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反思

篇一: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是着名剧作家夏衍 1935 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 1 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内容。 2 第一版块:感知内容,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提问: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内容。) (2)面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你认为我们呈现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吗?认真阅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条副线。 (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

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特色。可以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教师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篇二:包身工教学反思 听了郭铭辉老师上的散合式教学合法示范课,真是让我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郭老师上的课文是《包身工》。这是一篇经典的报告文学。我们平常都是从欣赏的角度进行教学,而一般是讲报告文学的写法,再到文章语言的品尝和结构、内容的分析。但郭老师却完全不是这样。他的第一节课是进行散发式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质议。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是: 发散思维课——亮出你的风采 1、提问不解之处-----期待难住老师和同学。 2、评价精彩之处------期待你独到的见解。 3、质议有误之处-----期待着你给老师和同学一个惊喜。 在郭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并开始了热烈的探讨,他们探讨的激烈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多东西都是我以前未想过的。我想这探讨是相当成功的,学生参与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对比我们以前的传统教学,什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那些方法都是小巫见大巫,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非常值得我学习。 把时间还给学生,变教堂为学堂,变教完为学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篇三:包身工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传统教学篇目,那么这篇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考虑到了它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用。那么对于《包身工》这一课,关注教什么就有过去和现在都会考虑的地方。比如,关照报告文学的特点,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组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写作意图、关于“芦柴棒”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等。 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识方面,当

然教什么还得注重教什么人的问题。现在学生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

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当的资料。 就如何教来谈,我先从新旧变化作一些比较:

1. 篇目单元教学侧重点有变化。过去《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记叙文类单元里教学,侧重于记叙文学习。现在《包身工》仍然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实用文单元里,要归属到实用文体的教学思路上来。 2. 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 3. 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 4. 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 5. 教学重点发生变化。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 评 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就以上变化我谈一些自己对于实用文教学的体会。 看了今年高考阅读文二选一试题,我关注到了实用文这个旧而新的概念。 先说分类。过去只把实用文体归于操作类来讲,《包身工》以文体分入记叙文类,现在实用文的类别好像大了些(也许是井蛙之见)。实用文分社科类、科技类、媒体类、工作类和操作类。我想报告文学《包身工》应归于媒体类吧。 再说教学定位。无论哪一类实用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求得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部印证了高考实用文考查的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篇一: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是着名剧作家夏衍 1935 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 1 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内容。 2 第一版块:感知内容,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提问: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内容。) (2)面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你认为我们呈现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吗?认真阅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条副线。 (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

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特色。可以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教师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篇二:包身工教学反思 听了郭铭辉老师上的散合式教学合法示范课,真是让我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郭老师上的课文是《包身工》。这是一篇经典的报告文学。我们平常都是从欣赏的角度进行教学,而一般是讲报告文学的写法,再到文章语言的品尝和结构、内容的分析。但郭老师却完全不是这样。他的第一节课是进行散发式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质议。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是: 发散思维课——亮出你的风采 1、提问不解之处-----期待难住老师和同学。 2、评价精彩之处------期待你独到的见解。 3、质议有误之处-----期待着你给老师和同学一个惊喜。 在郭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并开始了热烈的探讨,他们探讨的激烈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多东西都是我以前未想过的。我想这探讨是相当成功的,学生参与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对比我们以前的传统教学,什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那些方法都是小巫见大巫,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非常值得我学习。 把时间还给学生,变教堂为学堂,变教完为学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篇三:包身工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传统教学篇目,那么这篇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考虑到了它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用。那么对于《包身工》这一课,关注教什么就有过去和现在都会考虑的地方。比如,关照报告文学的特点,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组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写作意图、关于“芦柴棒”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等。 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识方面,当

然教什么还得注重教什么人的问题。现在学生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

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当的资料。 就如何教来谈,我先从新旧变化作一些比较:

1. 篇目单元教学侧重点有变化。过去《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记叙文类单元里教学,侧重于记叙文学习。现在《包身工》仍然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实用文单元里,要归属到实用文体的教学思路上来。 2. 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 3. 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 4. 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 5. 教学重点发生变化。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 评 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就以上变化我谈一些自己对于实用文教学的体会。 看了今年高考阅读文二选一试题,我关注到了实用文这个旧而新的概念。 先说分类。过去只把实用文体归于操作类来讲,《包身工》以文体分入记叙文类,现在实用文的类别好像大了些(也许是井蛙之见)。实用文分社科类、科技类、媒体类、工作类和操作类。我想报告文学《包身工》应归于媒体类吧。 再说教学定位。无论哪一类实用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求得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部印证了高考实用文考查的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相关内容

  • 长文短教_化难就简_包身工_之教学反思_荣建奎
  • 第23卷 第1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23 No.1 2009年02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eb . 2009 长文短教,化难就简 --<包身工>之教学反思 荣建奎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 ...

  • 标点符号教学反思
  • 标点符号教学反思 时应着重注意的几个地方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于1990年3月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目的在于使人们正确掌握标点符号用法 ...

  • 必修一课堂导入语
  • 人教版必修一精彩的课堂导入语 1.<沁园春 长沙> 导入:毛泽东照片,背景音乐.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红妆素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数今朝之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臧克 ...

  • "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3)
  • "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3) 发布时间:2011-06-04 09:16 作者:(不详)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3533次 4.关于师生互动的问题. 现在,上课一定要强调师生互动.而且搬出很多理论,规定上课的几个环节,强调学生必须要有多少问题.有的课简直上成了&q ...

  •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
  •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必修①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毛泽东同志用古曲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此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书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对统 ...

  • 1.小学综合素质巅峰冲刺试题及答案一
  • 2013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巅峰冲刺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素质教育以促进知识深刻内化为目标 B.素质教育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 C.素质教育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 D. ...

  • 过程性材料
  • 研 究 方 案 高中语文合作探究阅读教学研究方案 内乡高中课题组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效率低下.教师教学精力过多集中在"教"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忽视了 ...

  • 包身工教学设计
  • <包身工>课堂教学设计 河北临城中学 高一语文组 陈磊 [设计思想] <包身工>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它从包身工二十四小时的遭际,折射出了包身工整个的悲惨命运.<包身工>一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但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恐怕时间不够用,针 ...

  • 包身工说课稿
  • <包身工>说课稿 1说教材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表现了苦难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包身工>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报告文学,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它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