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 ar . 2000第24卷 第2期 J ournal of Sheny ang N ormal U niv er 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 ol . 24 N o . 2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浮士德形象
王冬尽
(辽宁省政府机关工委党校, 辽宁沈阳110032)
〔摘 要〕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人这种动物特有的意识, 这是由人的悖论本性所决定的。从精神分析角度看, 浮士德是人类精神困境的完全阐释者与体现者, 这一形象也最准确的体现了人类的共同特征, 最充分地展示了人的共同心理, 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生意义。
〔关键词〕歌德; 浮士德; 精神分析; 死亡恐惧
〔中图分类号〕I 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2000) 02-0040-03
永远追求、永不满足的浮士德作为欧洲人的代表永远屹立, 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他也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浮士德形象
为何如此成功、如此魅力非凡? 用现代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方法解析这个形象, 可以从新的角度得到一个新的印象。
精神分析学说从弗洛伊德开始到本世纪后期已经发展得更充分。1974年一本名为《反抗死亡》的著作在美国荣获普利策大奖。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类学家贝克尔。贝克尔在《反抗死亡》中格外强调了人对死亡的恐惧。“他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人这种动物特有的意识, 这是由人的悖论本性和存在困境所决定, 因为人既是生理性的肉体, 又是符号性的自我。前者意味着人是被造物, 是蛆虫的口中食, 后者却让人成为创造者, 成为自然界中小小的神, 符号化的动物。人面对的最大问题, 就是神性和生物性的矛盾; 既是神又是虫的彻底的二
〔1〕(P452) 元分裂”。
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
〔2〕(P 16) 又要地上极端的放浪。
浮士德对自己的感觉一会儿是:
我莫非是神?
2〕(P 25) 我的心境如此光明? 〔
一会儿又是:
2〕(P35) 。我象虫蚁在尘土中钻营〔他总结自我道: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 一个想要和别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
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
〔2〕(P 57) 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比浮士德早两百年的哈姆莱特曾经把人赞颂到极至:“人类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宇〔3〕(P 49) 经历父亡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
母嫁, 王位被篡夺的强烈打击才感叹道:“人原不过是泥土塑成的。”哈姆莱特对人的至高礼赞是对中世纪极端贬抑人性的夸张反
弹, 两者都嫌失真。等到人类自我探索的意识发展到浮士德时才准确地意识到人的真
浮士德形象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正是充分地体现了人的这种神性和生物性的矛盾。魔鬼靡非斯特评价浮士德说:
〔收稿日期〕1999-09-29
〔作者简介〕王冬尽(1962-) , 女, 辽宁沈阳人, 辽宁省政府机关工委党校讲师。
40
实本质, 并艺术地抒发出来。那交织在浮士德心中的两种精神分明是指人的生物性和神性这一对矛盾体。那“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的正是人的生物性体现, 是人无法超越的一面, 也是给人带来痛苦使他意识到自己是一条虫的东西。那“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 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的正是人性的张扬, 它使人有一种符号的身份, 成为一个创造者, 使人的精神翱翔于天空之上, 思索着原子, 探索着宇宙, 如此种种, 确立了人在自然界中是一个小小的神。人在他的神性的一面中所做的一切, 都是想否定或战胜其生物性。如果说在哈姆莱特那里人的生物性只是被怀疑地提示出来, 那么, 在浮士德这里则是被确凿无疑地表达出来, 在贝克尔的《反抗死亡》中又被上升为理论。
贝克尔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在反抗他作为被造物的一面, 抗拒死亡, 抗拒动
〔1〕(P 453) 回顾人类历史, 人与物性的一面。”死亡的抗争是最广泛的主题。从体育运动到营养学, 从医学到生物工程, 从古代的炼丹术到现代的克隆技术, 哪一种不是为了让人
类活得更长久更接近天神? 浮士德是在歌德的照拂下, 借助魔鬼靡非斯特的帮助——一碗返老还童的药汁, 使他恢复了青春, 暂时拖延了死亡的降临。
贝克尔进一步认为, 人现世的种种努力就是要强化自己作为神的一面。人通过种种社会文化规范、宗教、道德、爱、权威、家庭、思想、艺术, 利用这些“符号”, 建造“神化工
〔1〕(P453) 浮士德一生充满着不断追求, 程”。
使我欣然自满,
你可用享乐将我欺骗, 那就是我最后的一天! 我敢和你打赌这点! ……
假使我对某一瞬间说:请停留一下, 你真美呀! 那你尽可以将我枷锁,
2〕(P 87) 我甘愿自己销毁! 〔
浮士德坚信自己永远不会满足, 满怀信心地投身现世, 营造他自己的一个又一个“神化工程”, 包括“知识工程”、“爱情工程”、
“政治工程”、“美的工程”和“事业的工程”。
浮士德在诗剧中最先以学者身份出现, 追求知识, 并利用知识去改造社会, 造福人类。浮士德企图“以口舌传宣, 能把黎民改变”, 可是他把中世纪大学的四个学部——哲学、法学、医学和神学等都努力钻研遍了之后, 不但“措大依然, 毫不见聪明半点”, 而且使自己陷入了“中宵倚案, 烦恼齐天”的境地。于是他决定脱掉一切学枷智梏, 迈步走向新的生活。
脱胎换骨之后的浮士德进入了个人的感情世界。他结识了市民少妇玛甘泪, 并获得了她的爱情。为了和浮士德幽会, 玛甘泪使用了过量的安眠药害死了自己的母亲, 她的哥哥由于阻止她与浮士德幽会而死于浮士德的剑下。玛甘泪神经错乱, 溺死了自己的婴儿, 因而被关进死囚牢。浮士德偷偷潜入狱中想救走玛甘泪, 但遭到她的拒绝, 她为自己犯下的过失遭到良心的谴责, 甘愿领受死刑。
经过这段肝肠寸断的爱情悲剧之后, 浮士德来到一个封建王朝的宫廷里, 进入了他的政治生活阶段。这个小王朝腐败透顶, 已经风雨飘摇, 朝不保夕了, 但浮士德仍然尽心为它服务, 为王朝出谋划策发行纸币, 解决它的经济危机。无奈王朝朽木不可雕, 浮士德终于不能有所作为, 政治抱负破灭。
浮士德转而向古典美寻求出路, 企图复
41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现状的精神, 马不停蹄地建造他自己的“神化工程”。正如魔鬼靡非斯特所说:“不管是在人间或天上, 总不能满
〔2〕(P 17) 足他深深激动的心肠。”
浮士德曾自信地对魔鬼坦言:
倘使我悠然地躺在逍遥椅上偷安, 那我的一切便已算完! 你可用种种花言巧语,
活古典美, 以美育改革社会。但是, 今非昔比, 浮士德以美育变革社会的理想亦遭到破灭。屡受打击的浮士德站在高山之颠, 面对汹涌澎湃的波涛, 心中再起宏图, 一个改造大自然的念头, 一个变沧海为桑田的伟大事业在浮士德心中油然而生。浮士德曾效力过的王朝赏赐给他一片海边沙地。他开始领导人们在海边进行艰苦的创业。
过去, 我们在分析浮士德的奋斗过程之后, 一般都归结为:“浮士德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 浮士德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道路, 包括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来, 一直到十九世纪初期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资产阶级知
〔4〕(P153) 因为歌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
命的意志。对死亡的恐惧被浮士德谨慎地加
以回避, 或者说被他实际地吸收到生命的扩张中, 即吸收到他永不满足的各种追求之中。
贝克尔认为:人通过符号性的英雄系统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人们为了获得首要的价值感, 普遍承认的独特感, 创造中的有用感以及普遍的意义感来参与这个系
〔1〕(P456) 人们通过开拓自然, 通过折射统。
人之价值的宏伟庙宇、数字、图腾柱和摩天大楼, 以及四世同堂的家庭、豪华别墅、巨额的银行存款等等来获得上述诸种感觉。浮士德遍尝了一切可以给他带来这种感觉的尝试, 从涉猎知识、追求爱情、投身政治到美的追求和事业的拓展, 历寻人生价值和存在意义。由此克服了死亡的恐惧并超越了死亡, 体现了人的内涵, 实现了人生的理想。
浮士德是人类精神困境的完美阐释者与体现者。作者安排他在双目失明后实现理想, 体验了满足感, 说明歌德清楚人类存在的困境, 清楚睁开双眼的浮士德或者清醒着的人类并未找到解决自己存在悖论的办法。歌德作为一代“百科全书式的天才, 终其一生, 不断强调成长, 变化, 努力, 行动, 征服世界。”从这一点来看, 歌德就是代表现代欧洲主要生命感情的典型浮士德。人类一直在希冀以有限抗衡无限, 于是产生了痛苦, 也激发了创造力。就个体而言, 这种反抗是失败的; 就整体而言, 则仍在继续。
总之, 通过心理分析表明, 浮士德最准确地体现了人类的共同特征, 最充分地展示了人的共同心理, 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生意义。浮士德代替我们兑现了我们心中所有的愿望, 因此, 浮士德魅力永在。
德在《浮士德》60年的创造过程中不断接受时代先进思想的影响, 从新的思想高度对资
产阶级300年的思想发展史进行回顾和总结, 并把这一切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中。因此, 浮士德形象成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艺术概括, 特别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艺术概括。这种对浮士德形象的定位和典型性概括是很恰当和符合实际的。但是, 并未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探究浮士德何以成为浮士德, 浮士德所代表的大写的“人”的精神特质之下深藏的心理因素。贝克尔的学说可以帮助我们洞悉这一问题。
贝克尔认为死是人各种活动的主要动力, 而这些活动多半是为了逃避死亡的宿命, 否认它是人的最终命运, 可以战胜死
1〕(P 455) 。亡〔
对死亡的恐惧曾经清晰地出现在浮士德的精神活动之中。诗剧开篇, 浮士德坐在“断简残篇”中, 笼罩在“知识的浊雾浓烟”里, 感叹“我们的生命短促”, 苦痛升腾, 躁心浮动。是“基督再生”的钟声与合唱唤回他生 〔参考文献〕:
〔1〕方刚. 精神我析〔M 〕.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9. 〔2〕歌德. 浮士德〔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
〔3〕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M 〕
〔4〕朱维之, 赵澧. 外国文学简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M 〕
【责任编辑 杨抱朴】
42
2000年3月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 ar . 2000第24卷 第2期 J ournal of Sheny ang N ormal U niv er 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 ol . 24 N o . 2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浮士德形象
王冬尽
(辽宁省政府机关工委党校, 辽宁沈阳110032)
〔摘 要〕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人这种动物特有的意识, 这是由人的悖论本性所决定的。从精神分析角度看, 浮士德是人类精神困境的完全阐释者与体现者, 这一形象也最准确的体现了人类的共同特征, 最充分地展示了人的共同心理, 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生意义。
〔关键词〕歌德; 浮士德; 精神分析; 死亡恐惧
〔中图分类号〕I 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2000) 02-0040-03
永远追求、永不满足的浮士德作为欧洲人的代表永远屹立, 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他也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浮士德形象
为何如此成功、如此魅力非凡? 用现代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方法解析这个形象, 可以从新的角度得到一个新的印象。
精神分析学说从弗洛伊德开始到本世纪后期已经发展得更充分。1974年一本名为《反抗死亡》的著作在美国荣获普利策大奖。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类学家贝克尔。贝克尔在《反抗死亡》中格外强调了人对死亡的恐惧。“他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人这种动物特有的意识, 这是由人的悖论本性和存在困境所决定, 因为人既是生理性的肉体, 又是符号性的自我。前者意味着人是被造物, 是蛆虫的口中食, 后者却让人成为创造者, 成为自然界中小小的神, 符号化的动物。人面对的最大问题, 就是神性和生物性的矛盾; 既是神又是虫的彻底的二
〔1〕(P452) 元分裂”。
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
〔2〕(P 16) 又要地上极端的放浪。
浮士德对自己的感觉一会儿是:
我莫非是神?
2〕(P 25) 我的心境如此光明? 〔
一会儿又是:
2〕(P35) 。我象虫蚁在尘土中钻营〔他总结自我道: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 一个想要和别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
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
〔2〕(P 57) 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比浮士德早两百年的哈姆莱特曾经把人赞颂到极至:“人类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宇〔3〕(P 49) 经历父亡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
母嫁, 王位被篡夺的强烈打击才感叹道:“人原不过是泥土塑成的。”哈姆莱特对人的至高礼赞是对中世纪极端贬抑人性的夸张反
弹, 两者都嫌失真。等到人类自我探索的意识发展到浮士德时才准确地意识到人的真
浮士德形象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正是充分地体现了人的这种神性和生物性的矛盾。魔鬼靡非斯特评价浮士德说:
〔收稿日期〕1999-09-29
〔作者简介〕王冬尽(1962-) , 女, 辽宁沈阳人, 辽宁省政府机关工委党校讲师。
40
实本质, 并艺术地抒发出来。那交织在浮士德心中的两种精神分明是指人的生物性和神性这一对矛盾体。那“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的正是人的生物性体现, 是人无法超越的一面, 也是给人带来痛苦使他意识到自己是一条虫的东西。那“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 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的正是人性的张扬, 它使人有一种符号的身份, 成为一个创造者, 使人的精神翱翔于天空之上, 思索着原子, 探索着宇宙, 如此种种, 确立了人在自然界中是一个小小的神。人在他的神性的一面中所做的一切, 都是想否定或战胜其生物性。如果说在哈姆莱特那里人的生物性只是被怀疑地提示出来, 那么, 在浮士德这里则是被确凿无疑地表达出来, 在贝克尔的《反抗死亡》中又被上升为理论。
贝克尔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在反抗他作为被造物的一面, 抗拒死亡, 抗拒动
〔1〕(P 453) 回顾人类历史, 人与物性的一面。”死亡的抗争是最广泛的主题。从体育运动到营养学, 从医学到生物工程, 从古代的炼丹术到现代的克隆技术, 哪一种不是为了让人
类活得更长久更接近天神? 浮士德是在歌德的照拂下, 借助魔鬼靡非斯特的帮助——一碗返老还童的药汁, 使他恢复了青春, 暂时拖延了死亡的降临。
贝克尔进一步认为, 人现世的种种努力就是要强化自己作为神的一面。人通过种种社会文化规范、宗教、道德、爱、权威、家庭、思想、艺术, 利用这些“符号”, 建造“神化工
〔1〕(P453) 浮士德一生充满着不断追求, 程”。
使我欣然自满,
你可用享乐将我欺骗, 那就是我最后的一天! 我敢和你打赌这点! ……
假使我对某一瞬间说:请停留一下, 你真美呀! 那你尽可以将我枷锁,
2〕(P 87) 我甘愿自己销毁! 〔
浮士德坚信自己永远不会满足, 满怀信心地投身现世, 营造他自己的一个又一个“神化工程”, 包括“知识工程”、“爱情工程”、
“政治工程”、“美的工程”和“事业的工程”。
浮士德在诗剧中最先以学者身份出现, 追求知识, 并利用知识去改造社会, 造福人类。浮士德企图“以口舌传宣, 能把黎民改变”, 可是他把中世纪大学的四个学部——哲学、法学、医学和神学等都努力钻研遍了之后, 不但“措大依然, 毫不见聪明半点”, 而且使自己陷入了“中宵倚案, 烦恼齐天”的境地。于是他决定脱掉一切学枷智梏, 迈步走向新的生活。
脱胎换骨之后的浮士德进入了个人的感情世界。他结识了市民少妇玛甘泪, 并获得了她的爱情。为了和浮士德幽会, 玛甘泪使用了过量的安眠药害死了自己的母亲, 她的哥哥由于阻止她与浮士德幽会而死于浮士德的剑下。玛甘泪神经错乱, 溺死了自己的婴儿, 因而被关进死囚牢。浮士德偷偷潜入狱中想救走玛甘泪, 但遭到她的拒绝, 她为自己犯下的过失遭到良心的谴责, 甘愿领受死刑。
经过这段肝肠寸断的爱情悲剧之后, 浮士德来到一个封建王朝的宫廷里, 进入了他的政治生活阶段。这个小王朝腐败透顶, 已经风雨飘摇, 朝不保夕了, 但浮士德仍然尽心为它服务, 为王朝出谋划策发行纸币, 解决它的经济危机。无奈王朝朽木不可雕, 浮士德终于不能有所作为, 政治抱负破灭。
浮士德转而向古典美寻求出路, 企图复
41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现状的精神, 马不停蹄地建造他自己的“神化工程”。正如魔鬼靡非斯特所说:“不管是在人间或天上, 总不能满
〔2〕(P 17) 足他深深激动的心肠。”
浮士德曾自信地对魔鬼坦言:
倘使我悠然地躺在逍遥椅上偷安, 那我的一切便已算完! 你可用种种花言巧语,
活古典美, 以美育改革社会。但是, 今非昔比, 浮士德以美育变革社会的理想亦遭到破灭。屡受打击的浮士德站在高山之颠, 面对汹涌澎湃的波涛, 心中再起宏图, 一个改造大自然的念头, 一个变沧海为桑田的伟大事业在浮士德心中油然而生。浮士德曾效力过的王朝赏赐给他一片海边沙地。他开始领导人们在海边进行艰苦的创业。
过去, 我们在分析浮士德的奋斗过程之后, 一般都归结为:“浮士德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 浮士德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道路, 包括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来, 一直到十九世纪初期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资产阶级知
〔4〕(P153) 因为歌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
命的意志。对死亡的恐惧被浮士德谨慎地加
以回避, 或者说被他实际地吸收到生命的扩张中, 即吸收到他永不满足的各种追求之中。
贝克尔认为:人通过符号性的英雄系统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人们为了获得首要的价值感, 普遍承认的独特感, 创造中的有用感以及普遍的意义感来参与这个系
〔1〕(P456) 人们通过开拓自然, 通过折射统。
人之价值的宏伟庙宇、数字、图腾柱和摩天大楼, 以及四世同堂的家庭、豪华别墅、巨额的银行存款等等来获得上述诸种感觉。浮士德遍尝了一切可以给他带来这种感觉的尝试, 从涉猎知识、追求爱情、投身政治到美的追求和事业的拓展, 历寻人生价值和存在意义。由此克服了死亡的恐惧并超越了死亡, 体现了人的内涵, 实现了人生的理想。
浮士德是人类精神困境的完美阐释者与体现者。作者安排他在双目失明后实现理想, 体验了满足感, 说明歌德清楚人类存在的困境, 清楚睁开双眼的浮士德或者清醒着的人类并未找到解决自己存在悖论的办法。歌德作为一代“百科全书式的天才, 终其一生, 不断强调成长, 变化, 努力, 行动, 征服世界。”从这一点来看, 歌德就是代表现代欧洲主要生命感情的典型浮士德。人类一直在希冀以有限抗衡无限, 于是产生了痛苦, 也激发了创造力。就个体而言, 这种反抗是失败的; 就整体而言, 则仍在继续。
总之, 通过心理分析表明, 浮士德最准确地体现了人类的共同特征, 最充分地展示了人的共同心理, 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生意义。浮士德代替我们兑现了我们心中所有的愿望, 因此, 浮士德魅力永在。
德在《浮士德》60年的创造过程中不断接受时代先进思想的影响, 从新的思想高度对资
产阶级300年的思想发展史进行回顾和总结, 并把这一切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中。因此, 浮士德形象成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艺术概括, 特别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艺术概括。这种对浮士德形象的定位和典型性概括是很恰当和符合实际的。但是, 并未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探究浮士德何以成为浮士德, 浮士德所代表的大写的“人”的精神特质之下深藏的心理因素。贝克尔的学说可以帮助我们洞悉这一问题。
贝克尔认为死是人各种活动的主要动力, 而这些活动多半是为了逃避死亡的宿命, 否认它是人的最终命运, 可以战胜死
1〕(P 455) 。亡〔
对死亡的恐惧曾经清晰地出现在浮士德的精神活动之中。诗剧开篇, 浮士德坐在“断简残篇”中, 笼罩在“知识的浊雾浓烟”里, 感叹“我们的生命短促”, 苦痛升腾, 躁心浮动。是“基督再生”的钟声与合唱唤回他生 〔参考文献〕:
〔1〕方刚. 精神我析〔M 〕.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9. 〔2〕歌德. 浮士德〔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
〔3〕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M 〕
〔4〕朱维之, 赵澧. 外国文学简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M 〕
【责任编辑 杨抱朴】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