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1-2 夫兰克—夫兰克—赫兹实验

知识背景:知识背景:

原子内部能量的量子化,即原子能级的存在,最早由光谱学的研究所推断。1914年夫兰克(F ·Franck )和赫兹(G ·Hertz )在研究气体放电现象中低能电子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时,在充汞的放电管中发现:透过汞蒸汽的电子流随电子的能量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间隔为4.9eV ,并拍摄到与能量4.9eV 相对应的光谱线2537Å。对此,他们提出了原子中存在“临界电势”的概念:当电子能量低于临界电势相应的临界能量时,电子与原子的碰撞是弹性的,而当能量达到这一临界能量时,碰撞过程由弹性变为非弹性,电子把这份特定的能量转移给原子使之受激,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原子退激时再以特定的频率的光量子形式辐射出来,电子损失的能量∆E与光量子能量及光子频率的关系为

∆E =eV =hv

F -H 实验证实了原子内部能量是量子化的,为玻尔于1913年发表的原子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1920年夫兰克及其合作者对原先实验装置作了改进,提高了分辨率,测得汞除4.9eV 以外的较高激发能级和电离能级,进一步证实了原子内部能量是量子化的。夫兰克和赫兹由于这一杰出贡献,共同获得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实验通过对汞原子第一激发电位的测定,证明原子具有能级,从而获得对微观粒子的基本特性——能量量子化的具体认识。

一、实验原理

1.玻尔的原子理论

玻尔从研究氢原子出发,提出关于原子的两个基本假设:

(1)原子的量子化定态。原子只能处在某一些不连续的稳定状态(定态),每一状态对应一定的能量,能量数值是彼此分隔的。原子在这些状态时,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改变,它只能使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

(2)辐射的频率法则。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另一个定态而发射或吸收辐射能量时,辐射的频率是一定的。

当原子与一定能量的电子发生碰撞可以使原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激发)。如果是基态和第一激发态之间的跃迁,则有:

eV 1=1/2m e V 2=E 1−E 2

2.电子与原子碰撞时的能量转移

电子与原子的相互作用通常有亲和、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几种形式,亲和即指电子进入原子的作用势区、被原子捕获而形成负离子,但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亲和势较大的负性原子,如氧、氯等,对汞或其他金属、惰性气体等电正性的原子,这种现象一般不会出现。

初速为零的电子通过电位差为V 的加速电场,则获得的能量为eV ,与稀薄气体的原子(如汞或氖原子)发生碰撞时,会发生三种情况:

(1)当电子运动速度很低时,与原子的碰撞是弹性碰撞,原子内部的能量不发生变化。

(2)当电子所受的加速电位差加大,使它的动能增加到一定的临界值时,才能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的能量可以完全转移到原子内部,使原子内部的能量产生一个突然的跃变,原子的能量的增量等于电子损失的能量。若以E 0代表原子基态的能量,以E 1代表原子第一激发态的能量,则

eV 1=E 0−E 1

即碰撞后原子会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这时的V 1称为该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3)当加速电位差继续加大,使eV 1>E 0−E 1,电子和原子仍发生弹性碰撞,但原子吸收的能量仍是E 1−E 0,碰撞后电子还具有部分动能E =eV 1−(E 1−E 0) 。当加速电位差加大到eV =2(E 1−E 0) 时,情况又和(2)一样,电子在和原子的第二次碰撞中将能量全部交给原子,其余类推。

3.实验的物理过程

F -H 实验通常使用的碰撞管是充汞的。因为汞是单原子分子,能级较简单。汞是一种易操纵的物质,常温下是液体,饱和蒸汽压很低,加热就可以改变它的饱和蒸汽压。汞的原子量较大,和电子碰撞时几乎不损失动能。汞的第一激发能级较低——4.9eV ,实验中只需几十伏电压就能观察到多个峰值。

实验采用四极式F -H 碰撞管,实验线路如图2-1。

V G 2K V F F K G 1 G 2 P I P V G 2P

图2-1夫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图

其中,V F 为灯丝加热电压;V G 1K 为正向小电压,可以克服电子在K −G 1之间的堆积现象;V G 2K 为加速电压,G 1−G 2为加速区、碰撞区,V G 2K 使电子与汞原子的碰撞机会大大增加。V G 2P 为反向电压,能阻止电子通过G 2到达P 极。这样就能区别碰撞与未碰撞电子,因为,

发生非弹性碰撞的电子无法克服V G 2P 的作用穿过G 2到达P 极。

V G 1k 2 V G 2K V G 2P 图2-2 夫兰克—赫兹实验管中的电位分布图

F -H 管中的电位分布如图2-2所示,电子由热阴极发射,经电场V G 2K 加速趋向阳极,只要电子能量达到可以克服减速电场V G 2P 就能穿越栅极G 2到达极P 形成电子流I P 。电子在前进途中要与原子发生碰撞。如果电子能量小于第一激发能eV 1,碰撞是弹性的,电子损失的能量极小,能如期到达阳极;如果电子能量达到或超过eV 1,电子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把能量eV 1传给气体原子。要是非弹性碰撞发生在G 2栅附近,损失了能量的电子将无法克服减速场V G 2P 到达P 极。

这样,穿过栅极的电子所形成的电子流I P 将随V G 2K 的增大而增大。如果加速到G 2栅极的电子获得等于或大于eV 1的能量出现非弹性碰撞,则发生I P 的第一次下降。随着V G 2K 的增加,电子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的区域向阴极方向移动,经碰撞损失能量的电子在趋向阳极途中又得到加速,开始有足够的能量克服V G 2P 减速电压到达P 极,I P 又开始增加。而如

则电子又将与原子发生非弹性果V G 2K 的增加使那些经过非弹性碰撞的电子能量又达到eV 1,

碰撞,造成I P 又一次下降。在V G 2K 较高的情况下,电子在趋向阳极途中将与原子发生多次非弹性碰撞。每当V G 2K 造成的最后一次非弹性碰撞区落在G 2栅附近,就会使I P -V G 2K 曲线出现下降。如此反复将出现如图2-3的曲线。

I P -V G 2K 曲线是有规律地起伏变化的。每相邻二个阳极电流I P 峰值所对应的V G 2K 之差都等于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V 1。

4.9V

图2-3 夫兰克—赫兹实验得到的I P -V G 2K 曲线

从实验曲线可见,阳极电流I P 到达峰值以后的下降并不是完全突变的,波峰部会有一定的宽度,这主要是由于从阴极发出的电子其能量服从一定的统计分布规律。同时,即使在V G 2K =nV 0的条件下,波谷底的I P 也不会等于零,这是由于电子与原子碰撞有一定的π率,当大部分电子恰好在栅极前使汞原子激发而损失能量时,总会有一些电子未经碰撞而穿过栅极到达阳极。

而且曲线第一峰位位置值与第一激发电位有偏差。这是因为F -H 管阴极和栅极往往是用不同金属材料制作,会产生接触电势差。真正加在电子上的加速电压不等于V G 2K ,而是V G 2K 与接触电势差的代数和,这将影响实验曲线第一峰的位置。

4.电子的平均自由程

由气体分子运动论,电子在气体中的平均自由程为

1KT = (2-1) πr 2N πr 2P

式中N 为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原子数,k 为玻耳兹曼常数,r 为气体原子的有效半径(标准状e =态下r Hg =1. 5×10−10m ),P 为气体压强,T 为绝对温度。在F —H 管中一般充有过量的汞,在实验温度变化范围内,液态汞总是存在的,所以这里的P 就是汞的饱和蒸汽压。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P 值急剧上升,所以λe 也将随之迅速减小。在过高的温度下,电子与汞原子的碰撞次数大大增加,虽然电子与汞原子弹性碰撞一次所损失的能量十分微弱,但在整个加速过程中弹性碰撞所损失的能量却是相当可观的。在过低温度下,电子的平均自由程较长,与汞原子发生碰撞的几率很小,在每个自由程间隔中电子从电场中所获取的能量较大,当电子所积聚的能量比4.9eV 大得多时,汞原子的第一激发态的激发几率明显下降,且有可能将汞原子激发到更高能级,甚至电离。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汞原子第一激发电势的测量。

事实上,从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电子与原子间的弹性碰撞,实际上是电子波在原子势场中的散射。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不仅与温度和压强有关,还与入射电子的速度(即电子能量)以及原子对电子的作用势场有关。在汞蒸气中,能量为4.9eV 左右的电子,其λe 约为(2-1)式的计算值的1/7。

5.汞原子的能级跃迁

汞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80个电子组成,最外层为两个电子,决定了原子能量状态。如图2-4所示:

图2-4 汞原子能级跃迁图

汞原子具有两套能级,一套为单一态,另一套为三重态,单一态和三重态能级间的虚线连线表示互组合禁戒跃迁。若两个电子都处于6s 状态,则为基态6s6s 1S 0,若一个价电子处于6s 态,另一个处于6p 态,则构成了汞原子的最低激发态即三重态6s6p 3P 2,1,0。当电子与汞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而发生能量交换时,其能级跃迁不受选择定则限制,可以从基态分别跃迁到6s6p 3P 2、6s6p 3P 1、6s6p 3P 0。

根据LS 耦合跃迁选择定则,单一态和三重态能级之间无跃迁情况,即△S =0。但对一些重元素的激发态,由于被激发的电子远离其它电子,LS 耦合减弱。△S =0这一条件就变得不十分严格,这时就有可能出现互组合禁戒跃迁,且其谱线的数目和强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本实验中6s6p 3P 1→6s6s 1S 0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但是在互组合禁戒跃迁中,条件△J =0,±1(0→0除外)依然成立,所以3P 2、3P 0这两能级都不能自动跃迁到基态,而处于亚稳态能级,即没有外界条件下,被激发到3P 2,3P 0能级上的汞原子不能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回到基态6s6s 1S 0。而6s6p 3P 1→6s6s 1S 0由于附合跃迁条件,处于3P 1上的汞原子很快就以辐射跃迁的形式自动回到基态。

因此在实验中所测得的第一激发电势(即4.9V )所对应的是3P 1→1S 0能级间的跃迁。由公式算得:

hc 6. 63×10−34×3. 00×108

λ===253. 7nm eV 1. 6×10−19×1. 9

这恰好与汞原子光谱中波长253.7nm 这一谱线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推论的正确。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实验内容和要求

1.在180℃炉温下,测定夫兰克—赫兹实验管的I P -V G 2K 曲线,观察原子能量量子化情况,并求出充气管中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2.在低温条件下(140~150℃),测定一条夫兰克—赫兹实验管的I P -V G 2K 曲线,比较两条曲线,找出其规律性的变化,并分析讨论。

3.实验步骤自拟。

注意事项:

1. 先按电路连好线路并检查确认过,再加热升温。在F-H 管未达到炉温时,切勿打开电源

组开关;开启电源前,检查所有旋钮是否置于最小端处。

实验中充汞实验管必须加热,维持适当温度。因为管内有足量的液态汞,保证在使用温度范围内总有一些液态汞存在,所以管内总是处于饱和状态。当温度改变,汞的饱和蒸汽压发生改变,即汞蒸汽的密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电子与原子碰撞的平均自由程发生改变。由于电子在一个平均自由程内获得的能量可以近似为:

E =eV d

V 是电场加速电压,d 为K 、G 2间的距离。当温度较高时,较短,E 值较小,因此一个电子在两次碰撞间获得的能量去激发高能级的机会较小,激发低能级的机会就较大;相反,λ较长,E 值较大,一个电子就会有较多机会去激发高能级,甚至使原子电离。所以要防止汞原子电离就必须保持适当的高温。

2. 谨防F-H 管击穿(炉温过低或加速电压V G 2K 过高都会引起击穿),若检测到I P 突然增大

没有回落的迹象,说明实验管发生击穿,应立即调低V G 2K ,以免F-H 管受损。

3. 灯丝电压V F 不要超过2V ;

4. 小心实验炉的高温,人或物远离炉壁。

5. 测量I P -V G 2K 曲线时,注意回程误差,在波峰、波谷处应密集测量多个点。

三、实验仪器与装置

夫兰克—赫兹实验仪、温控仪。

四、思考题

1.用充汞管做F -H 实验为何要先开炉子加热?

2.夫兰克—赫兹管内的空间电位如何分布?阳极和栅极间的反向拒斥电压起什么作用?

3.充汞F -H 管内的温度化对实验有何影响?为什么?

4.I P -V G 2K 曲线中,波峰为什么有一定宽度?波谷底的I P 为什么不等于零? 5.V G 2K 曲线中,第一峰位位置值为何与第一激发电位有偏差?

五、参考资料

1.万雄等,《夫兰克—赫兹实验中影响曲线形状的因素分析》,南昌航空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15卷第一期。

2.李治学,《炉温和灯丝电压对夫兰克—赫兹实验结果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3月第23卷第2期。

3.王梅生,《夫兰克—赫兹实验中吸收峰形成与变化准则的研究》,大学物理,2000年12期。

4.林木欣,《近代物理实验》,广东教育出版社。

5.褚圣麟,《原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实验1-2 夫兰克—夫兰克—赫兹实验

知识背景:知识背景:

原子内部能量的量子化,即原子能级的存在,最早由光谱学的研究所推断。1914年夫兰克(F ·Franck )和赫兹(G ·Hertz )在研究气体放电现象中低能电子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时,在充汞的放电管中发现:透过汞蒸汽的电子流随电子的能量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间隔为4.9eV ,并拍摄到与能量4.9eV 相对应的光谱线2537Å。对此,他们提出了原子中存在“临界电势”的概念:当电子能量低于临界电势相应的临界能量时,电子与原子的碰撞是弹性的,而当能量达到这一临界能量时,碰撞过程由弹性变为非弹性,电子把这份特定的能量转移给原子使之受激,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原子退激时再以特定的频率的光量子形式辐射出来,电子损失的能量∆E与光量子能量及光子频率的关系为

∆E =eV =hv

F -H 实验证实了原子内部能量是量子化的,为玻尔于1913年发表的原子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1920年夫兰克及其合作者对原先实验装置作了改进,提高了分辨率,测得汞除4.9eV 以外的较高激发能级和电离能级,进一步证实了原子内部能量是量子化的。夫兰克和赫兹由于这一杰出贡献,共同获得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实验通过对汞原子第一激发电位的测定,证明原子具有能级,从而获得对微观粒子的基本特性——能量量子化的具体认识。

一、实验原理

1.玻尔的原子理论

玻尔从研究氢原子出发,提出关于原子的两个基本假设:

(1)原子的量子化定态。原子只能处在某一些不连续的稳定状态(定态),每一状态对应一定的能量,能量数值是彼此分隔的。原子在这些状态时,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改变,它只能使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

(2)辐射的频率法则。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另一个定态而发射或吸收辐射能量时,辐射的频率是一定的。

当原子与一定能量的电子发生碰撞可以使原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激发)。如果是基态和第一激发态之间的跃迁,则有:

eV 1=1/2m e V 2=E 1−E 2

2.电子与原子碰撞时的能量转移

电子与原子的相互作用通常有亲和、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几种形式,亲和即指电子进入原子的作用势区、被原子捕获而形成负离子,但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亲和势较大的负性原子,如氧、氯等,对汞或其他金属、惰性气体等电正性的原子,这种现象一般不会出现。

初速为零的电子通过电位差为V 的加速电场,则获得的能量为eV ,与稀薄气体的原子(如汞或氖原子)发生碰撞时,会发生三种情况:

(1)当电子运动速度很低时,与原子的碰撞是弹性碰撞,原子内部的能量不发生变化。

(2)当电子所受的加速电位差加大,使它的动能增加到一定的临界值时,才能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的能量可以完全转移到原子内部,使原子内部的能量产生一个突然的跃变,原子的能量的增量等于电子损失的能量。若以E 0代表原子基态的能量,以E 1代表原子第一激发态的能量,则

eV 1=E 0−E 1

即碰撞后原子会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这时的V 1称为该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3)当加速电位差继续加大,使eV 1>E 0−E 1,电子和原子仍发生弹性碰撞,但原子吸收的能量仍是E 1−E 0,碰撞后电子还具有部分动能E =eV 1−(E 1−E 0) 。当加速电位差加大到eV =2(E 1−E 0) 时,情况又和(2)一样,电子在和原子的第二次碰撞中将能量全部交给原子,其余类推。

3.实验的物理过程

F -H 实验通常使用的碰撞管是充汞的。因为汞是单原子分子,能级较简单。汞是一种易操纵的物质,常温下是液体,饱和蒸汽压很低,加热就可以改变它的饱和蒸汽压。汞的原子量较大,和电子碰撞时几乎不损失动能。汞的第一激发能级较低——4.9eV ,实验中只需几十伏电压就能观察到多个峰值。

实验采用四极式F -H 碰撞管,实验线路如图2-1。

V G 2K V F F K G 1 G 2 P I P V G 2P

图2-1夫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图

其中,V F 为灯丝加热电压;V G 1K 为正向小电压,可以克服电子在K −G 1之间的堆积现象;V G 2K 为加速电压,G 1−G 2为加速区、碰撞区,V G 2K 使电子与汞原子的碰撞机会大大增加。V G 2P 为反向电压,能阻止电子通过G 2到达P 极。这样就能区别碰撞与未碰撞电子,因为,

发生非弹性碰撞的电子无法克服V G 2P 的作用穿过G 2到达P 极。

V G 1k 2 V G 2K V G 2P 图2-2 夫兰克—赫兹实验管中的电位分布图

F -H 管中的电位分布如图2-2所示,电子由热阴极发射,经电场V G 2K 加速趋向阳极,只要电子能量达到可以克服减速电场V G 2P 就能穿越栅极G 2到达极P 形成电子流I P 。电子在前进途中要与原子发生碰撞。如果电子能量小于第一激发能eV 1,碰撞是弹性的,电子损失的能量极小,能如期到达阳极;如果电子能量达到或超过eV 1,电子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把能量eV 1传给气体原子。要是非弹性碰撞发生在G 2栅附近,损失了能量的电子将无法克服减速场V G 2P 到达P 极。

这样,穿过栅极的电子所形成的电子流I P 将随V G 2K 的增大而增大。如果加速到G 2栅极的电子获得等于或大于eV 1的能量出现非弹性碰撞,则发生I P 的第一次下降。随着V G 2K 的增加,电子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的区域向阴极方向移动,经碰撞损失能量的电子在趋向阳极途中又得到加速,开始有足够的能量克服V G 2P 减速电压到达P 极,I P 又开始增加。而如

则电子又将与原子发生非弹性果V G 2K 的增加使那些经过非弹性碰撞的电子能量又达到eV 1,

碰撞,造成I P 又一次下降。在V G 2K 较高的情况下,电子在趋向阳极途中将与原子发生多次非弹性碰撞。每当V G 2K 造成的最后一次非弹性碰撞区落在G 2栅附近,就会使I P -V G 2K 曲线出现下降。如此反复将出现如图2-3的曲线。

I P -V G 2K 曲线是有规律地起伏变化的。每相邻二个阳极电流I P 峰值所对应的V G 2K 之差都等于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V 1。

4.9V

图2-3 夫兰克—赫兹实验得到的I P -V G 2K 曲线

从实验曲线可见,阳极电流I P 到达峰值以后的下降并不是完全突变的,波峰部会有一定的宽度,这主要是由于从阴极发出的电子其能量服从一定的统计分布规律。同时,即使在V G 2K =nV 0的条件下,波谷底的I P 也不会等于零,这是由于电子与原子碰撞有一定的π率,当大部分电子恰好在栅极前使汞原子激发而损失能量时,总会有一些电子未经碰撞而穿过栅极到达阳极。

而且曲线第一峰位位置值与第一激发电位有偏差。这是因为F -H 管阴极和栅极往往是用不同金属材料制作,会产生接触电势差。真正加在电子上的加速电压不等于V G 2K ,而是V G 2K 与接触电势差的代数和,这将影响实验曲线第一峰的位置。

4.电子的平均自由程

由气体分子运动论,电子在气体中的平均自由程为

1KT = (2-1) πr 2N πr 2P

式中N 为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原子数,k 为玻耳兹曼常数,r 为气体原子的有效半径(标准状e =态下r Hg =1. 5×10−10m ),P 为气体压强,T 为绝对温度。在F —H 管中一般充有过量的汞,在实验温度变化范围内,液态汞总是存在的,所以这里的P 就是汞的饱和蒸汽压。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P 值急剧上升,所以λe 也将随之迅速减小。在过高的温度下,电子与汞原子的碰撞次数大大增加,虽然电子与汞原子弹性碰撞一次所损失的能量十分微弱,但在整个加速过程中弹性碰撞所损失的能量却是相当可观的。在过低温度下,电子的平均自由程较长,与汞原子发生碰撞的几率很小,在每个自由程间隔中电子从电场中所获取的能量较大,当电子所积聚的能量比4.9eV 大得多时,汞原子的第一激发态的激发几率明显下降,且有可能将汞原子激发到更高能级,甚至电离。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汞原子第一激发电势的测量。

事实上,从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电子与原子间的弹性碰撞,实际上是电子波在原子势场中的散射。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不仅与温度和压强有关,还与入射电子的速度(即电子能量)以及原子对电子的作用势场有关。在汞蒸气中,能量为4.9eV 左右的电子,其λe 约为(2-1)式的计算值的1/7。

5.汞原子的能级跃迁

汞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80个电子组成,最外层为两个电子,决定了原子能量状态。如图2-4所示:

图2-4 汞原子能级跃迁图

汞原子具有两套能级,一套为单一态,另一套为三重态,单一态和三重态能级间的虚线连线表示互组合禁戒跃迁。若两个电子都处于6s 状态,则为基态6s6s 1S 0,若一个价电子处于6s 态,另一个处于6p 态,则构成了汞原子的最低激发态即三重态6s6p 3P 2,1,0。当电子与汞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而发生能量交换时,其能级跃迁不受选择定则限制,可以从基态分别跃迁到6s6p 3P 2、6s6p 3P 1、6s6p 3P 0。

根据LS 耦合跃迁选择定则,单一态和三重态能级之间无跃迁情况,即△S =0。但对一些重元素的激发态,由于被激发的电子远离其它电子,LS 耦合减弱。△S =0这一条件就变得不十分严格,这时就有可能出现互组合禁戒跃迁,且其谱线的数目和强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本实验中6s6p 3P 1→6s6s 1S 0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但是在互组合禁戒跃迁中,条件△J =0,±1(0→0除外)依然成立,所以3P 2、3P 0这两能级都不能自动跃迁到基态,而处于亚稳态能级,即没有外界条件下,被激发到3P 2,3P 0能级上的汞原子不能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回到基态6s6s 1S 0。而6s6p 3P 1→6s6s 1S 0由于附合跃迁条件,处于3P 1上的汞原子很快就以辐射跃迁的形式自动回到基态。

因此在实验中所测得的第一激发电势(即4.9V )所对应的是3P 1→1S 0能级间的跃迁。由公式算得:

hc 6. 63×10−34×3. 00×108

λ===253. 7nm eV 1. 6×10−19×1. 9

这恰好与汞原子光谱中波长253.7nm 这一谱线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推论的正确。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实验内容和要求

1.在180℃炉温下,测定夫兰克—赫兹实验管的I P -V G 2K 曲线,观察原子能量量子化情况,并求出充气管中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2.在低温条件下(140~150℃),测定一条夫兰克—赫兹实验管的I P -V G 2K 曲线,比较两条曲线,找出其规律性的变化,并分析讨论。

3.实验步骤自拟。

注意事项:

1. 先按电路连好线路并检查确认过,再加热升温。在F-H 管未达到炉温时,切勿打开电源

组开关;开启电源前,检查所有旋钮是否置于最小端处。

实验中充汞实验管必须加热,维持适当温度。因为管内有足量的液态汞,保证在使用温度范围内总有一些液态汞存在,所以管内总是处于饱和状态。当温度改变,汞的饱和蒸汽压发生改变,即汞蒸汽的密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电子与原子碰撞的平均自由程发生改变。由于电子在一个平均自由程内获得的能量可以近似为:

E =eV d

V 是电场加速电压,d 为K 、G 2间的距离。当温度较高时,较短,E 值较小,因此一个电子在两次碰撞间获得的能量去激发高能级的机会较小,激发低能级的机会就较大;相反,λ较长,E 值较大,一个电子就会有较多机会去激发高能级,甚至使原子电离。所以要防止汞原子电离就必须保持适当的高温。

2. 谨防F-H 管击穿(炉温过低或加速电压V G 2K 过高都会引起击穿),若检测到I P 突然增大

没有回落的迹象,说明实验管发生击穿,应立即调低V G 2K ,以免F-H 管受损。

3. 灯丝电压V F 不要超过2V ;

4. 小心实验炉的高温,人或物远离炉壁。

5. 测量I P -V G 2K 曲线时,注意回程误差,在波峰、波谷处应密集测量多个点。

三、实验仪器与装置

夫兰克—赫兹实验仪、温控仪。

四、思考题

1.用充汞管做F -H 实验为何要先开炉子加热?

2.夫兰克—赫兹管内的空间电位如何分布?阳极和栅极间的反向拒斥电压起什么作用?

3.充汞F -H 管内的温度化对实验有何影响?为什么?

4.I P -V G 2K 曲线中,波峰为什么有一定宽度?波谷底的I P 为什么不等于零? 5.V G 2K 曲线中,第一峰位位置值为何与第一激发电位有偏差?

五、参考资料

1.万雄等,《夫兰克—赫兹实验中影响曲线形状的因素分析》,南昌航空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15卷第一期。

2.李治学,《炉温和灯丝电压对夫兰克—赫兹实验结果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3月第23卷第2期。

3.王梅生,《夫兰克—赫兹实验中吸收峰形成与变化准则的研究》,大学物理,2000年12期。

4.林木欣,《近代物理实验》,广东教育出版社。

5.褚圣麟,《原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内容

  • 夫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 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目的] (1)测定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 (2)分析温度.灯丝电流等因素对F-H(夫兰克-赫兹)实验曲线的影响. (3)了解在微观世界中,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存在几率性. [实验原理] 根据玻尔提出的原子理论,原子只能较长久地停留在一些稳定状态(即定态),其中 ...

  • 弗兰克_赫兹实验最佳实验条件及第一激发电位的研究_张里荃
  • 第31卷 第8期2011年8月 HYSICSEXPERIMENTATION P u.2011 Ag 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 物 理 实 验 Vol.31 No.8 弗兰克-赫兹实验最佳实验条件及 第一激发电位的研究 张里荃,马 ...

  • 北京大学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F-H)
  • 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弗兰克-赫兹实验用伏-安特性曲线证明原子存在能级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用伏-安法测量非线性器件 (3)学习微电流的测量 [仪器用具] 仪器名 参数 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 ∅ 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微电流放大器 10−7档 F-H-II 弗 ...

  •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实验数据及处理] 一.Hg管 表1 参数 U1 1.5V U3 2.0V 表2 粗测 峰(n) Ukg2/V kg2out1 1.1 2 4.9 3 9.7 4 14.5 5 19.5 6 24.4 7 29.3 温度 176℃ 表4 Hg管峰值表 x4.1714,相关系数 ...

  • 实验一.原子能量的测量
  • 实验一.原子能量的测量 [引言] 1.波尔的原子模型理论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以核为中心沿各种不同直径的轨道旋转的一些电子构成的.对于不同的原子,这些轨道上的电子数分布各不相同.一定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当某一原子的电子从低能量的轨道跃迁到较高能量的轨道时(例如:图1中从Ⅰ到Ⅱ),我们就说该 ...

  • FH实验报告
  • 实验报告 页 1 系别: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班号:周二下午第十组10号 姓名:顾舒杰 学号:1300012622 实验日期:2014年11月4日 教师评定: 实验名称:实验十八 弗兰克-赫兹实验 [目的要求] (1)了解弗兰克-赫兹用伏安法证明原子存在能级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用伏安法测量非线性 ...

  • 人在屋檐下,也曾不低头
  • 一声枪响,让刚刚下课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园顿时陷入恐慌之中.詹姆斯・弗兰克教授惊魂未定,发现身旁的学生倒在了血泊中. 53岁的教授转瞬间便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即躲进附近的教室里.事后的调查印证了他的判断:对方暗杀的对象并非学生,而是教授本人.暗杀行动的背后指使人,则是希特勒. 时间是1935年,犹太人 ...

  • 大学物理实验心得体会
  •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 大学物理试验 2014-02-26 18:59:30 阅读17868 评论14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器材:F-H实验管.恒温加热电炉.F-H实验装置.示波器. 实验内容: 1.熟悉实验装置,掌握实验条件. 该实验装置由 ...

  • 大物实验预习思考与讨论
  • 霍尔效应 1霍尔效应测量通电螺线管内部磁场的试验中为什么要用到2个换向开关? 因为用霍尔元件测量时,实际上测出来的电压值不完全是霍尔电压UH ,还包括厄廷豪森效应电压UE .能斯脱效应电压UN .里纪-勒杜克效应电压Ural .不等势电压差U0 这些都是副效应 为了消除这些副效应,根据它的磁场强度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