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丰子恺的漫画与人生

浅谈丰子恺的漫画与人生

摘要:伟大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画材,在丰子恺的漫画中无处不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亲近。丰子恺的画朴实无华,但却能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生活的伟大。他教导我们要抱着对生活的热爱,自然的热爱的态度去创作,才能画出最荚的图画。

“读过我的文章,看过我的儿童漫画,而没有见过我的人,大都想象我是一个年青而好玩的人。等到一见我,一个长胡须的老头子,往往觉得奇怪而大失所望。这样的人,我遇到过不知几百十次了。„„””这是丰子恺《我与》一文中开始就说的一段话。丰子恺之所以能受不同时期的读者广泛欢迎和喜爱,究其原因,主要是丰子恺的童趣,并且把童趣带入到创作中,把日常所见的可惊可喜可晒之相,用写字的毛笔草草地图写出来,让人们轻松的感受生活的同时,又有着些许的思考,由此可见,艺术家的成就和他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不是一句空话,没有生活的积淀,没有深刻的体会就不能创作出伟大的艺术品。先秦哲学家苟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句话运用到艺术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的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的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的表现生活和自然, ’

在丰子恺数篇涉及到作画心得的文章中最后都是以对生活的回忆结束,仿佛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就没有他的艺术成就,用丰子恺自己的话说就是: “一则我的画与我的生活相关联,要谈画必须谈生活,谈生活就是谈画,二则我的画既不临摹八大山人、七大山人的笔法,也不根据什么立体派、平面派的理论,只是像记账般的用写字的笔来记录平曰的感兴而已。因此关于画的本身,没有什么话好谈;要谈也只能谈谈作画时的生活与心情罢了。”

丰子恺热爱生活,把生活申的事物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画在纸上。对周围事物的“热爱”也就成了他创作的最初动机。

丰子恺的孩子较多,在他教课之外就得照看孩子,就像他面的一副漫画中“兼母之父”一样。他要常常的抱孩子,为孩子,替孩子换尿布,唱小曲哄孩子睡觉,画画引孩子笑乐„„整日的亲近孩子,和他们共同生活, “亲近”就成就了画材的来源,

由于热爱和亲近,他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孩子们的心理,更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孩子的活动缺乏理智的思考更多的是感情的投入。他们总有说不完的愿望和要求:房子不要顶,就可以方便看飞机、星星:可以睡在草丛中以便玩耍嬉戏„„大人们觉得这样很傻,总是用粗暴的态度训斥孩子们,可是丰子恺确信孩子们的这些行为是出于真诚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他把这些都记录下来,用简而精的线条去描绘孩子们的心情和生活。

人们都说丰子恺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可他却认为,陈师曾所做的简笔画,寥寥数笔,余趣无穷,才是中国漫画的始源。丰子恺的画究竟是不是“漫画”,他自己认为,还是一个问题。日本人始用汉文“漫画”二字,日本人所谓的“漫画”乃兼指中国的急就画、即兴画,及西洋的卡通画。但中国的即兴画和西洋的卡通画相比就有很大差异,前者富有笔情墨趣,后者注重讽刺滑稽。前者只有窖寥数笔,后者常有用钢笔细描的。所以很难定论。总之,他认为,漫画二字,望文生义:漫,随意也,凡随意写出的画,都不妨称为漫画。

但是漫画就是简单随意就能画出的吗? “漫画”二字虽然看起来很轻松的样子,似乎会让人觉得创作这样的作品毫不费力,可以随随便便、漫不经心的下笔,事实并不是如此,一个有多年创作经验画家,深知创作一一甚至随笔一一都很伤脑筋。郑板桥说“胸有成竹”,在创作一幅画时,哪怕是再小的画。也要做到把实物竹子化为眼中之竹,再把眼中之竹化为胸中之竹,然后才可以动笔。需要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在过程中画家要做到很好的取舍,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画,也不是所有画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这就要靠经验,人生的经验,生活得积累。

丰子恺在作画时总希望一张画在看看之外又可以想想,,他要求自己的画兼有形象美和意义美,形象可以写生,意义却需要寻找,他的找寻原则就是,倘若看到的形象没有丰富的深刻意义,无论形状色彩何等美丽,也懒得描写:即使描写了,也不是得意之作,

丰子恺的漫画,朴实,感人,用简单的线条表现不简单的事物,丰子恺漫画艺术的简,主要有两点:

1 意到而笔不到

读者们能够凭借视觉的基本规律去体会到其不到之笔。有人曾经说丰子恺的漫画“不要脸”,其实是在说丰子恺所画的人物,往往只有一张脸的轮廓。没有五官。这样的脸尽管不完整,但观者却能感觉到一张完整的脸。”这正符合阿恩海姆谈到格式塔心里时所提出的视知觉的基本规律,也体现了虚与实的辩证统一,虽然没有画完整,但却完成了艺术的表现,形成了艺术的美。如漫话

在丰子恺的画中大部分的地方是空白的,这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中国画很重视空白,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想象的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虚实相生,才算完成一个艺术品。空白处应当计算在一幅画的造型之内,五笔墨处也是妙境啊。一张画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如果一张画可使你神游,那么神游就是虚。

曾有人指着丰子恺的漫画批评道:“这人是李后主,应该穿古装,你怎么画成穿大褂的现代人?”而丰子恺的回答是:“我不是作历史画,也不是为李后主词作插图,我是描写读李词所得的体感‘我是现代人,我的体感当然作现代相,””他没有为了迎合大众的喜爱而把画画的模式化,而是处于对描画对象的热爱,亲近,深入的理解,设身处地的体验,丰子恺的漫画创作由被动进于主动创作,最初是描绘家里的儿童生活相。他一直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初尝世味,看到了当时社会里的虚伪、骄矜之状,觉得大人们都失去本性,只有小孩的天真烂漫,人格完整,才能激起他的创作动力。

艺术毕竟是美的,人生毕竟是崇高的,自然毕竟是伟大的,虽然丰子恺所做的那些画是琐屑卑微,不足道的,但是作为画家能用这样的态度对付更可爱的。更有价值的、更伟大的对象而创作绘画,我想他也许可以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今日新中国的生气蓬勃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画材,而作出更美的绘画。

浅谈丰子恺的漫画与人生

摘要:伟大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画材,在丰子恺的漫画中无处不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亲近。丰子恺的画朴实无华,但却能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生活的伟大。他教导我们要抱着对生活的热爱,自然的热爱的态度去创作,才能画出最荚的图画。

“读过我的文章,看过我的儿童漫画,而没有见过我的人,大都想象我是一个年青而好玩的人。等到一见我,一个长胡须的老头子,往往觉得奇怪而大失所望。这样的人,我遇到过不知几百十次了。„„””这是丰子恺《我与》一文中开始就说的一段话。丰子恺之所以能受不同时期的读者广泛欢迎和喜爱,究其原因,主要是丰子恺的童趣,并且把童趣带入到创作中,把日常所见的可惊可喜可晒之相,用写字的毛笔草草地图写出来,让人们轻松的感受生活的同时,又有着些许的思考,由此可见,艺术家的成就和他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不是一句空话,没有生活的积淀,没有深刻的体会就不能创作出伟大的艺术品。先秦哲学家苟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句话运用到艺术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的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的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的表现生活和自然, ’

在丰子恺数篇涉及到作画心得的文章中最后都是以对生活的回忆结束,仿佛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就没有他的艺术成就,用丰子恺自己的话说就是: “一则我的画与我的生活相关联,要谈画必须谈生活,谈生活就是谈画,二则我的画既不临摹八大山人、七大山人的笔法,也不根据什么立体派、平面派的理论,只是像记账般的用写字的笔来记录平曰的感兴而已。因此关于画的本身,没有什么话好谈;要谈也只能谈谈作画时的生活与心情罢了。”

丰子恺热爱生活,把生活申的事物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画在纸上。对周围事物的“热爱”也就成了他创作的最初动机。

丰子恺的孩子较多,在他教课之外就得照看孩子,就像他面的一副漫画中“兼母之父”一样。他要常常的抱孩子,为孩子,替孩子换尿布,唱小曲哄孩子睡觉,画画引孩子笑乐„„整日的亲近孩子,和他们共同生活, “亲近”就成就了画材的来源,

由于热爱和亲近,他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孩子们的心理,更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孩子的活动缺乏理智的思考更多的是感情的投入。他们总有说不完的愿望和要求:房子不要顶,就可以方便看飞机、星星:可以睡在草丛中以便玩耍嬉戏„„大人们觉得这样很傻,总是用粗暴的态度训斥孩子们,可是丰子恺确信孩子们的这些行为是出于真诚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他把这些都记录下来,用简而精的线条去描绘孩子们的心情和生活。

人们都说丰子恺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可他却认为,陈师曾所做的简笔画,寥寥数笔,余趣无穷,才是中国漫画的始源。丰子恺的画究竟是不是“漫画”,他自己认为,还是一个问题。日本人始用汉文“漫画”二字,日本人所谓的“漫画”乃兼指中国的急就画、即兴画,及西洋的卡通画。但中国的即兴画和西洋的卡通画相比就有很大差异,前者富有笔情墨趣,后者注重讽刺滑稽。前者只有窖寥数笔,后者常有用钢笔细描的。所以很难定论。总之,他认为,漫画二字,望文生义:漫,随意也,凡随意写出的画,都不妨称为漫画。

但是漫画就是简单随意就能画出的吗? “漫画”二字虽然看起来很轻松的样子,似乎会让人觉得创作这样的作品毫不费力,可以随随便便、漫不经心的下笔,事实并不是如此,一个有多年创作经验画家,深知创作一一甚至随笔一一都很伤脑筋。郑板桥说“胸有成竹”,在创作一幅画时,哪怕是再小的画。也要做到把实物竹子化为眼中之竹,再把眼中之竹化为胸中之竹,然后才可以动笔。需要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在过程中画家要做到很好的取舍,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画,也不是所有画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这就要靠经验,人生的经验,生活得积累。

丰子恺在作画时总希望一张画在看看之外又可以想想,,他要求自己的画兼有形象美和意义美,形象可以写生,意义却需要寻找,他的找寻原则就是,倘若看到的形象没有丰富的深刻意义,无论形状色彩何等美丽,也懒得描写:即使描写了,也不是得意之作,

丰子恺的漫画,朴实,感人,用简单的线条表现不简单的事物,丰子恺漫画艺术的简,主要有两点:

1 意到而笔不到

读者们能够凭借视觉的基本规律去体会到其不到之笔。有人曾经说丰子恺的漫画“不要脸”,其实是在说丰子恺所画的人物,往往只有一张脸的轮廓。没有五官。这样的脸尽管不完整,但观者却能感觉到一张完整的脸。”这正符合阿恩海姆谈到格式塔心里时所提出的视知觉的基本规律,也体现了虚与实的辩证统一,虽然没有画完整,但却完成了艺术的表现,形成了艺术的美。如漫话

在丰子恺的画中大部分的地方是空白的,这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中国画很重视空白,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想象的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虚实相生,才算完成一个艺术品。空白处应当计算在一幅画的造型之内,五笔墨处也是妙境啊。一张画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如果一张画可使你神游,那么神游就是虚。

曾有人指着丰子恺的漫画批评道:“这人是李后主,应该穿古装,你怎么画成穿大褂的现代人?”而丰子恺的回答是:“我不是作历史画,也不是为李后主词作插图,我是描写读李词所得的体感‘我是现代人,我的体感当然作现代相,””他没有为了迎合大众的喜爱而把画画的模式化,而是处于对描画对象的热爱,亲近,深入的理解,设身处地的体验,丰子恺的漫画创作由被动进于主动创作,最初是描绘家里的儿童生活相。他一直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初尝世味,看到了当时社会里的虚伪、骄矜之状,觉得大人们都失去本性,只有小孩的天真烂漫,人格完整,才能激起他的创作动力。

艺术毕竟是美的,人生毕竟是崇高的,自然毕竟是伟大的,虽然丰子恺所做的那些画是琐屑卑微,不足道的,但是作为画家能用这样的态度对付更可爱的。更有价值的、更伟大的对象而创作绘画,我想他也许可以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今日新中国的生气蓬勃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画材,而作出更美的绘画。


相关内容

  • 艺术人生――丰子恺漫画和散文欣赏
  • 第四章 艺术人生―丰子恺漫画欣赏 前言 画家.作家.艺术教育家,这就是读者心目中的丰 子恺,三位一体的丰子恺,过着艺术人生的丰子恺. 丰子恺在<我与弘一法师>一文中说过,艺术的最 高点与宗教相接近.又说,他没有追随老师达到宗教的 层次,而是停留在艺术的层次,是因为他"脚力小&q ...

  • 漫话丰子恺先生的_漫画_
  • 2007年第9卷第2期 总第83期 巢湖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ohuCollege No.2.,Vol.9.2007GeneralSerialNo.83 漫话丰子恺先生的"漫画" 张磊 (巢湖学院艺术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摘要:丰子恺的艺术生涯是从漫画开始的 ...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早读人物素材 丰子恺3
  • 人物 (丰子恺3) 有口皆碑 丰子恺:静如一泓,反照日月 在中国现代的文人墨客中,丰子恺先生无疑是别具一格的一道景语,他多彩的人生道途上,处处开满着文学与艺术的奇葩.这位被称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以其光华的风骨和气品为后世所推崇,又因其在人生盛年追随弘一大师皈依佛门,而 ...

  • 艺术 | 李叔同.丰子恺师生的"艺术人生"与"人生艺术"
  • 开 篇 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上,李叔同.丰子恺师徒是一道不可忽略的风景.丰子恺高深的艺术造诣以及他独创性极强的散文.漫画等文艺作品,为他赢得了"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的美称.而在他的成长.成才道路上,受其师李叔同影响颇深.这种影响,不仅仅在艺术领域,更在哲学.宗教.伦理等多个方面. ...

  • 我的漫画(丰子恺)_水下有座城
  • 人都说我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这话半是半非.我小时候,<太平洋画报>上发表陈师曾的小幅简笔画<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寥寥数笔,余趣无穷,给我很深的印象.我认为这真是中国漫画的始源.不过那时候不用漫画的名称.所以世人不知"师曾漫画",而只 ...

  • 日月楼,长忆丰子恺
  • 编者按: 在编辑此稿中,由于十年动乱,作者相关珍贵资料丢失,于是本刊编辑特地前往上海陕西南路上的丰子恺故居实地探访.有幸得到丰子恺外孙宋雪君的鼎力支持,提供了丰先生身前珍贵的照片和作品资料.深感丰子恺先生巨大的人格魅力及其对家人的照拂与影响-- 阿咪·漫画 丰子恺先生是笔者先姨夫邹彭年先生在浙江省立 ...

  •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 自宋代画院"题诗取仕"(即以一句古诗为试题,让画家从自己的角度描画出诗句意境,以此选拔画家)以来,一说起中国画,便是"诗.书.画"的结合,绘画不仅仅要记录所画的景物,更重要的是要以画面表现意境,表达作者心境,这样的方式足足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近千年. 近代西 ...

  • 吾爱童子身113
  •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 --浅析丰子恺作品中的儿童情结 摘 要 自上个世纪,"五四运动"的以来,"儿童"也真正成为了"人".纵多学者,纷纷为新的儿童观做努力,这便出现了至今人们仍在阅读的诸多儿童作品.丰子恺,也是其中 ...

  • 丰子恺散文中的"爱心"
  • 丰子恺散文中的"爱心" 冯俊锋 丰子恺集画家.散文家.书法家.翻译家于一身,有很多的人喜欢他的漫画,我则更爱他的散文.他的散文以平易的文字,小中见大,写出了文字以外的人生哲理,高妙的思想.郁达夫就曾评议他的散文:"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