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失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失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作者:魏巍 魏宁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05期

摘要:目前,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更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结合实际,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失业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宏观经济 失业 现状 成因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失业及失业率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目前,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更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我国的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运行的渐进式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宏观经济从短缺逐渐转向相对过剩,制度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加大。经过三年的宏观调控,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市场疲软,企业停产倒闭、产业萎缩的现象,国企改革步伐加快也使隐性失业趋于显性,再加之适龄劳动人口增加,使得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失业问题更加凸显。在“人口红利”导致的劳动力供求总量失衡、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就业弹性下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偏差导致企业库存积压、劳动力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迎来了建立市场经济体之后的第一次失业高峰。到1998年底,全国登记失业人员达571万人;截至2003年,国有企业共有将近3000万名职工下岗。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增速迅速下降,危机通过产业链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为出口企业提供能源、物流、原材料和服务的相关企业也随之受到影响,很多企业陷入困境;该影响又通过产业链和消费等途径迅速波及其到他行业,通过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传播,对我国经济和就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再加之我国经济体系自身存在的产能过剩、高度依赖出口、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使金融危机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企业就业岗位大幅减少8.1%。有约近2500万名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被迫返乡。城镇失业率上升,导致困难群体就业更加困难。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出现持续大幅下降。就业需求空间急剧压缩,导致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极其困难。在2009年上半年抽样调查中,城镇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11%以上,比平均失业率高出1倍左右。我国出现建立市场经济之后的第二次失业高峰。 从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失业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失业率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成严格的下降趋势。尤其是近些年,这种下降趋势更不明显,这与传统的产出增加2%会使失业率下降1%的奥肯定律相违背。我们可以利用近些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加以分析来更清晰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其中,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失业的波动, ,:GDP的波动, ~N(0, )

通过对带有自回归的线性方程式进行回归分析,可得:

可见,失业率随产出的增长而下降的幅度非常之小,甚至有增长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其次,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落后于新增的失业人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610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890万人。年末城镇就业人员3468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56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为4141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457万人。而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由此可见,虽然经济迅速发展,而且每年可以带来更多新的项目工程和就业机会,却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再次,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人员和毕业生在到处寻找工作机会,而另一方面国家和企业每年也会提供相当多的就业岗位,但却总是存在着失业与空岗同时存在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是失业人群的年轻化。以前,由于国企改革而下岗的人员多为40-50 的职工。这些人年龄偏大,并且在专业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为了企业将来更好的发展而下岗,也许可以理解。而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却也加入了失业大军,每年这些大学生都在为了找到工作而四处奔波。

二、我国失业现象的成因

1、人口因素所引起的劳动力过剩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数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虽然我国一直以来坚持计划生育的政策,但还是处于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的阶段,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供给超过千万。再加上已有的劳动力数量,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大大超过了对其的需求。在这样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对有限岗位的竞争也就日趋激烈,由此而导致的就业压力就非常明显的。

2、结构性失业因素

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据统计显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是主要的输入地区。2004年,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占全国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的67%。在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70%的去向是东部地区,而且多聚集在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等。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对城镇人员就业势必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适应其变化。因此,在配置的过程中,大量素质较低、专业技能落后的劳动者就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被淘汰产生失业。同时,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适合该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了暂时性短缺,从而造成了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现象。此外, 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平衡等原因,也会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口。

3、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反差所引起的自愿失业。

在我国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二元现象越来越明显:第一劳动力市场是指具有城市户口的劳动者,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较高的文化知识,具备较好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较为舒适,工作稳定并受到制度政策的保护,如劳动保护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而第二劳动力市场主要是针对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的,他们中大多数不具备较高的技术和文化知识,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是一些工资较低且不稳定的脏、苦、累的岗位。再加之由于目前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诚信缺失以及第二劳动力市场几乎不受制度政策的保护,使得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一般不愿意进入到第二劳动力市场去就业,因此形成了城镇失业人员在第一劳动力市场的非自愿性失业和在第二劳动力市场上的自愿失业。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反差成为了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大障碍。

4、人为因素。

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歧视现象,主要有在不同性别、不同外貌、不同户籍等方面,对求职者的工资歧视和职业歧视等。例如现在的许多公司企业在招聘时只招收男员工;在工资报酬方面,具有同等教育水平的男女员工,一般男性员工的工资也可能会高于女性,女性的竞争力明显要低于男性,而且失业率也高于男性;有的公司还对招收员工的外貌做出限制;还有的公司只招收具有城市户口的员工,拒绝招收农村户口的人,或对持农村户口的工人给予低工资。虽然我国政府近些年在佣工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对待,并在部分地区取消了户籍差异,但上述问题虽然有所改善,却没有被根本消除。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失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作者:魏巍 魏宁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05期

摘要:目前,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更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结合实际,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失业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宏观经济 失业 现状 成因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失业及失业率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目前,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更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我国的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运行的渐进式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宏观经济从短缺逐渐转向相对过剩,制度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加大。经过三年的宏观调控,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市场疲软,企业停产倒闭、产业萎缩的现象,国企改革步伐加快也使隐性失业趋于显性,再加之适龄劳动人口增加,使得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失业问题更加凸显。在“人口红利”导致的劳动力供求总量失衡、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就业弹性下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偏差导致企业库存积压、劳动力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迎来了建立市场经济体之后的第一次失业高峰。到1998年底,全国登记失业人员达571万人;截至2003年,国有企业共有将近3000万名职工下岗。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增速迅速下降,危机通过产业链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为出口企业提供能源、物流、原材料和服务的相关企业也随之受到影响,很多企业陷入困境;该影响又通过产业链和消费等途径迅速波及其到他行业,通过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传播,对我国经济和就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再加之我国经济体系自身存在的产能过剩、高度依赖出口、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使金融危机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企业就业岗位大幅减少8.1%。有约近2500万名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被迫返乡。城镇失业率上升,导致困难群体就业更加困难。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出现持续大幅下降。就业需求空间急剧压缩,导致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极其困难。在2009年上半年抽样调查中,城镇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11%以上,比平均失业率高出1倍左右。我国出现建立市场经济之后的第二次失业高峰。 从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失业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失业率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成严格的下降趋势。尤其是近些年,这种下降趋势更不明显,这与传统的产出增加2%会使失业率下降1%的奥肯定律相违背。我们可以利用近些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加以分析来更清晰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其中,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失业的波动, ,:GDP的波动, ~N(0, )

通过对带有自回归的线性方程式进行回归分析,可得:

可见,失业率随产出的增长而下降的幅度非常之小,甚至有增长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其次,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落后于新增的失业人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610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890万人。年末城镇就业人员3468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56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为4141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457万人。而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由此可见,虽然经济迅速发展,而且每年可以带来更多新的项目工程和就业机会,却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再次,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人员和毕业生在到处寻找工作机会,而另一方面国家和企业每年也会提供相当多的就业岗位,但却总是存在着失业与空岗同时存在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是失业人群的年轻化。以前,由于国企改革而下岗的人员多为40-50 的职工。这些人年龄偏大,并且在专业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为了企业将来更好的发展而下岗,也许可以理解。而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却也加入了失业大军,每年这些大学生都在为了找到工作而四处奔波。

二、我国失业现象的成因

1、人口因素所引起的劳动力过剩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数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虽然我国一直以来坚持计划生育的政策,但还是处于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的阶段,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供给超过千万。再加上已有的劳动力数量,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大大超过了对其的需求。在这样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对有限岗位的竞争也就日趋激烈,由此而导致的就业压力就非常明显的。

2、结构性失业因素

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据统计显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是主要的输入地区。2004年,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占全国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的67%。在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70%的去向是东部地区,而且多聚集在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等。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对城镇人员就业势必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适应其变化。因此,在配置的过程中,大量素质较低、专业技能落后的劳动者就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被淘汰产生失业。同时,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适合该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了暂时性短缺,从而造成了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现象。此外, 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平衡等原因,也会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口。

3、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反差所引起的自愿失业。

在我国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二元现象越来越明显:第一劳动力市场是指具有城市户口的劳动者,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较高的文化知识,具备较好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较为舒适,工作稳定并受到制度政策的保护,如劳动保护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而第二劳动力市场主要是针对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的,他们中大多数不具备较高的技术和文化知识,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是一些工资较低且不稳定的脏、苦、累的岗位。再加之由于目前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诚信缺失以及第二劳动力市场几乎不受制度政策的保护,使得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一般不愿意进入到第二劳动力市场去就业,因此形成了城镇失业人员在第一劳动力市场的非自愿性失业和在第二劳动力市场上的自愿失业。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反差成为了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大障碍。

4、人为因素。

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歧视现象,主要有在不同性别、不同外貌、不同户籍等方面,对求职者的工资歧视和职业歧视等。例如现在的许多公司企业在招聘时只招收男员工;在工资报酬方面,具有同等教育水平的男女员工,一般男性员工的工资也可能会高于女性,女性的竞争力明显要低于男性,而且失业率也高于男性;有的公司还对招收员工的外貌做出限制;还有的公司只招收具有城市户口的员工,拒绝招收农村户口的人,或对持农村户口的工人给予低工资。虽然我国政府近些年在佣工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对待,并在部分地区取消了户籍差异,但上述问题虽然有所改善,却没有被根本消除。


相关内容

  • 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四方面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这些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均是正相关的关系.其中,在考察人力资源这个因素时,人们认为,在一定时期人口数量相对是固定的,认为经济增长的幅度和速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质量.但实际上, ...

  • 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的特点.现状及其成因
  • 2004年第7期 商业经济 SHANGYEJ刀NGJ! (总第256期) No.7,2004TotalNo.256 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的特点. 现状及其成因 宣 琳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Q5) [摘要] 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 ...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一. 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 1.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 2. 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 3. 有限政府的经济管理效能分析 4. 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5. 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途径分析 二. 选题方向 ...

  • 女性就业变化趋势与成因
  • 女性就业变化趋势与成因 丁越兰 (陕西师范大学 高璐 西安市710062) [摘要]近些年,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明显,其单位和家庭乃是造成女性失业的主因: 女性就业结构得到优化,但低教育水平使其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女性就业环境虽得到一定改善,但就业歧视现象仍较为严重.国家应充分考虑这种现状, ...

  • 劳动力市场学复习
  • 题型:单选(30题,30分) 多选(5题,10分) 名词解释(5题,15分) 简答(5题,25分) 论述(2题,20分) 重点分布:选择题(练习册上全部) 主观题重点如下(但不排除以下重点,在出题时会以客观题形式出现) 第一章 绪论 一.劳动力市场: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 ...

  •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应对方法
  •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目前通货膨胀日益加剧的现状,分析了通货膨胀的成因,指出了其危害,提出了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实行强农惠农政策,稳定资源性产品价格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为害:应对方法 一.引言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物价连续上涨 6个月以上 ...

  • 社会学系毕业生论文题目
  • 社会学系毕业生论文题目 房文双 [1**********] 1. 解读大学校园的 2. 青少年偶像崇拜偏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3.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策研究 4. 某某城市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5. 某某农村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6. 以一个具体团体为例,分析团体领导的技巧 7. 网络社会问题及控 ...

  • 3 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 3 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不同的环节存在不同的风险,站在企业 的角度,就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来看,它可以分为内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3.1 外部原因 所谓外部原因,是站在企业的角度相对于内部原因而言的,通常是指来源于企业 经济环境.经营政策和行业背景方面的影响 ...

  • 小论文选题
  • 企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必须具有专业特色,活动内容应当在经营决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范围内.为方便学生选题,特提供如下题目供参考: 1. 调查企业市场环境,分析企业机遇与威胁:2.为企业设定战略目标:3.调查企业组织 结构是否与企业战略相一致:4.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