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则是人需要掌握的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含蓄、凝练,鲜明的节奏感,成为我国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被称为“文学中的文学”。因此,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更好的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美。  儿童对于诗歌或者说艺术的接受,与成人不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身体的参与、渗透,它更强调形象性。诗歌是儿童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文体,它以现代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平台,发挥想象力,抒发当代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心灵共鸣。如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再如林焕彰的《红雨鞋》妹妹的红雨鞋,/是新买的。/下雨天,/她最喜欢穿着/到屋外去游戏,/我喜欢躲在屋子里,/隔着玻璃窗看它们/来游去,/像鱼缸里的一对/红金鱼。这些小诗篇幅短小,用浅白精致的白话写成,想象的出发点就是现实中很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洗好的袜子、小手帕、雨中的红雨鞋。在这些平凡事物中生发出诗意、美感,把生活融入了诗歌。更为重要的是,白话儿童诗具有可操作性,儿童可以去创作这种诗歌。儿童诗给儿童的提示就是生活中处处都有诗,诗歌没有那么神秘,把自己的一个意念,一个小想法,用凝练的语言记录下来就是诗歌。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使其感受到思想感情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鉴赏诗歌教学中美感、乐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加强诗歌欣赏训练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改中的重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朗诵诗歌胆小害羞,无论老师怎么启发、鼓励,就是放不开;还有的同学朗诵诗歌时东张西望,眼神无力,有口无心;甚至有的学生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诗歌学完后还是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诗歌鉴赏缺乏兴趣和欣赏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让欣赏和朗诵诗歌成为语文课上的火热点,使课堂上充满学生朗诵诗歌的声音和鉴赏诗歌后的愉悦感,成为语文教师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和反复小结,我们得出这样一些经验:采用多种形式的鉴赏和朗诵诗歌,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喜欢诗歌。  一、感悟诗歌情境  1.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情境  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等特点,最适合诵读。而诵读要求高于初读课文时的朗读。教师要通过不同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从而得到实现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在读中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歌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2.在绘画中想象诗歌情境  很多诗歌都是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极富绘画之美感。教学中,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在表演中再现诗歌情境  很多诗歌的内容富有生活情趣,蕴含哲理美。若引导学生尝试品味诗歌所描述的意境,再把它表演出来,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再现诗中的情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拓展诗歌朗诵和鉴赏  在学完一首诗歌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①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同类题材作品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对以前鉴赏的诗歌进行系统的梳理,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②向整篇著作拓展。③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这样设计以点带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诗歌美的鉴赏能力。  三、运用诗歌写作  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教师在学生学完诗歌后,可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将诗歌进行扩写、改写或创作等。在扩写、改写、仿写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歌的情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  1.扩写诗歌  把诗歌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学生选择的范围,解决了学生写作时的偏题问题。要扩写的诗歌,先要求学生理解并熟读,使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诗歌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通过写文章,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会大大加深。  2.改写诗歌  诗歌内涵隽永,意味深长。深入诗歌,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将其改写成文章,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创作诗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生学习了诗歌,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们痴迷于诗歌,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可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诗歌虽然不太工整、漂亮,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学生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  总之,给学生看的诗歌应该是丰富、细致、灵动的审美篇章。小学语文教材在这种文体的选择上,理应考虑到它的复杂性,深入儿童诗歌中精心挑选。在选择的理念上,体现对儿童当下生长状态、情感萌动、心灵世界的关怀。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则是人需要掌握的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含蓄、凝练,鲜明的节奏感,成为我国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被称为“文学中的文学”。因此,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更好的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美。  儿童对于诗歌或者说艺术的接受,与成人不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身体的参与、渗透,它更强调形象性。诗歌是儿童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文体,它以现代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平台,发挥想象力,抒发当代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心灵共鸣。如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再如林焕彰的《红雨鞋》妹妹的红雨鞋,/是新买的。/下雨天,/她最喜欢穿着/到屋外去游戏,/我喜欢躲在屋子里,/隔着玻璃窗看它们/来游去,/像鱼缸里的一对/红金鱼。这些小诗篇幅短小,用浅白精致的白话写成,想象的出发点就是现实中很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洗好的袜子、小手帕、雨中的红雨鞋。在这些平凡事物中生发出诗意、美感,把生活融入了诗歌。更为重要的是,白话儿童诗具有可操作性,儿童可以去创作这种诗歌。儿童诗给儿童的提示就是生活中处处都有诗,诗歌没有那么神秘,把自己的一个意念,一个小想法,用凝练的语言记录下来就是诗歌。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使其感受到思想感情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鉴赏诗歌教学中美感、乐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加强诗歌欣赏训练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改中的重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朗诵诗歌胆小害羞,无论老师怎么启发、鼓励,就是放不开;还有的同学朗诵诗歌时东张西望,眼神无力,有口无心;甚至有的学生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诗歌学完后还是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诗歌鉴赏缺乏兴趣和欣赏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让欣赏和朗诵诗歌成为语文课上的火热点,使课堂上充满学生朗诵诗歌的声音和鉴赏诗歌后的愉悦感,成为语文教师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和反复小结,我们得出这样一些经验:采用多种形式的鉴赏和朗诵诗歌,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喜欢诗歌。  一、感悟诗歌情境  1.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情境  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等特点,最适合诵读。而诵读要求高于初读课文时的朗读。教师要通过不同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从而得到实现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在读中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歌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2.在绘画中想象诗歌情境  很多诗歌都是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极富绘画之美感。教学中,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在表演中再现诗歌情境  很多诗歌的内容富有生活情趣,蕴含哲理美。若引导学生尝试品味诗歌所描述的意境,再把它表演出来,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再现诗中的情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拓展诗歌朗诵和鉴赏  在学完一首诗歌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①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同类题材作品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对以前鉴赏的诗歌进行系统的梳理,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②向整篇著作拓展。③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这样设计以点带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诗歌美的鉴赏能力。  三、运用诗歌写作  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教师在学生学完诗歌后,可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将诗歌进行扩写、改写或创作等。在扩写、改写、仿写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歌的情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  1.扩写诗歌  把诗歌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学生选择的范围,解决了学生写作时的偏题问题。要扩写的诗歌,先要求学生理解并熟读,使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诗歌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通过写文章,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会大大加深。  2.改写诗歌  诗歌内涵隽永,意味深长。深入诗歌,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将其改写成文章,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创作诗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生学习了诗歌,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们痴迷于诗歌,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可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诗歌虽然不太工整、漂亮,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学生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  总之,给学生看的诗歌应该是丰富、细致、灵动的审美篇章。小学语文教材在这种文体的选择上,理应考虑到它的复杂性,深入儿童诗歌中精心挑选。在选择的理念上,体现对儿童当下生长状态、情感萌动、心灵世界的关怀。


相关内容

  • 浅谈小学语文诗歌素养的培养
  • [摘 要]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一直以来,诗歌都是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诗歌.感受诗歌.欣赏诗歌,提升学生诗歌的鉴赏水平,加强学生对传统文 ...

  • 中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四)古诗词鉴赏部分
  • 语文基础知识(四)(古诗词鉴赏) 4. 古诗鉴赏(分类) 4.1. 名言名句(包含题目总数:47) 4.1.1. 熟记各时期诗词名句(附表) 4.1.1.1. 先秦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名句荟萃 先秦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名句荟萃 4.2.1. 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列表 4.2.2. 熟悉唐宋时期作家作品 1 ...

  •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一.理解诗词大意 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古诗词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让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还要了解诗词的语言.相应的表现手法以及与之有关的典故.成语等.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信息.课上 ...

  • 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的使用
  • 摘要:多媒体的应用,无疑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标志.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可见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发挥 ...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 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20xx ...

  • 浅谈小学古诗的意境教学
  • 浅谈小学古诗的意境教学 界首镇中心小学 马芬芳 [摘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只有真正领会诗的意境,才能使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由此可见引导学生领会古诗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 ...

  • 赋得寒山寺送别阅读答案
  • 篇一:赋得寒山寺送别阅读答案 学生诗文默写笑话:1.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学生答:宽衣解带终不悔 (正解为"衣带渐宽终不悔")2. 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__学生答:心中自有清泉在(正解为"唯有源头活水来",咱还是和水粘了点边~~~) ...

  • 语文活动课程开发案例
  • 研究性课程开发案例: "古诗词中的甘肃"语文活动设计 甘肃省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 韩丽萍 [设计意图] 甘肃地处祖国西北,古称甘州.肃州.陇西.秦州等,是一块有着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但是小学生却对此了解甚少.在很多 ...

  • 初中语文新课程定稿
  • 搭建桥梁,沟通你我 浅谈教师应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摘 要: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在初中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个别同学甚至对学习语文产生了畏惧感,失去了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