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楼兰

  上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意外中发现了楼兰古城――一个由古印欧移民团创造的,在罗布泊的荒原中沉寂了一千五百多年的绿洲文明。这个曾经扼丝绸之路要冲、繁华一时的王国仿佛塔里木盆地的季节河,奔涌之后就渗入黄沙。只抛下疮痍的城堡和具具干尸。曾经的楼兰古城是否遭遇了不可知的劫难?楼兰人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罗布泊,又去了何方?   楼兰的魅力在于,它如此真实,却又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使其更加神秘。   公元4世纪初的20年,中原正沦为游牧民族厮杀的猎场,而今天甘肃和塔里木盆地南缘,在凉州刺史张氏家族的经营下却一派繁荣。325年,西晋帝国覆灭后的第九年,最后一支驼队拖着夕阳下长长的影子。开进罗布泊西岸的海头城。   西域长史李柏骑着骆驼穿过街市径直回到官邸。在这个拥有1.4万多人的城里。这个最高军政长官正在写一封信。同为凉州刺史张骏的帐下镇将,李柏察觉到驻扎在高昌(今吐鲁番)的戊己校尉赵贞已有反心。为联合焉帝国(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天山一带的鲜卑人,他正准备派出第二名使者带信给焉耆王龙熙。因事关重大,他斟酌良久,连打了两份大同小异的草稿。而这两份被李柏顺手塞进壁橱的草稿,从此在墙缝中一待就是1584年。   1909年,日本释子橘瑞超走进楼兰古城中的一处遗址,正是沧海桑田之后的李柏官邸。橘瑞超在这儿发现了那两份草稿,并命名“李柏文书”。从1900年斯文・赫定发现这座弃城,到橘瑞超发现李柏文书,曾经的海头城,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楼兰古城”终于带着厚厚的沙尘重回人间。   史书记载,李柏的奇袭计划最终失败,他本人也成为驻扎在楼兰的最后一位西域长史。此后,楼兰城百年来的繁华和喧嚣都蒸发了,仿佛一夜之间。它的名字从史书上彻底消失了。究竟发生了什么?   楼兰古城的废弃是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的悬案。美国人事廷顿认为第四纪以来塔里木盆地气候趋于干旱,降水量减少了30%,古楼兰人被迫大批迁移;英国人斯坦因说楼兰的消亡与降水量无关,而是冰川萎缩。河流水量减少所致。这两位探险家于20世纪初期先后来罗布泊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过这里干旱、恶劣的生态环境,此后,“水断城空”的观点一度被普遍接受。   而楼兰的魅力就在于,它如此真实,却又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使其更加神秘。   无论“水断城空”还是“路断城空”都解释了个“渐变”过程,可科考队的一个新发现却对“渐变”理论提出挑战。   罗布泊主要的活水源是孔雀河,楼兰古城当年亦仰仗着这条母亲河,城堡或居民点不在河流附近,就在罗布泊西岸地区。如果孔雀河下游干涸或改道。湖会干涸,城自然也随直废弃。湖和城属于一个生态链条中的两个组成部分,一荣俱荣,一枯俱枯。所以,要想探寻楼兰古城的废弃原因,罗布泊可能是一个最初的突破口。   2004年秋,一支规模空前的科考队穿越了罗布泊干涸的湖盆开进楼兰古城。科考队中来自南京大学的王富葆教授,在罗布泊自湖心地表向下分层取样进行沉积物分析,测定9000年以来罗布泊经历了7次较大的水体剧烈变化,由此确定其必然经过干涸和充盈的反复交替。   距今300万年前。受喜玛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塔里木盆地西部抬升,形成西高东低地势,罗布泊成为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距今约3万年前后,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罗布泊湖盆在原古湖范围内形成三个洼地,北边一个范围最大、湖底海拔最低(小于780米),是现在学者普遍认定的罗布泊;此外还有南边喀拉库顺及其西侧的台特马湖。“游移湖”说认为罗布泊在这三个洼地之间往返迁移,但始终没有直接证据。   1980年,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夏训诚研究员在美国偶然见到一张卫星从900公里高空拍摄的罗布泊照片。影像中那些酷似人耳层次的轮廓线仿佛生命轨迹的年轮,记录着罗布泊湖岸变化的痕迹。最初,夏训诚以为找到了几千年来罗布泊游移的证据,但经过多次实地考察,通过水准测量、分段采样和对卫星航拍照片等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却是:“大耳朵”的形成是湖水迅速退缩形成的,并判定其形成的具体时间不过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4到5年内。   卫星航片上耳廓状多层构造其实是环状盐壳。由于各盐壳厚度、含沙量和抗风蚀强度的不同。造成了明显差别。继而,科考队通过实地测量、采样和分析认定,由于孔雀河和塔里木河河道水量的变化,罗布泊与邻近湖泊长期互为消长。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游移湖”之说,只是对塔里木盆地中曾出现的与罗布泊临近的其他湖泊的地理错觉。   “游移湖”纷争的尘埃落定,最终留给人们一个印象,历史时期,在如今的罗布荒原(古罗布泊湖盆)上,由孔雀河、塔里木河聚集而成的大面积水体不仅罗布泊一个,而罗布泊千涸时,临近的台特马湖或者喀拉库顺湖可能正波光粼粼。那么,罗布泊西北岸的楼兰人会不会为靠近其他水源而抛弃楼兰?这或许与“水断城空”说不谋而合,但王富葆的研究已经证明,无论哪次干涸都仅是七次之一,此前和此后还有多次类似的情况,楼兰人为何偏偏因其中一次干涸而抛弃古城?况且若水是唯一的关键,那么此后1500多年的时间里,罗布泊的数次充盈为何再没能重现楼兰古城的繁荣?   因此“水断城空”在新证据面前恐怕难以成立。   包括夏训诚等在内的部分学者认为,楼兰古城被废弃,社会、政治原因是主导因素。即由于楼兰所在的丝绸之路支线日益被另外一条支线取代,大量劳动力离散,古城失去繁荣的基础,因没有了人类维护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比如河渠淤塞,河流改道)而最终废弃。这派观点被称为“路断城空”说,但该理论无法进一步解释的是,曾经繁荣百年的丝绸之路为何发生路线上的偏移?   无论是“水断城空”还是“路断城空”,以上解释的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科考队的一个新发现却对整个“渐变”理论提出了挑战。   夏训诚领导的科考队在楼兰古城佛塔附近打开了一个六个不同层次的剖面。在第四层的沉积物里,发现了芦苇和水生螺化石等浅水生物,而没有任何过渡,紧邻的第五层发现的却是干桔焦木。显然。这里的环境曾发生了突变。这是不是在提醒我们:楼兰古城遭遇了一场突发灾难?   首先能够想到的是“沙进人退”。   就一般沙漠化理论而言,如果因人类活动,水土流失等成因,势必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渐变或阶段性过程。而距古城以西175公里的小河墓地出土文物时间跨度2000多年,既有距今3800多年的木乃伊,也有魏晋时代的彩桧棺,这说明周边沙漠在一定时间内基本稳定。如果是沙漠逐渐逼近并掩埋了楼兰,需要足够长的时间。然而遗址中所发现的简牍其年代记载皆突然止于4世纪30年代,没有发现署有4世纪中叶及以后的任何遗存。   现在,问题的结症恰恰在于楼兰古城被废弃可能不是一个渐变过程,而是突然事件的结果。如果这种推论不错,那个突如其来的灾难是什么?   楼兰古城附近的雅丹地貌吸引了考察队的注意   罗布泊荒原是中国雅丹地貌的第二大分布区,雅丹面积广达3000平方公里。大面积雅丹的存在表明了罗布泊外营力(风蚀、水蚀)的强烈。雅丹因侵蚀而成,而主要被侵蚀物的尘土去向则十分令人费解,尘土到哪里去了?   考察队顾问刘东生院士对于这个问题,第一次将雅丹与黄土高原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推测那些“尘”在干热风的襄胁下成为“沙尘暴”。如果“沙进人退”等渐变性原因造成楼兰废弃的可能性被基本排除,那么“沙尘暴”呢?   学者任重曾研究历史上发生的沙尘暴,根据记载:3世纪3次、4世纪9次、5世纪1次。这个统计清楚表明4世纪属于“沙尘暴多发期”。怯卢文简牍中“诸民远离国境”会不会就是指“沙尘暴”突袭楼兰,军民弃城而走呢?   从“水断城空”、“路断城空”,直到“遭遇沙尘暴”   的怀疑。楼兰古城被废弃的原因,说法不一而足,事实究竟怎样?恐怕只有等待更多的新发   现走出黄沙重现人间。后记   时隔千年,复归的河水并没有把生命唤回,沙包、雅丹、碱滩依然没有披上绿衣。飞禽走兽还没有在这里重新安家……楼兰,曾经是罗布泊之滨水乡泽国的柔美画面,如今却化作魅影,呼号在亚洲腹地的荒原之上。

  上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意外中发现了楼兰古城――一个由古印欧移民团创造的,在罗布泊的荒原中沉寂了一千五百多年的绿洲文明。这个曾经扼丝绸之路要冲、繁华一时的王国仿佛塔里木盆地的季节河,奔涌之后就渗入黄沙。只抛下疮痍的城堡和具具干尸。曾经的楼兰古城是否遭遇了不可知的劫难?楼兰人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罗布泊,又去了何方?   楼兰的魅力在于,它如此真实,却又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使其更加神秘。   公元4世纪初的20年,中原正沦为游牧民族厮杀的猎场,而今天甘肃和塔里木盆地南缘,在凉州刺史张氏家族的经营下却一派繁荣。325年,西晋帝国覆灭后的第九年,最后一支驼队拖着夕阳下长长的影子。开进罗布泊西岸的海头城。   西域长史李柏骑着骆驼穿过街市径直回到官邸。在这个拥有1.4万多人的城里。这个最高军政长官正在写一封信。同为凉州刺史张骏的帐下镇将,李柏察觉到驻扎在高昌(今吐鲁番)的戊己校尉赵贞已有反心。为联合焉帝国(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天山一带的鲜卑人,他正准备派出第二名使者带信给焉耆王龙熙。因事关重大,他斟酌良久,连打了两份大同小异的草稿。而这两份被李柏顺手塞进壁橱的草稿,从此在墙缝中一待就是1584年。   1909年,日本释子橘瑞超走进楼兰古城中的一处遗址,正是沧海桑田之后的李柏官邸。橘瑞超在这儿发现了那两份草稿,并命名“李柏文书”。从1900年斯文・赫定发现这座弃城,到橘瑞超发现李柏文书,曾经的海头城,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楼兰古城”终于带着厚厚的沙尘重回人间。   史书记载,李柏的奇袭计划最终失败,他本人也成为驻扎在楼兰的最后一位西域长史。此后,楼兰城百年来的繁华和喧嚣都蒸发了,仿佛一夜之间。它的名字从史书上彻底消失了。究竟发生了什么?   楼兰古城的废弃是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的悬案。美国人事廷顿认为第四纪以来塔里木盆地气候趋于干旱,降水量减少了30%,古楼兰人被迫大批迁移;英国人斯坦因说楼兰的消亡与降水量无关,而是冰川萎缩。河流水量减少所致。这两位探险家于20世纪初期先后来罗布泊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过这里干旱、恶劣的生态环境,此后,“水断城空”的观点一度被普遍接受。   而楼兰的魅力就在于,它如此真实,却又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使其更加神秘。   无论“水断城空”还是“路断城空”都解释了个“渐变”过程,可科考队的一个新发现却对“渐变”理论提出挑战。   罗布泊主要的活水源是孔雀河,楼兰古城当年亦仰仗着这条母亲河,城堡或居民点不在河流附近,就在罗布泊西岸地区。如果孔雀河下游干涸或改道。湖会干涸,城自然也随直废弃。湖和城属于一个生态链条中的两个组成部分,一荣俱荣,一枯俱枯。所以,要想探寻楼兰古城的废弃原因,罗布泊可能是一个最初的突破口。   2004年秋,一支规模空前的科考队穿越了罗布泊干涸的湖盆开进楼兰古城。科考队中来自南京大学的王富葆教授,在罗布泊自湖心地表向下分层取样进行沉积物分析,测定9000年以来罗布泊经历了7次较大的水体剧烈变化,由此确定其必然经过干涸和充盈的反复交替。   距今300万年前。受喜玛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塔里木盆地西部抬升,形成西高东低地势,罗布泊成为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距今约3万年前后,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罗布泊湖盆在原古湖范围内形成三个洼地,北边一个范围最大、湖底海拔最低(小于780米),是现在学者普遍认定的罗布泊;此外还有南边喀拉库顺及其西侧的台特马湖。“游移湖”说认为罗布泊在这三个洼地之间往返迁移,但始终没有直接证据。   1980年,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夏训诚研究员在美国偶然见到一张卫星从900公里高空拍摄的罗布泊照片。影像中那些酷似人耳层次的轮廓线仿佛生命轨迹的年轮,记录着罗布泊湖岸变化的痕迹。最初,夏训诚以为找到了几千年来罗布泊游移的证据,但经过多次实地考察,通过水准测量、分段采样和对卫星航拍照片等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却是:“大耳朵”的形成是湖水迅速退缩形成的,并判定其形成的具体时间不过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4到5年内。   卫星航片上耳廓状多层构造其实是环状盐壳。由于各盐壳厚度、含沙量和抗风蚀强度的不同。造成了明显差别。继而,科考队通过实地测量、采样和分析认定,由于孔雀河和塔里木河河道水量的变化,罗布泊与邻近湖泊长期互为消长。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游移湖”之说,只是对塔里木盆地中曾出现的与罗布泊临近的其他湖泊的地理错觉。   “游移湖”纷争的尘埃落定,最终留给人们一个印象,历史时期,在如今的罗布荒原(古罗布泊湖盆)上,由孔雀河、塔里木河聚集而成的大面积水体不仅罗布泊一个,而罗布泊千涸时,临近的台特马湖或者喀拉库顺湖可能正波光粼粼。那么,罗布泊西北岸的楼兰人会不会为靠近其他水源而抛弃楼兰?这或许与“水断城空”说不谋而合,但王富葆的研究已经证明,无论哪次干涸都仅是七次之一,此前和此后还有多次类似的情况,楼兰人为何偏偏因其中一次干涸而抛弃古城?况且若水是唯一的关键,那么此后1500多年的时间里,罗布泊的数次充盈为何再没能重现楼兰古城的繁荣?   因此“水断城空”在新证据面前恐怕难以成立。   包括夏训诚等在内的部分学者认为,楼兰古城被废弃,社会、政治原因是主导因素。即由于楼兰所在的丝绸之路支线日益被另外一条支线取代,大量劳动力离散,古城失去繁荣的基础,因没有了人类维护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比如河渠淤塞,河流改道)而最终废弃。这派观点被称为“路断城空”说,但该理论无法进一步解释的是,曾经繁荣百年的丝绸之路为何发生路线上的偏移?   无论是“水断城空”还是“路断城空”,以上解释的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科考队的一个新发现却对整个“渐变”理论提出了挑战。   夏训诚领导的科考队在楼兰古城佛塔附近打开了一个六个不同层次的剖面。在第四层的沉积物里,发现了芦苇和水生螺化石等浅水生物,而没有任何过渡,紧邻的第五层发现的却是干桔焦木。显然。这里的环境曾发生了突变。这是不是在提醒我们:楼兰古城遭遇了一场突发灾难?   首先能够想到的是“沙进人退”。   就一般沙漠化理论而言,如果因人类活动,水土流失等成因,势必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渐变或阶段性过程。而距古城以西175公里的小河墓地出土文物时间跨度2000多年,既有距今3800多年的木乃伊,也有魏晋时代的彩桧棺,这说明周边沙漠在一定时间内基本稳定。如果是沙漠逐渐逼近并掩埋了楼兰,需要足够长的时间。然而遗址中所发现的简牍其年代记载皆突然止于4世纪30年代,没有发现署有4世纪中叶及以后的任何遗存。   现在,问题的结症恰恰在于楼兰古城被废弃可能不是一个渐变过程,而是突然事件的结果。如果这种推论不错,那个突如其来的灾难是什么?   楼兰古城附近的雅丹地貌吸引了考察队的注意   罗布泊荒原是中国雅丹地貌的第二大分布区,雅丹面积广达3000平方公里。大面积雅丹的存在表明了罗布泊外营力(风蚀、水蚀)的强烈。雅丹因侵蚀而成,而主要被侵蚀物的尘土去向则十分令人费解,尘土到哪里去了?   考察队顾问刘东生院士对于这个问题,第一次将雅丹与黄土高原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推测那些“尘”在干热风的襄胁下成为“沙尘暴”。如果“沙进人退”等渐变性原因造成楼兰废弃的可能性被基本排除,那么“沙尘暴”呢?   学者任重曾研究历史上发生的沙尘暴,根据记载:3世纪3次、4世纪9次、5世纪1次。这个统计清楚表明4世纪属于“沙尘暴多发期”。怯卢文简牍中“诸民远离国境”会不会就是指“沙尘暴”突袭楼兰,军民弃城而走呢?   从“水断城空”、“路断城空”,直到“遭遇沙尘暴”   的怀疑。楼兰古城被废弃的原因,说法不一而足,事实究竟怎样?恐怕只有等待更多的新发   现走出黄沙重现人间。后记   时隔千年,复归的河水并没有把生命唤回,沙包、雅丹、碱滩依然没有披上绿衣。飞禽走兽还没有在这里重新安家……楼兰,曾经是罗布泊之滨水乡泽国的柔美画面,如今却化作魅影,呼号在亚洲腹地的荒原之上。


相关内容

  • 楼兰古国消失之谜:是什么导致了它的毁灭
  • 楼兰古国消失之谜:是什么导致了它的毁灭 楼兰,西域古国名,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存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楼兰是中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小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它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 ...

  • 楼兰古国消失的六大未解谜团
  • 楼兰古国消失的六大未解谜团 历史上的西域存在着很多神秘的国家,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战争或者其它一些未知的原因,很多古国都悄悄的消失在了历史中,我们只能通过饱经岁月侵蚀的历史遗迹及古人留下的点点线索中去窥视一点点它本来的面貌,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楼兰古国,不过围绕在这个国家之家仍然有很多未解的谜 ...

  • 绝密楼兰: 千年女尸发现和国宝彩馆丢失之谜(组图)
  • 节选自<绝版古国:神秘消失的古王国>,即将上市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泊洼地的西北边缘,有一个风沙肆虐的沙漠地带.楼兰城的遗址就静静地躺在这个几乎完全被沙丘所淹没的.死寂的世界中.千年的烽燧.古怪的雅丹地貌.漫天的绝域风沙.还有时隐时现的罗布泊,交织构成了一个神秘莫测.充满异域风情的西部 ...

  • 关于罗布泊生态考察报告
  • 一.罗布泊活动的简略介绍 我于2010年9月11日,参加了由统一绿茶与<南都周刊>共同组办的罗布泊楼兰环保探险活动,作为随团的生态学者,于2010年9月21日结束了罗布泊环保探险考察活动,历时10天.我们先后乘座越野车经由吐鲁番.鲁克沁."迪坎尔"至天山支脉库鲁克塔格 ...

  • 神秘消失的古国:楼兰
  • 楼兰国,有记载可查的历史共有800多年.这个神秘的国度,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她身边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她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 活在历史与传说中的神秘国度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 ...

  • 楼兰古城为何突然消失?探秘楼兰灭亡原因 (2)
  • 考古队员们在古墓中发现了目前为止保存最完好的一具干尸--小河公主.考古队员们屏住呼吸,一点一点地打开了棺材,小河公主的容貌缓缓地呈现在了众人的面前,弯弯的睫毛,眉毛像柳叶一般,嘴唇也是十分性感饱满.当考古队员们看到小河公主的刹那,都不禁发出了感叹声,他们都被小河公主的眉毛惊呆了. 随着小河公主的尸体 ...

  •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题5
  •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汉朝和西域往来日趋频繁始于( ) A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 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 C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后 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后 2. 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是( ) A 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B 带回了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 ...

  • 楼兰之死 教案
  •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来欣赏一首歌.(播放俞静的< ...

  • 历史上的人类活动对西北地区的环境影响
  • <历史上的人类活动对西北地区的环境影响>教育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家乡所处地区在历史上的 自然环境和发展情况,了解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正确领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