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行业分析报告+

石 油

行 业 分 析 报 告

一、石油行业背景知识简介 .......................................... 1

(一) 石油行业产业链介绍 ................................................................................................ 1

(二) 石油行业的特征分析 ................................................................................................ 1

1. 行业技术特征 . ....................................................................................................... 1

2. 行业经济特征 . ....................................................................................................... 2

(三) 高油价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 .................................................................................... 3

二、国际石油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 .............................. 3

(一) 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回顾 ............................................................................................ 3

(二) 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 ........................................................................................ 5

1. 国际油价回落大势渐成 . ....................................................................................... 5

2.2005年全球原油需求减缓 . .................................................................................. 5

3. 未来石油资源争夺态势 . ....................................................................................... 6

4.2005国际油价走势及对我国经济影响 ............................................................... 7

(三)主要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成长经验 . .................................................................. 7

三、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战略 ......................................... 11

(一)我国石油资源现状 . ............................................................................................ 11

(二)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总体战略 . ............................................................................ 11

四、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经营模式 ................................... 12

(一)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情况 . .................................................................................... 13

(二)外资石油石化公司业务发展的新趋势 ............................................................. 13

五、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态势 ......................................... 14

一、石油行业背景知识简介

(一) 石油行业产业链介绍

(二) 石油行业的特征分析

1. 行业技术特征

石油工业是一个高风险、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下,企业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更加注重科技战略,突出强调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而不仅仅是创新和拥有,在重视科技领先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实用性,从而导致研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由传统的学科导向转向了当前的问题导向,并由

此引发研发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模式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

在技术创新战略上,突出强调把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到实现首次商业化应用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市场和获得商业效益是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用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研究替代了学科导向和公司决定的研究, 使科技研发与市场、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实现了企业研发战略与经营发展战略的一致化和一体化。

(2)研发课题的变化——注重实用性

许多研究机构、油公司和服务公司科研开发课题的选定更加注重实用性,不再进行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研究项目,逐渐减少基于产生技术突破的基础性的长期研究项目,将研发重点放在能够满足客户需求、能够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短期研究项目上,以降低风险、节约成本、提高资本运营效益。

(3)研究内涵的变化——重视人力资源和科技规划、管理研究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合理的科研规划、科学的科技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企业把人力资源开发、科研规划、科技管理纳入研究范畴。重视人才培养,缩短培养周期,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重视市场研究,强调科研规划的合理性和科技管理的科学性。

(4)科研形式的变化——国际化与合作研究

世界大油公司和服务公司认识到与学术机构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及密切合作的必要性,纷纷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附近建立独立的研究中心,注重技术协作和技术研究联盟,普遍采取了既满足彼此需求又节约成本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研究形式,使石油科技研究走向国际化、合作化的道路越来越宽广、深入,更加贴近市场,对市场的反应更加敏捷、快速。

2. 行业经济特征

石油具有明显的金融属性和国际属性,石油企业对汇率的依存度也特别高,货币价格变动将对石油企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石油行业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无论是生产性投入或是大宗商品贸易,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在经历了1998年的重组以后,打破了上下游分割的行业性垄断,组建了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个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加上原有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要从事海上勘探开采,近两年才开始发展下游加工行业) 和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主要从事石化产品进出口业务) ,初步形成了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竞争格局。但是,这并不等于国内市场形成了有效竞争。

我国三大石油集团或公司基本上是按地域来组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下游批发市场也是按地区划分的。在石油勘探开发环节,三大集团或公司“划地域而治”,除了三家大型石油公司外,还有一些小型地方企业。

成品油的批发环节实行严格的进入管制,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拥有成品油批发权,并被授权制订批发企业布局规划,报国家经贸委审批。从1999年起,两大集团公司以外的合格成品油批发企业可由两大集团依法采取划转、联营、参股、收购等方式进行重组。

由此可见,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市场组织特点是,资源和市场的区域性分割与局部过度竞争并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人为的资源和市场区域分割增加了企业的竞争成本。其次是政府指导定价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缺乏石油市场机制。再次是批发市场的人为垄断(国内油品批发市场以两大石油公司为主,油品进口以三家大型国有公司为主) 。四是有关市场秩序的法律不健全,缺少独立的市场监管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授予大企业集团行使政府职能。由于我国没有反垄断法和独立的石油天然气市场监管机构,不敢也不能在石油天然气行业放开竞争。

(三) 高油价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是油价上涨的最大受益者,而相关能源行业如煤炭、电力等等行业也会由于能源的替代作用而受益;下游的加工和消费行业由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提高,加之转嫁能力弱,利润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石油炼制、化纤制造业、塑料加工业、橡胶制品业、建材业等行业转嫁能力弱、高油价打击较大;交通运输行业、航空等服务业等可以利用价格调节手段转嫁成本、但总体效益下滑;汽车生产企业由于产品销售构成负面影响,所以盈利水平下降。

二、国际石油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

(一) 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回顾

在中东、里海--中亚、非洲和远东等地区,能源消费大国为掌握全球石油资源的控制权,保障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展开了激烈争夺。

(1)20世纪70年代以前

世界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前100年,美国和前苏联左右着世界石油形势,其中美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自1859年钻成第一口工业油井以来,美国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产量不断增加,1954年全美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1960年也高达33%,达到3.3亿吨。这期间,美国石油不仅做到自给自足,还大量出口。

(2)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随着世界石油工业飞速发展,中东石油产量迅速增加,1960年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26%,约为2.8亿吨,到1972年则上升为35%,达9亿吨,超过美国和前苏联产量之和(8.5亿吨,其中美国为4.9亿吨),成为世界最大产油区,改变了长期以来美国主导的世界石油格局,石油中心移到中东。

随着中东石油战略地位日益提高,中东国家与西方爆发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激烈的石油资源争夺。一方面中东国家驱逐了几乎所有西方石油公司,实现了石油生产的国有化,并联合委内瑞拉等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 ),统一石油生产与出口政策,并分别于1973年和1979年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制裁,引发了严重的石油危机;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于1974年在巴黎成立国际能源机构(IEA ),协调其石油进口,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应对可能爆发的石油危机,并于80年代通过降低石油需求对欧佩克进行了价格报复。80年代末,欧佩克与西方两极对抗的世界石油格局基本形成。

(3)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石油生产与供应方面,欧佩克石油产量持续增加,其石油出口量超过世界出口总量的60%。

另外,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石油产量和储量不断增加。非欧佩克产量的增加使得世界石油供应趋于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中的调控作用。

在石油消费与需求方面近10年亚太地区新型工业化国家石油消费急剧攀升,进口量不断增加,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市场的“新生力量”。其中,我国石油消费量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其中约30%依靠进口,为世界十大原油进口国之一。

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石油产量、储量持续增长,供需大体平衡。但石油作为战略资源却始终与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甚至战争紧密相连,在全球化、多极化的迅速发展中,世界石油格局逐渐趋于多极化和复杂化。

(4)2004年国际石油情况

2004年年初以来, 国际原油市场笼罩在供求紧张的阴影之下, 油价一度出现的螺旋式大幅攀升牵动了世界各国经济决策层的神经。市场分析家们认为,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明年油价上涨的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2004年1月20日, 纽约市场原油价格超过每桶36美元, 创以往10个月以来最高纪录。5月10日, 油价突破40美元, 形成今年第一个上涨高峰。8月中下旬, 油价向50美元冲刺, 形成第二个上涨高峰, 并于9月27日突破每桶50美元大关。10月22日和27日, 油价更两次突破每桶55美元。之后油价出现回落, 并持续至今。但总体说来, 油价上涨是今年国际能源市场的主旋律。

今年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市场对原油需求不断增加。5月份以来,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多次提高石油产量, 并创造了10月份日产3061万桶的25年来最高纪录。尽管如此, 油价上涨仍无法抑制, 而欧佩克剩余生产能力已接近极限。这一情况导致市场信心受到重挫。美林证券高级能源分析师米切尔·罗斯曼指出,90年代初欧佩克剩余生产能力为每天700万桶, 目前只有100万桶, 只及全球石油日需求量的1%多一点, 从而形成市场的" 结构短缺" 。在

这种情况下, 各种突发性事件往往导致油价大涨, 因为市场担心一旦供应链的某一环节哪怕临时中断, 欧佩克也无法弥补原油供应的缺口。

进入11月份以来, 国际油价开始下行。分析人士认为, 主要是三个因素阻止了油价走高:

一、美国国内原油库存不断增长;二、布什大选获胜后市场部分资金从能源市场转向股市, 油价" 泡沫" 的形成机制被削弱;三、有迹象显示美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正在放慢, 这有助于舒缓油市供需矛盾。

(二) 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

1. 国际油价回落大势渐成

尽管全球石油供需关系仍然维持“脆弱平衡”,但从中长期来看,国际油价回落之势已然大体形成。近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出现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内原油库存大幅增加和墨西哥湾的原油生产逐渐恢复等,这些因素减轻了市场对原油供应可能出现短缺的担心。国际能源机构认为,除非发生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否则世界石油市场的紧张态势有望继续趋于缓和。

不过,抬升油价的各种短期因素并未消失,而且会在近期对市场情绪造成严重影响。美军在费卢杰与伊拉克武装人员展开激战,伊拉克境内爆炸袭击事件不断发生,再加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于巴黎时间11日凌晨在巴黎逝世,都令市场极度关注中东局势的进展情况。另外,非洲最大原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原油出口国尼日利亚的全国总工会举行全国大罢工,将停止尼日利亚的原油出口。此外,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案件悬而未决,同样会给原油市场带来极大变数。

2.2005年全球原油需求减缓

近一年半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原油市场需求大增,油价不断走高。不过,国际权威机构纷纷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放慢,因此原油供应紧张状况明年有望缓解。

国际能源机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和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最新市场报告均显示,明年全球原油需求量的增长幅度将小于今年。国际能源机构12月10日发表的石油市场月报称,今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为8240万桶,是197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2005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将仅比今年增加140万桶。欧佩克12月认为虽然明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放慢,但增幅仍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

在供给方面,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目前全球原油日产量约为8840万桶,其中欧佩克国家约为3000万桶。预计2005年,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日均产量将提高120万桶,但欧佩克可能会控制产量以防油价大幅下滑。今年欧佩克三次增产,将原油日产量提高了350万桶和工业国原油库存增加致油价出现较明显下滑。欧佩克本月已决定从明年1月1日起将原油日产量减少100万桶,以降低价格滑坡风险。国际能源机构认为,北半球天气相对较暖、成品油产量增加以及工业国原油库存上升是近期油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3. 未来石油资源争夺态势

进入21世纪,资源取代意识形态成为新世纪国际争夺与控制的焦点。随着各国把石油资源安全确定为本国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未来全球石油资源争夺将愈演愈烈,中东、非洲、拉美及里海--中亚和远东等地区的石油资源将成为争夺的热点。

中东地区:截止2001年底,中东剩余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5%,由于勘探的不断深入,极有可能上升到70%--75%。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石油需求持续攀升,世界将更加依赖中东石油,中东作为世界石油生产中心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这决定了中东将成为21世纪石油资源争夺最重要地区。

美国“倒萨”战争的胜利为美国重新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奠定了基础。借助于这场战争,美国不仅控制了伊拉克石油资源,排挤了俄、法、德等国家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而且通过扶持亲美政权,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逐步将其纳入美国的战略利益范围,实现其全球石油战略,从而为达到独霸全球、建立单极世界提供坚实的能源安全保障。由于萨达姆政权的垮台,俄、法、德等国在伊拉克数百亿美元的债务和石油合同完全可能失效,但他们不会甘心损失,必将利用各种机会,角逐伊拉克乃至中东利益。同时,亚太新型工业化国家也将全力参与中东石油竞争,以保障本国石油供应。因此,随着“新伊拉克”的诞生和各能源大国的全力角逐,加之伊拉克和中东地区对英美的抵触情绪,中东石油资源的争夺将越来越复杂、激烈和扑朔迷离。

非洲地区:近几年,非洲石油发展迅速,已引起世界高度关注。截止2001年底,非洲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7.3%,石油产量为世界总产量的10.3%,其中70%以上出口,对于谋求石油进口多元化的美国、亚太等石油消费国家和地区来说,非洲是比较理想的地区。在布什新能源政策中,美国将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列为同南非一样重要的3个非洲国家,并宣布要重新启动美国--非洲经济贸易合作论坛及能源部长会议,加速向非洲渗透。然而,非洲长期以来属法国利益范围,这决定了非洲也将成为石油资源争夺的热点地区。

拉美地区:委内瑞拉是美国等能耗大国在拉美地区进行石油资源争夺的主要目标。委内瑞拉石油资源丰富,截止2001年底,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总量的7.4%,是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大国之一。由于地缘等因素,美国一直致力于在委内瑞拉建立亲美政权,以保障“石油后院”的稳定。2001年,委内瑞拉对美国原油出口量超过1亿吨,约为美国同年总进口量的20%,委内瑞拉石油生产直接关系到美国石油消费。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介入并加大在该地区的石油勘探,使拉美地区石油资源争夺日益激烈。

里海--中亚地区:该区石油资源丰富,总储量达900-2000亿桶(美国能源部2000年估算),有“第二中东”之称。近几年,美国等西方国家、俄罗斯、中亚及周边国家为控制该地区油气资源的生产与运输,展开了激烈竞争。美国通过阿富汗战争顺利进入里海--中亚地区,填补了前苏联解体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削弱了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和石油利益。我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也加大了对该地区的渗透。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我国加强了与中亚四国的能源合作,土库曼斯坦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签订了建设输气管线的有关协议,伊朗与巴基斯坦、印度也草签了协议,拟建伊朗到印度的输气管线。该区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将长期成为世界能源争夺的热点地区。

另外,在远东,美国、日本和中国等为控制该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展开了激烈争夺。日本试图拦截俄罗斯输往我国的石油管线,美国计划修建输往摩尔曼斯克港的石油管线。预计,为争夺远东油气资源的主导权所展开的竞争也将日益激烈。在南中国海,周边国家为争夺该海域丰富油气资源而引发的争端将长期存在。

未来世界石油供需总体供大于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爆发严重石油危机的可能性减小,但石油供需形势将继续受战争、政治波动及国际投机资本等非市场因素影响而不断出现剧烈动荡,各能源大国为保障本国能源安全对全球石油资源的争夺将日益激烈。总体看来,未来全球性石油资源争夺主要集中在中东、里海、远东、拉美及非洲等地区,并以中东石油竞争为主要舞台,逐步形成以美国为主导、俄罗斯、亚太地区及欧洲等多种力量交合的复杂竞争态势。

4.2005国际油价走势及对我国经济影响

2004年,在全球原油需求大大超出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和投机炒作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国际油价已经偏离了一般均衡增长轨道,出现了非理性上涨。国际油价的飙升给世界乃至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04年国际油价具有涨幅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以至于有人认为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每桶低于20美元甚至30美元的低油价一去不复返了

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得对石油等能源消费急剧增加,石油进口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因此,毫无疑问,高油价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一方面,2004年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将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宏观经济多部门模型测算,2004年国际油价上涨将导致我国GDP 增速放缓约0.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抬升国内能源价格,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形成新的涨价因素。

因此,从长期来看,应积极实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体来看,一是积极推进走出去市场多元化;二是加快推进石油战略储备建设;三是将节约能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四是加快国内油品定价市场化步伐;五是利用部分国债资金开发利用新能源。以减缓油价对通胀的压力,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

(三)主要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成长经验

世界不同类型的跨国石油石化公司虽然发展历史不同,成长基础各异,但综观其成长历程,它们之所以能在全球石油石化业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成长为长盛不衰的跨国公司,从总体来看,是因为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做法,这也是我们可借鉴之处。

(1)正确判断国际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经营战略是决定企业命运的要害所在,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之际能及时调整战略、把握先机的公司,才能够生存下来并成功发展壮大。

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回报率,追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各大跨国石油公司制定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和最高、最终目标。壳牌集团管理委员会报告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全力以赴实行的战略就是创造利润,同时为地球的安宁和人类的幸福做贡献”。

围绕这个总体战略目标,各大跨国石油公司都有非常清晰的战略定位。它们在坚持上下游一体化的同时,着重经营油气主业,突出核心业务,并对上下游和化工业务分别采取不同的战略举措。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应对逐步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各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先后对以往采取的多样化经营战略进行了修订,开始注重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回报率,专注于核心业务,发挥技术优势,抢先占领世界领先地位,变革组织结构和业务管理方法,推进在亚洲新兴市场的投资发展等。

进入21世纪,各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在延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根据新的形势作了调整和完善。它们更加注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业务的增长,采取更为审慎的全球化投资策略,降低成本,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更广泛地进行战略联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先进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公司竞争力。

总的看,各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近30年来不断进行着发展战略的调整,经历了从量到质、从多元化到核心化的转变。经营重点放在资源和市场的全球化配置、技术创新上,通过调整机构、加强管理、变革业务程序等措施,不断保持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世界主要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跨国经营发展业绩都是对时机、区位、业务、目标和策略等几个方面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所取得的。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跨国经营策略是灵活多变的。它们有效地借助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手段,采取独资、收购、兼并、联合、参股、合资等方式,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海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立起共同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海外联盟;它们遵循“战略全球化、实施本土化”的基本原则,解决了跨国经营组织的管理问题,避免了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跨越了东道国的各种壁垒;它们除了采取一些常规营销策略和手段外,在策略上还注意协调运用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公共关系等手段,以博得国际上和各国的经济政治组织,政府、工会、消费者组织及媒体等各方面的合作和支持,如向慈善机构捐款,发起社区活动,资助公共图书馆、学校、体育运动和其他公益事业,从而形成一种大市场营销氛围,以达到进入特定市场和提高市场份额的预期目的等。

长期跟踪研究国际市场,掌握正确判断市场形势的方法,建立高效的战略管理机构,是国外大公司及时迅速调整经营战略的基础。

各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都有专门的战略研究机构和相应的战略管理部门,拥有灵敏的信息渠道和雄厚的经济研究力量,掌握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建立有高效的决策机制,从而能够针对经营环境和市场变化情况迅速采取有力的对策。

(2)突出核心业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上下游纵向一体化的业务结构能使公司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所以近20年来,坚持和促进纵向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已成为

各大石油公司的共同选择。

从目前世界最大的三家跨国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情况看,上、下游和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平均为51:32:13左右。

虽然,各公司实际情况不同,一体化业务结构的比例也各异,但由于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业务的投资回报率较高,且周期性波动不像化工业务那样明显,强调勘探开发等上游业务在整个公司业务构成中的重要基础地位,控制调整炼油业务,在总体上适当收缩化工业务的同时进一步向核心化工业务集中是各大公司业务结构优化的共同特点。

在上游,将勘探开发活动集中在具有成本优势和能带来长远发展的油气储藏丰富的地区。在继续巩固北美、欧洲、西非和亚太重点区域油气业务的同时,在南美、中东、中亚等勘探新区和墨西哥湾、西非的深海油气勘探热点地区加快了拓展步伐。

在炼油和销售领域,控制炼油投入,适当压缩炼油能力,发展清洁燃料和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发展油品营销和贸易,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市场竞争优势。

(3)有效的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一直贯穿于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整个成长过程之中。为了实现业务结构的优化,省略打造产品和市场、研发技术的漫长时间,维持垄断地位,跨国石油石化公司一方面在跨国公司之间采取兼并、交换、合资、出售、收购等手段,另一方面采用合资、独资、收购等手段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和技术,占领新的市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西方石油公司中就掀起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的兼并重组热潮。90年代中期后,世界石油石化业展开了新一轮由西方主要石油石化公司引领的兼并重组浪潮,形成了几个规模超大、技术领先、实力超群的跨国大石油石化公司,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到2002年底,形成了埃克森美孚、BP 和壳牌集团三大超级石油公司和道达尔菲纳埃尔夫、雪佛龙德士古、大陆菲利普斯三个大型石油公司。英国BP 在实施兼并阿莫科、阿科等一系列资产经营活动前,销售额只有埃克森和壳牌的一半,但到2002年已与这两家公司不相上下;法国道达尔和埃尔夫在合并前的销售额分别仅为埃克森的1/4和1/3,目前其销售额已达到三大霸主的一半以上。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自1999年以来,采取了逐步收购、稳健壮大、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战略,经过不断的收购、合并、合资合作,优化资产结构,实现了从兼并重组前销售额只有埃尼1/3的较弱公司到全球第六大石油公司的大跨越。

1997年壳牌集团在世界一体化石油公司中排名第一,但随着埃克森、BP 等公司不断兼并壮大,壳牌在业界的霸主地位一度失守:2001年其销售额分别仅为埃克森美孚和BP 的70%和77%。2002年壳牌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活动,包括购买了德士古在美国西部、中西部炼油营销合资公司Equilon 中的全部股份;与沙特阿美合作购买了德士古在美国东部、墨西哥湾地区的炼油营销合资公司Motiva 的全部股份;购买了RWEDEA 公司在德国壳牌DEA 合资公司中的全部股份;收购了世界最大的独立润滑油公司Pennzoil ;以62亿美元收购了英国最大的独立油气生产商Enterprise 石油公司。壳牌由此得以基本消除了与埃克森美孚和BP 在规模实力上的差距,重又成为业界三大霸主之一。

(4)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跨国公司的成长离不开技术创新,一时之大并不能代表永久强大。只有拥有核心优势技术,才能占领发展先机;只有不断开发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以满足市场、引导市场,才能获取高额利润,保证公司持续发展。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保持一定规模且重点突出的科研经费投入,拥有居世界领先的实用技术和工艺,拥有在世界居第一、第二位的系列产品。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研发经费在同业公司中都居领先地位,特别是跨国化工公司的研发投入占其销售额的比例较高,一般在3%~5%,有的甚至高达9%~10%。较高的科技投入使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拥有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特色专利技术和名牌产品,从而使公司扩张有了资本,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石油石化公司转让技术专利获取市场利益。积极开发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使自己始终走在科技开发的最前沿,加强对高附加值、高功能化产品和高技术的垄断,作为公司效益新的增长点。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技术创新目的非常明确:使公司核心业务能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通过新技术的开发促进新产品和新事业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其科研机构设置专业化、全球化,更贴近市场,对市场的反映更灵敏更快捷,并形成一个具有统一开发创新战略的完备体系。注重技术协作和技术研究结盟,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借机弥补技术上的缺陷,研究开发主体从全部依赖公司自身转变为以我为主、内外结合、优势互补。在科研组织形式上采取了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既分工又协作,缩短了开发周期。

埃克森美孚在全球各地拥有20个大型研究与工程中心,有1500多名博士为其从事科研开发,并配置了许多规模较小的研究所和技术服务网点,形成了全球性的科研开发网络。

(5)不断优化组织机构,培育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

在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公司战略的同时,及时相应地优化调整组织结构,确保组织结构与公司的经营环境和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另外以提高公司管理效率为目标,向贴近市场、扁平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各大石油公司对组织结构进行了新一轮变革,目的就是要提高管理决策效率,加快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最大限度发挥各级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突出速度、灵活、整体协同和创新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又为组织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埃克森美孚公司由原来区域性多业务的组织转变为业务型全球化的事业部制组织,即将原来的埃克森国际公司、埃克森中国公司等大部分按照地区设置的事业部改革成11个全球化的事业部和一个全球服务公司。新BP 公司的基层经营单位与集团执行管理委员会之间由原来的7~8层精简到两层,同时按照业务或地区细分为150个基层经营单元,各单元的领导在公司整体政策的指导下,独自经营业务,并对其与上层管理者签订的效益合同负责。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始终保持成功、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是其背后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发挥着支撑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内在需要,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它越来越受到各大石油石化公司的重视。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公司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他们一方面建立合理的业绩考核制度,一方面为员工制定多方位、全面的培训计划,为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各项能力不断有所提高创造条件。

总之,世界主要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发展历史、整体规模、主营业务、经营区域、市场地位、经营环境、管理体制等内外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它们的发展过程也各具特点,取得成功的共同之处在于战略目标明确、战略定位清晰,具体发展战略能随经营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战略措施得当、重点突出,战略管理有效、保证有力,优势业务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有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动力和保障。

三、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战略

(一)我国石油资源现状

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量严重不足。据2003年BP 石油公司的统计,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我国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于第11位和第10位。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150亿吨,现已探明的65.1亿吨,有待探明84.9亿吨。同时,我国人均占有石油资源严重不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二是我国石油勘探仍处于中等成熟阶段,截止到2003年底,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3%,尚有57%的剩余可采资源有待探明。从世界主要产油国140年来的石油发展历史表明,当资源探明率达到40%-60%这个中等成熟阶段的时候,储量增长是处在一个相对较长的稳定时期。从全球和我国历次油气评价结果来看,随着科技进步、勘探投入的增加、勘探认识的深化,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还会不断增长。

我国石油产量在2010年和2020年间将进入高峰期,高峰年产量预计为1.8亿到两亿吨左右。如果新区和新领域有较大发现,产量达到2亿吨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将国内原油高峰年产控制在1.8亿吨,并尽可能在这个水平上延续更长一段时间,对我国石油发展、国民生产比较有利。

(二)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总体战略

" 加强国内、开拓海外、油气并举、节约优先、建立储备" 是严序朝总结的我国石油的总体战略。

加强国内,就是继续发挥国内油气资源的基础性保障作用,继续加大新区新领域的勘探力度,提高老油田采收率,加快难动用储量的动用程度,保持国内石油储量的持续稳定。这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条。

开拓海外,将国家石油战略置于全球大背景下,积极参与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建立多元化的油气进口渠道、运输通道和基础设施,形成和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相适应的贸易、投资、设施、政策体系。我国石油企业1993年开始走出去,现在在海外已经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石油生产基地,去年我国在海外的作业油田产量已经达到了3000万吨以上。中石油

已制定了自己的战略目标:2020年成为跨国集团,国内产油1亿吨,保持在目前的水平,国外油田产量1亿吨,然后通过发展国际贸易,每年从国外进口石油1亿吨,3个1亿吨来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需要。

油气并举,即加快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适时引进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保障国内日益增长的用气需要。

节约优先,是国家对石油发展战略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效节油型产业,有效控制交通运输业用油量的增长,提高石油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替代石油进度,严格控制不合理用油,推动石油资源的回收利用,建立节约优先的经济体系和消费模式。

建立储备,即逐步建立以国家储备为主、机构储备为辅的石油储备,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石油资源储备和期货价格储备,逐步形成石油储备、资源储备和价格储备相结合的石油储备战略。

2004年, 国际油价的飙升、国内能源的紧张, 这一切都使得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中国, 将石油安全视为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话题。上至政府下至企业, 都在积极寻求与各国的能源合作,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积极开展能源外交。4月, 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非洲三国, 建立国际能源合作, 寻求油气资源成为此行的重要课题。9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首次访问俄罗斯, 中俄两国总理签署联合公报, 双方协议加强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合作, 包括同意争取增加经铁路输入中国的石油总量, 俄方表示将积极考虑石油管道通往中国。11月, 胡锦涛主席的拉美之行其能源外交色彩更加浓重。中国国家领导人将携能源合作的话题出席APEC 会议, 并且出访与中国有着紧密能源合作关系并极有可能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的拉美四国。而这次出访甚至直接带上了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大石油公司的高管同行。

对于中国几大石油公司而言, 今年也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一方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历史和国家的使命, 另一方面努力完善自身产业链, 提高在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力, 则成为当务之急。中石油正在执行的44个海外石油投资项目, 分布于世界4大洲18个国家。统计显示, 中石油海外原油作业产量达到2548万吨, 获得权益原油产量1304万吨, 天然气作业产量19.2亿立方米, 获权益产量13.9亿立方米。中石化今年成功进军伊朗, 被获准参与伊朗亚达瓦兰油田的勘探开发, 同时中国将在未来25年里, 每年从伊朗购买1000万吨液化天然气。这一举动引起全球的关注, 被认为将使中国石油全球战略布局更趋合理。中海油通过海外并购获得了良好业绩。目前它已经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

随着中国石油消费量及对外依存度的与日俱增, 可以预见, 建立全球石油安全战略将成为中国政府及相关企业在未来几年以及中长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经营模式

目前世界主要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分布和发展很不平衡。从地区分布和资产管理的角度看,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基本上位于美欧经济发达国家,且多为金融资本、大财团控股型的石油石化公司;较大和中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基本上位于发展中国家和一部分发达国家,且多为国家石油石化公司。前者在规模实力上占优势,后者在企业数量上占优势。

(一)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情况

从业务发展现状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可分为石油公司和化工公司两类;按照跨国经营程度又可分为全球性大型公司和地区性大型公司。

跨国石油公司特别是全球性大型一体化石油公司,规模较大。如埃克森美孚、壳牌、BP 、雪佛龙德士古、道达尔菲纳埃尔夫五大公司,其营业年收入均在1000亿~2000亿美元,跨国经营程度较高,业务分布在100个国家和地区以上,油气储量、产量、炼油能力的50%以上在海外,营业收入的50%以上来自海外,资本支出的60%左右投向海外,海外员工比例也接近60%。地区性一体化石油公司的规模则相对较小,如大陆菲利普斯、埃尼、莱普索YPF 等公司,营业收入在300亿~800亿美元,跨国经营程度相对较低。埃尼虽然油气产量的50%左右在欧洲以外,但销售额只有20%来自欧洲以外;莱普索YPF 油气产量的25%左右、销售额的15%以上来自西班牙和阿根廷以外。

跨国化工公司的整体规模比跨国石油公司略小。巴斯夫、杜邦、拜耳和道化学等公司属全球性大型综合化工公司,年销售额在200亿~400亿美元,跨国经营程度相对较高,它们均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00多家生产厂,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和韩国的不少化工集团属于地区性大型化工公司,年销售额在50亿~200亿美元,经营区域相对较窄。

全球性大型一体化石油公司和全球性大型综合化工公司大多是先发型跨国公司,它们都是本行业中最先进入国际市场从事跨国经营的公司,在长期国际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占据了市场领先的地位。同时它们的核心技术主要靠自己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技术控制能力。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些跨国公司的实力更加强大,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技术和市场的垄断程度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愈加明显,这对石油石化产业21世纪的发展和竞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前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 )占世界原油产量的10%,占天然气产量的12%,占世界炼油能力的15.5%,占国际油品市场销量的29%,占世界乙烯能力的14.6%。它们都进入世界十大跨国公司之列。

地区性大型石油公司和地区性大型化工公司大多是后发型跨国公司,它们从国内公司转变为国际性公司的时间相对较晚,其核心技术除少部分属原创新技术外,多数是从国外大公司引进或引进后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形成,对市场和技术的控制力、垄断力不强,因而竞争优势相对于先发型跨国公司要弱些。

(二)外资石油石化公司业务发展的新趋势

1、产业链构建与调整——轻上游开发,重下游建设和终端控制

随着中国石油领域开放程度的加深,外资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公司的合作已经由以勘探开发为主转为以石油加工炼化以及终端销售为主。其实这更是跨国石油公司将中国纳入其战略体系,从全球视角拓展业务的考虑。中国国内石油产量的增长严重落后于需求的增长,而

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处于东亚的中国在石油可开采量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早在20世纪90年代,BP 就已经开始着手退出在中国的上游业务。

继欧美石油巨头之后进入中国大陆的韩日以及台湾省石油石化企业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也是以转移大宗石化产品生产项目的为多。

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能够在这个庞大的石油石化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无疑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外资巨头一直看好中国石油市场的消费能力,但是由于中国的政策限制而无力涉及。入世给它们提供了进入这个市场的时机,零售终端争夺的白热化就是最直接的反映。

2、投资方式转变——趋于以独资代替合资,收购兼并出现

跨国石油巨头重视品牌经营,它们大多有着数百年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资本上都具有雄厚的优势。一直以来,中国石油行业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对外资的进入有着诸多限制,尤其是在石油加工炼制以及成品油销售领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市场,比如润滑油、沥青和航空燃料市场,各个跨国石油公司分别以美孚、壳牌、BP 、道达尔、加德士和嘉实多等品牌在中国展开销售和提供服务。目前虽然国外品牌在中国整个润滑油市场的占有率只有15%,但其在润滑油的高端市场已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

在中国石油市场即将全面开放的机遇下,外资石油公司对于在中国的投资方式有了更大的选择,兼并收购也开始出现。BP 公司在2002年10月通过收购合资公司中方股份,全资拥有了珠海九丰阿科能源有限公司,因此成为我国第二大LPG 进口商。这种将合资公司“独资化改造”的现象已越来越多。目前外资之间还出现了强强联合在华兴建外商独资化工企业的现象,如美国Ticona 、日本宝理塑料公司和三菱瓦斯化学三方合资兴建世界级聚甲醛生产装置等。

五、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态势

2004年11月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框架协议,共同商定对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进行公司化改制,组成由中国航油控股,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中石油、中石化、中航油的合作标志着继民航六大骨干企业集团重组与民航总局脱钩后,民航系统企业开始走出民航,面向市场化发展。也是在我国对WTO 承诺到来时,面对今年底将放开成品油零售市场,2006年底将放开成品油批发市场的新局面,我国石油巨头联手增强竞争力的措施之一。

中航油目前在国内航空煤油市场上只是扮演一个中间商的角色,中航油既没有控制中石化、中石油等上游资源,也没有控制航空公司等下游资源,航油市场完全开放之后,不仅采油、炼油等上游企业可以抛开中航油,连航空公司等终端市场也可以甩开中航油直接与其它航油供应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对中航油显然不利。

因而,中航油现在与中石化、中石油签署战略合作关系,三家企业共同或参股或控股成

立有限责任公司有利于提升中航油的竞争力,至少,中航油已经与航油的供应商———上游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航油市场开放之后,三家国内油业巨头将强强联手,共同应对国外航油企业的竞争。

石 油

行 业 分 析 报 告

一、石油行业背景知识简介 .......................................... 1

(一) 石油行业产业链介绍 ................................................................................................ 1

(二) 石油行业的特征分析 ................................................................................................ 1

1. 行业技术特征 . ....................................................................................................... 1

2. 行业经济特征 . ....................................................................................................... 2

(三) 高油价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 .................................................................................... 3

二、国际石油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 .............................. 3

(一) 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回顾 ............................................................................................ 3

(二) 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 ........................................................................................ 5

1. 国际油价回落大势渐成 . ....................................................................................... 5

2.2005年全球原油需求减缓 . .................................................................................. 5

3. 未来石油资源争夺态势 . ....................................................................................... 6

4.2005国际油价走势及对我国经济影响 ............................................................... 7

(三)主要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成长经验 . .................................................................. 7

三、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战略 ......................................... 11

(一)我国石油资源现状 . ............................................................................................ 11

(二)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总体战略 . ............................................................................ 11

四、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经营模式 ................................... 12

(一)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情况 . .................................................................................... 13

(二)外资石油石化公司业务发展的新趋势 ............................................................. 13

五、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态势 ......................................... 14

一、石油行业背景知识简介

(一) 石油行业产业链介绍

(二) 石油行业的特征分析

1. 行业技术特征

石油工业是一个高风险、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下,企业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更加注重科技战略,突出强调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而不仅仅是创新和拥有,在重视科技领先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实用性,从而导致研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由传统的学科导向转向了当前的问题导向,并由

此引发研发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模式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

在技术创新战略上,突出强调把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到实现首次商业化应用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市场和获得商业效益是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用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研究替代了学科导向和公司决定的研究, 使科技研发与市场、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实现了企业研发战略与经营发展战略的一致化和一体化。

(2)研发课题的变化——注重实用性

许多研究机构、油公司和服务公司科研开发课题的选定更加注重实用性,不再进行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研究项目,逐渐减少基于产生技术突破的基础性的长期研究项目,将研发重点放在能够满足客户需求、能够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短期研究项目上,以降低风险、节约成本、提高资本运营效益。

(3)研究内涵的变化——重视人力资源和科技规划、管理研究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合理的科研规划、科学的科技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企业把人力资源开发、科研规划、科技管理纳入研究范畴。重视人才培养,缩短培养周期,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重视市场研究,强调科研规划的合理性和科技管理的科学性。

(4)科研形式的变化——国际化与合作研究

世界大油公司和服务公司认识到与学术机构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及密切合作的必要性,纷纷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附近建立独立的研究中心,注重技术协作和技术研究联盟,普遍采取了既满足彼此需求又节约成本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研究形式,使石油科技研究走向国际化、合作化的道路越来越宽广、深入,更加贴近市场,对市场的反应更加敏捷、快速。

2. 行业经济特征

石油具有明显的金融属性和国际属性,石油企业对汇率的依存度也特别高,货币价格变动将对石油企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石油行业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无论是生产性投入或是大宗商品贸易,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在经历了1998年的重组以后,打破了上下游分割的行业性垄断,组建了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个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加上原有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要从事海上勘探开采,近两年才开始发展下游加工行业) 和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主要从事石化产品进出口业务) ,初步形成了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竞争格局。但是,这并不等于国内市场形成了有效竞争。

我国三大石油集团或公司基本上是按地域来组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下游批发市场也是按地区划分的。在石油勘探开发环节,三大集团或公司“划地域而治”,除了三家大型石油公司外,还有一些小型地方企业。

成品油的批发环节实行严格的进入管制,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拥有成品油批发权,并被授权制订批发企业布局规划,报国家经贸委审批。从1999年起,两大集团公司以外的合格成品油批发企业可由两大集团依法采取划转、联营、参股、收购等方式进行重组。

由此可见,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市场组织特点是,资源和市场的区域性分割与局部过度竞争并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人为的资源和市场区域分割增加了企业的竞争成本。其次是政府指导定价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缺乏石油市场机制。再次是批发市场的人为垄断(国内油品批发市场以两大石油公司为主,油品进口以三家大型国有公司为主) 。四是有关市场秩序的法律不健全,缺少独立的市场监管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授予大企业集团行使政府职能。由于我国没有反垄断法和独立的石油天然气市场监管机构,不敢也不能在石油天然气行业放开竞争。

(三) 高油价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是油价上涨的最大受益者,而相关能源行业如煤炭、电力等等行业也会由于能源的替代作用而受益;下游的加工和消费行业由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提高,加之转嫁能力弱,利润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石油炼制、化纤制造业、塑料加工业、橡胶制品业、建材业等行业转嫁能力弱、高油价打击较大;交通运输行业、航空等服务业等可以利用价格调节手段转嫁成本、但总体效益下滑;汽车生产企业由于产品销售构成负面影响,所以盈利水平下降。

二、国际石油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

(一) 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回顾

在中东、里海--中亚、非洲和远东等地区,能源消费大国为掌握全球石油资源的控制权,保障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展开了激烈争夺。

(1)20世纪70年代以前

世界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前100年,美国和前苏联左右着世界石油形势,其中美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自1859年钻成第一口工业油井以来,美国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产量不断增加,1954年全美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1960年也高达33%,达到3.3亿吨。这期间,美国石油不仅做到自给自足,还大量出口。

(2)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随着世界石油工业飞速发展,中东石油产量迅速增加,1960年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26%,约为2.8亿吨,到1972年则上升为35%,达9亿吨,超过美国和前苏联产量之和(8.5亿吨,其中美国为4.9亿吨),成为世界最大产油区,改变了长期以来美国主导的世界石油格局,石油中心移到中东。

随着中东石油战略地位日益提高,中东国家与西方爆发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激烈的石油资源争夺。一方面中东国家驱逐了几乎所有西方石油公司,实现了石油生产的国有化,并联合委内瑞拉等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 ),统一石油生产与出口政策,并分别于1973年和1979年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制裁,引发了严重的石油危机;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于1974年在巴黎成立国际能源机构(IEA ),协调其石油进口,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应对可能爆发的石油危机,并于80年代通过降低石油需求对欧佩克进行了价格报复。80年代末,欧佩克与西方两极对抗的世界石油格局基本形成。

(3)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石油生产与供应方面,欧佩克石油产量持续增加,其石油出口量超过世界出口总量的60%。

另外,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石油产量和储量不断增加。非欧佩克产量的增加使得世界石油供应趋于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中的调控作用。

在石油消费与需求方面近10年亚太地区新型工业化国家石油消费急剧攀升,进口量不断增加,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市场的“新生力量”。其中,我国石油消费量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其中约30%依靠进口,为世界十大原油进口国之一。

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石油产量、储量持续增长,供需大体平衡。但石油作为战略资源却始终与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甚至战争紧密相连,在全球化、多极化的迅速发展中,世界石油格局逐渐趋于多极化和复杂化。

(4)2004年国际石油情况

2004年年初以来, 国际原油市场笼罩在供求紧张的阴影之下, 油价一度出现的螺旋式大幅攀升牵动了世界各国经济决策层的神经。市场分析家们认为,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明年油价上涨的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2004年1月20日, 纽约市场原油价格超过每桶36美元, 创以往10个月以来最高纪录。5月10日, 油价突破40美元, 形成今年第一个上涨高峰。8月中下旬, 油价向50美元冲刺, 形成第二个上涨高峰, 并于9月27日突破每桶50美元大关。10月22日和27日, 油价更两次突破每桶55美元。之后油价出现回落, 并持续至今。但总体说来, 油价上涨是今年国际能源市场的主旋律。

今年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市场对原油需求不断增加。5月份以来,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多次提高石油产量, 并创造了10月份日产3061万桶的25年来最高纪录。尽管如此, 油价上涨仍无法抑制, 而欧佩克剩余生产能力已接近极限。这一情况导致市场信心受到重挫。美林证券高级能源分析师米切尔·罗斯曼指出,90年代初欧佩克剩余生产能力为每天700万桶, 目前只有100万桶, 只及全球石油日需求量的1%多一点, 从而形成市场的" 结构短缺" 。在

这种情况下, 各种突发性事件往往导致油价大涨, 因为市场担心一旦供应链的某一环节哪怕临时中断, 欧佩克也无法弥补原油供应的缺口。

进入11月份以来, 国际油价开始下行。分析人士认为, 主要是三个因素阻止了油价走高:

一、美国国内原油库存不断增长;二、布什大选获胜后市场部分资金从能源市场转向股市, 油价" 泡沫" 的形成机制被削弱;三、有迹象显示美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正在放慢, 这有助于舒缓油市供需矛盾。

(二) 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

1. 国际油价回落大势渐成

尽管全球石油供需关系仍然维持“脆弱平衡”,但从中长期来看,国际油价回落之势已然大体形成。近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出现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内原油库存大幅增加和墨西哥湾的原油生产逐渐恢复等,这些因素减轻了市场对原油供应可能出现短缺的担心。国际能源机构认为,除非发生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否则世界石油市场的紧张态势有望继续趋于缓和。

不过,抬升油价的各种短期因素并未消失,而且会在近期对市场情绪造成严重影响。美军在费卢杰与伊拉克武装人员展开激战,伊拉克境内爆炸袭击事件不断发生,再加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于巴黎时间11日凌晨在巴黎逝世,都令市场极度关注中东局势的进展情况。另外,非洲最大原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原油出口国尼日利亚的全国总工会举行全国大罢工,将停止尼日利亚的原油出口。此外,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案件悬而未决,同样会给原油市场带来极大变数。

2.2005年全球原油需求减缓

近一年半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原油市场需求大增,油价不断走高。不过,国际权威机构纷纷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放慢,因此原油供应紧张状况明年有望缓解。

国际能源机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和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最新市场报告均显示,明年全球原油需求量的增长幅度将小于今年。国际能源机构12月10日发表的石油市场月报称,今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为8240万桶,是197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2005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将仅比今年增加140万桶。欧佩克12月认为虽然明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放慢,但增幅仍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

在供给方面,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目前全球原油日产量约为8840万桶,其中欧佩克国家约为3000万桶。预计2005年,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日均产量将提高120万桶,但欧佩克可能会控制产量以防油价大幅下滑。今年欧佩克三次增产,将原油日产量提高了350万桶和工业国原油库存增加致油价出现较明显下滑。欧佩克本月已决定从明年1月1日起将原油日产量减少100万桶,以降低价格滑坡风险。国际能源机构认为,北半球天气相对较暖、成品油产量增加以及工业国原油库存上升是近期油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3. 未来石油资源争夺态势

进入21世纪,资源取代意识形态成为新世纪国际争夺与控制的焦点。随着各国把石油资源安全确定为本国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未来全球石油资源争夺将愈演愈烈,中东、非洲、拉美及里海--中亚和远东等地区的石油资源将成为争夺的热点。

中东地区:截止2001年底,中东剩余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5%,由于勘探的不断深入,极有可能上升到70%--75%。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石油需求持续攀升,世界将更加依赖中东石油,中东作为世界石油生产中心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这决定了中东将成为21世纪石油资源争夺最重要地区。

美国“倒萨”战争的胜利为美国重新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奠定了基础。借助于这场战争,美国不仅控制了伊拉克石油资源,排挤了俄、法、德等国家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而且通过扶持亲美政权,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逐步将其纳入美国的战略利益范围,实现其全球石油战略,从而为达到独霸全球、建立单极世界提供坚实的能源安全保障。由于萨达姆政权的垮台,俄、法、德等国在伊拉克数百亿美元的债务和石油合同完全可能失效,但他们不会甘心损失,必将利用各种机会,角逐伊拉克乃至中东利益。同时,亚太新型工业化国家也将全力参与中东石油竞争,以保障本国石油供应。因此,随着“新伊拉克”的诞生和各能源大国的全力角逐,加之伊拉克和中东地区对英美的抵触情绪,中东石油资源的争夺将越来越复杂、激烈和扑朔迷离。

非洲地区:近几年,非洲石油发展迅速,已引起世界高度关注。截止2001年底,非洲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7.3%,石油产量为世界总产量的10.3%,其中70%以上出口,对于谋求石油进口多元化的美国、亚太等石油消费国家和地区来说,非洲是比较理想的地区。在布什新能源政策中,美国将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列为同南非一样重要的3个非洲国家,并宣布要重新启动美国--非洲经济贸易合作论坛及能源部长会议,加速向非洲渗透。然而,非洲长期以来属法国利益范围,这决定了非洲也将成为石油资源争夺的热点地区。

拉美地区:委内瑞拉是美国等能耗大国在拉美地区进行石油资源争夺的主要目标。委内瑞拉石油资源丰富,截止2001年底,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总量的7.4%,是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大国之一。由于地缘等因素,美国一直致力于在委内瑞拉建立亲美政权,以保障“石油后院”的稳定。2001年,委内瑞拉对美国原油出口量超过1亿吨,约为美国同年总进口量的20%,委内瑞拉石油生产直接关系到美国石油消费。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介入并加大在该地区的石油勘探,使拉美地区石油资源争夺日益激烈。

里海--中亚地区:该区石油资源丰富,总储量达900-2000亿桶(美国能源部2000年估算),有“第二中东”之称。近几年,美国等西方国家、俄罗斯、中亚及周边国家为控制该地区油气资源的生产与运输,展开了激烈竞争。美国通过阿富汗战争顺利进入里海--中亚地区,填补了前苏联解体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削弱了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和石油利益。我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也加大了对该地区的渗透。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我国加强了与中亚四国的能源合作,土库曼斯坦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签订了建设输气管线的有关协议,伊朗与巴基斯坦、印度也草签了协议,拟建伊朗到印度的输气管线。该区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将长期成为世界能源争夺的热点地区。

另外,在远东,美国、日本和中国等为控制该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展开了激烈争夺。日本试图拦截俄罗斯输往我国的石油管线,美国计划修建输往摩尔曼斯克港的石油管线。预计,为争夺远东油气资源的主导权所展开的竞争也将日益激烈。在南中国海,周边国家为争夺该海域丰富油气资源而引发的争端将长期存在。

未来世界石油供需总体供大于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爆发严重石油危机的可能性减小,但石油供需形势将继续受战争、政治波动及国际投机资本等非市场因素影响而不断出现剧烈动荡,各能源大国为保障本国能源安全对全球石油资源的争夺将日益激烈。总体看来,未来全球性石油资源争夺主要集中在中东、里海、远东、拉美及非洲等地区,并以中东石油竞争为主要舞台,逐步形成以美国为主导、俄罗斯、亚太地区及欧洲等多种力量交合的复杂竞争态势。

4.2005国际油价走势及对我国经济影响

2004年,在全球原油需求大大超出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和投机炒作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国际油价已经偏离了一般均衡增长轨道,出现了非理性上涨。国际油价的飙升给世界乃至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04年国际油价具有涨幅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以至于有人认为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每桶低于20美元甚至30美元的低油价一去不复返了

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得对石油等能源消费急剧增加,石油进口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因此,毫无疑问,高油价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一方面,2004年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将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宏观经济多部门模型测算,2004年国际油价上涨将导致我国GDP 增速放缓约0.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抬升国内能源价格,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形成新的涨价因素。

因此,从长期来看,应积极实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体来看,一是积极推进走出去市场多元化;二是加快推进石油战略储备建设;三是将节约能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四是加快国内油品定价市场化步伐;五是利用部分国债资金开发利用新能源。以减缓油价对通胀的压力,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

(三)主要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成长经验

世界不同类型的跨国石油石化公司虽然发展历史不同,成长基础各异,但综观其成长历程,它们之所以能在全球石油石化业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成长为长盛不衰的跨国公司,从总体来看,是因为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做法,这也是我们可借鉴之处。

(1)正确判断国际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经营战略是决定企业命运的要害所在,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之际能及时调整战略、把握先机的公司,才能够生存下来并成功发展壮大。

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回报率,追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各大跨国石油公司制定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和最高、最终目标。壳牌集团管理委员会报告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全力以赴实行的战略就是创造利润,同时为地球的安宁和人类的幸福做贡献”。

围绕这个总体战略目标,各大跨国石油公司都有非常清晰的战略定位。它们在坚持上下游一体化的同时,着重经营油气主业,突出核心业务,并对上下游和化工业务分别采取不同的战略举措。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应对逐步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各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先后对以往采取的多样化经营战略进行了修订,开始注重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回报率,专注于核心业务,发挥技术优势,抢先占领世界领先地位,变革组织结构和业务管理方法,推进在亚洲新兴市场的投资发展等。

进入21世纪,各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在延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根据新的形势作了调整和完善。它们更加注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业务的增长,采取更为审慎的全球化投资策略,降低成本,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更广泛地进行战略联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先进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公司竞争力。

总的看,各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近30年来不断进行着发展战略的调整,经历了从量到质、从多元化到核心化的转变。经营重点放在资源和市场的全球化配置、技术创新上,通过调整机构、加强管理、变革业务程序等措施,不断保持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世界主要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跨国经营发展业绩都是对时机、区位、业务、目标和策略等几个方面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所取得的。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跨国经营策略是灵活多变的。它们有效地借助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手段,采取独资、收购、兼并、联合、参股、合资等方式,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海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立起共同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海外联盟;它们遵循“战略全球化、实施本土化”的基本原则,解决了跨国经营组织的管理问题,避免了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跨越了东道国的各种壁垒;它们除了采取一些常规营销策略和手段外,在策略上还注意协调运用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公共关系等手段,以博得国际上和各国的经济政治组织,政府、工会、消费者组织及媒体等各方面的合作和支持,如向慈善机构捐款,发起社区活动,资助公共图书馆、学校、体育运动和其他公益事业,从而形成一种大市场营销氛围,以达到进入特定市场和提高市场份额的预期目的等。

长期跟踪研究国际市场,掌握正确判断市场形势的方法,建立高效的战略管理机构,是国外大公司及时迅速调整经营战略的基础。

各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都有专门的战略研究机构和相应的战略管理部门,拥有灵敏的信息渠道和雄厚的经济研究力量,掌握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建立有高效的决策机制,从而能够针对经营环境和市场变化情况迅速采取有力的对策。

(2)突出核心业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上下游纵向一体化的业务结构能使公司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所以近20年来,坚持和促进纵向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已成为

各大石油公司的共同选择。

从目前世界最大的三家跨国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情况看,上、下游和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平均为51:32:13左右。

虽然,各公司实际情况不同,一体化业务结构的比例也各异,但由于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业务的投资回报率较高,且周期性波动不像化工业务那样明显,强调勘探开发等上游业务在整个公司业务构成中的重要基础地位,控制调整炼油业务,在总体上适当收缩化工业务的同时进一步向核心化工业务集中是各大公司业务结构优化的共同特点。

在上游,将勘探开发活动集中在具有成本优势和能带来长远发展的油气储藏丰富的地区。在继续巩固北美、欧洲、西非和亚太重点区域油气业务的同时,在南美、中东、中亚等勘探新区和墨西哥湾、西非的深海油气勘探热点地区加快了拓展步伐。

在炼油和销售领域,控制炼油投入,适当压缩炼油能力,发展清洁燃料和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发展油品营销和贸易,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市场竞争优势。

(3)有效的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一直贯穿于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整个成长过程之中。为了实现业务结构的优化,省略打造产品和市场、研发技术的漫长时间,维持垄断地位,跨国石油石化公司一方面在跨国公司之间采取兼并、交换、合资、出售、收购等手段,另一方面采用合资、独资、收购等手段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和技术,占领新的市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西方石油公司中就掀起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的兼并重组热潮。90年代中期后,世界石油石化业展开了新一轮由西方主要石油石化公司引领的兼并重组浪潮,形成了几个规模超大、技术领先、实力超群的跨国大石油石化公司,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到2002年底,形成了埃克森美孚、BP 和壳牌集团三大超级石油公司和道达尔菲纳埃尔夫、雪佛龙德士古、大陆菲利普斯三个大型石油公司。英国BP 在实施兼并阿莫科、阿科等一系列资产经营活动前,销售额只有埃克森和壳牌的一半,但到2002年已与这两家公司不相上下;法国道达尔和埃尔夫在合并前的销售额分别仅为埃克森的1/4和1/3,目前其销售额已达到三大霸主的一半以上。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自1999年以来,采取了逐步收购、稳健壮大、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战略,经过不断的收购、合并、合资合作,优化资产结构,实现了从兼并重组前销售额只有埃尼1/3的较弱公司到全球第六大石油公司的大跨越。

1997年壳牌集团在世界一体化石油公司中排名第一,但随着埃克森、BP 等公司不断兼并壮大,壳牌在业界的霸主地位一度失守:2001年其销售额分别仅为埃克森美孚和BP 的70%和77%。2002年壳牌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活动,包括购买了德士古在美国西部、中西部炼油营销合资公司Equilon 中的全部股份;与沙特阿美合作购买了德士古在美国东部、墨西哥湾地区的炼油营销合资公司Motiva 的全部股份;购买了RWEDEA 公司在德国壳牌DEA 合资公司中的全部股份;收购了世界最大的独立润滑油公司Pennzoil ;以62亿美元收购了英国最大的独立油气生产商Enterprise 石油公司。壳牌由此得以基本消除了与埃克森美孚和BP 在规模实力上的差距,重又成为业界三大霸主之一。

(4)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跨国公司的成长离不开技术创新,一时之大并不能代表永久强大。只有拥有核心优势技术,才能占领发展先机;只有不断开发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以满足市场、引导市场,才能获取高额利润,保证公司持续发展。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保持一定规模且重点突出的科研经费投入,拥有居世界领先的实用技术和工艺,拥有在世界居第一、第二位的系列产品。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研发经费在同业公司中都居领先地位,特别是跨国化工公司的研发投入占其销售额的比例较高,一般在3%~5%,有的甚至高达9%~10%。较高的科技投入使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拥有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特色专利技术和名牌产品,从而使公司扩张有了资本,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石油石化公司转让技术专利获取市场利益。积极开发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使自己始终走在科技开发的最前沿,加强对高附加值、高功能化产品和高技术的垄断,作为公司效益新的增长点。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技术创新目的非常明确:使公司核心业务能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通过新技术的开发促进新产品和新事业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其科研机构设置专业化、全球化,更贴近市场,对市场的反映更灵敏更快捷,并形成一个具有统一开发创新战略的完备体系。注重技术协作和技术研究结盟,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借机弥补技术上的缺陷,研究开发主体从全部依赖公司自身转变为以我为主、内外结合、优势互补。在科研组织形式上采取了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既分工又协作,缩短了开发周期。

埃克森美孚在全球各地拥有20个大型研究与工程中心,有1500多名博士为其从事科研开发,并配置了许多规模较小的研究所和技术服务网点,形成了全球性的科研开发网络。

(5)不断优化组织机构,培育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

在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公司战略的同时,及时相应地优化调整组织结构,确保组织结构与公司的经营环境和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另外以提高公司管理效率为目标,向贴近市场、扁平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各大石油公司对组织结构进行了新一轮变革,目的就是要提高管理决策效率,加快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最大限度发挥各级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突出速度、灵活、整体协同和创新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又为组织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埃克森美孚公司由原来区域性多业务的组织转变为业务型全球化的事业部制组织,即将原来的埃克森国际公司、埃克森中国公司等大部分按照地区设置的事业部改革成11个全球化的事业部和一个全球服务公司。新BP 公司的基层经营单位与集团执行管理委员会之间由原来的7~8层精简到两层,同时按照业务或地区细分为150个基层经营单元,各单元的领导在公司整体政策的指导下,独自经营业务,并对其与上层管理者签订的效益合同负责。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始终保持成功、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是其背后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发挥着支撑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内在需要,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它越来越受到各大石油石化公司的重视。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公司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他们一方面建立合理的业绩考核制度,一方面为员工制定多方位、全面的培训计划,为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各项能力不断有所提高创造条件。

总之,世界主要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发展历史、整体规模、主营业务、经营区域、市场地位、经营环境、管理体制等内外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它们的发展过程也各具特点,取得成功的共同之处在于战略目标明确、战略定位清晰,具体发展战略能随经营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战略措施得当、重点突出,战略管理有效、保证有力,优势业务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有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动力和保障。

三、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战略

(一)我国石油资源现状

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量严重不足。据2003年BP 石油公司的统计,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我国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于第11位和第10位。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150亿吨,现已探明的65.1亿吨,有待探明84.9亿吨。同时,我国人均占有石油资源严重不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二是我国石油勘探仍处于中等成熟阶段,截止到2003年底,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3%,尚有57%的剩余可采资源有待探明。从世界主要产油国140年来的石油发展历史表明,当资源探明率达到40%-60%这个中等成熟阶段的时候,储量增长是处在一个相对较长的稳定时期。从全球和我国历次油气评价结果来看,随着科技进步、勘探投入的增加、勘探认识的深化,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还会不断增长。

我国石油产量在2010年和2020年间将进入高峰期,高峰年产量预计为1.8亿到两亿吨左右。如果新区和新领域有较大发现,产量达到2亿吨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将国内原油高峰年产控制在1.8亿吨,并尽可能在这个水平上延续更长一段时间,对我国石油发展、国民生产比较有利。

(二)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总体战略

" 加强国内、开拓海外、油气并举、节约优先、建立储备" 是严序朝总结的我国石油的总体战略。

加强国内,就是继续发挥国内油气资源的基础性保障作用,继续加大新区新领域的勘探力度,提高老油田采收率,加快难动用储量的动用程度,保持国内石油储量的持续稳定。这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条。

开拓海外,将国家石油战略置于全球大背景下,积极参与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建立多元化的油气进口渠道、运输通道和基础设施,形成和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相适应的贸易、投资、设施、政策体系。我国石油企业1993年开始走出去,现在在海外已经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石油生产基地,去年我国在海外的作业油田产量已经达到了3000万吨以上。中石油

已制定了自己的战略目标:2020年成为跨国集团,国内产油1亿吨,保持在目前的水平,国外油田产量1亿吨,然后通过发展国际贸易,每年从国外进口石油1亿吨,3个1亿吨来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需要。

油气并举,即加快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适时引进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保障国内日益增长的用气需要。

节约优先,是国家对石油发展战略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效节油型产业,有效控制交通运输业用油量的增长,提高石油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替代石油进度,严格控制不合理用油,推动石油资源的回收利用,建立节约优先的经济体系和消费模式。

建立储备,即逐步建立以国家储备为主、机构储备为辅的石油储备,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石油资源储备和期货价格储备,逐步形成石油储备、资源储备和价格储备相结合的石油储备战略。

2004年, 国际油价的飙升、国内能源的紧张, 这一切都使得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中国, 将石油安全视为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话题。上至政府下至企业, 都在积极寻求与各国的能源合作,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积极开展能源外交。4月, 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非洲三国, 建立国际能源合作, 寻求油气资源成为此行的重要课题。9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首次访问俄罗斯, 中俄两国总理签署联合公报, 双方协议加强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合作, 包括同意争取增加经铁路输入中国的石油总量, 俄方表示将积极考虑石油管道通往中国。11月, 胡锦涛主席的拉美之行其能源外交色彩更加浓重。中国国家领导人将携能源合作的话题出席APEC 会议, 并且出访与中国有着紧密能源合作关系并极有可能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的拉美四国。而这次出访甚至直接带上了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大石油公司的高管同行。

对于中国几大石油公司而言, 今年也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一方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历史和国家的使命, 另一方面努力完善自身产业链, 提高在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力, 则成为当务之急。中石油正在执行的44个海外石油投资项目, 分布于世界4大洲18个国家。统计显示, 中石油海外原油作业产量达到2548万吨, 获得权益原油产量1304万吨, 天然气作业产量19.2亿立方米, 获权益产量13.9亿立方米。中石化今年成功进军伊朗, 被获准参与伊朗亚达瓦兰油田的勘探开发, 同时中国将在未来25年里, 每年从伊朗购买1000万吨液化天然气。这一举动引起全球的关注, 被认为将使中国石油全球战略布局更趋合理。中海油通过海外并购获得了良好业绩。目前它已经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

随着中国石油消费量及对外依存度的与日俱增, 可以预见, 建立全球石油安全战略将成为中国政府及相关企业在未来几年以及中长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经营模式

目前世界主要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分布和发展很不平衡。从地区分布和资产管理的角度看,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基本上位于美欧经济发达国家,且多为金融资本、大财团控股型的石油石化公司;较大和中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基本上位于发展中国家和一部分发达国家,且多为国家石油石化公司。前者在规模实力上占优势,后者在企业数量上占优势。

(一)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情况

从业务发展现状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可分为石油公司和化工公司两类;按照跨国经营程度又可分为全球性大型公司和地区性大型公司。

跨国石油公司特别是全球性大型一体化石油公司,规模较大。如埃克森美孚、壳牌、BP 、雪佛龙德士古、道达尔菲纳埃尔夫五大公司,其营业年收入均在1000亿~2000亿美元,跨国经营程度较高,业务分布在100个国家和地区以上,油气储量、产量、炼油能力的50%以上在海外,营业收入的50%以上来自海外,资本支出的60%左右投向海外,海外员工比例也接近60%。地区性一体化石油公司的规模则相对较小,如大陆菲利普斯、埃尼、莱普索YPF 等公司,营业收入在300亿~800亿美元,跨国经营程度相对较低。埃尼虽然油气产量的50%左右在欧洲以外,但销售额只有20%来自欧洲以外;莱普索YPF 油气产量的25%左右、销售额的15%以上来自西班牙和阿根廷以外。

跨国化工公司的整体规模比跨国石油公司略小。巴斯夫、杜邦、拜耳和道化学等公司属全球性大型综合化工公司,年销售额在200亿~400亿美元,跨国经营程度相对较高,它们均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00多家生产厂,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和韩国的不少化工集团属于地区性大型化工公司,年销售额在50亿~200亿美元,经营区域相对较窄。

全球性大型一体化石油公司和全球性大型综合化工公司大多是先发型跨国公司,它们都是本行业中最先进入国际市场从事跨国经营的公司,在长期国际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占据了市场领先的地位。同时它们的核心技术主要靠自己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技术控制能力。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些跨国公司的实力更加强大,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技术和市场的垄断程度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愈加明显,这对石油石化产业21世纪的发展和竞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前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 )占世界原油产量的10%,占天然气产量的12%,占世界炼油能力的15.5%,占国际油品市场销量的29%,占世界乙烯能力的14.6%。它们都进入世界十大跨国公司之列。

地区性大型石油公司和地区性大型化工公司大多是后发型跨国公司,它们从国内公司转变为国际性公司的时间相对较晚,其核心技术除少部分属原创新技术外,多数是从国外大公司引进或引进后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形成,对市场和技术的控制力、垄断力不强,因而竞争优势相对于先发型跨国公司要弱些。

(二)外资石油石化公司业务发展的新趋势

1、产业链构建与调整——轻上游开发,重下游建设和终端控制

随着中国石油领域开放程度的加深,外资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公司的合作已经由以勘探开发为主转为以石油加工炼化以及终端销售为主。其实这更是跨国石油公司将中国纳入其战略体系,从全球视角拓展业务的考虑。中国国内石油产量的增长严重落后于需求的增长,而

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处于东亚的中国在石油可开采量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早在20世纪90年代,BP 就已经开始着手退出在中国的上游业务。

继欧美石油巨头之后进入中国大陆的韩日以及台湾省石油石化企业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也是以转移大宗石化产品生产项目的为多。

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能够在这个庞大的石油石化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无疑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外资巨头一直看好中国石油市场的消费能力,但是由于中国的政策限制而无力涉及。入世给它们提供了进入这个市场的时机,零售终端争夺的白热化就是最直接的反映。

2、投资方式转变——趋于以独资代替合资,收购兼并出现

跨国石油巨头重视品牌经营,它们大多有着数百年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资本上都具有雄厚的优势。一直以来,中国石油行业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对外资的进入有着诸多限制,尤其是在石油加工炼制以及成品油销售领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市场,比如润滑油、沥青和航空燃料市场,各个跨国石油公司分别以美孚、壳牌、BP 、道达尔、加德士和嘉实多等品牌在中国展开销售和提供服务。目前虽然国外品牌在中国整个润滑油市场的占有率只有15%,但其在润滑油的高端市场已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

在中国石油市场即将全面开放的机遇下,外资石油公司对于在中国的投资方式有了更大的选择,兼并收购也开始出现。BP 公司在2002年10月通过收购合资公司中方股份,全资拥有了珠海九丰阿科能源有限公司,因此成为我国第二大LPG 进口商。这种将合资公司“独资化改造”的现象已越来越多。目前外资之间还出现了强强联合在华兴建外商独资化工企业的现象,如美国Ticona 、日本宝理塑料公司和三菱瓦斯化学三方合资兴建世界级聚甲醛生产装置等。

五、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态势

2004年11月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框架协议,共同商定对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进行公司化改制,组成由中国航油控股,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中石油、中石化、中航油的合作标志着继民航六大骨干企业集团重组与民航总局脱钩后,民航系统企业开始走出民航,面向市场化发展。也是在我国对WTO 承诺到来时,面对今年底将放开成品油零售市场,2006年底将放开成品油批发市场的新局面,我国石油巨头联手增强竞争力的措施之一。

中航油目前在国内航空煤油市场上只是扮演一个中间商的角色,中航油既没有控制中石化、中石油等上游资源,也没有控制航空公司等下游资源,航油市场完全开放之后,不仅采油、炼油等上游企业可以抛开中航油,连航空公司等终端市场也可以甩开中航油直接与其它航油供应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对中航油显然不利。

因而,中航油现在与中石化、中石油签署战略合作关系,三家企业共同或参股或控股成

立有限责任公司有利于提升中航油的竞争力,至少,中航油已经与航油的供应商———上游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航油市场开放之后,三家国内油业巨头将强强联手,共同应对国外航油企业的竞争。


相关内容

  • 2015年石油行业并购重组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
  • 2015年中国石油行业并购重组现状研究分 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7966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 ...

  • 中国茶餐厅行业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2016-2021年中国石油开采行业市场研究及投资战略预测报告
  • 2016-2021年中国石油开采行业市场研究及 投资战略预测报告 报告简析: 中金企业国际咨询在市场调查领域已有十余年的调研经验.着力打造一站式服务的多用户报告.市场调查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查阅咨询报告.市场分析报告.数据监测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专项调研报告等专业情报信息咨询平台.在此同时与业内企 ...

  • 中国商铺租赁行业投资与发展分析
  • 2017-2022年中国商铺租赁行业投 资与发展分析报告 ▄ 报告信息 第一章 商铺租赁行业报告摘要 第一节.商铺租赁行业报告研究范围 一 商铺租赁行业专业名词解释 二 商铺租赁行业研究范围界定 三 商铺租赁行业分析框架简介 四 商铺租赁行业分析工具介绍 五 商铺租赁行业研究机构胜 第二节.商铺租赁 ...

  • 2016版精炼石油产品制造行业报告
  • 2016版中国精炼石油产品制 造行业报告 目 录 1. 2010-2015年精炼石油产品制造行业分析 ...................... 1 1.1. 2010-2015年精炼石油产品制造行业产值占GDP 比重 ............................ 1 1.2. 201 ...

  • 中国沼气发电行业研究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2015-2020年中国精炼石油产品制造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2015-2020年中国精炼石油产品制造市场评估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中国产业信息网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 ...

  • 中国液态奶市场研究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2017年印染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目录)
  • 中国印染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预 测报告(2017年版) 报告编号:196788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印染行业研究报告(2017年印染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印染行业 ...

  • 2016-2022年中国高分子材料行业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16-2022年中国高分子材料行业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 告 [出版日期]2016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7000元 电子版:7200元 纸介+电子:7500元 [报告链接]http://www.chinairr.org/report/R02/R02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