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社会行为导学案

第三节 《社会行为》导学案

【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课本至少10分钟,用红笔标注疑难和重点

2.用准确语言完成【自主学习】

3.认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

【自主学习】

1、社会行为的概念: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的种种行为,我们称之为。

2、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

3、社会行为的意义:有利于依靠群体的力量和等,有效保证和

4、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的。动物的、

和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5、因为、、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自主探究】

1、你观察过蚂蚁的生活吗?它们的行为有什么特点?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营群体生活的?

3、阅读P37最后一段,观察教材P38图18,思考

(1)白蚁的家族有哪些成员?

(2)这个家族中各成员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雌蚁: ;

工蚁: ;

兵蚁: ;

4、阅读教材第38页,分析一下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1)你能看出它们的地位有何不同?首领是谁?(2)你能从中读出首领有何特权?又有何职责?

(1)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 。

(2)首领有下级 、 和 。

(3)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 和 ,优先选择 。

首领的职责: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4)这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就是一个根据 、 、 和 的不同,排成的等级次序。

5、说说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过群体生活?

7、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这是什么意思?动物之间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

8、通讯在社会行为中有什么意义?

【课堂检测】

1、中国古籍上记载:“蝗类青色,长角长股,股鸣者也。”说明动物的通讯方式之一是() A、气味 B、声音

C、激素 D、色彩刺激

2、在狮群中,“头领”会发出一种气味,其他成员都顺从它,这种现象属于()

A、攻击行为 B、防御行为

C、社会行为 D、繁殖行为

3、雌蛾分泌的吸引雄蛾的物质是()

A、信息素 B、外激素

C、内激素 D、性外激素

4、下列昆虫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是()

A、蜻蜓、螳螂 B、蜜蜂、蚂蚁

C、蝗虫、蟋蟀 D、苍蝇、蚊子

5、狗无论走多远,都能顺利地返回家,令狗回家的信息来自 ( B )

A沿路的风光标志 B、沿路狗留下的气味

C、沿路的花香及特殊气味 D、主人的呼唤

6、下列属于动物间通讯的是 ( D )

①兔子逃跑时竖起尾巴 ②鸟类发现敌害逃跑时发出鸣叫声

③蚂蚁外出时用分泌物来标记路线 ④动物筑巢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某人做了如下试验:迅速将一只椿象(俗称臭大姐)杀死,尽管做得无声无息,但也能引起其他椿象逃跑的现象,椿象的联系方式是( A )

A、椿象放出的气味 B、椿象发出的声音

C、椿象发出的亮光 D、椿象的挣扎动作

6、下列几种动物的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 ( D )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蚂蚁在爬过的地方留下分泌物

C、黑长尾猴的各种叫声 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7、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 (D )

A、蜜蜂是应群体生活的昆虫,群体内部有明确的分工

B、动物的通讯行为是维持群体生活的必要条件

C、猴群体中最占优势的“首领”雄猴,能起到指挥和保卫群体的作用。

D、虽然蚂蚁和白蚁是不同种的动物,但是它们之间可以通过“语言”交流信息

8、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利用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素,达到控制蛾蝶害虫数量的目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害虫雌雄虫的 (A )

A、通讯 B、摄食 C运动、 D、产卵

9、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几个由蚂蚁组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原来这是刘邦手下军师用蜜糖写的几个大字,招来许多蚂蚁,项羽不知是计,而中计身亡。

(1)蚂蚁能够按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食性有关,蚂蚁喜欢

(2)蚂蚁之间靠气味传递信息。当侦查蚁发现食物后,会在返巢的路上留下 气味,返巢后向其他蚂蚁做出 用触角相互碰撞的动作,其他工蚁收到这种信息后,会沿路寻着 气味 去搬运食物。

(3)蚂蚁是靠头部的触角嗅到气味的,若把一只工蚁的触角剪去,它还能搬运食物吗? 不会 ,原因是 将蚂蚁的触角剪去后无法与其他蚂蚁进行信息交流 。

(4)一窝蚂蚁由不同的成员组成,蚂蚁是具有明显 行为特征的动物。

第三节 《社会行为》导学案

【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课本至少10分钟,用红笔标注疑难和重点

2.用准确语言完成【自主学习】

3.认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

【自主学习】

1、社会行为的概念: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的种种行为,我们称之为。

2、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

3、社会行为的意义:有利于依靠群体的力量和等,有效保证和

4、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的。动物的、

和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5、因为、、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自主探究】

1、你观察过蚂蚁的生活吗?它们的行为有什么特点?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营群体生活的?

3、阅读P37最后一段,观察教材P38图18,思考

(1)白蚁的家族有哪些成员?

(2)这个家族中各成员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雌蚁: ;

工蚁: ;

兵蚁: ;

4、阅读教材第38页,分析一下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1)你能看出它们的地位有何不同?首领是谁?(2)你能从中读出首领有何特权?又有何职责?

(1)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 。

(2)首领有下级 、 和 。

(3)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 和 ,优先选择 。

首领的职责: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4)这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就是一个根据 、 、 和 的不同,排成的等级次序。

5、说说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过群体生活?

7、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这是什么意思?动物之间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

8、通讯在社会行为中有什么意义?

【课堂检测】

1、中国古籍上记载:“蝗类青色,长角长股,股鸣者也。”说明动物的通讯方式之一是() A、气味 B、声音

C、激素 D、色彩刺激

2、在狮群中,“头领”会发出一种气味,其他成员都顺从它,这种现象属于()

A、攻击行为 B、防御行为

C、社会行为 D、繁殖行为

3、雌蛾分泌的吸引雄蛾的物质是()

A、信息素 B、外激素

C、内激素 D、性外激素

4、下列昆虫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是()

A、蜻蜓、螳螂 B、蜜蜂、蚂蚁

C、蝗虫、蟋蟀 D、苍蝇、蚊子

5、狗无论走多远,都能顺利地返回家,令狗回家的信息来自 ( B )

A沿路的风光标志 B、沿路狗留下的气味

C、沿路的花香及特殊气味 D、主人的呼唤

6、下列属于动物间通讯的是 ( D )

①兔子逃跑时竖起尾巴 ②鸟类发现敌害逃跑时发出鸣叫声

③蚂蚁外出时用分泌物来标记路线 ④动物筑巢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某人做了如下试验:迅速将一只椿象(俗称臭大姐)杀死,尽管做得无声无息,但也能引起其他椿象逃跑的现象,椿象的联系方式是( A )

A、椿象放出的气味 B、椿象发出的声音

C、椿象发出的亮光 D、椿象的挣扎动作

6、下列几种动物的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 ( D )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蚂蚁在爬过的地方留下分泌物

C、黑长尾猴的各种叫声 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7、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 (D )

A、蜜蜂是应群体生活的昆虫,群体内部有明确的分工

B、动物的通讯行为是维持群体生活的必要条件

C、猴群体中最占优势的“首领”雄猴,能起到指挥和保卫群体的作用。

D、虽然蚂蚁和白蚁是不同种的动物,但是它们之间可以通过“语言”交流信息

8、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利用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素,达到控制蛾蝶害虫数量的目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害虫雌雄虫的 (A )

A、通讯 B、摄食 C运动、 D、产卵

9、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几个由蚂蚁组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原来这是刘邦手下军师用蜜糖写的几个大字,招来许多蚂蚁,项羽不知是计,而中计身亡。

(1)蚂蚁能够按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食性有关,蚂蚁喜欢

(2)蚂蚁之间靠气味传递信息。当侦查蚁发现食物后,会在返巢的路上留下 气味,返巢后向其他蚂蚁做出 用触角相互碰撞的动作,其他工蚁收到这种信息后,会沿路寻着 气味 去搬运食物。

(3)蚂蚁是靠头部的触角嗅到气味的,若把一只工蚁的触角剪去,它还能搬运食物吗? 不会 ,原因是 将蚂蚁的触角剪去后无法与其他蚂蚁进行信息交流 。

(4)一窝蚂蚁由不同的成员组成,蚂蚁是具有明显 行为特征的动物。


相关内容

  • 社会心理学应着力于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
  • 作者:朱传义宋新民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0年02期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374(1999)06-0116-04 几十年来,多种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一门统一学科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其对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 ...

  • 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总第151期) 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 俞国良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 男, 副教授) 摘要:亲社会行为是个性社会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社会认知学派从发展角度对此进行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介绍这 ...

  • 社会危害性不是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
  • 作者:杨新培陈昌 政法论坛 1996年09期 在犯罪故意的全部认识因素中,行为人除了对行为性质(这里特指行为的自然性质.物质性质).行为对象.行为结果要有认识外,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即行为的社会性质.法律性质)的认识,也应属于明知的必要内容,这似乎已有定论.至于这种结论的理论根据是什么,这种结论在司 ...

  • 越轨社会学
  • 越轨社会学 第一讲 越轨社会学概述 一.什么是越轨社会学 越轨社会学是研究越轨现象的各种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又称为异常行为社会学. 越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越轨现象,包括越轨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越轨的现象非常普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越轨 ...

  • 论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_实然与应然
  • 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青 年 法 苑 论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实然与应然 OnTheDangerousActInChina'sCriminalLaw:AsItIsAndAsItOughtToBe 邹佳铭 () :,由于我国耦合平面式的犯罪构成体系导致危害.本文在分析这些实然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将危 ...

  • 浅谈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养成
  • 浅谈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养成 贲慧燕 摘 要:利他行利为是一种不期望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并非是由某一种 因素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入手,从施助者的 个人因素.被帮助者的特点和具体的情境因素三个方面对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此阐 述利他行为 ...

  • 论反社会人格与犯罪
  • 理论研究<犯罪研究>2005年第1期 论反社会人格与犯罪 陈和华 内容提要:反社会人格有很强的致罪倾向.在违法犯罪人群中反社会人格者可达30%以上,且屡次犯罪以及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现象非常严重.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原因,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但在早期经验和家庭因 ...

  • 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
  • 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诚信江苏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倡导诚实守信,惩戒失信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企业信用征信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

  • 犯罪的本质特征与但书的机能及其适用
  • 关 键 词: 刑事违法性/社会危害性/但书/可罚的违法性/犯罪本质 标题注释: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14年度江苏省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犯罪的本质特征与但书的机能及其适用>(项目编号:SFH2014D16)之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 ...

  • 刑法价值取向与结果无价值研究
  • 刑法价值取向与结果无价值论的选择 张 功 (武汉 湖北经济学院 法学系 430205) 提要: 关键词: 违法性本质的界定受刑法价值取向的制约,又直接影响到对行为人的定罪.量刑乃至 行刑.本文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以主体对刑法价值的需求为基础,以构建法治社会 需要的刑法价值取向为标准,对行为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