褂袍亦得暂时适用。0[2]

中华民国对平时便服,不作具体规定,人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服饰,无论款式、颜色都不受限制。

(二)男子常服。民国流行的男子常服主要为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等,纯中式的大襟袄、中式裤、黑布鞋亦存在于广大的农村。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由经济水平以及社交范围不同而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因职业、年龄、职务、修

收稿日期:2004-12-20

作者简介:黄敏(1981-),女,江苏如皋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中国近现史专业硕士生。E-mail:m-huang123@

126.com

12

养等的不同而出现的。

敏:民国时期的服装研究

着上抛弃了等级差别。故而革命者取其义,守旧者取其名,使长袍马褂在近代中国服饰舞台上仍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长袍马褂的忠实拥护者)))中老年人以及守旧人士们,依然试图引导下一辈维护传统,最起码己身严守陈规穿着长袍马褂,却不知近代的服饰改革早就在青年和中老年之间划出了一条代沟。众多的青年,由于文化和知识水准的不断提高,眼界的不断开阔,纷纷跨过老一辈设下的界限,置传统与忠告于不顾,普遍追求新式服装,男穿西服女着裙装已是常见之事。

(三)民国流行的妇女服饰。民国时期的妇女服饰在西化速度方面落后于男性,但就款式以及更新速度而言则比男性服饰丰富。从古至今,妇女的服饰就比男子要复杂得多、也发达得多。这一时期女子服饰的突出代表就是新式旗袍和时装的出现。

1、旗袍。到20年代后,由于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衣身缩短,腰身紧收并缀以肩缝,较以前变得妩媚精致,更加舒适合体,衬托出女性美。在机械工业逐渐兴起的形势下,去掉长衣大袖而使之轻便适体,无疑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30年代后,旗袍进入其全盛期,不断创新变化,时高领时低领,时长袖时短袖时无袖,时盖过脚面时短及膝盖,,

总体而言,旗袍得衣领紧扣,曲线鲜明,加以斜

襟的韵律,突出了东方女性端庄、典雅、沉静、含蓄之美。正是旗袍不断自我更新的特性使其永保魅力,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貌的服装,享有/国服0之誉。/中国人都将旗袍看成女性国服,老派人接纳它是因为它有个完全中国味道的名字,中国传统袍服的表征和含蓄美好的意趣,而西式制作和时尚因素的融入又迎合了必需的开放和开明;新派人士欢迎它是着眼于其连衣裙的本质所带来的中西交融的衣着空间,以及与西式服饰类似的时尚感。0[6]

2、时装。除旗袍外,女性服饰繁荣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时装的出现。在某一时期内通行的新式服装被称为时装,时装在上海的广泛流行使上海成为全国的服装中心。商家的服装展演、女演员的穿着都引领着时装的潮流。时装中的裙装成为都市女性的新宠,样式、颜色时时翻新,举不胜举,或无袖或荷叶袖,或-V.字领或-).字领,或长及没裸或短及膝上。披风、西式大衣、西式外套、毛线马甲、泳衣、各款帽子、围巾,,共同构成时尚女装的一部分。有的在西式大衣或外套里面着一袭旗袍,,则兼具妩媚与端庄的风韵。辛亥革命后,受留日学生的影响,上衣下裙一度是最流行的服装。一般这样的穿着以修长的高领衫袄配黑色素长裙,弃首饰不戴,又称/文明新装0。5妇女杂志6第九卷第一号所刊民国十二年时上海妇女运动的照片中,大部分是上衣下裙,数十人中只有一人穿旗袍,还较为宽博。

1、西装。在西风东渐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熟知。最初,西装绝大多数是进口,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0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30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清末民初许多政坛要人如章宗祥、陆徽祥、周自齐、朱启玲、曹汝霖都着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了

[3]

手杖,在北京中央公园游园。5近代名人图鉴6收录的唐

绍仪内阁全体10人合影中,有7个人穿的是西装。此外,基本上所有的民国军政要人,甚至包括像溥仪、载恬等满清贵族都有西装照留世。

西装的流行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人们不再顾及所谓/服色正朔0;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爱屋及乌。正如郁达夫所云:/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中国人非学他们不可了,于是乎,阿狗阿猫,就都着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靴,提起了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0[4]林语堂也说:/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之风气,为摩登女士所乐从者,唯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为之效-颦.。0[5]所以在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2、中山装。西装无论从名称上还是样式上都是纯粹洋人的玩意儿,并不完全适应中国人的生活特点,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山装出现了。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导的中山装是在/学生装0和/企领文装0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一种服装。最早的中山装作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上有九粒纽扣,后背有中缝,腰际有阔带式横襟,衣服的上下左右各缀有一贴袋,上端加有戴盖,下面的袋子裁制成可以随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0式样。中山装的款式后来在领子、袋盖、纽扣及袖口等部分都有变化,制作工艺和色彩等方面都有所改进。

由于敬仰孙中山先生的政治威望,政府官员、文化人士等纷纷效仿,一时成为民国时期的风尚,中山装成为民国时期三大男装款式之一。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着中山装,可见中山装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中山装与欧美及东亚各国西服的最明显区别在于他的立领是关闭式的,从而具有了中国民族含蓄内敛的特色。直到今天,中山装仍然作为代表中华民族气魄的一种服装,流行在人民的生活中。

3、长袍马褂。虽然经过了以西装为代表的新式服装的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礼服,穿时加罩于袍服之外。马褂之制于康熙末年在全国普及,成为一种常服。长衫的形式在民国初年定型后就再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作大襟右衽式,长及脚踝上2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左右两侧下摆处,开有1尺左右长衩。

民国仍然将长袍马褂作为国家礼服的一种,但是在穿

二 民国服饰的特性

(一)城乡之别。以上涉及的各式服装都是在城市、商埠、城镇广泛流行的,所适应的人群也以学生、商人、政府官员等上层人士为主。在广大的农村,这些服饰鲜见于

13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总第45期)市,穿着者更为少见。农村劳动人民的穿着变化不大,仍为传统的大襟袄、中式裤、白布袜、黑布鞋。衣服的材料也不如城里变化多样,色彩丰富。他们所穿的衣服从纺纱、织布、染色到剪裁都是在家庭里手工完成的。所以布料粗糙,款式简单,色彩单一。/当上海女子已经开始整烫头发,足着高跟鞋时,河北三河县妇女头上还戴着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还缠着一双-三寸金莲.;当北平的贵族妇女已经着贴身旗袍之时,在甘肃还有三十年前上海时兴过的大镶滚袖衣。0[7]

农村与城市之间在服饰方面的差异大致有如下三个原因。其一,城市与外界的交往远比农村频繁,因此无论是服装的款式还是材料变化都比农村要快很多。其二,在农村,传统封建思想的禁锢远比大都市来得严重,闭塞落后的农民依然固守着视服饰过分艳美、新奇为妖气、淫荡的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形成的社会氛围给新式服装的推广设置了重重障碍。其三,农村生活极为拮据,尤其在穷乡僻壤之地,养家糊口、暖衣饱食已是奢求,自然没有追求新潮的经济实力以及心思,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0是农民服装的真实写照。所以中国普通民众的服饰比起上层社会而言是单调而缺少变化的。

(二)阶层之分。如果说城乡之间的服饰差别是经济上和社会心理上的原因造成的,那么,上下层社会之间服饰的差异就是传统等级制度残存的表现。中华民国在法令上废除了沿循数千年之久的服饰等级制度,但在社会心理上这种等级制度依然根深蒂固。从鲁迅先生所著的5孔乙已6一文中可以清楚的看见,以长衫和短褂为标志的两个楚汉分明的等级,前者可以坐着喝酒吃菜,而后者只能站着喝酒。在长期的民俗文化心理的堆积中,中国人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形成了高度自觉的服饰角色心态,按照自己所属社会阶层穿着特定的等级服饰,在穿衣上着重体现/我们这一群0的心理特征,从而导致了服饰上的雷同现象非常突出。人们,尤其是中上级人士习惯于通过服饰的款式、质地来区分不同的职业和阶层。中国的服饰也就成了一张穿在身上的名片。除此以外还讲究相应的仪容举止,否则就是/穿上龙袍也不象太子0。于是在上下层社会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隔阂,下层人民即使能负担得起上层人士的服装也不会逾矩,这不仅仅是因为上层的歧视,也是下层的自觉。

(三)派别之辨。民国时期服饰穿着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政治派别。仅就男装而言,根据5中国近现代名人图鉴6收录的33个革命党人的照片统计,穿西服者有16人,穿中山装(包括企领文装)者6人,穿军装者2人,穿和服者2人,穿长袍马褂者7人。该书收录的清政府各地督抚无一例外都穿着官服或长袍马褂式的常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辛亥革命中的各省都督除2人外都着军装、西服

[8]或中山装。可见同一政治派别在服饰上具有趋同性。清

而革命派也用新式的服装来体现与旧朝一刀两断的决心,尤其在辛亥革命前后,各省起义的督抚更是充分地利用服装来显示自己的革命态度。

(四)民族性之别。有国外的学者认为,旗袍和中山装是强烈的民族主义在近代服饰上的体现,/虽然是西式服装的改变,但是中山装很快就成了中国的-民族服装.,或者说,在心理上被民族化了。0[9]笔者认同这种观点。中华民国成立后,尤其在经历了/五四运动0和/新文化运动0之后,全国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在服装上的爆发自然是要求能有一个代表本民族的服装。但是,长期以来,汉族并没有自己合适的民族传统服饰流传下来,于是在急切的要求下只能将某些服饰加以异化来达到目的。中山装由于孙中山先生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而成为了男式/民族服装0,再也没有人去追究中山装的源头实际上是洋人的玩意儿;同样,旗袍被选为女式/民族服装0,同样没有人追究它的源头是满族的民族服饰。

中华民国在服饰上最大的建树是废除了封建的服饰等级制度。从此,人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爱好来选择服饰,使中国的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真正繁荣新时代。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至此中国的服饰开始一再的被西化,传统的服饰几乎消失殆尽,各旅游景点的传统服饰似乎只是为中外游客准备的,而且不适合穿着参加社会活动。这样的现状不得不使人忧虑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会不会就在服饰这一载体上失落。显然,要保存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不是仅仅建几个博物馆就能解决的,它要的是创新,在新的时代里重新演绎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服饰。参考文献:

[1]康有为.戊戌奏稿[A].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十三辑)

[Z].台北:云海出版社,1969.

[2]民国政府参议院.服制条例[N].申报,1912-07-15.[3]胡铭,秦青.民国社会风情图(服饰卷)[Z].南京:江苏

古籍出版社,2000.

[4]郁达夫.郁达夫文集(卷八)[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

[5]林语堂.林语堂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6]袁杰英.服饰的继承与创新[A].首届北京国际服装基

础理论研讨会文集[C].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0.[7]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4.217.

[8]熊治祁.中国近现代名人图鉴[Z].长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2002.

[9]山内智惠美.20世纪汉族服饰文化研究[M].西安:西

北大学出版社,2001.29.

(责任编辑:骆晓会 英文译校:文爱军)

朝官僚试图以固守清朝服饰来表明自己维护旧朝的忠诚,

14


相关内容

  • 论中山装的兴衰
  • 论中山装的兴衰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李宗仁 概要:中山装是一件受孙中山先生政治理念直接影响而产生的政治文化产品.由于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环境.顺应了服饰近现代化的需要并且继承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山装在产生之后至20世纪50年代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但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山装开始逐渐退出中国男式礼服 ...

  • 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研究
  • 40 服饰导刊2015年3月第1期FASHIONGUIDE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 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研究 文/赵 波 朝时期是袍服演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袍服开始成为便服.同时由于民族的融合,袍 服开始出现多种款式,并且大量吸收少数民族服装元素.文章通过对经史文献.壁画.出土绘画.博物馆馆藏绘画等 ...

  • 民国时期服装造型的演变
  • 民国时期服装造型的演变 民国初年的服装 民国初年算来只有短短几年,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让人引人瞩目的时间段.因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具有划时代意义,而1919年"五四"运动又被视作中国近代史的终结和现代史的发端.同样,其之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引起研究者的特别关注,也是因为在这短短的 ...

  • 西风东渐潮流之下的声音--兼论上海民国时期服装评论的题材
  • 历史与文化 2006.1 西风东渐潮流之下的声音 兼论上海民国时期服装评论的题材 钟 铉 江苏无锡21412 2 摘要 以下三个结论 西风东渐 按照启蒙型 这些评论大都是为西式服装的引进而推波助澜的重要因素 并得出 关键 词中图分类号 民国时 期题材C 文章编号 200 6 Unscramble t ...

  •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特点探析
  •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女性服饰的变化尤为显著,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呈现出多元化.时装化.个性化.自由化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其中不管是西学东渐的结果还是社会走向文明开化的趋势所致,都促成了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迁. [关键词]民国时 ...

  • 中国旗袍的演变
  •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 ...

  • 旗袍发展的历史
  • 一.旗袍发展的历史 清朝男人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 ...

  • 丝绸博物馆
  • 丝绸博物馆策划 博物馆收取门票费,本是情理之中,管内维护,人员管理,文物保护,都需要开销,而且收取门票之后可以减少游客人数,利于对博物馆的管理,或许这后面还有政府的资金补贴,但是根据目前的目测的运营状况来看,馆内游客人数少之又少,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没有体现,经济功能也没有体现,只起到了文物的保护功 ...

  • 听衣裳讲那百年的故事
  • 我第一次接触衣裳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是1981年沈从文先生访美期间应邀到哈佛讲他的服装史研究,我作为口译者,从沈先生的讲演中,第一次听说服装史里的学问.沈从文先生在故宫里埋头研究,非常投入,有一次忘了下班,一个人被锁在宫殿过了一夜.服装研究对于一个学者的吸引以至于此,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介绍: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