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思考题&名词解释

【思考题】

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

(1)国际因素

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为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冷战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a. 从战争到和平,和平政治取代战时政治,大国同盟纽带逐渐消失。

b. 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以“两极化”为基本特点的根本性变化。(美国凭借强大军事经济实力成为战后世界霸主,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军事政治强国)

c.“权力真空”地带的出现

(2)国家因素

1、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使双方很难再维持展示合作关系。

苏联的国家利益:A 巩固胜利成果,确保国家安全,尤其是西印和东印边境的安全。

B 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加快经济的重建与恢复,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

美国的国家利益:A 填补真空,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B 凭借实力,主导战后世界政治经济舞台

C 遏制苏联

D 开拓国际市场,确保经济繁荣。

2、美苏传统政治文化的迥异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使东西方分歧难以调和。

美国:以“上帝的选民”自居,存在强烈反共意识,企图使全世界按照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苏联:“斯拉夫人的解放者”,根据其“苏联的利益代表全人类”的逻辑尽可能在全世界扩大苏联势力。

(3)个人因素

美苏领导人和决策层对彼此认识的差异与处理外交的方式或外教策略的不同也加剧了美苏对立。

(510 words)

维护和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是美苏制定对外政策最根本的依据和动因;势力范围的划分和争夺既是美苏追求国家利益的具体体现,又为“两极化”的国际力量格局创造了地缘条件;美苏传统文化的迥异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不仅为美苏冷战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支撑,也充当了进行冷战的宣传工具;美苏领导人认识的差异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促使冷战缘起的各种因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下,二战后出现了以美苏对峙为主要特征和内容的冷战岁月。

(215 words)

简述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及第一次中东战争

由来:

一战期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支持犹太复国主义。1922年起的委任统治期间采取扶犹排阿、分而治之的政策。使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实力不断壮大,阿犹之间冲突不断。

1939,英为争取阿拉伯世界对反法战争的支持,限制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者采取反英亲美打击阿拉伯人的政策。 二战后,美国扶持犹太复国主义。1945 英美联合调查组提出发放10万张犹太移民证和分省自治计划,阿犹不满。联合国表决通过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阿犹相互抵制。

第一次中东战争:

背景: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制订扩大领土、吸收移民的政策;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国家的建立。 过程:1945年5月15日,阿拉伯李梦与以色列发生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初期,阿方处于有利态势

5月29日联合国通过停火决议

停火期间,以色列获得喘息之机,获得美国大量军事援助

停火期后,阿方处于劣势

1949年签订停战协议

结果:以色列几乎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大量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

影响: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问题成为中东问题的核心。

(429 words)

肯尼迪和平战略与灵活反应战略

战略出台背景: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西欧盟国外教的独立自主倾向的日益增强;第三世界的民族独立

和不结盟运动日益高涨——国际环境对美国称霸不利。

指导思想:以实力求和平

“灵活反应”军事战略:肯尼迪政府提出以“灵活反应”军事战略来代替僵化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多样化地发展军事力量,以便更有效适应不同需要的目的。在核力量方面,美国使用战术核

武器打有限战争,使用战略核武器打核大战。在常规力量方面,肯尼迪政府提出了“两个半

战争”理论。

“和平战略”:试图通过经济援助、贸易和人员交流等手段,从意识形态入手来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

企图用软方法将发展中国家笼络在美国一边,阻止中间地带倒向苏联。

(287 words)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是苏联新外交政策的核心。赫鲁晓夫摈弃了斯大林时代与西方国家针锋相对、强硬对抗的外交方针。以缓和取代全面对抗,从而使苏联赢得了外交上的主动权与较大活动空间。把“苏美”之间的“和平共处”作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服从于苏联的国家。 和平共处:在“战争可以避免”的理论基础上,赫鲁晓夫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可以和平共处。 和平竞赛:赫鲁晓夫指出“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竞赛中,社会主义体系必将取得胜利”但这并不意

味着“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政进行干涉”。

和平过渡:赫鲁晓夫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可以设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不一定在任何情况

下都要同内战联系在一起。”在新历史条件下有些国家有可能“通过议会的道路向社会主义

过渡”。

(363 words)

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背景:1、古巴革命:1959年1月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2、美古交恶:1960年5月苏古建交,古巴宣布自己为社会主义共和国。

1961年初美古断交,古巴加紧发展对苏关系。

美苏冷战,美国处于守势,苏联处于强势。

3、猪湾事件:1964年古巴流亡者轰炸古巴,在猪湾登陆企图入侵古巴并推翻卡斯特罗政权,最终失败。 过程:1、古巴请求苏联给予军事援助,赫鲁晓夫在古巴布置导弹。

2、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撤走已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英

法支持美国。

3、苏联最初态度强硬,宣称其援助行为是主权国家的权利。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武装力量进入戒

备状态。

4、赫鲁晓夫寻求途径与美国妥协。

5、11月11日苏联撤走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导弹。11月20日美国宣布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 影响:1、美苏关系引向缓和,开启了冷战期间美苏关系的新阶段。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都意识到核战争的

可怕,强调要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

2、苏联军方利用这个机会,为了洗刷耻辱,为自身求得了一个新的大规模的核武器发展计划,以改

变自己的劣势,这也为美苏后来的军费竞赛埋下了隐患。

3、成为国际力量分化的催化剂。

(467 words)

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实施

主要内容:

促进谋求法国大国地位;

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统治,维护法国的独立自主;

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组织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抗衡的第三势力,发挥法国的大国作用。

具体实施:

1.(法美关系)与美国展开斗争,反对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谋求大西洋联盟内部的领导地位。

2.建立独立的核力量,摆脱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3.(法欧关系)实现法德和解与合作,建立一个以法国为中心、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

4.(法社关系)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积极推动中法建交。

5.(法三关系)实行非殖民化,奉行积极的第三世界政策,给予法属殖民地独立,在国际上充当第三世界国家利益的代言人,扩大了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影响。

(335 words)

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其实施

背景:1、美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国际地位下降

2、越南战争等负担及其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使美国综合国力下降

3、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苏联总体实力的迅速增长

4、第三世界的崛起

内容:公开承认美国不再是头号军事和经济强国,提出世界有美国、苏联、欧共体、日本及中国五大力量

中心,并宣布“对抗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正进入谈判时代”。

强调美国新的世界战略的三根支柱是“实力地位”、“伙伴关系”和“谈判时代”。

建立均衡的伙伴关系,改变过去美国与盟国的不平等的关系;

以实力为基础和后盾,维持美国相对的核优势,继续发展军事实力,与苏联抗衡,军事战略调整;

以谈判代替对抗,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均势。

实施:1. 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

2. 加强与盟国的关系;

a. 调整美欧关系:将1973年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欧洲年”

b. 加强美日同盟:向日本归还冲绳岛,并促使《日美安保条约》顺利延期

3. 结束越南战争(1973年),推行“战争南越化”政策;

4. 打开同中国改善关系的大门;

5. 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

a. 1972年,尼克松访苏,两国签署《美苏相互关系原则宣言》并发表《苏美联合公报》

b. 1973年华盛顿会晤(勃列日涅夫访美)

c. 1974年莫斯科会晤(尼克松再度访苏)

(504 words)

【名词解释】

1、 富尔敦演说

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竭力抑制苏联。英国企图借助美国的力量在欧洲抗衡苏联。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受杜鲁门总统之邀访美,并在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讲,宣称“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并呼吁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联合反共。该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做了舆论准备。

2、 三环外交

二战后,英国面临的最迫切任务时构筑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欧洲安全体系。丘吉尔根据英国势力日益衰落的现实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的新变化提出了旨在谋求继续保持英国大国地位的“三环外交”。三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美国起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英国是其中唯一共同存在的重要国家。该外交政策的目的是借美力量保障欧洲的安全防卫和与苏联相抗衡,确保英国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切身利益及其大国地位。

3、 第一次柏林危机

冷战爆发后,美国为了实现控制欧洲和对抗苏联的目的,采取了分裂和扶植德国的政策。1947年

美英法战区合并,并在德国境内召开西方占领区制宪会议,鲁尔区实现国际共管,德国分裂序曲奏响。苏联在苏占区采取积极行动,1948年在苏占区实行了币制改革并于6月24日出兵全面切断了西方占领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随后经秘密协商,苏联于1949年取消一切限制,第一次柏林危机宣告结束。货币改革引发了重大的政治危机,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全面走向分裂。之后不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

4、 杜鲁门主义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出台拉开了序幕,希腊和土耳其危机严重,二战后英国国力衰弱,美国接手援助希、土两国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创造了机会。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要求国会批准向希、土提供积极和军事援助的咨文,提出了援助方案。它在广义上表明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公开破裂和“冷战”的全面展开。

5、 冷战

二战后美苏两国国力不相上下,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领导成立北约组织。苏联通过成立九国情报局、经互会等措施予以反击,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形成的对峙局面。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它的正式开始,1991年12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冷战使国际局势长期紧张但在客观上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三世界趁机崛起。

6、 遏制理论

二战后,美苏矛盾和斗争不断尖锐,1946年2月凯南全面分析了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并于1947年7月发表《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详细阐述他提出的遏制政策。其理论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苏共党的路线,第二认为当时的苏共党统治与沙皇独裁的区别只在于名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第三提出了美国应采取的战略。该遏制理论为美国政府在美苏关系转折时选择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础,是二战后美国奉行的基本国家战略。

7、 马歇尔计划

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尖锐。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时公开提出了美国对欧洲进行援助,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的设想。次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它对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权的稳定起了促进作用,客观上为西欧的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西欧处于美国控制之下,增强了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

8、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8月24日,以《北大西洋公约》的正式生效为标志。最初缔约国共有12个,之后希腊、土耳其、联邦德国相继加入。促使其成立的起因是英法等五国于1948年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存在较大局限,美国据此提出与西欧国家签订共同防御协定的主张。北约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各成员国的外交部长组成。它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大西洋联盟的形成,加深了美苏之间的对立。

9、 蒙巴顿方案

二战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迅速发展,英印殖民军队中的印度士兵将反英斗争推向高潮。1946年孟买爆发水兵反英其一,各地工农运动高涨。1947年6月3日,英国驻印总督蒙巴顿公布了新的印度独立方案,将印度分为印度联邦与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政府、设立总督,仍为英联邦成员国。该方案又称印巴分治方案,它的实施加快了印巴的独立和英国在印度次大陆殖民统治的终结。

10、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位于两国之间的查谟-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教王公控制土邦议会,印度利用议会通过决议将克什米尔划入印度,引起巴方和穆斯林居民的不满。从1947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1949年1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划定了“实际控制线”。但目前争夺该地区主权的军事摩擦仍时常发生。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影响南亚地区安全的一个重要不稳定因素。

11、大规模报复战略

1953年艾森豪威尔入主美国白宫,在军事战略方面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取代因侵朝战争失败而受到国内猛烈抨击的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政策。1954年1月杜勒斯在纽约公开阐述这一战略,即凭着美国对苏核力量的绝对优势和艾森豪威尔对核武器威慑作用的信任实行一种敢冒战争危险、但又避免战争爆发的“战争边缘”政策。50年代中期后苏联军事力量的突飞猛进宣布了该战略的破产。

12、万隆会议

二战后,一批亚非国家获得独立,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1955年4月18日,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印度万隆出席了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中国倡议的“求同存异”方针下,会议围绕着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谴责殖民主义等大会主题进行发言。并于4月24日一致通过《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会议标志着亚非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团结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拉开了不结盟运动的序幕。

13、艾森豪威尔主义

苏伊士运河危机后美国利用英法的困境趁机填补了中东的力量真空。1957年1月5日,艾森豪威尔向国会出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要求国会授权他为“保护”中东国家的“独立”而使用美国武装部队,还要求国会在两年内额外拨款4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这个军事援助与合作计划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它实际上是美国继杜鲁门主义后对中东地区的有一个侵略性纲领。

14、舒曼计划

二战后美苏对峙,形成两极格局,国际局势紧张。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资本进一步国际化,各国

经济相互依赖增强,欧洲的联合是人心所向。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计划,即舒曼计划。他主张以法国和西德的煤钢工业作为基础,把西欧其他国家的煤钢企业联合起来,在一个超国家的机构下进行统一管理。该计划在1951年西欧六国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后成为现实。

15、美苏戴维营会谈

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鲁晓夫对美国进行了为期12天的访问。他与艾森豪威尔总统在美国总统别墅戴维营进行的三天非正式会谈史称“戴维营会谈”。会谈的主要问题是裁军问题和柏林问题。戴维营会谈达到了美苏第一次缓和的顶点,开创了两个超级大国通过首脑会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Cause I’m 1000.

【思考题】

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

(1)国际因素

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为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冷战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a. 从战争到和平,和平政治取代战时政治,大国同盟纽带逐渐消失。

b. 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以“两极化”为基本特点的根本性变化。(美国凭借强大军事经济实力成为战后世界霸主,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军事政治强国)

c.“权力真空”地带的出现

(2)国家因素

1、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使双方很难再维持展示合作关系。

苏联的国家利益:A 巩固胜利成果,确保国家安全,尤其是西印和东印边境的安全。

B 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加快经济的重建与恢复,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

美国的国家利益:A 填补真空,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B 凭借实力,主导战后世界政治经济舞台

C 遏制苏联

D 开拓国际市场,确保经济繁荣。

2、美苏传统政治文化的迥异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使东西方分歧难以调和。

美国:以“上帝的选民”自居,存在强烈反共意识,企图使全世界按照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苏联:“斯拉夫人的解放者”,根据其“苏联的利益代表全人类”的逻辑尽可能在全世界扩大苏联势力。

(3)个人因素

美苏领导人和决策层对彼此认识的差异与处理外交的方式或外教策略的不同也加剧了美苏对立。

(510 words)

维护和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是美苏制定对外政策最根本的依据和动因;势力范围的划分和争夺既是美苏追求国家利益的具体体现,又为“两极化”的国际力量格局创造了地缘条件;美苏传统文化的迥异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不仅为美苏冷战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支撑,也充当了进行冷战的宣传工具;美苏领导人认识的差异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促使冷战缘起的各种因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下,二战后出现了以美苏对峙为主要特征和内容的冷战岁月。

(215 words)

简述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及第一次中东战争

由来:

一战期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支持犹太复国主义。1922年起的委任统治期间采取扶犹排阿、分而治之的政策。使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实力不断壮大,阿犹之间冲突不断。

1939,英为争取阿拉伯世界对反法战争的支持,限制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者采取反英亲美打击阿拉伯人的政策。 二战后,美国扶持犹太复国主义。1945 英美联合调查组提出发放10万张犹太移民证和分省自治计划,阿犹不满。联合国表决通过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阿犹相互抵制。

第一次中东战争:

背景: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制订扩大领土、吸收移民的政策;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国家的建立。 过程:1945年5月15日,阿拉伯李梦与以色列发生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初期,阿方处于有利态势

5月29日联合国通过停火决议

停火期间,以色列获得喘息之机,获得美国大量军事援助

停火期后,阿方处于劣势

1949年签订停战协议

结果:以色列几乎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大量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

影响: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问题成为中东问题的核心。

(429 words)

肯尼迪和平战略与灵活反应战略

战略出台背景: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西欧盟国外教的独立自主倾向的日益增强;第三世界的民族独立

和不结盟运动日益高涨——国际环境对美国称霸不利。

指导思想:以实力求和平

“灵活反应”军事战略:肯尼迪政府提出以“灵活反应”军事战略来代替僵化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多样化地发展军事力量,以便更有效适应不同需要的目的。在核力量方面,美国使用战术核

武器打有限战争,使用战略核武器打核大战。在常规力量方面,肯尼迪政府提出了“两个半

战争”理论。

“和平战略”:试图通过经济援助、贸易和人员交流等手段,从意识形态入手来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

企图用软方法将发展中国家笼络在美国一边,阻止中间地带倒向苏联。

(287 words)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是苏联新外交政策的核心。赫鲁晓夫摈弃了斯大林时代与西方国家针锋相对、强硬对抗的外交方针。以缓和取代全面对抗,从而使苏联赢得了外交上的主动权与较大活动空间。把“苏美”之间的“和平共处”作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服从于苏联的国家。 和平共处:在“战争可以避免”的理论基础上,赫鲁晓夫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可以和平共处。 和平竞赛:赫鲁晓夫指出“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竞赛中,社会主义体系必将取得胜利”但这并不意

味着“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政进行干涉”。

和平过渡:赫鲁晓夫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可以设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不一定在任何情况

下都要同内战联系在一起。”在新历史条件下有些国家有可能“通过议会的道路向社会主义

过渡”。

(363 words)

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背景:1、古巴革命:1959年1月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2、美古交恶:1960年5月苏古建交,古巴宣布自己为社会主义共和国。

1961年初美古断交,古巴加紧发展对苏关系。

美苏冷战,美国处于守势,苏联处于强势。

3、猪湾事件:1964年古巴流亡者轰炸古巴,在猪湾登陆企图入侵古巴并推翻卡斯特罗政权,最终失败。 过程:1、古巴请求苏联给予军事援助,赫鲁晓夫在古巴布置导弹。

2、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撤走已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英

法支持美国。

3、苏联最初态度强硬,宣称其援助行为是主权国家的权利。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武装力量进入戒

备状态。

4、赫鲁晓夫寻求途径与美国妥协。

5、11月11日苏联撤走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导弹。11月20日美国宣布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 影响:1、美苏关系引向缓和,开启了冷战期间美苏关系的新阶段。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都意识到核战争的

可怕,强调要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

2、苏联军方利用这个机会,为了洗刷耻辱,为自身求得了一个新的大规模的核武器发展计划,以改

变自己的劣势,这也为美苏后来的军费竞赛埋下了隐患。

3、成为国际力量分化的催化剂。

(467 words)

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实施

主要内容:

促进谋求法国大国地位;

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统治,维护法国的独立自主;

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组织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抗衡的第三势力,发挥法国的大国作用。

具体实施:

1.(法美关系)与美国展开斗争,反对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谋求大西洋联盟内部的领导地位。

2.建立独立的核力量,摆脱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3.(法欧关系)实现法德和解与合作,建立一个以法国为中心、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

4.(法社关系)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积极推动中法建交。

5.(法三关系)实行非殖民化,奉行积极的第三世界政策,给予法属殖民地独立,在国际上充当第三世界国家利益的代言人,扩大了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影响。

(335 words)

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其实施

背景:1、美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国际地位下降

2、越南战争等负担及其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使美国综合国力下降

3、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苏联总体实力的迅速增长

4、第三世界的崛起

内容:公开承认美国不再是头号军事和经济强国,提出世界有美国、苏联、欧共体、日本及中国五大力量

中心,并宣布“对抗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正进入谈判时代”。

强调美国新的世界战略的三根支柱是“实力地位”、“伙伴关系”和“谈判时代”。

建立均衡的伙伴关系,改变过去美国与盟国的不平等的关系;

以实力为基础和后盾,维持美国相对的核优势,继续发展军事实力,与苏联抗衡,军事战略调整;

以谈判代替对抗,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均势。

实施:1. 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

2. 加强与盟国的关系;

a. 调整美欧关系:将1973年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欧洲年”

b. 加强美日同盟:向日本归还冲绳岛,并促使《日美安保条约》顺利延期

3. 结束越南战争(1973年),推行“战争南越化”政策;

4. 打开同中国改善关系的大门;

5. 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

a. 1972年,尼克松访苏,两国签署《美苏相互关系原则宣言》并发表《苏美联合公报》

b. 1973年华盛顿会晤(勃列日涅夫访美)

c. 1974年莫斯科会晤(尼克松再度访苏)

(504 words)

【名词解释】

1、 富尔敦演说

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竭力抑制苏联。英国企图借助美国的力量在欧洲抗衡苏联。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受杜鲁门总统之邀访美,并在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讲,宣称“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并呼吁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联合反共。该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做了舆论准备。

2、 三环外交

二战后,英国面临的最迫切任务时构筑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欧洲安全体系。丘吉尔根据英国势力日益衰落的现实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的新变化提出了旨在谋求继续保持英国大国地位的“三环外交”。三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美国起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英国是其中唯一共同存在的重要国家。该外交政策的目的是借美力量保障欧洲的安全防卫和与苏联相抗衡,确保英国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切身利益及其大国地位。

3、 第一次柏林危机

冷战爆发后,美国为了实现控制欧洲和对抗苏联的目的,采取了分裂和扶植德国的政策。1947年

美英法战区合并,并在德国境内召开西方占领区制宪会议,鲁尔区实现国际共管,德国分裂序曲奏响。苏联在苏占区采取积极行动,1948年在苏占区实行了币制改革并于6月24日出兵全面切断了西方占领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随后经秘密协商,苏联于1949年取消一切限制,第一次柏林危机宣告结束。货币改革引发了重大的政治危机,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全面走向分裂。之后不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

4、 杜鲁门主义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出台拉开了序幕,希腊和土耳其危机严重,二战后英国国力衰弱,美国接手援助希、土两国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创造了机会。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要求国会批准向希、土提供积极和军事援助的咨文,提出了援助方案。它在广义上表明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公开破裂和“冷战”的全面展开。

5、 冷战

二战后美苏两国国力不相上下,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领导成立北约组织。苏联通过成立九国情报局、经互会等措施予以反击,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形成的对峙局面。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它的正式开始,1991年12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冷战使国际局势长期紧张但在客观上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三世界趁机崛起。

6、 遏制理论

二战后,美苏矛盾和斗争不断尖锐,1946年2月凯南全面分析了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并于1947年7月发表《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详细阐述他提出的遏制政策。其理论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苏共党的路线,第二认为当时的苏共党统治与沙皇独裁的区别只在于名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第三提出了美国应采取的战略。该遏制理论为美国政府在美苏关系转折时选择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础,是二战后美国奉行的基本国家战略。

7、 马歇尔计划

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尖锐。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时公开提出了美国对欧洲进行援助,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的设想。次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它对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权的稳定起了促进作用,客观上为西欧的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西欧处于美国控制之下,增强了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

8、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8月24日,以《北大西洋公约》的正式生效为标志。最初缔约国共有12个,之后希腊、土耳其、联邦德国相继加入。促使其成立的起因是英法等五国于1948年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存在较大局限,美国据此提出与西欧国家签订共同防御协定的主张。北约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各成员国的外交部长组成。它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大西洋联盟的形成,加深了美苏之间的对立。

9、 蒙巴顿方案

二战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迅速发展,英印殖民军队中的印度士兵将反英斗争推向高潮。1946年孟买爆发水兵反英其一,各地工农运动高涨。1947年6月3日,英国驻印总督蒙巴顿公布了新的印度独立方案,将印度分为印度联邦与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政府、设立总督,仍为英联邦成员国。该方案又称印巴分治方案,它的实施加快了印巴的独立和英国在印度次大陆殖民统治的终结。

10、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位于两国之间的查谟-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教王公控制土邦议会,印度利用议会通过决议将克什米尔划入印度,引起巴方和穆斯林居民的不满。从1947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1949年1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划定了“实际控制线”。但目前争夺该地区主权的军事摩擦仍时常发生。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影响南亚地区安全的一个重要不稳定因素。

11、大规模报复战略

1953年艾森豪威尔入主美国白宫,在军事战略方面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取代因侵朝战争失败而受到国内猛烈抨击的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政策。1954年1月杜勒斯在纽约公开阐述这一战略,即凭着美国对苏核力量的绝对优势和艾森豪威尔对核武器威慑作用的信任实行一种敢冒战争危险、但又避免战争爆发的“战争边缘”政策。50年代中期后苏联军事力量的突飞猛进宣布了该战略的破产。

12、万隆会议

二战后,一批亚非国家获得独立,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1955年4月18日,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印度万隆出席了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中国倡议的“求同存异”方针下,会议围绕着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谴责殖民主义等大会主题进行发言。并于4月24日一致通过《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会议标志着亚非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团结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拉开了不结盟运动的序幕。

13、艾森豪威尔主义

苏伊士运河危机后美国利用英法的困境趁机填补了中东的力量真空。1957年1月5日,艾森豪威尔向国会出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要求国会授权他为“保护”中东国家的“独立”而使用美国武装部队,还要求国会在两年内额外拨款4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这个军事援助与合作计划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它实际上是美国继杜鲁门主义后对中东地区的有一个侵略性纲领。

14、舒曼计划

二战后美苏对峙,形成两极格局,国际局势紧张。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资本进一步国际化,各国

经济相互依赖增强,欧洲的联合是人心所向。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计划,即舒曼计划。他主张以法国和西德的煤钢工业作为基础,把西欧其他国家的煤钢企业联合起来,在一个超国家的机构下进行统一管理。该计划在1951年西欧六国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后成为现实。

15、美苏戴维营会谈

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鲁晓夫对美国进行了为期12天的访问。他与艾森豪威尔总统在美国总统别墅戴维营进行的三天非正式会谈史称“戴维营会谈”。会谈的主要问题是裁军问题和柏林问题。戴维营会谈达到了美苏第一次缓和的顶点,开创了两个超级大国通过首脑会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Cause I’m 1000.


相关内容

  • 货币银行学4学分大纲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学 分] :4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 [总 学 时] : 64 [适用对象] :金融.保险专业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二)课程介绍 货币银行学是专门研究货币.信用及金 ...

  • 国际贸易基本知识
  • 1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复习资料 (国际经济贸易系)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泛指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2,对外贸易( foreign trade):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

  • 法学论文参考选题
  • 电大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法理学 1.系统论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 2.评析资产阶级法的自由.平等原则 3.论法律权利和义务 4.论依法办事 5.论综合治理 6.论社会主义法律关系 7.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监督 8.论我国的司法原则 9.法与人权 10.法与自由 11.法与平等 12.法与秩序 1 ...

  • 法理学试题
  • 法理学思考题 第1章 法学导论 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于"边缘法学" ①民法学 ②宪法学 ③法律社会学 ④刑法学 2.孟德斯鸠的代表作品 ①<论法的精神> ②<政府论> ③<利维坦> ④<社会契约论> 二.多项选择题 1. ...

  • 刑法教研室王瑞君老师本科生论文参考选题
  • 本科生论文参考选题 1.论量刑规范化 2.受贿罪共犯问题研究 3.网络犯罪的刑事法规制 4.交通肇事罪争议问题研究 5.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研究 6.诉讼欺诈定性问题研究 7.论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 刑法 教研室 刘军 老师 本科生论文参考选题 1.从盐城2.20案件的判决看主观方面的认定 2.醉驾 ...

  • 对_文明冲突论_的批判与思考_袁小红
  • 法制建设 理论探索 2004年第4期 对 文明冲突论 的批判与思考 袁小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海淀区 100871) 摘要 塞缪尔 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 是冷战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理论, 它反映了冷战后美国政治精英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新思考.该理论的主要缺陷是过分夸大了文明的 ...

  • 2.第二章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 2015-06-28 第二章 第 节 第一节 概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念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Int. L.) 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特征 二.强行法(jus cogens) 第二节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体系 一.联合国宪章(UN Charter)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 ...

  •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一.法理学 1.论法治社会中的人权保障 2.同案不同判的反省与现实出路 3.当代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与困境 4.论网络舆论监督的法治意义 5.网络舆情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6.论法治社会构建中的权利冲突 7.当代中国法治社会构建中的公权力定位 8.网络监督与司法公正 9.能动司法的意义及其局限 10. ...

  • 对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关系的再思考_宋阳
  • 第16卷第2期2014年3月 东 科学版) )JournalofNortheasternUniversitSocialScience y( 北 大 学 学 报 会 (社 Vol.16,No.2Mar.2014 对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关系的再思考 宋 阳1,穆凯盈2 ()1.南开大学法学院,天津 3 ...