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水准附合线路测量操作步骤

三等水准附合线路测量操作步骤

抽签后,熟悉场地布置,5点,4站,步测5点之间的距离,找准中间仪器位,记好位置的参考对象。

第一站

1. 预置脚架:使整个脚架齐肩高,将三脚架置于二个水准尺中间,右手握有皮带的第三脚,没有皮带的其它二个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面向后尺(1号尺)进行整平,并记住该后尺的立尺人,以后各站就先对牢他的方向进行整平仪器。

2. 预置仪器:把仪器从箱内取出,放到三脚架上,拧紧中心螺旋,调整三个脚螺旋使其适中,留有可调节范围。

3. 粗略整平:根据圆泡指示,移动有皮带的第三脚,使圆泡基本居中,将望远镜水平制动螺丝对准一个脚螺旋,然后以相反方向同时旋转另外两个脚螺旋使圆水泡在这二个脚的方向上居中,再旋转第三个脚螺旋使圆泡居中。

4. 瞄准:松开水平制动螺旋,转动望远镜,利用望远镜筒上方的缺口和准星,对准后视水准尺,拧紧制动螺旋。旋转望远镜调焦螺旋,使水准尺看得十分清晰。转动目镜调节螺旋使十字丝看得十分清晰、稳定。用水平微动螺旋精确对准水准尺。

5. 精平:调节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的气泡两半像吻合,则气泡严格居中,其最后旋转方向应为旋进。(自动安平仪器,进行倾斜按钮检查)。此时尺号为:后1,前2。

6. 读数:①读后尺黑面的下、上、中丝读数;②对准前尺,不得调焦,但要调节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的气泡两半像吻合,先读取黑面的中、下、上丝读数,再读红面中丝读数;③转过来再次对准后尺,不得调焦,直接调节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的气泡两半像吻合,读后尺红面中丝读数。即后黑、前黑、前红、后红

7. 计算:(9)=(4)+k-(7), (10)=(3)+k-(8);

(11)=(3)-(4),(12)=(8)-(7),(13)=(10)-(9);(14)=(11)+(12)±0.1;

(15)=[(1)-(2)]×100,(16)=[(5)-(6)]×100;

(17)=(15)-(16),(18)=(17)+上站的(18)。

第二站

1. 迁移仪器,右手握有皮带的第三脚,没有皮带的其它二个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面向前尺(1号尺)进行整平。此时尺号为:后2,前1。

2. 整平后,旋转望远镜瞄准后尺(2号尺),调节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的气泡两半像吻合,再三步读数,后黑、前黑、前红、后红,计算。

第三站

1. 第二站测量完毕时,横跨几步,快速移至第三站仪器位。注意还是对牢前尺1号尺整平。

2. 因前进方向已经改变,后尺是1号尺,其位置在原第二站的前尺位置。整平仪器后,不调转仪器,直接读后1,再读前2。

第四站

1. 对牢后尺1号尺整平仪器。整平后转向瞄准后尺开始读数。

2. 本站读数完后,先计算本站各项。再作后距、前距、后黑中丝读数、前黑中丝读数、后红中丝读数、前红中丝读数、后-前、K+黑-红各项的总和及平均高差的总和等。

3. 使三个脚螺旋上下位置适中,松开中心螺旋,仪器按原样放回箱内,关箱,收拢脚架,报告完毕。

三等水准附合线路测量操作步骤

抽签后,熟悉场地布置,5点,4站,步测5点之间的距离,找准中间仪器位,记好位置的参考对象。

第一站

1. 预置脚架:使整个脚架齐肩高,将三脚架置于二个水准尺中间,右手握有皮带的第三脚,没有皮带的其它二个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面向后尺(1号尺)进行整平,并记住该后尺的立尺人,以后各站就先对牢他的方向进行整平仪器。

2. 预置仪器:把仪器从箱内取出,放到三脚架上,拧紧中心螺旋,调整三个脚螺旋使其适中,留有可调节范围。

3. 粗略整平:根据圆泡指示,移动有皮带的第三脚,使圆泡基本居中,将望远镜水平制动螺丝对准一个脚螺旋,然后以相反方向同时旋转另外两个脚螺旋使圆水泡在这二个脚的方向上居中,再旋转第三个脚螺旋使圆泡居中。

4. 瞄准:松开水平制动螺旋,转动望远镜,利用望远镜筒上方的缺口和准星,对准后视水准尺,拧紧制动螺旋。旋转望远镜调焦螺旋,使水准尺看得十分清晰。转动目镜调节螺旋使十字丝看得十分清晰、稳定。用水平微动螺旋精确对准水准尺。

5. 精平:调节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的气泡两半像吻合,则气泡严格居中,其最后旋转方向应为旋进。(自动安平仪器,进行倾斜按钮检查)。此时尺号为:后1,前2。

6. 读数:①读后尺黑面的下、上、中丝读数;②对准前尺,不得调焦,但要调节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的气泡两半像吻合,先读取黑面的中、下、上丝读数,再读红面中丝读数;③转过来再次对准后尺,不得调焦,直接调节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的气泡两半像吻合,读后尺红面中丝读数。即后黑、前黑、前红、后红

7. 计算:(9)=(4)+k-(7), (10)=(3)+k-(8);

(11)=(3)-(4),(12)=(8)-(7),(13)=(10)-(9);(14)=(11)+(12)±0.1;

(15)=[(1)-(2)]×100,(16)=[(5)-(6)]×100;

(17)=(15)-(16),(18)=(17)+上站的(18)。

第二站

1. 迁移仪器,右手握有皮带的第三脚,没有皮带的其它二个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面向前尺(1号尺)进行整平。此时尺号为:后2,前1。

2. 整平后,旋转望远镜瞄准后尺(2号尺),调节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的气泡两半像吻合,再三步读数,后黑、前黑、前红、后红,计算。

第三站

1. 第二站测量完毕时,横跨几步,快速移至第三站仪器位。注意还是对牢前尺1号尺整平。

2. 因前进方向已经改变,后尺是1号尺,其位置在原第二站的前尺位置。整平仪器后,不调转仪器,直接读后1,再读前2。

第四站

1. 对牢后尺1号尺整平仪器。整平后转向瞄准后尺开始读数。

2. 本站读数完后,先计算本站各项。再作后距、前距、后黑中丝读数、前黑中丝读数、后红中丝读数、前红中丝读数、后-前、K+黑-红各项的总和及平均高差的总和等。

3. 使三个脚螺旋上下位置适中,松开中心螺旋,仪器按原样放回箱内,关箱,收拢脚架,报告完毕。


相关内容

  • 隧道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 隧道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明确隧道测量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隧道测量施工,尽可能地减少失误,保证隧道开挖按照规定的精度正确贯通,并使建筑物的位置符合规定,不侵入建筑限界,以确保运营安全. 2.编制依据 ⑴<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 ...

  •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 石桥子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 1.1任务情况 本次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内容是位于本溪石桥子经济技术开发1.任务概述 区,为了辽宁科技学院的发展,需要在本溪石桥子经济技术开发区辽宁科技学院附近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需要在上平台子村.和石桥子镇测区范围内建立D级GPS控制网.我组负责石桥子村约20km2 ...

  • 测量岗位考试试题
  • 测量工程师岗位考试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7题,每空1分,共12分) 1.我国大地水准面是 平均海平面. 2.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 . 3.水准仪 是用来调节管水准器. 4.测量中的瞄准误差属于 误差. 5.方向线与水平线间的夹角称为 . 二.单选题( ...

  • 中国矿业大学工程测量学考试复习
  • 第一章绪论 工程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各种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学科. 第三章工程控制网布设的理论与方法 工程控制网的分类: 按用途分为测土控制网.施工控制网.变形监测网.安装控制网: 按网点性质分为一维网.二维网.三维网: 按网形分为三角网.导线网.混合网. ...

  • 等级控制测量(平面)作业指导书
  • 等级控制测量(平面)作业指导书 目 录 一.等级控制测量(平面)作业指导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等级水准测量(含等外)作业指导书 ...................................... 6 三. 地形测量(采集)作业指导书 ...

  • 工程测量题库
  • 工程测量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 测量学:用于研究地球形状.大小和确定地上.水下以及空间点位的科学. 2. 测定:利用测量工具对被测点进行 3. 水准面:水准面是受地球重力影响形成的, 它的特点是其面上任意一点的铅垂线都垂直与改点的曲面. 2. 大地体:由地球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 它代 ...

  •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测量方案
  • 海东市地下综合管廊 施工测量方案 编制人: 审 核: 审 批: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海东地下管廊项目经理部 二零一六年八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 1 二.工程概况 ......................... ...

  • 铁路施工测量技术方案
  • 新建青岛至连云港铁路工程 胶南(不含)至赣榆北(不含)段站前工程 施工测量技术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青连铁路二标项目经理部 二○一四年十二月 目 录 目   录 ‐‐‐‐‐‐‐‐‐‐‐‐‐‐‐‐‐‐‐‐‐‐‐‐‐‐‐‐‐‐‐‐‐‐‐‐‐‐‐‐‐‐‐‐‐‐‐‐‐ ...

  • 定位和测量放线施工方案1
  • 定位和测量放线施工方案 第1章工程概况 1 测量整体规划 本工程Ⅰ标段建筑面积约为91000m²左右(详见下表),地上建筑面积约66000m²,地下建筑面积25000m2,在施工中,我们将通过采用科学的测控技术, 先进的测量仪器,以及严格的复核校正手段,达到本工程测量精度的目标要求. 第2章编制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