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以少胜多战役的总结
在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下,我们对中国古代以少胜多战役有了很好的了解。并且深入调查
了几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现总结如下:
巨鹿之战,秦朝末年,反秦名将项羽率领楚地义军歼灭秦军章邯、王离主力的重大作战。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公元前208年,赵王歇被秦
军将领王离率领20万大军围困在巨鹿(今河北平乡),无奈之下派使者向楚怀王求援。当时
秦军十分强大,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
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以解钜鹿之困。
援赵大军进至安阳后,宋义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项羽痛斥宋义的
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起义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漳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
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
决心。项羽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出兵钜鹿,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 项
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
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此时,齐、燕等各路援军也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
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钜鹿之困因而得解。
虎牢之战,洛阳、虎牢之战是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 七月至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
率军在洛阳、虎牢(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军的一次
重要作战。李世民率步骑5万进军慈涧(今河南新安东),王世充被迫撤回洛阳。李世民于是
决定先扫清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的作战,唐军攻克回洛城,并占领虎牢,河南50余州
相继归降。李世民率军进逼洛阳,经过一番激战,将其合围。王世充困守孤城,缺乏粮草,
民心颓废,几次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得知洛阳危急,怕唐灭郑后危及自己,决定先
联合郑国攻击唐朝,然后找时机灭郑,再夺取天下。于是率兵10余万西进,连续攻克管城(今
河南省省会郑州)、荥阳(今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 等地,进到虎牢的东面。
李世民与部下商议对策,部将多主张退避。他力排众议,决定分兵围困洛阳,占据虎牢
要地,阻止窦军向西进军,一举两得。由于虎牢地形险阻,窦军不能前进,驻扎了1个多月,
多次作战不利,士气低落,将卒思乡。李世民得知,引诱他出战。窦军果然全部出动,李世
民下令骑军队直冲人窦军。窦建德正和群臣议事,唐军突至,前后夹击,阵势大乱。唐军追
击30里,俘获5万多人,窦建德受伤被俘。李世民回军洛阳,王世充就投降了。 此战,
李世民围城打援,避锐击惰,奇兵突袭,一举两克。至此唐王朝的统一事业基本完成。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
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
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原因如下:第一, 袁绍选择的时机不对. 此前曹操东征徐州时, 袁绍未能抓住机会偷袭
许都. 而在曹操征徐州后选择发动战争, 这是在错误的时间发动的战争.
第二, 因为曹操人少, 袁绍应采取数道并攻的策略进攻多线进攻. 而袁绍只有一条战线, 等于在
一棵树上吊死. 故而战略错误.
第三, 曹操在此之前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治上袁绍输了一招, 袁绍师出无名, 战争显得不正义.
道义不通.
第四, 袁绍不会用人. 对于谋士田丰, 沮授等人的正确建议置若罔闻, 而对郭图等小人的议建通
盘接受. 不用一得力之人看守粮草. 用人不当.
第五, 曹操作事果断, 用人不疑. 其集团内众志成城.
这些以少胜多战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巨鹿之战、虎牢之战、纳忽山和不黑都儿
麻之战、黄桥战役为全歼敌军的歼灭战。用少数兵力去围歼多数敌军,指挥员是需要很大勇
气的;像白起、成吉思汗、粟裕都是善于打歼灭的人(我个人认为他们三人是中国战争史上
最善于打歼灭战的统帅);项羽则是以勇猛闻名的,李世民则是以疲敌取胜的。
严骏富 计算机学院 0943041142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战役的总结
在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下,我们对中国古代以少胜多战役有了很好的了解。并且深入调查
了几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现总结如下:
巨鹿之战,秦朝末年,反秦名将项羽率领楚地义军歼灭秦军章邯、王离主力的重大作战。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公元前208年,赵王歇被秦
军将领王离率领20万大军围困在巨鹿(今河北平乡),无奈之下派使者向楚怀王求援。当时
秦军十分强大,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
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以解钜鹿之困。
援赵大军进至安阳后,宋义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项羽痛斥宋义的
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起义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漳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
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
决心。项羽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出兵钜鹿,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 项
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
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此时,齐、燕等各路援军也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
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钜鹿之困因而得解。
虎牢之战,洛阳、虎牢之战是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 七月至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
率军在洛阳、虎牢(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军的一次
重要作战。李世民率步骑5万进军慈涧(今河南新安东),王世充被迫撤回洛阳。李世民于是
决定先扫清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的作战,唐军攻克回洛城,并占领虎牢,河南50余州
相继归降。李世民率军进逼洛阳,经过一番激战,将其合围。王世充困守孤城,缺乏粮草,
民心颓废,几次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得知洛阳危急,怕唐灭郑后危及自己,决定先
联合郑国攻击唐朝,然后找时机灭郑,再夺取天下。于是率兵10余万西进,连续攻克管城(今
河南省省会郑州)、荥阳(今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 等地,进到虎牢的东面。
李世民与部下商议对策,部将多主张退避。他力排众议,决定分兵围困洛阳,占据虎牢
要地,阻止窦军向西进军,一举两得。由于虎牢地形险阻,窦军不能前进,驻扎了1个多月,
多次作战不利,士气低落,将卒思乡。李世民得知,引诱他出战。窦军果然全部出动,李世
民下令骑军队直冲人窦军。窦建德正和群臣议事,唐军突至,前后夹击,阵势大乱。唐军追
击30里,俘获5万多人,窦建德受伤被俘。李世民回军洛阳,王世充就投降了。 此战,
李世民围城打援,避锐击惰,奇兵突袭,一举两克。至此唐王朝的统一事业基本完成。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
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
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原因如下:第一, 袁绍选择的时机不对. 此前曹操东征徐州时, 袁绍未能抓住机会偷袭
许都. 而在曹操征徐州后选择发动战争, 这是在错误的时间发动的战争.
第二, 因为曹操人少, 袁绍应采取数道并攻的策略进攻多线进攻. 而袁绍只有一条战线, 等于在
一棵树上吊死. 故而战略错误.
第三, 曹操在此之前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治上袁绍输了一招, 袁绍师出无名, 战争显得不正义.
道义不通.
第四, 袁绍不会用人. 对于谋士田丰, 沮授等人的正确建议置若罔闻, 而对郭图等小人的议建通
盘接受. 不用一得力之人看守粮草. 用人不当.
第五, 曹操作事果断, 用人不疑. 其集团内众志成城.
这些以少胜多战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巨鹿之战、虎牢之战、纳忽山和不黑都儿
麻之战、黄桥战役为全歼敌军的歼灭战。用少数兵力去围歼多数敌军,指挥员是需要很大勇
气的;像白起、成吉思汗、粟裕都是善于打歼灭的人(我个人认为他们三人是中国战争史上
最善于打歼灭战的统帅);项羽则是以勇猛闻名的,李世民则是以疲敌取胜的。
严骏富 计算机学院 09430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