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的特征教学与反思
郭洁琴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渭南中心学校 741029)
在最近的教学中,自己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节,尤其是长方形的长与宽概念的揭示,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自己感觉,自己认识,让学生在做中学,效果较好。
一、课堂简要回放
课前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四根小棍,两根长一些,两根短一些,两根长的要一样长,两根短的也一样长。上课时教师先出示一个长方形,然后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棍自己动手在桌上摆一个长方形,教师巡回指导,对摆不对的学生个别指导。这样在学生自己活动的过程中很快就会掌握“长方形有四条边,两条长,两条短,两条长的一样长,两条短的也一样长”。然后再要求学生去掉四根小棍中的一根,注意不要使长方形变形。(教师可以再黑板上画图示范)问学生能比划出长方形的大小吗?学生:能。再要求学生动手比划试一试,确实可以。接着再要求学生去掉一条较短的小棍,此时,还剩两根小棍(一长,一短)。继续要学生比划,看能不能比划出长方形的大小,比划后学生感觉可以。那么再去掉一根呢?还能比划出吗?此时,仅剩一根小棍,学生怎么也比划不出。(整个过程教师可以再黑板上画图示范。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合作)课程进行到这个地步,无须多说,学生也已体会到一长,一短两条边直接制约着这个长方形的大小。再告诉学生:长的那条叫长方形的“长”,短的那条叫长方形的“宽”。最后再引领用一条剩余的长和宽“复原”出这个长方形。……
二、课后积极反思
这样的组织,就学生个体而言“全感齐动”,可以让学生观察,比划,想象多种感观都参与学习,教师只起引领的作用,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在特定的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出反省,使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在做的过程中,眼、手、耳、口、脑、身体等多种感观共同参与其中,充分地看、比划、描、听、说、想。在比划中想象,在想象中比划从而更好地形成表象,建立概念;就学生集体而言“全员互动”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引领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真正动起来,真正建立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立体化交流网;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全程变动”。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不断变化着,从去掉一边到两边再到三边,最后还原。使“做数学”的过程始终保持新鲜感和挑战性,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类似的“规定性知识”还有很多,教师如何在“做“中“教”引导学生如何在“做”中“学”应是我们每位教师永远思考的问题,愿上面的“做”法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产生更富创意的“做”法。
长方形的特征教学与反思
郭洁琴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渭南中心学校 741029)
在最近的教学中,自己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节,尤其是长方形的长与宽概念的揭示,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自己感觉,自己认识,让学生在做中学,效果较好。
一、课堂简要回放
课前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四根小棍,两根长一些,两根短一些,两根长的要一样长,两根短的也一样长。上课时教师先出示一个长方形,然后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棍自己动手在桌上摆一个长方形,教师巡回指导,对摆不对的学生个别指导。这样在学生自己活动的过程中很快就会掌握“长方形有四条边,两条长,两条短,两条长的一样长,两条短的也一样长”。然后再要求学生去掉四根小棍中的一根,注意不要使长方形变形。(教师可以再黑板上画图示范)问学生能比划出长方形的大小吗?学生:能。再要求学生动手比划试一试,确实可以。接着再要求学生去掉一条较短的小棍,此时,还剩两根小棍(一长,一短)。继续要学生比划,看能不能比划出长方形的大小,比划后学生感觉可以。那么再去掉一根呢?还能比划出吗?此时,仅剩一根小棍,学生怎么也比划不出。(整个过程教师可以再黑板上画图示范。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合作)课程进行到这个地步,无须多说,学生也已体会到一长,一短两条边直接制约着这个长方形的大小。再告诉学生:长的那条叫长方形的“长”,短的那条叫长方形的“宽”。最后再引领用一条剩余的长和宽“复原”出这个长方形。……
二、课后积极反思
这样的组织,就学生个体而言“全感齐动”,可以让学生观察,比划,想象多种感观都参与学习,教师只起引领的作用,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在特定的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出反省,使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在做的过程中,眼、手、耳、口、脑、身体等多种感观共同参与其中,充分地看、比划、描、听、说、想。在比划中想象,在想象中比划从而更好地形成表象,建立概念;就学生集体而言“全员互动”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引领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真正动起来,真正建立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立体化交流网;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全程变动”。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不断变化着,从去掉一边到两边再到三边,最后还原。使“做数学”的过程始终保持新鲜感和挑战性,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类似的“规定性知识”还有很多,教师如何在“做“中“教”引导学生如何在“做”中“学”应是我们每位教师永远思考的问题,愿上面的“做”法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产生更富创意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