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灵魂的寻索歌 浅析罗寄一[诗六首]

现代灵魂的寻索歌

浅析罗寄一《诗六首》

罗寄一(1920-2003) ,原名江瑞熙,祖籍安徽贵池,生于天津。一九四三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四十年代在桂林、重庆的《大公报文艺》和昆明《文聚》上面发表过新诗和散文。罗诗意象繁美,富有抒情的乐趣和圆浑的哲理,有着典型的现代化诗歌的印记。

就四十年代中国新诗的文学版图而言,罗寄一应属于西南联大诗人群系。这一诗人群体的成长历经了了从“五四”以来中国社会动荡和新文化的发展变迁,尤其是四十年代的神州大地,风雨飘摇,满地疮痍。残酷的战争,饥寒流离的考验,不仅危及大众的日常生活与生存环境,也把重重阴霾投进世人的精神世界。同时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进入中国,很快便与60年前的" 五四" 新文化时期遥相呼应,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伊始,「现代性的寻求」即已奠基为流行的文化想象,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写作文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西南联大诗人们为代表的一大批敏感的诗人们在应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之外,更面临历史终结、文化错位以及「现代性」对个人的冲击与震撼。

而对「现代性」油然而生的向往和困惑、憧憬与焦虑,以及如影随形的生命悲剧感,成为诗人们笔下主要思考的主题,罗寄一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他用他特有的诗歌语言传达着对生命与世界,对自我与社会,对理想与爱情的探索与感悟。在《诗六首》组诗集中蕴含了他的情感价值与探索

第一首诗,第一节诗人倾诉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用敏感而多血的手掌抚摸山河,将抽象的难以名状的情感化为具体的触感,传达出温柔眷恋之情。进一步将祖国的山峦比作全人类的波涛,由对国家的热爱升华为对人类的关怀,紧接第二节,第三节诗人展开想象将自己比作轻盈鹏鸟,飞上高空俯瞰地球,这时的关注对象已上升为对广阔的世界的哲思。第四节画风转变,诗人从宇宙高度落地,亲身呼吸世界的热情与悲哀,化为叹息,与世界融为一体。整首诗在内容上完成了由国家到人类到世界的递进,同时从我抚摸山峦到我化成叹息没入世界,形成了首尾呼应,诗人的态度不是冷眼旁观的来审视世界,而是怀有热情和愿望来拥抱世界,与它一同体会伤痛或快乐,传递出将个人事务与公共事务结合在一起的想法。

整首诗风格奇特赋予变化,前三节描写鹏鸟,山河,地球世界,营造意境广阔渺远,抒情深沉博大,第四节将自己与世界结合,意境转而细腻入微。诗人采用思想知觉化手法,抚摸山河,凝视地球欢笑泪水,呼吸世界的热情悲哀,抽象的空泛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细腻而复杂的深情呼之欲出。

第二首诗写个体生命的脆弱如一粒浑圆的水珠,当我们赞美它是上帝完整的成品时,便陷入了自我封闭的境地,不过只是围绕着自己欢乐与忧愁旋转,想要突破唯有归于大海。诗人告诉我们狭小的个人经验要想获得突破,唯有融入社会大众。但第四节融入时诗人却表现吃的焦灼,迷茫,在烟雾般的世界不愿失去自己梦的颜色。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大我与小我选择时的矛盾心情。他抱有虔诚但没有走向佛教徒式的「浮沤归海」的达观,而是对个体融入群体后可能出现的自我埋没预感到「无穷的焦灼」,他不肯干脆利落地走向大众、拥抱国族,而是对个人的梦想拳拳眷念。这隐约揭示了诗人所处的现实社会并不是美好的,甚至是黑暗的,第一首诗是诗人理想化状态,那么这里就是他在实践中的挫折,过程并不如诗人所愿,于是有了焦灼迷茫。

全诗围绕海展开想象,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比作水滴与大海,生动契合,想传递的哲理一目了然,将人生的状态写成水滴围绕着自己欢乐与忧愁旋转,巧妙地写出“自我”这一概念,值得玩味。

第三首,第一节和第二节诗人描写夜乘列车所见的景象,列车在看不到终点的轨道疾行,伴随的只有寂寞寒冷,霉臭的泥土,绝望的火星,都象征着诗人现在生活状态,前方的路是无尽的黑暗,社会充满战乱动荡,追求理想过程不断遭受打击,在这样的社会中诗人感到寂寞屈辱。第三节诗人在列车上长久郁积的愤懑与不甘终于爆发,他痛感个体生命渺小和脆弱,意识到上“列车”,必然要接受这些痛苦如点点雪花消融进个体不为人知,只能独自承受,而历史不会因为任何个体停下脚步,不会在意每个人为它失去的梦想。诗最后一节,诗人没有因的打击一蹶不振,他坚定地表明了承担历史的使命的决心:赞美生命。

这首诗选用的意象如轨道,泥土,火星,造的意境更加偏于冷酷,沉重的现实画面。与前两首诗相比,诗人的情感明显变得激烈,直抒胸臆,。与第二首诗初露的自我与社会选择的迷,这里经过更深的人生阅历,他严肃地明确了这一问题,选择大我,必然要牺牲,而且这过程必须承担巨大的痛苦。经过挣扎诗人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坚定地信念。全诗情感经历了由痛苦到绝望到重拾信念,先抑后扬,给我们展现了诗人不断成熟坚强的内心品质。为读者传达出一份积极的能量。

第四首第五首诗均以爱情为主题。第四首诗诗人热烈地向情人告白,当诗人与情人合并时,他的困惑彷徨忧愁变化为磅礴的五月风在爱情的大海中散落,不再缠绕于诗人心里。诗人幻想的爱情如美丽而丰满的云朵,自己在它面前如蜉蝣一般渺小。诗人心中包含着对爱情的虔诚与向往。第五首诗中,爱情又如此缱绻让诗人的灵魂如融入水中。最后两人成熟的生命成为无所不在的整体,完成了意志的升华。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爱情可以成为凝聚生命力、荣光和意义之所在。

第六首为组诗的总结,诗人采用直抒胸臆,用最慷慨激昂的发声,对爱人对读者对世界呼喊自己的收获,在探索自我与世界的意义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人类不熄的尊严与荣光,自己的渺小的喜怒哀乐因为他的承担他的选择留在了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最后也给我们留下一份信念,个人的价值终究会融入人类社会,在伟大的事业中升华。

纵观《诗六首》,在内容上处处体现着罗寄一的“现代性寻求”尤其第四首第五首爱情诗,对爱人的告白中也念念不忘将爱情融入世界的整体。他被个体生命在“现代”所须应对的难题死死缠住:如何担当历史使命的重负、肩负起拯救时代的职责?如何抵抗群体对个体的虐杀而保持「存在的本真」?如何承受时代的危难并且从破碎的生活中寻回生命的意义和尊严?如何肉搏身内身外的无穷的黑暗、为一颗孤寂的灵魂寻找托身的屋宇?在一步步探索中,他逐渐找到了答案,诗的最后他自己给出了答案个体的价值终究会在全人类中得到体现。

对于诗的写作方法现代化探索,五四以来作家们不断学习创新,以胡适的意象主义实验为开始的中国现代诗负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

的使命, 但由于着重纯客观的信条, 约束了诗的激情. 再加上文本表达上的缺憾, 这

种实验很快就停息了。李金发、截望舒等人的象征主义实验比较成功, 他们借鉴了”

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象征主义诗风, 推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的发展。西南联大诗人群则引进了代表着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方诗坛主潮的特里尔克和奥登等人的现代主义诗风, 因而他们的作品接近当时的世界现代主义诗潮, 从而, 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现代主义诗的基本形态。

《诗六首中》 整体洋溢着理想主义激情和浪漫主义朝气,六首诗的基调逐步昂扬,深情充满信念尤其是四五六三首,掷地有力地发声,炽热的情感满溢诗句。同时他没有流于直抒胸臆和滥情之风,将意象本体的象征性、情感传达的暗示性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诗歌的内容着眼于人类社会,世界,宇宙和个人的关系,意象多选用山川,大海,海风,星辰,白云,铁轨等宏大意象,来展现广阔浩淼而或悠远或畅快的画面,与之相对,选用鹏鸟,水滴,蜉蝣,人体五官等小意象象征个体,让诗歌充满了大与小思辨哲理,同时充满生动想象,意蕴无穷。

其次诗人的联想自由散漫,一首诗的每一句跳跃性极强,描写意境与表达情感穿插布局,情感复杂交织,展现了其不断成熟心路历程。诗人好用思想知觉化手法,把抒情变为感官体验,如化为手掌抚摸,呼吸世界,被寒冷包裹,化成五月风掠过海面,燃烧灵魂,从感官体验入手,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深体会诗人细腻入微的情感。

总之,总之,《诗六首》可看作是罗寄一的优秀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其浅析,我们了解了其诗歌特有现代化的风格,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新诗派的气象。走进《诗六首》,不仅是对其简单的字面赏析,更多的收获是感受诗歌中无限的韵味与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与他同感受时代的呼吸与心跳。

现代灵魂的寻索歌

浅析罗寄一《诗六首》

罗寄一(1920-2003) ,原名江瑞熙,祖籍安徽贵池,生于天津。一九四三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四十年代在桂林、重庆的《大公报文艺》和昆明《文聚》上面发表过新诗和散文。罗诗意象繁美,富有抒情的乐趣和圆浑的哲理,有着典型的现代化诗歌的印记。

就四十年代中国新诗的文学版图而言,罗寄一应属于西南联大诗人群系。这一诗人群体的成长历经了了从“五四”以来中国社会动荡和新文化的发展变迁,尤其是四十年代的神州大地,风雨飘摇,满地疮痍。残酷的战争,饥寒流离的考验,不仅危及大众的日常生活与生存环境,也把重重阴霾投进世人的精神世界。同时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进入中国,很快便与60年前的" 五四" 新文化时期遥相呼应,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伊始,「现代性的寻求」即已奠基为流行的文化想象,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写作文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西南联大诗人们为代表的一大批敏感的诗人们在应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之外,更面临历史终结、文化错位以及「现代性」对个人的冲击与震撼。

而对「现代性」油然而生的向往和困惑、憧憬与焦虑,以及如影随形的生命悲剧感,成为诗人们笔下主要思考的主题,罗寄一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他用他特有的诗歌语言传达着对生命与世界,对自我与社会,对理想与爱情的探索与感悟。在《诗六首》组诗集中蕴含了他的情感价值与探索

第一首诗,第一节诗人倾诉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用敏感而多血的手掌抚摸山河,将抽象的难以名状的情感化为具体的触感,传达出温柔眷恋之情。进一步将祖国的山峦比作全人类的波涛,由对国家的热爱升华为对人类的关怀,紧接第二节,第三节诗人展开想象将自己比作轻盈鹏鸟,飞上高空俯瞰地球,这时的关注对象已上升为对广阔的世界的哲思。第四节画风转变,诗人从宇宙高度落地,亲身呼吸世界的热情与悲哀,化为叹息,与世界融为一体。整首诗在内容上完成了由国家到人类到世界的递进,同时从我抚摸山峦到我化成叹息没入世界,形成了首尾呼应,诗人的态度不是冷眼旁观的来审视世界,而是怀有热情和愿望来拥抱世界,与它一同体会伤痛或快乐,传递出将个人事务与公共事务结合在一起的想法。

整首诗风格奇特赋予变化,前三节描写鹏鸟,山河,地球世界,营造意境广阔渺远,抒情深沉博大,第四节将自己与世界结合,意境转而细腻入微。诗人采用思想知觉化手法,抚摸山河,凝视地球欢笑泪水,呼吸世界的热情悲哀,抽象的空泛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细腻而复杂的深情呼之欲出。

第二首诗写个体生命的脆弱如一粒浑圆的水珠,当我们赞美它是上帝完整的成品时,便陷入了自我封闭的境地,不过只是围绕着自己欢乐与忧愁旋转,想要突破唯有归于大海。诗人告诉我们狭小的个人经验要想获得突破,唯有融入社会大众。但第四节融入时诗人却表现吃的焦灼,迷茫,在烟雾般的世界不愿失去自己梦的颜色。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大我与小我选择时的矛盾心情。他抱有虔诚但没有走向佛教徒式的「浮沤归海」的达观,而是对个体融入群体后可能出现的自我埋没预感到「无穷的焦灼」,他不肯干脆利落地走向大众、拥抱国族,而是对个人的梦想拳拳眷念。这隐约揭示了诗人所处的现实社会并不是美好的,甚至是黑暗的,第一首诗是诗人理想化状态,那么这里就是他在实践中的挫折,过程并不如诗人所愿,于是有了焦灼迷茫。

全诗围绕海展开想象,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比作水滴与大海,生动契合,想传递的哲理一目了然,将人生的状态写成水滴围绕着自己欢乐与忧愁旋转,巧妙地写出“自我”这一概念,值得玩味。

第三首,第一节和第二节诗人描写夜乘列车所见的景象,列车在看不到终点的轨道疾行,伴随的只有寂寞寒冷,霉臭的泥土,绝望的火星,都象征着诗人现在生活状态,前方的路是无尽的黑暗,社会充满战乱动荡,追求理想过程不断遭受打击,在这样的社会中诗人感到寂寞屈辱。第三节诗人在列车上长久郁积的愤懑与不甘终于爆发,他痛感个体生命渺小和脆弱,意识到上“列车”,必然要接受这些痛苦如点点雪花消融进个体不为人知,只能独自承受,而历史不会因为任何个体停下脚步,不会在意每个人为它失去的梦想。诗最后一节,诗人没有因的打击一蹶不振,他坚定地表明了承担历史的使命的决心:赞美生命。

这首诗选用的意象如轨道,泥土,火星,造的意境更加偏于冷酷,沉重的现实画面。与前两首诗相比,诗人的情感明显变得激烈,直抒胸臆,。与第二首诗初露的自我与社会选择的迷,这里经过更深的人生阅历,他严肃地明确了这一问题,选择大我,必然要牺牲,而且这过程必须承担巨大的痛苦。经过挣扎诗人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坚定地信念。全诗情感经历了由痛苦到绝望到重拾信念,先抑后扬,给我们展现了诗人不断成熟坚强的内心品质。为读者传达出一份积极的能量。

第四首第五首诗均以爱情为主题。第四首诗诗人热烈地向情人告白,当诗人与情人合并时,他的困惑彷徨忧愁变化为磅礴的五月风在爱情的大海中散落,不再缠绕于诗人心里。诗人幻想的爱情如美丽而丰满的云朵,自己在它面前如蜉蝣一般渺小。诗人心中包含着对爱情的虔诚与向往。第五首诗中,爱情又如此缱绻让诗人的灵魂如融入水中。最后两人成熟的生命成为无所不在的整体,完成了意志的升华。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爱情可以成为凝聚生命力、荣光和意义之所在。

第六首为组诗的总结,诗人采用直抒胸臆,用最慷慨激昂的发声,对爱人对读者对世界呼喊自己的收获,在探索自我与世界的意义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人类不熄的尊严与荣光,自己的渺小的喜怒哀乐因为他的承担他的选择留在了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最后也给我们留下一份信念,个人的价值终究会融入人类社会,在伟大的事业中升华。

纵观《诗六首》,在内容上处处体现着罗寄一的“现代性寻求”尤其第四首第五首爱情诗,对爱人的告白中也念念不忘将爱情融入世界的整体。他被个体生命在“现代”所须应对的难题死死缠住:如何担当历史使命的重负、肩负起拯救时代的职责?如何抵抗群体对个体的虐杀而保持「存在的本真」?如何承受时代的危难并且从破碎的生活中寻回生命的意义和尊严?如何肉搏身内身外的无穷的黑暗、为一颗孤寂的灵魂寻找托身的屋宇?在一步步探索中,他逐渐找到了答案,诗的最后他自己给出了答案个体的价值终究会在全人类中得到体现。

对于诗的写作方法现代化探索,五四以来作家们不断学习创新,以胡适的意象主义实验为开始的中国现代诗负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

的使命, 但由于着重纯客观的信条, 约束了诗的激情. 再加上文本表达上的缺憾, 这

种实验很快就停息了。李金发、截望舒等人的象征主义实验比较成功, 他们借鉴了”

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象征主义诗风, 推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的发展。西南联大诗人群则引进了代表着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方诗坛主潮的特里尔克和奥登等人的现代主义诗风, 因而他们的作品接近当时的世界现代主义诗潮, 从而, 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现代主义诗的基本形态。

《诗六首中》 整体洋溢着理想主义激情和浪漫主义朝气,六首诗的基调逐步昂扬,深情充满信念尤其是四五六三首,掷地有力地发声,炽热的情感满溢诗句。同时他没有流于直抒胸臆和滥情之风,将意象本体的象征性、情感传达的暗示性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诗歌的内容着眼于人类社会,世界,宇宙和个人的关系,意象多选用山川,大海,海风,星辰,白云,铁轨等宏大意象,来展现广阔浩淼而或悠远或畅快的画面,与之相对,选用鹏鸟,水滴,蜉蝣,人体五官等小意象象征个体,让诗歌充满了大与小思辨哲理,同时充满生动想象,意蕴无穷。

其次诗人的联想自由散漫,一首诗的每一句跳跃性极强,描写意境与表达情感穿插布局,情感复杂交织,展现了其不断成熟心路历程。诗人好用思想知觉化手法,把抒情变为感官体验,如化为手掌抚摸,呼吸世界,被寒冷包裹,化成五月风掠过海面,燃烧灵魂,从感官体验入手,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深体会诗人细腻入微的情感。

总之,总之,《诗六首》可看作是罗寄一的优秀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其浅析,我们了解了其诗歌特有现代化的风格,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新诗派的气象。走进《诗六首》,不仅是对其简单的字面赏析,更多的收获是感受诗歌中无限的韵味与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与他同感受时代的呼吸与心跳。


相关内容

  • 从[效陶潜体诗十六首]看白居易对酒的体认
  • 摘 要:在白居易退居下�为母丁忧期间所写的<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作者对酒有着自己独特的体认:面对生死无常的人生,借酒极尽生之乐:煎熬于生之孤独,借酒排遣此种生存的不适:遭受功业难就,借酒淡泊名利:无奈于天命难测,借酒排遣心中愤懑.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 ...

  • 浅析华彦钧[二泉映月]永恒的艺术魅力
  • 浅析阿炳<二泉映月>永恒的艺术魅力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王红蕾 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无锡民间音乐家阿炳创造演奏的传世之作,曲中阿炳以琴抒情,乐曲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宁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流露出饱尝人间心酸和痛苦的盲艺人是思绪情感,< ...

  • 浅析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浅析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导向,以激发员工自觉行动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经营管理思想.它是以确立企业价值理念为核心,以搞 ...

  • 中国最美的十六首现代诗档
  • 中国最美的十六首现代诗 2015-10-30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 이루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

  • 浅析如何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 浅析如何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摘要:廉洁文化是廉洁价值观和廉洁行为准则的总和,它体现了企业员工对廉政建设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先进的廉洁文化是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创新发展的宝贵财富.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系关企业的兴衰,廉洁文化建设尤为关键,必须花大力气建设好. [关键词]: ...

  • 性情中的先知
  • 题目:性情中的先知 --从以利亚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主题:以利亚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焦点:惧怕.信心消沉.恢心.自怜.自以为是 经文:王上19:1-19 "1 亚哈将以利亚一切所行的和他用刀杀众先知的事都告诉耶洗别.2 耶洗别就差遣人去见以利亚,告诉他说,明日约在这时候,我若不使你的性 ...

  • _我是乡下人_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创作心理浅析
  • 文化研究科教论坛 2006.04(上半月刊) "我是乡下人" --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创作心理浅析 □ 梁 丽 (长江海事局湖北・武汉430016) 摘要在众多的研究贾平凹的文章之中,对其创作的心理根源研究并不多见.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创作与其它的创作风格有所区别,这就值得我们去发掘 ...

  • 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
  • 基本资料 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 作者: 王达靖 出版社: 出版年: 2007.8 页数: 定价: 22.5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本书分四个单元: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每单元都是先讲理论再列出赏读作品,最后列上一篇鉴赏例文.每一课之前配有阅读提示,之后有思考练习.本书所列的作品全是名家名篇, ...

  • 浅析中外建筑的特点和差异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中外建筑的特点和差异 作者:秦心雅 来源:<建筑与文化>2013年第11期 [摘 要]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同时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而中西方建筑艺术风格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