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标

必修三课标细化及教材调减

第1-2课 春秋战国的思想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细化】

春秋战国的思想:应掌握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兵家等)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3课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细化】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课标细化】

宋明理学:应掌握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辩证评价。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课标细化】

应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经世致用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课标细化】

应掌握天文学成就、数学成就、四大发明、建筑学成就、医学与药物学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细化】

掌握汉字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秦汉刻石;王羲之、张旭、怀素、欧阳询、柳公权、宋代四大家。

第8课 笔墨丹青

【课程标准】

概述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细化】

掌握绘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岩画、壁画、帛画、风俗画;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张择端。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课标细化】概述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状况,理解文学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关系。

第10课 梨园春秋

【课程标准】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课标细化】

掌握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宋代南戏,元代杂剧;明代昆曲,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

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课程标准】

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课标细化】

掌握古代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苏格拉底对人的研究;人文精神的内涵。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课程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细化】

掌握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拉斐尔《西斯廷圣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及它们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细化】

应掌握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因信称义;加尔文《基督教原理》;先定论;人文主义的含义。

第14课 理性之光

【课程标准】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课标细化】

应掌握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伏尔泰;卢梭《社会契约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15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课程标准】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课标细化】

1伽利略与经典力学;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进化论;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时代;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的发明;电气时代;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课程标准】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课标细化】

应掌握19世纪以来在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包括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以及荒诞派代表贝克特等人的成就。并能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影响。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课程标准】

1.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

值。

2.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课标细化】

1.19世纪以来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应掌握印象派绘画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如《日出印象》、《向日葵》等。并要了解它们产生的的时代背景及艺术价值。一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印象派绘画的特点。二是结合19世纪以来绘画发展的基本历程。

2. 19世纪以来的音乐作品:应掌握古典主义音乐、印象派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代表作和特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与《英雄交响曲》,结合现代派音乐和绘画的有关知识,理解现代艺术的创新性与多元化特点。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

【课程标准】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标细化】

掌握电影的发明人、评价默片时代的电影及一些电影艺术家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掌握电视的发明人、功能及电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20课 西学东渐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

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课标细化】

应掌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维新派各个派别学习西方的历史条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具体是指“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的维新思想。注意区别各派在学习西方方面的侧重点与不同点,分析各派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康梁、谭嗣同的变法思想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在晚清历次变革中最具思想价值,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关键是要理解它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标细化】

应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条件,标志、思想阵地、指导思想、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课标细化】

应掌握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作用。孙中山思想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注意区别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之处。并要认识其在推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课程标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课标细化】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史实,主要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的贡献。理解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2.毛泽东思想:应掌握毛泽东在不同革命时期的著作、主要内容,及它们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贡献。毛泽东思想的特点、作用。尤其要充分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以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特色,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新中国成立后,它仍然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课程标准】

1.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

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课标细化】

1.邓小平理论:应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意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特别注意掌握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贡献。理解邓小平理论以其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掌握“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注意分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共同特点。

第25课 现代科学革命

【课程标准】

知道相对论、量子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课标细化】

应该掌握相对论提出的历史背景、提出时间和提出人、相对论的主要内容、意义;量子论的提出时间及为量子论的发展做出贡献的爱因斯坦、玻尔等人物、量子理论的历史意义,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认识相对论和量子论是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开辟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局面。注意和经典物理学相联系,以量子论和相对论映衬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和不足。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课程标准】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课标细化】

应该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时间和直接原因,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历程。互联网的发明时间和意义。注意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课标细化】

应该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包括两弹一星、东方魔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号飞船等。注意分析新中国取得辉煌科技成就的原因,理解这些高科技成就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标细化】

掌握建国初期实行的扫盲教育的目的、主要内容和结果;义务教育的实行,高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注意结合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状况,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课标细化】

掌握“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内涵和意义。掌握在不同历史阶段双百方针的贯彻情况,理解这一方针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贯彻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应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选修课标细化及教材调减

岳麓版历史教材于1997年开始推出,经过多次修改和锤炼,已日臻完善,堪称精品。2001年的新大纲版,被国家教委评为一类教材,即当时两种最好的教材之一,国家教委的评价相当高,认为文字精炼,新理念突出,文字、图像、习题系统令人耳目一新,活动课尤其具有亮点。根据课程标准编出的岳麓课标版教材,在保持新大纲版优势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的创新,2002年继续获得教育部高度评价而一致性通过,列入国家四种重要的初中历史选用教材之一。对于这些优点我们在教学中也深有感触,在此我主要谈一些我们在教材使用过程的困惑和建

议。

一、课标要求过于笼统,应该给予细化。例如《梭轮改革》一课的课标是这样要求的: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我感觉如果更加细化的规定会更好一些。比如详细这样列举: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城邦出现的平民与贵族的尖锐矛盾以及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要求。2.知道雅典贵族进行的局部调整不能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3.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4..简述梭伦改革在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和推行国家权力机构改革等方面的主要措施。5.指出梭伦改革呈现的“革命性”与“中庸式”的基本特点。6.感受诗人政治家冲破阻力、振兴城邦的襟怀和理想。7.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8. 了解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9.认识到制度设置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障;体会精英意识和平民情怀。

二、个别篇章不能体现课标内容,应该调整。例如《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课课标要求有三点,1.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其中第三条课标根据教材内容很难让学生有个完整的理解,建议教材在这些地方有所补充,应该根据一些具体史料让学生真正明白此次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市场等有得利因素,同时也完成了俄国从封建性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还应该明确俄国政治体制方面的变化等。

三、教材和高考有些脱节。本教材共有17课内容,可课标要求考试的只有9课内容,我们都知道编者的初衷是非常好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世界种各国的改革历程有有更清晰的了解,可在高考指挥一切的情况下,除高考内容外,其他内容是很少涉猎的,所以在教材中只把必考内容编上就可以了。

必修三课标细化及教材调减

第1-2课 春秋战国的思想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细化】

春秋战国的思想:应掌握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兵家等)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3课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细化】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课标细化】

宋明理学:应掌握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辩证评价。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课标细化】

应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经世致用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课标细化】

应掌握天文学成就、数学成就、四大发明、建筑学成就、医学与药物学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细化】

掌握汉字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秦汉刻石;王羲之、张旭、怀素、欧阳询、柳公权、宋代四大家。

第8课 笔墨丹青

【课程标准】

概述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细化】

掌握绘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岩画、壁画、帛画、风俗画;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张择端。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课标细化】概述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状况,理解文学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关系。

第10课 梨园春秋

【课程标准】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课标细化】

掌握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宋代南戏,元代杂剧;明代昆曲,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

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课程标准】

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课标细化】

掌握古代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苏格拉底对人的研究;人文精神的内涵。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课程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细化】

掌握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拉斐尔《西斯廷圣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及它们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细化】

应掌握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因信称义;加尔文《基督教原理》;先定论;人文主义的含义。

第14课 理性之光

【课程标准】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课标细化】

应掌握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伏尔泰;卢梭《社会契约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15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课程标准】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课标细化】

1伽利略与经典力学;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进化论;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时代;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的发明;电气时代;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课程标准】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课标细化】

应掌握19世纪以来在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包括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以及荒诞派代表贝克特等人的成就。并能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影响。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课程标准】

1.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

值。

2.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课标细化】

1.19世纪以来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应掌握印象派绘画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如《日出印象》、《向日葵》等。并要了解它们产生的的时代背景及艺术价值。一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印象派绘画的特点。二是结合19世纪以来绘画发展的基本历程。

2. 19世纪以来的音乐作品:应掌握古典主义音乐、印象派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代表作和特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与《英雄交响曲》,结合现代派音乐和绘画的有关知识,理解现代艺术的创新性与多元化特点。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

【课程标准】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标细化】

掌握电影的发明人、评价默片时代的电影及一些电影艺术家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掌握电视的发明人、功能及电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20课 西学东渐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

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课标细化】

应掌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维新派各个派别学习西方的历史条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具体是指“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的维新思想。注意区别各派在学习西方方面的侧重点与不同点,分析各派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康梁、谭嗣同的变法思想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在晚清历次变革中最具思想价值,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关键是要理解它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标细化】

应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条件,标志、思想阵地、指导思想、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课标细化】

应掌握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作用。孙中山思想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注意区别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之处。并要认识其在推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课程标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课标细化】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史实,主要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的贡献。理解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2.毛泽东思想:应掌握毛泽东在不同革命时期的著作、主要内容,及它们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贡献。毛泽东思想的特点、作用。尤其要充分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以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特色,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新中国成立后,它仍然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课程标准】

1.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

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课标细化】

1.邓小平理论:应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意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特别注意掌握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贡献。理解邓小平理论以其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掌握“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注意分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共同特点。

第25课 现代科学革命

【课程标准】

知道相对论、量子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课标细化】

应该掌握相对论提出的历史背景、提出时间和提出人、相对论的主要内容、意义;量子论的提出时间及为量子论的发展做出贡献的爱因斯坦、玻尔等人物、量子理论的历史意义,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认识相对论和量子论是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开辟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局面。注意和经典物理学相联系,以量子论和相对论映衬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和不足。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课程标准】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课标细化】

应该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时间和直接原因,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历程。互联网的发明时间和意义。注意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课标细化】

应该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包括两弹一星、东方魔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号飞船等。注意分析新中国取得辉煌科技成就的原因,理解这些高科技成就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标细化】

掌握建国初期实行的扫盲教育的目的、主要内容和结果;义务教育的实行,高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注意结合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状况,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课标细化】

掌握“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内涵和意义。掌握在不同历史阶段双百方针的贯彻情况,理解这一方针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贯彻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应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选修课标细化及教材调减

岳麓版历史教材于1997年开始推出,经过多次修改和锤炼,已日臻完善,堪称精品。2001年的新大纲版,被国家教委评为一类教材,即当时两种最好的教材之一,国家教委的评价相当高,认为文字精炼,新理念突出,文字、图像、习题系统令人耳目一新,活动课尤其具有亮点。根据课程标准编出的岳麓课标版教材,在保持新大纲版优势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的创新,2002年继续获得教育部高度评价而一致性通过,列入国家四种重要的初中历史选用教材之一。对于这些优点我们在教学中也深有感触,在此我主要谈一些我们在教材使用过程的困惑和建

议。

一、课标要求过于笼统,应该给予细化。例如《梭轮改革》一课的课标是这样要求的: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我感觉如果更加细化的规定会更好一些。比如详细这样列举: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城邦出现的平民与贵族的尖锐矛盾以及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要求。2.知道雅典贵族进行的局部调整不能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3.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4..简述梭伦改革在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和推行国家权力机构改革等方面的主要措施。5.指出梭伦改革呈现的“革命性”与“中庸式”的基本特点。6.感受诗人政治家冲破阻力、振兴城邦的襟怀和理想。7.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8. 了解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9.认识到制度设置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障;体会精英意识和平民情怀。

二、个别篇章不能体现课标内容,应该调整。例如《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课课标要求有三点,1.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其中第三条课标根据教材内容很难让学生有个完整的理解,建议教材在这些地方有所补充,应该根据一些具体史料让学生真正明白此次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市场等有得利因素,同时也完成了俄国从封建性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还应该明确俄国政治体制方面的变化等。

三、教材和高考有些脱节。本教材共有17课内容,可课标要求考试的只有9课内容,我们都知道编者的初衷是非常好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世界种各国的改革历程有有更清晰的了解,可在高考指挥一切的情况下,除高考内容外,其他内容是很少涉猎的,所以在教材中只把必考内容编上就可以了。


相关内容

  •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研究
  • 摘 要:高中历史内容非常繁杂,高中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想要学好历史非常不容易,因此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学好高中历史.本文主要从高中历史兴趣学习法.高中历史信息化学习法以及注重历史的连贯性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对同学们学好高中历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 ...

  • 从"差异"谈初高中历史衔接
  • 从"差异"谈初高中历史衔接 摘 要:高一新生如何尽快进入高中生角色,顺利实现初高中历 史学习的衔接,文章从"差异"入手,通过分析初高中历史体例. 课标.考题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注重高中历史的通史意识.探究 意识和材料意识. 关键词:差异:历史:衔接 初中历史和 ...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编 第一章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历史学的发展趋势与历史课程改革 21世纪历史学的发展必将在20世纪历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可以遇见,本世纪历史学的发展,仍将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史观为理论指导进行研究,并将会呈现出一个突飞猛进的飞跃 ...

  •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作者:邓涛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07期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作为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 ...

  • 小议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 摘 要: 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人文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目标之一.历史是重要的人文学科之一,对于促进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

  • 高中课本目录
  • 高中课本目录 科目 书 名 适用年级 版本 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 高二(文科)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3 ...

  • 读好高中历史教科书
  • 读好高中历史教科书 内容摘要: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载体,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全面.系统.认真.仔细和准确地阅读历史教科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科书,阅读 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载体,内 ...

  • 浅论"过程与方法"目标
  • 摘要:初中和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表述的异同,浅谈初中和高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设置的异同的探讨.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目标:高中课标:初中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 ...

  • 新课程改革深入中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课程改革深入中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屠俊杰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6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中历史教学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于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就成了高中 ...

  • 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探讨
  • [摘要]高中历史课是作为国家规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高中学生必须要认真完成的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全面的掌握中外历史知识,更加全面的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此外还可以促进高中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能力以及生成对历史的重要意识,也更好的提升了学生们的素质文明精神,从而促使学生可以用客观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