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上[从小就要爱科学]word同步训练

从小就要爱科学·同步训练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遨游(áo) 编撰(zuàn) 羡慕(xiàn mù)

B.图文并茂(mào) 受益匪浅(fěi)

C.如火如荼(tú) 无性繁殖(zhí)

D.殷切希望(yīn) 纨绔子弟(kù)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领导向我争求意见,我只好如实汇报

B.青少年朋友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更是令人羡慕的新一代跨世纪建设者

C.事先被媒体抄得灸手可热的大制作《太平天国》„„创造出收视率的历史最低„„

D.科技知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立生之本

3.下列句子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刚刚闭幕的九届全国人大,选出以朱镕基为国务院总理的新一届人民政府,明确指出“科教兴国”的基本________,这是极富________意义的重大________,必将加速我国现代化的建设。

A.政策 战术 国策

B.国策 战略 政策

C.国策 战略 决策

D.决策 战术 国策

4.选出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学生理解和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有利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B.昨天,我准备好了考试必备的笔、尺、橡皮和文具。C.距离期末考试还有不到两个星期左右的时间。

D.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

5.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______________

2.得到很大好处,受到极大益处。________

3.缺乏科学常识的成年人。______________

4.国家的基本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当前,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防“非典”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B.文章有声有色地向读者介绍了两个故事,把两个大坏蛋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C.这位作家对自然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各种动物在他的笔下无不栩栩如生,诗情洋溢。

D.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7.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衔接紧密的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乐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在当今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从一定角度上看,这句话确实没错,因为在它的背后,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科技知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立身之本。

如果说,在20世纪50年代初,扫除“文盲”一度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适应了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那么,今天扫除“科盲”,也应成为国家着力提倡之举,这也是迎接新世纪对我们的迫切需求。刚刚闭幕的九届全国人大,选出以朱镕基为国务院总理的新一届人民政府,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这是极富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必将加速我国现代化的建设。

今天,现代科技的发展已远远超越昔日的预测或构想。记得60年代初《科学家谈21世纪》出版后,一些人把书中的描绘当作科学幻想。但曾几何时,什么机器人干活,太空遨游之类,早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而且,现在的电脑网络全球通,绵羊、猕猴的无性繁殖(即“克隆”技术)等,又反映了现代科技的新发展。这些新成就,既为广大少年朋友提供奔向新世纪的理想翅膀,也为他们拓宽了眼界和思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爷爷的教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就要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1.引用文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两句话,说明科技知识的意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一段加粗词“从一定角度上看”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2段中有两处提到了“基本国策”,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制定“基本国策”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将两项“基本国策”并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0年代初的一些科学幻想,现在有很多都成为现实,请你也写出你的一些科学幻想(至少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3段中提到了“电脑网络全球通”、“无性繁殖”等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请你也写出两例科技发展的新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现在起,你如何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还乡梦》自序

刘庶凝

①假如没有祖父替我讲解“北溟有鱼其名为鲲„„”,我不会在儿时便引起对海洋的幻想;假如没有复旦中学两位友人刘家树和李忠禄的鼓励,没有我们合办的壁报“五布河的一叶”,我不会燃起写作的愿望,不会走进30年代的“画梦录”,不会看见那旧社会废墟上的“火把”,不会驰骋于契诃夫的“草原”,更不会听见杰克·伦敦的“旷野的呼声”。

②1948年初,我重读黎烈文先生所译的“冰岛渔夫”,突然有了乘桴浮于海的狂想;抵达台湾后,在写作上常得黎先生的指导。当我彷徨于纽约的街头时,他又来信勉励,劝我改用英语写作。60年代台湾的大学教授的待遇微薄,黎先生身兼数职,对译著仍不遗余力,因过劳于1972年病逝台北,先生如知祖国的新世纪出版社为我印书,当引以为慰,含笑九泉。 ③“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20多年的怀乡梦,终于在1975年的夏天变成事实,无奈当时“四人帮”指鹿为马,焚书坑儒,九亿神州惨遭浩劫。但在那风雨如晦的时刻,各地的建设依旧屹立人间,光辉夺目。没有新中国,便没有长江大桥,黄浦江中便没有自造的军舰;没有新中国,乡村里便没有电灯,农民便没有独立自尊的人格;没有新中国,便没有核子弹,更没有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④我第二次回国是1980年夏天,“四人帮”的乌烟瘴气已一扫而尽,全国人心振奋,寄厚望于“四化”的伟大建设。当我在成渝两地义务教学时,由于老友李忠禄的推荐,《诗刊》《红岩》《星星》《人民日报》《重庆日报》都刊登了我的诗篇,多次承蒙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和重庆市文联热情招待,使我有幸认识了许多爱国爱党的作家和编辑„„这些愉快的经历使我永难忘记。

⑤返美之前,我观赏了不少的古迹名胜:登峨眉,下三峡,和弟妹长姊们回到了一别35年的故乡,投宿在我祖先耕耘过的镇安场,那里地近刘家湾。暮霭中古墓累累,夜闻林竹萧萧,声如泉涌,独坐窗前,久不能寐,我有一种凄凉而又甜蜜的落叶归根的感觉。古语说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⑥在我侨居海外的岁月中,虽有妻女的言笑,虽有异国友朋真诚的情谊,但在我灵魂的深处,仅有一扇开向祖国的小窗——我看得见故乡的朝晖夕阳,长江上点点归帆,也看得见门前慈母的眼泪,九亿多同胞朴质的善良的面孔。总有一天,我不再作枝上夜莺的哀吟,像沙翁诗中的云雀,我会一翅冲天,为那泱泱大国的中华唱出我赞美的诗章。

1.序言,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向不熟悉自己的读者作点自我介绍。读了上文,你对作者有了哪些了解?试作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诗人以诗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燃起了写作阅读的愿望”的原因,试用平实语言重新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第③段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欣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欣赏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那些苦涩的果实。”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说新语》写大将军桓温北征,经过旧日熟悉的地方,见到以前种的柳树都长得很大了,大为感概,于是有“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以后就成了典故。本文哪儿活用了这个典故?

这样的活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作者把自己比作“云雀”,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表达

了歌颂祖国的心声。请另造一个比喻句,抒发并表达与作者相

同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zuàn”应为“zhuàn”)

2.B(A.“争”应为“征”,C项“灸”诙为“炙”,D项“生”应为“身”)3.C

4. D(A句中“理解和阅读”语序不当,B句中“文具”包含了“笔、尺、橡皮”,C句中“不到”与“左右”矛盾)

5.1.如火如荼 2.受益匪浅 3.科盲 4.国策

6.A

7.略

一、1.(1)知识就是力量,科技知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立身之本。(2)科学是第一生产力。2.不能。原因见“语言特点”。3.必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且能加快我国社会发展的速度。或“适应国情,加速社会发展”。4.作者用前一项基本国策来衬托后一项基本国策,通过比较,强调了“科教兴国”这一基本国策的正确性和重要性。5.略 6.略 7.着力提高以下几方面的科学素养;(1)科学知识与技能;(2)科学探究;(3)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二、1.(1)作者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谁。(2)作者的经历;两次回大陆的行踪。(3)作者对祖国的感情。2.家庭的熏陶,中学同学的鼓励和合办壁报,使“我”燃起了阅读和写作的愿望。3.言之成理即可。4.作者深沉含蓄的写出了在异域他乡、远离祖国的苦闷和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5.本文第5段末活用了这个典故,将“木”改为“兽”。之所以要这样改,是因为要与前面的“狐”字相呼应,自然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落叶归根的深沉感情。6.言之成理即可。

从小就要爱科学·同步训练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遨游(áo) 编撰(zuàn) 羡慕(xiàn mù)

B.图文并茂(mào) 受益匪浅(fěi)

C.如火如荼(tú) 无性繁殖(zhí)

D.殷切希望(yīn) 纨绔子弟(kù)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领导向我争求意见,我只好如实汇报

B.青少年朋友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更是令人羡慕的新一代跨世纪建设者

C.事先被媒体抄得灸手可热的大制作《太平天国》„„创造出收视率的历史最低„„

D.科技知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立生之本

3.下列句子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刚刚闭幕的九届全国人大,选出以朱镕基为国务院总理的新一届人民政府,明确指出“科教兴国”的基本________,这是极富________意义的重大________,必将加速我国现代化的建设。

A.政策 战术 国策

B.国策 战略 政策

C.国策 战略 决策

D.决策 战术 国策

4.选出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学生理解和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有利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B.昨天,我准备好了考试必备的笔、尺、橡皮和文具。C.距离期末考试还有不到两个星期左右的时间。

D.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

5.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______________

2.得到很大好处,受到极大益处。________

3.缺乏科学常识的成年人。______________

4.国家的基本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当前,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防“非典”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B.文章有声有色地向读者介绍了两个故事,把两个大坏蛋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C.这位作家对自然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各种动物在他的笔下无不栩栩如生,诗情洋溢。

D.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7.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衔接紧密的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乐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在当今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从一定角度上看,这句话确实没错,因为在它的背后,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科技知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立身之本。

如果说,在20世纪50年代初,扫除“文盲”一度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适应了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那么,今天扫除“科盲”,也应成为国家着力提倡之举,这也是迎接新世纪对我们的迫切需求。刚刚闭幕的九届全国人大,选出以朱镕基为国务院总理的新一届人民政府,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这是极富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必将加速我国现代化的建设。

今天,现代科技的发展已远远超越昔日的预测或构想。记得60年代初《科学家谈21世纪》出版后,一些人把书中的描绘当作科学幻想。但曾几何时,什么机器人干活,太空遨游之类,早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而且,现在的电脑网络全球通,绵羊、猕猴的无性繁殖(即“克隆”技术)等,又反映了现代科技的新发展。这些新成就,既为广大少年朋友提供奔向新世纪的理想翅膀,也为他们拓宽了眼界和思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爷爷的教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就要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1.引用文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两句话,说明科技知识的意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一段加粗词“从一定角度上看”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2段中有两处提到了“基本国策”,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制定“基本国策”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将两项“基本国策”并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0年代初的一些科学幻想,现在有很多都成为现实,请你也写出你的一些科学幻想(至少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3段中提到了“电脑网络全球通”、“无性繁殖”等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请你也写出两例科技发展的新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现在起,你如何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还乡梦》自序

刘庶凝

①假如没有祖父替我讲解“北溟有鱼其名为鲲„„”,我不会在儿时便引起对海洋的幻想;假如没有复旦中学两位友人刘家树和李忠禄的鼓励,没有我们合办的壁报“五布河的一叶”,我不会燃起写作的愿望,不会走进30年代的“画梦录”,不会看见那旧社会废墟上的“火把”,不会驰骋于契诃夫的“草原”,更不会听见杰克·伦敦的“旷野的呼声”。

②1948年初,我重读黎烈文先生所译的“冰岛渔夫”,突然有了乘桴浮于海的狂想;抵达台湾后,在写作上常得黎先生的指导。当我彷徨于纽约的街头时,他又来信勉励,劝我改用英语写作。60年代台湾的大学教授的待遇微薄,黎先生身兼数职,对译著仍不遗余力,因过劳于1972年病逝台北,先生如知祖国的新世纪出版社为我印书,当引以为慰,含笑九泉。 ③“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20多年的怀乡梦,终于在1975年的夏天变成事实,无奈当时“四人帮”指鹿为马,焚书坑儒,九亿神州惨遭浩劫。但在那风雨如晦的时刻,各地的建设依旧屹立人间,光辉夺目。没有新中国,便没有长江大桥,黄浦江中便没有自造的军舰;没有新中国,乡村里便没有电灯,农民便没有独立自尊的人格;没有新中国,便没有核子弹,更没有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④我第二次回国是1980年夏天,“四人帮”的乌烟瘴气已一扫而尽,全国人心振奋,寄厚望于“四化”的伟大建设。当我在成渝两地义务教学时,由于老友李忠禄的推荐,《诗刊》《红岩》《星星》《人民日报》《重庆日报》都刊登了我的诗篇,多次承蒙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和重庆市文联热情招待,使我有幸认识了许多爱国爱党的作家和编辑„„这些愉快的经历使我永难忘记。

⑤返美之前,我观赏了不少的古迹名胜:登峨眉,下三峡,和弟妹长姊们回到了一别35年的故乡,投宿在我祖先耕耘过的镇安场,那里地近刘家湾。暮霭中古墓累累,夜闻林竹萧萧,声如泉涌,独坐窗前,久不能寐,我有一种凄凉而又甜蜜的落叶归根的感觉。古语说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⑥在我侨居海外的岁月中,虽有妻女的言笑,虽有异国友朋真诚的情谊,但在我灵魂的深处,仅有一扇开向祖国的小窗——我看得见故乡的朝晖夕阳,长江上点点归帆,也看得见门前慈母的眼泪,九亿多同胞朴质的善良的面孔。总有一天,我不再作枝上夜莺的哀吟,像沙翁诗中的云雀,我会一翅冲天,为那泱泱大国的中华唱出我赞美的诗章。

1.序言,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向不熟悉自己的读者作点自我介绍。读了上文,你对作者有了哪些了解?试作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诗人以诗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燃起了写作阅读的愿望”的原因,试用平实语言重新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第③段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欣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欣赏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那些苦涩的果实。”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说新语》写大将军桓温北征,经过旧日熟悉的地方,见到以前种的柳树都长得很大了,大为感概,于是有“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以后就成了典故。本文哪儿活用了这个典故?

这样的活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作者把自己比作“云雀”,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表达

了歌颂祖国的心声。请另造一个比喻句,抒发并表达与作者相

同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zuàn”应为“zhuàn”)

2.B(A.“争”应为“征”,C项“灸”诙为“炙”,D项“生”应为“身”)3.C

4. D(A句中“理解和阅读”语序不当,B句中“文具”包含了“笔、尺、橡皮”,C句中“不到”与“左右”矛盾)

5.1.如火如荼 2.受益匪浅 3.科盲 4.国策

6.A

7.略

一、1.(1)知识就是力量,科技知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立身之本。(2)科学是第一生产力。2.不能。原因见“语言特点”。3.必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且能加快我国社会发展的速度。或“适应国情,加速社会发展”。4.作者用前一项基本国策来衬托后一项基本国策,通过比较,强调了“科教兴国”这一基本国策的正确性和重要性。5.略 6.略 7.着力提高以下几方面的科学素养;(1)科学知识与技能;(2)科学探究;(3)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二、1.(1)作者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谁。(2)作者的经历;两次回大陆的行踪。(3)作者对祖国的感情。2.家庭的熏陶,中学同学的鼓励和合办壁报,使“我”燃起了阅读和写作的愿望。3.言之成理即可。4.作者深沉含蓄的写出了在异域他乡、远离祖国的苦闷和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5.本文第5段末活用了这个典故,将“木”改为“兽”。之所以要这样改,是因为要与前面的“狐”字相呼应,自然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落叶归根的深沉感情。6.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内容

  • 如何提高写字的水平
  • 一.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据调查,现在小学生写字达标率仅为40%,有50%的孩子写字姿势不端正,30%的孩子写出字来差三落 四.东倒西歪.笔顺不对.字形不美,甚至错别字不断.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孩子书写能力差,甚至没有闯过书写关,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专家的关注.不仅增加了 ...

  • 初中三年的学习规划详解
  • 初中三年的学习规划,让孩子不再迷茫!(附详细方案) 2015-09-23西安学而思培优 其实从升入初一开始,关于中.高考的战斗已经开始.面对中考和高考这两次重要的考试,细节往往决定着最终的成败,而大起大落的学生最终考试结果往往是"落".因此,做个完美的规划,注重平时功夫,夯实基础 ...

  •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实验报告
  •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实验报告 一.提出问题 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诸项任务中既重要又困难的任务.从目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仍存在着序列不明,路子不清,方法不当等问题,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改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形成重点训练项目的具体的 ...

  • 初中生家长如何帮孩子规划初中三年,让孩子不在迷茫?
  • 初中生家长如何帮孩子规划初中三年,让孩 子不在迷茫? 其实从升入初一开始,关于中.高考的战斗已经开始.面对中考和高考这两次重要的考试,细节往往决定着最终的成败,而大起大落的学生最终考试结果往往是 基础初一 初一的知识点不多,难点也不是很多.但学好初一却是整个初中三年中最重要的.从小学进入初中,同学们 ...

  • 芭蕉花Word文档
  • <芭蕉花>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第四册) 作者(来源):建襄小学 陆慧瑾 发布时间:2006-03-17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回忆了自己儿时的一件事:五岁那年妈妈的头晕病又犯了.一天,"我"和哥哥发现人家院子里的芭蕉花开了,便翻墙摘了芭蕉花,把它藏在衣袖里带回家.可妈妈 ...

  • 小升初学习计划
  • 篇一:小升初学习计划 1.在暑期中预习六年级学校课程的知识,让自己在基础知识上没有漏洞.把之前落下的一些奥数知识进行补充. 2.在跟班学习六年级奥数新知识的同时,每天做计算题(一天五道左右)和几何题(一周二十道,关键是知识的掌握). 3.秋季每周针对性的训练一个模块,每天做五道题,熟练地掌握一个知识 ...

  • 语文版八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word同步练习2套
  •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同步达纲练习] 一.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胆怯(quâ) C.趋势(qǖ) 二.下列句子中多音字注音.组词有误的一项是( ) 与日具增 挠头(náo) B.聘用(pìn) 弥补(mí) D.履次(lǚ) 竞争(jìng) D.教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 ...

  • 班级读书计划
  • 小学四年级读书活动计划 孙楼小学小学 2013.9 四年级读书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书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打开知识和理想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在本学期里,我们结合学校的营造书香校园设想,在班级开展读书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学到更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更加丰 ...

  • 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分1
  • 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