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

3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新的长征,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0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

我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第二阶段:1992至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谈判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并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这一阶段是我国30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顺利渡过了WTO过渡期,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外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

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对外开放使我国迅速实现了向经贸大国的转变,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1978年到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

17.4%。1982年到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43.4亿美元增长到2509.1亿美元,年均增长17.6%。截至2007年底,实际累计吸收外资金额7630亿美元,现存注册外商投资企业28万家。“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106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设计咨询三项合计年营业额,从1978年的0.3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463亿美元。对外贸易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据测算,2005年以来,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以上,拉动经济增长平均在2.4个百分点左右。对外贸易吸纳的直接就业达8000万人,外商投资企业扩大就业达4500万人。

2、对外开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振兴。过去30年,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的开放前沿,发挥了经济起飞的引擎作用。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从1979年至2006年,珠三角经济年均增速高达22%。2006年,珠三角GDP达2.16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0.3%,对外贸易约占全国的29.8%,外商直接投资额约占全国的6.5%。再以上海浦东为例,2007年浦东新区经济总量达2700亿元,占上海市GDP的1/4,为1978年的87倍,人均GDP为1978年的66倍。30年来,环渤海地区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开放型经济成为这一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中西部内陆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一些沿边地区利用与周边国家接壤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沿边开放不断提升。

3、对外开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30年来,通过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内市场受制于短缺经济的状况,带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常见常新。200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超过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对我国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在开展对外经济合作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园区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4、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回首30年,对外开放为国内改革和制度创新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外生动力。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先试先行的改革试验田,在市场化改革探索方面发挥了先导、窗口和辐射作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经济特殊功能区,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揭开了由点带面式改革的历史篇章。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开启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5、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年均增速超过9%,取得近代史上任何一个崛起的国家都没有过的辉煌成绩。我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13位上升到2007年的世界第4位;我国人均GDP每十年不到就翻一番,2007年已达到2500美元。我国进出口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从1978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出口占到第2位。我国已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和重要的对外投资国之一。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

贡献率达到13%,对世界贸易增长贡献率达11%。我国正努力实现从国际经贸规则的“旁观者”到遵守者再到参与制定者的转变,在国际经济协调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三、30年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

回顾我国对外开放30年的实践,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总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3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内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党都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江泽民同志说:“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更加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如今,开放与改革一样,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始终坚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立足劳动力丰富、国内市场广阔而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短缺的比较优势格局,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宝贵机遇,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有力地带动了对外贸易、国内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在推动企业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等领域不断探索,不断丰富着对外开放的实践。回首30年,我国的对外开放始终体现了自身国情与世情、时情的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长远发展出发,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搞建设,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4、始终坚持在开放中维护经济安全。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放是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更有效地维护国家根本利益这一宗旨。我们早期设立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目的就是发挥其在开放上的先导和示范作用,避免一些政策对全国带来较大冲击。我们一直秉承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间接投资为辅的方针,同时审慎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有效防范了国际金融风险。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我们根据中央确定的方针,在原则问题上从不妥协和让步,为国内产业尤其是重要敏感产业争得了必要调整期。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实践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5、始终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与各国的共同发展,既是实现我国长远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多年来,我们在国际经贸合作中推动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妥善处理国际贸易摩擦,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支持。

30年对外开放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模式的成功。展望未来,我国对外开放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创新、促改革、促和谐。 新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 创办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

3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新的长征,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0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

我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第二阶段:1992至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谈判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并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这一阶段是我国30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顺利渡过了WTO过渡期,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外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

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对外开放使我国迅速实现了向经贸大国的转变,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1978年到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

17.4%。1982年到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43.4亿美元增长到2509.1亿美元,年均增长17.6%。截至2007年底,实际累计吸收外资金额7630亿美元,现存注册外商投资企业28万家。“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106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设计咨询三项合计年营业额,从1978年的0.3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463亿美元。对外贸易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据测算,2005年以来,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以上,拉动经济增长平均在2.4个百分点左右。对外贸易吸纳的直接就业达8000万人,外商投资企业扩大就业达4500万人。

2、对外开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振兴。过去30年,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的开放前沿,发挥了经济起飞的引擎作用。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从1979年至2006年,珠三角经济年均增速高达22%。2006年,珠三角GDP达2.16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0.3%,对外贸易约占全国的29.8%,外商直接投资额约占全国的6.5%。再以上海浦东为例,2007年浦东新区经济总量达2700亿元,占上海市GDP的1/4,为1978年的87倍,人均GDP为1978年的66倍。30年来,环渤海地区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开放型经济成为这一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中西部内陆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一些沿边地区利用与周边国家接壤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沿边开放不断提升。

3、对外开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30年来,通过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内市场受制于短缺经济的状况,带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常见常新。200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超过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对我国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在开展对外经济合作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园区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4、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回首30年,对外开放为国内改革和制度创新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外生动力。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先试先行的改革试验田,在市场化改革探索方面发挥了先导、窗口和辐射作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经济特殊功能区,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揭开了由点带面式改革的历史篇章。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开启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5、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年均增速超过9%,取得近代史上任何一个崛起的国家都没有过的辉煌成绩。我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13位上升到2007年的世界第4位;我国人均GDP每十年不到就翻一番,2007年已达到2500美元。我国进出口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从1978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出口占到第2位。我国已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和重要的对外投资国之一。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

贡献率达到13%,对世界贸易增长贡献率达11%。我国正努力实现从国际经贸规则的“旁观者”到遵守者再到参与制定者的转变,在国际经济协调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三、30年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

回顾我国对外开放30年的实践,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总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3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内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党都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江泽民同志说:“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更加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如今,开放与改革一样,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始终坚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立足劳动力丰富、国内市场广阔而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短缺的比较优势格局,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宝贵机遇,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有力地带动了对外贸易、国内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在推动企业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等领域不断探索,不断丰富着对外开放的实践。回首30年,我国的对外开放始终体现了自身国情与世情、时情的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长远发展出发,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搞建设,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4、始终坚持在开放中维护经济安全。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放是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更有效地维护国家根本利益这一宗旨。我们早期设立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目的就是发挥其在开放上的先导和示范作用,避免一些政策对全国带来较大冲击。我们一直秉承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间接投资为辅的方针,同时审慎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有效防范了国际金融风险。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我们根据中央确定的方针,在原则问题上从不妥协和让步,为国内产业尤其是重要敏感产业争得了必要调整期。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实践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5、始终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与各国的共同发展,既是实现我国长远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多年来,我们在国际经贸合作中推动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妥善处理国际贸易摩擦,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支持。

30年对外开放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模式的成功。展望未来,我国对外开放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创新、促改革、促和谐。 新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 创办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相关内容

  • 开放条件下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与启示
  •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 马志刚 2012年09月29日08:05   来源:经济日报 开放条件下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与启示--理论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分享 编者按 加入世贸组织10多年来,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农业积极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 ...

  • 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 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犹如一个极度贫弱的巨人,近5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全国主要工业品仅为一些桌椅凳子,发电量很少:粮食最高年产量也只有1.5亿吨,全国还不能解决吃饭问题.此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起步点. 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50余年后 ...

  • 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原区委党校 张凌楠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 ...

  • 水利七一回顾党的光辉历程
  • 党的光辉历史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新中国成立6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大好局面.这些成就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今天是我们党的节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回顾党的光 ...

  •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
  •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伟大历程和 辉煌成就 摘自<人民日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走过了30多年不平凡的岁月.回顾过去,我们更深切地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改革开放以来成就的取得,都是在老一辈革命家艰辛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也都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取得的成就的基 ...

  •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1. 开始着手准备建国大业的是什么会议? 2. 开国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法律的什么? 3. 什么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以及时间 4.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5. 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是什么事件? 6. 美国以什么名义侵略朝鲜? 7. 1950年10月,_______________ ...

  • 试论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 讨 试论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于师竹 !!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其基本评论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我国会计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大的变革,对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会计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

  • 我国台湾地区民营银行发展历程与启示
  • 中国流通经济2014年第7期□投资理财 我国台湾地区民营银行发展历程与启示 王 静1,杨美金 2 (1.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天津市300270:2.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市300071) 摘要:开放民营银行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推进金融包容 性增长.我 ...

  • 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历程及意义
  • 7月14日,央行发布<关于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市场有关事宜的通知>,大幅放开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和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的额度限制和投资范围,并将审核制改为备案制,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